本書探討在漢人信仰世界的脈絡之中,城隍神的信仰「定位」。 在觀察信仰的諸多視角中,作者選擇一個從未被研究者關注過的角度:「主祀神與陪祀神之間的相對關係」切入。
因為華人的超自然世界形同一個社會,處於其中的神祇是社會化的,並且,在大多數的廟宇中,祂們以群體的方式出現。廟內供奉的各神祇之間存在的關係,即定義了祂們各自的角色。因此能從主祀神與陪祀神之間的相對關係瞭解廟內主祀神的角色。
商品特色
貼近實際信仰生活的廟宇為研究場域,突破性地以陪祀神為切入點,從全新的觀點來認識城隍神。
作者簡介:
林俞君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碩士
現職
自由工作者
經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研究助理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前言
本書以「城隍神的角色與職能」為題,探討在漢人信仰世界的脈絡之中,其中的一類神祇:城隍神的信仰「定位」,亦即其於漢人的超自然世界中的「角色與職能」。
信仰者對於神祇的認知,反映出信仰者的宇宙觀。許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與討論,成為了漢人信仰研究的基石與沃土,可供我們參考。1970年代,Arthur Wolf透過在臺灣三峽地區,對一個村落的百姓進行日常信仰生活的田野調查,得出華人的超自然世界觀是傳統中國社會景象的確實反映,分為官吏-神,長老-祖先,和陌生人-鬼。2002年,Robert Hymes透過儀式的檢視,提出中國的神祇既是天界官員,也以個人的身分對信仰者提供保護,只是在不同的時刻對不同的信眾意義不同。
信仰的內容和呈現相當多元,除了儀式,還包括有傳說故事、慶典、空間、視覺聽覺藝術、義理思想觀念……等,這些都可以是從外觀看信仰世界的角度。其中筆者最感興趣的,即為安置神祇具體形象、進行祈禱和奉獻,以及儀式操作起點的信仰空間:廟宇。廟宇存在於實際的信仰生活中,是人們最直接看見神、與神對話的場所,於是也會直接地反映出信仰者對於神祇的理解與期待。因此,筆者認為,將廟宇定為本研究的資料收集來源,能高度貼近信仰者對於神祇的認知。
我們在漢人的廟宇中看到的神祇幾乎都不是單獨出現的。除了坐鎮正殿中心位的主祀神,和暫時寄居奉祀在寺廟的客神之外,其他奉祀在廟內的神祇稱為陪祀神。華人的超自然世界形同一個社會,廟宇內的許多陪祀神都與主祀神處在社會關係的鏈結之中,例如父子、夫妻、長官僚屬、同事。這些神祇之間存在的關係,定義了祂們所處的微型社會,就像是父子、母子、夫妻這些關係定義了存在這些關係的場域為「家庭」這個微型社會。在這個微型社會中,個體彼此的相對關係,也定義了個體在這個微型社會中的角色,例如在家庭中的父親、母親、女兒這些角色。
因此,本研究擬從廟宇這個微型社會中所存在的主祀神與陪祀神之間的相對關係來去探討城隍神的角色。從這個沒有人關注過的角度切入,從而瞭解城隍神在信仰者的認知之中是什麼樣的神祇。
接下來的篇章分為三個部分:城隍信仰的基礎知識、城隍信仰的相關研究,以及本研究內容。城隍信仰的基礎知識以認識城隍神為始,其次則為城隍神的信仰空間:城隍廟。第二關於城隍信仰的相關研究,筆者以朝代來區分,以瞭解針對不同朝代,城隍信仰研究者的焦點、議題為何。第三則進入本研究內容,分別以本書的研究說明、研究資料整理與呈現,以及結論三個部分共分四章來撰寫。其中的研究資料整理與呈現分為中國歷史上的城隍廟陪祀神和臺灣本島的城隍廟陪祀神兩章,作為參照,也就是將時間列入分析變項之中,從而瞭解城隍神角色的演變。
前述第三部分研究內容之中的研究資料整理與呈現,本書所呈現出的當代臺灣本島城隍廟內的陪祀神,是使用筆者於碩士論文寫作時期的2011至2014年間走訪包含13個縣市共計67座的城隍廟所記錄下來的資料。因為考量到這數年之間可能發生的改變並不影響本研究在時間和空間的大樣本資料收集與整理的結果,因此並沒有更新田野紀錄。
最後,本書的結論總結了三個部分的內容。第一,說明本研究使用角色架構從陪祀神來分析漢人廟宇中的主祀神角色是否成立以及可應用性。第二,透過陪祀神資料的整理和分析,本研究所得到的城隍神角色為何。以及透過歷史和當代的資料對照,城隍神角色有甚麼樣的發展演變。第三從城隍神角色的發展演變,抽絲剝繭,看清楚城隍信仰在變化當中的基礎和連續性。
第一章 前言
本書以「城隍神的角色與職能」為題,探討在漢人信仰世界的脈絡之中,其中的一類神祇:城隍神的信仰「定位」,亦即其於漢人的超自然世界中的「角色與職能」。
信仰者對於神祇的認知,反映出信仰者的宇宙觀。許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與討論,成為了漢人信仰研究的基石與沃土,可供我們參考。1970年代,Arthur Wolf透過在臺灣三峽地區,對一個村落的百姓進行日常信仰生活的田野調查,得出華人的超自然世界觀是傳統中國社會景象的確實反映,分為官吏-神,長老-祖先,和陌生人-鬼。2002年,Robert Hymes透過儀式的檢視,提出中國...
作者序
[謝 辭]
本書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謝碩士論文指導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張珣教授向出版社推薦,讓筆者的論文研究能以不同於碩士論文的形式另行出版。碩士論文撰寫期間張珣教授給予筆者的指導,以及讓筆者在學術規範之下有寬廣的思考空間,實為筆者論文能夠有所成的重要支持。張珣教授在漢人民間信仰研究方面長期且扎實的耕耘,以及豐富的學術著作,亦是筆者於研究所在學期間的知識寶庫。
此外還要感謝國立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李豐楙教授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巫仁恕教授兩位碩士論文口試委員於筆者撰寫論文期間給予的指導,以及於論文口試時提供的寶貴意見。二位教授淵博及底蘊深厚的漢人信仰研究知識總是能給筆者精確的提點和引導。李豐楙教授鼓勵筆者對於研究創意發想並勇敢延伸,巫仁恕教授提醒筆者研究必須落實於能嚴謹地具體化,這些亦是筆者論文能夠有所成的重要支持。
在碩士論文提交之後這麼多年,還有機會能夠改寫出版,也很感謝出版社提供的機會,讓筆者的研究內容能夠以不同的樣貌在不同的通路呈現。在離開學術這麼多年之後,重新檢視研究所期間的論文,並且改寫,其實並不容易。現在的生活已不再像學生時期能夠完全地專注與投入於論文寫作,但能將論文出版一直是筆者的人生待辦清單,所以只能趁小孩上學和入睡之後進行。最後我要感謝的就是我的寶貝,感謝你當我說我好想出版一本書,但是因為要照顧你都沒什麼時間的時候,五歲的你回答我說:那我可以幫你啊!是啊,你幫了我很大的忙。你給我的幫忙就是,媽媽想成為你的榜樣,沒時間不能是我延宕或放棄出版的理由。現在我完成了,我們可以擊掌!
[謝 辭]
本書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謝碩士論文指導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張珣教授向出版社推薦,讓筆者的論文研究能以不同於碩士論文的形式另行出版。碩士論文撰寫期間張珣教授給予筆者的指導,以及讓筆者在學術規範之下有寬廣的思考空間,實為筆者論文能夠有所成的重要支持。張珣教授在漢人民間信仰研究方面長期且扎實的耕耘,以及豐富的學術著作,亦是筆者於研究所在學期間的知識寶庫。
此外還要感謝國立政治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李豐楙教授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巫仁恕教授兩位碩士論文口試委員於筆者撰寫論文期間給予的指導,以及...
目錄
推薦序一/張 珣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
推薦序二/李豐楙 中央研究院院士
推薦序三/巫仁恕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
謝 誌
第一章 前 言
第二章 城隍神
第一節 「城」與「隍」
第二節 城隍神
第三節 城隍神的發展
第三章 城隍廟
第一節 中國的城隍廟
第二節 臺灣的城隍廟
第四章 城隍信仰相關研究
第一節 唐、宋時期城隍信仰研究
第二節 明、清時期城隍信仰研究
第三節 當代城隍信仰研究
第五章 本書研究說明
第一節 研究核心概念
第二節 研究範圍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六章 中國歷史上的城隍廟陪祀神
第一節 唐、宋、元朝的城隍廟陪祀神
第二節 明朝的城隍廟陪祀神
第三節 清朝的城隍廟陪祀神
第四節 總結
第七章 臺灣本島的城隍廟陪祀神
第一節 1945年之前的臺灣本島城隍廟陪祀神
第二節 1945年之後的臺灣本島城隍廟陪祀神
第三節 總結
第八章 結 論
附錄一 臺灣本島城隍廟一覽表
附錄二 明朝時期城隍廟陪祀神列表
附錄三 清朝時期城隍廟陪祀神列表
附錄四 臺灣當代城隍廟陪祀神列表
參考書目
推薦序一/張 珣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
推薦序二/李豐楙 中央研究院院士
推薦序三/巫仁恕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
謝 誌
第一章 前 言
第二章 城隍神
第一節 「城」與「隍」
第二節 城隍神
第三節 城隍神的發展
第三章 城隍廟
第一節 中國的城隍廟
第二節 臺灣的城隍廟
第四章 城隍信仰相關研究
第一節 唐、宋時期城隍信仰研究
第二節 明、清時期城隍信仰研究
第三節 當代城隍信仰研究
第五章 本書研究說明
第一節 研究核心概念
第二節 研究範圍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六...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