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亨利.葛瑞巴爾
定價:NT$ 520
優惠價: 79 折, NT$ 410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台灣本島和離島
即時庫存=4
────《科克斯書評》、《出版人週刊》星級好評────
────美國新聞報導獎利文斯頓獎入圍者社會議題力作────
▌我們是怎麼為了找車位而毀了城市?是哪些人促成這種情況?如何尋回停車從我們身邊奪走的東西?
┤齊聲推薦├
吳昀慶|「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常務監事
黃偉茹|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教授
鄭祖睿|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
劉 亦|「我是臺灣行人 - a tw pedestrian」主編
鍾慧諭|公民幫推創會理事長、前臺北市交通局長
停車場是有車族的都市領地?公共空間的貪食蛇?地主的搖錢樹?小至路邊停車格,大至停車庫、停車場──
「停車」可謂最受忽視,卻最攸關大眾日常交通與生活品質的環節。在本書中,長年關注居住議題、
交通規畫與都市政策的作者亨利・葛瑞巴爾將報導焦點鎖定於停車議題,
追蹤大量設置的停車場、停車位如何形塑當代市民生活與居住環境。
世界各地可見到許多傷腦筋的停車問題,在市井生活中形成各種荒謬鬧劇:
🚗據統計,市中心商業區的壅塞問題,成因中約三成是四處「巡找」停車格的汽車所「貢獻」。路怒、暴力相向、言語恫嚇等行為,頻繁造成市民衝突摩擦。
🚗某些市政單位拆除了停車收費表,捨本逐末,反從市民違停罰款賺取較諸停車費更多的市政收入。
🚗高緯度地區車主將積雪從停車格鏟淨、車子駛離後,會在原地擺放椅子占整天的位──「此雪是我鏟=此路是我開」的心態導致停車位更加一位難求。
🚗為確保上班有方便的車位,車主不得已大清晨先開車去卡位,用上班前最後幾小時在車上補眠。
本書挖掘停車場導致的房價走高、市政貪腐、環境隱憂、交通死結,為求解方,作者參考停車研究重量級學者的畢生心血,
也接觸新一代思想家、運動人士及施政者,看他們怎麼尋找都市規畫、停車政策與資源再分配等議題的另類出路:
❗在不同地段,可用不同停車費率的差異刺激汽車流動率、降低單次停車時間長度。
❗提高城市公有路邊停車費率,也加強較乏人問津的私人停車場、停車塔能見度,以達成不同停車空間平衡的使用率。
❗新建案停車位設置量的硬性規定酌情鬆綁(或取消),大眾交通工具反而會蓬勃發展。此外,調高公有地停車費創造的額外收入,恰能補貼公共運輸的營運。
❗採用不同以往的道路規畫,如紐約將路邊停車格朝車道方向外推,在人行道與停車格間設置單車道;用最低施工成本與既有道路元素,使路邊停放車輛成為單車與車流間的屏障。
作者觀察巴黎、阿姆斯特丹、倫敦、波哥大及其他許多地方的交通政策,借鏡各地主政者以「人」為本治理城市的實務經驗,
反思汽車文化重鎮暨輸出國:美國由停車而衍生出的環境危機、市政沉痾與治安死角。
他也探討近年道路文化的典範轉移,公共政策除了設想私人機動車的空間需求,也應考量行人步行舒適性、
社區鄰里的社交場所,以及對大自然最友善的土地利用方式。
打破交通運輸慣有的政策想像,創造符合時代需求的新都會格局,我們就能在灰暗瀝青地上找出城市永續的生機。
▌海外媒體好評讚譽
娛樂性貫徹全書,不時可見笑料。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本書深入探討了停車問題中複雜的規則是怎麼影響到我們每一人,以及對此我們又能做些什麼……作者是很內行的嚮導,能帶人認識這難解的議題。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本書有生動的案例與插圖……葛瑞巴爾提出證據、強而有力證明了停車空間少一些,美國人的生活會更好得多。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國內推薦人口碑好評
《神啊,請賜我一個停車位》這本書指出了美國深陷於車本社會的代價,作者指出,美國人期望停車不僅要「方便、易達、而且免費」。本書的立論相當簡單:「美國停車位太多,住房太少。」在整體社會過度仰賴汽車的情形下,收入不平等的美國已將普通市民推向郊區。於此同時,市區免費的路邊停車空間,卻矛盾地成為工薪階級討生活的硬需求,於是陷入惡性循環。
回望臺灣,根據統計,我國截至2024年3月已有超過860萬輛汽車。以每格停車位為2.5X5.5平方公尺來計算,在我國地狹人稠的土地上,要想辦法湊出1億1825萬平方公尺的空間停放汽車,這相當於250萬戶14坪的單人住房。
多一輛車,就需要多一個停車位。車本社會的隱形代價,除了對於安全與平等的衝擊之外,在經濟效率上更有可能是一種負擔。美國地大物博,或許還有一些條件可以浪費,但在臺灣這座多山的小島,我們必須更精明地運用有限的空間,例如積極地推動高品質、可負擔的大眾運輸系統,並有計畫減少對於私人車輛的依賴。
2023年是臺灣行人道路安全倡議元年。還路於民行人路權協會不僅關注交通安全倡議,也願意為更好、更公正的臺灣空間環境轉型而努力。
──吳昀慶/「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常務監事
當「車本」成為事實,社會就通往地獄(註1)。死傷狼藉只是顯性的惡果。隱性──或者說人類一時間難以察覺的──災厄還有很多,例如:汙染;喪失步行環境使人更依賴車輛,和慢性疾病纏身不無關係;公共交通劣化帶來的不平等,有些人被迫喪失移動的資格。
臺灣作家楊富閔說:「我在他們身上看見一鄉鎮之交通史,交通史也是遺棄史。」在減班或裁撤的公車路線後面的,是再也走不出地方的阿公、阿嬤。如果一個社會缺乏公共交通、人行環境,形同強迫人必須持有私家車,才配使用道路,以獲得移動的權利。我們必須正視社會中就是有許多人不會、不能、不想或不適合開車:老人、學生、孩子、孕產婦、病人、障礙者……
日本人在半個世紀前,就意識到自己的國土如此地狹人稠,適合並且也需要發展公共交通系統,來拮抗如火如荼的私家車浪潮,以避免車輛氾濫帶來的一系列公害。那些公害在當時的美國就已經初見端倪,可謂殷鑑不遠。例如他們堅持不讓道路成為車輛「長期、無償」停放的地方。要過夜請找停車場。買車時也需要出示車庫證明,沒有「到處都是你家」、「買一樓送路肩」的道理。把公共空間(道路)拿來放私人財物(車),無疑是將消化不了的成本轉嫁給社會。那就好比家裡放不下,所以把冰箱搬出門,要煮晚餐才到門口翻魚挖菜。
小時候看過家母跟鄰居為家門口的停車位爭執。其實那塊地就是道路,應供公共通行,誰都沒資格占用,兩人卻為不屬於誰、也不應該用的東西大動肝火,現在想想不免充滿臺式情理法的幽默。不過,為什麼美國和臺灣會車滿為患?為什麼停車場必須成為店家、住家、公共設施的標配?在臺灣,還有一些古蹟被謎樣的無名火燒完後,直接華麗轉身成停車場。為什麼每一天的搶車位遊戲這麼困難、痛苦,根本夢魘模式,還有一堆人趨之若鶩?這種「強制持有車輛的社會」(註2)看似許諾了人移動的自由,其實讓擁車、用車變成不得不為的義務。
然而擁車族愈多,社會又更往車本傾斜,公共交通就更窘迫,民眾又買更多車……書中說:「停車宛如一道吃愈多就愈餓的菜,於是就需要更多的停車位。停車位迫使我們更常開車。愈常開車,就愈渴望有更多停車位。」(頁108)停車場像愈吃愈餓的食物。臺灣被CNN稱為行人地獄。有一種人盡皆知的餓鬼形象是這樣的:食道細如針尖,食物到嘴邊就化為一團火。我們所提供的廉價、甚至免費的停車空間,以及其他迫使人開車、鼓勵或讓利給車輛的政策與設施,統統都像餓鬼的喉嚨,永遠食不果腹,但又貪求更多。
──劉亦/「我是臺灣行人 - a tw pedestrian」主編
「世界上的所有城市都一再證明,有愈多停車位,就有愈多人開車」。作者以美國經驗有趣深刻地述說民眾、社會受到的影響,為正在大步推動都市更新、大量安排停車位供給的國內城市帶來重要警醒,也為未來轉向發展提出可能的途徑。
正視停車位供給減量,才能創造良好的未來城市環境。《神啊,請賜我一個停車位》一書值得推薦給正在規劃及建設城市的所有參與者。
──鍾慧諭/公民幫推創會理事長、前臺北市交通局長
--------------------------
1.出自《マイカー亡国論》(湯川利和,私家車亡國論,1968年):「當私家車成為必需品,對集體也好,或對個人也罷,這個空間本身都將成為人間地獄。」
2.參見《自動車の社会的費用再考》(上岡直見,2022年):「除了大城市外,許多地方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被打散重組,變成以使用車輛為前提,因此對許多人而言,使用車輛近乎一種強制行為。」還路於民協會正在洽談此書的中譯,預計於2024年10月上市。
作者簡介:
亨利.葛瑞巴爾 Henry Grabar
現為美國知名網路雜誌《石板》(Slate)專職撰稿人,書寫主題包含居住議題、交通規畫與都市政策。文章散見於《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衛報》(The Guardian)、《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編有《未來運輸》(The Future of Transportation)。曾獲哈佛設計研究學院的理查.羅傑斯獎學金(Richard Rogers Fellowship),並曾入圍利文斯頓青年記者獎(Livingston Award)35 歲以下最佳記者決選名單。
譯者簡介:
呂奕欣 國立臺灣師大翻譯所筆譯組畢業,曾任職於出版公司與金融業,現專事翻譯。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亨利.葛瑞巴爾
優惠價: 79 折, NT$ 410 NT$ 520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台灣本島和離島
即時庫存=4
────《科克斯書評》、《出版人週刊》星級好評────
────美國新聞報導獎利文斯頓獎入圍者社會議題力作────
▌我們是怎麼為了找車位而毀了城市?是哪些人促成這種情況?如何尋回停車從我們身邊奪走的東西?
┤齊聲推薦├
吳昀慶|「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常務監事
黃偉茹|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教授
鄭祖睿|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
劉 亦|「我是臺灣行人 - a tw pedestrian」主編
鍾慧諭|公民幫推創會理事長、前臺北市交通局長
停車場是有車族的都市領地?公共空間的貪食蛇?地主的搖錢樹?小至路邊停車格,大至停車庫、停車場──
「停車」可謂最受忽視,卻最攸關大眾日常交通與生活品質的環節。在本書中,長年關注居住議題、
交通規畫與都市政策的作者亨利・葛瑞巴爾將報導焦點鎖定於停車議題,
追蹤大量設置的停車場、停車位如何形塑當代市民生活與居住環境。
世界各地可見到許多傷腦筋的停車問題,在市井生活中形成各種荒謬鬧劇:
🚗據統計,市中心商業區的壅塞問題,成因中約三成是四處「巡找」停車格的汽車所「貢獻」。路怒、暴力相向、言語恫嚇等行為,頻繁造成市民衝突摩擦。
🚗某些市政單位拆除了停車收費表,捨本逐末,反從市民違停罰款賺取較諸停車費更多的市政收入。
🚗高緯度地區車主將積雪從停車格鏟淨、車子駛離後,會在原地擺放椅子占整天的位──「此雪是我鏟=此路是我開」的心態導致停車位更加一位難求。
🚗為確保上班有方便的車位,車主不得已大清晨先開車去卡位,用上班前最後幾小時在車上補眠。
本書挖掘停車場導致的房價走高、市政貪腐、環境隱憂、交通死結,為求解方,作者參考停車研究重量級學者的畢生心血,
也接觸新一代思想家、運動人士及施政者,看他們怎麼尋找都市規畫、停車政策與資源再分配等議題的另類出路:
❗在不同地段,可用不同停車費率的差異刺激汽車流動率、降低單次停車時間長度。
❗提高城市公有路邊停車費率,也加強較乏人問津的私人停車場、停車塔能見度,以達成不同停車空間平衡的使用率。
❗新建案停車位設置量的硬性規定酌情鬆綁(或取消),大眾交通工具反而會蓬勃發展。此外,調高公有地停車費創造的額外收入,恰能補貼公共運輸的營運。
❗採用不同以往的道路規畫,如紐約將路邊停車格朝車道方向外推,在人行道與停車格間設置單車道;用最低施工成本與既有道路元素,使路邊停放車輛成為單車與車流間的屏障。
作者觀察巴黎、阿姆斯特丹、倫敦、波哥大及其他許多地方的交通政策,借鏡各地主政者以「人」為本治理城市的實務經驗,
反思汽車文化重鎮暨輸出國:美國由停車而衍生出的環境危機、市政沉痾與治安死角。
他也探討近年道路文化的典範轉移,公共政策除了設想私人機動車的空間需求,也應考量行人步行舒適性、
社區鄰里的社交場所,以及對大自然最友善的土地利用方式。
打破交通運輸慣有的政策想像,創造符合時代需求的新都會格局,我們就能在灰暗瀝青地上找出城市永續的生機。
▌海外媒體好評讚譽
娛樂性貫徹全書,不時可見笑料。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本書深入探討了停車問題中複雜的規則是怎麼影響到我們每一人,以及對此我們又能做些什麼……作者是很內行的嚮導,能帶人認識這難解的議題。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本書有生動的案例與插圖……葛瑞巴爾提出證據、強而有力證明了停車空間少一些,美國人的生活會更好得多。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國內推薦人口碑好評
《神啊,請賜我一個停車位》這本書指出了美國深陷於車本社會的代價,作者指出,美國人期望停車不僅要「方便、易達、而且免費」。本書的立論相當簡單:「美國停車位太多,住房太少。」在整體社會過度仰賴汽車的情形下,收入不平等的美國已將普通市民推向郊區。於此同時,市區免費的路邊停車空間,卻矛盾地成為工薪階級討生活的硬需求,於是陷入惡性循環。
回望臺灣,根據統計,我國截至2024年3月已有超過860萬輛汽車。以每格停車位為2.5X5.5平方公尺來計算,在我國地狹人稠的土地上,要想辦法湊出1億1825萬平方公尺的空間停放汽車,這相當於250萬戶14坪的單人住房。
多一輛車,就需要多一個停車位。車本社會的隱形代價,除了對於安全與平等的衝擊之外,在經濟效率上更有可能是一種負擔。美國地大物博,或許還有一些條件可以浪費,但在臺灣這座多山的小島,我們必須更精明地運用有限的空間,例如積極地推動高品質、可負擔的大眾運輸系統,並有計畫減少對於私人車輛的依賴。
2023年是臺灣行人道路安全倡議元年。還路於民行人路權協會不僅關注交通安全倡議,也願意為更好、更公正的臺灣空間環境轉型而努力。
──吳昀慶/「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常務監事
當「車本」成為事實,社會就通往地獄(註1)。死傷狼藉只是顯性的惡果。隱性──或者說人類一時間難以察覺的──災厄還有很多,例如:汙染;喪失步行環境使人更依賴車輛,和慢性疾病纏身不無關係;公共交通劣化帶來的不平等,有些人被迫喪失移動的資格。
臺灣作家楊富閔說:「我在他們身上看見一鄉鎮之交通史,交通史也是遺棄史。」在減班或裁撤的公車路線後面的,是再也走不出地方的阿公、阿嬤。如果一個社會缺乏公共交通、人行環境,形同強迫人必須持有私家車,才配使用道路,以獲得移動的權利。我們必須正視社會中就是有許多人不會、不能、不想或不適合開車:老人、學生、孩子、孕產婦、病人、障礙者……
日本人在半個世紀前,就意識到自己的國土如此地狹人稠,適合並且也需要發展公共交通系統,來拮抗如火如荼的私家車浪潮,以避免車輛氾濫帶來的一系列公害。那些公害在當時的美國就已經初見端倪,可謂殷鑑不遠。例如他們堅持不讓道路成為車輛「長期、無償」停放的地方。要過夜請找停車場。買車時也需要出示車庫證明,沒有「到處都是你家」、「買一樓送路肩」的道理。把公共空間(道路)拿來放私人財物(車),無疑是將消化不了的成本轉嫁給社會。那就好比家裡放不下,所以把冰箱搬出門,要煮晚餐才到門口翻魚挖菜。
小時候看過家母跟鄰居為家門口的停車位爭執。其實那塊地就是道路,應供公共通行,誰都沒資格占用,兩人卻為不屬於誰、也不應該用的東西大動肝火,現在想想不免充滿臺式情理法的幽默。不過,為什麼美國和臺灣會車滿為患?為什麼停車場必須成為店家、住家、公共設施的標配?在臺灣,還有一些古蹟被謎樣的無名火燒完後,直接華麗轉身成停車場。為什麼每一天的搶車位遊戲這麼困難、痛苦,根本夢魘模式,還有一堆人趨之若鶩?這種「強制持有車輛的社會」(註2)看似許諾了人移動的自由,其實讓擁車、用車變成不得不為的義務。
然而擁車族愈多,社會又更往車本傾斜,公共交通就更窘迫,民眾又買更多車……書中說:「停車宛如一道吃愈多就愈餓的菜,於是就需要更多的停車位。停車位迫使我們更常開車。愈常開車,就愈渴望有更多停車位。」(頁108)停車場像愈吃愈餓的食物。臺灣被CNN稱為行人地獄。有一種人盡皆知的餓鬼形象是這樣的:食道細如針尖,食物到嘴邊就化為一團火。我們所提供的廉價、甚至免費的停車空間,以及其他迫使人開車、鼓勵或讓利給車輛的政策與設施,統統都像餓鬼的喉嚨,永遠食不果腹,但又貪求更多。
──劉亦/「我是臺灣行人 - a tw pedestrian」主編
「世界上的所有城市都一再證明,有愈多停車位,就有愈多人開車」。作者以美國經驗有趣深刻地述說民眾、社會受到的影響,為正在大步推動都市更新、大量安排停車位供給的國內城市帶來重要警醒,也為未來轉向發展提出可能的途徑。
正視停車位供給減量,才能創造良好的未來城市環境。《神啊,請賜我一個停車位》一書值得推薦給正在規劃及建設城市的所有參與者。
──鍾慧諭/公民幫推創會理事長、前臺北市交通局長
--------------------------
1.出自《マイカー亡国論》(湯川利和,私家車亡國論,1968年):「當私家車成為必需品,對集體也好,或對個人也罷,這個空間本身都將成為人間地獄。」
2.參見《自動車の社会的費用再考》(上岡直見,2022年):「除了大城市外,許多地方和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被打散重組,變成以使用車輛為前提,因此對許多人而言,使用車輛近乎一種強制行為。」還路於民協會正在洽談此書的中譯,預計於2024年10月上市。
作者簡介:
亨利.葛瑞巴爾 Henry Grabar
現為美國知名網路雜誌《石板》(Slate)專職撰稿人,書寫主題包含居住議題、交通規畫與都市政策。文章散見於《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衛報》(The Guardian)、《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等。編有《未來運輸》(The Future of Transportation)。曾獲哈佛設計研究學院的理查.羅傑斯獎學金(Richard Rogers Fellowship),並曾入圍利文斯頓青年記者獎(Livingston Award)35 歲以下最佳記者決選名單。
譯者簡介:
呂奕欣 國立臺灣師大翻譯所筆譯組畢業,曾任職於出版公司與金融業,現專事翻譯。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