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對過去的瞭解,可以讓我們重新發現自己。——海部陽介
2019年7月,一艘獨木舟成功地從台灣前往與那國島,重現遠古的航行路徑,可謂劃時代的大事。為什麼祖先會前進島嶼?如何移動?如何尋找看不見的島嶼?富有冒險精神的過程與內容,充滿啟發,值得細細品讀。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前副館長林志興 鄭重推薦
本項計畫主要係由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與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推動的計畫。計畫的源起,由研究日本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專家海部陽介先生所推動的一項跨國性計畫,以探索日本人的起源論為目的。海部教授歸納了日本學界對日本人是何時,以何種途徑進到日本列島的議題,大致歸類有下列三大途徑。日本出現人類的縱跡是在史前舊石器時代晚起,最後一次冰期的高峰階段進入日本,而主要路徑有(一)、約三萬八千年前的「對馬路線」(從朝鮮半島經由對馬島,自九州登陸);(二)、約二萬五千年前的「北海道路線」(從歐亞大陸北部途經庫頁島);(三)、約三萬五千年前的「沖繩路線」。海部陽介帶領研究團隊研究,根據動物分佈、海流、以及舊石器時代人類遺跡、人骨的DNA及人類社會行為等等因素推測,三萬年出現在沖繩列島上之史前人類,有極大的可能性係經海上航海而由台灣遷徙過去。為了推測「沖繩路線」為一合理遷徒之路徑,海部陽介教授推動了一系列海上航海實驗行動計畫。其富有冒險精神的過程與內容,均在此書之中,讀者可細細品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前副館長林志興
日本列島正是人類最早跨越海洋的舞台之一。這些航海路線充滿了層層關卡,目的地的島嶼不但遙遠得肉眼看不見,還有強大的海流阻擋去路。舊石器時代後期的智人在三萬年前便克服了以上種種困難,登陸了日本。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的?這是多麼困難的挑戰,而祖先們究竟為什麼要費盡千辛萬苦前往如此遙遠的島嶼呢—光用空想並無法瞭解實際狀況。於是我決定進行一場實驗,從零開始打造一艘推測他們當時使用的古代舟,重現太古時期的航海路線。對於這場實驗,我有二項期待。其一,透過實際體驗三萬年前的航程,應該就能更清楚看到「祖先們真實的樣貌」。其次,這場實驗是否可以讓我們看到「人類真實的力量」?也許透過對過去的瞭解,可以讓我們重新發現自己。——海部陽介
作者簡介:
海部陽介 (Yousuke KAIFU),東京大學綜合研究博物館教授,人類進化學者。理學博士。1969年東京出生。畢業於東京大學理學部,其後進入東京大學理學系研究所研究科博士課程,之後任職於國立科學博物館人類研究部,2020年起擔任現職。透過研究爪哇猿人、佛羅勒斯人、台灣的澎湖原人等化石及田野調查,專攻約200萬來的亞洲人類史。前任職於國立科學博物館時,透過群眾募資進行了「重現3萬年前海洋航程企劃」(2016-2019),並於2019年成功使用獨木舟從台灣航至與那國島。曾獲日本學術振興會獎(2012)、海洋立國推進貢獻者表揚(2021)、日本人類學會獎(2023)等殊榮。著作有《何謂人性(人間らしさとは何か)》(河出書房新社)、《智人登陸日本サピエンス日本上陸》(講談社)、《日本人從何而來?(日本人はどこから来たのか?)》(文藝春秋)、《人類走過的軌跡(人類がたどってきた道)》(NHK出版)等。
譯者簡介:
李雨青,台灣大學學士、首都大學東京碩士,曾旅居日本多年。目前從事文化內容、出版、翻譯工作。譯有《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素顏的孫文》、《美味方丈記》、《下山事件:最後的證言》、《BL教科書》等。
章節試閱
第1章 計畫誕生
克羅馬儂人的真面目
想要瞭解克羅馬儂人的藝術世界,我建議實際走訪一趟法國西南部的韋澤爾河域,這裡可看到散落在優美的田園風光中的中世紀古堡,也因盛產松露、鵝肝而成為著名的觀光勝地。不過我希望各位造訪的,是登錄UNESCO世界遺產的「韋澤爾峽谷的岩洞群與史前遺跡」,共有147個史前遺跡與裝飾洞窟。
從這些遺跡可以得知,以往曾有二種相異的人類居住於此,其一為當地的原住民尼安德塔人,另一種則是在尼安德塔人消失後,從別處移居至此的克羅馬儂人。
簡單說明兩者,尼安德塔人是「生活在30∼4萬年前的歐洲之早期智人」,克羅馬儂人則是「生活在約45,000年∼14,500年前的歐洲舊石器時代後期的智人(晚期智人、新人)」。克羅馬儂人與我們這些現代人屬同種人類,尼安德塔人則是再早一個階段、較偏原始人的人類。
兩種人類都是以狩獵採集野生動植物維生、居住於洞穴中,但在技術和文化上,卻有極大的差異。韋澤爾峽谷發現的25個「裝飾洞窟」,其中可看到刻劃著動物線條、著色的彩色壁畫、浮雕等,這些全都是出自克羅馬儂人之手,而非尼安德塔人。而
這些壁畫也絕非我們想像的那種幼稚拙劣的「原始人畫作」,每一幅都令人驚艷。這些壁畫是在冰河期繪製而成,當時的氣候較現在來得寒冷,森林貧瘠、草原一望無際。這樣的環境下,克羅馬儂人多以長毛象、披毛犀、野牛、原牛、鹿、山羊、馬、獅子(當時棲息當地的是穴獅)等大型動物為描繪對象,其中甚至有僅僅描繪了長毛象的洞窟(魯菲尼亞克洞窟)、雕有巨大馬匹浮雕的岩壁〔卡普布萊岩棚(Abri de Cap Blanc)〕,以及克羅馬儂人的藝術作品代名詞拉斯科洞窟。
歷史課本上也常能看到附有照片的拉斯科洞窟介紹,不過其最大的魅力,並非在於某一幅特定的壁畫,而是七座位於地底的壁畫空間整體。進入全長約200公尺的拉斯科洞窟,首先會來到稱作「公牛壁畫」的空間。在黑暗中點亮照明,浮現在來訪者的眼前的是運用紅色、黑色、咖啡色、黃色等多彩色澤描繪的龐大公牛(最大的一隻長約5公尺)、奔馳的牛群、小小的鹿群,令人震撼(參考本章卷頭照片)。由此向左側深處延伸的「軸狀畫廊」,被稱作史前時代的西斯汀小堂1,兩側壁面及整個天花板滿滿都是色彩豐富的動物畫作(圖1-1上圖)。此外,沿著5公尺高的縱型洞穴向下,來到洞窟最深處,可以看到神秘的「井狀空間」,壁面上僅以黑色線條繪有受了傷、腸子跑出來的野牛、拿著倒在牛前的鳥頭勃起的人類、以及默默離開現場的披毛犀(圖1-1下圖)。其他還有「貓科房間」等,共有7個空間,總計繪有600∼850頭動物及許多不可思議的記號,這就是知名的拉斯科洞窟2。
令人玩味的不只是畫作的質感或寫實畫風,還有他們將這些畫作配置於地底洞窟這個事實。當然,洞窟內是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世界,儘管鬣狗科的動物會將此處當作巢穴、熊會在此冬眠,但這裡絕非靈長類會進入的場所。然而克羅馬儂人卻將動物的油脂放入有凹槽的石塊中,點火做成「油燈」,進入了洞窟。
拉斯科洞窟的壁畫使用了紅色(赤鐵礦)、黑色(錳礦)等顏料,但這些礦物卻是生產於離洞窟20∼40公里遠之處,部份的畫作還是繪製於人手觸碰不到的天花板周邊,因此現在也發現了工具痕跡,證明他們建造了類似木架的道具,讓人可以站在上方繪圖。要進入最深處的「貓科房間」,必須先通過狹窄的通道,攀爬著進入,而他們在這個房間的壁面上,留下了6∼8頭類似獅子的圖像。
換言之,克羅馬儂人花費了非比尋常的勞力,將地底的漆黑天然洞穴,改變成充滿活力、截然不同的新世界。他們是為了誰、想要呈現什麼,才這般使用這些空間的?如今已成為永遠的謎團,除了他們本人外,再也不會有人知道答案。不過,只要看過這些作品,就能馬上理解拉斯科洞窟絕非「原始人隨意繪圖的空間」。
並非只有壁畫可以感受到克羅馬儂人豐沛的藝術才能及深邃的精神世界,沿峽谷散佈的克羅馬儂人遺跡,可以看到眾多作工精細的石器、複雜的狩獵工具,以及使用骨頭、角、象牙、牙齒、貝殼等多樣素材打造的精緻雕刻、裝飾,還有大量的裁縫用縫針等,其製造技術和設計能力著實令人訝異。
其實不限於此處,放眼歐洲各地,幾乎都能在各處看到克羅馬儂人高度的藝術文化。除了另一個被登錄世界遺產的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外,還有許多震撼人心的遺跡,以法國與西班牙為中心,共有三百個以上他們親手裝飾的洞窟。從這些遺跡中找到了數不清的雕刻、裝飾品、縫針,德國更出土了世界最古老的雕刻與樂器(四萬年前),捷克則挖掘出世界最古老的陶土製人偶(二萬八千年前)。
於是,我們看到的不是出現在漫畫《山林小獵人》中充滿情緒的原始人、也不是人氣搖滾樂團The Cro-Magnons以猴子為原型打造的形象角色,而是帶有優異設計品味、時尚又抱有豐沛精神生活的人類形象。
「同個時期,智人也同樣存在於亞洲,為什麼就沒有看到這類爆發性的藝術活動痕跡呢?」—文章開頭所述,我那顆針對克羅馬儂人的忌妒心,就是在歐洲看了許許多多這樣的遺跡後產生的。
直到最近,亞洲都沒有發現知名的古老壁畫。除了所謂受到歐洲文化影響的西伯利亞之外,幾乎沒有任何雕像出土。雖然也是有些許串珠類的裝飾品,但出土量大概一隻手就能數完了,跟出土量多到數不清的歐洲來說,可謂是天壤之別。看來在亞洲找不到藝術精神的痕跡,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第1章 計畫誕生
克羅馬儂人的真面目
想要瞭解克羅馬儂人的藝術世界,我建議實際走訪一趟法國西南部的韋澤爾河域,這裡可看到散落在優美的田園風光中的中世紀古堡,也因盛產松露、鵝肝而成為著名的觀光勝地。不過我希望各位造訪的,是登錄UNESCO世界遺產的「韋澤爾峽谷的岩洞群與史前遺跡」,共有147個史前遺跡與裝飾洞窟。
從這些遺跡可以得知,以往曾有二種相異的人類居住於此,其一為當地的原住民尼安德塔人,另一種則是在尼安德塔人消失後,從別處移居至此的克羅馬儂人。
簡單說明兩者,尼安德塔人是「生活在30∼4萬年前的歐洲...
推薦序
推薦序一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打開台灣歷史文化新視野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前副館長林志興
無勇
誰願面對荒海
心生渡海之志
少智
誰能憑藉已知
探索未知前進
史前時代三萬年
黑潮洋流寬百里
ㄧ葉扁舟入大海
彷彿地球到火星
古早跨洋賽宇航
荷摩莎賓真人也
事情這樣開始的
本項計畫主要係由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與我們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推動的計畫。計畫的源起,是由一位研究日本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專家海部陽介先生所推動的一項跨國性計畫,以探索日本人的起源論為目的。海部教授歸納了日本學界對日本人是何時,以何種途徑進到日本列島的議題,大致歸類有下列三大途徑。綜合日本考古學界研究發現,日本出現人類的縱跡是在史前舊石器時代晚起,最後一次冰期的高峰階段進入日本,而主要路徑有(一)、約三萬八千年前的「對馬路線」(從朝鮮半島經由對馬島,自九州登陸);(二)、約二萬五千年前的「北海道路線」(從歐亞大陸北部途經庫頁島);(三)、約三萬五千年前的「沖繩路線」。
時任科博館人類史研究群長海部陽介先生,帶領研究團隊研究,根據動物分佈、海流、以及舊石器時代人類遺跡、人骨的DNA及人類社會行為等等因素推測,三萬年出現在沖繩列島上之史前人類,有極大的可能性係經海上航海而由台灣遷徙過去。為了推測「沖繩路線」為一合理遷徒之路徑,海部陽介教授推動了一系列海上航海實驗行動計畫。其富有冒險精神的過程與內容,均在此書之中,讀者可細細品讀。
兩個合作博物館
史前館與日本科博館的接觸,其實可以回溯到2013年初。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簡稱文資局)在2013年29、30兩日,委託史前館在該館召開「八仙洞國定遺址保護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並舉行「台灣最早的獵人—八仙洞舊石器時代考古發現特展」揭幕儀式,會中邀集海峽兩岸、英國、法國、美國、日本、菲律賓、越南等國二十餘位學者發表相關論文。海部陽介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受邀發表論文的學者,也促成他希望能與史前館合作的意願。在多位日本學界友人推介下,而與沖繩研究有淵源的筆者聯繫。
不過,他來史前館之際,筆者正好公出,未能碰面,幸好不久之後(2013年4月10-15日),筆者代表史前館赴東京執行「日本岩佐嘉親先生捐贈大洋洲文物標本蒐藏暨新博物館思維營運觀摩考察計畫」的任務,乘便應海部陽介先生邀請而與同仁王勁之一起於4月14日下午到日本科博館參訪並洽談未來展開雙邊合作推動跨國實驗航海的計畫。隨即同年5月7-9日海部更邀請筆者到日本沖繩的與那國島參加研究團隊的計畫籌備會議,以了解整個計畫的構想與推動的步驟及合作的事項。同年8月7日海部陽介先生領隊,一行4名日本學者及計畫成員(南山大學的後藤明教授、沖繩縣立博物館的考古家片桐千亞妃先生及與那國島町役場的村松稔先生)來台東進行踏查活動。當次踏查由筆者陪同拜會了臺東大學劉烱鍚教授(2003年起即展開阿美族竹筏文化研究及文化復振),到東海岸阿美部落訪察保存竹筏製作傳統的部落:都蘭、都歷及長濱真柄等部落。
2015年7月到8月間,日方希望能邀請到阿美族善擅長製竹筏的耆老或是工藝家到日本沖繩的與那國島去教授製作之法。然因經費因素及找不到有意願的阿美族人前往而中止。2016年對本計畫來說是熱鬧的一年。海部先生於當年2月17到臺東來洽談幾件事(1)2016至2017合作事宜。(2)探詢簽訂協訂的可能性。(3)組織台灣諮詢委員會事宜。筆者更在18-19日陪同海部先生赴臺北拜會多位台灣的考古研究者。雖然未能邀到阿美族造船專家到與那國島,但是日本方面卻進行了草船製作及試航(詳見書中內容)。
緊接著在同年8月1-10日海部組織了含學者、划手及NHK攝影隊的團體到東台灣踏查。這次的行程包含了以下的目標。尋找台灣的水蠟蠋草,探索史前時代以草船渡海的可能性,結果在臺東活水湖,花蓮豐濱等地看到了為數不多的水蠟蠋草,數量不多,可能是因為適合生長的濕地均已破壞之故。其次,拜訪阿美族造竹筏專家,請教製作竹筏的技術與方法。並實地到戶外尋找常被阿美族利用的野生的竹藤自然物,此行拜會了馬蘭部落出身的Laway(賴進龍)先生,以及真柄部落的長老們,海部先生非常屬意與真柄部落的耆老共同合作。不料,負責組織真柄部落耆老造筏隊的主要負責人,不幸在2017年1月3日因心肌梗塞而離世,加上其他耆老無願意離開部落到臺東進行造筏活動。筆者乃另外安排海部先生與Laway先生洽談3月造舟的計畫。另外,為解釋史前時代進行航海的動機,特安排了赴花蓮立霧山膫望沖繩列島之行。
雙方博物館研究人員在長期互動的基礎上,確認彼此研究旨趣相合、史前館位居東台灣並有適合合作之研究人員等因素,於是決定在2017年3月2日於臺北文化部(南海路辦公室)共同簽訂為期三年的合作協訂。
推薦序一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打開台灣歷史文化新視野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前副館長林志興
無勇
誰願面對荒海
心生渡海之志
少智
誰能憑藉已知
探索未知前進
史前時代三萬年
黑潮洋流寬百里
ㄧ葉扁舟入大海
彷彿地球到火星
古早跨洋賽宇航
荷摩莎賓真人也
事情這樣開始的
本項計畫主要係由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與我們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推動的計畫。計畫的源起,是由一位研究日本舊石器時代考古的專家海部陽介先生所推動的一項跨國性計畫,以探索日本人的起源...
目錄
推薦序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打開台灣歷史文化新視野 ◆ 林志興
推薦序二—「跨越黑潮—復現三萬年前的航海實驗計畫」的記憶 ◆ 温璧綾
前 言—對克羅馬儂人的忌妒
第1 章 —計畫誕生
理解本章開頭登場的克羅馬儂人與亞洲人之間的關係後,會發現兩者的相異點其實只是表面上的差異。在此前提下重新檢證遺跡,最後發現了新的事實:第一個日本列島人是跨越海洋而來的。這也是這場實驗航海構想的起始,本章就要詳談此一過程。
第2 章 —三萬年前之謎
在執行台灣-與那國島實驗航海前,還有許多需要先解開的謎題。首先要做的就是整理手上的各種資訊,拼湊出三萬年前世界與琉球的海洋實況。接著再從中一一找出需解決的問題,進而訂立我們的實驗計畫。
第3 章 —草捆舟—原始舟的潛力
三萬年前的航海舟,第一候補為人類最古老的舟之一「草捆舟」。所有在與那國島參與製造實驗的人員,無不驚訝於它勇猛的浮力與穩定性。此一草捆舟是否可以跨海航行呢?必須實際嘗試才能知道答案。
第4 章 —竹筏舟—最具可信度的模型檢測
接下來要檢測的,是最多研究者主張的人類最古老航海舟「竹筏舟」。而在台灣的製造體驗,更是讓人驚訝連連。我們將利用親手打造的竹筏舟,在台灣東側海域流經的黑潮上進行測試。這也讓我們瞭解到巨大海流的強大力量。
第5 章 —獨木舟—最後的可能性
我們展開了新的實驗,檢證最後剩下的假說是否能成立。首先採伐巨木,打造三萬年前的獨木舟,接著透過實際測試,瞭解獨木舟的特性—纖細敏感,難以控制,卻讓我們看到了跨越黑潮的可能性。
第6 章 —跨越黑潮的實驗航海
在正式出航前,先來瞭解一下即將挑戰的這片海域吧。舊石器時代的祖先們在這片海上,是怎麼從台灣找到目標的島嶼、又訂立怎樣的作戰計畫挑戰航向目的地的呢?事先預測可能遇到的困難,就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第7 章 —從台灣航向與那國島
最後的正式實驗航海終於展開。男女5 人划著獨木舟,能順利跨越黑潮,抵達看不見的島嶼嗎?現代人要理解祖先們旅程的真正意義,除了直接挑戰舊石器時代人們克服的難關,別無他法。
第8 章 —祖先們為什麼進軍島嶼?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男女們為什麼不選擇風險較小的大陸,反而決定移居遙遠的小島上呢?這彷彿讓人看到舊石器時代人們勇於挑戰的心。追尋祖先們的實際經歷,再重新審視歷史,相信我們自身也會發現許多新的見解與契機。
參考文獻
推薦序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打開台灣歷史文化新視野 ◆ 林志興
推薦序二—「跨越黑潮—復現三萬年前的航海實驗計畫」的記憶 ◆ 温璧綾
前 言—對克羅馬儂人的忌妒
第1 章 —計畫誕生
理解本章開頭登場的克羅馬儂人與亞洲人之間的關係後,會發現兩者的相異點其實只是表面上的差異。在此前提下重新檢證遺跡,最後發現了新的事實:第一個日本列島人是跨越海洋而來的。這也是這場實驗航海構想的起始,本章就要詳談此一過程。
第2 章 —三萬年前之謎
在執行台灣-與那國島實驗航海前,還有許多需要先解開的謎題。首先要做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