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後期,東亞各國陸續引入近代企業經營模式,以及與之相配合的資本主義商業倫理、經營策略及商業法律,開啓了前所未有的近代市場經濟格局。與此同時,中、日兩國均由於引進西式學制而創造了新的教科書市場。在此東西激盪、商機無限之際,日本明治時期和中國20世紀初的兩大教科書出版商─—東京的金港堂和上海的商務印書館,脫穎而出,成為兩國書業龍頭重鎮,各領風騷30載。
本書從比較企業文化史視角出發,分別從道與術、虛與實以及人與法三個面相,聚焦1930年以前金港堂、商務印書館的若干重要發展特色,配合新發現的史料,採用多元學科的分析方法,剖析兩者如何把從西方移植而來的企業模式和法律規範,結合本國社會文化而取得了不同凡響的商業成就。通過比較中日新興出版企業的不同取徑,本書亦探討了資本主義商業文化洗禮,對個人及集體價值觀所帶來的種種張力,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衝擊和矛盾。
-----------------------------------------------------------------------------------
本書以過去甚少受學界關注的出版類企業為分析對象,將增強人們對近代中日工業化時期異同的了解,也能彌補此前對兩國企業整體發展認識的缺陷。
─ 朱蔭貴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這部探討資本主義如何影響中日兩國政治精英、法律專業人士和企業家的專著,堪稱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本書重新審視了在東亞兩個最大都會內,移植的西方法律與本地的強韌商業文化之間,那種充滿活力的互動以及持續調整的過程。
─ 吉浦羅(François Gipouloux)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榮譽退休研究主任教授
全書翔實而不細碎,篤謹而不空疏,講小故事能小中見大,談大問題則大而有當,堪稱近代企業
史研究的範例。
─ 周武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針對促成企業商業策略的文化、社會及政治因素,提供了批判性的洞察。無論是研究日本、中國的學者,還是商業、經濟及法律的歷史學家,都會發現本書在促進學術對話上極具價值。
─ 城山智子
東京大學研究院經濟學研究科教授
從西方移植而來的企業模式和經營理念,只有植根於本國社會文化土壤,與傳統商道交融互滲,才能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雙向互動中創造出新的企業文化,為本土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內生動力。本書既是歷史經驗之歸納,亦為在當代建構東亞企業家精神提供了可行路徑。
─ 馬敏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本書勾勒近代中日兩家最大出版社的雙軌發展,可謂是兩位傑出歷史學者最佳的合作成果;刻劃人物細緻而感人、搜羅檔案不遺餘力,更以比較和全球視角分析企業會計帳目和管治結構,不啻商業史研究的範例。
─ 馬德斌
牛津大學經濟史教授
本書另闢蹊徑,置日本明治時期和中國20世紀初的兩大教科書出版商於學術顯微鏡之下,視角雖微,景象卻瑰麗奪目。全書史料翔實,分析細膩,論證透徹,立論高遠,實乃上乘佳作。
─ 習超
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副院長
通過中日兩間出版企業龍頭的比較,本書展示出近代中日企業的全球性及其本土調適過程的複雜性,不但探索了它們如何在商業倫理、商業策略及商業法律三方面作出調和、融合,力圖打破西方企業獨霸天下的局面,還發掘了不少寶貴史料,是全新的研究嘗試。
─ 龍登高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長聘教授
本書創新性地探索企業家的人脈網絡,開闢企業文化史研究新領域。它力圖挖掘金港堂和商務印書館的歷史聯繫,量化分析其商業活動,同時爬梳從《論語》到諾斯的現代制度經濟學的古今中外商業理論,為現代企業提供啓示。
─ 濱下武志
東洋文庫研究員暨研究部長、東京大學榮譽教授
作者簡介:
蘇基朗,澳洲國立大學博士。曾執教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現為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院士、黃乾亨中國法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暨法律學院訪問研究員、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澳門大學法學院客席講座教授。研究興趣包括中國經濟史、比較法律和企業文化等。
編著書籍及論文包括《有法無天:從加藤弘之、霍姆斯到吳經熊的叢林憲法觀》(2023)、《霍姆斯與百年中西法學》(2022)、《近代中國的條約港經濟:制度變遷與經濟表現的實證研究》(2013)、The Economy of Lower Yangzi Delta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Connecting Money,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2013)、《刺桐夢華錄:近世前期閩南的市場經濟(946–1368)》(2012)等。
蘇壽富美,多倫多大學博士。先後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喬治梅森大學及城西國際大學。現為香港大學黃乾亨中國法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暨法律學院訪問研究員。研究興趣包括跨文化溝通、外語教育、比較法律和企業文化等。
近期編著書籍及論文有《有法無天:從加藤弘之、霍姆斯到吳經熊的叢林憲法觀》(2023)、《霍姆斯與百年中西法學》(2022)、“Song China: The First Modern Economy?”(2022)、“Law and the Market Economy”(2022)、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Textbook Business in Modern East Asia: Kinkōdō of Meiji
Japan and the Commercial Press of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2017)、“Commercial Arbitration Transplanted: A Tale of the Book Industry in Modern Shanghai”(2017)、〈公司法一體化前傳─—以明治商法及晚清民初公司立法的董事誠信問責條款為中心〉(2013)等。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蘇基朗、蘇壽富美
優惠價: 93 折, NT$ 791 NT$ 85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1
19世紀後期,東亞各國陸續引入近代企業經營模式,以及與之相配合的資本主義商業倫理、經營策略及商業法律,開啓了前所未有的近代市場經濟格局。與此同時,中、日兩國均由於引進西式學制而創造了新的教科書市場。在此東西激盪、商機無限之際,日本明治時期和中國20世紀初的兩大教科書出版商─—東京的金港堂和上海的商務印書館,脫穎而出,成為兩國書業龍頭重鎮,各領風騷30載。
本書從比較企業文化史視角出發,分別從道與術、虛與實以及人與法三個面相,聚焦1930年以前金港堂、商務印書館的若干重要發展特色,配合新發現的史料,採用多元學科的分析方法,剖析兩者如何把從西方移植而來的企業模式和法律規範,結合本國社會文化而取得了不同凡響的商業成就。通過比較中日新興出版企業的不同取徑,本書亦探討了資本主義商業文化洗禮,對個人及集體價值觀所帶來的種種張力,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衝擊和矛盾。
-----------------------------------------------------------------------------------
本書以過去甚少受學界關注的出版類企業為分析對象,將增強人們對近代中日工業化時期異同的了解,也能彌補此前對兩國企業整體發展認識的缺陷。
─ 朱蔭貴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這部探討資本主義如何影響中日兩國政治精英、法律專業人士和企業家的專著,堪稱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本書重新審視了在東亞兩個最大都會內,移植的西方法律與本地的強韌商業文化之間,那種充滿活力的互動以及持續調整的過程。
─ 吉浦羅(François Gipouloux)
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榮譽退休研究主任教授
全書翔實而不細碎,篤謹而不空疏,講小故事能小中見大,談大問題則大而有當,堪稱近代企業
史研究的範例。
─ 周武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針對促成企業商業策略的文化、社會及政治因素,提供了批判性的洞察。無論是研究日本、中國的學者,還是商業、經濟及法律的歷史學家,都會發現本書在促進學術對話上極具價值。
─ 城山智子
東京大學研究院經濟學研究科教授
從西方移植而來的企業模式和經營理念,只有植根於本國社會文化土壤,與傳統商道交融互滲,才能在「全球化」與「在地化」的雙向互動中創造出新的企業文化,為本土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內生動力。本書既是歷史經驗之歸納,亦為在當代建構東亞企業家精神提供了可行路徑。
─ 馬敏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本書勾勒近代中日兩家最大出版社的雙軌發展,可謂是兩位傑出歷史學者最佳的合作成果;刻劃人物細緻而感人、搜羅檔案不遺餘力,更以比較和全球視角分析企業會計帳目和管治結構,不啻商業史研究的範例。
─ 馬德斌
牛津大學經濟史教授
本書另闢蹊徑,置日本明治時期和中國20世紀初的兩大教科書出版商於學術顯微鏡之下,視角雖微,景象卻瑰麗奪目。全書史料翔實,分析細膩,論證透徹,立論高遠,實乃上乘佳作。
─ 習超
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副院長
通過中日兩間出版企業龍頭的比較,本書展示出近代中日企業的全球性及其本土調適過程的複雜性,不但探索了它們如何在商業倫理、商業策略及商業法律三方面作出調和、融合,力圖打破西方企業獨霸天下的局面,還發掘了不少寶貴史料,是全新的研究嘗試。
─ 龍登高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長聘教授
本書創新性地探索企業家的人脈網絡,開闢企業文化史研究新領域。它力圖挖掘金港堂和商務印書館的歷史聯繫,量化分析其商業活動,同時爬梳從《論語》到諾斯的現代制度經濟學的古今中外商業理論,為現代企業提供啓示。
─ 濱下武志
東洋文庫研究員暨研究部長、東京大學榮譽教授
作者簡介:
蘇基朗,澳洲國立大學博士。曾執教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澳門大學,現為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院士、黃乾亨中國法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暨法律學院訪問研究員、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客席教授、澳門大學法學院客席講座教授。研究興趣包括中國經濟史、比較法律和企業文化等。
編著書籍及論文包括《有法無天:從加藤弘之、霍姆斯到吳經熊的叢林憲法觀》(2023)、《霍姆斯與百年中西法學》(2022)、《近代中國的條約港經濟:制度變遷與經濟表現的實證研究》(2013)、The Economy of Lower Yangzi Delta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Connecting Money,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2013)、《刺桐夢華錄:近世前期閩南的市場經濟(946–1368)》(2012)等。
蘇壽富美,多倫多大學博士。先後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喬治梅森大學及城西國際大學。現為香港大學黃乾亨中國法研究中心訪問學者暨法律學院訪問研究員。研究興趣包括跨文化溝通、外語教育、比較法律和企業文化等。
近期編著書籍及論文有《有法無天:從加藤弘之、霍姆斯到吳經熊的叢林憲法觀》(2023)、《霍姆斯與百年中西法學》(2022)、“Song China: The First Modern Economy?”(2022)、“Law and the Market Economy”(2022)、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Textbook Business in Modern East Asia: Kinkōdō of Meiji
Japan and the Commercial Press of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2017)、“Commercial Arbitration Transplanted: A Tale of the Book Industry in Modern Shanghai”(2017)、〈公司法一體化前傳─—以明治商法及晚清民初公司立法的董事誠信問責條款為中心〉(2013)等。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