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首抽非SSR上班族,
必讀,職場零壓力療癒術!
職場‧人際‧自我‧家庭‧日常
給成年以來每天都睡不夠,絕對認真但身心過勞的你
工作、生活必備的情緒梳理盡在這一本
「職場的人際關係好麻煩!」
「雖然知道不努力不行,但我就是辦不到……」
「那個人做什麼都做得很好,但我做什麼都不行……」
自古以來,工作者的煩惱一直都是無窮無盡的。
你也為此而痛苦不已、身心俱疲嗎?
跟著尾林醫師的情緒壓力處方箋,
想法轉個彎,重新找回內心嚮往與日常步調,
實現Work-Life Integration!
★ 三十歲冗員上班族,憤而離職成為精神科醫師的理由
隨著科技發展、醫療進步、少子化等趨勢,職場與人類生活已然密不可分,我們一生中工作的時間越來越長,六十歲退休享樂的夢想幾近破滅。在如此演化之中,漫無止盡的職場生涯讓許多工作人的壓力日益增大無處宣洩,或忙到沒時間享受人生,或看不見未來、不曉得如何面對自己——你,也正因此而苦不堪言嗎?
本書作者「尾林譽史」原本也是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在日本老牌企業瑞可利(Recruit)擔任業務人員。因為適性不佳與職場高壓,拚了命努力卻成果不彰的他感覺自己就像「公司的冗員」,長年來不斷苦惱著自身出路,遲遲找不到心裡「真正想要做的事」。
某天,尾林陪著身心俱疲的後輩求助於公司裡的職業醫學醫師,希望能借助專業、得到治療。然而,他們卻只經歷了一場毫無幫助的對談,遭到兼職醫生不專業又冷淡的敷衍對待。眼見勞動者的精神問題年年增長卻被如此忽視,尾林感到憤怒與惋惜。於是,下定了決心之後,年過三十的他憤而辭職,重新準備大學考試,進入醫學院,成為精神科醫師。
讀醫期間,尾林更加感受到醫學界對於「職業醫學醫師」之不重視;同時,在現今職場上,提供給上班族內心支持的機制遠遠不足。因此他毅然決定,要以救助痛苦職場人為己任,將「讓大家用好心情工作」視為一生志業。
★ 目標讓你「以好心情工作」,照顧職場、生活與自我的人生相談TOP50
十年來,尾林醫師在自己的精神科診間、合作企業裡幫助超過三萬人處理工作、生活上的各種身心問題。他協助諮商者排解壓力、理解情緒,並藉由內心調整,改換面對各種困境的視角與作為,從而放鬆身心,取得「工作與生活的整合」(Work-Life Integration)。
在本書中,尾林醫師結合了他親身體驗過的職場煩惱,以及十多年來在診間傾聽到的疑難雜症,以插圖問答的方式彙整出職場人在自我價值實現、人際關係、日常生活和工作場域中所會遇到的50大煩惱,並且透過親切易懂的文字分享其獨到見解,提供消除壓力和滅絕苦惱的詳細方法,幫助你逐步參透、一一擊破。
這些建設性的解決方案,不但能化解負面情緒、讓人讀後變得坦然放鬆,更能幫助你從容地面對自己與他人,告別停滯和壓迫,做自己人生的主人。
【想法轉個彎,甩飛職場‧人際‧自我‧家庭‧日常50大煩惱】
Q:不想被上司討厭而努力著、配合上司說話,但真的好累喔!
A:要不要試著改變使用能量的方向呢?與其努力不被討厭,不如來思考「能掌握住對方的方法」吧!
Q:周圍的人都很強,我卻什麼都不會……每天因為自己差人一等而苦惱。
A:若是像這種會帶來劣等感的尊敬,不要也罷!恰到好處的尊敬會讓你「保有上進心」,而非消磨自信。不用覺得每個遇到的人都「很厲害」喔!
Q:我平時很努力工作,但假日就好累、沒有動力做什麼,都在睡覺。這樣沒問題嗎?
A:別擔心,我跟你一樣,也是把睡覺當成興趣喔!以興趣有無及內容來決定人生充實度,是毫無道理的。
【本書特色】
★ 精神科醫師專業解答,工作者們的人生煩惱TOP50逐一擊破!
★ 三十歲冗員上班族,憤而離職成為精神科醫師,目標讓人「以好心情工作」的情緒壓力處方箋。
★ 從職場到生活,帶你重新找回內心嚮往與日常步調,實現Work-Life Integration。
【職場增值金句,為自己工作的真智慧】
◆ 無論哪個時代,工作者們的煩惱都是無盡的。
◆ 會煩惱會感到不安,都是很自然的。
◆ 只要改變想法,有些煩惱就可以順利解決。
◆ 湖面上優雅的天鵝,事實上在水面下,牠的腳正啪噠啪噠地忙著划吧!
◆ 偶爾對別人抱持著壞心眼,像這種程度的事情就原諒自己吧。
◆ 以「他人」為主詞聊天,容易被聽成在說壞話。
◆ 想要做的事情,本來就真的沒那麼簡單可以找得到。
◆ 會讓你手忙腳亂、失去冷靜、激發劣等感或疲憊感的,就是毫無意義的尊敬。
◆ 無論幾歲,「失敗」都是能派上用場的。
◆ 如對自己的做法能有絕對的自信,就不會去在意與你不同的人。
◆ 「意見」並非是為了要說服某人、或是用來成就自己的工具。
◆ 發言的好壞是由他人來決定的。
作者簡介:
尾林譽史(Obayashi Takafumi)
精神科醫師。職業醫學醫師。VISION PARTNER精神科診所四谷的院長
畢業於東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後進入瑞可利公司,就職期間,遭遇過公司內外各種年齡層的精神方面問題。在協同解決的過程中,見到了職業醫學領域的現況而覺得失望,但也深受某診所精神科醫師的工作方式感動。2006年,矢志成為職業醫學醫師而離職,離職後插大進入弘前大學醫學院就讀。為取得職業醫學領域基礎的精神科技能,於東京都立松澤醫院完成初期臨床實習後,進入東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精神神經科任職。
目前於note、面白法人KAYAC、Jimoty等共15家企業擔任職業醫學醫師及諮商業務,並積極經營媒體。
共同著作有《企業應該如何面對精神健康——從經營戰略來談職業醫學》,本書為首本個人著作。
譯者簡介:
林曜霆
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日檢一級合格。譯有《世界級萬花筒輕鬆手作》、《相對論與時間之謎,看圖就懂》、《問話的藝術》、《每月多存一萬元的驚人「存錢術」》、《骨質疏鬆照護全書》、《自己的腰痛,自己救!》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Tings聽思|正面能量創作者
方格正|臨床心理師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周志建|山隱中的療癒師、故事療癒作家
阿星|職場觀察插畫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蔡維鴻|JUSTWELL運動物理治療集團執行長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作家
專業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名人推薦:Tings聽思|正面能量創作者
方格正|臨床心理師
王雅涵|諮商心理師
周志建|山隱中的療癒師、故事療癒作家
阿星|職場觀察插畫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蔡維鴻|JUSTWELL運動物理治療集團執行長
蘇俊濠|諮商心理師、作家
專業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章節試閱
【自己心裡的煩躁不安3】
找不到真正想做的事情
「已經三十來歲都快過半了,我還是沒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與其說很享受、喜歡工作,反而更像是持續著發揮惰性的樣子。心裡想著繼續這樣是不行的,卻也只是越來越焦慮,狀況一點都沒有改變。」(30多歲男性)
「本來,就沒那麼簡單能找到喔!」
★「不快點有結果的話……」的詛咒
首先,可能有些人曾聽說過,在工作上很重要的三要素「Will‧Can‧Must」,也存在於自我分析的框架之中。換句話來說,指的就是「想做的事情、能做到的事情、不做不行的事情」吧!
雖然「找不到想要做的事」,不過也沒有關係。你應該還在找尋自己的「Will」吧?如果是這樣,那就完全沒有問題了。
光這樣說可能有人會質疑:「咦?怎麼能這麼武斷呢?」那就再補充說明一下吧。
我想應該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煩惱。不過我自己是覺得,要找到想做的事情本來就沒有那麼簡單。之所以敢這麼說是因為—各位都有嗎?在自己人生裡想做的事情?
我覺得能舉起手說「有啊,我有喔」的人,應該不會太多。正因如此,不需要為此感到焦慮。
不過,我當然也能理解那種焦慮的心情。畢竟生存在如此要求速度的網路社會裡,想要的東西下單後當日就可能會送到、想知道的事情一檢索馬上就能了解,我們過著快速獲得結果的每一天。
習慣這樣的步調之後,會認為「想要盡可能用最短距離抵達目標」、「不想多繞遠路」也是理所當然的。像「花費人生漫長時間,一步步地接近想要做的事情」這種悠長的話語,就更不會說出口了吧。
★想要做的事情,沒那麼容易找得到
然而,我要再說一次,想要做的事情,本來就真的沒那麼簡單可以找得到。畢竟,不經過各種嘗試,是無法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想做某件事的。光是在這個過程中的錯誤嘗試,就必須耗費時間。雖然狀況因人而異,但一般都需要花上相當的時間。
不好意思,雖然這樣說聽起來或許有點像自吹自擂,但說起來我在找到目前的工作以前,可是繞了很大一段路呢。等你讀到第五十八頁的專欄後,應該就會理解:「啊,原來是這樣啊!」正是因為繞了許多的路,才有了今天的我。另一方面,我之所以決定要終身從事現在的工作,也是因為理解與使命感結合起來的緣故。
★立起天線,持續探尋吧
可能有些人很順利地就找到了自己的天職或想做的事情,然而,這些人會引起注目,正是因為他們是很罕見的例子。一般來說是很難那麼簡單就找到的。
然而,只要你持續探尋,總有一天一定會找到,不可以放棄。重要的是在心裡樹立起「想要找到」的天線。在日常當中,持續保持著諸如:「自己喜歡的是什麼樣的事物呢?」、「那個人的工作,有著什麼樣的價值呢?」這樣的關注。這麼做的話,你便能在慢慢了解、嘗試各種事物的途中,鍛鍊自己做出「選擇」的尺規。
然後在某個時刻,「啊!」地一下出現了某個事件,明確了你應該前進的方向時,你或許就能夠察覺到「原來是這條路啊」也說不定。
我認為,雖然在找到之前的時間或過程因人而異,可能出現很大的差別,但藉由好好地面對自己所找出的「真正想做的事」,所帶來的合適感與接納程度將會格外不同。以我自己的經驗便可以保證,路程雖然辛苦,但帶來的喜悅也會很大。
換言之,有此疑問的人,現在已經位於找到「Will」的半途上了。這般的你,目前的狀況絕對不算壞,日後回顧起來,也必定會帶給你不同的意義。請安心,堂堂正正地持續著「找尋想做的事情」吧!
【POINT】
● 沒有馬上獲得結果也沒關係。
● 「真正想做的事情」是在經歷錯誤嘗試的最終才能找到的。
● 持續探索,必定能夠找到。請期待那時的喜悅與心領神會的感覺。
【自己心裡的煩躁不安4】
不清楚自己能夠做什麼
「我們公司就是大家所說的黑心企業,我想要換工作。在轉職的過程中,考慮著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公司,卻找不出答案。因為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結果連一步都沒有跨出去。」(20多歲女性)
「比起『能做些什麼』,不是更應該要去關心「想做些什麼」嗎?」
★與「Can」相比,「Will」要更優先
這次在「Will‧Can‧Must」當中,不清楚的是「Can」的部分。
「Can」說起來是與技能相關,在得到一定的評價、獲得生活所需的財力等方面是很便利的,因此在轉職上也是個很重要的要素。然而即便如此,我還是想說:比起「Can」來,更應該重視「Will」。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Will」是「想要做的事情」,與欲望、動機、幹勁等有著很強的連結。以上這些感覺對於一個人在工作方面,或者進一步來說,在生存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這些感覺,只是單純的「Can」,難免會讓人覺得有些空虛。
★持續保有欲望,「Can」也會跟著提升
我想要強調的是,正是因為有了「Will」,為了達成所必須的「Can」,與其說是會自己跟著提升,更該說是會自發地不得不去獲取。
例如「醫生」這份工作。如果有著像「想要用自己的手來解救受疑難雜症所苦的人」、「因交通意外瀕死之際被醫生給救回來了,我也想要成為這樣子的人物!」這樣的「Will」,即便討厭唸書,但為了取得醫師執照也會不得不努力;就算要面對辛苦的考試或進修,也只能努力加油了。不如說,沒有欲望的話,努力會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很可能在半途上就心志崩潰、放棄了也說不定。
再說,缺乏「Will」的「Can」,也就是光靠著技能或能力生存,在這種情況下,「Can」是不會有所成長的。
如果輕忽已有的「Can」,或者心生怠惰,甚至還會有使該項技術或能力變得陳腐的風險存在。
不過,如果是已經有了「Will」的「Can」,那再怎麼樣都還有發展的可能性。
以我來說,一開始是在企業醫師跟精神科醫師的工作間很平衡地運作著,後來因為想要在精神科醫師的工作上多投入些,於是開設了診所。如此一來,除了醫師的工作外,還多了經營者層面的事務得處理,像是法務跟財務方面。
這些事務我完全不懂,做不來啊。可是,就是不得不去做。畢竟我有著「想要開間診所!」的「Will」,因此也只能努力地開拓我的「Can」領域了。而這部分做起來也讓我覺得很有價值。
★「Will」的有無,也會影響到個人魅力
還有,在說服他人的關鍵話語上,有「Will」的人,會比僅有「Can」的人說出來話的要更好。
接下來的話,好像是在說內部人的壞話一樣,我有點怕怕的。不過醫生們一旦取得了醫生執照,在很多場合確實會被捧著讓著。有些人會以好的方式來運用這一點,但也有些人就……(以下就不說了)。
看到那樣的人,我會很沒禮貌地想著「這人好可惜啊」。因為他擁有著執照與社會地位這類的「Can」,並不用煩惱生存問題,然而那卻是沒有自己的意志或想法的「Can」,我認為是很糟糕的。換句話說,「Will」同時也能夠反映出那個人的生存方式與人格魅力。
可以理解人會想要把容易被他人看見、也容易被評價的「Can」做為武器,然而看得遠一點的話,確實地保有「Will」是更加分的。至於「Can」的部分,則推薦最好是以受「Will」引導的方向來培育。
【POINT】
● 以關聯到工作欲望、生存欲望的「Will」為優先。
● 沒有「Will」的「Can」,容易有成長的煩惱,也有變得陳腐的風險。
● 以由「Will」引導的形式,來培育「Can」。
【工作的煩躁不安4】
在意來自上司或組織的評價
「我很在意上司或公司對我會做出什麼樣的評價。我很認真工作,所以覺得應該不會被認為做得不好,但因為常常在意著周遭人的目光來行動,所以很容易疲憊。我希望能夠不去在意評價,更加自由自在地工作。」(30多歲女性)
「應該都是會在意的,但這並不是『評價的本質』。」
★是因何故而被評價呢?
我覺得大家都會在意來自上司或組織的評價。就是這樣啊,如果說完全不在意的話,那就是在說謊吧,我自己也是會在意的。
先試著回到基礎的部分來思考吧。你覺得評價是為了什麼目的而存在的呢?
做出評價,是為了要明確這個人的職能或所處的位置。諸如:自己在公司裡處於什麼樣的位置,以及被要求的能力與現實能力之間的平衡狀態如何等等,就是為了要掌握這些事項才做評價的。
但以諮詢者的情況來看,似乎是把得到「好評價」變成目的了啊。這就是我覺得或許將會逐漸偏離「評價的本質」的原因。
★搞錯了手段與目的
結果,我想諮詢者最在意的,與其說是評價的內容,反倒更應該說是評價「優劣」的部分。
當然照道理來說人都是會希望獲得良好評價的。而這種問題的究極解答,就是「只要進入一個不會埋沒你的才能、能讓你安心、給你安全感的組織或公司任職就可以了」。
可是,應該不是這樣子的吧?你希望的應該不是這個樣子,否則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了吧?
那麼,與其被「好壞」給奪走注意力,不如就關注在「內容」上吧。對於被指出尚有不足的部分,真摯地傾聽及努力。當然,如果有被稱讚的地方,也要心懷感激地接受——坦率地喜悅就行了。
只要有「評價」,就無法否定好壞的判斷皆會默默地隨之而來。一開始我說的「我自己也是會在意的」指的就是這種事情,不論是誰,比起壞的評價,應該都更想獲得好的評價才對!
然而評價只是「手段」,若把它當成「目的」就有點奇怪了,這也就是我想要告訴各位的。
★被數字擺弄,得過且過
即便在臨床的場合裡,也會對患者進行心理檢查之類的小小測試。
由於是測試,所以會出現一些數字之類的結果,而我總是會告知患者:「不需要去在意一個個的數字,請關注整體的形勢。」
重要的是,在這個人心中眾多要素的「整體平衡」。就算一個數字特別突出、特別高,但如果與其他數值的差異過大,也只會讓平衡變差,可以說很容易會導致某些問題產生。另一方面,儘管整體來說數字偏低,但只要沒有上下差異過大、能夠取得平衡,就不容易產生問題。
即便出現了平衡不佳的結果,也不需要悲觀。只要「對於較低的部分,自己留意著多下點功夫,並向周遭的人尋求支援!數值較高的部分即是強項,就繼續發展吧!」這樣應對就好,畢竟這不過就是為了積極發展未來考量的「手段」罷了。
注意力受到客觀評價的數值給分散,可能會導致看不到重要的事物。我們從小時候開始就常以「優劣」、「名次」被評價,由於過於習慣,或許有很多大人都會深信這件事就是目的。
但評價並非目的,而是手段。記住這一點,無意義被操弄的情況或許就能減少了。
【POINT】
● 「評價」是為了掌握自身職能或所處位置而存在的。
● 評價並非「目的」,而是「手段」。
● 比起評價的「好壞」,更應該關注「內容」。
【自己心裡的煩躁不安5】
周圍的人很強,我卻什麼都不會
「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我成功地應徵上了自己最想去的公司。然而在實際開始工作之後才感覺到,不管是同時期進來的同事,還是前輩、上司,全都是很厲害的人,跟我的程度完全不同。我覺得很難拿出同樣的成果,每天都因為自己差人一等而苦惱。」(20多歲男性)
「請別再抬頭仰望了。」
「有持續可能性」的尊敬對於周遭人懷抱「好厲害啊」、「真讓人尊敬」等情感,並非是壞事,但是一直向上仰望的話,人會變得疲憊。在尊敬人的同時,維持著讓自己不會變得負面、可以持續下去的狀態會更好。恰到好處的尊敬應該是像「真好啊,我總有一天也想變成那樣」這般,有著自身的脈絡,會讓你思考要向前邁進。換言之也就是會「保有上進心」。
那些會如同惡作劇般地讓你手忙腳亂、失去冷靜,甚至還激發出你的劣等感或疲憊感的,就是毫無意義的尊敬。「周圍的人好厲害」=「自己好糟糕」的想法,會讓你的自信逐漸被消磨掉,很恐怖的。
首先,請先意識到並停止感受「好厲害啊」以及被其壓倒的感覺吧!我覺得如此諮詢的人很謙虛,但真的可以不用覺得每個遇到的人都「很厲害」喔!
【POINT】會造成劣等感的尊敬,不要也罷!
日常生活的煩躁不安3
假日也會在意工作,難以放鬆
「公司配發了工作用的智慧型手機,結果我休假日也會在意那支手機,沒辦法靜下心來。每當電子郵件的通知聲響起時,都會震一下。雖然不討厭工作,但至少在休假時我想要能悠閒地度過……。」(30多歲女性)
「請試著把不安給相對化吧。」
★「靜不下來」是不安的指標
智慧型手機普及後,做或休就變得很難以區別了呢。即便在休假日裡,也會在意工作上的聯絡,這個我懂的。而「至少休假日裡想要悠閒度過」這樣的心情,我也理解。
這種煩惱,乍看之下感覺與前一則的「沒法好好休息」很像,然而事實上,我覺得這是與「不安」有關的煩惱。在身體「震了一下」這樣反應的同時,我認為「發生了不希望發生的事情」、「討厭啊,好可怕」的心情也就跟著出現了。想要好好放鬆的休假日裡,這樣的心理狀態實在讓人難受啊!
★不安不會那麼容易化為現實
若想要讓不安的心情冷靜下來,利用「不安的相對化」會很有效果。
例如:現在這個瞬間,飛機從天空上掉下來的機率會有多少呢?那麼,暴徒突然出現的機率又有多少?與此相反地,預期外的好消息來臨的機率有多少?還有,你其實是某個大家族的後裔,至今被當成一般人來養育成長,如今接到你真實血親聯絡你要繼承財產的機率又是多少呢?
……雖說無論哪一項都無法斷言「沒有」,不過,大概都不會發生吧。
「不安」,其實跟這些是一樣的。
「或許會發生也不一定」這種事,事實上沒那麼容易發生。
很可能諮詢者所感受到的不安,其實是「出現了即便是休假日也必須要應對的非常事件之聯絡」吧?不過,這種事發生的機率有多高?試著冷靜地思考看看——不覺得好像也沒有多高嗎?
★預先做好「發生時的心理準備」
像這樣,能從自己所處狀況中,意識到去退一步冷靜思索的過程,就是「後設認知」。在第三章的「在意著各式各樣的事情,無法集中」也曾經介紹過。大概就是以第三人般、另一個自己這樣的角度來看待自身的感覺。
不安的相對化,說起來其實就是後設認知。如果你能思考到「冷靜下來想想,似乎也不用如此感到不安啊」,那就成功了!
另一方面,可能也有些案例是「沒有喔,那種事情發生的機率其實還不小」的情況。
畢竟即便在休假日時,必須回應顧客的業別或公司,事實上也是有的。
符合這些情況的人,就不用考慮「發生的話該怎麼辦」這種可能性了,而是要以發生為前提來考慮會比較好。在聯絡到來之後的應對方式,如:「聯絡上司」、「緊急程度高的話立刻應對,如果不高就只進行預定應對日期的聯絡」等等,請預先在心裡先把規則給決定下來吧。
接下來,只需要依此進行應對就可以了,若還煩惱著「發生的話要怎麼辦」,就是在浪費時間。
如果你的狀況是「心理準備沒有做到那種程度,還是會覺得在意」,這樣的人就請下點功夫,讓自己盡量不會去留意到工作用的智慧型手機吧!
順便說一下,我擔任業務人員時期,在休假時會把手機調整為開車模式,幾乎都不回應。我都說「因為在開車,所以沒辦法接聽」。
我有某位認識的人,似乎把關於公司的一切資訊,都從個人手機上給移除了。他休假日時若有餘裕也會看看工作用手機,但沒動力時就直接設定成夜間模式。而且還會放到包包的最裡頭,讓自己看不到。
如果能下這樣的功夫,或許心情上就能稍微做出切換了。請過個美好的休假日吧!
【POINT】
● 「冷靜不下來」是因為不安很強烈。
● 藉由「後設認知」,試著把不安給相對化。
● 靠著「發生時的心理準備」、「為了能不在意所下的功夫」,來切換心情吧!
【自己心裡的煩躁不安3】
找不到真正想做的事情
「已經三十來歲都快過半了,我還是沒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與其說很享受、喜歡工作,反而更像是持續著發揮惰性的樣子。心裡想著繼續這樣是不行的,卻也只是越來越焦慮,狀況一點都沒有改變。」(30多歲男性)
「本來,就沒那麼簡單能找到喔!」
★「不快點有結果的話……」的詛咒
首先,可能有些人曾聽說過,在工作上很重要的三要素「Will‧Can‧Must」,也存在於自我分析的框架之中。換句話來說,指的就是「想做的事情、能做到的事情、不做不行的事情」吧!
雖然「找不到想要...
作者序
【前言】
★公司裡的累贅業務員,成為精神科醫師了!
「職場的人際關係好麻煩……」
「雖然知道不努力不行,但我就是沒辦法努力……」
「那個人做什麼都做得很好,但我做什麼都不行……」
……無論在哪個時代,工作者們的煩惱都是無盡的。
你會拿起這本書,是不是因為你也正想著:「說真的,我好累喔……」呢?
雖然遲了,請容我自我介紹。我是擔任精神科醫師及職業醫學醫師的尾林譽史。
其實我,是個經歷有點奇怪的精神科醫師。我大學畢業後便進入一般公司就職,並在業務崗位上一直工作到三十歲為止。
不過,我持續煩惱著「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呢?」後來離職了。三十歲的我進入醫學院就讀,以精神科醫師的角色逐漸累積實習與修練,最後終於如願當上了職業醫學醫師。
詳細內容在本書裡也會再提到,我在公司任職時期,是個完全拿不到契約的糟糕業務員。由於我工作的方式很拚命,曾經差點倒下來,可說是用著會把精神也逼得很緊繃的模式在工作。
由於我這個樣子,至今為止的人生裡有過很多煩惱、也經常停滯,過著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很凡俗的每一天。正因為如此,我有自信可以跟閱讀這本書的各位,以幾乎一致的視線來面對煩惱。
★讓「以好心情工作的人」增加,是我的志業
話說回來,你聽過「職業醫學醫師」嗎?這是指在企業裡,對員工進行健康管理的醫師,在精神健康受到關注的近日,其存在已被重新看待。(註:日本企業有義務,必須在工作人員數量達五十人以上的各個事業場所,選任職業醫學醫師。)
…… 以上的說法,算是一般性的說明。以我個人來說,我認為職業醫學醫師的工作是讓「以好心情工作的人增加」。如果身心都狀態不佳,就無法擁有好心情吧?就算多一個人也好,若能夠讓越來越多工作者處於這樣的狀態,就是我等職業醫學醫師守護的意義所在。
附帶一提,職業醫學醫師當然是如假包換的醫師,不過跟平常大家在醫院裡見到的醫師不同,並不會有「臨床」行為——換句話說就是不會進行診斷或開處方。
那麼,職業醫學醫師都在做些什麼呢?舉例來說,像是確認職場的衛生環境,或健康檢查的結果等等。還有,能舉出來的重要任務如:健康諮詢、停職面談等「面談」工作。我們會在工作成員健康出問題的時候協助面談;或在有停職必要的決定期間提出建議……。
目前,我所擔任職業醫學醫師的企業有十五家(二○二一年四月)。大致上每年會有約六百人要進行面談。
再加上我在自己的診所裡,還有著精神科醫師的工作,這部分一年內大約需要為三千人看診。
也就是說,職業醫學醫師跟精神科醫師兩邊的工作合起來,我一年之內大約會接觸到三千~四千人。再加上我已經當了約十年左右的醫師,所以肯定已經替數以萬計的患者看過診了。
我自己也有一點嚇到,這數字相當大啊!
★會煩惱、會不安,都是很自然的
像這樣照護或看診了許多人後,我察覺到了兩個要點,其一是「只要活著,就免不了會不安」。
不管看起來有多麼一帆風順,完全沒有煩惱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所有人絕對都會有些什麼煩惱或不安。我認為會憂鬱苦惱是身而為人的模樣,甚至應該可以說是一種本質吧。
儘管如此,不知為何卻有很多人會把煩惱或不安理解為「不好的」狀態,並且認為它不應該存在。我認為,這樣的主觀印象本身或許就會讓煩惱或不安變得更加深刻。
有煩惱或不安什麼的很正常,就算是非常煩惱也沒關係,去跟各種人討論、訴說苦衷也都無妨。
我認為,若能夠把煩惱或不安視為更加日常的事物來應對,那麼人們應該就能活得更加輕鬆自在了吧!
我察覺到的另外一點,是「只要改變想法,有些煩惱便能順利解決」。
這例子可能不太好,但就像在湖面上看來如水流滑動般游著的優雅天鵝,事實上在水面下,牠的腳也正啪噠啪噠地忙著划動吧?水面上的視角與位於水面下的視角,兩方不管是所接收到的印象或看起來的樣子,都是完全不同的。
「煩惱」其實也是如此。就連原本被認為「這個人,不好相處」的對象也是,在改變看法的瞬間,便會「原來他也有優點啊」這般地重新調整看法;令人焦躁不耐到有些怒不可遏的情感,只要用不同的視角來理解,或許也會因體會到「啊,原來還有這種事啊」而颼地一下子冷靜下來。
透過獲取新的視角,讓人驚訝的是,煩惱變得不再是煩惱了。
★請重視克服之後的成長與喜悅
像這樣協助人們「獲得新視角」,就是我的工作,也正是這本書的目的所在。
本書把工作者們容易遭遇的煩惱區分為五大類別,以我在精神科、職業醫學領域的經驗為基礎來排列次序。我會介紹案例,並且針對問題的解決方法做出提示,以期對所有讀者提供有用的內容——
Chapter1 生存方式與內心相關的煩惱:對自己的個性或生存方式抱持不安的人,不論在哪個時代都沒少過。
Chapter2 人際關係的煩惱: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是知名心理學家的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也曾主張「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的問題」。由此也可以看出,這無疑會是困擾著許多人的問題。
Chapter3 生活艱辛的煩惱:本章要討論的是,因為時代或環境而產生的煩惱,以及因稍顯突出的個性所導致的生活艱辛和相關困擾。
Chapter4 工作的煩惱:以商業人士在職場上的煩惱內容為中心來探討。
Chapter5 日常生活中的煩惱:將介紹日常中意外出現的小小不安或迷惘。
我在本書的回答部分裡,提出了很多「稍稍不同、其他視角」的個人見解,希望能盡量減少大家的煩惱。
「煩惱著的不是只有我啊!」
「什麼啊,原來這樣想就可以了。」
「這位醫師,說這樣的事情真的沒問題嗎?笑」
如果可以幫助閱讀本書的各位,說出像上述感想這般的話,放下肩膀上的負擔、讓心情能夠稍稍輕鬆一些,對我來說沒有什麼更值得高興的了。
【前言】
★公司裡的累贅業務員,成為精神科醫師了!
「職場的人際關係好麻煩……」
「雖然知道不努力不行,但我就是沒辦法努力……」
「那個人做什麼都做得很好,但我做什麼都不行……」
……無論在哪個時代,工作者們的煩惱都是無盡的。
你會拿起這本書,是不是因為你也正想著:「說真的,我好累喔……」呢?
雖然遲了,請容我自我介紹。我是擔任精神科醫師及職業醫學醫師的尾林譽史。
其實我,是個經歷有點奇怪的精神科醫師。我大學畢業後便進入一般公司就職,並在業務崗位上一直工作到三十歲為止。
...
目錄
前言
Chapter1 自己心裡的煩躁不安 TOP10
1 看到別人失敗,內心竟覺得高興
2 明明在閒聊,卻被說是講「壞話」
3 找不到真正想做的事情
4 不清楚自己能夠做什麼
5 周圍的人很強,我卻什麼都不會
6 要如何找出自己的強項?
7 總會想著「反正就是做不到」
8 遇到不合理的事情也一直忍耐
9 對於無法努力的自己懷有罪惡感
10 老是找一堆藉口
專欄:曾是「自我追尋先生」的我,成為職業醫學醫師的理由︻前篇︼
Chapter2 人際關係的煩躁不安TOP10
1 無法消除討厭的人造成的影響
2 受人擺佈
3 無法對職場上的人說出真實感受
4 不管說什麼,就是有人會否定
5 總是被周圍的人搞得焦躁不耐
6 不太會說話,導致場面冷掉
7 工作太拚,跟家人處得不好
8 馬上就忌妒起別人
9 就是無法跟同事融洽相處
10 為了不被上司討厭而努力著
專欄:曾是「自我追尋先生」的我,成為職業醫學醫師的理由︻後篇︼
Chapter3 生活艱辛的煩躁不安TOP10
1 缺乏自我肯定感
2 好羨慕別人的人生
3 沒有才能也不值得期待,「不怎樣」的自己讓我好難受
4 顧著不被人討厭而感到疲憊
5 覺得自己好像是高敏感族群
6 只會有話直說,超吃虧的
7 不怎麼了解「自己」
8 在意著各式各樣的事情,無法集中
9 無法信任他人
10 不想讓人看到我的脆弱
專欄:邊擔任職業醫學醫師,邊在診所當精神科醫師的我的內心
Chapter4 工作的煩躁不安TOP10
1 感受不到工作的價值
2 遠距離工作,讓人很不安
3 工作進行得不順利,很難受
4 在意來自上司或組織的評價
5 指導部屬不順利
6 即便努力了也沒能獲得好評
7 沒能被委派想做的工作
8 想要辭職,卻很難下定決心
9 工作的壓力讓人難以忍受
10 工作記不起來
專欄:為了能無壓力地活著,精神科醫師會做的事情
Chapter5 日常生活的煩躁不安TOP10
1 一點小事就止不住焦躁不耐
2 沒法好好休息
3 假日也會在意工作,難以放鬆
4 忙到沒有餘裕面對自己
5 希望在家裡有屬於自己的地方
6 想到過了六十歲還要繼續工作就很憂鬱
7 沒什麼興趣,假日就只是在睡覺
8 雖然有想做的事情,但沒有時間
9 忘不了不合理的遭遇
10 睡眠狀況很糟糕
專欄:給覺得「要去精神科診所有點困難」的你
後記
前言
Chapter1 自己心裡的煩躁不安 TOP10
1 看到別人失敗,內心竟覺得高興
2 明明在閒聊,卻被說是講「壞話」
3 找不到真正想做的事情
4 不清楚自己能夠做什麼
5 周圍的人很強,我卻什麼都不會
6 要如何找出自己的強項?
7 總會想著「反正就是做不到」
8 遇到不合理的事情也一直忍耐
9 對於無法努力的自己懷有罪惡感
10 老是找一堆藉口
專欄:曾是「自我追尋先生」的我,成為職業醫學醫師的理由︻前篇︼
Chapter2 人際關係的煩躁不安TOP10
1 無法消除討厭的人造成的影響
2 受人擺佈
3 無法對職場上的人說出真實感受
4 不管說什麼,就是有...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