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主題式哲學思考入門書★
★日本亞馬遜哲學類、社會人文類暢銷書★
★日本人氣哲學家小川仁志精心企劃★
76位哲學家對30個主題展開圓桌會議
帶你把世事看清楚、想清楚、說清楚
更了解自己、他人與世界※用30個你我身邊的主題來認識哲學思想,迅速拉近你與哲學的距離
※76位哲人化身萌角色,帶你輕鬆掌握他們的思想精華
※把哲學思考融入閱讀過程,幫助你看清事物本質,建立自己的獨特觀點
◆關於AI:AI是否可能擁有與人類相同的情感?
‧笛卡兒提出「身心二元論」,認為:「機器人沒有意識。」
‧加布里埃爾提出警告,相信AI有心靈,只會使我們失去自由。
◆關於LGBTQ+:性別到底有多少可能性?
‧西蒙.波娃:「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
‧厄普:「性別本來就是身分認同,因此可以自由選擇。」
‧傅柯建立「存在美學」的概念,將同性戀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重新構建與他人的關係。
◆關於「社群媒體」:人如何避免社群媒體的影響?
‧勒龐發現群眾因為缺乏思考能力,都喜歡簡單的事物,因此領袖人物便使用斷言、反覆、渲染等手段來操縱人們。
‧卡內提認為,人有「接觸恐懼」,因此需要與大家一起成為群眾來消除恐懼。
‧加布里埃爾主張,政治、哲學與科學辯論等,應該花更多時間以書面或面對面方式進行,而非利用社群媒體。
◆關於「戰爭」:國與國之間要如何避免戰爭?
‧拉圖爾:「必須承認戰爭狀態」,從「承認唯有一個絕對正確性」的態度,轉換成「承認有多種正確性存在」的態度,才能建立和平的世界。
‧康德:「各國的利益必然相互對立,不加約束就無法避免戰爭。」他提出的「永久和平制度」,就是聯合國成立的基礎。
◆關於「金錢」:人為何覺得再多錢都不夠用?
‧齊美爾:「金錢問題是內心不安的問題。」
‧馬克思批評資本主義讓資本家貪得無厭地利用勞工,勞工不斷勞動,生活卻未見改善。唯有重新認識金錢的本質,才能解決這類問題。
哲學家們自古就會針對各種主題或問題進行圓桌會議,透過集體思辨,來探討事物的本質,找出問題的解方。
本書探索便涵蓋了從生活瑣事,到政治、宇宙、科學等各領域的主題。每個主題,作者都介紹三至五位哲學家的思想,同時提出他自身的見解,彷彿一場場紙上圓桌會議。書中還設有空白處,讓讀者記錄自己的看法,使閱讀本書的過程,就是一場哲學思考體驗,即:懷疑,改變觀點,重新建構,然後用言語表達。
透過這過程,你將學會用哲學思考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在多變的世界中找到安頓身心的方法,眼界也將變得更寬廣。
如果你──
✔想親近哲學但不知從何開始
✔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感到無所適從
✔對人生感到迷惘
✔想理解哲學思考是怎麼一回事
本書就是你的最佳選擇!
洪世謙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冀劍制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高度推薦
【本書特色】▍最親切、無門檻的哲學入門書
以現代人最關注、貼近生活的主題為架構,讓人輕鬆走入哲學的世界,可從自己感興趣或想了解的主題開始閱讀。
▍一冊通曉76位哲學家思想
每個主題可認識3-5位哲學家的看法,書後還有全書76位哲學家的個人檔案,幫助讀者快速了解他們的名言、思想精華與代表作品。
▍啟發你的思考力,讓你無痛學會哲學思考
介紹不同哲學家對各個主題的思想後,作者會用一句話寫下「我的看法」,並詢問讀者「你的看法」,讓讀者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思想,自然而然完成哲學思考的過程。
【日本讀者好評】‧根據當代的各種議題,引用哲學家們的觀點來進行哲學思考。原本覺得複雜難解的問題變得條理清晰。太有趣了!
‧本書儘管形式輕鬆,但介紹的哲學家數量驚人!信息量非常大。提到哲學,可能會讓人覺得很古老,但書中也包含了疫情等最新的主題,讓人感覺哲學是一門非常有用的學問。
‧非常易讀,即使對哲學不熟悉的我也能理解。每個主題都很貼近生活且引人入勝,內容也很有條理,讀起來很愉快。
‧書中對各個主題的思考,有些是我從未想過的,有些我深感認同,但也有不同意的部分,能激發我思考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是一本好書。
‧解說哲學家們對遊戲、興趣和金錢等的看法,用平易近人的文字說明得很有趣。這令我覺得哲學離我很近,非常適合作為入門書。
作者簡介:
小川仁志
哲學家,山口大學國際綜合科學部教授,博士(人類文化)。
一九七○年出生於京都府。畢業於京都大學法學部,並完成名古屋市立大學博士後期課程,專攻公共哲學。
擁有商社人士(伊藤忠商事)、飛特族和公務員(名古屋市役所)等不同的職業經歷。曾任德山工業高等專門學校副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客座研究員等。除了在大學推動新型全球教育外,還主持「哲學咖啡館」講座等活動,努力讓哲學普及於市民生活中。此外,也在電視及各種媒體上推廣哲學知識,擔任NHK教育頻道《Lotti與小羊》節目的哲學講師。
著作有《翻轉思考力的日本哲學》、《哲學用語事典》、《對工作、人生迷惘時,就看亞里斯多德吧!》、《想到你能這樣讀好哲學史,我就放心了》、《未來世代必備的哲學思維》、《你可以不要怕孤獨,要從孤獨中產生力量》、《將手塚治虫漫畫哲學化》等,合計一百本以上。
譯者簡介:
林美琪
於出版界工作多年,現為專職譯者。對翻譯工作一往情深,嗜譯小說、散文,樂譯勵志、養生等實用書,享受每一趟異國文字之旅,快樂筆耕。譯作百本,歡迎賜教:mickeylin1966@yahoo.com.tw
章節試閱
3-1 AI
有段時間,大家熱烈討論AI 會不會搶走人類的飯碗、會不會支配人類等話題,彷彿AI 是即將大舉入侵地球的外星人。
最近這樣的討論已經稍微冷卻下來。
但這不是因為我們已經理解AI的本質,而是AI已經在社會上紮根。
或許大家認為AI統治人類的那一天不遠了。
讓我們思考一下AI的發展和社會的趨勢吧。
首先,AI之所以讓人害怕,是因為大家認為它比人類更聰明,甚至擁有與人類相同的情感。
關於更聰明這一點,要看如何解釋「聰明」,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AI在訊息處理方面比人類優秀。如果我們認為人類的大部分思維活動都是訊息處理,那麼AI就比人類更聰明。
不過,就創造性思維而言,目前看來,人類優於AI。
如果我們認為創造力也是一種想法的組合,那麼它就與訊息處理無異。而且,已經有AI能夠繪製和撰寫出媲美人類的作品了,因此很難說哪一方更優秀。
那麼,AI是否擁有與人類相同的情感呢?
答案眾說紛紜。
哲學界也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稱之為「心靈哲學」(Philosophy of Mind),並可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因此說它是個千古大哉問也不為過。
勒內.笛卡兒(René Descartes,1596-1650年)
而大規模的討論,是從近代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兒提出「身心二元論」(Mind-Body Dualism)以後開始的。
身心二元論主張身體和心靈是兩種不同的實體。
他證明心,即意識,是世上一種特殊的存在,且是不容質疑、確確實實的存在。
於是說出最著名的金句:「我思故我在。」
當時,笛卡兒也探討了機器人問題,並認為:「機器人沒有意識。」
但如果機器人擁有意識,就會出現一種搭載AI的「自主機器人」(Autonomous Robot),叫人害怕。
笛卡兒甚至進行人體解剖來探究心靈,可惜未能得出結論。
而現代,人們開始熱議科學能否創造出心靈。
現代的心靈哲學有兩種主要觀點。
一種是所謂的「一元論」(Monism),例如「唯物一元論」便主張整個世界,包括心靈在內,都是由物理實體所構成。
這種觀點也稱為「唯物主義」。唯物一元論認為整個世界都可以用物理學來解釋。
另一種觀點是「二元論」(Dualism),認為心靈是異於物質的非物理實體,世界由非物理實體和物理實體所構成。
戴維.阿姆斯特朗(David Armstrong,1926-2014年)
有些哲學家採取了一元論以外的觀點。
澳大利亞哲學家戴維.阿姆斯特朗等人提出了「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這種觀點不問心靈的本質為何,而是用心靈的功能來定義。
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心靈的狀態只不過是一種功能。
例如心痛,不過是有刺激反應的功能所產生的一種狀態。因此,即便它是一種人造腦部纖維物質產生的刺激反應,只要疼痛功能本身得到實現,那麼疼痛就會真實發生。也就是說,如果對一種類似人工大腦的物質進行刺激並產生反應,那麼這種反應就表示疼痛的功能獲得實現。
馬庫斯.加布里埃爾(Markus Gabriel,1980- 年)
相對於功能主義,二元論則對這種只要模擬人類大腦便能產生心靈的看法提出異議。
德國哲學家馬庫斯.加布里埃爾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他斷言:「我們的心並不等同於大腦。」心更為複雜,應有更多的可能性。
儘管如此,科學家仍試圖將精神與大腦看成同一種東西,因為他們想把一切放進他們所構思的故事中。
因此,一旦我們相信AI有心靈,我們就會陷入這樣的故事中。
加布里埃爾提出警告,這只會使我們失去自由。
我們不知道AI是否有心靈,但如果有,心靈將成為科學可以製造的東西。
這意味著人類心靈已經成為科學控制的對象。
為了避免這種可怕的狀況發生,我們必須繼續宣揚心是一種特殊的存在。
而且,即使AI擁有心靈,我們也無法確定那顆心是否和人類一樣。
因為即使是人與人之間,也無法看見彼此的內心。
這樣一來,無論AI的智慧多麼發達,它也注定永遠只是一個物體,永遠與人類不同。
3-1 AI
有段時間,大家熱烈討論AI 會不會搶走人類的飯碗、會不會支配人類等話題,彷彿AI 是即將大舉入侵地球的外星人。
最近這樣的討論已經稍微冷卻下來。
但這不是因為我們已經理解AI的本質,而是AI已經在社會上紮根。
或許大家認為AI統治人類的那一天不遠了。
讓我們思考一下AI的發展和社會的趨勢吧。
首先,AI之所以讓人害怕,是因為大家認為它比人類更聰明,甚至擁有與人類相同的情感。
關於更聰明這一點,要看如何解釋「聰明」,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AI在訊息處理方面比人類優秀。如果我們認為人類的大部分思維活動都是訊息...
作者序
戴上哲學的眼鏡探索你我身邊的事物
為什麼現在要談哲學?
近幾年,大家是否常常聽到「哲學」兩字呢?
想必有些人的反應是:「這麼說來,確實如此⋯⋯」事實上,不僅以哲學為主題的商業書籍越來越多,甚至還出現以哲學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了。
容我老王賣瓜一下,我自己曾在NHK教育頻道的《向全世界哲學家請教人生問題》節目中擔任三年的哲學解說員,目前仍在同一頻道的《Lotti與小羊》節目中,以哲學觀點繼續為大家解答人生種種困惑。
這些以哲學為主題的電視節目長年占據一席之地,足見哲學已經深入人心了。
哲學原本就是智者們苦思冥想的結晶,蘊含著可以應用於人生諮詢與煩惱諮詢的智慧,這點應不難想像才對。
此外,歷史上的哲學家們不僅思考個人問題,也關注社會問題和各種事件,因此這些思想也適用於現代人的問題上。
事實上,每當出現重大問題,如政治變革、戰爭、自然災害、大流行病等,人們就需要哲學的智慧。
當前許多哲學家都對這次的全球新冠疫情發表看法。人們期待哲學能夠幫助我們理解這種前所未有的情況,思考應對之策。
此外,近年來商業界也相當關注哲學。因為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VUCA時代(註),講求更主觀、更具創造性的思維方式。
我本人也接受來自各行各業的委託,為商務人士提供能夠實踐哲學思維的培訓課程。
讓世界更有趣
實踐哲學思維有什麼好處呢?
剛才提到,我們可以藉由實踐哲學思維來解決種種煩惱和問題,換言之,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問題解決了、煩惱消除了,世界自然美好。
因此我們才會費心去思考解決之道。
如果思考只是讓人痛苦,沒人會去找罪受。
但哲學不同,它能給出答案。
而且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答案。
古希臘哲學之父蘇格拉底曾說:「哲學是為了過更善良的生活。」聽起來充滿道德勸說意味,但我們不妨採取更廣義的理解。
在本書中,我刻意採用「美好」而非充滿道德意味的「善良」,並將視野從日常生活擴及全世界,探索如何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哲學也適用於商業,並且產生了許多創新。
哲學的創造性思維,對於創造新服務和新商品十分有幫助。
因此,「讓世界變得更美好」這句話也包含了創新。哲學可以創造出任何新事物,小到生活技巧,大到各種發明,都有可能源自哲學思維。
這已不僅能讓世界更美好,還能讓世界變得更有趣。
正如本書的系列名,哲學的確具有「讓世界更有趣」的潛力。
所謂:用哲學探索你我身邊的事物
本書主題是「用哲學探索身邊的事物」。這裡的「身邊的事物」,即是哲學探索的對象。
哲學是一種思考活動,因此需要思考的對象。
反之,我們無法思考不存在的事物。
我們可以思考「無」,因為「無」不是指「什麼都沒有」,而是一種名之為「無」的存在。
哲學有個好處—─思考對象不設限。
從生活瑣事,到政治、宇宙、科學⋯⋯,任何事物都能加以思考。
從目錄即可看出,本書探索的主題涵蓋生活、政治、宇宙、科學等各種方面,相當豐富。
這些不都是你我身邊的話題嗎?
即便是政治、宇宙、科學等嚴肅複雜的課題,只要與你我有關,就是你我身邊的問題了。
換句話說,只要放進哲學思維的框架中,即使你不是各領域的專家,也能進行探索。這也是哲學的魅力所在。
或許各位認為哲學是在分析古代哲學家說的話,或者只把哲學當成一種知識看待。
的確,過往哲學似乎只是大學課程中的一門學科。
然而,哲學的本質是思考,今天的大學教育也開始重視思考這件事了。
「探索」哲學更有趣
那麼,哲學怎麼會變成一門學問呢?
我認為哲學原本就是一種思考活動、思考方法。只不過,當人們開始宣揚某位了不起人物的某種思想後,研究該思想內涵就逐漸變成目的了。
確實,偉大哲學家們留下的言論奧義精深,無一不是千錘百鍊後的智慧結晶,因此分析這些思想內涵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然而,「探索」哲學會更有趣。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積極參與才會越來越有趣。
遺憾的是,人們普遍不知道探索哲學的方法。
儘管市面上的哲學書籍基本上都有提到,但能夠自信地說「這就是探索哲學的方法」、並且寫得簡單明瞭的卻寥寥無幾,換句話說,不是方法高深莫測,而是作者寫得不清不楚。
更棘手的問題是—─因人而異。哲學方法因人而異的可能性極高,導致方法論不容易確立。
但如果只取最大公約數,我們可以得到結論:
懷疑,改變觀點,重新建構,然後,用言語表達出結果。
這就是探索哲學的方法。
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我總結許多人的見解,的確就是如此。
由於哲學是一種「找出事物本質」的活動,因此首先就需要去懷疑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和定義。
然後,必須用多元的角度重新思考:「那麼,本質是什麼?」
接下來,重新建構你所思考的內容,用你自己的言語表達出來。這個結果就是事物的本質。
與此同時,你發出的言語也是一種創造性產物。因此,哲學又被稱為一種創造性的活動。
法國哲學家吉爾.德勒茲曾經斬釘截鐵地說:「哲學是概念的創造。」
我也認同。
哲學無非就是用新的言語重新詮釋世界。
當然,懷疑有許多方法,改變觀點、重新建構也都有數不盡的方法,這些方法即為哲學概念。
例如,蘇格拉底的問答法是一種懷疑方法,黑格爾的辯證法則可說是一種重新建構的方法。
所有哲學概念都可歸類為懷疑、改變觀點、重新建構的任何一種方法。
或者說,哲學概念是探索哲學後的一種心得。
因此,你知道的哲學概念越多,就能越有效地探索哲學。
就像在運動和遊戲中,你知道越多的規則和技能就會越有利,自然也越能樂在其中。
「哲學概念」聽起來有點誇張,其實不過是思考的技能和工具罷了。
如何?
你對「探索哲學」有點興趣了吧?
此外,「探索哲學」也包含「哲學實踐」的內涵。
哲學實踐就是把哲學實踐出來。
具體來說,就是把哲學應用到對話或諮詢場合中。我在我的煩惱諮詢活動,以及專為商務人士提供的諮詢服務中,都會帶入哲學實踐。
最著名的哲學實踐是哲學咖啡館,即決定主題後,進行哲學對話。
相較於獨自思考,聆聽大家對於主題的意見,或是分享自己的想法,可以獲得更廣泛的理解。
本書閱讀方式
以下說明本書的閱讀方式。
這是一本哲學入門書。前面已大致談及哲學是什麼、有何用處,以及如何享受哲學等概論部分。
在正文中,將具體說明如何針對各種主題進行思考,亦即展開各項分論。
哲學活動很抽象,我認為透過具體的主題來說明思考方式,可以幫助讀者更容易理解,於是採取這樣的編寫方式。
因此,本書與一般的哲學入門書或教科書不同,目的不在針對個別概念或人物進行解說。
這樣的教材已經很多了,而我本身也不擅長這種硬梆梆的書寫方式。
我想透過「如何以哲學的方式思考自由」、「如何以哲學的方式思考人工智慧」等具體方式,向讀者展示如何探索哲學、實踐哲學。
本書設定的主題從日常生活到抽象概念都有,範圍廣泛,幾乎涵蓋了你我身邊的所有話題,因此讀者可以從自己感興趣或想了解的主題開始閱讀。
本書分為六大類,每一大類各有五個主要主題。無論哪一個主題,我都會介紹三到五位哲學家的思想。
由於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因此哲學的結果,也就是事物的本質,也會因人而異。哪種觀點才正確,取決於自己的想法。
在介紹三到五位哲學家的思想後,我會在「我的看法」中寫一點自己的看法,提供參考。
希望大家都能自己探索哲學。
「探索」哲學的意義,我先前已經介紹過了。
針對每個主題,在了解歷史上的哲學家和我個人的觀點之後,也請各位思考一下你的看法。
當然,我希望你能依照懷疑、改變觀點、重新建構的步驟來進行,但不這樣做也沒關係,因為閱讀本書的過程,就已經讓你對所有主題產生質疑,改變觀點。
接下來,只需要思考:「我是怎麼想的?」就是在重新建構。而把自己的想法轉化成言語,便算是探索哲學了。
用言語表達出來才有意義。
不能用言語表達出來,表示你還沒有充分思考清楚。
每個主題的最後都有一個「你的看法」欄,請將你的答案寫進去。
這樣做可以大幅提高閱讀本書的意義,並且表示你也完成「探索哲學」這件事了。
請各位務必藉此機會,整理一下你對你我身邊各種問題的想法。
哲學的答案、事物的本質,皆會隨著當下的情況而改變。因此只要抱著「此時此刻,我是這麼想的」想法去寫就可以了。
最後,簡單介紹一下專欄和附錄。
我會在專欄中介紹與主題相關的書籍。
每個主題都會推薦一本書。有些書可能比較難懂,我會加上簡單的解說。
每本書的難易度以星星數表示,最難為五顆星,不妨參考一下。有興趣深入探討該主題的人,可以閱讀我推薦的哲學書。
至於附錄,則是簡單介紹書中哲學家的基本思想與立場。
每位人物的年代和思想,也都匯整於本書開頭的「年表」及「思想MAP」中,如果你在正文中遇到感興趣的人物,可以前後參考一下。
那麼,我們趕快開始吧!
註 VUCA : 以下四個英文字的縮寫 : Volatility(變動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歧義性、曖昧模糊)。
戴上哲學的眼鏡探索你我身邊的事物
為什麼現在要談哲學?
近幾年,大家是否常常聽到「哲學」兩字呢?
想必有些人的反應是:「這麼說來,確實如此⋯⋯」事實上,不僅以哲學為主題的商業書籍越來越多,甚至還出現以哲學為主題的電視節目了。
容我老王賣瓜一下,我自己曾在NHK教育頻道的《向全世界哲學家請教人生問題》節目中擔任三年的哲學解說員,目前仍在同一頻道的《Lotti與小羊》節目中,以哲學觀點繼續為大家解答人生種種困惑。
這些以哲學為主題的電視節目長年占據一席之地,足見哲學已經深入人心了。
哲學原本就是智...
目錄
序言
戴上哲學的眼鏡探索你我身邊的事物
為什麼現在要談哲學?/讓世界更有趣/所謂:用哲學探索你我身邊的事物/「探索」哲學更有趣/本書閱讀方式
第1章 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哲學
1-1 遊戲╱1-2 臉╱1-3 興趣╱1-4 金錢╱1-5 睡眠
第2章 探索社會上的哲學
2-1 正義╱2-2 政治╱2-3 戰爭╱2-4 LGBTQ+╱2-5 後資本主義
第3章 探索科技上的哲學
3-1 AI╱3-2 網際網路╱3-3 社群媒體╱3-4 宇宙╱3-5 生物科技
第4章 探索災害方面的哲學
4-1 大流行病╱4-2 地震災害╱4-3 氣候變遷╱4-4 核能發電廠事故╱4-5 意外事故
第5章 探索人生的哲學
5-1 幸福╱5-2 工作╱5-3 家人╱5-4 死亡╱5-5 宗教
第6章 探索抽象概念的哲學
6-1 自由╱6-2 愛╱6-3 惡╱6-4 時間╱6-5 世界
附錄
人物介紹
後記
參考文獻
序言
戴上哲學的眼鏡探索你我身邊的事物
為什麼現在要談哲學?/讓世界更有趣/所謂:用哲學探索你我身邊的事物/「探索」哲學更有趣/本書閱讀方式
第1章 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哲學
1-1 遊戲╱1-2 臉╱1-3 興趣╱1-4 金錢╱1-5 睡眠
第2章 探索社會上的哲學
2-1 正義╱2-2 政治╱2-3 戰爭╱2-4 LGBTQ+╱2-5 後資本主義
第3章 探索科技上的哲學
3-1 AI╱3-2 網際網路╱3-3 社群媒體╱3-4 宇宙╱3-5 生物科技
第4章 探索災害方面的哲學
4-1 大流行病╱4-2 地震災害╱4-3 氣候變遷╱4-4 核能發電廠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