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1990 年5 月1 日早晨在巴黎寓所,我一邊吃早餐,一邊聽收音機播報新聞,突然聽到記者報導:「法蘭西喜劇院總裁安端.維德志因動脈瘤破裂不幸於昨夜病逝醫院,家人隨侍在側,享年59 歲」!我剎那間腦袋一片空白。事實上,在動脈瘤出問題之前,維德志也不知道自己腦內有一顆不定時炸彈。
維德志猝逝,震驚了法國藝文界,尤其是他才於五個星期前推出布雷希特的天鵝之歌《伽利略的一生》,誰料到這齣叫好又叫座的製作赫然也成為他的天鵝之歌!這真是無人能夠想到的意外,對法國劇壇產生巨大的衝擊,法蘭西喜劇院首當其衝。維德志於兩年前的六月上任,他正因新戲演出成功而站穩了腳步,即將跨大步革新喜劇院的其他院務時,人生卻陡然停步了。哀悼的氣氛籠罩了巴黎劇壇許久許久,悼文、特展、戲劇專刊、紀念性演出於數年間相繼推出,至今未輟,可見他對法國劇場影響之深。
惟獨至今無人研究維德志在喜劇院的建樹與導演作品。《開創未來的記憶:法國戲劇導演安端 維德志1990 年代》即以此為題,本書是繼《向不可能挑戰:法國戲劇導演安端 維德志1970 年代》(2012)、《再創夏佑國家劇院的光輝:法國戲劇導演安端 維德志1980 年代》(2017)、《探索克羅岱爾〈緞子鞋〉之深諦》(2020)後探討維德志職涯最後階段的著作。這本書又和本人於2014 年出版之《新世代的法國戲劇導演:從史基亞瑞堤到波默拉》息息相關;維德志對當代導演啟發甚深,他導演的戲、在喜劇院製作的劇目、表演的信念、表導演札記等等,都成為新世代導演積極汲取的養分。
本書共分五章,各章自成論述,互相關聯但彼此獨立,可單獨展閱,讀者可從最有興趣的章節讀起,再旁及其他。首章從法蘭西喜劇院的歷史說起。這個於1680 年由路易十四下令合併巴黎三大劇團而成立的法語劇團,發展至今,成為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劇院。太陽王之所以大舉合併劇團,是希望能避免惡性競爭,並在國家的監督下給予喜劇院充分的補助,創作出卓越的作品,透過藝術管道發揚國威。21 世紀的喜劇院規模龐大,聘任400 名職員(演員占70 名),專業技能超過70 種。
法蘭西喜劇院創立至今的三大營運原則為劇團組織、輪演制度和保留劇目(répertoire)。在法國人的潛意識裡,「法蘭西喜劇院」意即「最好的戲劇」,而且和「國家」的觀念密不可分。位於羅浮宮斜對面的喜劇院,鄰近憲法委員會、國務委員會與文化部等國家核心機構,可說是居於巴黎市及國家行政與藝文的心臟地帶,重要性可見一斑。而對外,喜劇院是最生動的法國文藝櫥窗,喜劇院出國巡演,意味著對外輸出法國文化的見解與視野,精彩絕倫的表演是展現一國軟實力絕佳的工具。
原該繼往開來的喜劇院,基於封閉性的組織結構,又必須保存國家的戲劇遺產,歷來承繼過去做得多,開闢未來則往往裹足不前,遑論走在時代尖端,引領前衛演出風潮。維德志上任時,提出前瞻性的思考觀念:引述法國首位文化部長馬爾侯(André Malraux)提出之「想像的博物館」理念,他解釋每位觀眾的腦海中也存在一座想像的戲劇博物館,由從小看過的戲所構成。經由演出,古代的劇本牢牢地刻在一代又一代的觀眾腦海中,激發他們用新的眼光看待經典,古典作品因而綻發新諦,進而為未來留下了記憶。
揭櫫「開創未來的記憶」,維德志排定於兩年內製作12 檔新戲,涵蓋希臘悲劇、法國新古典時期的鬧劇、莎翁喜劇、18 世紀的風流喜劇和嚴肅劇、19 世紀的浪漫劇作及輕歌舞喜劇,至20 世紀的政治諷刺喜劇、史詩劇創、哲學劇、反殖民主義力作,可說串連時代,悲喜兼具,雅俗均有,面面俱到。維德志在院內最大的建樹,即在於推介重要劇本,進而引入頂尖的導演來喜劇院工作,促使演員接觸到不同的表演思維與方式,演技與時並進。本章討論這些新戲的製作、以及維德志為喜劇院的第二表演場所—奧得翁劇院—排定的文學經典和當代創作,最後展望喜劇院於新世紀的表演趨勢。
第二章「塞萊絲蒂娜」(La Célestine)分析這部由羅哈斯(Fernando de Rojas)於1499 年續筆完成的對話體小說之舞台表演。這齣以虔婆為主角的傑作由影視巨星珍妮摩露(Jeanne Moreau)領銜,1989 年在第43 屆亞維儂劇展首演時轟動異常。為使讀者體會原著小說活靈活現的對話,本章詳析這齣戲的舞台、燈光、服裝、音樂設計及演技各層面,兼論小說的情節、人物塑造以及對白、獨白與旁白交融一體的獨特結構。
維德志採首版的《卡里士與美麗蓓的喜劇》(Comédie de Calixte et Mélibée)為本,原書分16 幕,可可士(Yannis Kokkos)設計介於天堂與地獄之間的垂直舞台,以之暗喻人生行程,華美且多樣化的服飾發揚伊斯蘭教、猶太教與天主教三教並存的時代風尚,音樂設計凝聚了悲劇氛圍,更發揮提綱挈領的作用。傳奇明星摩露的舞台魅力征服了觀眾,她演出主角的機靈、自信與貪婪,與其說是個誘惑者,她毋寧更像是愛的啟蒙者;年輕演員的表現也不遑多讓,一起引領觀眾親炙這部經典。
披露「赤裸的愛慾即真理」,《塞萊絲蒂娜》的道德化寫作意旨並未道盡全書的奧祕,反而顯示了一部異乎尋常的經典所獨具的驚人生命力,說明了維德志的舞台演出過後為何屢屢被重新搬演,感動了無數的現代觀眾。這其中以2011 年「國立人民劇院」(Théâtre National Populaire)的新製作最值得深論,由總監史基亞瑞堤(Christian Schiaretti)搬上舞台,表演技術極簡,透露出和乃師維德志一較高下的意圖。史基亞瑞堤選擇搬演1502 年出版的21 幕《卡里士與美麗蓓的悲喜劇》(Comédie tragique de Calixte et Mélibée),反諷意味較強,舞台採走道形式,觀眾分兩面對坐,整體設計狀如鬥牛場或競技場的剖面,隱喻奮鬥的世間。舞台詮釋返回作品於16 世紀普遍認定的警世意旨,影視明星海倫 樊尚(Hélène Vincent)擔綱的塞萊絲蒂娜是個如假包換的老鴇,其頑強的生命力揭露了這個角色的神話向度。
維德志在喜劇院排定的演出製作中,最使人驚喜的應該是策畫完整展演「費加洛三部曲」,包括《塞維爾的理髮師》、《費加洛的婚禮》以及《犯錯的母親》,這是史上頭一回。第三章即解析這三部曲的基本架構、劇作的時代意義、個別劇本創作的特色與舞台演出。這個三聯劇搬演計畫肇因於《費加洛的婚禮》向來被視為大革命的先聲,1989 年為法國大革命兩百週年,維德志堅持作為國家的戲劇院,法蘭西喜劇院理當以實際演出參與慶祝。職是,他自己導演《費加洛的婚禮》,並邀請布德(Jean-Luc Boutté)和樊尚(Jean-Pierre Vincent)分別執導其他兩劇,三部曲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意趣。
妙用野台戲的搬演手段以反射劇情的原型,《塞維爾的理髮師》瀰漫一股歡欣鼓舞的天真氣息,演員身手俐落,笑容可掬,唱作俱佳,觀眾看得無比歡樂,深感幸福。維德志執導《費加洛的婚禮》則受到莫札特同名歌劇的影響,啟蒙時代的放浪形骸/自由思想(libertinage)氛圍引導他解讀本劇,舞台上被樹蔭籠罩的古堡開啟了夢幻的視野,觀眾感覺自己彷彿站在一個消逝的世界前,維德志雅緻地再現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歡慶,迎接新世界來臨的喜悅雖躍然台上,同時又預感到埋伏其中的躁動與不安。《犯錯的母親》演出則使當代觀眾見識了何謂嚴肅劇,發生在大革命之後的劇情撲朔迷離,氣氛憂傷、壓抑、詭秘,布德擔綱的偽君子讓人摸不清底細,劇情得以保持懸疑性,其他演員鼎力相助,擄獲了觀眾的心。
作家佩吉(Charles Péguy)曾力薦費加洛三聯劇作為了解法國於1775、1784 及1792 年三個特殊歷史時期的最佳創作,法蘭西喜劇院的新製證明所言不虛,紅頂商人博瑪榭的編劇才華得到了現代觀眾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