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權威中醫師指導:如何合理飲食抗癌
抗癌飲食須知:粗、淡、雜、少、爛、素
各色抗癌食品、致癌飲食揭祕
不同癌症的抗癌方食譜大公開
20種抗癌觀、偏方糾正與更新
名醫教您:生了癌怎麼吃
罹患癌症後要特別注意飲食,補充營養,對很多癌症患者,醫師總是這麼囑咐,但是應該吃什麼?應該怎樣吃?什麼不能吃?卻往往無法詳細地說清楚,導致很多患者家屬誤信偏方,給患者硬補、錯補,反而適得其反,導致患者病情加重。
本書參考國內外最新權威研究資料,主要著眼於癌症患者如何合理地「吃」,推薦日常生活中各種最受歡迎的抗癌食品、良好的抗癌飲食習慣與烹調方式,詳細介紹20種癌症患者在治療、康復過程中「怎麼吃」、「如何吃」的正確飲食方式,最後結合臨床病例作評述,點出問題,指明方向,並更新許多抗癌觀念,糾正錯誤認知,絕對是廣大癌症患者及家屬閱讀參考的必備指南。
作者簡介:
何裕民醫師
1952年出生,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班導師,著名中醫腫瘤專家,中華醫學會心身醫學分會主任委員,曾先後出版專著、教材40餘本,涉及心身醫學、亞健康學、醫學哲學等領域,曾榮獲第五屆世界傑出華人成就獎等獎項。
本書作者在繁忙的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之餘,曾先後應邀進行160多場飲食抗癌講座,並根據聽眾所提出的問題,對坊間許多錯誤的說法和觀念提出詳細回答,本書即是這些講座的講稿與聽眾解答的輯錄。
章節試閱
第一篇:新觀點
癌因口生
「以食為藥」:最聰明的對策新觀點
生了癌,怎麼吃新觀點•癌因口生
癌因口生
1. 生活越來越好,癌症卻越來越多。癌症正在成為人類的第一殺手。
2. 癌症是人類近一百多年來快速習得的新飲食和生活方式,與原有的遺傳和生理特點等相互間嚴重不適應、不協調所致惡果!
3. 吃對癌症發生的貢獻率(35%)最大。
4. 管好飲食減少癌症三四成。癌症越來越多
癌症越來越多
進入21世紀以來,癌症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儘管在過去幾十年中,人們在對抗癌症的鬥爭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取得的成績卻是微乎其微,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仍在快速攀升。可以說是:生活越來越好,癌症卻越來越多。
國外的相關資料顯示:1973~1999年,全世界癌症總發病率增加了24%;2007年世界癌症確診的病例高達1230萬例,而每年死於癌症的人數更高達750萬,也就是說大約每天有2萬多人死於癌症。世界衛生組織(WHO)公佈的資料顯示:目前全球癌症的死亡人數已高於愛滋病、結核病和瘧疾死亡人數的總和。對於美國來說,20世紀中葉的30年期間,癌症死亡率居然增加了90%。
國內癌症的現狀也讓人觸目驚心。國家衛生部做過三次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第一次是在1973年,第二次是在2003年,第三次是在2006年。資料表明:2006年,中國癌症發病率比1973年有了大幅度提升。如2006年,肺癌的發病率是1973年的465%,乳腺癌則較1973年上升了一倍多。
《中國癌症預防與控制規劃綱要(2004—2010)》如此描述:「癌症正在成為人類的第一殺手。」過去30年,中國癌症死亡率增加了80%;2001~2004年中國癌症死亡率上升了近50%!目前我國每年新發癌症患者數250萬人左右,每年癌症死亡人數大約170萬;癌症已成為65歲以下國人的第一死因,目前我國每死亡5個人中就有1個人死於癌症。乳腺癌則成為女性的頭號殺手;中國人死於肝癌的比例是全球平均水準的4倍,胃癌是全球平均水準的2倍。
吃出癌症
三個口,吃出癌來
中醫學很早就有關於腫瘤等的記載,殷墟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現「瘤」字。西元前10世紀的《周禮》記有專治腫瘤的醫生。癌字,原通「嵒」,與「岩」意近,取堅硬之石造字,象形也。漢代醫學家劉熙提出:「嵒,腫也,凸凹起伏如山岩不平者,謂之嵒。」宋代的《衛濟寶書》開始明確用「癌」描述腫瘤類疾病。
中國的造字很有講究,祖先的智慧讓我們感歎!「癌」字每個人都會寫,但可能你就沒有仔細研究過,其實「癌」的造字有很深的寓意。「癌」的上面是個「疒」字頭,指出癌症是一種疾病,「疒」字頭裡面是三個口,三個口下面是「山」,說明什麼?口太多,吃得過多,營養過剩了,吃出岩石狀堅硬的塊狀物出來了。
從「癌」的造字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古人很早就意識到癌症的發生與吃關係很大。從現在看來,城市裡的人吃得過多,營養過剩,更容易生癌。
中國人是最講究吃的民族。特別是現在,經濟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水準有了很大提高,人們也有條件去享受吃。然而講究吃,不等於會吃、會科學地吃、合理地吃。相反,我們吃的習俗,充滿著飲食結構不合理、習慣不衛生和烹調加工不科學之處,這至少要對癌症發病率快速上升承擔很大的「責任」。
癌症病因在哪里
眾所周知,人類現在面對一些慢性病,諸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已經比較鎮定,有了幾分把握。但面對癌症,卻陷入了恐慌、害怕,甚至是「談癌色變」,再加上某些媒體動輒拿「癌症村」「癌症縣」來大肆炒做,更加重了人們的恐懼心理。很多人會問了:「既然癌症這麼可怕,那癌症到底是由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雖然癌症形成與發展的原因仍未完全清楚,但目前達成共識的是——內外因的綜合影響是肯定無疑的。內因,就是遺傳基因;外因,就是環境因素,癌症是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遺傳在癌症中所占的作用不是主要的,只占10%~15%,85%~90%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等造成的。在誘發癌症的主要因素中,第一位的就是膳食不合理,約占35%;其次是吸菸占20%~30%,生育和性行為因素約占7%、職業因素約占4%、地理物理因素約占3%、酒精因素約占3%、污染因素約占2%、藥物和醫療過程因素約占1%。由此可見,吃對癌症發生的「貢獻率」(35%)最大。
筆者在讀博士期間,跟隨上海中醫藥大學何裕民教授從事癌症的臨床治療及其與飲食關係的研究工作。在門診過程中,筆者對就診的癌症患者採集病史,並詢問其既往史和家族史,以及平時有無過量飲酒和吸菸等情況。我們發現:遺傳因素對某些腫瘤的發生是有一定的影響,如乳腺癌、肝癌等,但多數腫瘤的發生往往與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如飲食不合理、經常熬夜、生活不規律和吸菸酗酒等的關係更密切。
英國著名的癌症專家格里夫斯(M.Greaves)也認為,不合理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是癌症的罪魁,並提出了一個觀點:癌症是進化的遺產!他在同名著作中認為:癌症是人類近一百多年來快速習得的新飲食和生活方式,與原有的遺傳和生理特點等相互間嚴重不適應、不協調所致的惡果!可以說,癌症是一種「人類自我製造的疾病」,污染、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都是引發癌症的因素,中國今天癌症的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就是典型的明證。
與遺傳因素不同,飲食因素可隨後天改變而增加或降低癌症的風險。因此,安排合理的膳食結構,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進行合理的加工烹調是簡單而易行的防癌措施。而在癌症患者的治療和康復過程中,會不會吃,吃得是否合理,同樣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今日癌症的尷尬局面
癌有貧富之分
癌症和生活方式、生活水準密切相關,根據目前癌症發病的誘發因素,從營養學角度,習慣上把癌症分為「貧癌」和「富癌」。所謂「貧癌」,即生活水準低下、營養不足、衛生條件偏差等因素所導致的癌症(或者與之關係密切的),如陰道癌、食道癌、子宮頸癌等,往往在發展中國家和貧困地區較多見;所謂「富癌」,則是與營養過剩、富營養化關係密切的癌症,如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往往多見於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部分發達地區。
中國癌症的尷尬
在目前的中國,存在著已開發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高發癌譜並存的尷尬局面;一方面,肝癌、胃癌及食道癌等發展中國家常見癌症的病死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肺癌、結直腸癌及乳腺癌等已開發國家高發癌症又呈現出顯著上升趨勢。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目前人們膳食中的高營養、高脂肪類食物越來越多,特別是城市地區的人群,因營養過剩而導致超重、肥胖的比例也越來越高。而科學研究證明,超重和肥胖是導致很多腫瘤發生的危險因素。在國內經濟發達地區,最常見的癌症,特別是發病率持續攀升的癌症(如乳腺癌、結直腸癌、胰腺癌等),多為「富癌」,往往是直接或間接緣於營養過剩,富營養化。
管好飲食減少癌症三、四成
現代社會,很多患者腫瘤的發生與發展,與膳食結構不合理和攝食行為不當有關。大量的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資料顯示,約有1/3惡性腫瘤的發生與膳食營養因素密切相關。
而講究膳食結構的合理,膳食行為的科學,是防癌、抗癌、促進康復的重要舉措之一。良好的飲食可以控制、終止,甚至逆轉實驗動物體內已經被誘發並且正在生長的腫瘤。良好的營養能夠最大程度地發揮作用,而不管疾病是發展到了哪一個階段。
1991年4月召開的第一屆國際營養與腫瘤學術會議上,著名的英國腫瘤流行病專家R.Doll提出,合理膳食可使胃癌和結腸癌的死亡率降低90%,使子宮內膜癌、膽囊癌、胰腺癌、宮頸癌、口腔癌、咽癌和食道癌的死亡率降低20%,並可使癌症總死亡率降低10%。可以說,食物、營養與人類癌症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係。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和美國癌症研究會(AICR)聯合出版了《食物、營養與癌症預防》一書,也指出:選擇適宜的、多樣化的和營養平衡的膳食,加上適當的體力活動,且持之以恆,可減少30%~40%癌症的發生。世界衛生組織2002年出版了WHO/FAO關於膳食、營養與腫瘤等慢性病的預防報告中同樣持類似觀點。
因此,說的直白些,只要管好嘴,就能夠減少30%~40%的癌症發生!
「以食為藥」:最聰明的對策
1. 食物是最好的藥物,而不要讓藥物成為您的食物。
2. 飲食「六字真言」:粗、淡、雜、少、爛、素。
3. 30%~40%的癌症可以透過合理飲食加以預防。
先賢的慧見
西方:要讓食物成為藥物
很多癌症患者曾經這樣告訴我們:「我們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吃藥,有抗癌的、保肝的、升白血球的、還有各種營養保健品……吃這麼多藥,影響了自己的食欲和胃口,也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有這樣體會的患者很多很多,也反映出患者的種種無奈。
「要讓食物成為您的藥物,而不要讓藥物成為您的食物」,這句至理名言就是「西方醫學之父」古希臘的醫學家希波克拉底明確提出的。他強調:應該以食物為藥,飲食是首選的醫療方式。「寓醫於食」是聰明人首選的保健及醫療方式。
2001年7月,第17屆國際營養學大會在維也納召開,來自全世界的3000餘名營養學專家出席了這次會議。經過熱烈討論,與會代表達成了一致:「食物是最好的藥物!」這不僅僅是對古希臘賢哲天才認識的現代回應,也是一種最為科學的「守住健康」的選擇。
大衛斯(D.Davis)是資深而又著名的美國腫瘤專家,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環境與毒物研究委員會創始人及首任會長。她終身從事腫瘤研究,並一度被聘為美國國家抗癌相關機構的負責人。晚年時(2007年)寫了《真相:一場錯誤的抗癌戰爭》(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War on Cancer)。書中強調:防範及抗擊癌症領域「食物就是良藥」,合理的食物可以防範癌症!這些結論與觀點,出自一位資深的流行病學家,難能可貴!
所以說,合理的飲食就是醫療的手段,改善飲食營養,針對性地作出調整,可以消除許多疾病發生與發展的隱患,改變其可能的不利趨勢。而且透過改變飲食來防治疾病與透過藥物來防治,前者要更能讓人們接受,副作用也小很多,而花很多的錢吃藥,還要忍受藥物的副作用和警惕其安全性,其中的利弊就不言而喻了。
東方:以「食醫」為先
中醫學自古就有「藥食同源」的理論。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生存,只是以採集野果和狩獵為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生產力水準的提高,食物資源的豐富,飲食保健的作用逐漸被發現,人們在尋覓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食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某些食物既可食用又可藥用,乃至把某些養生治病和副作用比較強的食物從人類食物群中分列出來,成為專門防治疾病用的藥物。也就是說,某些食物除了具有滋養人體作用外,還有治療疾病的作用,很多藥物就是從食物中衍生出來的,於是就有了「藥食同源」的理論。這既是飲食保健的萌芽,也是藥物的起源過程。
這些特殊食物中有些是有毒的,古人對它們的使用就比較謹慎,常權衡再三方作使用。不管是用作一般充饑用的食物,還是這些特殊食物,它們的合理運用,都有可能成為協調機體,使之更好地與自然界保持和諧與順應的重要因素。
人們在與自然界鬥爭的實踐中,認識到許多食物具有藥性,因為「凡藥三分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謂之毒,雖甘草、人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必有偏性,氣增而久,失之由也」(《儒門事親》,宋代張子和著)。就是說,只要是藥物,不管毒性大小,多少都有些毒性,人參、甘草吃多了,也「必有偏性」,也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久而久之,中國人形成了一個帶有規律性的共識:欲保持健康、無病,或有病之後要加以糾正,當從飲食調養做起。以無毒而有益於健康的食物為主,以飲食調養為本,飲食調養在先;藥物治療結束後,還當「食養盡之」。
據《周禮》記載,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時代,我國就已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醫療體系。當時醫生分為四類:即「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並明確提出以「食醫」為先。其任務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八珍之齊」,即調和食物,確定四時飲食,預防疾病。
戰國名醫扁鵲就有「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療之,食療不癒,然後用藥」的經典闡述。
生了癌,怎麼吃新觀點•「以食為藥」:最聰明的對策唐代醫家孫思邈更是身體力行,他信奉「食養」,以食為補,認為「如此乃可延年得養生之術耳」。他活了百餘歲,顯然與他善用以食為補有關。並指出:「安身之本,必須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療者,不足以全生。」這些論述足以可見孫思邈對食療養生的積極認可。孫思邈也高度肯定了「食治」的作用,指出:「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已,然後命藥。」主張醫生治病,必須根據疾病的病因和所侵犯的臟腑,先用食物治療,在食療不癒的情況下,再用藥物治療,糾正臟腑功能的偏盛偏衰。因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指出食物具有祛除病邪、安臟腑,愉悅人的精神情緒的作用,因而可以促進氣血生成。孫思邈的食療學說在繼承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積累了更為豐富的經驗,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許多新的闡述和提高,在千餘年的發展過程中,一直為後世醫家所接受和繼承。
事實上,就臨床而言,今天的不少病症,我們往往就主張僅以食療為主,透過食療加以糾治或防範,絕大多數患者,也更願意接受食療,而且效果真的不錯,有不少癌症患者受益。
現在,美國《食品補充劑健康與教育法》以非常寬容的態度對待中草藥,認識到了中醫食療的巨大科學價值,指出:適當使用以中草藥為代表的食物補充劑,可以有效地預防慢性退行性疾病,如癌症、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等疾病的發生,大大降低醫療費用和不必要的手術費用。這是一件非常成功的「中為洋用」的生動實例。在歐洲「營養醫學」「營養藥理學」等新學科紛紛出現,這些都反映了中國傳統「食療」思想被西方廣泛接受的生動事實。
可以說,「食醫」與「食療」是中國對「食物是最好的藥物」的最好體認。「食療」的提出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華民族對健康與疾病這一對矛盾的深刻認識和把握。今天,簡便有效的食療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食療讓人們在享受中得到治療的益處。
癌症「以護胃為先」
中醫學強調:飲食保健首先須注重脾胃功能的調理保護。只有脾胃運化健旺,才能接受飲食物並將其轉化為精微物質,輸送到周身百骸營養五臟六腑,從而發揮對機體的營養與保健作用。因此,古今醫家都注重脾胃功能,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對健康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如果飲食不當,首先傷害的也是脾胃,故有「脾胃一傷,百病由生」之經典名言。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在其所著的《脾胃論》中,就十分強調脾胃病飲食治療的重要性,提出了「飲食保健,首重脾胃」的觀點,為我們研究飲食保健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總之,若要養生防病,飲食要始終注意顧護脾胃,癌症患者尤需如此,尤需「以護胃為先」。
癌症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是個長期過程,治療過程中,患者本來脾胃功能較差,還要承受放化療之苦,脾胃功能更弱,很多患者出現吃飯沒胃口、飲食不香等現象。若再妄行攻伐,身體弱、差之上更顯衰敗,「脾胃一敗,死期即到」。因此,攻伐之「霸道」治法在癌症治療中不足取。
導師何裕民教授臨床上更主張用溫和的「王道」之法,「王道」就是無毒或零毒,也就是說,對癌症患者,盡可能少用損傷脾胃或服用後讓人不舒服的中藥和食物。也就是說,在治療慢性病,特別是癌症的同時,和胃護胃,以「護胃為先」,尤顯重要。
在堅持「護胃為先」的原則基礎上,清代名醫葉天士的名言「胃以喜為補」,充分體現著中醫學的護胃養生觀。「胃以喜為補」是說要從自身的身體狀況出發,要順其自然,不能強求,身體裡不需要的,不喜歡的,就不要硬吃。
現在很多患者家屬,在患者一經治療後,就給患者硬補,結果患者出現消化不良、腹脹等不適表現,甚至病情加重的也不在少數。因此,不要強求患者根據所謂道聼塗説的飲食方法進食。「想當然」往往會事與願違,得不償失,甚至弄巧成拙。現代人的一些慢性病是盲從社會習俗,硬「吃」出來的。在胃口不適的情況下,肥甘厚膩之類,或許就是胃所「惡」的;而粗茶淡飯、清淡飲食,或許就是胃所「喜」的。因此,癌症患者要順應脾胃的喜好,適合自己的口味來選擇食物,對脾胃才會起到保護作用。
當然,任何事,都要講個度,「胃以喜為補」之「喜「並不意味著可以無節制過量食用。飲食尤其要講究「度」,過量了,過度了,就會走向事物的反面,甚至釀成大禍。所以即使「喜為補」,也得適可而止。
當今社會,慢性病、富貴病越來越多,這種「胃以喜為補」的觀點,顯得更加有價值,同樣在癌症防治中,也有著現實指導意義。
由此,導師何裕民教授給患者推薦了飲食「六字真言」:粗、淡、雜、少、爛、素。
「粗」指的是粗糧、雜糧、粗纖維類食物。
「淡」指少食高脂肪、動物蛋白類食品,以天然清淡果蔬為宜,適當控制鹽的攝入量(每人每日攝入量不超過6克)。
「雜」是指食譜宜雜、廣,只要沒有明確的致癌性或不利於某種癌症的防範與康復,均可食用。
「少」指對食物攝入的總量及糖、蛋白質、脂肪的攝入量均應有所節制,消化功能差的癌症患者可每餐少食,適當加餐。
「爛」是除新鮮水果、蔬菜外,其他食物均應煮爛、煮熟,特別是老年癌症患者和放化療治療中及治療後的患者,尤其要煮爛,以利消化。
「素」多指新鮮蔬菜和水果,這些食物富含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對癌症的防範和康復益處多多。
總之,要保護脾胃的消化功能,才能促進飲食營養的正常消化吸收。在中醫看來,人的所有生理功能,都有它內在的節律性和規律性,順應這種規律和節律,則可促進機體與自然保持和諧,從而可促使各項生理功能的有序協調,進而增進健康。否則,飲酒無數、饑飽無度等,均可嚴重干擾正常的飲食營養和脾胃的生理功能,久之則釀生疾病。
國際研究共識
關於癌症發生、發展過程中飲食因素的作用,一直是國際癌症研究中的焦點問題之一。國外在這方面的研究,無論是行動,還是結論,都遠遠在我們之前。因此,我們要虛心學習,拿來為我們所用。
營養學史上最全面調查
T•柯林•坎貝爾是美國康乃爾大學的教授,國際知名的營養學家,曾榮獲美國癌症研究終身成就獎,被譽為「21世紀營養學界的愛因斯坦」。他對膳食、營養與慢性病關係的研究成果引人矚目。
坎貝爾教授很了不起,他為了研究合理膳食促進健康等問題,並和美國社會不合理的膳食所造成的健康災難相比較,曾經在1981~1987年千里迢迢來中國做實地調查,得出了許多有意義的結論,並構建了當代東西方飲食結構、飲食譜跟疾病譜的關係圖。「中國健康調查」,是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的關於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在調查結束後,他撰寫了《中國健康調查報告》《救命飲食》等影響較大的著作。
坎貝爾教授在其著作中有一個貫徹始終的明確觀點就是:
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會導致很多慢性病的發生(如癌症、冠心病、肥胖病、糖尿病和自身免疫病等),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最能有效預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的發生。
坎貝爾教授不僅透過動物實驗,而且透過對中國人膳食的長期追蹤,從多方面有力地證明了這一研究成果,他的出版物《中國健康調查報告》被《紐約時報》評價為流行病學的扛鼎之作,值得我們閱讀參考。
坎貝爾教授在中國選擇了65個縣,每個縣選擇100個人,共為6500個人做定期抽血檢查,後來還有所追加,連續做了7年的追蹤調查,研究的資料變數大概有367組,得到8000多組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的資料。而且他所做的這樣大規模調查的資料,一直到現在有近30年了,人們還在做分析和研究。
這6000多人,一生中有94%都沒有離開過自己的故鄉,他們一生的飲食結構變化不大,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幾乎沒有變化,很有研究的價值。透過非常嚴格的科學驗證之後,得到的調查結果和資料很多。他對這些結果、報告做了一系列的分析,這個分析在人們看來確實很複雜,但是我們用很簡單的一個歸納來看,其實結論只有一個:
在中國膳食當中,肉吃得愈少、吃得愈素的地方,也就是植物性的膳食吃得愈多的地方,這些地方人體血液當中雌激素、膽固醇的水準就愈低,濃度就愈低,癌症、心臟病、骨質疏鬆症、肥胖症、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發病率也就愈低。
看起來很簡單,可是,在其背後,我們看到傳統膳食結構的合理性,這對我們今天來探究癌症等慢性病的發病率如此居高不下的社會現象,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坎貝爾教授為什麼選擇中國大陸來做這樣的飲食與健康關係的研究呢?這裡除了他自己的專業背景外,還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因為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經濟還不富裕,人們的生活條件普遍較差,動物性食物攝入較少,而植物性食物吃得比較多。他認為當時中國人的膳食結構比較合理。
二是當時中國所呈現的疾病死亡率,特別是癌症,和區域性有非常大的關係,在相同的基因和種族背景下,坎貝爾教授希望去瞭解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到底是由什麼樣的環境因素和飲食因素在起主導作用。
20世紀70年代,中國所呈現出來的腫瘤發病率狀況很值得人們思考。例如鼻咽癌,在某些縣沒有一例鼻咽癌患者;而在另外某些縣,年發病率高達10萬人中居然可以有75個人死於鼻咽癌,這個差異確實很大。
還有就是食道癌,對於男性而言,有的縣10萬個人當中每年只有1人死於食道癌;可在某些縣死於食道癌者居然可以高達435人。這個比例懸殊太大了,讓人驚詫!當時坎貝爾教授的研究組在尋找研究對象時,對這個現象有濃厚的興趣,這是他到中國做膳食和健康調查的一個基本理由。
他觀察到這些差異性之後,就開始深入思考一些問題。從我們中國人的角度來看這些問題,同樣也有很大的啟發。
首先,他們認為,中國人的基因背景基本相同,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癌症的發病和死亡現象,不同地區差異懸殊,是否與各地環境及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有關?遺傳是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後來,人們對癌症有了更深入認識之後,證明了坎貝爾教授的猜想——癌症的發生發展、環境因素、人們生活方式等對其影響更大,而基因對癌症發病的影響,可能只發揮了2%~3%的作用。
其次,坎貝爾教授在他的著作裡說,在美國,某個州跟另一個州,同一種癌症的罹患率哪怕是相差2%,他們都認為這是不得了的差異。但是在中國,居然同一種癌症在同一種遺傳背景之下,死亡率可以有那麼大的差異,這太不可思議了,應該認真探討和研究,揭示造成如此巨大差異的原因。
最後,坎貝爾教授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各種癌症的發病率雖然較高,可是和當時美國罹患癌症的數字相比,還是偏低的。慢性病當時在中國並沒有呈現出高發狀態,一般的人並未受到慢性病的折磨!而當時美國的癌症及其他慢性病發病率遠高於中國。為什麼當時中國人罹患癌症的發病率那麼低?而美國的又為什麼這麼高呢?他迫切希望找到差異的原因。他意識到其中一大原因可能就是東西方的食物結構之差異!也就是說:食物譜跟疾病譜密切相關!
坎貝爾教授經過嚴格的交叉比對之後,在他的《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中,報導了一個很客觀的現象,他告訴人們:
心臟病、癌症、自體免疫病、糖尿病,可能都跟血液當中的膽固醇含量有關,發現膽固醇的含量幾乎跟所有的慢性病都有關係,都有非常強烈的關聯性,它有一個正相關的關係。
坎貝爾教授在他的報告裡,很清楚地指出,血液中膽固醇的水準是文明病(即各種慢性病)最強的預測因數。這是從大量的資料中客觀研究出的結果,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對於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與體內膽固醇濃度的關係,坎貝爾教授也做了觀察研究。食物中的成分如何影響血膽固醇的含量,他的研究告訴人們:
一般人會認為血膽固醇的含量可能來自於動物性產品的膽固醇。事實上不然,飽和脂肪酸跟膳食裡的膽固醇對於血膽固醇的貢獻,其實並不是最主要的,對血膽固醇貢獻最強的是動物性蛋白質,超過食物當中的飽和脂肪酸與膳食當中的膽固醇。動物性蛋白質如果增加,就是我們吃的肉食愈多,血液膽固醇的比例就愈高;如果在食物當中攝取植物性的膳食,有助於把血膽固醇的濃度降低。如果限制動物性蛋白質,膽固醇的比例也會下降。甚至於植物性蛋白質攝取量不是那麼多,再控制動物性蛋白質,血膽固醇也會下降。如果只是避免使用飽和脂肪酸和膳食裡的膽固醇,並不能非常有效地移除我們血膽固醇的濃度,一定要把動物性蛋白的量降低,才能夠把血膽固醇的主要來源給切斷。
這段話給人們很大的警示:就是一定要減少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入,因為它幾乎是慢性病最主要的成因,而膽固醇含量幾乎跟所有的慢性病都呈正相關。
還有就是肥胖與熱量的問題。一般人可能會有這樣的一個概念,好像吃進去的熱量愈高就愈容易發胖,其實,這不一定正確。當時坎貝爾教授比較中國和美國兩個地區人民每天所攝取的熱量的狀況。在中國,一個體重65公斤的人每天平均攝取的熱量是11050千焦(2641千卡);而在美國同樣重量的人平均只攝取了8322千焦(1989千卡)。看到這個數字,很多人肯定會很驚訝!因為我們一般認為,熱量攝入過多,超過我們身體所需,熱量供大於消耗,那麼多餘的熱量就會以脂肪的形式在體內儲存,人們就會出現超重或肥胖。美國人的體態明顯比東方人肥胖,體重會比中國人高,但為什麼他們攝取的熱量反而比中國人低呢?而苗條的人群攝取的熱量卻較高?這個結論和我們一般的看法好像是矛盾的。但繼續觀察發現:雖然出現這樣的矛盾,卻是自有其科學依據的,兩者膳食的內容差異很大。一方面,中美兩國人民攝取的脂肪占總能量的比例,有很大差異,在中國當時只有14.5%,而美國卻高達34%~38%。同時,中國人飲食中動物蛋白質提供的熱量占總熱量的百分比比美國低很多;另一方面,中國人從食物裡獲得的膳食纖維比美國人高,幾乎是美國人膳食纖維攝入量的3倍左右。最後一項是總鐵量的攝入量,中國雖然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而美國以動物性膳食為主,可是從食物中攝入的總鐵量來看並不比美國少,反而更多(表1)。表1中美居民膳食攝入比較
第二篇:新結論
最受歡迎的抗癌食品
遠離致癌飲食
一、最受歡迎的抗癌食品
1. 富含膳食纖維的穀類、蔬菜、水果和豆類具有抗癌作用。
2. 全穀類食物,如玉米、蕎麥、薯類、薏仁更健康。
3. 非澱粉類蔬菜、蔥屬蔬菜有抗癌之功。
4. 水果是抗癌之寶。
5. 一把蔬菜一把豆,一個雞蛋加點肉。
1.膳食纖維是好東西
膳食纖維主要分為不可溶性纖維(如木質素、纖維素、某些半纖維素等)和可溶性纖維(包括果膠、樹膠和黏膠等)。現在很多人生活好了,認為纖維就是「粗草料」,吃粗糧都是過去的事,但事實並非如此!
早期,由於世界各地民眾普遍攝入熱量不夠,故關於營養不良的報告中,人們對穀類並不介意;而只是過度關注高熱量、高營養素的動物性食物,比如雞蛋、牛奶、肉等,認為這些食物能提高體能,增強體力。
1960年英國營養學專家楚維爾等在東非烏干達等地研究發現,現代文明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及便祕等在英國和非洲有顯著差異。非洲居民因天然膳食纖維攝入量高,現代文明病發病率明顯低於英國。楚維爾因而於1972年提出「食物纖維」的概念,並發表兩篇著名的營養學報告,指出:現代文明病的發病率與食物纖維的消耗量成反比;食用高纖維含量的飲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高血脂、高血壓、癌症、心臟病、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這兩份指標性報告,拉開了人類研究膳食纖維的序幕。
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已開發國家對於膳食纖維的興趣大大增加。背景因素是因為人們發現:熱量攝入已經不再是問題,而因高蛋白、高脂肪攝入增加而導致的一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卻在逐步增加。
第二版的《食物、營養、身體活動和癌症預防》指南(以下簡稱《新版指南》)指出:
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能夠預防結直腸癌等;也有些證據顯示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能夠預防食道癌。
另外,膳食纖維還有間接的保護作用。這體現在膳食纖維本身的低熱量,可防止肥胖等,以及防範由營養過剩所引起的一些腫瘤的發生、發展等。
如今,富含膳食纖維的穀類、蔬菜和水果具有抗癌作用,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同時也得到了大量的實驗結果和流行病學研究結果的支持。
膳食纖維可以充分吸收水分,可以使食物殘渣膨脹變鬆。膳食纖維可以「擦洗」人們的結腸和直腸之腸壁,加速消化系統對所攝入食物的運輸,減少有害物質在體內滯留的時間。當飲食中缺乏足夠的膳食纖維成分時,人們就可能會出現便祕,長期便祕則有患結直腸癌的高風險。
2.全穀類食物更健康
穀類的外層是穀皮層、糊粉層和胚芽部分,內部是胚乳部分。穀皮裡,主要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礦物質、脂肪等營養成分。糊粉層主要含有維生素B群、磷等礦物質;胚芽部分含有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E等營養成分。而胚乳部分的主要營養成分就是澱粉和少量的蛋白質。因此,穀類的營養成分主要分佈在穀皮層、糊粉層和胚芽這些外層部分,而胚乳部分的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熱量。
在對穀物進行精製加工生產白米、麵粉、麵包、糖的過程中,會流失外層穀皮、糊粉層和胚芽裡的各種營養素,失去其中的膳食纖維和一些可能有防癌抗癌作用的微量成分,如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大量的研究發現,隨著穀類加工程度的提高,其中的脂肪、蛋白質、礦物質和纖維素的流失量都明顯增加。典型的穀類精製加工食物,如白麵包、糖果、點心、蜜餞等。
營養學家告訴我們,我們每天攝入的碳水化合物有99%來自於水果、蔬菜和穀類。精製的澱粉和糖本身只能提供熱量,進入機體後會轉變為脂肪,營養價值低。膳食中穀類的精製程度本身便可能是引發癌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我們應該盡量避免食用精製食物。
當這類食物未經加工處理和精製,完全以自然狀態攝入,那麼,其中大部分碳水化合物屬於「複合」形態的碳水化合物,而複合碳水化合物對人的健康是大有益處的!它保留了穀類外層更多的營養素,包括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人體雖然不能消化吸收膳食纖維,但膳食纖維對我們的健康非常有幫助,如降低血液膽固醇、防止腸癌、減輕體重等。
因此,多吃全穀類、粗(少)加工和含膳食纖維較多的食物,是飲食防癌抗癌的基本常識。
《新版指南》明確強調:
長期食用穀類食物更安全。關於穀物(穀類)和根莖類能夠影響某些癌症危險性的直接證據還不是很充分(但已經有不少證據—編者注)。
膳食纖維主要存在於穀類、塊莖、塊根以及蔬菜、水果和豆類中,而所有這些食物的全食物或輕度加工後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
穀類食物,包括小麥、稻穀、玉米、薯類、大麥、燕麥、黑麥等,建議人們多吃粗糧和雜糧。粗糧和雜糧類,如玉米、蕎麥、紅薯和糙米等,富含豐富的膳食纖維和各種營養素,對抗癌有積極的作用。
(1)玉米
又稱玉蜀黍、包穀。玉米的保健作用很好,被贊為「黃金作物」。中醫認為玉米具有調中健胃、益肺寧心、除濕利尿的作用。
可以說,玉米渾身都是寶。玉米含大量的卵磷脂、亞油酸和維生素E等營養素,可以預防高血壓和動脈硬化;含有大量的維生素B群,能增食欲,健脾胃。
現代研究表示,玉米含有大量的賴氨酸,對防範及治療癌症有一定的效果。實驗證明,賴氨酸不僅可抑制和減輕抗癌藥物的副作用,而且還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玉米中的維生素和胡蘿蔔素對化學致癌物質也有抑制作用。玉米中的谷胱甘肽能使某些致癌物質失去毒性,從而有效地防止癌症的發生和發展。此外,玉米中還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可刺激腸壁蠕動,促使致癌物質和其他毒素排出,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玉米油具有很好的降脂作用,玉米油含不飽和脂肪酸,是膽固醇吸收的抑制劑,有很好的降低血液膽固醇的作用。
中藥常用的「玉米鬚」,就是非常好的利尿、降血糖佳品。
在平常飲食過程中,玉米熟食,有補益脾胃、充饑健身的作用。玉米粉碎成細渣煮粥,也很養生,可作為腫瘤患者病後體虛的食療之品。
如腫瘤患者出現小便不利、腹水和水腫時,中藥湯劑中就常用玉米鬚,患者也可用玉米鬚煎湯飲用;或者用玉米粉90克、山藥60克,加水煮粥食用,也有很好的利尿消腫作用。
對於尿頻、尿急、尿痛者,可用玉米棒芯、玉米根(鮮品)各30克,水煎去渣,加白糖少許,每日2次,連服3日,可有一定效果。
(2)蕎麥
蕎麥能消積,俗稱淨腸草,是一味古老的常用食物和藥物,歷代醫學著作中有不少用蕎麥來治療疾病的記載。中醫認為其具有開胃寬腸,下氣消積,清熱解毒,除濕祛風,解酒殺蟲的作用。
蕎麥是典型的粗糧。蕎麥含有18%的膳食纖維,被譽為「膳食纖維的寶庫」。現在坐辦公室的人得「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和直腸癌、結腸癌的比例很高,而蕎麥有「三降」作用,即降血糖,降血壓,降血脂。常吃蕎麥可以促進胃腸蠕動,清洗人體的腸壁,通便,預防結直腸癌,因此蕎麥非常適合現代都市人群食用。
眾多的研究一致認為:高纖維素飲食對乳癌有保護作用。並且,隨著攝取量的增加,其保護作用越明顯。澳洲科學研究所的試驗也表示,增加進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可使乳癌患病率降低50%;持續每日進食30克左右纖維素食物的婦女,患乳癌機率最低;而每日進食少於14克纖維素食物的婦女,患乳癌的比例則最高。
腫瘤患者因消化不良,往往出現胃腸積滯而致的腹部悶脹、疼痛等症,在家庭烹調時,可用蕎麥做麵或做飯,或煮粥,連食三四次,有很好的療效。
但因蕎麥性偏寒涼,故脾胃虛寒(症見胃痛隱隱,冷痛不適,喜溫喜按,勞累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虛弱等)的腫瘤患者須慎食。
(3)薯類
包括紅薯、馬鈴薯等,是很好的抗癌食物。
紅薯,又稱番薯、山芋、地瓜,被喻為「抗癌冠軍」。番薯味美而甜,營養豐富,是雜糧中較好的一種食物。既可作主食充饑為健康食品,也是祛病的良藥。中醫學認為,紅薯性甘溫,具有補脾胃、益氣力、通便祕的作用。
紅薯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具有多種保健及藥用價值。現代科學研究顯示,紅薯屬於低熱量、高容積食品,350~400克紅薯產生的熱量僅相當於100克白米產生的熱量,但含水量卻遠高於白米。紅薯又屬鹼性食品,可以中和體內因食肉、蛋等產生的過多的酸,維持人體酸鹼平衡,有助於減肥。還能提供大量的膠原和黏多糖物質,能保持動脈血管的彈性,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的發生。
紅薯的抗癌作用也是備受推崇。日本國立癌症預防研究機構對有明顯抗癌效用的蔬菜排名,其中熟紅薯、生紅薯分別被排在第一、二位。美國一所大學研究發現,紅薯中有—種叫脫氫表雄酮的物質,對防治癌症有一定的效果。紅薯中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C和葉酸,β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的抗氧化作用有助於抵抗氧化應激對遺傳物質去氧核糖核酸的損傷,有助於清除體內的自由基而發揮一定的抗癌作用。常吃紅薯還有助於維持人體的正常葉酸含量,而體內葉酸含量過低會增加得癌症的風險。另外紅薯中膳食纖維含量很高,對促進胃腸蠕動、刺激消化液分泌、降低血糖,預防便祕、結直腸癌和乳癌也功不可沒。
日常食用時,番薯可蒸煮熟食,有補脾胃、益氣力的作用,為補益食療品。在煮食時,癌症患者常脾胃較虛弱,宜蒸透煮爛,否則不易消化。
患者有皮膚乾燥、眼乾症、頭髮易脫落者,每日吃幾塊黃心紅薯,也很有益處。
書上和報紙上也經常介紹紅薯的抗癌作用。但這裡我們強調:紅薯雖好,但吃什麼都必須要適度,紅薯也是如此。
這裡,有一些非常典型的病例。有一年秋天,一段時間內,導師何裕民教授在門診發現,最近來復診的患者,很多人都說有肚子脹的情形。何教授就感到很奇怪:「怎麼會都肚子脹呢?」何教授一打聽,原來前兩天,有一家著名的晚報刊登了一篇文章「紅薯可以抗癌」,很多癌症患者認為「這個東西好,我就多吃一點」,很多患者聽信了,就拚命吃紅薯,從而導致肚子脹。
因此,對癌症患者來說,紅薯再好,也不能無限量地吃。吃什麼都要有個節度;不能過量,過量以後就會出問題。紅薯含有氧化酶,含糖量高,在胃腸內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多食會引起胃酸過多、腹脹,胃不舒服。
馬鈴薯的塊莖,民間又稱之為馬鈴薯、洋芋、山藥蛋等。可以做主食,也可以作為蔬菜食用。本品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通利大便的作用。
馬鈴薯營養豐富,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同時含有蛋白質、礦物質(磷、鈣等)和維生素等。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10倍,維生素B群是蘋果的4倍,各種礦物質含量也是蘋果的幾倍至幾十倍不等。
由於馬鈴薯中含有較多的維生素B6、泛酸和維生素C,而這些物質具有增強淋巴組織及強化黏膜組織的作用,可以預防上皮組織發生癌症及增強機體的整體抗癌能力。
在食用時,用馬鈴薯做湯、炒、煮或蒸熟食等均可,建議不食薯條和薯片之類的油炸食品。
在門診中,何裕民教授也瞭解到有不少患者用「馬鈴薯生汁療法」治療癌症,我們不否定對有些患者可能會有些效果,但須切記:
(1) 不可以迷信:因為這種食物療法只有輔助效果,它的效果不一定會超過茶葉、紅薯、花椰菜和番茄等。畢竟這些食物的抗癌功效人們已經研究了幾十年,而且有權威的文獻研究報導。千萬不可輕易聽信坊間傳言,說其多麼多麼神效,吃好了多少多少患者。
(2) 不能過量:要知道,即使是紅薯、胡蘿蔔等,用之不當也都會對人體有不利影響。
(3) 不主張生吃:盡量不要生吃馬鈴薯汁!我們的臨床案例中已經發現有生吃馬鈴薯汁中毒的類似事件!切記,切記!
(4) 禁食綠皮和發芽的馬鈴薯:這類馬鈴薯含較多的龍葵鹼,毒性較高,易於引起中毒,出現頭痛、腹痛、嘔吐、腹瀉、瞳孔散大、心跳減慢、精神錯亂甚至昏迷等症狀,不可食用!特別是癌症患者,本來胃腸功能就欠佳,再來折騰,誤了治療不說;很可能還會加重症狀或痛苦!
(4)薏仁
薏仁,也稱為薏米、米仁、苡米、六穀子、起實、回回米,為藥食兩用佳品。中醫認為其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清熱排膿的作用。
現代研究顯示:薏仁具有一定的抗癌功效,可阻止癌細胞生長,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臨床應用薏仁配伍的煎劑,能觀察到對晚期癌症患者有延長生命的效果,並發現給癌症患者腹腔注射薏仁丙酮提取物後,經腹水檢查,癌細胞的原生質發生了顯著變性。
薏仁也是臨床抗癌中藥方中常用之品。該品性味平和,微寒而不傷胃,益脾而不滋膩,一年四季皆可食用。因為其營養豐富,所以常用於久病體虛、病後恢復期,是癌症患者治療期間和康復期間的食療佳品。薏仁與白米或糯米煮粥或煮飯食用即可,一般家庭易於烹調。
患者出現脾虛不運腹瀉者,可用薏仁煮粥食;或薏仁、白扁豆各30克同煎服,有補脾和胃,利濕止泄的作用。
患者出現脾肺虛弱,見到脾虛腹脹,咳嗽氣喘者,可以用山藥、薏仁各60克,柿餅30克,加水煮粥食用。
患者出現腹水和水腫者,薏仁也有輔助治療之效。膀胱癌患者出現小便淋漓不盡者,可用綠豆、薏仁勾芡實適量煮湯食用,食用時,可加少許薄荷油。
肺癌患者可選用紅豆薏米粥。薏仁100克、棗(乾)25克、紅豆50克、仙鶴草10克、白砂糖30克。將薏仁、紅豆以溫水浸泡半日,用紗布將仙鶴草包好,紅棗去核浸泡,將薏仁、紅豆、仙鶴草、紅棗一同放入鍋中,加水煮成稀粥,最後撒上糖調味即可。本方可清熱解毒、活血止血,並可減輕藥物對肝臟以及機體免疫功能的損害。
3.水果蔬菜:保護性食物
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C、β胡蘿蔔素、礦物質、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葉酸等,還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主要是纖維素、半纖維素、樹膠和果膠等。
坎貝爾教授在健康調查中,透過記錄維生素C和β胡蘿蔔素的攝取量,以及測定血液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E和類胡蘿蔔素的含量,評估了人體內的抗氧化劑水準。在這些抗氧化劑的指數中,維生素C提供了最令人信服的證據。他告訴人們:
維生素C和癌症最明顯的關聯關係在於不同地區的癌症易發家庭的數量。透過調查維生素C和各地區易發腫瘤家庭的數量,可以發現維生素C和癌症發病率之間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血液中的維生素C含量比較低的時候,這些家庭的癌症發病率比較高。血液中低含量的維生素C與食道癌的高發病率之間有顯著的相關性,與白血病、鼻咽癌、乳癌、胃癌、肝癌、直腸癌、結腸癌、肺癌都有顯著的相關性。
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哪裡呢?動物性食物不含有維生素C,蔬菜、水果是維生素C天然的存儲庫,蔬菜和水果具有很好的抗癌作用。在水果攝取量最低的地區,癌症的發病率是平均值的5~8倍。維生素C與癌症的這種相關關係,在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還有中風中也都存在。
《新版指南》指出: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水果和蔬菜就被作為「保護性食物」加以推薦。早在1990年代就有一些統計學的證據,證明蔬菜和水果具有預防癌症的作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蔬菜,尤其綠葉和黃葉蔬菜,有明確的預防胃癌作用。
蔬菜和水果能夠預防某些癌症的證據,還受到食物含有多種微量營養素方面的證據支持。這些營養素主要存在於蔬菜、水果、豆類、堅果和種子,以及穀類、根莖類和其他植物性食物中。
筆者在何裕民教授的指導下,在博士研究期間,對發病率較高的6種常見癌症(肺癌、肝癌、胃癌、大腸癌、乳癌和胰臟癌)與飲食的關係進行了調查研究,顯示出不同種類的食物與腫瘤的發生、發展有密切的關係。研究發現:蔬菜和水果的確是這六種癌的保護性因素。
有病例對照研究顯示,男女蔬菜、水果消耗量均和結直腸癌風險呈負相關。多數流行病學研究支持:經常食用新鮮蔬菜和水果,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者,對肺癌的發病有保護作用。飲食習慣的調查發現,新鮮蔬菜和水果是男性肺癌發生的保護性因素,而醃肉、油煎食物和辣椒則會增加女性患肺癌的風險;與此相反,水果、綠葉蔬菜、維生素A對女性的保護性更強。
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腫瘤研究中心用多種含葉綠素的蔬菜做實驗證明:含葉綠素越多,抑癌作用越強。芹菜、黃瓜、生菜等含葉綠素較多,大蔥、菠菜、芥菜、香菜及番茄、胡蘿蔔中也含有較多的葉綠素。並指出:95%的葉綠素不會被腸道的酸鹼成分所破壞,因此可以長期發揮抑癌作用。
1997年英國科學家研究指出,如果減少肉食而多吃蔬菜和水果,癌症發病率可降低40%。因此,把住「癌從口入」關,就要提倡少吃動物性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多吃綠色食品,新鮮蔬菜和水果才是最佳的抗癌食物。
世界衛生組織、美國農業部以及國際上對癌症的研究指出,建議每餐都吃適量未加工的蔬菜、水果、全麥和豆類,每天至少吃不同種類的蔬菜和水果400~800克,並保持蔬菜3~5種,水果2~4種。蔬菜和水果中的一些特殊成分在預防胃癌、結腸癌、乳癌、前列腺癌等方面,具有其他食品難以替代的益處。
第一篇:新觀點
癌因口生
「以食為藥」:最聰明的對策新觀點
生了癌,怎麼吃新觀點•癌因口生
癌因口生
1. 生活越來越好,癌症卻越來越多。癌症正在成為人類的第一殺手。
2. 癌症是人類近一百多年來快速習得的新飲食和生活方式,與原有的遺傳和生理特點等相互間嚴重不適應、不協調所致惡果!
3. 吃對癌症發生的貢獻率(35%)最大。
4. 管好飲食減少癌症三四成。癌症越來越多
癌症越來越多
進入21世紀以來,癌症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儘管在過去幾十年中,人們在對抗癌症的鬥爭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
作者序
「生了癌,怎麼吃」,這是一個需要說清楚卻很難說清、人們想說卻又不知從何說起的話題,什麼原因呢?關鍵是這一話題太重要,又太雜亂了,加上患者及家屬病急亂投醫,一般人幾乎無所適從。
筆者在多年臨床中發現,很多患者在確診患癌之後,不知道該如何調理飲食,盲目聽信,盲目亂補,存在很多認識盲點,好心辦成了壞事,由此引發的悲劇不勝枚舉。
筆者在上海中醫藥大學讀博期間,有幸在何裕民教授指導下,持續進行了「飲食與癌症相互關係」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涉及多種癌種、數千例患者,並參照何裕民教授和自身的臨床經驗,對於飲食與癌症之間的相互關係體會頗深,在指導患者飲食時很受歡迎。
在近4年間,筆者在任教於上海中醫藥大學之際,利用業餘時間應邀在全國各地做了160多場「生了癌,怎麼吃」的飲食抗癌講座,場場爆滿,聽者雲集。在各地講座的互動中,很多聽眾建議筆者將講座內容及聽眾提出的問題編寫成書,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動筆。
2011年初,在導師何裕民教授的熱情鼓勵和大力支持下,筆者不揣淺陋,以導師的同名講稿為藍本,參考各方面資料,精心編寫了初稿,後與出版社反復商討,導師何裕民教授也在百忙中專門抽出時間仔細審讀修正,始成現稿。
本書專門針對癌症患者,主要著眼於癌症患者「怎麼吃」的飲食調理話題,參考國內外最新的權威研究資料,分「新觀點、新結論、新方案、新參考」四部分,由「癌因口生」出發,引出「以食為藥」,推薦日常生活中各種最受歡迎的抗癌食品、各種良好的抗癌飲食習慣與飲食方式,詳細介紹各類癌症患者在治療、康復過程中「怎麼吃」,最後結合臨床病例作一評述,點出問題,指明方向,指點如何合理地「吃」,可供癌症患者及其家屬參考!
飲食領域,習慣勢力很強,習俗的影響很大,以訛傳訛之事很多!時代在進步,飲食結構在改變,人的體質與疾病性質也與過去有所不同!因此,飲食抗癌領域同樣需要「與時俱進」!舊的習俗、觀念、吃法,真的需要好好改一改!希望這本書能給廣大癌症患者在飲食方案的選擇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也希望廣大癌症患者能夠更新觀念,正確、合理地安排飲食,以改變錯誤的認識,從而早日康復。
衷心感謝何裕民教授在本書編寫過程中給予的大力支持和細心指導!感謝在本書編寫過程中給予種種幫助的各位師長和朋友,感謝李苑、向學君、胡書華、施洪飛、倪紅梅等諸位老師和朋友給予的支持,也特別感謝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的領導,正是由於他們的幫助和支持,讓筆者可以順利地完成本書,並且可以和更多的患者和營養學界人士交流,從而獲得了更多的認識。
最後因時間及學識所限,錯誤與不足在所難免,懇請同道及讀者朋友們批評指正。
「生了癌,怎麼吃」,這是一個需要說清楚卻很難說清、人們想說卻又不知從何說起的話題,什麼原因呢?關鍵是這一話題太重要,又太雜亂了,加上患者及家屬病急亂投醫,一般人幾乎無所適從。
筆者在多年臨床中發現,很多患者在確診患癌之後,不知道該如何調理飲食,盲目聽信,盲目亂補,存在很多認識盲點,好心辦成了壞事,由此引發的悲劇不勝枚舉。
筆者在上海中醫藥大學讀博期間,有幸在何裕民教授指導下,持續進行了「飲食與癌症相互關係」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涉及多種癌種、數千例患者,並參照何裕民教授和自身的臨床經驗,對於飲食與...
目錄
第一篇:新觀點
一、癌因口生
1.癌症越來越多
2.吃出癌症
(1)三個口,吃出癌來
(2)癌症病因在哪裡
3.今日癌症的尷尬局面
(1)癌有貧富之分
(2)現今癌症的尷尬
(3)管好飲食減少癌症三四成
二、「以食為藥」:最聰明的對策
1.先賢的慧見
(1)西方:要讓食物成為藥物
(2)東方:以「食醫」為先
(3)癌症「以護胃為先」
2.國際研究共識
(1)營養學史上最全面調查
(2)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的權威結論
(3)新版指南:權威的聲音
第二篇:新結論
一、最受歡迎的抗癌食品
1.膳食纖維是好東西
2.全穀類食物更健康
(1)玉米
(2)蕎麥
(3)薯類
(4)薏仁
3.水果蔬菜:保護性食物
4.非澱粉類蔬菜可以抗癌
(1)白蘿蔔
(2)胡蘿蔔
(3)百合
(4)茄子
(5)苦瓜
(6)荸薺
(7)花椰菜
(8)蘆筍
(9)番茄
5.蔥屬蔬菜有抗癌之功
(1)大蒜
(2)洋蔥
(3)韭菜
6.烹調蔬菜的合理方法
7.水果是抗癌之寶
(1)蘋果
(2)柑橘類水果
(3)梨
(4)奇異果
(5)草莓
(6)葡萄
(7)無花果
(8)紅棗
8.豆類是抗癌佳品
(1)大豆
(2)豆腐
(3)豆漿
9.其他抗癌食品
(1)杏仁
(2)花生
(3)蕈類
(4)海藻類
(5)海參
二、遠離致癌飲食
1.摒棄不良飲食習慣與方式
(1)紅肉:多食多生癌
(2)奶和乳製品:可能的危險
(3)脂肪與油脂:要說不
(4)糖、鹽:白色毒品
(5)酒:多種癌症的催化劑
(6)熱湯熱水:慢慢喝
(7)營養補充劑:不是靈丹妙藥
2.食品生產保存不當易致癌
(1)食品添加劑:要遠離
(2)農藥、獸藥及其殘留物:要嚴控
(3)水源污染:要警惕
(4)易腐敗食物:需冷藏
(5)被污染的食物:很危險
(6)煙燻肉、魚:少吃為妙
3.烹飪不當易致癌
(1)燒烤食物易致癌
(2)油炸煎炸食物易致癌
第三篇:新方案
一、癌症治療,飲食配合
1.治療期飲食調養方案
(1)手術期
(2)化療期
(3)放療期
2.飲食優化,杜絕復發轉移
(1)慘痛教訓:不勝枚舉
(2)食復:癌症復發的一種類型
(3)病後調補:只可緩緩圖之
(4)康復期的飲食原則
3.特色抗癌食療方
(1)蘿蔔類
(2)薑類
(3)茶類
(4)百合類
(5)果蔬汁類
(6)食療保健粥
4.癌症患者對症食療方
(1)化放療後嚴重貧血
(2)放療後津傷、局部乾燥
(3)消化功能欠佳
(4)癌症患者咳嗽
(5)癌症見胸腹水
(6)癌症各種出血
(7)癌症出現黃疸者
(8)其他可參考的食療方
5.關乎食療的點滴經驗
(1)有時不妨餓上一兩天
(2)怎麼對付饑餓感
(3)老人別限制太多
(4)膽道感染的飲食防範
(5)下部腫瘤遠離「椒」類
(6)過食寒物易傷胃
(7)多吃魚遠離癌症
(8)主食不能「敬而遠之」
(9)改掉食不厭精的壞習慣
(10)植物性食物是抗癌良藥
(11)植物油不是多多益善
(12)更新鮮,更健康,更有益
6.因人制宜話食療
(1)老年患者:以易吸收為準
(2)女性患者:嚴管濫用美容品
(3)上班族患者:限制動物性食品
(4)農村患者:因人因地制宜
(5)患兒:供給足夠及均衡營養
(6)體弱患者:清補為主
(7)辨證、辨體施食
7.依據時令、地域調飲食
(1)因時制宜
(2)因地制宜
二、癌不同,吃法也不同
1.肺癌調養:始自飲食
(1)早知得這個病,當初菸就不抽了
(2)遠離廚房油煙
(3)β胡蘿蔔素或許對你無益
(4)一碗牛肉引起的禍端
(5)慎食蝦蟹
(6)肺癌飲食金標準
(7)肺癌食療方
2.口腔、咽喉癌症:康復靠食養
(1)「燙」出來的癌症
(2)嚼食檳榔之嗜好要改正
(3)烈性酒:口腔、咽喉癌的大敵
(4)口腔癌、咽癌、喉癌飲食金標準
(5)口腔癌、咽癌、喉癌食療方
3.食道癌:生活粗糙惹的禍
(1)飲酒又抽菸,食道受不了
(2)快、燙、粗糙,傷了食道
(3)食道癌飲食金標準
(4)食道癌食療方
4.告別胃癌,須賴飲食
(1)用鹽要注意
(2)嗜食海河鮮、貝殼類、魚類可能易得胃淋巴瘤
(3)壓力加生活方式不當,胃癌纏上
(4)「虛則補之」與「實則瀉之」
(5)合理飲食,防治胃癌
(6)胃癌飲食金標準
(7)胃癌食療方
5.胰臟癌:大半是吃出來的病
(1)「癌王」專盯「成功人士」
(2)甲魚斷送了性命
(3)大閘蟹似毒蠍
(4)胰臟癌,總以清淡為宜
(5)胰臟癌飲食金標準
(6)胰臟癌食療方
6.肝癌:不會吃,就無法康復
(1)黃麴毒素是「元兇」
(2)高蛋白質膳食是誘發因素
(3)酒精:肝癌的罪魁禍首
(4)水源污染:潛在的危險
(5)肝癌飲食金標準
(6)肝癌食療方
7.腸癌:過食肥甘是禍根
(1)腸癌:饕餮者易被纏上
(2)補品:常會「雪上加霜」
(3)膳食纖維是個寶
(4)腸癌患者健康食譜
(5)腸癌飲食金標準
(6)腸癌食療方
8.乳癌/卵巢癌:肥胖不是好事情
(1)飲食難逃瓜葛
(2)肥胖者此類癌症高發
(3)高脂肪→雌激素→癌變
(4)貧窮時代的習慣要改改了
(5)補藥要謹慎,小心別補癌
(6)膠原蛋白:此類患者的「白粉」
(7)美容產品:千萬小心
(8)合理飲食減少乳癌三四成
(9)豆類:保乳佳品
(10)女性的其他抗癌佳品
(11)乳癌/卵巢癌飲食金標準
(12)乳癌/卵巢癌食療方
9.前列腺癌:為什麼高發
(1)當心牛鞭要了你的命
(2)補腎品→刺激前列腺→加速癌變
(3)喝牛奶得謹慎
(4)蔬果就是最好的補藥
(5)豆類:前列腺癌的拮抗者
(6)南瓜子:天然抗前列腺癌藥
(7)前列腺癌飲食金標準
(8)前列腺癌食療方
10.鼻咽癌:遠離辛辣醃製是關鍵
(1)鹹魚、醃製品是病因
(2)吸菸誘發鼻咽癌
(3)垃圾食品作的孽
(4)鼻咽癌飲食金標準
(5)鼻咽癌食療方
11.腎癌:需防範過食傷腎
(1)當心過食蛋白質累壞腎臟
(2)含普林高的食物須謹慎
(3)預防腎癌,瘦一點更安全
(4)免疫針,適可而止
(5)少鹽、少糖、少油更安全
(6)腎癌飲食金標準
(7)腎癌食療方
12.甲狀腺癌:少碘才安全
(1)傳統說法需與時俱進
(2)沿海一帶多甲狀腺癌
(3)甲狀腺癌飲食金標準
(4)甲狀腺癌食療方
13.膀胱癌:要多喝水
(1)膀胱癌飲食金標準
(2)膀胱癌食療方
14.腦瘤:飲食清淡有營養
(1)腦瘤飲食金標準
(2)腦瘤食療方
15.骨肉瘤食療方
(1)骨肉瘤飲食金標準
(2)骨肉瘤食療方
16.惡性淋巴瘤食療方
(1)惡性淋巴瘤飲食金標準
(2)惡性淋巴瘤食療方
17.白血病食療方
(1)白血病飲食金標準
(2)白血病食療方
第四篇:新參考
一、不控制貪嘴,後果很嚴重
1.不貪嘴,比什麼都重要
2.你的胃不是「垃圾桶」
3.千萬別去踩「油門」
4.少應酬,更健康
5.少吃一口,多活一天
6.兩次饞嘴花了冤枉錢
7.半斤熗蝦送了命
8.菲律賓華僑功虧一簣
9.院長的遺憾
10.糯米飯糰誘發梗阻
11.酒一開禁必誤事
12.不可顧此失彼
13.雌激素:女性的雙刃劍
14.皮膚姣好者,美容須謹慎
二、糾正一些認知盲點
1.兩個極端不足取
(1)不重視飲食的作用
(2)盲目忌嘴,同樣不提倡
2.民間傳說要甄別
(1)雞是禍,鴨是補嗎?
(2)河魚沒關係,海魚能吃嗎?
(3)有鱗魚與無鱗魚無差異
(4)甲魚變不了白血球
(5)癌症與「發物」無關
(6)竹筍與「發」無關
(7)鹹菜一點不能碰嗎
(8)豆腐乳不可怕
(9)好補害死人
(10)牛蹄筋不能抗癌
(11)「以毒攻毒」不可取
(12)茶是解毒良藥
(13)白蘿蔔「解中藥」嗎?
3.廣告不可盲從
(1)拋開商業正視聽
(2)「名酒保肝」乃商業意圖所在
(3)白蛋白、膠原蛋白能補嗎
(4)濫用人參進補也是弊禍
(5)蟲草不是靈丹妙藥
(6)阿膠等不宜亂用
(7)關於硒的灰色幽默故事
(8)「五行蔬菜湯」可以喝?
(9)神奇之物不神奇
第一篇:新觀點
一、癌因口生
1.癌症越來越多
2.吃出癌症
(1)三個口,吃出癌來
(2)癌症病因在哪裡
3.今日癌症的尷尬局面
(1)癌有貧富之分
(2)現今癌症的尷尬
(3)管好飲食減少癌症三四成
二、「以食為藥」:最聰明的對策
1.先賢的慧見
(1)西方:要讓食物成為藥物
(2)東方:以「食醫」為先
(3)癌症「以護胃為先」
2.國際研究共識
(1)營養學史上最全面調查
(2)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的權威結論
(3)新版指南:權威的聲音
第二篇:新結論
一、最受歡迎的抗癌食...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