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的魅力,來自與心相呼應而產生的生命共鳴。
禪之所以吸引我們,因其為一種生命的真相,它在呼喚我們,是「生命故鄉的呼喚」。
中國佛教主要分為禪、淨、律、密,四大宗派,其中依據《華嚴經》的指導來修的禪稱為「華嚴禪」。
本書作者海雲繼夢著力華嚴經教二十餘年,從浩瀚的佛典中梳理出禪修的脈絡與禪法心要。
細述華嚴禪法的前行、正行、妙行,同時旁徵博引地舉出生活實例,讓深奧的經典語言轉化為易懂、易行的「心法」,教我們在禪修中活用其心。
【亮點推薦】
● 修行要向自己的因果負責,不可投機取巧,也不是廣告噱頭,要真參實修,從內心來改造自己。
● 我們對禪之所以著迷並不是被它迷惑,而是因為禪是生命最深處的原點;它散發出的生命魅力是,與心相呼應而產生共鳴。
● 禪修時會產生各種痛苦的情境、境界,包括氣動或種種痛苦的經驗。透過─聆聽、欣賞、接納─去轉化人格性的部分,把它紓解開之後,那些狀況自然就消失。
● 活用心的摸索階段,是一個撥亂反正的境界
● 參禪不是坐在那裡發呆,真正要成就的是禪心禪用。
作者簡介:
海雲繼夢
一個宜蘭鄉下長大的孩子。在台灣普遍貧困的年代,靠苦讀考上中興大學經濟系。
他修學佛法之路,起於與大學同學的一場辯論,深入經藏後,驚覺原來佛經盡是精粹的生命語言,修行其實是為了還原生命的真相。
1991年依止上夢下參老和上出家,矢志弘揚華嚴精神。曾於電視頻道弘法,吸引廣大群眾觀看。
與一般出家法師不同的是,海雲繼夢擅長用現代化的語言和理論詮釋佛經,以「撞球理論」、「黑洞理論」、「象限轉移」分析人的身心狀態,讓佛教深奧的唯識學變得淺顯易懂且饒富趣味。
現任大華嚴寺導師。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不修禪法,不知華嚴衿貴。
禪,如何參?
當心是我們的主人,妄念即生起……
胡思亂想,心猿意馬,滿天神佛。
當我們是心的主人,清朗即生起……
破除無名,生命重組,輕安自在。
本書循序漸進,教你勘破感覺的假相,揭穿意識型態的騙術,擺脫色身的羈絆。教我們在禪修中活用其心。
惟有活用其心,才能照見你的「本來面目」!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不修禪法,不知華嚴衿貴。
禪,如何參?
當心是我們的主人,妄念即生起……
胡思亂想,心猿意馬,滿天神佛。
當我們是心的主人,清朗即生起……
破除無名,生命重組,輕安自在。
本書循序漸進,教你勘破感覺的假相,揭穿意識型態的騙術,擺脫色身的羈絆。教我們在禪修中活用其心。
惟有活用其心,才能照見你的「本來面目」!
章節試閱
第一節 苦聖諦
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佛教認為這四聖諦是佛法跟外道所不同的一個根源,基本上有所不同,除了要了解到苦、集、滅、道之外,也要知道它在修行中有什麼作用。在佛陀住世的那個時代,一般的外道修行禪定功夫是很強的,佛教裡的這些菩薩、阿羅漢們,包括世尊本身也都是從外道出身,很顯然苦、集、滅、道在修行當中一定有著絕對的關鍵性作用,也就是說在修行當中它發揮了一個外道全數方法所達不到的效果。現在從修行來說,你感受得到嗎?尤其從行法中來講這是絕對的關鍵,修行等於是拿我們的命在跟人家賭一樣,是拿命在拼的,不能夠試試看,前提是一腳踩在桌子上,那麼另一腳要伸出去,是你要去探索真正可靠的那一點,你要依靠著它踏過去,一個新生命的開始,不要沒有抓好摔得粉身碎骨,就沒什麼好說了。
這個作為一個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到底是在指導什麼?我在禪坐時就觀苦、苦苦、行苦、壞苦。什麼是行苦?在行的時候就是苦,吃苦瓜的時候就叫行苦。什麼是壞苦呢?請了很多人到家裡來吃飯,佳朋滿座吃得很高興、好風光,多少人講好聽的話給你聽,食物做的多好吃、盤子好漂亮很有眼光、家裡佈置又如何,讓你都忘了你是誰,飄到雲端去了。然後弄得杯盤狼藉,一堆人屁股拍拍都回家去,剩下一堆像山的垃圾、油膩髒污的碗盤,自己一個人搞到三更半夜才收拾完,渾身都是那些油漬味。結束後一面洗澡一面罵,這一群傢伙來狂吃一頓,屁股拍拍就走也沒留下來幫忙收拾殘餘,這個叫做壞苦,已經壞掉了,美好不見了,留妳獨自一人,這就是壞苦。苦苦是什麼?
生病的時候就是苦苦。打坐的時候去想這種苦,那叫神經病,不想快樂想這個幹嘛!我們講的苦到底是什麼?
修行切忌跑龍套
假設你是對人生有所覺醒,想要探討生命真相,想要掌握生命的價值跟意義,而不是跟著人家跑龍套拿香跟拜的民間信仰,是真正想好好修行的人,你的修行也不是人云亦云。你要真正了解到什麼是修行,你追求的目標是來自於對生命的感觸,這是一個大前提,假如沒有這種覺醒那都是外道。為什麼我們在生命中會有這種感觸要去追求這些東西?
就是因為我們已經感受到在現實的人生當中,這樣混下去好像就是哪裡不太對的感覺。
有一個孩子,父母親是名人,爺爺、祖母更是紅人,是台灣響叮噹的人物,堪稱偉大藝術家的後代。他的父母整天唱卡拉、跳舞、爬山、出國旅行,告訴這個孩子要快樂,快樂就對。可是這孩子一點都不快樂,他沒有辦法找尋到他自己,也不知道想要做什麼,雖然一直想要改,卻是什麼都不對。這個就是了。
我們真的快樂就好嗎?不是,絕對不是這樣,那種快樂是叫麻木,是在麻痺自己而不是真的快樂。現在是因為你有福報,如果沒福報,家裡沒有一點資糧堆在家裡,看你怎麼去快樂?為了一日三餐柴米油鹽的日子很難過的人很多,你看他怎麼快樂?依賴外在的快樂是虛幻的,其實那是一種苦,只是現在還感受不到那個苦而已,這種建立在福報上面的快樂不對。我們現在所得到的人生,尤其在台灣更感受到這一點,覺得這樣的快樂不對,不是不快樂,也不是不高興,也不是不幸福,我們實在吃太好了,活得不耐煩了。甚至吃得太多還想把身上的肉割掉一些,想辦法把肉除掉,這叫做減肥美容?這是活得不耐煩,叫他割下一塊肉下午來烤肉,看他願意嗎?
這是你活在福報中,在玩弄福報。對五十年前的人來講,能吃飽就不錯了,哪有可能還想減肥這種事,根本不可能。所以雖然福報這麼大卻有一種空虛,一種虛無感,你要知道這種感覺從哪裡來。有時候朋友好像很多,但是在談話的時候就覺得不對,換句話說是:「相識滿天下,談心沒半人。」沒人跟你談心,不然就是談話好像牛頭不
對馬嘴。就好像有人跟你去看畫,都說這個不錯、那個不錯,可是你問他:「真的不錯嗎?你看哪一張最好?」「這一張最好。」「那你買回去!」看他敢不敢買!他不敢買,因為他講說不錯其實是不懂。
真的懂畫的,是活在那個畫畫裡,不是一定要看畫,而是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幅畫,隨時到處都是一幅畫,站在佛前也成一幅畫,站在花前也成一幅畫,光是站在電線桿旁都是一幅畫,這種人看畫絕對看到重點。
靠福報無法真正了苦
當你的生命品質到達這個地方時,卻沒有一個相應的朋友真的很痛苦,這就是所謂的「高處不勝寒」。
為什麼不放低一點,路邊攤滷肉飯就好了。可是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向上追求的那種本事,人往高處爬,誰都往上看,你真要有那種福報,人家就會依附過來。其實依附福報的人是層次很低的人,如果你看得到真理、智慧,你就會向真理、向智慧靠攏過去,那才是真正高檔的百貨公司專櫃,不是路邊攤的,不用跑警察。差別就是在於你的選擇,但是很遺憾的是廣大的群眾通通是追逐著福報。不管你的層次高或低,我們內心裡多少都有一種矛盾感,也就是說雖然有所覺醒,但是以後又找不到一個依據,這個矛盾感的產生才是真正的苦。
以前我在台中教書時,有一個孩子從彰化那邊過來,應該是很乖可是就很叛逆。有一次到他家做家庭訪問,進去實在是找不到地方可以坐,他媽媽就站起來弄一個位子,然後問:「老師要喝什麼?」我看這個家裡面的東西大概有幾千萬種,又問:「汽水好?還是可樂好?」我說:「黑松汽水!」好像百寶箱,要什麼有什麼。我看她汽水拿起來,突然間就打開了,然後又問:「要瓷杯?還是玻璃杯?」家裡什麼東西都有,她說:「我們家的東西放在哪裡只有我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富裕到這種層次,小孩子沒有辦法適應。我們有很多這種無奈感,這樣的人在這樣的福報中卻還沒有覺醒。等我訪問好了,我說:「麻煩家長蓋個章。」結果戒指竟然是印章,戴一個黃金印章隨身攜帶,這樣的人有煩惱嗎?他沒有煩惱,但是他生活在一個很危險的環境裡而不自知,這個就是福報。
當這個孩子開始覺醒,他發覺他不要這種家庭生活,他就離家出走。他租了只有一條棉被的房間,其他什麼都沒有,我問:「你這樣住不會很辛苦嗎?」他說:「我喜歡這樣。」我又問:「家裡不是什麼都有嗎?」他回答:「我不要那樣!」請問:「為什麼?」雖然他有所覺醒,但是要追求什麼也不知道,家裡沒有人可以引導他。這樣的家庭怎麼指導一個質地這麼優秀的孩子呢?我問:「棉被你買的?」「不是,我從家裡偷出來的。」我說:「為什麼要偷呢?」媽媽不讓他出來,他趁著媽媽炒菜時偷出來的。
我又問:「你這樣睡,有蚊子怎麼辦呢?」他說:「不要緊,這樣睡好舒服都沒人吵我。」我問:「誰吵你?」「你都不知道,我們家有好幾部電視機、收音機,還有好幾支喇叭,媽媽一支、爸爸一支、姊姊一支、哥哥一支、弟弟一支,天天都要唸他。」所以他就離家出走。這叫結構性的病變,他的家庭、社會的結構不當,又有那麼好的福報,當然是亂。
覺知苦的真相
所以說這個人生的覺醒才是真的苦,還沒有覺醒之前他不覺得會苦,古代人其實不苦,就是希望有錢,因為只有一個欲望而已,現代人已經有錢了,照理講應該沒有苦了,卻比以前更苦。以前的人生再怎麼樣,也只是屈服於錢的壓力而已,把這一關突破以後,其實生命還是很美的;現代的都是窮極無聊,是有錢不是沒錢,不滿足還要尋求刺激,所以什麼搖頭丸、八大行業的,都是這樣惹出來的禍,然後個性、情緒也變得非常容易激動,沒有辦法冷靜。
當你了解到你的生命是從迷惑中跟隨著社會的意識潮流前進,因此開始要覺醒的時候才會叫做苦。現今所看的苦都是現實生活中苦的相,苦的相是很普遍的存在,但是對我們沒有什麼影響,尤其有一些各別的苦相,你不但不會覺得是苦,反而會去追求它。所以回到苦的本質也就是生命結構的本身,在現實的領域裡,人生為什麼會有這種苦?這種虛幻的苦是從哪裡來?難道我們活得不好嗎?以前一下雨的話,就是大小盆子,連吃飯碗都要拿出來接雨水。現在呢?照理講是比以前好多了,也沒有聽說誰餓死,為什麼還會有苦這種情況?苦從哪裡來?你根本沒有苦,然後你會發現還有一個麻煩事,叫做「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可是真有這麼多不如意事嗎?
當生命結構出問題……
在經歷痛苦與了解苦的本質的同時,所看到的不是苦相,而是生命本身的結構出了問題。人生不如意的其實不多,那個苦是生命結構的某個環節產生問題。尤其所謂的文明病比不文明的時代來得痛苦,為什麼?問題在哪裡?為什麼那麼多人要吃迷幻藥?尤其是年輕人,關鍵的生命結構出了問題就是苦的本質。這個結構出了問題之後,使我們活在虛幻的人生裡,是錯誤的生命不是真正的生命。
這個色身從媽媽的肚皮裡生出來的時候,大家都是一樣的,都一樣可怕的就是開始接受大量的污染,包括現在社會、為人父母、師長等等都在污染。
從出生以後,小孩子是餓了就哭,哭了以後就吃,吃了以後就睡可是大概一個月後開始,白天他睡覺你好工作,晚上你睡覺他醒來就不睡開始吵。所以你就會想辦法白天不讓他睡,晚上才能跟著你睡,你就開始在污染他,這就是第一個污染。然後等到他差不多開始會笑的時候,你就會要他看著你、逗著他笑,當他哭的時候,你就開始注意哪裡有狀況,因此哭笑之間你開始在導引他,這個也是污染。等到他開始會發聲的時候,你就要他叫爸爸、媽媽,逐步地開始做區隔污染。然後等孩子大一點,教育、學習開始成為重點,看孩子記憶好不好、反應快不快、對不對,上安親班、才藝班,一起折騰父母跟孩子。
依於社會的現實標準,你的判斷是如果一個小孩接受污染的能力越強就表示孩子越聰明,一些糊塗的佛教徒還說這叫做有善根,這不叫做有善根,這叫徹底摧毀。把一個良好的生命體徹底地摧毀掉,這是很可怕的現象,所謂這些反應的訓練,也就是的訓練,這些知識、記憶的訓練就會幫我們儲存很多資料,記憶的資料,這個就是我執。
當你把這些記憶累積、重組、分類、整理,重新剪貼出來就叫做合理的推理。當合理的推理逐漸成長的時候,你就有一個目標出現,這個叫法執,法執的結果就有目標。
所以當孩子稍微懂事一點,你就會想孩子將來要做什麼,你就開始想要他朝著社會期待的以及你的理想前進,並且開始要規範他。這就是記憶的資料、合理的推理,跟企圖的目標就形成了虛妄的生命,我們就是活在這樣的狀況中。你的意識型態在起作用,這是一種虛幻的人生心理作用,加上社會現象共同的集合體,造成那個合理推理所追求的目標,成就這虛幻的人生。我們就是活在這個範圍裡,有一個企圖的目標,心理上要追求的,也是社會上公認的目標,如果能夠很順利地圓滿的達成目的,這個叫做快樂、叫做福報。可是當這種企圖心、目的性遭遇到挫折的時候,就說是業力、苦報。
這個其實都是你的福報,有跟沒有而已,你的事業或工作各方面也都一樣。
例如有人在抱怨有兩個工作可以選,就是偏偏選了做三個月老闆就宣佈倒閉的工作,另一家的公司現在業務蒸蒸日上,為什麼會選這個?為什麼不選那邊呢?這不是你的決定對或錯的問題,而是你的福報在決定這一切。當你沒有福報的時候,再怎麼選都是錯,有福報的話隨便挑一個就可以。古代的人是憑媒妁之言相親,娶妻嫁尪跟抽籤一樣,隨便嫁一個、隨便討一個老婆,幸福的人也是很多。
現在自由戀愛照樣有人很痛苦,所以問題不在形式,是在到底有沒有福報。就是因為我們活在這樣的虛幻人生,虛妄的生命環境裡,這個苦就會一直發生,因為總有不可預知的狀況。對於不能了生死的人,就要多修福報,修福報的時候不完整,是因為你的意志有所執著,一定要修這不修那,你當然就會痛苦。你在某一方面有專長有福報,另一方面你沒有,所以在虛幻的生命裡要修福報的話,就要修完整的福報,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修,否則會修的很糟糕。
第一節 苦聖諦
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佛教認為這四聖諦是佛法跟外道所不同的一個根源,基本上有所不同,除了要了解到苦、集、滅、道之外,也要知道它在修行中有什麼作用。在佛陀住世的那個時代,一般的外道修行禪定功夫是很強的,佛教裡的這些菩薩、阿羅漢們,包括世尊本身也都是從外道出身,很顯然苦、集、滅、道在修行當中一定有著絕對的關鍵性作用,也就是說在修行當中它發揮了一個外道全數方法所達不到的效果。現在從修行來說,你感受得到嗎?尤其從行法中來講這是絕對的關鍵,修行等於是拿我們的命在跟人家賭一樣,是拿命在...
目錄
前言 華嚴禪法:出世間的根本行法
第一章 認識華嚴禪行法
第二章 禪修前行:摸索階段
第三章 資糧道:實修的前行
第四章 從參禪至成佛
第五章 心安住的要點
第六章 四聖諦的探討與詮釋
第一節 苦聖諦
第二節 集聖諦
第三節 滅聖諦
前言 華嚴禪法:出世間的根本行法
第一章 認識華嚴禪行法
第二章 禪修前行:摸索階段
第三章 資糧道:實修的前行
第四章 從參禪至成佛
第五章 心安住的要點
第六章 四聖諦的探討與詮釋
第一節 苦聖諦
第二節 集聖諦
第三節 滅聖諦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