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藤教育原則是美國菁英教育的不二法門
常春藤教育中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走進最受青睞的「常春藤菁英教育」
在美國,「常春藤學府」一般指的就是美國高等學習院校,而「常春藤聯盟」則是指美國東北部八所久負盛名的大學,它們分別是: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布朗大學、達特茅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這八所學校是世界公認的一流大學,他們歷史悠久、治學嚴謹,除了康奈爾大學之外,所有的這些學校都是在北美獨立戰爭之前創設的。教授的授課水準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好,為美國的發展輸送了大量的政治領袖、商界菁英和意見領袖。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常春藤大學又時常作為頂尖名校的代名詞。在習慣上,人們也會將菁英教育稱為是「常春藤菁英教育」。
今天,常春藤聯盟不僅僅針對美國人,它正以更寬廣的胸懷面向整個世界。作為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常春藤對所有的優秀學子都敞開懷抱,每年,從世界各地寄來的入學申請書不計其數。
也正因為如此,常春藤聯盟中每所學校的入學標準都非常嚴格,那些具備申請資格的學生不僅要學習成績好,而且要獨立、自信、有特長。為了找到優秀的生源,這些學校很早就到各個高中去物色合適的人選,有許多得到全國優秀學生獎或者是SAT成績優異、高中課程成績在全校前十名的學生,都是常春藤盟校搜羅的對象。進入常春藤的學生,不僅基礎扎實,且綜合素質過硬。
說到這裡,一定有很多家長都夢想著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常春藤,或者是讓自己的孩子也有機會接受這種菁英教育。機會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均等的,只是需要每一位家長和學生自己去爭取。在達成這個目標之前,有一點是家長可以完全靠努力做到的,那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具備一種「常春藤素質」。要想做到這一點,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常春藤的教育準則、用最菁英的教育思維來培養我們的孩子。這樣的話,即便你的孩子在現實中沒有機會走進常春藤接受教育,而「常春藤素質」將一直陪伴他,同樣可以使他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優秀、更具有競爭力。
美國曾有一位著名的企業領袖說過:「即便是讓那些哈佛的新生不去上學,讓他們隨便幹點什麼,等二十年後,他們還是比別人要成功。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哈佛教給了他什麼,而是在於哈佛選擇了什麼樣的人。」所以,常春藤的教育並不是局限於狹隘的知識教育,選擇或者塑造什麼樣的人,才是教育成功的關鍵。相信那些被常春藤選中的幸運兒,本身也已經具有了一種「常春藤素質」,家長正是這種素質的第一教師,每一個家庭就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所「常春藤」學校。
培養孩子的常春藤素質需要父母有意識地進行,而且是從孩子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開始,到他出生、學會說話、上幼稚園、小學、高中,直到他具備那些「常春藤素質」。這個過程中,父母會不斷收穫一些新的感悟,不斷發現孩子身上可喜的變化。當孩子真正進入常春藤學校或者其他優秀學府的時候,也許那已經不是一個巨大的驚喜,而是一種必然。
在介紹常春藤菁英教育法則方面,有一位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及,他就是著名的「反智書生」薛湧。薛先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出了很多常春藤菁英教育與傳統教育的不同之處,為中國讀者打開了一扇瞭解常春藤菁英教育的視窗,他的著作《一歲就上常春藤》也是本書重要的參考資料,希望我們在介紹常春藤菁英教育方面的共同努力,能夠給更多的中國家庭帶來科學、優質而又充滿人情的教育方案。
正如薛湧所言,夢想,如果不以一種嶄新的教育作為起點,那就終究是水中明月。而一種嶄新的教育,不在學校的課文裡,不在任何組織的文件裡,只在每一位家長與孩子相處的細節裡。
當有一個家長懂得用常春藤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的時候,這個孩子是幸運的;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運用常春藤菁英教育法則的時候,它會形成一種巨大的浪潮,那麼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就是幸運的。可能有的人會想,運用常春藤法則教出來的孩子會不會沒有「中國味」,沒有傳統。其實這是多慮的,一方面人才國際化是一種趨勢,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造性的人才,所有格教育方式最終都會殊途同歸;另一方面,我們的傳統中既有優秀的東西,也由需要改良的東西。從來沒有無源之傳統,既然傳統本身是一個時代的風格的延續,那麼尊重時代的風格,則自能成傳統。
本書重點在於討論實現菁英教育的具體路徑,參考了許多美國歷史上有常春藤菁英教育背景的人物成長經歷,希望廣大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越來越瞭解常春藤菁英教育,也越來越能自然而然地將它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常春藤菁英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成功的人
如果說常春藤是菁英教育的話,恐怕會有人提出異議:菁英不全是「常春藤出品」,例如培養出眾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的芝加哥大學、加州理工學院,科技人才薈萃的麻省理工和史丹佛,乃至英國古老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用門戶之見來對待「菁英教育」,如果要辦一個菁英擂臺,陣容強大的常春藤聯盟在當今美國的政治界、商界、科技界肯定是碩果累累的,這一點毋庸置疑。而且,常春藤菁英教育的原則並不是徹底排他的,不是說一旦某一條原則屬於常春藤,就像校徽一樣只能專屬,不能共存。不管是在常春藤學校,還是在其他大學,有一些原則是共通的,相似的,互補的。我們可以這樣看:以哈佛大學為首的常春藤聯盟,更全面、更系統地體現了世界菁英教育的特點,介紹常春藤原則,也就是介紹了菁英教育的本質。常春藤的培訓目標是為世界培訓未來的領導者,也就是要培養出成功的人。
哈佛大學在接受學生入學申請的時除了考察成績以外,還非常著重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哈佛大學的「附加個性評價表」中涉及了十五個方面的內容如下:
一、Intellectual curiosity好奇心及求知欲
二、Intellectual creativity創造能力
三、Academic achievement學業成績
四、Academic promise學業前景
五、Leadership領導能力
六、Sense of responsibility責任感
七、Self-confidence自信心
八、Warmth of personality為人熱忱
九、Sense of humor幽默感
十、Concern for others關心他人
十一、Energy活力
十二、Maturity成熟
十三、Initiative主動性
十四、Reaction to setbacks對挫折的反應
十五、Respect accorded by faculty受老師們的重視程度
哈佛大學「附加個性評價」所涉及的這十五個方面,幾乎也是美國常春藤學校都關注的。這些名校精心設計了申請程序,包括用表格考察的各個方面,用各種方法從各種角度來評價申請者:這個學生各方面的狀況和發展潛力如何?在同校、同屆、同地域的學生中有多突出?在優秀程度不相上下的競爭者中是否仍然佔據優勢?
不難看出,名校一直看中的那些方面,樣樣都直擊人的素質,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常春藤素質」。常春藤菁英教育出來的絕不僅僅是研究型人才,「幽默感」、「關心他人」、「活力」等項的考察,其背後指向一個人的影響力、團隊精神、協作能力等等,只有具備這些品質,才能承擔得起更大的成功和榮耀。如果說常春藤的教育目標可以分為兩個部分,那就是品格和能力。所謂的品格,也是指一個人的價值觀念,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好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他會更容易理解別人,更加有興趣來探索解決社會問題的路徑,因而更有可能成為社會的領袖,也更容易得到較高的報酬,這樣的孩子最容易成功,生活的幸福感也最強。至於能力,和智商無關,也完全仰仗於後天的培養。
家教比學校教育更重要
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父母更接近這個崇高的角色。在哈佛大學考察新生的十五項中,好奇心及求知欲、創造能力、領導能力、責任感、自信心、為人熱忱、幽默感、關心他人、活力、成熟、主動性、對挫折的反應這些都是在父母日積月累的影響下形成的品質。
父母的教育比教師更能塑造人,影響人。
但我們常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感慨,天天肩負教育責任的父母,卻往往把自己當成了「外行」,誤認為教育是學校的責任;也有一些重視家庭教育的父母,還在用上輩人教育我們的做法在教育今天的孩子。家庭還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教育作用,而這正是常春藤學生的家長們做得最好的地方。
父母身上有一個極容易被忽略的教育優勢:在孩子成長的敏感期內與他(她)朝夕相處。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變化的每一個細節。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的言行舉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這些細節上的影響,會形成孩子日後待人處事的潛意識中的標準,可以說,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人生的寬度。
美國教育學家泰曼‧詹森說:「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這句話說得不無道理,從這個意義上講,家庭教育決定著孩子的命運,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產生著決定性的作用。家庭的教育決定著孩子的命運。
章節試閱
從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
成功教育從養成好習慣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養成好習慣。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
哈佛大學教授皮魯克斯說:「好的習慣是絕大多數人邁動雙腳的動力,它對成功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對於青少年來說,一定要及早養成更多的好習慣,驅除壞習慣的侵擾。」孩子的習慣就像走路,如果人們選擇了一條道路,就會一直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因此,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將影響孩子一生。
一九九八年五月,華盛頓大學請來世界巨富巴菲特和蓋茲演講。學生們問道:「你們怎麼變得比上帝還富有?」
巴菲特說:「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原因不在智商。為什麼聰明人會做一些阻礙自己發揮全部工效的事情呢?原因在於習慣。」蓋茲表示贊同。是好的習慣造就兩人輝煌的人生,締造了財富的王國。
研究證明,一個人的日常活動,其中九十%是透過不斷地重複某個動作,而在潛意識中轉化為程序化的慣性,也就是不用思考,自動運作。這種自動運作的力量,即習慣的力量。對孩子而言,習慣的力量對他們產生的影響更大。
著名的「鐵娘子」、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在談及習慣與生活細節時說:「有時事務太忙,我也可能感到吃不消,但生活的秘訣實際上在於把九十%的生活細節變成習慣,這樣你就可以習慣成自然了。畢竟你想都不用想就去刷牙,這就是好習慣。」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科曾經說過:教育孩子,首先要對孩子提出盡可能高的要求,對孩子要表現出盡可能出自內心的尊重。
孩子智力開發與藝術素質從小培養固然重要,但生活習慣的教養也絕不能忽視,且教育必須從生活細節開始。
實際上,教育就是由一個個細節組成,而細節串聯起來就成了習慣。兒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養好習慣,幼兒時期是養成生活習慣的最佳時期,小學階段可能是養成品德習慣的最佳階段,中學時期可能是養成學習習慣的最佳時代。但是,容易的並非可以自然形成,困難的未必就不能做到,最佳的也僅僅是一種可能。所以準確地說,人的一生都是不斷養成好習慣和改正壞習慣的過程。
對父母而言,他們的第一責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教育孩子,先從做一個好父母開始。
做好父母,家長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以身作則。在學習、讀書習慣方面,家長也要和孩子一起養成。如共讀一本書,可以教孩子看,可以講成故事給孩子聽,還可以讓孩子「教」你看,講成故事給你聽。看一本好書,可讓孩子獲得成長的快樂。
科學家曾發現,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僅需要二十一天的時間,一旦孩子養成某個習慣,就意味著他將終身享用它帶來的好處。正如奧格‧曼狄諾所說:「事實上,成功與失敗的最大分界,來自不同的習慣。好習慣是開啟成功的鑰匙,壞習慣則是一扇向失敗敞開的門。」注重習慣的力量,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吧!這對你孩子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
「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對於孩子來說,要成就學業、事業,要擁有美好的人生,必須養成一種好的習慣。孩子的未來,其實就掌握在父母手中。如果你希望教育好孩子,那就先從做一個好父母開始。如果你渴望去做好父母,那就先從培養孩子好習慣開始。
常春藤菁英教育
孩子的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是長期的培養過程。當孩子從生活細節中獲得了良好的習慣,會給他今後的學習、生活、工作奠定扎實的基礎,還會幫助他樹立自信。
「智本」比資本更重要
在如今的這個時代,家長留給孩子的最有益的資本絕對不是金錢,而是優秀的素質,綜合的能力,我們把它稱為「智本」。「智本」所界定的範圍,當然比「智商」的概念要寬泛很多。在未來的「智本主義社會」,能力才是衡量一個人的根本性指標。
一九九四年,一個名叫Charles Murray的學者發表了智商研究名著《鐘曲線:在美國社會中的智力階層》,當時轟動了美國的智商研究學者。這篇文章主要所要闡述的道理就是「智商決定論」。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明確地表態:如果是在過去的舊社會,你的社會地位是由家庭背景、經濟條件等外在的因素決定的。而在當今的美國,一切都是由自己的智力來決定,智慧最優異的進最好的大學,智慧低下的則沉入社會下層。智商和犯罪率、失業率、福利、兒童教育、貧困等都有顯而易見的統計學上的相關性,所以需要認真面對。
不僅如此,作者還將自己的研究觀點推進了一步,得出亞裔的智商比白人略高,黑人的智商則明顯偏低的結論。這個觀點遭到了很多人的斥責,被認為有種族主意的傾向,當時無論作者走到哪裡講演,都會被抗議者包圍,甚至有大動拳腳的場景出現。
許多的心理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教育學家都對「智商決定論」的說法提出過批評,他們認為,智商除了遺傳基因的生理層面以外,還有其他的社會層面,因為智商的高低還會很大程度上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況且智商本身並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的成功。
長期關注菁英教育的民間學者薛湧先生在他的論著《一歲就上常春藤》中認為,一個人能夠獲得成功,不外乎三種途徑:
第一種情況:出身好。在傳統的貴族社會,血統是決定性的因素。你能夠擁有多少財富和權力,首先要看你的家門、出身,而未必是你的個人能力。
第二種情況:資本多。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一生的成敗決定於你所掌握的資本,即你是否有錢。雖然能力可以產生金錢,但是一個能力平平的富家子弟,比起住在偏遠農村但是個人素質優異的窮孩子來說,還是存在著相當大的優勢。
第三種情況:智本高。現在,多數的西方國家都進入了一種「智本主義社會」的人才發展模式。在這樣的社會裡,能力平平的富家子弟很難比得過有著百裡挑一素質的窮孩子。因為一個能力平平的人,即便是他掌握著萬貫家財,但是卻未必能守財,更不用說創造新的財富。他這一筆無法升值的財富很快就會變得微不足道。而一個沒有任何資本卻以智本取勝的窮孩子就不同了,雖然一貧如洗,不過這些都是暫時的,他具有創造的潛力,就如同市場上炒得炙手可熱的期貨。
卡內基小的時候生活在一個非常窮困的人家,在他七歲的時候父母就雙雙失去了工作,使他的生活雪上加霜,欠下的債也是越來越多。家中極度的貧困,在卡內基小小的心裡留下了陰影,他常為自己衣服的粗陋破舊而難過。他曾對母親說過:當他在數學課上時,老師叫他到黑板前解答問題,他的腦中一片空白,只是在想大家會笑他穿的衣服。
這個窮困的蘇格蘭兒童在登陸美國之後成為了社會底層的移民童工,背井離鄉,沒有錢,沒有身分。當時他工作的酬勞,每個小時只有兩分錢,他就是從這裡開始起步,一點一點靠著自己的能力成為了後來美國最富有的人。這些都體現出了「智本主義」的原則。
任何社會的發展都需要能人治世,否則一定遲早會被社會淘汰。所謂的「智本主義社會」,就是把能力作為了唯一的指標來衡量一個人。直到二十世紀的上半期,能進常春藤學校讀書的人一定是白人的社會菁英,別的階層根本無法與之進行公平競爭。而現在就不同了,如果你沒有能力,無論是什麼樣的血統和財富都進不了常春藤;可是如果你有能力,哈佛會捨得一年花四萬美元請你去讀書。 這種變化的現象,無不說明著社會的進步,懂得與社會同步的人才能搭上成功的階梯。而這種現象本身也折射出了現代市場經濟的基本邏輯:對高素質的人追加教育投資,會產生極大的經濟回報。比如哈佛每年花四萬元請比爾‧蓋茲讀書,而以後他可以創造超出一千億美元的財富,實在是極具盈利的前景。
如果說是智商決定了一切,或者說是出身決定了一切,不如說是素質決定了一切。這種素質所界定的範圍,當然比智商要寬泛得多。一個人的素質,比如品格、動機、意志、價值觀念等等,這些要素更能決定人是否能夠獲得成功,往往比智商更關鍵。難怪現今有人又提出了「情商」的新概念,就是為了說明於此吧。
常春藤菁英教育
綜上所述,在「智本主義社會」已經到來時,作為家長能給孩子遺留下來的最大財產不是資本,而是「智本」,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在一貧如洗的情況下推向教育的最高境界。
從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
成功教育從養成好習慣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養成好習慣。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
哈佛大學教授皮魯克斯說:「好的習慣是絕大多數人邁動雙腳的動力,它對成功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對於青少年來說,一定要及早養成更多的好習慣,驅除壞習慣的侵擾。」孩子的習慣就像走路,如果人們選擇了一條道路,就會一直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因此,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將影響孩子一...
目錄
01 從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
02 「智本」比資本更重要
03 幫助孩子強化「人上人」的意識
04 凡事試著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05 一流的孩子需要灌輸一流的觀念
06 教育不是一味強制執行的計畫
07 把家庭教育變成最高級的小班授課
08 親子的愛勝過一百名教育專家
09 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10 孩子的能力不可低估
11 努力發現自己的孩子
12 避免孩子對父母產生「信仰危機」
13 多花一些時間陪孩子玩
14 孩子可以寵但不能溺愛
15 避免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攀比
16 教育,講究的就是說理
17 和孩子平等的對話
18 訓練孩子「不唯父母是聽」
19 不可以武斷地否認孩子的夢想
20 優秀的家長有勇氣承認自己的缺失
21 不可以叫孩子一味地服從
22 讓孩子服從你,不如讓他理解你
23 絕不可以隨意打罵孩子
24 幫助孩子培養獨立的自我意識
25 勤奮是孩子的最佳素質之一
26 教育孩子珍惜時間
27 學習外國語言越早越好
28 教育不僅僅局限於課堂之內
29 分數不是教育的中心
30 教育不可以急於求成
31 死記硬背是最忌諱的學習方法
32 生活是課堂的延伸
33 注重寓教於樂
34 支持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35 引導孩子用「活方式」吸收「死知識」
36 破壞也是創造力的另一種表現
37 盡量為孩子創造多彩的學習環境
38 挑選科系應以興趣為主
39 教育不能顧搶短線
40 鼓勵孩子多參加團體活動
41 藉由體育競技瞭解社會的遊戲規則
42 藉由戲劇表演培養領袖品性
43 閱讀是提高基本素養的關鍵
44 引導孩子思考、思考、再思考
45 幫助孩子確立目標
46 自信是孩子駛向成功的風帆
47 讓孩子學會為目標暫時放棄眼前的享受
48 不要試圖用物質來滿足孩子
49 讓孩子學會人生最重要的一課——感恩
50 幫助孩子獨立,為自己行為負責
51 不要過多地限制孩子冒險
52 讓孩子為自己的未來繪出藍圖
53 讓孩子學會支配自己的生活
54 讓孩子敢於面對大眾
55 培養孩子的領袖才能
56 護衛孩子的良善潛質
57 幽默是成就快意人生的必備素質
58 教孩子發展穩定的人際關係
59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責任
60 從接待客人開始培養孩子對陌生人的友愛
61 讓孩子有意識花自己的錢
62 零用錢:教孩子財政獨立的好機會
63 「窮」本身也是一種優勢環境
64 幫助孩子「憶苦思甜」
65 與其擺闊不如「窮相畢露」
66 防止窮孩子的自卑心理
01 從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開始
02 「智本」比資本更重要
03 幫助孩子強化「人上人」的意識
04 凡事試著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05 一流的孩子需要灌輸一流的觀念
06 教育不是一味強制執行的計畫
07 把家庭教育變成最高級的小班授課
08 親子的愛勝過一百名教育專家
09 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10 孩子的能力不可低估
11 努力發現自己的孩子
12 避免孩子對父母產生「信仰危機」
13 多花一些時間陪孩子玩
14 孩子可以寵但不能溺愛
15 避免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攀比
16 教育,講究的就是說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