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每一部哲學經典的背後,都代表探討某個課題!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是思考「大家要如何一起針對某事做出決定?」
齊克果《致死的疾病》是「我們能夠克服絕望嗎?」
馬克思《經濟學哲學手稿》是「對競爭社會感到疲憊時,該怎麼辦?」
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是「為什麼必須愛惜身體?」
傅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是「討厭受人操控該怎麼辦?」
本書分為十五堂課,相當於大學一學期的教學時間。
從老師與三位對哲學有興趣的素人(女高中生、對人生感到苦惱的30多歲上班族,以及準備展開人生第二階段的男性)生動的問答中,過去我們難以理解的重要哲學理論似乎變得親近許多,也會發現其實哲學就存在於生活(生命)之中。
這也是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
【本書特色】
◎以「超級簡潔易懂」的方式介紹哲學名著
名著選擇方面,以大家耳熟能詳且容易閱讀的作品做為優先考量。包括: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
笛卡兒……………《方法談》
洛克………………《人類悟性論》
盧梭………………《社會契約論》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齊克果……………《致死的疾病》
馬克思……………《經濟學哲學手稿》
沙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文主義》
列維納斯…………《整體與無限》
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
傅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鄂蘭………………《人的條件》
羅爾斯……………《正義論》
諾齊克……………《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
桑德爾……………《自由主義與正義的侷限》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學課
書中講解方式猶如實際課堂,採對話形式撰寫,藉由三位參與課程的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點出一般人對於哲學內容的普遍疑問。
◎名著中,充滿了能夠「促使自我思考的提示」
從老師與學生的對話中,讓人了解哲學家所提出的觀點奧義為何。讀者在重複閱讀時,不妨順勢套入自己對於人生的困惑,以及生活周遭看似無解的政治、社會議題,進行不同於檯面上的解析。
◎搭配清楚圖表與各種比喻,亦貼心附上哲學家的簡介與名言佳句
讀完本書,讀者能對西元前乃至於近代的著名哲學家、主要哲學論述以及哲學名著具備初步認識,還能自行選擇有興趣的範疇深入閱讀。
這是能夠引導正在念高中的你,正在讀大學的你,已進入社會的你,進入所見、所感事物之核心的一本好書。
【延伸閱讀】*即將出版
《「活得堅強」的哲學:從六位哲學家的獨到思想,解決不安、迷惘、苦惱的根源》
白取春彥/著
人為何活著?什麼是幸福?什麼是人生?
《超譯尼采》作者白取春彥獻上當今最淺顯易懂的「哲學之書」!
集結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尼采、維根斯坦、傅柯等哲學家的智慧結晶,幫助你解決心底最深處的困惑。讀完本書,你將學會如何思考人生。
作者簡介:
小川仁志
1970年生於京都市,山口大學國際綜合科學部副教授。畢業於京都大學法學系,名古屋市立大學研究所博士後期課程結業,取得文化人類學博士學位。於商店街主持「哲學咖啡廳」等實踐親近市民的哲學。專長領域為公共哲學、歐美政治哲學。著有《黑格爾當總理大臣!》、《哲學的教室:改變人生的14堂課》、《超譯「哲學用語」事典》等書。
相關著作:
《超譯「哲學用語」事典──150個有趣的、難解的、聽過卻又似懂非懂的哲學關鍵詞彙》
《世界第一好懂的哲學課:一口氣讀懂15本哲學經典名著》
譯者簡介:
鄭曉蘭
畢業於東吳大學日文系、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日文筆譯組,熱愛文字以及寫作。長期從事口譯、筆譯工作,現任職報社英、日文新聞編譯。譯有《黃眼睛的魚》、《墮落論》、《習慣改變了,頭腦就會變好》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吳秀瑾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凌性傑 建國中學老師、名作家
莊文瑞 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黎建球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感謝教育學者好評推薦!
名人推薦:【名人推薦】
吳秀瑾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凌性傑 建國中學老師、名作家
莊文瑞 東吳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黎建球 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 ──感謝教育學者好評推薦!
章節試閱
LESSON 12
如何才能每天神采奕奕地活著?
鄂蘭 《人的條件》──對生活方式提出建言的哲學書
老師:今天要討論的是漢娜.鄂蘭的《人的條件》。
今日子:《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應該是她的主要著作吧。
哲夫:極權主義是指納粹提倡的思想嗎?
老師:是的。鄂蘭是猶太人,雖然曾居住於德國,卻奇蹟似地逃過納粹的迫害,年輕時便流亡美國。之後,她詳細分析那樣的極權主義興起的成因,相關研究成果就是於二戰後不久發表的《極權主義的起源》。《人的條件》則是相隔七年之後寫成的作品。
宗吾郎:老師為什麼會選擇這本書呢?
老師:我來說明一下。《人的條件》所討論的核心為公共事物與自由,而極權主義正是缺乏上述意識所導致的結果。若以此為鑑,《人的條件》的內容可說是揭示了相關的思想原理。
今日子:所以,可以把它定位為《極權主義的起源》的原理解說書囉。
老師:沒錯。此外,我覺得這本書說不定會對宗吾郎有所助益。
宗吾郎:我?
老師:因為我們也可以將《人的條件》視為生活方式的建言。
宗吾郎:原來如此。確實可以做為我邁向人生第二個階段的參考呢。
工作與勞動是兩回事
老師:那我們就趕緊來看看吧。首先在第一章「人的條件」的開頭,鄂蘭論及人類的三種基本活動為勞動(labor)、工作(work)與行動(action)。
哲夫:勞動與工作不同嗎?
老師:那只是鄂蘭的分類。她表示,勞動是「與人體的生物過程對應的活動」。亦即產出被視為生存必需品的活動。因此,勞動之於人的條件就是生命本身。
宗吾郎:這給人一種身體勞動的印象耶。
老師:相對的,工作則是「與人類存在的非自然性對應的活動力」。非自然性聽起來好像很難,它代表的是無法被立即消費的事物。像是做為工作成果的「製成品」,家具、機械等。這些東西無法被立即消費,而是被使用的。因此,工作之於人的條件是「世界性」。
哲夫:世界性?
老師:以製成品為所有人使用的這層意義來說,有共同性之類的意思。而「行動」與上述兩者不同,其明顯特徵是「人與人之間直接交流的唯一活動」。好比和政治相關,但並非政治人物所進行的活動,而是市民討論等草根活動。
宗吾郎:這樣的行動很好,只是把工作與勞動區別開來,總覺得怪怪的。
老師:不過,鄂蘭也表示這樣的區分有其確切依據。那就是字源。無論是源自希臘文或拉丁文的英文、法文或德文,這兩個詞彙都有不同的字源。這是題外話,據說鄂蘭是從廚房和打字機獲得啟發。因為料理是勞動,而寫書是工作。
哲夫:原來如此。果然不一樣啊。
老師:而且行動存在著和上述兩者絕對性的差異,那就是以複數性為前提這點。無論是勞動或工作都能獨自一人進行,行動若無對象則難以成立。我們來看看她對於「行動」的解釋吧。「所謂的政治,意指在城邦中生活,而在城邦中生活,是指一切並非仰賴權力或暴力,而是憑藉語言與說服決定。」換言之,政治的核心在於語言和說服,那才是鄂蘭所說的行動。
宗吾郎:語言交談確實需要對象呢。
老師:她說,「之間(in-between)」是必要的。倘若沒有你我之間這樣的關係,語言也就沒有發揮作用的必要。那樣的話,對象不再是和自己不同的人,也不會擁有不同的想法或觀點。
今日子:畢竟政治需要的是和自己擁有不同看法的人嘛。也因此語言才會被需要。
哲夫:如果強行壓制呢?
今日子:不管再怎麼強行壓制,那就不是政治了呀。
老師:正是如此。鄂蘭表示,「光憑赤裸裸的暴力無法引發語言,在此理由之下,僅有暴力不可能成就偉大」。
哲夫:鄂蘭最重視的就是政治吧。
老師:至少可以說比起私人領域,她更重視公共領域。城邦的外部是私人領域的家庭(oikos)。城邦為活動場所的自由領域,家庭則是人基於生物觀點,為維持生命所必需從事勞動而受到束縛的場所。好比光明與黑暗呢。
今日子:鄂蘭自己說,城邦是光明的,家庭是黑暗的?
老師:她是這麼說的。換言之,政治是以語言對他人產生作用,從而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得以被彰顯。相對的,私人領域則剝奪了上述表現自我的機會,也就是隱藏在公共領域光明之下的黑暗。順帶一提,英語意為「私人」的private,字源是拉丁文中帶有「欠缺」含義的privatus。
宗吾郎:不過,也不能因此不需要私領域吧?
老師:鄂蘭並沒有說得那麼極端,她反而認為兩者都是必要的。問題在於兩者混雜這一點。
今日子:老師,我還有一個地方不明白,是關於所謂「城邦為自由領域」中自由的意涵。我認為城邦既然是共同生活,就絕對不會自由呀。
老師:這是個好問題。的確鄂蘭在這部分所指稱的自由,並非一切都能隨心所欲的自由。而是和他人合作與活動。所以,自由和權力並不是對立的。
自己無法控制的事物
哲夫:這跟一般的想法很不一樣耶。
老師:是啊。普遍認為權力會控制或壓抑自由。但是對鄂蘭來說,唯有具備維持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力量,才能讓權力與單純的暴力相互區隔。那不外乎就是鄂蘭所說的,自由中那股與他人合作的力量。
宗吾郎:這麼說來,一旦沒有權力就沒有自由囉。
老師:會變成那樣沒錯。不過,其實鄂蘭也提及這樣的政治也有不自由的那一面。很有意思吧。
哲夫:咦?
老師:當我們藉由行動對他人產生作用時,並無法控制他人對於我們自身的「展現」有何種觀感。意思是,對他人所發出的語言的影響範圍,是無法限制的。這稱作「無限制性」。或者,我們無法預測語言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這就是「不可預測性」。而且語言一旦發出,就不能當作沒發生過,亦即「不可逆轉性」。
今日子:以自己無法控制的這層意義來看,就是所謂的不自由囉?
老師:是的。只要行動是語言行為,其中必然伴隨著不確定性與偶然性。但鄂蘭表示,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同樣必須依靠行動。想克服不可預測性,就必須要求「相互約束」的行為。
宗吾郎:是我們平常說的那個約束嗎?
老師:可以這麼說。意味著即使面對的是不確定的未來,仍有得以到達之處。
同樣的,不可逆轉性也能藉由「寬恕」加以克服。寬恕的作用,是讓導因於難以挽回的行為不至於引發無止盡的連鎖憎恨。
今日子:好像感覺到希望了呢。
老師:那個「希望」若能置換成「開端」,或許一點也沒錯。為建構全新關係的「開端」的行為,也正是行動的意義。鄂蘭比喻說,「的確,人終須一死。但人生來並非為了死亡,而是為了開端。行動往往能讓人們記起這個道理。如果這樣的行動不具固有能力,也就是防止破壞、展開新事物的能力,那麼走向死亡的人類壽命,必將屬於人類的一切領向滅亡與敗壞吧」。
哲夫:這力量還真強大啊。
老師:果然會有這種感覺。想必大家應該能從到目前為止所提及的內容中,充分了解為何鄂蘭會如此重視政治領域。所以,她才會感嘆近代社會中「社會」的出現,使得政治領域逐漸消失。
哲夫:咦,社會是不好的嗎?
老師:以侵蝕政治領域的層面來說確實如此。換言之,在希臘時代,家庭是私有領域,政治是公共領域。然而到了近代,不屬於私有領域,也不屬於公共領域的社會領域卻逐漸擴張。典型的代表就是工廠。
宗吾郎:提到工廠還真讓人有點意外。
老師:我想大家可以這麼思考。過去每個人都是在家庭產出生活必需品,食物或衣服皆然。今日那些東西全變成由工廠生產。社會就像這樣侵蝕家庭領域。而且,只要看看社會保障制度就能明白,社會同樣逐漸侵蝕政治領域。就人類活動而言,顯示勞動逐漸比行動占優勢。
從消費社會產生的孤獨
今日子:鄂蘭是在批判勞動成為人類的本質這一點吧。
老師:是的。第三章就是以「勞動」為標題,展開對於馬克思將勞動視為人類本質的批判。雖然經常遭到誤解,不過鄂蘭絕不是個反共主義者,她批判馬克思的依據並不在此。她純粹是批判馬克思將人類的本質放在勞動這一點。
宗吾郎:那就變成是批判經濟活動本身囉。
老師:正是如此。鄂蘭表示,「生命過程中的公共分野—社會領域,可說是解放了自然事物的不自然成長。其結果,與私人領域事物親密連結的一方和狹義的政治事物的另一方,都變得無法保護我們自身」。所謂的「自然事物的不自然成長」,意味著持續加速的勞動生產的擴大。
哲夫:那麼,政治無法保護我們自身是指?
老師:市場擁有過於強大的力量,導致政治無法完全控制的狀態。
哲夫:這在二十一世紀也通用呢。
老師:隨後,鄂蘭還更直接了當地批判消費社會。例如,「如今,椅子和桌子等如同衣服般被迅速消費,回頭看看衣服,則幾乎像是食物般被火速消費」。
今日子:所以,她是想在這樣的現況中重新找回政治領域吧。
老師:是的。因為如果不這麼做,她擔心情況可能會變得非常糟糕。
宗吾郎:她是擔心極權主義嗎?
老師:是的。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的大眾社會十分危險。大眾社會的特質為標準化。「他們被剝奪從他人身上有所見聞的機會,同時也被剝奪讓他人有所見聞的機會。他們的一切全被封閉在自我主觀的唯一經驗中」。於是孤獨從中而生,輕而易舉地逐漸被極權主義的瘋狂所吞噬。
接受他者為自由的存在
哲夫:那麼根據鄂蘭的說法,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老師:她認為唯一的辦法就只有讓行動復興。鄂蘭以一八四八年法國二月革命到一九五六年匈牙利革命等一連串的變動為例。她表示,這樣的過程會逐漸創造出如「公民議會制度」等,擁有全新政治準則的新公共空間。
哲夫:新公共空間?
老師:這也和鄂蘭的公共領域理論有關。雖然順序有些顛倒,這裡就先來介紹一下吧。鄂蘭的討論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是公共領域理論的先驅。其中的關鍵字,大概就屬「顯現的空間」與「公共世界」。
今日子:顯現的空間是指他者顯現的空間,還是我所顯現的空間呢?
老師:兩者皆是。所謂顯現的空間,是根據人們的行為與言說在相互關聯之處所形成的空間。鄂蘭形容,「顯現的空間是在人們共同聚集的地方、無特定地點的潛在存在。但追根究柢,只是潛在的,並非必然也不是永恆的」。
哲夫:意思是,公共空間必須是顯現的空間吧?
老師:是的。這部分很重要的一點在於,顯現的空間是將他者視為一種「開端」的空間。
今日子:她是要我們別先入為主囉?
老師:可以這麼說吧。就是無關其他一切條件,接受他者為自由的存在。
宗吾郎:我好像漸漸明白了。在極權社會中,之所以不將他者視為自由的存在者予以接受,因為那並不是個顯現的空間吧。
老師:沒錯。另一個原因是那並非共同世界。鄂蘭針對共同世界是這麼說的,「共同世界雖為所有人相互邂逅的共同場所,在該處顯現姿態的人們,都各自在該處占有相異的一席之地。如同兩個物體不可能占有同一場所般,某人的立場也不可能與他者的立場一致」。
今日子:所以,必須有複數人類,共同世界才得以存在。
老師:是的。而所謂的公共空間,則是根據那樣的共同世界所構成。
今日子:想必語言和勸說也相當受到重視吧。
老師:正是如此。總之,鄂蘭的探討很容易受到刻板印象的批判。她以古希臘城邦為藍本的理論,經常遭受不適用於現代社會之類的議論。
哲夫:可是像那樣矮化《人的條件》的旨趣,未免也太可惜了吧。
老師:真的是那樣。我想很重要的一點是,本書所揭示的「政治是語言與勸說」這個部分。特別是對於早已忘卻語言作用的現代政治,此等訴求的意義格外重大。
LESSON 12
如何才能每天神采奕奕地活著?
鄂蘭 《人的條件》──對生活方式提出建言的哲學書
老師:今天要討論的是漢娜.鄂蘭的《人的條件》。
今日子:《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應該是她的主要著作吧。
哲夫:極權主義是指納粹提倡的思想嗎?
老師:是的。鄂蘭是猶太人,雖然曾居住於德國,卻奇蹟似地逃過納粹的迫害,年輕時便流亡美國。之後,她詳細分析那樣的極權主義興起的成因,相關研究成果就是於二戰後不久發表的《極權主義的起源》。《人的條件》則是相隔七年之後寫成的作品。
宗吾郎:老師...
作者序
前言—代替入學簡介的引導說明
日本近來掀起罕見的哲學熱潮,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或許,許多人會因此興起「哲學到底是什麼玩意兒?」或是「就來讀些哲學吧」這樣的念頭。我想也會有人跟著翻開康德、馬克思等哲學家的名著。
但接下來每個人恐怕只會感到驚愕莫名。因為實在太難懂了。遺憾的是,這些哲學書籍並無法為大家開啟通往哲學世界的大門。即便是我想要閱讀那些哲學名著,同樣也對內容感到一頭霧水。
上述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在於大多以外文寫成的哲學書藉在經過翻譯後變得艱澀難懂。另外則是所謂的哲學是一門探求事物本質的學問,必須在字裡行間思考出言下之意。若只追逐字面上的意義,便難以理解箇中含義。
想要理解哲學,得具備看出話中意涵的知識與思考能力。因此,隨著年齡增長以及人生經驗日益豐富,在每個不同階段閱讀哲學書籍,也會有更為深刻的領略。
話雖如此,應該會有人覺得就算本身沒有什麼知識或人生經驗,也想要以自己的方式體驗哲學的樂趣。這樣的話,又該如何是好呢?理想的情況是藉由參與大學課程等方式,爭取機會去聆聽專家的詳盡解說。只不過並非每個人都做得到。
於是,我才想在本書中展開課程,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讀哲學名著。內容是以我擔任老師的角色,同時還有三名假想參加者,每堂課鎖定一本哲學書籍為主題進行解讀。
名著選擇方面,以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為主,加上容易閱讀做為優先考量。因為我希望大家在讀完本書後能夠親自挑戰閱讀原著。本書的撰寫順序依循希臘時代乃至於現代等各個時代著名哲學家的脈絡,同時考量最近的流行,在最後增加數本歐美的政治哲學書籍。這十五堂課相當於大學一學期的教學時間,分量應該相當適中。至於希望挑戰各類哲學書籍的讀者,書中也列舉了相關書籍,請務必參考看看。
此外,本書課堂中的假想參加者並不見得熟悉哲學。所以,期盼各位能想像自己也正參與其中,慢慢閱讀下去。在此先介紹三名參加者。
今日子──對哲學有興趣的女高中生(十多歲.女性)
哲夫───對人生感到苦惱的上班族(三十多歲.男性)
宗吾郎──甫退休,準備展開人生第二個階段(六十多歲.男性)
關於本書所引用的名著文句,原則上以現有的翻譯書籍為依據,不過為求容易理解,也會適度變更譯文。
那麼,就讓我們和他們一起共同享受與哲學邂逅的豐富又愉快的時光吧!
前言—代替入學簡介的引導說明
日本近來掀起罕見的哲學熱潮,成為街頭巷尾的熱門話題。或許,許多人會因此興起「哲學到底是什麼玩意兒?」或是「就來讀些哲學吧」這樣的念頭。我想也會有人跟著翻開康德、馬克思等哲學家的名著。
但接下來每個人恐怕只會感到驚愕莫名。因為實在太難懂了。遺憾的是,這些哲學書籍並無法為大家開啟通往哲學世界的大門。即便是我想要閱讀那些哲學名著,同樣也對內容感到一頭霧水。
上述情況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在於大多以外文寫成的哲學書藉在經過翻譯後變得艱澀難懂。另外則是所謂的哲學是一門探求事物...
目錄
前言 代替入學簡介的引導
第1課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
──何謂每天幸福快樂的生活方式?
第2課 笛卡兒《方法談》
──如何才能擁有自信?
第3課 洛克《人類悟性論》
──為什麼經驗如此重要?
第4課 盧梭《社會契約論》
──大家要一起針對某事物做出決定時,該怎麼做才好?
第5課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對本身判斷感到迷惘時,該怎麼辦?
第6課 齊克果《致死的疾病》
──我們能夠克服絕望嗎?
第7課 馬克思《經濟學哲學手稿》
──對競爭社會感到疲憊時,該怎麼辦?
第8課 沙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文主義》
──什麼是自由地活著?
第9課 列維納斯《整體與無限》
──如何才能了解他人?
第10課 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
──為什麼要愛惜身體?
第11課 傅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討厭受人操控該怎麼辦?
第12課 鄂蘭《人的條件》
──如何才能每天神采奕奕地活著?
第13課 羅爾斯《正義理論》
──怎麼才能和他人一同分享?
第14課 諾齊克《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
──國家為何存在?
第15課 桑德爾《自由主義及正義的侷限》
──個人終究難以生存嗎?
結語 享受哲學的方法
前言 代替入學簡介的引導
第1課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
──何謂每天幸福快樂的生活方式?
第2課 笛卡兒《方法談》
──如何才能擁有自信?
第3課 洛克《人類悟性論》
──為什麼經驗如此重要?
第4課 盧梭《社會契約論》
──大家要一起針對某事物做出決定時,該怎麼做才好?
第5課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對本身判斷感到迷惘時,該怎麼辦?
第6課 齊克果《致死的疾病》
──我們能夠克服絕望嗎?
第7課 馬克思《經濟學哲學手稿》
──對競爭社會感到疲憊時,該怎麼辦?
第8課 沙特《存在主義...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