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古老的魔咒,散發神秘的誘惑,一讀之下,立即附身,終身迴旋於腦海中不得擺脫……讀張錯教授的文章,也有同樣的恐懼,不知不覺間進入他營造的迷霧森林,在他的文字魔法中失去自我。
他的詩尤其深情且多情,文字精深清澈……最動人的是他描述情之一字的精隨,無論是敘述與母親、女兒、好友乃至愛犬來福的情感,甚至花園裡的花草、瓷器、銅鏡、繪畫等無生命之器物,無不深情款款,癡情乃至傷情,讀之令人動容,其可貴在絕不矯情,情感流動自然、準確而且入心入肝。情緒平靜含蓄,無所在意間陡然直入我心,猝不及防,只能放棄心防,低迴喟嘆。——卜大中
本書是詩人學者張錯的最新力作,收集了他近年散文作品。內容雖以抒情懷舊為主,然作者長期浸淫於中外文學,博學多聞,涉獵廣泛,嫻諳武術技擊,並深研佛典,其文字飽含詩意而深富哲理,敘事之餘且常懷悲憫,談及武學兼能與佛學互參。回憶年少時代的澳門往事、舊時街景,亦如數家珍,趣味盎然。書名《傷心菩薩》,借用觀世音菩薩以千手千眼聞聲救苦之形象,以喻作者對世間之觀照與對眾生之悲憫。實則,其對母親之思念乃本於孝心,感懷故舊之遭遇乃源自悲憫心,為世間不公之事抱不平乃基於俠義心,憐愛犬之老死乃出於不忍之心,名雖互異,本質皆同,亦與菩薩之心無異,故「傷心菩薩」實亦作者之自喻。
作者簡介:
張錯,原名張振翱,客籍惠陽人,台灣國立政治大學西語系學士,美國楊百翰大學英文系碩士,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教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東亞系及比較文學系,亦為台北醫學大學特聘人文藝術講座教授兼「人文藝術中心」主任。
曾獲台北《中國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國家文藝獎、中興文藝獎。著作五十餘種,詩集即達十九種。近著有《風格定器物》(藝術評論,藝術家出版社,二○一二),《山居地圖》(詩文合集,書林,二○一三)。《中國風Chinoiserie——貿易風動‧千帆東來》(藝術評論,藝術家出版社,二○一四),《青銅鑑容——「今昔居」青銅藏鏡鑑賞與文化研究》(藝術評論,藝術家出版社,二○一五),《英美詩歌品析導讀》(書林,二○一六)
章節試閱
母與子
1.彩券
早晨都是倆人相處的甜蜜時刻,互有默契。母會等子煮好咖啡遛狗回來,彼此默默相對,分頭吃早餐及分別看報。有話題就說上兩句,母子也未有啥話好說,中間一句今天天氣如何如何之類。
近日彼此感染一種焦慮不安,母會期待子自早報抽出一張給她,然後戴上老花眼鏡,把一張張彩券找出來,仔細核對中獎號碼。
對了又對,開始是怕眼力模糊吧!看不清楚或走眼。跟著就是不甘心,怎麼如此渴切希望竟會落空?真是天公沒眼,不太可能吧!連一個老太太最小的願望也不眷顧?
子假裝沒看到,痛在心頭。她想要一筆錢,不是貪心橫財,而是理直氣壯向天公要,亡夫給她的遺產怎知到頭來兩手空空。
女兒往生後,負義之徒強索米飯錢。終於子對母說,媽,算了,這兒不能住了,來和我住吧!讓我照顧妳。母欣然同意,收拾細軟搬過去。怎知又被另一種欺凌,有人嫌她愛在房間儲藏衣物安放樟腦,打開房門有氣味流散出來,每次回到自己房間,還得扣上門,。
女兒去世,女婿把她掃地出門,錢就再也不是她或她女兒的了,落在外姓手裡。表面虛與委蛇,最後瞞著老太太連房子也偷偷賣掉,不知所蹤,待知道了只有徒呼荷荷。
一直在忍耐,屈辱向肚裡吞嚥,常常給自己說一句莫名其妙的箴言:「萬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寄人籬下,什麼苦得過仰人鼻息?貪圖不過是一個安身之所,別人不知,都說老太太妳有福了,兒子孝順奉養,子孫、曾孫四代同堂,尚有何求?
母也企圖投入,幫忙廚房雜務,怎知越幫越忙、越討人厭。最後只好獨善其身,吃完飯把自己碗碟拿走,好像就算倒掉殘餚骨渣,也是一份服務心意。
連續劇看多了,家中不和是家常便飯,殊不知看到更深刻的是人性挫敗,愛之欲生,惡之欲死。鬥爭成了片面仇恨,不斷腐蝕人性人心,持禮的人變成一隻噬人的獸。
終於最大的屈辱來了,人的尊嚴沒有後,就沒有退路了。子又噙淚再次對母說,這兒不能住了,我們得搬,怎樣不捨得也要離開這兒了。
子一生最大歉疚,就是把母從虎口帶出來又送入另一個虎口,像一個懦怯男子,四處徨栖終日,無處安身,準備把自己母親帶離家中。
她開始把一切希望寄託在彩券,以為重新有大把鈔票就可買房子住在附近,可以倚靠著她信賴而摰愛的子,呼應看顧。
一張彩券是一顆鎮靜劑,能讓人安眠一夜,明朝醒來,夢破人存,於是繼續追求下一個夢想,下一個幻滅;一張又一張,一顆又一顆,朝朝夕夕,重複吃著不能平靜的鎮靜劑,上了癮,不能戒除。
2.觀樹
過幾天就要搬去數百里外了,每天依常坐在院子觀看藍天白雲及發楞,想破了頭的事,破了頭還是想不透,解決不了的事,想破的頭也解決不來。她眼睛四方瀏覽,風和日麗。院外平台旁有五棵藍葉桉樹,修砍後只賸下五根光禿樹幹,但不到一月,樹幹又新葉豐茂。頑強生命力感染鼓舞了她。
母轉頭對子說:「有天我總會健健康康回來,看這五棵樹影婆娑。」說這話時的她,有心肌阻塞、高血壓、缺氧、舉步蹣跚喘氣、UTI(尿道感染)慢性病一直未好。
但說這話時豪氣爽朗,像個莊稼大戶人。
依舊每天拿著唸珠阿彌陀佛,信心堅強。然後灑花除草,每天日常工作,必須如此。心志筋骨堅毅,了無罣礙。
人的心沒地方放,別人應該包容提供一片放心的天地。
母一生坎坷艱苦,惟子深知深感。每次讀〈詩經‧凱風〉,不禁棘心夭夭而不適。棘長成薪,多麼長久而困難的事,母含辛茹苦,雖謂體貼親心,然母子相隔兩地,又有何用?所有言語皆是徒然。秋天來了,又開始擔心她感染風寒,自入高齡每年都會發作,每次皆子權充大夫,服中藥草茶紓解不適。
朱熹注解謂棘非美材,「故只興子之壯大而無善也」,說得真好,那就是指碩大沒用的兒子。
3.心意
知道她真的已經離開這屋子了,早晨煮咖啡,沒有杯子和匙放在小盤上,那是母每天一早小小心意。
這小小的一切竟然不再,陡生極大憤恨,世間最殘酷之事,莫若生生拆離。恨意迴縈不散,不知不覺家就在莫名其妙的恨愛散掉。一生自命任俠仗義的子,連母也保護不到,至是極蠢無用之物。
晚上白玉蘭都綻放了,香滿星月夜,那是母帶來種植的兩棵花樹。後院一排薔薇、海芋、天竺葵、夕顏、玫瑰、白茉莉也因母離後無法朝夕灌溉,顯得青黃不接,萎頓不堪,猶似荒廢心園。子每天代母向菩薩、祖先、地主上香,有願難償,憾意如蟲嚙心肝,盤桓不走,極是苦楚。
4.後院黃昏
分散前,每次在後院清理,母總會自房內紗門窺望,藉故出來收拾,好便坐在簷下觀看。子警覺這種眷戀,也總會逗留一下,或坐下與她傾談。母子本沒什麼話,彼此也就是這種珍惜緣份的體會下,溫馨在心。年老的她,不是知道來日無多,而是知道能夠留在這房子的日子逐漸短絀。
六月一個中午,收拾好一些細軟,子攜母一起飛往他處,把她安頓好住下。從此母子天南地北,無法朝夕相見,成為餘生憾事,子每思之,潸然淚下。
黃昏裡想念,晚霞初現,夕陽尚未沉落,藍天白雲,朦罩陰霾與霧,那是雨天前奏,也是回憶變奏。
幾乎往昔均如此,黃昏時分聽見子在後院幹活,母總會藉故自房中出來,磨磨蹭蹭,就只希望母子能在十來分鐘相聚裡,共享一些溫暖時光,藉著一些無甚意思家常話,彼此也就共享那份母子情緣,是多是少,是長是短,都不打緊。母明白,子也明白,都不說出來。院子也沒啥活幹,很快倆人又分別進入屋子,那是一個沒有光的所在,雖沒有曹七巧,令人陰鬱、悲哀、憤懣、無聲。
母自遠方打電話來,說在另一道紗門看到黃昏後院、或落葉。想起子,也會黯然神傷。
5.糖水
子獨居時,母乘便車自北南下,收拾一些寒衣帶回北地。說起有天夢到喫地瓜糖水,醒來依然甜蜜,纏著去買紫芋及薑塊,再加冰糖,母子倆喫得甜甜蜜蜜。
子又去買椰汁馬豆糕及綠豆糖水,讓她重溫舊夢,自有一番甜蜜在心頭。
來了兩天就匆匆走了,心中好大不捨,也看得出她不捨,走上台階,甩掉幼子的手,要長子拖她(那是子慣常動作,兒女中唯他會緊握引路)。母子倆千般不願,萬般難捨,然不得不願,不得不捨。雖云南北相隔僅一州之地,無常世間,不知何謂咫尺,何謂天涯。
母與子
1.彩券
早晨都是倆人相處的甜蜜時刻,互有默契。母會等子煮好咖啡遛狗回來,彼此默默相對,分頭吃早餐及分別看報。有話題就說上兩句,母子也未有啥話好說,中間一句今天天氣如何如何之類。
近日彼此感染一種焦慮不安,母會期待子自早報抽出一張給她,然後戴上老花眼鏡,把一張張彩券找出來,仔細核對中獎號碼。
對了又對,開始是怕眼力模糊吧!看不清楚或走眼。跟著就是不甘心,怎麼如此渴切希望竟會落空?真是天公沒眼,不太可能吧!連一個老太太最小的願望也不眷顧?
子假裝沒看到,痛在心頭。她想要一筆錢,不是...
作者序
文藝復興人—序 ⊙卜大中
文字是古老的魔咒,散發神祕的誘惑,一讀之下,立即附身,終生迴旋於腦海中不得擺脫。我的閱讀經驗裡〈金剛經〉和〈莊子〉是具有超強磁場的咒語,毫不客氣地佔領我的心靈。讀張錯教授的文章,也有同樣的恐懼,不知不覺間進入他營造的迷霧森林,在他的文字魔法中失去自我。
張教授於我亦師亦友,他學貫中西,多才多藝,能文能武(曾在美國大學教授武術十餘年,本身也收藏古代刀劍),是我所知少數的「文藝復興人」之一。他的精彩成就包括是詩人(詩集十九種)、散文家(著作四十多種)、南加大文學名教授,曾獲多種文學獎和國家文藝獎。近十年來由文入藝,鑽研於陶瓷、青銅、繪畫三大領域,獨抒己見,文采斐然,著作包括《雍容似汝—陶瓷、青銅、繪畫薈萃》、《瓷心一片》、《中國風—貿易風動,千帆東來》、《風格定器物—張錯藝術文論》等,可謂「思風華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收百世之闕文,採千載之遺韻……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
他的詩尤其深情且多情,文字精深清澈,有如韋應物所說的:「心同野鶴與塵遠,詩似冰壺見底清」,最動人的是他描述情之一字的精髓,無論是敘述與母親、女兒、好友乃至愛犬來福的情感,甚至花園裡的花草、瓷器、銅鏡、繪畫等無生命之器物,無不深情款款,癡情乃至傷情,讀之令人動容。其可貴在絕不矯情,情感流動自然、準確而且入心入肝。情緒平靜含蓄,無所在意間陡然直入我心,猝不及防,只能放棄心防,低迴喟嘆。
我曾在他庇蔭下入學南加大東亞語言文化研究院,進入豐富的知識寶庫,張老師因而是我的恩師;而在那之前我們是好朋友,常與李歐梵教授(時在洛杉磯加大任教)、名導胡金銓、作家阿城、電視攝影小穆把酒言歡、古今中外,是異國異客的極大樂事。後來李教授轉赴哈佛、胡導演猝逝、阿城返國、我也被中國時報調回台北,張老師倍感寂寥,時常懷念那段日子。但緣起緣滅,成住壞空,無可奈何。
這本新書是張老師的文集,其中〈母與子〉篇最是感人,讓我對他的經歷之細節和情感之幽微有了更多的認識。他的詩文一如中國詩歌的傳統,是以哀傷和憂鬱為主軸,也反映出他的多愁善感,其中懷念母親的聲聲呼喚,讀之令人斷腸,任何事物都可引起對母親的聯想,像是檀香、佛經和蘭花,可看出他的悔恨和尋找救贖之殷切。
也一如中國傳統士大夫,在儒道之外,駐足於生命終極關懷的佛家教誨,書中適時出現的佛經經典,說明了他對解脫一切苦的盼望。然而,他畢竟是有情之人,即使深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也無法「當作如是觀」。情是他生命力的來源,也是他受苦的來源。但我相信,他寧願受苦,也捨不得從情字中解脫。
看張老師思念母親、老狗、老友有如流水,時而溪澗、時而江河,潮起潮落,他的心溫柔起來,對世間一切更加悲憫。他經常把南加州的花果樹木、藍天碧海po在臉書上,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似乎他已經從悲哀的死地中復活。
魯迅在〈墓碣文〉中寫道:「……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張老師終將得救於他的情深意濃,而非無所希望。
後記
後記:有疾菩薩 ⊙張錯
佛教輪迴觀不只是宗教教義,也是現世一種希望與慰藉。先秦兩漢佛教傳入,不僅明帝夜夢金人,「感夢求法」,遣使西域,竺法蘭、迦葉摩騰兩僧白馬䭾載經卷佛像,自大月氏國進入中土,駐錫洛陽白馬寺譯《四十二章經》。早在西漢武帝,已開拓疆土,張騫出使西域長達十三年,絲綢之路後來暢通無阻,貿易發達,印度、中亞各國商旅、僧侶、或佛教徒甚多,雖未有大師開宗立派,一般民眾耳濡目染,接受佛教信仰不在少數。等到東漢末葉,漢譯佛經自安世高及其他僧人手中大量譯出,大小乘均備,佛學大盛。至於讖緯、陰陽五行、魏晉道教方士之術興起,此是後話。
為何佛教傳入,中土垂蹟,到了南北朝,達摩一葦渡江,更開禪宗一門,傳至唐代六祖大放異彩?答案很簡單,佛教般若智慧,有如金剛堅利,立斷生死。春秋戰國已民智大開,然未脫生死疑惑。佛教要義除苦集滅道四聖諦,尚有五蘊、因果、輪迴等說介入,進入儒家傳統範例,令人眼前一亮,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生命的悲苦挫敗成修持法門,慈悲喜捨也能功德迴向。世間戰亂、疾病、離散⋯⋯諸行無常,一生復一世,今生未知來世,後果不知前因。今生人身難得,自當勇猛精進,以求來世。唐貞元二十年(804)空海自日本入唐求法,至長安青龍寺見慧果大和尚,慧果一見即云大喜大喜,待之久矣。佛教密宗,師徒互相轉世相傳,今生為師,來生轉世為徒,師徒輾轉相傳。當年不空來自印度,與善無畏、金剛智三人合稱開元三大士,不空傳慧果,慧果傳空海,開日本真言宗,遂有真言宗傳持八祖之說,慧果、空海分別為真言宗七祖、八祖。
我母離世已四年多,依依不捨,她出身寒微,既非名門閨秀、亦非大戶人家,乃來自廣東潮州海門平常打漁人家。家境貧窮,在重男輕女的時代,沒上過學,一個不識字婦女,能夠寫得一手娟秀字跡、閱讀書報,完全得力於年輕時上過數月識字補習學校及日後自修而來。我的纖細感情與創作細胞,應是得自母系遺傳。她去世前幾月,晚上失眠,猶自嘮叨年老血衰,不能執筆寫出心境心情。其實真的能寫,又何能把一生恩怨盡訴諸文字於萬一?
人生的體悟,是母親一生學習的一本大書,她跟隨先父豪門大族,受她恩惠的人何止千百?王潤華曾來信云幾十年前自美畢業回新加坡路過香港,母親所贈毛衣至今仍穿著。她晚年在美國孑然一身,僅以養老金渡日,依然豪邁爽朗,出手大方,助人為樂,至情至性,是她一生待人寬厚處。她的豁達來自世情,寬容來自天性,堅毅來自迫害,仁慈來自一顆柔軟的心。《金剛經》六度波羅蜜「佈施」第一。欲登彼岸,首推施捨。佈施快樂,讓人快樂,該是最快樂之事。她離世前,所有財物施捨得乾乾淨淨。
母有佛性,喜歡聽讀佛教經文,亦頗聰穎(據云小時極頑皮),常能把一些經文章句挪為己用,有年秋天要去北部小住,臨別悄留下一封短函,叮囑萬一不測,切望能運回玫瑰岡墓園與女兒墓地葬在一起。信中最後一段這般說:「盼僥倖快樂相聚,能除一切苦,可以回來,真實不虛,度一切苦厄。」斷章取義,倒覺這老婦人靈台清澈,妙諦真傳。父親曾在粵北韶關開山斫取木材,六祖慧能金身就在韶關南華寺。她最愛聽我講《壇經》〈行由品第一〉,六祖慧能一個不識字凡夫,聞別人誦讀《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得意妙悟,不識字的她,感到非常親切。有時我想,星雲大師也是失學的人,而成一代開山宗師,可能真的是識字的人反被聰明誤。這些人就像世尊《楞伽經》內說的:「如愚見指月,觀指不觀月。計著文字者,不見我真實。」
眾生緣份離合,今世父母兄弟、親戚朋友,皆是生死輪迴的相逢再相逢,分離又分離。今生有些人雖不熟悉,卻一見如故,有些人雖無過犯,卻面目可憎。母親今世與我「因心成體」,因緣和合,乃成母子,母子同心,患難相持,福德殊勝。一旦慈母棄養,果如這般難捨能捨!如此一來,又陷於三密縛的「愛來生」,但是仍願多轉一世,不參無上正覺,來世相逢,至緊相認!
母親走前種種牽扯,剪不斷理還亂之餘,讓我無限傷心憂鬱,這個症候正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疾病,自以為聰明才智,什麼都可以解決,但不能解決的兩難煩惱,想破了頭也無法解決。曾是病友也是好友李渝曾說過:「常覺得,人最大的成就,不在名利上豐收,而在怎麼調伏自己;斷絕於俗世,或者徜徉於俗事,只要自己過得好,都很好。兩者之間不知去從,或者都做不成,才窩囊。」真是說到心坎裏,她居然用佛經常引用的「調伏」兩字。微塵世界,非微塵,是名微塵,非世界,是名世界。自以為是聰明人,然而調伏己心談何容易?鎮日衝刺廝殺於千軍萬馬的大煩小惱,一個破綻,就為敵所乘,肚破腸流,縱有一身武藝,千般解數,也無法殺出重圍。她決定走了,一去不回頭,出人意料,留給別人千般惆悵萬般悔恨,世間諸事皆如此,有時不惜時,過後追不回。
現在才知我母慧根夙具,每有訪客深夜未走,她均強撐疲態,奉陪到底,原來就是珍惜短寸光陰。
山西「下華嚴寺」薄伽教藏殿有一尊微笑合掌露齒脇侍菩薩,赤足站在蓮台,肘懸飄帶,髮束高冠,纓絡蔽體,微開雙眼,合什露齒,這就是有名的微笑菩薩。快樂菩薩讓人也會想起傷心菩薩,《維摩詰經》內居士有疾,因其機鋒對答「辯才無滯,智慧無礙」,眾菩薩弟子均「難為酬對」,不願前往趨赴問疾,佛祖只好命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前去。文殊有備而來,牽引出維摩居士所謂的「眾生病,我亦病」主旨,跟著又問,那麼「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換句話說,菩薩怎樣去救因眾生病而生病的有疾菩薩呵?維摩居士答得好,菩薩除了明白無常、有苦、無我、空寂的大道理外,還需以自己的病,悲憫別人的病(以己之疾,愍於彼疾),既然過往宿世都為眾生利益而受苦才成為菩薩,現在這一點點為眾生所受的疾苦又算得了什麼呢?所以更不要因小疾而失去精進之心,要奮力康復做一個「醫王」去調伏眾生的煩惱痛苦。
在尉天驄老師新書發表會與廖志峰一見如故,他亦是卜大中好友,《傷心菩薩》能在允晨出版,因緣契合。大中助陣為我寫推薦序,有如禪宗教外別傳,直指吾心。此書出版,閱稿之餘,恍如隔世,掩卷嘆息,感慨萬千。菩薩是菩薩,從有疾菩薩到微笑菩薩,僅需一念,凡人是凡人,有情眾生如我,長近十年,依然似悟未悟,不可思議。
文藝復興人—序 ⊙卜大中
文字是古老的魔咒,散發神祕的誘惑,一讀之下,立即附身,終生迴旋於腦海中不得擺脫。我的閱讀經驗裡〈金剛經〉和〈莊子〉是具有超強磁場的咒語,毫不客氣地佔領我的心靈。讀張錯教授的文章,也有同樣的恐懼,不知不覺間進入他營造的迷霧森林,在他的文字魔法中失去自我。
張教授於我亦師亦友,他學貫中西,多才多藝,能文能武(曾在美國大學教授武術十餘年,本身也收藏古代刀劍),是我所知少數的「文藝復興人」之一。他的精彩成就包括是詩人(詩集十九種)、散文家(著作四十多種)、南加大文學名教授,...
目錄
文藝復興人—序
【母子篇】
1.小時候
2.母與子
3.木英姨媽
4.木蘭姐妹
5.揮別的手勢
6.逸仙雅居
7.偶遇
8.狂人筆記
9.問道
10.媽,讓我帶妳回澳門
11.超越痛楚
12.有夢相依
13.愛的能力
14.海鎮
15.節慶
16.傷心菩薩
17.房子
【母女篇】
18.張愛玲母親的四張照片
19.張愛玲《海上花》遺稿
【來福篇】
20.遲暮英雄
21.最美麗的眼睛
22.時間悄然流逝
23.拒絕溫柔
【胡金銓篇】
24.清明前一天
25.大師的大師
26.越夜他越美麗
27.附錄1—我的開場白與後感
28.附錄2—胡金銓
【懷舊篇】
29.骨肉何須親
30.回眸
31.一顆懷舊的心
32.蝸牛輓歌
33.雨及離別
34.一天一世皆詩人
35.一弦一柱思瘂弦
36.夜觀天象
37.美麗的錯
38.河馬與龜的聯想
39.桂冠詩人
40.船長
41.街頭讀詩人
42.由文入藝‧痴心一片
後記:有疾菩薩
文藝復興人—序
【母子篇】
1.小時候
2.母與子
3.木英姨媽
4.木蘭姐妹
5.揮別的手勢
6.逸仙雅居
7.偶遇
8.狂人筆記
9.問道
10.媽,讓我帶妳回澳門
11.超越痛楚
12.有夢相依
13.愛的能力
14.海鎮
15.節慶
16.傷心菩薩
17.房子
【母女篇】
18.張愛玲母親的四張照片
19.張愛玲《海上花》遺稿
【來福篇】
20.遲暮英雄
21.最美麗的眼睛
22.時間悄然流逝
23.拒絕溫柔
【胡金銓篇】
24.清明前一天
25.大師的大師
26.越夜他越美麗
27.附錄1—我的開場白與後感
28.附錄2—胡金銓
【懷舊篇】
29.骨肉何...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