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暢銷書《20幾歲,就定位》第二部,橫掃書市排行榜,千萬網友爭相傳閱!
★如果人際溝通是你的罩門,請千萬一定要讀這本書!
★成就理想15%靠專業,85%靠人脈!
★學校沒教的社會生存之道,掌握47個人際法則邁向成功!
如果你有以下這些困擾:
□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老是獨來獨往。
□聊天輪到你時,常不知道怎麼接話,老是把氣氛變冷。
□接到棘手任務時,怕得罪人,就算再忙也不敢拒絕。
□被誤解時,總是沒有勇氣為自己辯護。
□身邊的人不和時,你常變成夾心餅乾左右為難。
絕對、一定、千萬要讀這本書!
世界頂級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說:「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百分之八十五主要靠人脈關係與處世技巧。」現實生活中,很多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認為自己需要去迎合那些人情世故,但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碌碌無為,都是因為不懂得該如何做人做事。
我們生活在一個現實的社會,一些人和事,當你無法改變的時候,就需要改變自己。如果不想處處碰壁,就必須懂得人情世故,掌握一些交際溝通技巧,懂得掌握分寸、謹言慎行、智慧靈活地待人接物,你的生活與工作將會少很多煩惱。
本書以年輕人踏入社會一定要懂的人情世故為出發,所謂人情世故,其實就是人們在社會生存的潛規則,你看不到它,但不懂它可會讓你的人生充滿麻煩!本書從如何建立人際關係、培養個人魅力、洞察人心、打造人脈、說話技巧、為人處世容易犯的缺點、一定要知道的處世與辦事細節等等,提供了47個實用觀念,讓你在生活與工作都能無往不利,提早邁向成功!
作者簡介:
水淼
水淼,出生於70年代,現為自由撰稿人、暢銷書作家。
從小學開始隨手塗寫至今,各類文章散見於報刊雜誌,出版過作品有:《20幾歲了,別再犯迷糊!》(20幾歲,就定位)、《20幾歲要懂得的人情世故》(20幾歲,就定位Ⅱ)、《20幾歲要懂得的處世心理學》、《20幾歲,做一個會說話會辦事的人》、《20幾歲,學點心理操縱術》、《智慧女人必修的心理學》、《70年代人記憶典藏》、《樂活》、《戀愛中。請勿打擾》、《都是男人的錯》、《愈智慧愈美麗》、《讓他寵愛你一生》等等。
章節試閱
[前言]
做事之前先「懂事」
「喂,我找張先生!」一個年輕人有急事找他的客戶張先生。電話撥通後,他高聲地對電話另一頭喊道。那天接電話的秘書王小姐正好才被老闆唸了一頓,心情很差。她接起電話,聽到對方命令式的口吻後,感到很不舒服。她知道張先生正在會議室開會,會議大概半小時後結束。
若是平常,王小姐接到這種找人的電話,一般都會問清楚對方是誰,找誰,有什麼事情,是否需要自己轉達等,但這個電話讓她聽起來很不舒服。於是,她也對著電話那頭大聲說:「他不在!」隨即掛掉了電話。
這個年輕人找不到想找的人,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打電話才能找到。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不知道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他不懂電話的禮節。
急著要找客戶處理事情,但卻如此不懂得尊重別人,對方當然不願意幫助他!這個年輕人太不「懂事」,所以也很難「成事」。
二○○八年,我寫了一本書《二十幾歲,就定位──打造通往未來的許可證》,在一些網站連載後,受到很多年輕人的歡迎。有一位年輕的讀者跟我聊天的時候說,他最大的苦惱就是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希望我給他一些建議和幫助。
確實,現在很多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都有待人處世這方面的困惑。以前,在家的時候,要處理的是自己與父母間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又因為父母對自己的寵愛而變得簡單;在學校的時候,處理的也是與同學、老師間的關係,同樣單純,直接。
然而,一旦進入社會,要應對的關係就不再那麼單純了,既要處理好與家庭、長輩間的關係,朋友(男、女)間的關係,更要處理好與同事、主管間的關係,與客戶以及所有相關聯繫人的關係等等。而這其中的錯綜複雜,牽扯了很多看不見的利益衝突。
如何與人相處,是年輕人進入社會首要學習的課程。因為在這個複雜的社會關係中,每個人都必須與外界交流,拓展自己的人際關係,提升自己的人脈競爭力,這樣才能得到他人的認可和接納,才能立足於這個社會。世界頂級激勵大師安東尼•羅賓說:「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15%是因為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85%主要是因為人脈關係與處世技巧。」
現實生活中,很多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容易自我感覺良好,不懂得如何與他人和諧地相處,或是在與人交往中錯誤地認為「我又不打算成為什麼大企業老闆,我只是腳踏實地,安分守己,沒有必要去迎合別人,去理那些所謂的人情世故。」因此不擅長與人打交道。這樣的人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態。相較之下,那些「擅於交際」、「腦筋靈活」、「合群又積極」的年輕人更討人喜歡,更能獲得成功的機會。
一個人不管有多聰明,多能幹,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做人、做事,那麼他最終的結果肯定是失敗。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無所做為,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搞清楚該怎樣去做人做事。例如,有一些自認為有才能的年輕人,在學校的時候常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讚賞,可是進入社會後才發現,在學校裡的那一套非但用不上,反而屢屢碰壁;還有一些年輕人認為自己率真直爽的個性沒什麼不好,抱著一種「做好自己,其它閒言閒語就讓他人去說吧」的心態,他們工作努力,卻不懂得要與人打好關係,更不願意迎合主管和客戶,自然也就無法與周圍的人建立融洽的人際關係。很快地他們就會發現,自己做起事情來阻力重重,只會不斷感嘆社會的複雜、人心叵測。
其實,我們生活在一個現實的社會。一些人和事,你無法改變的時候,那就需要改變自己,努力讓自己適應這個社會。如果不想處處碰壁,你就必須懂得一些人情世故,掌握一些交際禮儀和溝通技巧,適時地迎合他人,靈活地待人處世。
本書並不是教你違背自己、虛偽做人、或有企圖地迎合別人,而是告訴年輕人在待人處世方面,在善良、真誠、包容的基礎上,做事要掌握分寸,謹言慎行,禮行天下,智慧靈活地待人接物。如果能做到這些,我們會少很多煩惱,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必定會有所幫助!
最後,我要感謝將自己的故事提供給我的幾位好朋友,是他們的經歷豐富了這本書,也給予了年輕人一些參考和借鑒。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給那些社會中感到迷惑的年輕人一個方向。
CHAPTER 1. 人際關係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告別獨行俠的日子
人際關係是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自我的發展、心理的調適、資訊的溝通、各種不同層次需求的滿足、人際關係的協調,都離不開人際關係。
一個人不可能脫離社會和他人而單獨生存。儘管很多年輕人經常說:「我不需要別人的幫助!」、「我自己也可以做到!」、「我不喜歡和他人來往!」但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不可否定的。
很多年輕人在學校裡習慣了當「獨行俠」,認為只要成績好,其它都不重要。進入社會這種想法仍然沒有改變,結果造成了自己對現實生活的嚴重不適。
有一個當工程師的年輕人,從小到大都對電腦感興趣,以前在學校裡習慣了獨來獨往,現在在公司裡研發部份的表現有目共睹,同事們解決不了的問題,他能解決。但是他整天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很少去經營與他人的關係,上班、下班他都是獨來獨往,同事們邀他一起去吃飯、唱歌,他都不感興趣;部門主管交代過的事他都能處理得很好,但因為他只專心工作,從不關心工作以外的事,所以工作一年多了,公司老闆還不認識他。
這個年輕人,大家都不討厭他,但有好事第一個想到的也不是他。到國外出差或到名勝旅遊區開會,甚至升職加薪,都沒有他的份。而那些工作成績一般,但與同事關係良好,特別是經常與老闆「溝通」的同事,卻工作得非常順利快樂。
這個年輕人為公司部門創造的價值很多,卻常常被同事們背後說「笨得像頭牛」,也有同事覺得他是個「孤僻」的怪咖。
漸漸的,老同事遠離他,新同事又不瞭解他。不知不覺大家都忘了他的存在,並開始排擠他。後來反而給新來的主管「不合群」的印象,使得主管也不太喜歡他。
這種情況下,別說他要在工作上獲得多大的成就了,就連這份工作也難保。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要想在這個社會生存,光靠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每個人的背後都需要一個支援系統,而這個系統就需要人際關係來維護。那些成功的人背後的支援系統往往是非常強大的,因為沒有一個人能自己單獨達到成功的頂峰。
每個人都需要別人、需要交往,並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需求的動機在於人們對確立自我價值和安全感的需要。為了使自己的人生具有價值,獲得明確的自我價值感,人們需要瞭解別人,需要透過別人來瞭解自己,需要愛與被愛,需要歸屬和依賴。需要得到別人的讚賞,也需要有機會展示自己的優點和專長……等等。人們需要與社會、與他人來往。不可能單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
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不懂得一些人情世故,即使有雄心壯志,有堅強的實力,也很難在事業上成功。
因為人脈越廣泛,你遇到機會的機率就越高。很多機遇都是在人際交往中產生的。有時候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朋友的一句話,主管的一個動作,都可能化作機遇,幫你脫離困境,或是讓你在平凡的生活中得到提升。
美國著名成功學家安東尼•羅賓曾對兩千多人進行長達十年的追蹤研究,最後得到一個驚人的結論: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和他擁有的支持者、人脈關係的數目成正比。由此,安東尼指出:影響人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人的才華、家庭背景等,而是人的社會關係或人緣。
有些人生來就有好人緣,他們對人對己應對都非常自然,不費力就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生活、事業皆順利;而有些人卻很難受到他人的歡迎,朋友的數目一隻手就能數完,更有人在社會上努力數十年,不僅沒交到一個好朋友,反而將同事和朋友們都得罪,最終仍是自己孤獨一人。
在學校的時候,成績優秀的孩子常常被老師和家長們喜愛,我們只需要專心把課業顧好就行了。但是一旦走出了校園,生活環境發生了改變,這個社會並不是「學而優則仕」。我們在培養能力的同時,還要學會在複雜多變的社會中處理好各種不同的人際關係。
一些初入社會,剛開始工作的年輕人,常常感嘆自己的公司人際關係太複雜,勾心鬥角,感到苦惱;也有人感嘆自己沒有貴人相助,時運不濟,因此而消沉。
我們身邊經常就有這樣的事情:某個曾經學業成績比你差很多的同學,因為結識了一位稍有地位的朋友,且跟他還有點交情,畢業後馬上就經由這個朋友的介紹而得到了一份好工作,而你還在整天為找工作的事情煩惱。或是你工作時盡心盡力為公司創造利潤,對上級忠心耿耿,但因為和上級接觸的機會太少,或是不善於跟主管交流,以至於有提升機會的時候上級對你沒有任何印象,而讓那些業績不如你,光會耍嘴皮子和拍馬屁的人佔了「便宜」。
社會現狀我們無法改變,因為每個人都在同樣的條件中,都在為自己爭取最大的利益,因此造成了人際關係的複雜。一些做事機靈,懂得圓融處世的人常常容易得到他人的支援,而那些只生活在自己限定的空間範圍內的人,則感到事事不順心,因為他的人際網路太狹窄。
因此,如果你想成為出類拔萃的人,就不要忽視人際交往,而是否會處世則直接關係到你人際交往的效果。特別是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千萬不要抱怨人際關係的複雜,也千萬不要以為脫離他人,自己依然什麼都可以做。你應該做的是,儘快建立好自己的人際關係網路,並學會一些維護關係的技巧,利用人際關係為自己謀前途。
如果到了30歲左右,你還沒有建立起固定的、各種不同階層的人際關係網路,那你的人際交往肯定出現了問題,離成功還有很長的距離。當然,人際關係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它需要幾年,十幾年甚至一生的時間來培養。
■當別人的良師益友
你為什麼喜歡和你身邊的朋友來往?
想一想,或許你會這樣告訴自己:
我喜歡和他來往,因為他很有才華,跟他在一起總能啟發我的思路!
我喜歡聽他說話,太幽默了,每次都讓我笑得合不攏嘴,非常開心!
他能給我溫暖,雖然他不能在金錢上給我多大幫助,但他能在精神上給我鼓勵。
我傷心的時候,他懂得安慰我,聽到他的聲音,我就不再那麼難過了。他能給我安全感。
他是一個善良的人,每當我有困難,他都願意幫我!
……
有的人,你願意與他來往,是因為他能給予你你所需要的;而有的人,我們不願意與他來往,是因為跟他在一起對你「沒什麼好處」。這種現象可以追溯到我們小時候,小的時候,父母對我們的交友方式常常提出要求,「和成績好的同學玩!」「別和那些小混混玩在一起!」當我們和那些優秀的、條件不錯的朋友來往時,父母會滿意,而當我們和那些品行不端正、背景複雜的朋友打成一片時常遭到父母的反對。因為父母知道我們會從朋友身上有意無意地學到一些惡習。
當我們懂事後,我們的這種需求便更加清晰起來。對我們有幫助、有好處的人,我們當然喜歡與對方交往。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霍曼斯提出,人際關係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相互給予彼此所需要的。有的人把這種交換叫做人際關係的互惠原則。儘管你可能認為把人際關係和需求交換聯繫在一起很庸俗,或是污辱了你與朋友間真摯的友情,但是這種交換的本質卻是不能否定的。
我們所說的這種交換,並不是像市場上的買賣關係一樣,是物質品的交換,它同時也包含了非物質品的交換,例如,情感、資訊、服務等各方面的交換,也就是我們說的「好處」。
然而,發生在人際關係中的交換與發生在市場上的交換所遵循的原則是一樣的。也就是人們都希望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換的過程中所獲得的要大於或者至少等於所付出的。不然,人們就無法保持心理平衡。
經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兩個關係很好的朋友,一個朋友找另一個朋友借了一筆錢之後就消失了,久久不還,結果這兩個朋友的關係漸漸疏遠了,甚至彼此成為敵人。有時候所謂的「好朋友」是經不起考驗的。
人們的一切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都是人們根據一定的價值觀進行選擇的結果。那些對於自己來說是值得的人際關係,人們就傾向於建立和保持。而那些對自己來說,不值得的,或是失大於得的人際關係,人們就傾向於逃避、疏遠或者終止。
阿偉是個活潑的年輕人,也很喜歡交友。大學畢業後找了一份工作,尚處於試用期。在工作中,他很佩服那些有能力的同事,而且也希望自己能融入對方的圈子,但當阿偉靠近他們的時候,有些人對他似乎並不太熱情,有的甚至對他愛理不理。
起初,他感到困惑。同事之間不是應該相互幫助嗎?有一次,偶然間他聽到有同事在背後議論他。「阿偉對我那麼好,應該是想從我這裡學到一些東西,關鍵是他什麼都不會啊。對我沒任何幫助!幫他還不如幫經理的外甥呢!」
「就是啊!」另一個同事隨聲附和道。
同事所說的「經理的外甥」是阿偉的同學,畢業後一起進入這家公司。公司只需要一個名額,而這兩個年輕人都還處於試用期,試用期過後決定留下哪一個。
阿偉聽到這些對話後,非常生氣。他氣憤那些同事們都是些勢利的小人。他也瞭解了,同事並不欠你,沒有理由「應該幫助你」,有些人之所以對自己不感興趣,是因為自己還不具備讓人感興趣的能力與條件。
於是,阿偉在工作上非常努力,還利用假日參加職業進修班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在接下來的工作中,他不斷創造業績,很快他受到了老闆的器重。以前對他不感興趣的同事們,也漸漸地開始對他表示好感,甚至還有一些老同事要請他幫忙呢!
理所當然,試用期結束,他被留了下來,而那個經理的外甥被淘汰了。
隨時增加自己可被利用的價值。聽起來很困難,但是這個道理不僅是事實,而且還很實用。
前面問了你為什麼喜歡跟身邊的朋友在一起,那麼,現在請再想一想,你的朋友為什麼喜歡跟你在一起?也就是說你給你的朋友提供了什麼需求?你用什麼來交換朋友給你帶來的「好處」。
在他困難的時候,我幫過他!我也願意幫助他人!
他有錢投資,我有才能創作,所以我們合作成功了,而且非常愉快!
我關心他的生活,在他需要我的時候,我能在他身邊支持他。
他孤獨失落的時候,我不會離開他,不讓他感到孤單!
……
如果你從來沒有想過這些的話,那麼可以肯定你是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如果你只想著別人給了你什麼,而從不想自己給予別人什麼,那麼你一定是個自私的人。
很多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都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下長大,在家裡扮演著「王子公主」的角色。當他們步入社會,很難一下子從這個角色中轉變過來,對周圍人的關懷和幫助視為理所當然地接受,他們傲慢、自負,甚至瞧不起條件不如自己的人。由於這種交換原則失去了平衡,久而久之,別人就不願意與他交往,孤立他,甚至討厭他。
記住,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對你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你所得到的東西必然是你所付出的東西交換而來的。交往的這種互惠原則,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必須注意的,讓別人覺得與我們的交往值得,你身上有某種東西吸引著別人與你交往。
如果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首先想到這一點,而且懂得如何維持交換中的平衡,那麼你就不愁沒人願意與你交往。
所以,先不要問別人能為我做什麼,要先問自己能為別人做什麼。
■快速融入他人的「圈子」
善於交際的小陸,在IT銷售行業工作了好幾年,認識了行業內的一些前輩,也累積了一定的客戶資源。他想跳槽的時候,有個同行馬上就幫他介紹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因為同行瞭解他的能力和條件,願意幫助他。
喜歡旅遊的小謝,經常在網路上召集一幫人遊山玩水,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每次旅遊他都能結識到很多好朋友。雖然他是獨生子,但他從來不感到孤獨,而且生活充滿了樂趣,每當無聊的時候,他都會跟朋友們一起玩樂而感到很快樂。
我們經常會聽到「我們這個圈子的人……」、「大家都是同一個圈子的……」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圈子就是一個小的群體,在這個群體中,每個成員都彼此熟悉,有著共同的愛好,共同的價值,或是有個共同的任務。一個行業、一個部門、一個俱樂部、一個興趣愛好社團等等,都可以看成一個圈子。上面的小陸和小謝都有自己的圈子,他們不僅能在圈子中找到歸屬感、樂趣,還能受益於各自的圈子。
一個人不可能獨自存在於社會上,每個人都有著一個朋友圈。在一個圈子中,人們能找到自己的歸屬感,而歸屬感又能給予自己安全感。圈子是一個人一生中交往和活動的主要場所。不同的圈子決定著不同的生活態度。
對於許多20多歲,剛從學校畢業,走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結交新的朋友,融入他人的社交圈子是很重要的一堂課,也是很重要的一種心理挑戰。從學校進入社會,隨著自身角色的轉變、環境的改變、人生任務的轉變、周圍人員的改變,一開始總會有些手足無措的感覺,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和大家打成一片。
面對陌生的環境,才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往往會出現一段時期的「社交空窗」,常常因此更加在意自己的舉動,潛意識裡把自己設定在新人的角色上,處理人際關係時,容易拘謹、害羞、多疑和無所適從,總感覺自己落了單。這也是讓他們最感到苦悶的事情。
「剛才他們明明聊得很開心,可是我一走過去,他們就停止了,難道是在說我壞話嗎?」「看著同事們談笑風生,我也想加入談話,可就是插不上嘴……」很多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面對陌生的環境,都覺得很難融入別人的圈子。
有一個年輕人就非常苦惱於不知如何跟人打成一片,他內心裡常常希望跟同事們相處和諧、親密,但現實中他總是感到很孤獨。他寄我的郵件中這樣寫道:
我剛從大學畢業,現在在一個公司工作。每天都坐在辦公室辦公,要和自己並不熟悉的人和事打交道,工作反而還容易處理,但要和人來往就有些不知所措。看到別人在閒餘時間有說有笑,吃飯聊天,好熱鬧有趣,而自己形單影隻,和別人無話可說,即便說幾句,也立即感到索然無味。
其實,我在大學的時候,耳邊就有些好朋友,大家口才非常好,很會吹牛,說笑話。我在他們之間顯得很遜色,並不懂得幽默,例如同寢室的人在嬉笑怒駡、高談闊論時,輪到我發表意見時,氣氛就瞬間凝結,我不知該如何接話,處事也不夠圓熟,很容易莫明其妙地得罪人。
我很羡慕那些健談的人,而自己怎麼就做不來呢?我很苦惱,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才能和人家打成一片。
這個男生上班近兩個月,除了原部門的同事,其他部門的人他基本上連名字都不清楚,甚至有幾次,他的同事還把他錯當成實習生。平日裡,大家工作都不輕鬆,多數時間都是埋首於各自的辦公桌,偶爾休息的時候,他一邊考慮著要不要參與,一邊斟酌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插話進去,等他「醞釀」好了,大家的話題正好結束。同事一邊工作一邊閒聊時,他常常是個被忽略的「透明人」。
人都有和別人交往的需要,否則就會感到孤獨、寂寞、抑鬱、焦慮。可是,人的交往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後天環境薰陶和有培養出來的。
到一個新的工作環境,首先不能自卑退縮,被動地等別人來理你,詢問你的需求,來幫助你,而應該用一種願意主動「湊熱鬧」的態度,別人在玩,你可以欣賞;別人聊天,你可以傾聽,然後找機會加入。
不要害羞,也不要不好意思接受他人的關心或幫助,只顧自己埋頭苦幹,其結果是事情不見得做得好,還會讓人覺得你很驕傲、不合群。與其自己瞎揣摩,不如利用初來乍到需要先熟悉情況的機會,多觀察工作環境,如工作氛圍是開放還是保守,同事之間的交流是直接還是含蓄等,再慢慢自然地融入進去。
另外,要加入他人的圈子,就必須找出與他人的共同話題。那些所謂的「文友」、「書友」、「歌友」等,都是因為一個共同的愛好而結合在一起。因此,要學會觀察大家的共同話題和興趣。當然,自己也要學習一些常識和技巧,和別人有了共同的興趣和話題,才有可能相處愉快。
還要注意的是,要擴展自己的人脈,積極地接受別人的邀請是必須的。在聚會中,會有機會認識很多的新朋友,就算原本不認識但經過一兩次見面、接觸,很快就會熟悉而變成你的朋友。這樣你的圈子也就慢慢擴大了。因此,在別人邀請你參加某個活動的時候,即使你很不想參加,也應該愉快地答應。朋友的多寡,社交的成敗,有時候就在於你的一念之間。
最後,你可以在所有認識的朋友裡尋找價值觀較為接近的人成為好朋友,慢慢地形成自己的小社交圈。
[前言]做事之前先「懂事」「喂,我找張先生!」一個年輕人有急事找他的客戶張先生。電話撥通後,他高聲地對電話另一頭喊道。那天接電話的秘書王小姐正好才被老闆唸了一頓,心情很差。她接起電話,聽到對方命令式的口吻後,感到很不舒服。她知道張先生正在會議室開會,會議大概半小時後結束。若是平常,王小姐接到這種找人的電話,一般都會問清楚對方是誰,找誰,有什麼事情,是否需要自己轉達等,但這個電話讓她聽起來很不舒服。於是,她也對著電話那頭大聲說:「他不在!」隨即掛掉了電話。這個年輕人找不到想找的人,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打...
目錄
Chapter 1. 人際關係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告別獨行俠的日子
當別人的良師益友
快速融入他人的「圈子」
放下身段,使他人樂於接受
世界很小,要隨時留意言行
Chapter 2. 培養讓人想主動接近你的人格魅力
清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性格決定你的為人處世
過於害羞妨礙你的未來
扮好舞臺上自己的角色
偶爾戴上面具讓一切更自在
獲得他人的關注和重視
Chapter 3. 20幾歲就要懂的的禮儀
外表是第一張名片
不要打探別人的隱私
工作場合中要注意的禮儀
隨時表現自己的修養
少說話,多聆聽
Chapter 4. 洞察世事要動腦筋
看穿他人的真實想法
肢體語言看出端倪
分析處理每天接收到的資訊
交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
小心小人就在你身後
小心成為左右為難的「夾心餅乾」
Chapter 5. 輕易拉近與他人距離的小技巧
主動接近他人
變成別人的「自己人」
適時滿足他人需求
不要傷害別人的自尊心
「同理心」讓你受歡迎
Chapter 6. 語言是打動他人的武器
說對話才會受歡迎
讓言語成為成功的墊腳石
說話前要先經過大腦
如何輕鬆地創造話題
自我表露拉近彼此的關係
Chapter 7. 20幾歲要懂的做事方法
懂得適時讓人欠你人情
換個方法讓你少走冤枉路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用些小技巧達到目的
做事要懂得隨機應變
Chapter 8. 年輕人容易犯的錯誤
自命不凡,輕視前輩
無法克制的浮躁和衝動
被瑣碎小事衝昏腦袋
說話做事無法拿捏分寸
把批評自己的人當敵人
Chapter 9. 20幾歲務必學會的處事哲學
要學會記住人名
提升自己的存在感
偶爾犯點小錯也可以
情感的回應要及時
不要輕易許下承諾
Chapter 1. 人際關係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告別獨行俠的日子
當別人的良師益友
快速融入他人的「圈子」
放下身段,使他人樂於接受
世界很小,要隨時留意言行
Chapter 2. 培養讓人想主動接近你的人格魅力
清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性格決定你的為人處世
過於害羞妨礙你的未來
扮好舞臺上自己的角色
偶爾戴上面具讓一切更自在
獲得他人的關注和重視
Chapter 3. 20幾歲就要懂的的禮儀
外表是第一張名片
不要打探別人的隱私
工作場合中要注意的禮儀
隨時表現自己的修養
少說話,多聆聽
Chapter 4. 洞察世事要...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