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冠冕堂皇的話太多,真話卻不是卻不是到處可以聽到。』
有媒體稱『中國農民調查』的發表『如雷行天』,有的形容發表後引起的轟動是『石破天驚』。二位作者直言不諱為農民發聲的『中國農民調查』,發行後在輿論及媒體激起了漣漪,沒想到講真話的代價接踵而至---當局喝令書無限期下架、媒體集體噤聲,地方高官控告作者,莫名的麻煩紛至沓來……。
本書是百萬禁書『中國農民調查』作者與中國司法抗爭記實。作者一樣費時三年,寫的一樣地艱苦,一樣沈重。『寫瘋了,寫傻了,寫得不食人間煙火,甚至把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人情世故全拋到了腦後。寫到禁區或寫到雷區,別人肯定會繞過去,我們卻沒有停,還在衝,只管一門心思地往下寫,就像吃了豹子膽… 』
.了解現今中國司法現狀必讀:本書是了解中國司法現狀,清楚中國訟訴流程之最佳途徑,兩位作者以親身遭受權力不當行使之苦,娓娓道來訴訟過程之曲折 。
.窺探中國言論箝制現狀必讀:看了『等待判決』,大家才能了解『中國農民調查』在出版後一個月內遭當局叫停的背後真實原因,更驚人的是就連『等待』的出版也是一波三折,痛苦不已……
.本書最大特色 → 絕對禁書:『中國農民調查』在中國被禁止印刷宣傳成為禁書!講述禁書發行之後的不公對待的『中國農民調查之等待判決』,鐵定是絕對禁書。絕對不見容於大陸發行。想一窺中國地方官員問題,想了解中國司法現狀,想知道中國法治真相,想了解中國突飛猛進的經濟背後,九億多農民的真實生活,都能在本書找到真話。
作者簡介:
陳桂棣
1942年生,安徽省蚌埠市人,曾當過教師、工人、記者及編輯,現為國家一級作家。1986年從事專業文學寫作。迄今長篇小說、報導文學、散文、電視劇本等作品已有四百萬字之多,代表作有《中國農民調查》、《包公遺骨記》(與妻子春桃合著),以及《悲劇的誕生》、《淮河的警告》等
*1997年以《淮河的警告》獲中國大陸最高文學獎 — 首屆魯迅文學獎
*2004年以《中國農民調查》(與妻子春桃合作)獲尤利西斯國際報導文學一等獎。
春 桃
1963年生,湖南省醴陵市人,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知名女作家。創作涉足詩歌、散文、小說、電影,其長篇報告文學《民間包公》曾獲《當代》文學獎。
*2004年與陳桂棣一起被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為年度「亞洲之星」,2005年二人再次入選美國《時代》雜誌「亞洲英雄」。。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世界已經悄悄不同 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楊 儒 門
農民、農業、農村,在台灣,幾乎到了盡頭。一個又一個的法案,對整個農業環境的不友善,不外乎辛苦、勞累、成本大、效益低……但是每日三餐桌上的到底又是什麼,終日努力,最低的要求,不就是三餐的溫飽。沒有農民、農業、農村之後,我們要吃什麼?到底有多少人認真去想過?
隔著海峽,中國大陸的農民問題,似乎又漸漸浮出了檯面,畢竟這關係到超過13億人的生活,不認真去看的話,會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樂見春桃與桂棣老師透過「中國農民調查三部曲」的《中國農民調查之等待判決》與《中國農民調查之小崗村的故事》兩本新作,提點大家繼續關注、重視。不管是在台灣、中國,或是日本,任何國家,農民、農業、農村仍是穩定社會的力量,當這股力量趨於破碎時,社會的問題就會浮現出來。
拜讀《中國農民調查之等待判決》過程中,每每回想起過往歲月……呵,心中其實沒有多大的起伏。有人說,過去了就好,有人說,年少輕狂,有人說,是年輕不懂事……大多數的人以為我只關了幾個月,所以公共電視訪問完回去做專題時,直接在口白上,打上「關了一年」。自己看到這一幕的時候,是想笑的,很少人知道,也很少人去關心,其實我關了兩年七個月。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時間,一個人有多少個兩年七個月可以去浪費,去留白。但這卻不是我所關心的事情,當一個人做了選擇,就該承受起所有責任,毋需逃避與否認曾經發生過的任何事情,因為時間是不會重來的,向前走的同時,一切也都交給社會去評斷。
所以當有人覺得我眼熟、似曾相識、忌諱說出我之前所做的事或媒体賦予我的外號 ─「白米炸彈客」時,大家都想太多了。「萬般帶不走,只有業隨身」。對我來說,過去的一切,是我,現在的一切,仍是我,並不會因為時間的改變,而有所不同。生命的腳步,在人生的旅程中,就像在沙灘上赤腳走過的足跡,隨著時間的流逝,海水潮來潮去,終將化為一片平坦,但是我們不能說沒有走過……
因為走過,所以《中國農民調查之等待判決》裡面描述庭訊的過程,也讓我回想起當時一幕幕情景。在開庭的時候,法官告訴我,他家是種田時,讓我思考許久;聽到法官認定我是自首,一步出法庭門口,法警那振臂高呼,接著踩到我的拖鞋的那一刻,內心則是平靜的,心情上不會比現在坐在電腦前的我有多少起伏。倒是覺得有趣,為什麼別人的心裡,會比我還要開心?雖然出來之後沒有如關心友人的願望走上教途與演講之路,而是選擇直接幫農友劃出另一條產銷道路:投身進農學市集與消費者直接面對面的溝通,努力地與儒欣、建誠、育民和一大群關心的朋友,一同在觀念上的推廣上,劈荊斬棘地開出一條嶄新道路。路途是遙遠的,也是辛苦的,但一路走來,仍相信這是一條對的路。
走別人不走的路,或許不是最辛苦。相較《中國農民調查之小崗村的故事》裡發起「分田到戶」、歃血為盟的主人翁嚴宏昌,才叫我滿心地佩服。故事的時代背景在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在當時是改革開放還未起步的時候(一個月後的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基本定調)。文化大革命發生在一九六六到一九七六年,中越戰爭發生在一九七九年,當時竟有人膽敢挑戰共產黨的基礎 ─ 無產階級萬歲,吃大鍋飯的年代裡,那真的是砍頭的事,但卻有人敢於此,這就是中國改革第一村的發起人嚴宏昌先生。
每件事都有一種過程,看了《中國農民調查之小崗村的故事》,發現嚴宏昌正是最好的例子:即便無私地奉獻,即便努力的過程中一直遇到朋友親人的阻擾、政府單位的阻擾,但他還是始終勇往直前,為了「眾人的事」而努力。認同,始終是件不容易的事,當我們向前行時,面臨的不會只是做事而已,還包括做人,而做人,才是另一種困境的開始。
也因此,自己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曾再寫文章,原因是實作之後發現「做比說來的重要」,甚至有一段期間,連溝通都有一點的懶。當好奇者、有心人、朋友等人詢問到市集的組成與發展時,都透露出點點的不耐,覺得問那麼多,多數人都只當成滿足好奇心。而沒有進一步的行動,而覺得很氣餒。為什麼大家只喜歡空口白話,而沒有實際的動能。忽然一時之間,有點氣,有點悶,有點苦,無人可以訴說!這種想法卻違背當初成立市集的宗旨「讓生產者與消費者有面對面溝通的機會」。但平心靜氣後,自省,何必,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應因為前一個人的因素,而加諸任何不快於下一個人身上,這是不公平的事。一點通,萬點靈,又恢復原本搞笑的個性,沒什麼,這就是人生!
「我們無法改變世界,只有努力的向前走,當年老坐在搖椅上,在田間的小路旁乘涼時,世界已經悄悄地不同了」。
媒體推薦:
南方朔 / 文化評論家、亞洲週刊總主筆
舒詩偉 / 青芽兒主編
吳介民 /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教授
黃孫權 / 破周報總編輯
張鐵志 / 旺報文化版主編、作家
林生祥 / 音樂創作人
吳東傑 / 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
黃德北 /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
胡忠信 / 政治評論者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推薦:
給台灣讀者的一段話 — 關於《中國農民調查之等待判決》
《中國農民調查》一書出版後,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是空前的。我們真的沒有想到,僅僅因為講了真話,將中國農民悲苦無奈的生存狀態和中國農村改革艱難的歷史如實寫出,就引起這樣大的震動。更沒想到的是,書的發行不到兩個月時間,對此書的宣傳就突然被「叫停」,並要求各地的書店將這本書立即「下架」。
真話遭到「封殺」,做假便有了市場,於是我們在書中批評到的一位官員,便以損害了他的名譽權為由,把我們告到了他所在城市的法院。
我們同樣沒有想到的是,中國大陸所有的新聞部門都被告知,不准介入到這場官司中,這就意味著,作為「社會公器」的傳媒,也不能再對這一案件進行正常的輿論監督,所有關心我們的讀者也被剝奪了依法享有的知情權。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大陸所有傳媒的一次集體失語。由此,這個本來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所謂名譽權糾紛案,便迅速演變成了對《中國農民調查》一書及其作者的政治審判。
《中國農民調查之等待判決》,記錄的正是我們自出版了《中國農民調查》之後五年來的坎坷經歷,以及遭遇到的一場荒唐而又惡劣的官司。
原以為,寫我們自己親歷的這場官司,總會比寫《中國農民調查》容易得多,不曾想,卻寫得一樣的艱苦,一樣的沉重,一樣的歷時三年。當然,寫完了之後,也才發現,只有馬克思的一句話,可以道出當時的輕鬆:「我說出來,我拯救了自己的靈魂。」
如果說,《中國農民調查》是在為九億農民講真話,那麼,《中國農民調查之等待判決》則是在為自己伸張正義。這在有著言論自由,有著新聞出版自由的台灣讀者看來,也許有些不可思議,但我們這五年來的經歷,確實是置身其中的民主與法制狀況的一個樣本。
可以說:中國的改革已經走過了三十年,當今改革的核心問題已不是經濟,而是法治。我們甚至相信:《等待判決》的出版,對推動中國法治的進步是會有意義的。因為故事中的的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有著巨大的體制罅隙需要叩問,有著深刻的教訓值得記取。
陳桂棣 春 桃
名人推薦:世界已經悄悄不同 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楊 儒 門
農民、農業、農村,在台灣,幾乎到了盡頭。一個又一個的法案,對整個農業環境的不友善,不外乎辛苦、勞累、成本大、效益低……但是每日三餐桌上的到底又是什麼,終日努力,最低的要求,不就是三餐的溫飽。沒有農民、農業、農村之後,我們要吃什麼?到底有多少人認真去想過?
隔著海峽,中國大陸的農民問題,似乎又漸漸浮出了檯面,畢竟這關係到超過13億人的生活,不認真去看的話,會是無法解決的問題。樂見春桃與桂棣老師透過「中國農民調查三部曲」的《中國農民調查...
章節試閱
引 言 講真話的代價
二○○三年十一月的下旬,我們歷時三年完成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農民調查》,在中國最大的文學期刊《當代》雜誌發表。雖然《當代》用的不是全文,只是一個二十萬字的刪節本,它卻迅速在中國大陸產生巨大反響。
有媒體稱《中國農民調查》的發表「如雷行天」。
有的形容發表後引起的轟動是「石破天驚」。
我們真的沒有想到,僅僅因為說了真話,僅僅因為將中國農民悲苦無奈的生存狀況,和中國農村改革艱難而曲折的歷史如實寫出來,就引起這樣大的震動。
那種熱烈的場面,一度使我們受寵若驚。因為我們曾經以為,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滾滾而來,中國文學已經失去了轟動效應。《北京日報》副總編嚴力強在評論這部作品時,他既批評又表揚的一段話,也許道出了問題的實質:「儘管這篇已經看不到多少『文學』味,大塊的議論敘述有點難以卒讀,作為讀者我還是原諒他們,因為幾乎沒有人可以在這個題材上做到兼顧,我敢肯定。況且,能把頭緒紛繁、敏感厚重的題材駕馭到這個程度,已屬難得;文中可以看得見的艱苦也是俯拾皆是。」由此看來,《中國農民調查》在中國大陸引起的轟動,不應該是作品的文學性,而是作品中揭示出的中國「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嚴峻性。
中國的「三農」問題,說到底,就是中國問題。它顯然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農業問題,或是簡單的經濟問題,它已經成為當今中國執政黨所面臨的最大的一個社會問題。改革這麼多年了,最受傷的是農民。中國九億農民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與富足,中國就仍然是一個落後國家,這一切是不會因為載人飛船上天或是拿到一百塊奧運金牌所能改變的。奇怪的是,問題就客觀地擺在那,不知道是說不過去的呀,可是,這麼多年以來,在我們幾乎所有的主流媒體上,不可能知道農民真苦,農村真窮,中國的農業真危險,能夠看得到的,幾乎全是形勢一片大好。距離,會使人們產生認識上的偏差,就像美國一次民意測驗,居然有百分之七的人認為李光耀是中國現任的領袖,許多中國人對中國農民的瞭解同樣也是一無所知的。因此,說了真話、道出實情的《中國農民調查》,它所引起的反響,除去震驚,更多的還是來自社會各界的讀者良知上的認同,來自大家心靈深處的共鳴。這就是:對國家命運的思考,不只是政治領袖的專利,也不應該局限於官場,應有來自民間的聲音,應該有更多的人為中華民族擔當一份責任。
我們確實也是把《中國農民調查》作為一份病理報告來完成的,它顯然涉及到九億個沉默的生命。我們不能不通過這部作品,告訴所有的讀者:在對中國農民生存狀況的調查中,我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隱痛!
當然,我們曾經做過預測,相信這本書只要能夠與讀者見面,它就不會是無聲無息的。正像評論家何西來先生所說:「這不是一本『報喜』的書,更不是一本粉飾升平的書、貼金的書,而是一本把嚴峻的真實情況推向讀者,推向公眾的書,是一本無所隱諱地把中國『三農』問題的全部複雜性、迫切性、嚴峻性和危險性和盤托出的書。」
因此,可以說,無論對於作者,還是讀者,這在沒有也不習慣於言論自由的中國大陸,可能都是史無前例的!
也許我們真的創造了一個奇蹟。不禁想到在奧運會創造出跨欄奇蹟的劉翔,想到他在接受香港鳳凰電視台「名人面對面」欄目的一次採訪。劉翔在回憶當時的情景時這樣說道:「我跑瘋了,我跑傻了,過了終點線我也沒停,我還在衝,衝到了標槍的場地上,那裡的裁判員把我攔下來,這時我才緩過來,回頭去看大螢幕,十二秒九一,哇,這麼快!連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沒想到自己發揮得這麼好,一切的一切就像上帝安排好一樣!」其實我們在寫《中國農民調查》這部作品時,也是寫瘋了,寫傻了,寫得不食人間煙火,甚至把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人情世故全拋到了腦後。寫到「禁區」,或是「雷區」,別人肯定會繞過去,我們卻沒有停,還在衝,只管一門心思地往下寫,就像吃了豹子膽!
確實是「毫無隱諱」了。書中所涉人物,上自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務院總理、副總理,中央有關部委負責人,省、市、縣、鄉各級官員,直至廣大農民,而且用的是真名真姓;所涉內容又全是望而生畏的「禁區」,不僅觸目驚心地講述了曾經震驚過中央卻又長期鮮為人知的幾起涉農大案,還首次公開披露了正在試點之中的中國農村稅費改革艱難的決策與推行過程中大量的幕後故事。
正因為是這樣的與眾不同,新疆奎屯市老幹部活動中心的高國存讀者,在來信中才會這樣寫道:「你們的膽略驚天地、動鬼神。這絕不是逢迎之詞。我這個六十七歲的老知識份子,是從中國歷次的政治運動中走過來的,我敢說,就憑這本書,在剛解放時,殺頭;在反右時,劃極右;在文革時,亂棍打死無疑。幸在今日,得逢天時之利,能夠出版,算是你們的萬幸。」
但是,我們堅信大家會理解,我們所以寫《中國農民調查》,完全是為了中華民族的振興,甚至可以說,是對執政黨的信賴與期待。
當然,驟然被捲入到一個好評如潮的巨大的浪渦之中,我們並沒有喪失理智,因為我們瞭解國情,感到事情不會就這麼簡單,因為,在中國,講真話的時代還遠沒有到來。然而我們仍然沒有想到,就在《中國農民調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正式出版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中共中央宣傳部便對此書的宣傳「叫停」,並要求各地書店將該書「下架」。
昨天還是浪湧風馳,所有的媒體無不表現出高昂的激情;一夜之間,有關這本書的消息就在中國大陸銷聲匿跡,消失得乾乾淨淨,好像那一切原本就沒有發生過。這種巨大的落差,過去了很久,我們還都像被置身於一場惡夢。
我們至今鬧不明白,深受社會各界喜愛的《中國農民調查》,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被「封殺」的真正原因,沒有誰直接告訴過我們。為此,我們承受了巨大的政治屈辱與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又只能選擇沉默。不過,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緊隨其後遍佈各地數以百萬計的盜版書,迅速走進了千家萬戶,竟給了我們一種苦澀的欣慰。在那些度日如年的日子裡,回憶起過去曾經發表過的激勵過我們的好文章,就倍感珍惜。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學者黨國英在一篇文章中就這樣說道:「也許再過一百年,我們的後人將不大理解我們這個時代,但我們這個時代又是真實的存在——在這個時代,講真話需要勇氣,需要冒險。大家希望聽真話,因為冠冕堂皇的話太多,而真話卻不是到處可以聽到。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滿懷感激地閱讀陳桂棣、春桃夫妻的著作。」
真話不能問世,假話自然便有了市場。於是,我們作品中批評到的一個官員就站了出來,以損害了他的名譽權為由,將我們告到他所在城市的法院。接著,這家地方法院,就又以國家審判機關的名義,迅速將這個一般意義上的所謂的名譽權糾紛案,演變成對《中國農民調查》一書及其作者的政治審判。
司法腐敗,這是中國的一個老問題了,我們無力扭轉,所以撞向這個體制時,注定會受到傷害。但是我們仍然十分自信,因為我們知道,在我們的背後,有著太多太多的讀者在支持著我們;更何況書雖被禁,但書中這一章寫到的「白廟事件」是否就構成對這位官員的名譽侵害,畢竟還只是屬於事實與法律層面上的具體問題,與書的被「叫停」不應該是一回事,而且支持過我們的那許多的記者們,也是不會袖手旁觀的,「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只要有新聞輿論的監督,我們對打贏這場官司,仍然是有著足夠的信心。甚至,為表明我們的一片愛國之心,當然也是遵照我們所在城市的市委領導的要求,莊嚴承諾:不接受任何境外媒體的訪問。
可是,有一天,當我們突然瞭解到,中國(當然只能是中國大陸)所有新聞部門都被告知,不准介入到我們的這場官司中來時,我們感到了巨大的震驚。不是說要「以法治國」嗎?禁止新聞媒體的接觸,這實際上就意味著,中國的「社會之公器」,將不再准許對這一案件的審理進行正常的輿論監督;所有關心我們的讀者,也都被剝奪了依法享有的知情權。
沒有人可以公開站出來聲援,不能說大家全是在明哲保身,但我們看到的,確實又是中國大陸傳媒的一次集體的失語!
這以後,我們的一切奮鬥,已不再是為九億農民呼號,而是在為我們自己伸張正義。因此,這期間,大量的故事注定會滲透著血淚,帶雷攜電!
現在,驚動了海內外的《中國農民調查》一書的名譽糾紛案,終於沉寂下來。雖然這場官司打得艱苦,打得悲壯,更打得荒唐,但一切畢竟都水落石出了,令人無法接受的事實卻是,庭審結束已三年有餘,最後的判決仍遙遙無期。不用說背後的故事一定很精彩,因為黑箱使得案情極不透明,許多事還只是「懸疑」的狀態,也許這樣也最符合事物的邏輯。當然,我們知道,在這樣一種情勢之下,現在就來講述有關《中國農民調查》的這一場公案,仍然有著不小的難度,但是為不再受到良心與道義的拷問,也好向關心我們的讀者有個及時的交待,於是我們陸陸續續地寫出了有關這場官司的故事。當然,一切還得實話實說……
第七章 暗箱操作
22 赴柏林領獎
這一年的十月一日,我們應邀去了德國柏林。去前,只知道我們的《中國農民調查》一書在「尤利西斯國際報導文學獎」的評選中入圍,從世界各地推薦上來的七部入圍作品的作者,都應邀出席了在柏林舉行的頒獎大會。不曾想,我們不僅榮獲這項被稱作「世界報導文學的諾貝爾獎」,並嶄獲了其中唯一的一等獎。
當來自蘇格蘭的評委希爾頓女士用動情的口吻宣佈這個最終的結果時,頒獎大廳頓時沸騰起來,無數的照相機、攝像機全把鏡頭對準了我們。我們當時的心情十分複雜。因為沒有這方面的思想準備,想不到一部在自己國家被「叫停」了的作品,不僅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而且能獲此殊榮,所以,又是激動,又是惶恐。我們的思想其實還是傳統保守的,總擔心被人利用,成為反華的武器。畢竟,白雲蒼狗,世事多變,以我們這樣封閉的「農民作家」,又哪裡知道誰是中國人民的朋友,誰是別有用心,沒有誰會告訴我們。當我們接過由德國著名雕塑家馬特納雕刻的形似稿紙的尤利西斯杯,看到上面用英文刻有我們的名字時,一時竟不知該說些什麼「獲獎感言」。我們只好本著心懷坦蕩,實事求是,本著一個作家的良知,一個中國人的良知,努力在闡述事實的同時,維護我們的人格,和中國的尊嚴。
大會的主持者弗蘭克先生最後要求每位獲獎者都在留言簿上題寫一句話時,我們想了想,就如實寫下了所以要創作這部作品的真正原動力:「為無聲者發出聲音!」
這次獲獎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後來我們在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媒體上,瞭解到了更多的情況。
英國BBC報導說:「歐洲文壇一向自戀,現在有中國的作家以他們無法想像的勇氣,直面他們不熟悉的社會現實,這是這次中國報告文學獲獎的歐洲心理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授獎儀式上露面的,不僅有德國文壇與歐洲文學界的著名人物,同時也有來自德國政界的要人。」
德新社從北京發回的報導中,特別提到:「《中國農民調查》一書已經引起包括中國總理溫家寶本人在內的中國政壇的極大關注,並開始對中國政策發生影響。」
美國之音評論道:「《中國農民調查》獲得尤利西斯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這是中國大陸作家有史以來在國際上榮獲的最重要的文學大獎之一。這個褒獎將鼓勵中國作家繼續克服困難,更廣泛地反映中國重大的社會問題,從而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同時認為,「此獎有助於喚醒世界對中國農民處境的關注。此前,世界對中國農民問題知之甚少,中國當局在此問題上所受到的輿論的壓力微不足道,然而,人們記憶猶新的是,中國二十餘年的社會進步,從來都與國際輿論的壓力和道義的譴責密不可分。」
台灣中央社記者在評價這部作品時指出:「農民問題在中國已經不可避免了」;同時提到頒獎現場我們沒有留意到的一個細節:「在場的法國某出版集團首腦主動向首獎得主遞上名片,表示將來在中國如果遇到任何困難,他將無條件伸出援手。默默接過名片,等著德國之聲和英國廣播公司做國際連線的陳桂棣與吳春桃夫婦大概沒有想到,這本書在西方引起的旋風才剛剛要開始燃燒。」
頒獎大會的第二天,召開了記者見面會。各國記者向我們提問最多的,竟是瞭解我們被控侵害了地方官員名譽權案的進展情況,這多少有些讓我們感到意外。可是,這場官司打到現在,打得我們十分的無奈,已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得清道得明的了,阜陽法院又將會如何判決更是難以預料。因此,我們只能作泛泛的回答:「這場官司我們本來是比較悲觀的,因為中國在走向法治,走向不等於已經進入了法治的社會,現在人的因素還很重要,我們的幾位律師也都不是太樂觀,覺得可能會敗訴;但是公開開庭之後,我們的農民證人到庭了,人證物證出來了,我們的律師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又加上有國際媒體的關注,特別是我們這次能夠這樣順利地走出國門,來到柏林,參加這樣一次具有國際影響的盛會,便有了一種預感:說不定這場官司會有轉機!」
記者見面會後,仍有不少記者盯著問: 「你們認為張西德背後是否有人支持?」
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有。如果沒有,張西德不可能會那樣無所顧忌,阜陽法院也不會那樣胡作非為!」
「是哪些人在支持?」記者們好像不一直追到底就不會甘休。
這何嘗不是我們想搞清楚的問題呢。遺憾的是,目前只能說:「我們也不清楚。」
從德國回來以後,浦志強律師提醒我們,應該給阜陽法院呈遞一份申請。這就是,針對張西德涉嫌通過臨泉縣檢察院一個檢察官收買證人任傳春的違法事實,以及對臨泉縣十六個黨政官員都曾為張西德出庭作過偽證的惡劣行徑,要求合議庭依照有關的法律規定,制裁他們的偽證行為。不能便宜了張西德,也不能便宜了這些無良官員,要讓他們知道作偽證是要付出代價的!
我們將這件事委託給浦志強去辦。很快他就寫好並寄出了這份申請書,同時給我們發來了一個電子郵件,說:「也許我們很快就要見面。假如十月份判決書下來,雙方的上訴期都只有十五天,那個時候我們就要坐在一起分析下一步的走向和上訴狀的寫法。我相信,這個案件的所有文件都將會進入歷史,我們沒有理由不認真對待,要讓我們一切的工作在若干年後也能經得起檢驗,至少不給自己留下太多的遺憾。我已經把十月下旬的時間儘量安排得寬鬆一點,以防措手不及。」
浦志強「措手不及」的擔心顯然是多餘的。阜陽法院承諾九月份判決會下來,結果九月份過去了,眼看十月份也快過去了,我們非但沒有得到判決的消息,連要求懲辦原告證人作偽證的申請,也是石沉大海。等到的,居然是省市政法和宣傳部門的官員們輪番上門,做起了我們的「政治思想」工作。
首先找到家裡來的,是我們供職的合肥市文聯黨組書記葉明才。他在瞭解了我們對案情現狀的看法之後,說有人希望我們的這場官司以調解的方式了結為好。他說得很含糊,「有人希望」,誰希望?為什麼這樣「希望」?沒作說明。
接著,雷延平律師被合肥市司法局主管律師工作的一位處長召見。這位處長倒也是打開天窗說亮話,他說本案已經受到安徽省委政法委領導的關注,被告知本案最好以調解結束。處長甚至問到我們是否有把握打得贏這場官司,並暗示一旦敗訴,我們還將面臨更多官員可能提起的訴訟。就是說,這位處長除傳達省委政法委領導的具體意見,弦外之音,還有幾分威脅。
隨後的幾天裡,合肥市委宣傳部的一位副部長和新上任不久的部長,都相繼找到我們,把我們約到茶館,不僅表達了同樣的希望,還十分關切地提醒我們不要接觸境外記者。
不接觸境外記者,這事其實很好辦,不讓接觸就不去接觸吧,但問題的實質顯然並非於此。可以看出,一個個領導如此放下身段,找上門來,其實是在例行公事,因為市委宣傳部與省委政法委壓根就不是上下對口部門,兩個不同的部門領導這樣集中地來做我們的工作,只能說明背後有著更高一層的行政權力,已完全不顧中國法律的規定介入到這個案子裡來!
這不是太奇怪了嗎?當初張西德將我們告到阜陽法院,我們多麼希望有哪一位領導,能出面制止這場訟事,但在長達一年的時間裡,不僅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句公道話,從阜陽法院那一系列惡劣的做法上不難看出,反倒有人在借助這場官司要把我們置之於死地。現在庭已開過了,卻一下有這麼多的領導來做「說客」,奉勸我們同原告「調解」。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假如形勢仍然對我們不利,會有這麼多熱心的官員一個個不厭其煩地上門去動員張西德坐下來同我們「調解」嗎?如今,阜陽法院作為一審階段的法律程序已經走完,只差一個依法判決了,這時的行政干預,權力介入,其良苦用心,除非傻子看不懂!
並非尾聲 歷史不可能被完全阻止
補 記
原以為,記敘我們自己親歷的一場官司,會比寫《中國農民調查》容易得多,不曾想,卻寫得一樣地艱苦,一樣地沉重,一樣地歷時三年。不過,寫完了之後,也才發現,似只有馬克思的一句話,可以道出當時的輕鬆:「我說出來,我拯救了自己的靈魂。」
想不到本書的出版,亦如寫到的這場官司一樣地頗費週折。本來這是應了北京一家知名出版社的約請而寫,書稿出來了,責任編輯也送審了,結果卻沒有了下文。後來我們又請另外一家出版社看過,同樣沒有回音。一位編輯朋友告訴我們,這本書想在中國大陸出版顯然不大現實。去年三月底,我們幹脆把它電郵到大洋彼岸,因為之前的《中國農民調查》,我們在哪裡有了一個代理人;中文的繁體版則在香港一位朋友的幫助下,很快也聯繫到了一家出版社。那出版社的動作非常快捷,只一個星期便把書的清樣傳了過來,準備趕在四月份出書,參加當年香港的書市。
誰知,電郵「驚動」了有關部門,最後由我們臨時棲息之地的有關人員出面,規勸我們這個作品不要在北京奧運會召開之前出來。連找了兩次。我們當然知道其中的意思,只得通知香港那邊的工作暫停下來,同時中斷了與境外代理人的聯繫,甚至為了今後能有一個安全的寫作環境,還曾經一度想放棄這部作品。
然而,沒有料到的是,我們這種遷讓並沒有換來想像中的生活環境,安徽省和合肥市的宣傳部門,乃至在本單位個別官員的眼裡,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成了「好人」還是「壞人」。回到安徽我們的行蹤就被監視,上網便無法「登錄」;再去農村採訪,即便是準備寫點正面的東西,也會遭到粗暴而惡劣的干擾。二○○九年一月一日,陳桂棣盡管還是合肥市文聯名譽主席、合肥市作家協會主席,但文聯的黨組書記卻在不打一聲招呼的情況下,就突然給他辦了退休;直到三月底,我們回合肥準備領取工資,才發現他的工資卡上竟然沒有分文!當然我們也知道,有關方面不太可能停發他的退休金,但暗箱操作地辦了他的退休,辦退後的相關待遇卻無人過問,這顯然不是工作上的一時大意,聯想到以上一系列的怪事,不難看出仍是向我們「秋後算帳」。
這種種極其卑劣又不正大光明的做法,令我們忍無可忍,也讓我們改變了此前的想法,並且意識到,為配合某些人而讓自己幾年的心血付諸東流是多麼地愚蠢,於是還是決定要出版這部作品。因為它記錄了我們在出版了《中國農民調查》之後的真實遭遇,這些遭遇我們不可能會忘記,甚至認為,這部作品將對推動中國法治的進步是會有意義的。
以我們之見,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三十年,當今中國改革的核心問題已經不是經濟,而是法治問題。我們親歷的這場官司,其實就是一個最好的「樣本」;個中的曲曲折折,坎坎坷坷,便有著巨大的體制罅隙需要叩問,有著深刻的教訓值得記取!一個革命黨向執政黨角色轉變的過程中,光靠強化執政意識是遠遠不夠的,在民主政治已成為世界進步潮流的現代化社會,「以法治國」不能只是一句政治宣言,更應該腳踏實地弘揚憲法精神,強化憲政意識,真正走向民主憲政。
二○○八年十月召開的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在政治報告中說了一句令人鼓舞的話:「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對於曾經或正在身受權力不當行使之苦、對權力腐敗有切膚之痛的中國人來說,無異於久旱之甘霖。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們要把這場官司放到陽光下面的決心與信心。
謹以此書獻給一直關心和支持我們的廣大讀者朋友。
二○○九年三月二十八日 北京
引 言 講真話的代價
二○○三年十一月的下旬,我們歷時三年完成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農民調查》,在中國最大的文學期刊《當代》雜誌發表。雖然《當代》用的不是全文,只是一個二十萬字的刪節本,它卻迅速在中國大陸產生巨大反響。
有媒體稱《中國農民調查》的發表「如雷行天」。
有的形容發表後引起的轟動是「石破天驚」。
我們真的沒有想到,僅僅因為說了真話,僅僅因為將中國農民悲苦無奈的生存狀況,和中國農村改革艱難而曲折的歷史如實寫出來,就引起這樣大的震動。
那種熱烈的場面,一度使我們受寵若驚。因...
目錄
引言 講真話的代價
第一章 成為被告
1怪事
2 法官找上門
第二章 約見證人
3可驚的農民弟兄
4多了一個證人
第三章 重返現場
5 北京與地方的反差
6記者雲集王營村
7幾個不速之客
第四章 禁書前後
8山雨欲來風滿樓
9中國傳媒的一次集體失語
第五章 交換證據
10法院來個突然襲擊
11『紅頭文件』也成為『證據』
12 陷入四面楚歌
13自救
14再次調整律師
第六章 法庭較量
15旁聽席出現境外記者
16官員證人醜態百出
17審判長有了變化
18張西德咆哮法庭
19兩個農婦長跪不起
20原告成為被告
第七章 暗箱操作
21 縣委書記該有什麼名譽權
22 赴柏林領獎
23 新作被腰斬,住宅遭襲擊
24誰能對中國法律負責
並非尾聲 歷史不可能被完全阻止
引言 講真話的代價
第一章 成為被告
1怪事
2 法官找上門
第二章 約見證人
3可驚的農民弟兄
4多了一個證人
第三章 重返現場
5 北京與地方的反差
6記者雲集王營村
7幾個不速之客
第四章 禁書前後
8山雨欲來風滿樓
9中國傳媒的一次集體失語
第五章 交換證據
10法院來個突然襲擊
11『紅頭文件』也成為『證據』
12 陷入四面楚歌
13自救
14再次調整律師
第六章 法庭較量
15旁聽席出現境外記者
16官員證人醜態百出
17審判長有了變化
18張西德咆哮法庭
19兩個農婦長跪不起
20原告成為被告
第七章 暗箱操作
21 縣委書記該有什麼名譽權
22 赴...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