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可活的歲數,比你想像中的要長很多
在遺傳基因的設定下,人體的細胞在125年左右才會凋零,迎向死亡。
然而,人類的死亡年齡卻普遍比125歲提前了許多。究竟為何大多數的人無法存活到這個歲數呢?
循環生理學博士用50個Q&A,帶你輕鬆學習奇妙的人體知識:
Q:一天三餐的依據是什麼?
A:因為醣質的能量供給只能維持3~4小時!
Q:為什麼嘴巴與鼻子互相連接?
A:因為要判別進入口中的物質是否具有毒性!
Q:為什麼人們要有規律的生活作息?
A:因為人體有節律,並按照一定的週期規律在運轉!
日常生活中許多看似平凡的規律、身體反應機能,背後卻都有其存在的意義。而了解這些體內的組織架構、運作方式,便能懂得如何健康、正確地使用我們的身體。找出與身體和諧共處的方法,從現在開始實施,健康活到125歲!
人體知識Q&A
▲ 人為什麼會變老?
▲ 為什麼吃美味的食物會感到幸福?
▲ 吹彈可破的肌膚,為什麼會變得粗糙乾裂?
▲ 為什麼脂肪一旦生成就難以消減?
▲ 不能過度攝取鹽分的理由是什麼?
▲ 想培養孩子多才多藝!該從什麼時候開始讓孩子學習?
▲ 幸福地老去的祕訣是什麼?
▲ 若想要長壽的話,該怎麼做才好呢?
本書特色
★本書用Q&A的方式,問出了許多長久以來看似理所當然的疑問。人體的各個構造和我們的生活規律背後卻都各自有其用意,了解人體知識、解開長久以來的疑惑!
★搭配逗趣圖解,輕鬆又有趣!短篇幅問答方式,讀起來無負擔!
★除了闡述人體相關知識外,作者亦舉出許多自然界中的動植物作為例子,除了能了解各種動物間與人類的差異性外,也能一窺造物者創造自然界的奧妙之處!
作者簡介:
西田育弘
防衛醫科大學生理學講座教授。循環生理學家。醫學博士。1953年生於兵庫縣蘆屋市。宮崎醫科大學醫學系醫學科畢業。有多篇論文、學會發表和演講。日本病態生理學會理事。日本生理學會學術雜誌編輯委員。
譯者簡介:
曾盈慈
實踐大學應用中文系輔應用日文系畢業。曾於日本擔任口譯員、出版社編輯等資歷。
現為專職譯者。熱衷閱讀,尤愛文學散文、旅遊紀行、小說。
章節試閱
前言
居家醫療的過程中,我時常抱持著這樣的想法:患者本身與其家族成員,若對生命擁有更加正確的知識,就不會像在五里霧中窺探黑夜一樣了。越是能正確地理解生命的生理現象,就越能更加樂觀正向才是;這樣的想法形成了我下筆的契機。
人們皆始於一個細胞,細胞數成長到約莫六十兆個以後,才會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事實上,細胞們在遺傳基因的設定下,大約125年左右會迎向各自的終點,因此死亡是無可避免的。誠然,我們的軀體是由這些逐漸逝去的細胞所構成,在深刻地了解到生命的有限之後,才能期望在生命的選項中,做出最適切的選擇。
「生理學」在字面上的意思是:「生命的理論(事理、道理)」,也就是「經由生命現象的世代交替所成立的理論」此一層面的涵義。「生命是如何構成的呢?」諸如此類的問題太過於複雜,而生命之於人類的智慧無從追尋的面向又何其多?即便在一般的情況下查詢,在預想不到的結構上,我們從未注意到的細節可多著呢。比方說,「人為什麼會貧血呢?」是組成血液的材料不足,或者素材充裕但卻無法合成………,在探求貧血原因的過程裡,從而得知「紅血球」的生成方式,以及它在人體中的運作模式;同然,「人為什麼會邁向死亡」的道理也一樣。如何迎接死亡?為什麼非死不可?在探究這些異常狀態時,維持生存的基本條件與理論也同時被刻劃出來;換言之,生理學的立論是一體兩面的。
本書澈底從生理學家的角度剖析,思量人類的身體、一生、生命。解說的範圍囊括了「生理學的機能所指為何」、「它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等生命的軟體面。內科學、病理學等其他領域的巨擘,或許會依據各自的專業而有其獨到的見解;只是,人類的軀體在許多方面仍有大量未知的謎叢,若能將這些細節納入思考並深讀下去的話,那就再好不過了。
Q:孩童時期變胖的話,長大成人後真的很難瘦下來嗎?
肥大細胞的數量,12歲前就已經決定好了
孩童時期變胖的人們,在長大成人後就很難再瘦下來,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一個人的肥胖於否,取決於脂肪細胞的數量與大小。肥胖的人們比起沒有變胖的人來說,有更多數量的脂肪細胞,且每個細胞的尺寸也更大。一般人的脂肪細胞數量約為250∼300億個,但與之相較下,肥胖族群的脂肪細胞多達10倍之多,約有2000億個。一旦脂肪細胞過多,為了提供各個細胞充足的營養,食物的攝取量也會隨之上升。因為脂肪細胞釋放荷爾蒙時會消耗熱量,所以一旦變胖的話,要在一夕之間瘦下來簡直天方夜譚。
人們呱呱墜地之初,體內脂肪細胞的數量大約有50億個,並從出生後約三個月開始增加,直到12歲停止。在這個時間點上,每個人的脂肪細胞數量就已經被決定好,之後也不會再減少了。換句話說,如果在孩童時期讓脂肪細胞無限上綱地增長,成人之後就「難瘦」了。
而12歲前體格普通、在成人後才變胖的族群,脂肪細胞的數量正常,這類人脂肪細胞肥大的可能性較高,因此相對而言更容易減重成功。
肥胖不是遺傳基因造成的,而是飲食習慣
生活中不乏雙親肥胖,小孩跟著肥胖的案例。也許有很多人相信肥胖是一種遺傳,但事實上肥胖並不會遺傳給下一代。要說「遺傳」,當然,遺傳因子中必定包含了有關肥胖的訊息,但遺傳因子僅能製造脂肪細胞,並不能決定脂肪細胞的數量。
那麼,究竟是什麼在背後操控著脂肪細胞的數量呢?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習慣」。雙親肥胖的家庭中,一般來說也會過著容易發胖的飲食生活。在脂肪細胞數量仍會增加的12歲前,其飲食生活中若經常過量攝取非必要的熱量,就會生成超越普通數量的脂肪細胞。在小學畢業前後的時期,若不多加留意飲食過量的問題,將來就會陷入減肥的煩惱之中。
*註:世界上也有因為遺傳因子異常而世代肥胖的家族,但這也只是為數不多的個案而已。
懷孕期間減肥的話,胎兒出生後容易變胖
懷孕時期的減重,須盡量避免血壓異常。如果孕婦在孕期中減重,嬰兒出生後面臨肥胖的可能性將會升高。
研究資料顯示,懷孕中的媽媽其營養狀態會對嬰孩出生時的體型造成影響。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在荷蘭的「飢餓嚴冬」事件:約80%在戰爭時期經歷過飢餓的媽媽們所生育的嬰孩,20年後都面臨過度肥胖的問題。
經歷飢荒的媽媽們,當時一天所能攝取的卡路里約為500卡,多數的胎兒或新生兒都因此夭折,只有那些靠著極少量飲食(熱量)仍能生存的孩子們存活下來。出生後為了適應極度艱困的環境,他們的身體另外產生了將攝取的能量盡可能地儲存於體內的機制。結果,即便與一般人的食量相彷,攝取的熱量仍會持續蓄積於體內,成為長大後肥胖的主因。食量相彷,攝取的熱量仍會持續蓄積於體內,成為長大後肥胖的主因。
嬰孩出生後並不會受限於遺傳因子的控制成長。生理學上,比起遺傳因子所決定的,生活環境對身體機能的影響更大。
Q:挑食的壞習慣應該在孩童時期就改善嗎?
不要逼迫孩子吃討厭的食物
幼兒的偏食有其存在的意義。通常孩子們難以接受「會苦的東西」或「酸溜溜的食物」,因為大腦中有個機制,會阻擋人們汲取對自身有害處的東西。
自然界中,酸味為「腐敗」、苦味為「毒」的象徵。幼兒對「酸味食物」與「苦味食物」產生排斥的原因,是為了避免攝取腐壞的東西與有毒物質。即便該物在視覺上對幼兒產生吸引力而被幼兒放入口中,也會立刻被吐出來。這樣的反應並非受到自己的意志所驅使,而是內含在遺傳因子中的自我防衛機能。無法藉由知識與經驗判別狀況的幼兒,便透過本能來保護自己。因此,沒有必要逼迫孩子吃下他討厭的食物。
孩童時期的味覺是大腦制定的生命保障系統
人體中,有各式各樣為了維持生命而演化出的系統。而「味覺」,就是避免危險物體因誤食而進入體內的防備系統。作為人們一出生就具備的感覺器官,酸味、甜味、苦味、鮮味、鹹味這五種味覺,便成為人體判斷該食物對身體好壞與否的重要依據。其中,除了鮮味以外的四種味覺,更是維持生命機能不可或缺的味道。而鮮味雖然與生命機能的維持沒有直接的關係,卻是個能增添生活樂趣的重要味覺。
正因為孩子們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根據大腦預先制定的生命保障系統,吃、不吃的抉擇才得以獲得辨明。甚至可以說,幼兒比起大人更能辨別食物之於人體的必要性也說不定呢。
以本能來說,「喜愛甜食」是再正常不過的
孩子們在就讀小學以後,大腦的發育漸趨完全,漸漸地會產生個人的「喜好」。直到能夠判斷含有酸味的東西對人體其實無害時,也就自然地能接受酸味與苦味這兩種味覺。
通常在12、13歲之前,人類腦中便會建構起個人偏好的情感;從判別食物對身體的益或弊,轉而以自身的喜好與厭惡決定食物的攝取。因此,此時也是最容易引發偏食問題的時期。與幼兒時期依靠本能判斷相異,因為個人喜好而產生的偏食問題會使營養失衡的可能性大幅增加,在演變成過度挑食之前應儘早改善才是上策。對應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改善方式,便是將討厭的食物與偏好的食物融合。例如,針對討厭蔬菜的孩子,在調味裡加入適當的甜味等,這可是包含了生理學上的原理。
孩子們有不喜歡的東西,當然也有令他們趨之若鶩的事物;其中一樣正是「甜味」。說到營養素中的甜味,絕對非「醣類」莫屬。富含醣類的東西,大多為米飯、麵包等碳水化合物,或砂糖等具有甜味的食物。醣類是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轉換成能量的營養素,故對於人類維持生命機能至關重要;也因為它被視為維持生命機能首要的營養素,無論大人小孩都對「甜食」喜愛有加。而「鹹味」也是維持體液平衡不可或缺的要素,適度地享受鹹味所帶來的味覺饗宴,也是必要之事喔!
Q:想培養多才多藝的孩子!該從什麼時候開始讓孩子學習?
若在適當的環境裡,「鳶鳥出傲鷹」也不無可能
構成人類成長的基本情報,大多都由遺傳因子決定。所以,人們在進入成長期後食量會變大;到了適齡期便開始尋覓伴侶,即便放任其自由成長,也多半會受到遺傳因子的控制。
然而,在人類逐漸成長、發育的過程中,遺傳因子根據環境產生變化的案例不勝枚舉。這種變化稱為「表徵遺傳(epigenetics)抑制」(遺傳因子的調節)。舉例來說,俗諺裡說的「鳶鳥出傲鷹」,在實際上也確實如此。普遍認為鳶鳥與其他生物相較之下更容易發生表徵遺傳抑制。表徵遺傳抑制對一個人的人格、機能都會產生偌大的影響,換言之,其能將原本與生俱來的才能發揚光大,從而讓一個人掌握豐富的才藝。而針對這點,出生後的生活環境影響尤其大。
大多數被稱為天才的人,依靠的不僅僅是得天獨厚的天性,透過後天的努力而成為佼佼者的也大有人在。在遺傳因子的層級上,生而為鳶鳥是為鳶鳥所生,然而,鳶鳥能否成為一隻傲鷹則取決於後天的環境。
在關鍵期讓孩子「遊玩」或「學習」
表徵遺傳抑制的作用,最為顯著的是人體的「感覺系統」。視覺、聽覺等感覺系統在接收到大腦的刺激(經驗)之後,其能力會更為突出。感覺系統在接受大腦刺激至成長階段會有一段適應期,該時期便是人們普遍認知的「關鍵期」。視覺的話約1 ∼6歲,聽覺的話約2歲以前,而大多感覺系統的關鍵期都集中在0 ∼ 12 歲。是故,讓孩子充分遊玩、學習,在關鍵期中給予大腦多重的刺激,便可以磨練感覺系統的機能。
相反地,若沒有在關鍵期裡讓大腦接受外在刺激,未來感覺器官的敏感度會較為低弱。例如曾有資料顯示,若在2 ∼5歲間用眼罩罩住孩童的其中一隻眼睛,僅僅一週的時間就會造成永久性的視力衰退(出自Hubel, D.H., Wiesel, T. N)。眼睛的視網膜原本應該要確實地捕捉眼前的畫面,但因變得「看不到」而導致此結果。通常,我們的眼睛捕捉到的,是非常粗糙、低畫素的畫面(請參考47頁的圖片)。也許令人難以置信,但經過視覺神經傳遞給我們的視覺訊息,僅有我們實際上所見之物的不到3%。透過大腦的補正,人們才能清楚地看見其餘97%的樣子。也就是說,我們所看見的畫面是經過大腦處理後的成像。
所謂「看得到東西」指的是,大腦(軟體)將眼睛視網膜 (硬體)所映照出的影像,以先前持有的訊息為基礎處理、認知後所構築而成。
應對著約六個月大的嬰兒進行言語溝通
感覺系統蓬勃發育的時期,正是感覺器官會傳送大量資訊給大腦的時期。而這些資訊,就是對於大腦的「刺激」。此一時期讓大腦接受大量、多樣化的刺激,是孩子是否能多才多藝的關鍵分野。
我在國外生活的時候,在美國的家庭中,常見到人們對著出生六個月的小嬰兒反覆說著同樣的話語。如果是日本的家庭,絕對會認為對著還聽不懂意思的嬰孩說話毫無用處吧。然而,在得知了語言能力的成長、發育時期的概念之後,也就自然地噤聲了。語言能力,即是孩子在出生約六個月後所開始進行的神經迴路的重組交換,直到 歲前後才會停止。即便是還聽不懂言語意涵的小嬰兒,每天仍然會接收到語言的資訊。因此我們難以否定,孩子身處於什麼樣的生活環境,與孩子將來的才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
Q:為什麼脂肪一旦生成就難以消滅?
脂肪以「儲存」為終生大業
脂肪作為能量來源,掌握著相當巨大的生命力。假如現在發生了飢荒,比起穠纖合度的瘦子,體態豐腴的族群其壽命會比較長;因為肥胖的人體內含有大量的「能量來源」。脂肪量充足的一方,在維持生命這一點確實是會比較有利。能成為人體能量來源的物質大致上為醣類、脂肪。我們在飲食的時候攝取它們,並將之儲存與身體之中,待必要之時使用。
以能量的儲藏量而言,醣類(肝醣)大約能儲存2 ∼3日的量;脂肪則能儲存一個月以上的份量,堪稱能量儲藏量的王者。
拿行動電源來舉例說明好了,體積與重量皆相同的行動電源,以相同價格販售的話,人們當然會選擇充電量大的一方吧。因為充電容量較大的電池,CP值(cost-performance,成本效益比)比較高。脂肪與醣類也是相同的道理;若兩者都各取1克來看,醣類能儲存的能量為1千卡,脂肪則高達9千卡。而且當我們以相同卡路里來比較時,因醣類進入人體後會吸收體內的水分,故其重量多達脂肪的6倍之多。如果所有能量皆以醣類的形式被儲存在人體中,那麼體重也會是原本的6倍重喔!
說到能量的「蓄積」,從單細胞生物到高等動物,幾乎所有生物都會利用「脂肪」。因此,再也沒有比脂肪更為優異的能量儲存方法了。
體脂肪一下降,人們就會倍感焦躁
正因為脂肪是人體的能量來源,所以一旦不足就會對人體發射出強烈的訊號,以阻止它持續減少。曾有過這樣的實驗:有36名受試者進行為期半年的飢餓實驗,隨著時間過去,受試者逐漸顯露出不愉悅的感覺,旭日溫和的日子裡也會倍感寒冷、不斷舔弄手指或者碗盤、隨時處於怒火一觸即發的狀態。最後,所有受試者在實驗期間共減少了25%的體重。長期限制飲食的結果,即使他們處於飽足狀態仍會不斷進食,即便導致嘔吐,他們仍會持續暴飲暴食直到窒息前一刻。然後,並非體重,而是當體脂肪回到了原本的數值之後,他們的暴食行為才會漸趨緩和。
從這個實驗可以得知,人們的飲食行為多半被人類自身的體脂肪所控制。
身體會盡全力守護被生成的脂肪們
控管著體脂肪的,是由脂肪細胞產生,並被稱為「瘦蛋白」的人體激素與「血糖值」。瘦蛋白對大腦的作用為抑制食慾的產生。若脂肪細胞的數量上升的話,瘦蛋白的分泌量也會增加,食慾也會因此獲得抑制;相反地,脂肪量一旦下降,就會萌發出食慾,此時血糖值便會上升而產生飽足感,使食慾消褪。
食慾是受到瘦蛋白與血糖值的控制,但除此之外也有致力不讓脂肪細胞下降的人體激素在活動著,那就是「TNF‒α」與「抵抗素」(Resistin)。這兩種人體激素會讓飽足中樞對於醣類的感覺能力降低,因此即使血糖值上升,食慾也不會被抑制。於是,脂肪細胞就會不斷吸收糖分,以維持脂肪細胞的大小;即便膨脹的脂肪細胞想回到原先的狀態,也會處處受到「TNF‒α」與「抵抗素」的阻撓。因此,我們說一旦胖了就很難再瘦下來的原因,就是人體中存在著致力於不讓脂肪量減少的人體激素。
前言
居家醫療的過程中,我時常抱持著這樣的想法:患者本身與其家族成員,若對生命擁有更加正確的知識,就不會像在五里霧中窺探黑夜一樣了。越是能正確地理解生命的生理現象,就越能更加樂觀正向才是;這樣的想法形成了我下筆的契機。
人們皆始於一個細胞,細胞數成長到約莫六十兆個以後,才會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事實上,細胞們在遺傳基因的設定下,大約125年左右會迎向各自的終點,因此死亡是無可避免的。誠然,我們的軀體是由這些逐漸逝去的細胞所構成,在深刻地了解到生命的有限之後,才能期望在生命的選項中,做出最適切的選擇。...
目錄
前言
Chapter.1 與人體相關的簡單疑問
Q01:每到某個時間點就昏昏欲睡,生理時鐘是實際存在的嗎?
Q02:為什麼腸道會被稱為第二個大腦呢?
Q03:人體為什麼是溫暖的?
Q04:細胞究竟為何物?
Q05:為什麼身高會隨著年紀增長而縮水?
Q06:一天三餐的依據是什麼?
Q07:「幹勁」從哪兒生出來?
Q08:為什麼深呼吸能舒緩緊張感?
Q09:人體是如何組成的?
Q10:幸福地老去的祕訣是什麼?
Chapter.2 成長中的身體──0歲開始的生理學
Q11:孩童時期變胖的話,長大成人後真的很難瘦下來嗎?
Q12:挑食的壞習慣應該在孩童時期就改善嗎?
Q13:想培養多才多藝的孩子!該從什麼時候開始讓孩子學習?
Q14:青春期時體驗「心跳加速」、「亢奮不已」的情感是好事嗎?
Q15:晚上幾點之前關掉遊戲機就寢最為理想?
【生理學家之眼】──遵照生理學的方式生活是為上策
Chapter.3 飲食與營養──身體會告訴我們什麼對人體有益
Q16:為什麼我們吃了牛肉不會變成牛?
Q17:腸內菌叢究竟是什麼?它是如何運作的?
Q18:為什麼脂肪一旦生成就難以消減?
Q19:為什麼吃美味的食物會讓人們感到幸福?
Q20:不能過度攝取鹽分的理由是什麼?
Q21:為什麼空腹的時候,肚子會咕嚕咕嚕叫?
Q22:為什麼嘴巴與鼻子互相連接?
Q23:為什麼肝臟的營養價值最高?人類也一樣嗎?
【生理學家之眼】──只有人類才會覺得「甜點是另外一個胃」
Chapter.4 人體的循環──逆齡與美麗的祕訣
Q24:適合入浴泡澡的時間是白天還是晚上?
Q25:只要血流順暢,就能常保青春的體態?
Q26:循環系統是什麼?人體正在進行什麼樣的活動?
Q27:血液為什麼是紅色的呢?
Q28: 呼吸的目的是「吸取氧氣」對吧?
Q29: 吹彈可破的肌膚,為什麼會變得粗糙乾裂呢?
Q30: 有沒有方法可以消退早晨起床時浮腫的兩頰?
Q31: 糞便與尿液同為排泄物,扮演的角色有什麼不同?
【生理學家之眼】──循環一旦停滯就會「窒息」或「穢物滿布」
Chapter.5 人體的活動──骨骼肌與能量
Q32:一爬樓梯就喘不過氣,是老化造成的嗎?
Q33:為什麼聽到「預備──起!」身體自然就會往前跑?
Q34:為什麼在吃飽飯後做運動,會引起側腹疼痛?
Q35:「火災現場火力全開的氣力」,我也擁有這種爆發力嗎?
Q36:為什麼人在緊張的時候會全身僵硬呢?
Q37:為什麼只要一做運動就會全身發熱呢?
【生理學家之眼】──「科學化訓練」指的是何種訓練方式?
Chapter.6 與生病、不舒服的相處之道──從生理學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不適
Q38:容易得花粉症與體質有關嗎?
Q39:常有偏頭痛的困擾,「疼痛感」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Q40:體溫高的人比較不會生病是真的嗎?
Q41:四肢冰冷該怎麼治好?
Q42:為什麼人們要有規律的生活作息?
Q43:睡著的時後腦部會呈現什麼樣的狀態?
Q44:有夜間頻尿的狀況──為什麼比起白天更容易跑廁所?
Q45:感冒真的是萬病之源嗎?
【生理學家之眼】──抱持著「負面」情緒活在這世上
Chapter.7 衰老與壽命──活到125歲的方法
Q46:人為什麼會變老?
Q47:人能夠活到幾歲?
Q48:為什麼壽命長短也因人而異?
Q49:是時候說說人們為什麼會死亡?
Q50:若想要長壽的話,該怎麼做才好呢?
【生理學家之眼】──飲食、繁衍、群聚是生物的原始¬¬本能
後記
前言
Chapter.1 與人體相關的簡單疑問
Q01:每到某個時間點就昏昏欲睡,生理時鐘是實際存在的嗎?
Q02:為什麼腸道會被稱為第二個大腦呢?
Q03:人體為什麼是溫暖的?
Q04:細胞究竟為何物?
Q05:為什麼身高會隨著年紀增長而縮水?
Q06:一天三餐的依據是什麼?
Q07:「幹勁」從哪兒生出來?
Q08:為什麼深呼吸能舒緩緊張感?
Q09:人體是如何組成的?
Q10:幸福地老去的祕訣是什麼?
Chapter.2 成長中的身體──0歲開始的生理學
Q11:孩童時期變胖的話,長大成人後真的很難瘦下來嗎?
Q12:挑食的壞習慣應該在孩童時...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