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未來vs.未來的我在乖與不乖間,還存在著一百萬種選擇,
只有乖乖做自己,是唯一的堅持。
未來的教育該往哪裡走,才能包容光譜上的各種多元可能性?
什麼是乖?
什麼是不乖?
你曾經為了堅持自己的理想而「不太乖」嗎?
如果你是個乖小孩,
為了滿足長輩期待而放棄人生其他不太乖的選擇;
如果你是個乖小孩,
正在猶豫要繼續乖下去,還是放手一搏,
選擇一條不一樣、但是你渴望嘗試的路;
如果你是個不太乖的小孩,
正走在自己的夢想路上,想著要不要堅持下去;
沒錯,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
這本書承載了眾人不太乖的歷程,
有的很順利,有的有點不順,但都非常熱血,很有幹勁。
歡迎你來這裡,一起不太乖。
【本書前情提要】
2015年5月,「不太乖教育節」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行,集結對教育有想想的團體及單位參展。展覽在年輕朋友與教育界引發大量討論,造成許多迴響,總計超過一百個單位參展,在兩日內吸引三萬人次參觀。
2016年11月,「不太乖教育節」重量回歸,今年步入第二屆的策展,以「雜學校」為主軸,更深入挖掘教育的不同樣貌及可能性。
21世紀是雜食者生存的年代,只擁有一項專業,已不足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多工需求;快速的能力轉換,是斜槓族(Slashie)闖蕩江湖的必備技能。身為新世代的我們,該如何面對新社會型態的挑戰?教育又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才能提供孩子與年輕人開創未來的知識及能力?
親子天下與不太乖展覽同步,推出《不太乖世代:不是叛逆,更不是反骨,而是堅持乖乖做自己!》一書,介紹各式各樣「不太乖」的人物故事,呈現生物多樣性的面貌,扭轉非黑即白的社會主流價值。除了豐富對不太乖世代的詮釋,更期待帶來「乖 vs.不乖」、「聽話 vs.叛逆」之間更多的討論與思索。
【精采內容】
․不太乖焦點人物――蘇仰志
蘇仰志何許人也?
他是「不太乖教育節」的旗手、倡議者與創辦人。
他主張透過「展覽」與大眾溝通,
提供對未來不確定的年輕朋友、家長與老師新指引,
介紹教育的各種樣貌。
是怎樣的因緣讓一位學藝術的創作者走上這條教育路呢?
這是蘇仰志的不太乖故事。
․不太乖座談會――未來教育各說各話
2016年9月30日下午,
親子天下攝影棚內傳出閃亮的歡笑聲,
幾位在教育界衝鋒陷陣的年輕意見領袖難得齊聚一堂。
席間,在親子天下執行長何琦瑜的主持下「盍各言爾志」,
進行了一場暢所欲言、掏心掏肺、相互取暖(咦?)的對談,
談大家的「不太乖」、談對教育的想像、
談成長的歷程,也談對未來的期許。
對談內容針鋒相對、精采必然,
為了無法身臨現場的讀者,
編輯室特別在此分享座談會的精華。
․不太乖過來人――侯文詠、詹偉雄
誰說只有年輕人才能不太乖?
中生代的不太乖分子以過來人的身分,告訴大家,
現在的孩子真的太乖了!
並分享與孩子互動、指引成長方向的心得。
․不太乖群像――
為了捍衛自己,乖小孩必須做出不太乖的選擇,
請聽聽這些乖小孩「不太乖」的故事。
張志祺×圖文不符|張希慈×城市浪人|林大涵×貝殼放大|
劉安婷×TFT|台灣吧×大抓周計畫|楊逸帆×學習的理由|
呂冠緯×均一平台|黃偉翔×技職3.0|許芯瑋×DFC|
作者簡介:
蘇仰志
奧茲藝術負責人、不太乖教育節創辦人與主辦人。
陳慧婷
澳洲Monash University 企管碩士,曾任天下雜誌記者、金融研究員、天下雜誌特約主筆,現專事文字工作。
《親子天下》編輯群
於2008年創刊,為家有0~15歲小孩的家長、中小學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教育與教養的重要趨勢和實戰建議。創刊來連續得到國內外大獎如金鼎獎、亞洲出版大獎(APA)、亞洲卓越新聞獎(SOPA)等肯定。記者團隊致力於放眼國外趨勢,聚焦本土學校現場,持續掌握教育與學習的關鍵議題。
章節試閱
不太乖焦點人物――蘇仰志
我父、我子、我的學生們
我唯一的框框是父親。什麼奔放活潑的天性、能言善道的辯才,到了他面前,都沈澱得安安靜靜。
以前,爸爸騎野狼,那個車聲就像空襲警報。放學後在家玩,只要野狼機車噗噗騎進巷口,我跟弟弟就豎起耳朵,一旦認出是爸爸,兄弟倆立刻散開。弟弟負責把玩具藏在椅子下,我比較有力氣,抓起紙板猛扇電視機。爸爸一進門就把手放在電視機後,以前的映像管電視很容易發熱,只要他覺得溫度不對,直接開罰,罪名是:功課沒作完就看電視,半蹲半小時。完全以辦案精神在查我們。
我家採取強硬大家長式教育,只要聯絡簿上留下提醒,像是跟同學吵架,爸爸不問理由,先抓起來揍一頓再說。我和弟弟都很怕他,不敢跟他講話,什麼事都去找媽媽。後來發現,我阿公也是這樣跟爸爸相處,每次回鄉下,看叔叔伯伯只敢恭恭敬敬跟阿公打招呼,然後所有人都去纏著阿嬤,簡直是我家的翻版。
父親那一輩的傳統男人,把愛藏得很深,不懂得表達,更不會細細教小孩一些什麼。但是,他對我還是有很深的影響,透過身教。
父親很孝順,看他對爺爺的尊重與順從就知道。他對家庭也有高度的責任感。這些為人的品質,對我和弟弟就像是沒有寫明的家訓。
對於大是大非,父親很有原則。小時候,爸爸的工作常常調來調去,做了二十五年,一直升不了官,做到基層員警最高階,一線四星的巡佐退休。因為,他常常擋人財路。我印象很深,火爆脾氣的爸爸,常要媽媽勸著、陪著,才硬著頭皮去跟同僚、長官賠不是,為他自己太頑固,橫豎就是不拿錢,破壞原本安排好的金錢結構。我知道他很固執,不過是擇善固執。
他讓我知道,做事情要記得堅守底線。也影響我對錢的態度,潛意識裡總覺得,要跟錢保持安全距離。不是不喜歡錢,是覺得,錢不該是凌駕一切唯一的目的。所以,我才更喜歡社會企業的經營模式。
為二〇五〇年預留空間
兒子出生後,我真正體會養兒方知父母恩。父親對我的愛,無庸置疑,但,我絕不想延續祖傳的父子關係。新世代的教育,不能只是身教和淺移默化,更不能只把關心和資源,放在單一標準上。
我常常看著兒子幼小的身影,幻想他長大以後所有可能發生的事。像是,我今年三十八歲,當孩子到這個年齡的時候,會是什麼樣子?做什麼工作?到那時,正好是二〇五〇年,我發現,很難想像那會是什麼樣的世界,到時候他會需要什麼能力?現在又應該教給他什麼呢?我很困惑。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新世代的教育要為未來保留空間,給孩子也給施教的人多一點空間。教育的核心應該是引導孩子找到天賦,該學的基本技能和學習的方式,絕對必須與時俱進。iPhone都已經第七代了,還學什麼手搖電話操作方式呢!
只要願意多給孩子一些空間,他們的創造力絕對超乎想像。這一點,在我的創新藝術教育課程上,已經獲得無數次證實。
過去我所接受的傳統藝術教育,是有標準答案的。那時候,學素描、水彩、國畫和書法,為什麼呢?因為升學考試要考。過關的主要標準,在於「像不像」。我們花大量的時間不斷描摹各種名作技法,直到唯妙唯肖。一直到大學,我才發現以前學的是技術,不是藝術。
大學的藝術啟蒙引領我認識杜象(Marcel Duchamp),他開啟了藝術無限的可能,也成為我的偶像。一九一七年,杜象在紐約第五大道買了一個白磁小便斗,以「噴泉」的作品名,拿到藝術展參展。在他之前,藝術作品都是藝術家手製,美麗精細,獨一無二。杜象卻認為,生活中的現成物也能展現藝術,可以具體寫實,不一定都是真善美的存在。百年後,用各種現成物組成的裝置藝術,就是從當年杜象超越當代的創新想法,延伸而來。
所以,教學生的時候,我希望打開孩子的視野,了解藝術沒有標準答案,而是表達創作者眼中看到的、相信的藝術。於是設計了一連串的課程,引導孩子解除舊的思維框架,在奔放的思緒中,找到自己認定的美和藝術。
比方說,有一系列課程叫「畫一條線」。
我對學生說:「請你們忘掉所有學過的技法,創作一條線!」畫室裡開始鬧哄哄地進行各種跳躍式實驗。有人用腳畫,我說:「看你腳趾抓筆的方法,就知道你學過畫!」有人在紙上摺出折線,我就說:「你最好是沒學過,還會對齊紙張方向。」有人襯著紙,用小刀在紙上刻出線的痕跡,我又說:「這根本專業人士才會用的技巧。」從頭到尾,我就負責一直打槍。因為,重點不是作品,而是思考的過程。
當孩子的創意被解放,一不小心,就會發掘一個當代藝術家。有一個大概小一的小朋友,他把白紙拿到樓下去,給車子輾,留下直直的輪胎壓痕。我說:「你放的動作,算好車子的方向,還是有技術成分存在!」後來,他就拿一疊紙到路上亂灑,於是,左輾、右輾,直線、斜線,還分汽車、腳踏車或機車,變成一系列輪胎壓痕。我又說:「什麼時候回收這些紙?十分鐘或一小時,結果都不一樣。現在拿,是因為要交給老師看,如果沒有老師,你自己的創作,要什麼時候拿呢?」他說:「我可能會讓清潔工收走,再去要回來。這樣,比較自然吧!」我的天,我覺得他很棒!
高空的世界
在畫室裡,我跟孩子不斷辯證。他們也許不那麼清楚我的目的,但是,大家都在動腦筋,玩得很愉快!大一點的學生,的確框架比較多,像是高中或大學生,會提出質疑,但質疑也是學習過程,我會跟他們辯論,或者有人說是嘴炮互射,可是要一直打嘴炮也不容易,要一直動腦啊!最主要目的,是希望他們能更了解,自己的藝術究竟關心什麼?
不過,我的教學,也踢過鐵板。我教過一個人人稱讚的小六模範生,他白淨、有禮貌,聰明、邏輯清晰。畫室裡,大家都在畫畫,他總是來找我:「老師我這樣可以嗎?」「我的構圖好嗎?」「我是喜歡藍色,但是,藍色和紅色中間的差別在哪?」剛開始,給了他一點建議,後來發現,他一直想探知老師的偏好。想鼓勵他自己做決定,說:「你自己處理,畫完了再來跟老師討論。」這下,他卻完全慌了,沒有依靠,畫不出來。
試過很多不同的引導方法,但模範生的框架之深,讓我覺得恐怖。在藝術上,我看不到他獨特的創造或特質。因為他一直在尋找別人的標準,不敢提出自我的主張,把自己的東西越埋越深,到最後,完全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我在想,家長和老師,究竟是怎麼把這麼多框框,鎖死在他身上?
推動創新的藝術教育時,最常受到的批評,就是來自家長。他們最常問的問題是:「上了十二堂課,到底有沒有進步?」、「老師,你怎麼什麼都說好,你的標準在哪裡?」其中,最讓我頭皮發麻的問題是:「這一次,誰第一名啊?」
說實話,我覺得藝術是教不來的,只能引導。因為,那是一種個人體會的表達,就像我不能教你喝一杯水的感覺,那是我的感覺,一定要你自己喝了,才知道你會有什麼感覺。但是,多數家長一直在找絕對的評分標準,然後讓孩子按照標準去學習,分出高下,決定人生。可是,人生真的只是一時的高下嗎?
我有一個學生,到台北一家生意非常好的才藝中心應徵老師。他告訴我,他原本以為要在課堂上教,結果不是,他們把他帶到一個房間,裡面有兩個老師正在修改小朋友已經畫好的畫,他是第三個改畫老師。他的工作居然是修改學生打算參賽的作品,以增加獲獎機率。他曾經親耳聽到小朋友跟媽媽說:「媽,這不是我畫的,我畫的不是這樣。」媽媽卻冷靜回答:「那就是你畫的!」
這是教育嗎?這是病態!這些老師、家長到底信奉什麼價值?我們漠視孩子自己的東西,只為了追求一個單一僵化的標準,大家做什麼,就跟著做什麼,不做就是不乖!甚至,為了達到目的,讓孩子一起說謊作弊,不擇手段!
我們談教育,多數的時候都在談孩子,其實,父母、老師更應該跟上時代,不斷學習。
未來是那麼未知,在教育上,我們真的應該給出大一點的空間。引導孩子就像放風箏,拉得很緊,風箏飛不高;放掉,風箏飛了一陣子後,就會墜落。你必須一直拉著風箏,方向歪了,拉一下,熟悉這個高度了,多放一點,風箏才能飛得高、飛得好。不過,高空有高空的世界,在地上的家長不可能完全懂那個世界,如果孩子回頭說:「這裡有風,放一點,我就可以乘風上去!」可是,在下面的人感受不到風,又不敢給出空間,緊抓不放,錯過了這一陣風,可能就是孩子的一輩子。
不太乖群像――圖文不符共同創辦人張志祺
只要期望值大於零,就值得一試!
大巨蛋爭議到底在吵些什麼,你搞得清楚嗎?
或許你從來沒搞懂過。但是,如果你看過柯P化身小當家的「全民當家!大巨蛋」系列圖表,應該就能「秒懂」囉!
這系列的圖表透過「回答五個問題,做出心目中的蛋料理」,把大巨蛋議題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給民眾。而它的幕後製作團隊「圖文不符」是個才一歲多的年輕公司,其共同創辦人張志祺也很年輕,今年才二十五歲。
他與夥伴王成祥共同創辦的圖文不符, 製作過無數既有趣又有知識濃度的圖文,在網路上非常火紅,就連總統蔡英文的團隊都曾委託他們做過資訊溝通。
問他為什麼有膽識出來創業,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說了一段他大學學弟的故事:那位學弟暗戀一個女生許久,有一天,他沒來由地突然就決定告白,嚇到了張志祺。而在了解後,才發現他的理由是因為:「那個女生不像是告白失敗就連朋友都做不成的人,既然『期望值』大於零,那就勇敢去告白吧!」
「這跟創業一樣,很多人沒辦法踏出那一步,其實都是因為『想太多』,」張志祺笑說,「但只要期望值大於零,又做得到,就值得試試看。」
功課放兩旁,競賽擺中間
張志祺從年少時期,就對「眾人之事」特別感興趣。
他家裡算是個「書香門第」,讀書風氣很盛, 家族裡博士輩出,就連已經百歲的爺爺奶奶也都有學士學位。張志祺自己也是一路都念明星學校,不過,他並不是那種從小就埋頭苦讀準備考試的乖乖牌,對他來說,「搞外務」要比讀書有趣多了。
就讀新竹中學期間,他當了三年班長,非常熱中於班際競賽,諸如大隊接力、軍歌比賽、合唱比賽……甚至班級布置競賽,「大概能拿的第一名,我們班幾乎全都包辦了!」
為了「降低機會成本」,張志祺習慣先幫大家設想好一個執行起來不會太浪費時間的方法,比如說,先想好班級布置的設計架構,或是安排好一起練習的時間,並且讓大家參與時有一種輕鬆就可以「共襄盛舉」的感覺,就能讓多數同學願意投入,「團隊競賽這種事情,不需要逼每個人都變得很強,只要能拉高平均值,我們就贏了!」
勝利會帶來榮譽與認同,而榮譽與認同則會形成下一次主動參與的正向循環,所以他們班幾乎無役不與,而且每戰皆捷。
張志祺非常著迷於這種向心力凝聚的過程,花費極大心力、時間在上頭,而「不務正業」的結果,就是課業成績滿江紅,高二時段考平均分數只有49分,在班上排名倒數第二。
讀書是為了遇見更精采的人
眼看就要高三,再這樣混下去也不是辦法,他爸爸特地把兒子找來懇談了一番,希望他能好好思考自己未來想做什麼。
張志祺的父親原本是美國德州理工大學的教授,後來回國參與重要研究計畫,在他的職涯中,結識過許多產業中的頂尖人物,他告訴張志祺,讀書的核心目的並不是為了要考進名校、賺大錢,「而是因為這樣可以讓你有機會認識很多精彩的人。」
父親這番話深深打動了張志祺,經過一番沈澱,他決定高三收心好好讀書,最後,考進了成大都市計劃系。張志祺坦言,原本心目中的理想志願是成大建築系或工業設計系,但因為分數沒達標,只好退而求其次讀了都市計劃系。
大一時,他很認真讀書,成績出色,還拿到書卷獎;然而,在這過程中,他也感受到一些限制。都市計劃是為了「未來」而規劃的,但現實環境中又存在許多難以撼動的結構性因素,「我沒辦法說服自己這樣做一定是對的,內心有一點認知失調,」也因為這份猶疑,到了大三以後,他就把大部分心力都放在展場圖片規劃與資訊的設計上,至少,這件事情是自己感興趣的。
埋下「溝通」的種子
大三那一年,發生了轟動一時的「文林苑事件」,年傾人的輿論一面倒偏向王家。
張志祺那時候正好在上與都更相關的課,他觀察到,雖然輿情激憤,但很多人其實並不太瞭解事件的全貌,於是他花了些時間做了研究,就在臉書上寫了一篇長文,試圖理性分析文林苑事件。首先簡要陳述都更的意義,之後再分析王家、建商與政府這三方,分別在這個事件中犯了什麼錯誤,演變成後來的局面。
「沒想到發了文章以後,就立刻爆掉了……」那篇文章引發各方熱議,在一天之內就被轉載了上萬次,有許多人支持他的論點,但也有另一派人攻擊他不切實際。
他表示,自己當初觀點不夠全面,只是單純陳述自己的觀點,各路人馬若為了自己這篇文章大打筆戰,就成了一種無意義的虛耗。於是,他轉念一想:「既然有這麼多人關心這篇文章,何不就把這篇文章當做一個促進溝通的資訊集中地呢?」之後,張志祺開始把一些比較完整的相關論述連結,不斷更新在那篇文章底下,讓那篇文章具備類似「懶人包」的功能,讓網友們可以迅速得到相關資訊。
後來,張志祺當兵期間,太陽花學運如火如荼展開,沸騰程度遠超過文林苑事件。這兩個事件,都讓張志祺內心深刻感受到「溝通」的重要性,也在他內心中埋下了要弭平資訊落差的種子。
因緣際會走上資訊設計路
太陽花運動以後,青年參政比例大增,張志祺所在選區就有一個年輕人出來選里長,有一天,張志祺出門倒垃圾時,正好那位候選人在發競選文宣,張志祺看了以後,設計魂燃燒了起來,便主動上前毛遂自薦:「你要不要我幫你設計競選文宣?」
之後,張志祺結識了許多同樣也很關心公共議題的夥伴,七個人一起成立了Info2Act(意思是Information to Act,從資訊到行動)專頁,專門做社會議題懶人包,作品包含了伊波拉病毒、亞斯伯格症等議題,都獲得不錯的迴響。
「那時候其實也不算創業,因為根本沒有business model,只是幾個人覺得好玩,就一起異想天開跳進來做了。」張志祺說。
但做了幾個月以後,便面臨了將何以為繼的問題,有些人認為社會議題太過敏感尖銳,最好不要碰,「但,可能我和王成祥就是很『狂』、很『婊』又很『中二』吧?我們認為愈是敏感尖銳的議題,就愈是需要資訊設計溝通的部分,因此非做不可啊!」於是,在二○一五年四月,兩人便跳出來,成立了「圖文不符」。
之所以取名為「圖文不符」,是有感於網路上流竄太多圖文不符的垃圾內容,所以故意取了「圖文不符」這個名字,「我們想要反其道而行,專做『圖文超相符』、真的有牛肉的內容。」
強者我朋友
圖文不符不在104上徵才,他們所有夥伴都是從社群粉絲頁找來的,大家都是認同理念,才加入公司的。
他們的創立宗旨是:弭平資訊落差,並創造溝通的可能性。因此,在公司裡,每個人都挪出25%的工作時間,用來做任何他們想做的議題。像是,在鄭捷隨機殺人事件後做的「捷運終極防身奧義」,以及八仙塵爆事件以後做的「燒燙傷資訊圖表」, 都不是客戶的委託案,而是大家想做的自主專案,因為「做自己喜歡的事才開心呀!」
張志祺回首自己一路走來的軌跡,發現自己獲得的技能、想法、機會,多半都來自於與他人的「連結」後,從中得到的啟發,「很多創意需要靈光一現,而靈光一現經常是跟很多人一起撞擊出來的。」
「所以,勇敢一點,不要怕去認識人、創造連結,」張志祺用「鄉民」流行的語言打趣說,「想要把事情做起來,光靠自己是很困難的,一定要靠『強者我朋友』才行啊!」
不太乖焦點人物――蘇仰志
我父、我子、我的學生們
我唯一的框框是父親。什麼奔放活潑的天性、能言善道的辯才,到了他面前,都沈澱得安安靜靜。
以前,爸爸騎野狼,那個車聲就像空襲警報。放學後在家玩,只要野狼機車噗噗騎進巷口,我跟弟弟就豎起耳朵,一旦認出是爸爸,兄弟倆立刻散開。弟弟負責把玩具藏在椅子下,我比較有力氣,抓起紙板猛扇電視機。爸爸一進門就把手放在電視機後,以前的映像管電視很容易發熱,只要他覺得溫度不對,直接開罰,罪名是:功課沒作完就看電視,半蹲半小時。完全以辦案精神在查我們。
我家採取強硬...
作者序
【序文】最可貴的是,我們都不同 / 蘇仰志
「花這麼多力氣一直辦教育展幹嘛?為什麼不把錢捐給沒有營養午餐吃的學校?」 這是最近聽到印象深刻的一段話。
二○一五年很衝動的創辦了「不太乖教育節」,只是一個起心動念就義無反顧的衝了,而正值創業初期的我,在沒有任何的資源與資金的援助下,帶著公司團隊全心全意投入去做一個沒人做過也沒有收入來源的「免費」大展,就像創作一件藝術作品一樣,並沒想太多所謂的獲利模式。後來也因為龐大的支出與債務造成公司財務上很大的缺口,也差點賠掉了公司的未來。
如果我們去回想自己成長歷程,教育這件事就好像空氣一樣,一直在身旁,我們很容易忘記它的存在,但我們都知道這件事情有多重要。而現在的我也和很多人一樣,當孩子一出生時,教育這件事跟我的關係突然間變得很不一樣,因為它變成我每天都必須面對的課題,而熱血(雞婆)的我,也開始醞釀更多不太乖的想法與企圖。
當初並不只是要做一個展覽而已,而是同時身為孩子們的老師與家長的角色,以我們的專業,還能為台灣的教育做些什麼?同時也思考著,到底這世代與這社會還需要什麼樣的方式,可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因為我知道,很多教育的價值觀都來自於整個社會,鬧得沸沸揚揚的教改方案就是很好的例子。其實原本立意非常好,但演變至今的混亂,其實不只是教育部的問題......根本問題是我們一直以來深信不已的一些「價值」(會念書=有前途/;不會念書=壞孩子等等......族繁不及備載),而這些價值其實就是整個社會「教育」我們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影響」下的產物,但這個社會影響與價值又是誰塑造出來的?答案也是我們。
我不是教育家,很多教育問題我也還在努力的學習中(包含跟我四歲兒子的近身肉搏)。而教育,不只是教育議題,是社會議題。所以我認為得用解決社會問題的態度與方式面對它。然而所有的社會問題,有著複雜的課題要解決,要改變不僅僅是問題本身。就如同濟貧不是給錢就能解決問題一樣,而是要做「一連串」由下而上的相關設計與改變。
第一屆的「不太乖教育節」一開始只希望有一個平台提供更多教育的想像,透過創新的溝通方式以及提供有趣的參與對話,串連國內外非典型教育工作者的力量,冀望可以形成一股運動進而去改變社會價值。後來,也因更多群眾的共識與參與、不同社群對我們有更多的期待,突然發現,原本自己的衝動已成為肩上更多的社會責任。這期間我們也跟不同的產、官、學單位對話,受邀到紐約,香港,新加坡,大陸等地分享,過程一直在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中,試圖找到持續生存與影響力的可能。
這一年多來,掙扎了很久。在人力財力資源一樣匱乏的情況,我們決定讓這個力量延續下去,創辦了不太乖教育節2.0的進階版,「雜學校」。延續不太乖教育節的影響力,成為「亞洲最大創新教育展」,希望建構可持續性的教育創新展演平台系統,改變長期台灣社會非黑即白的單一價值體認,以台灣為震央,啟發更多元的可能性,並提出不同面向的未來教育解決方案。
教育的主體是人,而每個人生而不同,這也是生物最可貴的資源。上世紀被提出的「生物多樣性」,指的各式各樣生命的延續都相互依賴著複雜、緊密而脆弱的生態與關係,這是永續發展的根本。我們每一個人亦是,如果每一個人都按照目前工業主義式、標準化與量化的教育系統,這真的將會是人類「資源」的可怕浩劫!如果每一個人的天賦可以透過適當的教育路徑、社會價值引導與啟發,每一個人都找到自己義無反顧的熱愛與夢想,並且也願意為社會盡一份心力,這個社會沒有理由不變好!而除了「乖乖做自己」以外,更要尊重每一個也在乖乖做自己的別人,因為這才是「多元」的根本!
謝謝這個世代許多人的努力,讓我們真的開始相信「改變成真」這件事。從二○一四到二○一六年間,這幾年發生很多事,也給足了我們勇氣與力量,從創辦不太乖教育節一直到亞洲最大創新教育展的雜學校。因為沒有前例可參照,我們只能勇敢嘗試;因為時間物資的短缺,過程也吃苦當吃補,但我們始終相信,展覽結束後才是真正的開始,而這將註定是個只能往前的旅程,而且同行的人也只會愈來愈多!
謝謝一路過程中一起努力的每一個對關注教育並付諸行動的你們,我們會一起跟著大家繼續勇敢前行!因為當教育可以與時俱進的提供更多元的路徑與價值,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時,我們的未來真的可以被想像!
「學你想學,學你想成為!」一起在雜學裡,拿回自己人生的選擇權!
【序文】最可貴的是,我們都不同 / 蘇仰志
「花這麼多力氣一直辦教育展幹嘛?為什麼不把錢捐給沒有營養午餐吃的學校?」 這是最近聽到印象深刻的一段話。
二○一五年很衝動的創辦了「不太乖教育節」,只是一個起心動念就義無反顧的衝了,而正值創業初期的我,在沒有任何的資源與資金的援助下,帶著公司團隊全心全意投入去做一個沒人做過也沒有收入來源的「免費」大展,就像創作一件藝術作品一樣,並沒想太多所謂的獲利模式。後來也因為龐大的支出與債務造成公司財務上很大的缺口,也差點賠掉了公司的未來。
如果我們去回想自己成長...
目錄
― 最可貴的是,我們都不同 不太乖教育節創辦人 蘇仰志
― 打開認同的寬度 親子天下執行長 何琦瑜
Part 1 不太乖焦點人物――蘇仰志
為什麼是我?蘇仰志
我父、我子、我的學生們
地表最有趣教育展
從不太乖到雜學校
Part 2 不太乖座談會――未來教育各說各話
明日教育的圖像
夢想背後的現實
爸媽也要不太乖
Part 3 不太乖過來人
教育需要一場文化戰爭――侯文詠
組一個集體放牛主義聯盟吧!――詹偉雄
Part 4不太乖群像
圖文不符共同創辦人張志祺――只要期望值大於零,就值得一試!
城市浪人創辦人張希慈――整個城市都是我的教室
貝殼放大募資顧問公司創辦人林大涵――被台大退學的青年創業家
《學習的理由》導演楊逸帆――考完試,然後呢?
誠致基金會執行長呂冠緯――我願意做藏鏡老師
TFT為台灣而教與創辦人劉安婷――為台灣而教
台灣吧團隊――看動畫學歷史
技職3.0創辦人黃偉翔――曾看不起自己,辦媒體,希望技職生被尊敬
DFC台灣發起人許芯瑋――做一個魚與熊掌兼得的老師
― 最可貴的是,我們都不同 不太乖教育節創辦人 蘇仰志
― 打開認同的寬度 親子天下執行長 何琦瑜
Part 1 不太乖焦點人物――蘇仰志
為什麼是我?蘇仰志
我父、我子、我的學生們
地表最有趣教育展
從不太乖到雜學校
Part 2 不太乖座談會――未來教育各說各話
明日教育的圖像
夢想背後的現實
爸媽也要不太乖
Part 3 不太乖過來人
教育需要一場文化戰爭――侯文詠
組一個集體放牛主義聯盟吧!――詹偉雄
Part 4不太乖群像
圖文不符共同創辦人張志祺――只要期望值大於零,就值得一試!
城市浪人創辦人張希慈――整個城市都是我...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