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康宜、宇文所安
定價:NT$ 1300
二手價:71 折,NT$ 920
市面難尋商品,已售完
完整全譯、不刪不剪
集合美國十幾位重要知名漢學家
為一般普通大眾讀者
共同撰寫新角度、新觀點、整體連貫、可通讀
1375年之前至當代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華語語系文學
由美國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哈佛大學宇文所安教授主編,田曉菲、伊維德、艾朗諾、王德威、奚密、賀麥曉、石靜遠等知名英美漢學家執筆撰寫的《劍橋中國文學史》,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卷,以斷代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當代的中國文學這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文化中關於寫作的故事。上下各卷各章因作者各異其趣的學術與表達風格,呈現不同的敘述面貌。
一部新的文學史,是一次重新檢視各種範疇的機會,既包括那些前現代中國的範疇,也包括1920年代出現的新文學史所引入的範疇。重新檢視並不意味著全盤拒斥,只意味著要用證據來檢驗各種舊範疇。
──宇文所安
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從頭到尾地閱讀《劍橋中國文學史》,就像讀一本小說一樣。我們的目的是閱讀,而非提供參考。我們的目標不是寫一本傳統的文學史,而是寫成一本文學文化史,想把它做得有趣一點。
──孫康宜
‧劍橋大學出版社的系列國別文學史之一,該系列由著名學者主編,因定位的讀者目標為一般大眾,故力求以敘事的方式寫成一部整體連貫、可通讀的文學史,而非僅供專家參考的研究性論著;同時又能把相關領域最前沿的觀點和學術成果呈現出來。
‧《劍橋中國文學史》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卷,分別由知名學者宇文所安、孫康宜主編,作者涵括十幾位美國漢學界的重要學者。全書以斷代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了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當代中國文學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文化中關於寫作的故事。
‧《劍橋中國文學史》力圖實踐一種新的文學史觀,即文學文化史:相對於傳統的文學社會學分析,更重視物質文化發展──如手抄本文化、印刷文化、雜誌與報紙副刊等──對文學的影響;相對於對作家個體的強烈關注,更注重文學史的有機整體性,及對一些傾向和潮流的梳理;相對於以朝代斷代、將文學史與政治史重合,則更強調文學、文化的歷史自主性;相對於傳統文學史致力於將作者和作品定型和定性,則更注重文本的不確定性……因而作者問題,文學的接受史,印刷文化,選集的編纂,文本的製作、流傳與改寫等等,在本書中獲得更多關注。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從上古時期漢語書寫肇始及早期銘文等問題入手,追溯了這一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學傳統的起源。到了本卷結束的十四世紀下葉,商業印刷文化已高度發展,在文言文寫作之外,新興的城市白話寫作已逐漸蔚為大觀。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各章描述一些重要王朝的興衰起滅、宮廷在文學生產中扮演的角色、孕育著名大作家的社會及物質語境、亞洲其他各國的文化影響,包括佛教的輸入等等。而在這一長時段中,寫作以及對寫作的闡釋,已從附著於宮廷貴族的文士們的特殊技能,轉變為一個大帝國菁英階層的根本身分象徵。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下):1375年之後》,以1400年前後形成的明代文化開篇,貫穿滿族治下的清代,直至當代中國文學,以迄華語語系發展近況。這一時期多樣的文學形式和風格顛覆了傳統的文學範疇,因而本卷文學史的寫作也相應包括多樣主題,如政治審查對文學的影響、印刷文化的變遷、朝代更疊與文學發展、青樓文化、女性作家等等。除了詩詞、小說、戲曲、說唱文學等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外,還深入探討西方文學的漢譯,現代「新小說」的興起等等。
延伸閱讀:
王國櫻,《中國文學史新講》(上下)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下)
韓高年編著,《一本就通:中國文學史》
孫康宜(Kang-i Sun Chang)、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孫康宜
美國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性別研究以及文化理論和美學。主要英文著作有《詞與文類研究》(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1980),《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Six Dynasties Poetry, 1986),《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1991)。除了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合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2010)以外,還與魏愛蓮(Ellen Widmer)合作主編《明清女作家》(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7),與蘇源熙(Haun Saussy)合作主編《歷代女作家選集:詩歌與評論》(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1999)。此外,還以中文出版了多部關於美國文化、女性主義、文學及電影的著作。自傳《走出白色恐怖》(增補本)(2012)。2016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31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美國哈佛大學James Bryant Conant特級講座教授,任教於比較文學系和東亞語言文明系。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和比較詩學。研究以中國中古時代(200-1200)的文學為主。主要著作包括《晚唐》(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2006)、《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2006)、《諾頓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 1996)、《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論集》(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 1996)、《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1992)、《迷樓》(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 1989)、《追憶》(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1986)、《中國傳統詩歌與詩學》(Omen of the World: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1985)、《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1980),《初唐詩》(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1977)等等。譯有《杜甫詩集》(The Poetry of Du Fu)。
卷下主編簡介
孫康宜
美國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性別研究以及文化理論和美學。主要英文著作有《詞與文類研究》(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1980),《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Six Dynasties Poetry, 1986),《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1991)。除了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合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2010)以外,還與魏愛蓮(Ellen Widmer)合作主編《明清女作家》(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7),與蘇源熙(Haun Saussy)合作主編《歷代女作家選集:詩歌與評論》(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1999)。此外,還以中文出版了多部關於美國文化、女性主義、文學及電影的著作。自傳《走出白色恐怖》(增補本)(2012)。2016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31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本卷作者簡介
孫康宜(Kang-i Sun Chang)
美國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性別研究以及文化理論和美學。主要英文著作有《詞與文類研究》(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1980),《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Six Dynasties Poetry, 1986),《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1991)。除了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合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2010)以外,還與魏愛蓮(Ellen Widmer)合作主編《明清女作家》(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7),與蘇源熙(Haun Saussy)合作主編《歷代女作家選集:詩歌與評論》(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1999)。此外,還以中文出版了多部關於美國文化、女性主義、文學及電影的著作。自傳《走出白色恐怖》(增補本)(2012)。2016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31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呂立亭(Tina Lu)
美國耶魯大學中國文學教授。主要著作包括《人、身、心:《牡丹亭》和〈桃花扇〉中的身分認同》(Persons, Roles, and Minds: Identity in Peony Pavilion and Peach Blossom Fan, 2001),《明清文學中的意外亂倫、割骨療親以及其他奇遇》(Accidental Incest, Filial Cannibalism, and Other Peculiar Encoun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2008)。
李惠儀(Wai-yee Li)
美國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談情說幻》(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 Love and Illus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1993)、《歷史的解讀與書寫》(The Readability of the Pas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2007)、《明清文學的女子與國難》(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2014)。與伊維德及魏愛蓮合作主編《清初文學中的創傷與超越》(Trauma and Transcendence in Early Qing Literature, 2006),並與杜潤特(Stephen Durrant)和史嘉伯(David Schaberg)合作翻譯《左傳》(2016)。201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30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商偉(Shang Wei)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杜氏中國文化講座教授。研究興趣為印刷文化、書籍史、思想史以及中國明清時期的小說和戲劇。著有《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儒林外史》研究》(Rulin waishi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2003)。其他研究主要關注《金瓶梅詞話》、晚明文化以及明清時期的小說評點。此外還合編有幾種論文集,包括與王德威合編的《王朝危機與文化創新:晚明至晚清以降》(Dynastic Crisis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from the Late Ming to the Late Qing and Beyond, 2005)。
伊維德(Wilt L. Idema)
先後在荷蘭萊頓大學、日本及香港學習中國語言文化,1970至1999年任教於萊頓大學,2000年起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中國文學。以英文和荷蘭文發表多篇關於中國宋代至清代通俗文學研究之作,英文近作包括與管佩達(Beata Grant)合編的《彤管:中華帝國的女性書寫》(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 2004)、《孝道與救贖:兩種觀音寶卷》(Personal Salvation and Filial Piety: Two Precious Scroll Narratives on Guanyin and Her Acolytes, 2008)、《孟姜女哭長城:十個版本譯介》(Meng Jiangnü Brings Down the Great Wall: Ten Versions of a Chinese Legend, 2008)、《包公與法治:1250至1450年代詞話八種》(Judge Bao and the Rule of Law: Eight Ballad Stories from the Period 1250-1450, 2010)等。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台灣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著有《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眾聲喧嘩:30與80年代的中國小說》、《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十家》、《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現代中國小說十講》、《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如此繁華:王德威自選集》、《後遺民寫作》、《1949: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寫實主義小說的虛構:茅盾,老舍,沈從文》、《現代抒情傳統四論》、《現當代文學新論:義理‧倫理‧地理》、《華語語系的人文視野:新加坡經驗》、《華夷風起;華語語系文學三論》、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等。200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25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石靜遠(Jing Tsu)
美國耶魯大學中國文學教授。研究集中於中國現當代文學以及思想文化史,包括十九世紀至今的科學主義與大眾文化、種族、民族、方言以及離散(diaspora)問題。著有《失敗、民族主義與文學:現代中國身分的建構》(Failure, Nationalism, and Literature: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Identity, 1895-1937, 2005),《中國移民文學中的聲與文》(Literary Governance: Sound and Script in Chinese Diaspora, 2010)。
賀麥曉(Michel Hockx)
美國聖母大學中國文學教授。研究集中於現當代中國文學的創作機制和傳播媒介,以及現代詩和詩論。代表作為《文體問題:現代中國的文學社團和文學雜誌(1911-1937)》(Questions of Style: Literary Societies and Literary Journals in Modern China, 1911-1937, 2003)。
奚密(Michelle Yeh)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教授。研究領域集中於中國現代詩、比較詩學和翻譯。主要著作有《現代漢詩:1917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Modern Chinese Poetry: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17, 1991)。另編譯《中國現代詩歌選集》(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92),合作編譯《楊牧詩選》(No Trace of the Gardener: Poems of Yang Mu, 1998),《台灣現代詩選》(Frontier Taiwan: An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2001)以及《今生有約:黃翔詩選》(A Lifetime Is a Promise to Keep: Poems of Huang Xiang, 2009)。中文著作有《現當代詩文錄》(1998)、《從邊緣出發:現代漢詩的另類傳統》(2000)、《芳香詩學》(2005)、《台灣現代詩論》(2009)等。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作者:孫康宜、宇文所安
二手價:71 折,NT$ 920 NT$ 1300
市面難尋商品,已售完
完整全譯、不刪不剪
集合美國十幾位重要知名漢學家
為一般普通大眾讀者
共同撰寫新角度、新觀點、整體連貫、可通讀
1375年之前至當代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華語語系文學
由美國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哈佛大學宇文所安教授主編,田曉菲、伊維德、艾朗諾、王德威、奚密、賀麥曉、石靜遠等知名英美漢學家執筆撰寫的《劍橋中國文學史》,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卷,以斷代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當代的中國文學這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文化中關於寫作的故事。上下各卷各章因作者各異其趣的學術與表達風格,呈現不同的敘述面貌。
一部新的文學史,是一次重新檢視各種範疇的機會,既包括那些前現代中國的範疇,也包括1920年代出現的新文學史所引入的範疇。重新檢視並不意味著全盤拒斥,只意味著要用證據來檢驗各種舊範疇。
──宇文所安
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從頭到尾地閱讀《劍橋中國文學史》,就像讀一本小說一樣。我們的目的是閱讀,而非提供參考。我們的目標不是寫一本傳統的文學史,而是寫成一本文學文化史,想把它做得有趣一點。
──孫康宜
‧劍橋大學出版社的系列國別文學史之一,該系列由著名學者主編,因定位的讀者目標為一般大眾,故力求以敘事的方式寫成一部整體連貫、可通讀的文學史,而非僅供專家參考的研究性論著;同時又能把相關領域最前沿的觀點和學術成果呈現出來。
‧《劍橋中國文學史》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卷,分別由知名學者宇文所安、孫康宜主編,作者涵括十幾位美國漢學界的重要學者。全書以斷代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了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當代中國文學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文化中關於寫作的故事。
‧《劍橋中國文學史》力圖實踐一種新的文學史觀,即文學文化史:相對於傳統的文學社會學分析,更重視物質文化發展──如手抄本文化、印刷文化、雜誌與報紙副刊等──對文學的影響;相對於對作家個體的強烈關注,更注重文學史的有機整體性,及對一些傾向和潮流的梳理;相對於以朝代斷代、將文學史與政治史重合,則更強調文學、文化的歷史自主性;相對於傳統文學史致力於將作者和作品定型和定性,則更注重文本的不確定性……因而作者問題,文學的接受史,印刷文化,選集的編纂,文本的製作、流傳與改寫等等,在本書中獲得更多關注。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從上古時期漢語書寫肇始及早期銘文等問題入手,追溯了這一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學傳統的起源。到了本卷結束的十四世紀下葉,商業印刷文化已高度發展,在文言文寫作之外,新興的城市白話寫作已逐漸蔚為大觀。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各章描述一些重要王朝的興衰起滅、宮廷在文學生產中扮演的角色、孕育著名大作家的社會及物質語境、亞洲其他各國的文化影響,包括佛教的輸入等等。而在這一長時段中,寫作以及對寫作的闡釋,已從附著於宮廷貴族的文士們的特殊技能,轉變為一個大帝國菁英階層的根本身分象徵。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下):1375年之後》,以1400年前後形成的明代文化開篇,貫穿滿族治下的清代,直至當代中國文學,以迄華語語系發展近況。這一時期多樣的文學形式和風格顛覆了傳統的文學範疇,因而本卷文學史的寫作也相應包括多樣主題,如政治審查對文學的影響、印刷文化的變遷、朝代更疊與文學發展、青樓文化、女性作家等等。除了詩詞、小說、戲曲、說唱文學等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外,還深入探討西方文學的漢譯,現代「新小說」的興起等等。
延伸閱讀:
王國櫻,《中國文學史新講》(上下)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下)
韓高年編著,《一本就通:中國文學史》
孫康宜(Kang-i Sun Chang)、宇文所安(Stephen Owen)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
孫康宜
美國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性別研究以及文化理論和美學。主要英文著作有《詞與文類研究》(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1980),《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Six Dynasties Poetry, 1986),《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1991)。除了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合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2010)以外,還與魏愛蓮(Ellen Widmer)合作主編《明清女作家》(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7),與蘇源熙(Haun Saussy)合作主編《歷代女作家選集:詩歌與評論》(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1999)。此外,還以中文出版了多部關於美國文化、女性主義、文學及電影的著作。自傳《走出白色恐怖》(增補本)(2012)。2016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31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美國哈佛大學James Bryant Conant特級講座教授,任教於比較文學系和東亞語言文明系。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和比較詩學。研究以中國中古時代(200-1200)的文學為主。主要著作包括《晚唐》(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2006)、《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2006)、《諾頓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選》(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 1996)、《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論集》(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 1996)、《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1992)、《迷樓》(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 1989)、《追憶》(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1986)、《中國傳統詩歌與詩學》(Omen of the World: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1985)、《盛唐詩》(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The High T’ang, 1980),《初唐詩》(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 1977)等等。譯有《杜甫詩集》(The Poetry of Du Fu)。
卷下主編簡介
孫康宜
美國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性別研究以及文化理論和美學。主要英文著作有《詞與文類研究》(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1980),《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Six Dynasties Poetry, 1986),《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1991)。除了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合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2010)以外,還與魏愛蓮(Ellen Widmer)合作主編《明清女作家》(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7),與蘇源熙(Haun Saussy)合作主編《歷代女作家選集:詩歌與評論》(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1999)。此外,還以中文出版了多部關於美國文化、女性主義、文學及電影的著作。自傳《走出白色恐怖》(增補本)(2012)。2016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31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本卷作者簡介
孫康宜(Kang-i Sun Chang)
美國耶魯大學首任Malcolm G. Chace’56東亞語言文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古典文學、抒情詩、性別研究以及文化理論和美學。主要英文著作有《詞與文類研究》(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1980),《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Six Dynasties Poetry, 1986),《情與忠:陳子龍、柳如是詩詞因緣》(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 1991)。除了與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合編的《劍橋中國文學史》(2010)以外,還與魏愛蓮(Ellen Widmer)合作主編《明清女作家》(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997),與蘇源熙(Haun Saussy)合作主編《歷代女作家選集:詩歌與評論》(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1999)。此外,還以中文出版了多部關於美國文化、女性主義、文學及電影的著作。自傳《走出白色恐怖》(增補本)(2012)。2016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31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呂立亭(Tina Lu)
美國耶魯大學中國文學教授。主要著作包括《人、身、心:《牡丹亭》和〈桃花扇〉中的身分認同》(Persons, Roles, and Minds: Identity in Peony Pavilion and Peach Blossom Fan, 2001),《明清文學中的意外亂倫、割骨療親以及其他奇遇》(Accidental Incest, Filial Cannibalism, and Other Peculiar Encoun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2008)。
李惠儀(Wai-yee Li)
美國哈佛大學中國文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談情說幻》(Enchantment and Disenchantment: Love and Illus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1993)、《歷史的解讀與書寫》(The Readability of the Past in Earl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2007)、《明清文學的女子與國難》(Women and National Trauma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Literature, 2014)。與伊維德及魏愛蓮合作主編《清初文學中的創傷與超越》(Trauma and Transcendence in Early Qing Literature, 2006),並與杜潤特(Stephen Durrant)和史嘉伯(David Schaberg)合作翻譯《左傳》(2016)。201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30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商偉(Shang Wei)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杜氏中國文化講座教授。研究興趣為印刷文化、書籍史、思想史以及中國明清時期的小說和戲劇。著有《禮與十八世紀的文化轉折:《儒林外史》研究》(Rulin waishi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2003)。其他研究主要關注《金瓶梅詞話》、晚明文化以及明清時期的小說評點。此外還合編有幾種論文集,包括與王德威合編的《王朝危機與文化創新:晚明至晚清以降》(Dynastic Crisis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from the Late Ming to the Late Qing and Beyond, 2005)。
伊維德(Wilt L. Idema)
先後在荷蘭萊頓大學、日本及香港學習中國語言文化,1970至1999年任教於萊頓大學,2000年起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中國文學。以英文和荷蘭文發表多篇關於中國宋代至清代通俗文學研究之作,英文近作包括與管佩達(Beata Grant)合編的《彤管:中華帝國的女性書寫》(The Red Brush: 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 2004)、《孝道與救贖:兩種觀音寶卷》(Personal Salvation and Filial Piety: Two Precious Scroll Narratives on Guanyin and Her Acolytes, 2008)、《孟姜女哭長城:十個版本譯介》(Meng Jiangnü Brings Down the Great Wall: Ten Versions of a Chinese Legend, 2008)、《包公與法治:1250至1450年代詞話八種》(Judge Bao and the Rule of Law: Eight Ballad Stories from the Period 1250-1450, 2010)等。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台灣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著有《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眾聲喧嘩:30與80年代的中國小說》、《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二十家》、《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現代中國小說十講》、《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如此繁華:王德威自選集》、《後遺民寫作》、《1949: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寫實主義小說的虛構:茅盾,老舍,沈從文》、《現代抒情傳統四論》、《現當代文學新論:義理‧倫理‧地理》、《華語語系的人文視野:新加坡經驗》、《華夷風起;華語語系文學三論》、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等。200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第25屆中央研究院院士。
石靜遠(Jing Tsu)
美國耶魯大學中國文學教授。研究集中於中國現當代文學以及思想文化史,包括十九世紀至今的科學主義與大眾文化、種族、民族、方言以及離散(diaspora)問題。著有《失敗、民族主義與文學:現代中國身分的建構》(Failure, Nationalism, and Literature: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Identity, 1895-1937, 2005),《中國移民文學中的聲與文》(Literary Governance: Sound and Script in Chinese Diaspora, 2010)。
賀麥曉(Michel Hockx)
美國聖母大學中國文學教授。研究集中於現當代中國文學的創作機制和傳播媒介,以及現代詩和詩論。代表作為《文體問題:現代中國的文學社團和文學雜誌(1911-1937)》(Questions of Style: Literary Societies and Literary Journals in Modern China, 1911-1937, 2003)。
奚密(Michelle Yeh)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教授。研究領域集中於中國現代詩、比較詩學和翻譯。主要著作有《現代漢詩:1917年以來的理論與實踐》(Modern Chinese Poetry: Theory and Practice since 1917, 1991)。另編譯《中國現代詩歌選集》(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92),合作編譯《楊牧詩選》(No Trace of the Gardener: Poems of Yang Mu, 1998),《台灣現代詩選》(Frontier Taiwan: An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2001)以及《今生有約:黃翔詩選》(A Lifetime Is a Promise to Keep: Poems of Huang Xiang, 2009)。中文著作有《現當代詩文錄》(1998)、《從邊緣出發:現代漢詩的另類傳統》(2000)、《芳香詩學》(2005)、《台灣現代詩論》(2009)等。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