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推薦文
讀《打造兒童閱讀環境》 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劉鳳芯
我們都知道讀者會啟發讀者,而非讀者則會造成非讀者。
(艾登‧錢伯斯, 2000)
上述此言摘錄自錢伯斯獲英國圖書館協會頒發年度卡內基獎之得獎致詞稿。錢伯斯因其傑出的青少年文學小說《來自無人地帶的明信片》而得到此項英國青少年及兒童文學界的最高榮譽,他以青少年文學作家身分發表獲獎感言,我以為談的應不出寫作二三事,但他在那篇文長千來字的演講稿中,說的盼的全是閱讀的重要及閱讀的推動,乍看的確有點出乎預期──沒想到錢伯斯辭去教職、成為專業作家之後,念茲在茲的仍是有關兒童閱讀的種種。但對照《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倒是可以看到他信念的一貫性,以及他書寫此書的真切和苦心。
初讀此書是念研究所時,當時只覺錢伯斯所言甚為實際,實際得連書本陳列的方式、記錄閱讀的筆記、籌措購書經費的訣竅、建議應購置複本的書籍……樣樣叮囑,稍嫌瑣碎,不過當時的我尚無教學經驗。後來,有位任教幼稚園的朋友打算帶著孩子們閱讀童書、討論童書,想先做點準備;錢伯斯的《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和《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篇幅都不長,內容也實際,便推薦予她;沒想到友人讀後對這兩本書大加稱讚,獲益良多,我才又回頭拾書重讀。而當我具備教學經驗再看此書,體會就大不同於最初的印象,錢伯斯所言句句打進心坎裡。他能夠站在教師或有志推動閱讀者的角度,設身處地提供具體建議和實務經驗,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血脈賁張,看罷則有股立即行動的衝勁和信心。
錢伯斯的觀察與建議到底有多實際,以下有一則個人觀察:離我任教學校不遠處有所師資、學生素質、設備資源均屬上乘的國小,該校經常舉辦與童書閱讀相關的各類研討會或進修課程供老師修習,校內也有活躍的故事媽媽組織,因此大體上算是一所重視閱讀的學校。但是該校的圖書館卻位在一棟獨立建築的頂層,樓層雖不高,但和大部分教室所在的主建築物之間有大操場相隔,是以,小朋友若想利用一般下課時間去圖書館借書,必須在短短十分鐘之內先閃過走廊上或站或聚的同學,再躲過走廊外成堆玩球、追跑的小朋友,然後橫越大操場,爬上圖書館所在建築物的頂層,才能進到圖書館。這一折騰可能已花去三到四分鐘,而另外三、四分鐘還得預留回程,所以小朋友能夠待在圖書館內找書、選書、借書的時間實在相當緊湊。儘管該校圖書館內的書架上立著好書冊冊,但若要好書充分流通,地點仍是關鍵。諸如此類的觀察和例子,錢伯斯在《打造兒童閱讀環境》中均一一提醒,讓有志營造閱讀空間和氛圍的讀者注意到每一處細節。
此書中譯本第一次推出時,臺灣正如火如荼推廣兒童閱讀運動,轉眼十多年過去,鋒頭雖過,但兒童閱讀的實踐仍應持續。這本書依然能為所有關心兒童閱讀的朋友提供實踐之道。
閱讀動起來 臺南森林兒童圖書館館長/幸佳慧
本書作者艾登‧錢伯斯是我個人非常欽佩的英國兒童文學代表人物,他不僅是優秀的少年小說創作者,作品極具批判性與社會性;他也是英國推廣閱讀的重要推手:他以教師身份在校園裡打造閱讀環境;也以雜誌創辦者身份,在社會裡推廣深度閱讀的理念。
本書是二十三年前艾登‧錢伯斯將自己作為一名教師在經營校園閱讀活動與空間的經驗分享,我在英國前後待了八年,期間也充分體驗到他書中談及的推廣成果與社會氛圍。追根究底,也是我這份浸淫的領略促使我學成歸國後有了不同的路徑選擇。
我在二○一○年從英國回臺後,便加入閱讀推廣的第一線工作,包括和一群同好成立閱讀推廣協會,以及經營臺灣第一間市立公共圖書館委外的兒童圖書館。由於我在英國親身觀察所得,英國閱讀活動的成熟,在於學術理論與社會實踐之間的密實結構,也就是說,要是沒有社會機構去落實創新,即使引進大量外國好書放到書店裡,或者去遠方學來各種理論在雲端頭頭是道,也是欲振乏力、虛有其表。
這是我沒立刻進入大學教書的主要原因之一,有感臺灣正處於這般困境,閱讀推廣多陷在口號層次,閱讀組織跟閱讀空間亟待新動力革新躍進。因此,我除了到各機關學校跟教師談帶領閱讀的方法外,我更想接觸的是童書直接服務的對象:父母與孩子,而非學生或可能成為老師的中介者而已。因此,閱讀協會跟圖書館,成了最好的媒介,尤其是圖書館的經營更能彰顯組織運作的理念。
有個實體的閱讀空間,藉由館員與志工的經營方式以及閱讀空間營造與運用,許多革新理念就能從大大小小的細節去充分展現,而那樣的改變對服務對象的感受是很強烈鮮明的。例如,我們打破了傳統對閱讀的靜態理解與其單一性,讓各種藝文活動像是戲劇、音樂、動畫、舞蹈、寫作、繪畫、對話、科學實驗等形式加入「孩子與童書」的關係中,把閱讀活動的主體性歸還給孩子,而非在成人規範下,並把閱讀的目的定在「引導孩子建立自主學習能力」上,而非只是「安靜讀字、翻頁、再把書合起來」這樣的程序而已。
這些,其實就是錢伯斯在本書中強調的精神。但臺灣過去保守的社會氣氛讓這些理念難以實踐在教育或公共領域中,唯有透過我們協會與地方政府合作的活動,以及公共圖書館委外的經營場域,我們的革新有了某種說服力與正當性,因此讓許多參與的教養者都親身見證閱讀帶給孩子們的力量,這使得革命性的理念能有效的傳播、複製出去。很快的,其他圖書館、協會與基礎教育的教師,就會帶回去自己的單位應用。
錢伯斯這本書頁數不多,內容卻很扎實,它提供細微基礎的方法與建議,但背後又有著系統性的一致理念支撐,也就是兼具了應用性跟理念性。我認為,一個人除非讀了這本書,從實踐這本書的建議去理解閱讀,否則,光是錢伯斯講的「閱讀是一項令人振奮的活動,它總是能讓奇蹟發生」這麼一句話,他也頂多能讀懂字詞,卻無法有足夠的體驗與想像去填充整句話的實際涵義。
自詡為閱讀推廣者的志士們,都該把閱讀推廣當成是一種社會運動來執行,因為它所面對的挑戰,不管是觀念上或政策上的,都是社會長久積習的結構性勢力,因此志士們必須有翻轉的決心與動能,才能讓「閱讀」從傳統狹隘的定義裡動起來,因而重生或擴大。總之,閱讀動起來!一起共勉之。
打造閱讀環境,航向漫漫書海 本書譯者、花蓮新象繪本館館長/許慧貞
從小,我是家裡的獨生女,父母都需要上班,童年甚為孤單。除了跟童年夥伴課後遊戲外,閒來無事的漫漫午后,最喜歡的就是蹲在大街口的小書局看書。當時的書局可不若今日的大書店歡迎讀者隨意瀏覽群書,因此我常沒翻上幾頁書,就得擔心店老闆隨時準備趕人。當時小小年紀的我,對閱讀有著很深的渴望,爸媽給的零用錢幾乎都用來買書,但也買不了幾本,因此,三不五時,還是寧可冒著挨老闆罵的風險,也要去店裡頭看看書。
直到進入高中就讀後,終於有了屬於我的第一張借書証,整個圖書館的書不但任我翻閱,還可以帶回家慢慢品讀,那真是一座閱讀殿堂。從那一刻起,我不再羨慕同學有兄弟姊妹可以玩耍作伴,書本就是我最好的夥伴,乘著書本的翅膀,我可以翱翔中西、穿越古今。高中三年裡,圖書館為我打開了通往世界的窗,在漫漫書海中,我體認到自己的渺小,而一本本的書承載的是無數古往今來想傳遞心意的偉大靈魂,透過閱讀,我將得以航行於豐饒的書海,只要有圖書館在,我總有機會在那兒尋獲面對每一個人生階段所需的生活智慧。
因此,「閱讀」對我來說幾乎是一項信仰,回首自己的成長路,陪我一路渡過人生困境的,正是一本本的書,我深切體認,曾經讀過的每一本書,都在型塑現在的我。因此,在成了正式小學老師後,我萬分期待將這份珍貴的人生禮物帶給我的學生,閱讀成了我的班級經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萬分幸運的是,就在當時,沙永玲小姐讓我有機會翻譯這本書,艾登‧錢伯斯的諸多見解,不管是在班級閱讀角、家中書房、學校圖書館的經營上,都令我獲益良多。
特別是在和家長溝通閱讀引導的觀念上,這本書給了我相當大的協助。一直以來,家長們雖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喜歡閱讀的,也願意給孩子買上整屋子的書,但卻總是被動地等著孩子們「自動自發」地去閱讀,如果孩子們沒有這麼做,家長通常就會很失望地宣稱:「我的孩子不喜歡閱讀!」其實,大家忽略了一項相當關鍵的重點—閱讀其實也是需要引導的!正如這本書中所強調的:
如果我們的小讀者,能夠有一位值得信任的大人為他提供各種協助,分享他的閱讀經驗,那麼他將可以輕易排除各項橫亙在他眼前的閱讀障礙。一個從不閱讀,或者缺乏閱讀經驗的大人,是難以為孩子提供協助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在閱讀循環的中心點,強調的是「有協助能力的大人」這一個項目。
你我就是那位「有協助能力的大人」,該是讓我們一起來好好為孩子打造一個閱讀環境,讓他們能自在地遨遊於閱讀世界的時候了!這本書提供了我們許多營造、規畫兒童閱讀環境的想法,而這一切正是剛起步的我們所最需要的資訊。我相信,關於閱讀的一切,是永遠也不嫌遲的!只要放手去做,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會愛上閱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