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當家人物袁騰飛,
獨創「史話體」風格,詼諧開講!
最淺顯的語彙,最清楚的講解
讓你秒懂二戰史!
雖然一戰被揍得很慘,但二十年後,我們依舊是一條好漢!
一戰結束,帶來的不是和平,而是短短二十年的戰間期。
無論戰勝國戰敗國,歐洲列強們都得開始過上苦日子。
新秩序在建立,新霸權在壯大,新的戰爭動機在醞釀,新的獨裁者也在蠢蠢欲動……
軸心國
我們有最棒的戰術、最精良的軍備、最會作戰的將軍、最英明的元首。
但同時,我們也有……
最會拖後腿的盟友一號:
戰爭打得焦頭爛額還得去解救義大利……等等,你們的對手是拿著長矛的衣索比亞人嗎?
最能惹事的盟友二號:
日本你在哪?珍珠港?你們去那裡幹嘛?快回來你家要爆炸了啊!
我記得蘇聯應該是我們的朋友……呃你說我們絕交了?
VS.
同盟國
德國造反不是我們的錯!既然敢挑起WWI就得讓你們付出代價!
但為了世界和平,蘇台德地區你們就拿去吧。
為了世界和平,波蘭你就忍耐一下讓他們瓜分了吧。
只要別在我們家打架一切都好說……法國你怎麼投降了!
呼叫美國,呼叫美國,同盟國急需你的支援!
中國,你們自己搞定,我們已經無暇他顧。
蘇聯也想來幫忙?好吧,雖然戰爭快結束了,但多個朋友總比多個敵人好。
這是歷史課本不會教的WWII。
觀點犀利,立場堅定
就是要告訴你真正的二戰史!
本書特色:
接續《沒人敢說的戰爭史:袁騰飛犀利話一戰》,袁騰飛一如既往用淵博的知識搭配世俗的用語,再挖掘各種被人忽略的戰場軼事,顛覆大家對二戰嚴肅的想像。
作者簡介:
袁騰飛
1972年生於北京,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曾在首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擔任歷史課教師13年,現任北京市海淀區高級進修學校歷史研究員,北京精華學校教師。曾參與北京市高考歷史命題工作,也是《高中新課標歷史教材》(人教版)的編寫者之一。
2008年6月,袁騰飛在精華學校的授課影片上傳至網路,機智幽默的授課風格讓他瞬間走紅,一星期内點閱數即超過1,000萬次,被稱爲「史上最牛歷史老師」。中國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百家講壇》系列節目,曾先後推出由他主講的「兩宋風雲」,「塞北三朝」等。
袁騰飛講歷史時言語通俗但蘊含大量資訊,講起課來簡潔犀利,流利通暢,層次分明。著有系列書《歷史是個什麼玩意兒》、《沒人敢說的戰爭史》、《塞北三朝》、《袁騰飛講漢末三國》、《袁騰飛講成吉思汗》等作品。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中國《百家講壇》迄今最受歡迎的主講人。據官方統計,袁騰飛主講的《兩宋風雲》,收視率大大超越易中天、閻崇年等人;而其更獨到、犀利、風趣的講史風格,帶動中國青年掀起一波前所未見的狂熱讀史風潮(部落格流量3日破百萬,演講影片點閱數單月衝破2500萬)。
*名嘴李承鵬稱:袁騰飛最好的地方是嘗試告訴學生「歷史不是什麼」,而不是按規定的歷史「是什麼」。「中國的歷史課總想爲歷史負點什麼責,其實歷史不需要我們去負責……中學歷史課應該成爲興趣課,成爲系統化一些的故事大全,讓學生知道一些普世價值和古人的情趣,從而成爲一個正常的人類,而不是火星怪獸或奧特曼。袁騰飛不是一個好的歷史老師,卻是一個有趣的歷史老師,這已經很夠了。」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張鳴表示:「我們的教育是標準答案教育,到了大學還扳不過來。對於袁騰飛的出名,應該反思的是教育本身的問題,而不是把學術爭議上升到意識形態。」
*《光明日報》王太拓認爲:「袁騰飛的歷史無關帝國主義」。這也是官方媒體對袁騰飛的首次直接評論,但其後此文被《光明日報》方面撤掉,在騰訊網新聞評論處還尚有保留。
媒體推薦:*中國《百家講壇》迄今最受歡迎的主講人。據官方統計,袁騰飛主講的《兩宋風雲》,收視率大大超越易中天、閻崇年等人;而其更獨到、犀利、風趣的講史風格,帶動中國青年掀起一波前所未見的狂熱讀史風潮(部落格流量3日破百萬,演講影片點閱數單月衝破2500萬)。
*名嘴李承鵬稱:袁騰飛最好的地方是嘗試告訴學生「歷史不是什麼」,而不是按規定的歷史「是什麼」。「中國的歷史課總想爲歷史負點什麼責,其實歷史不需要我們去負責……中學歷史課應該成爲興趣課,成爲系統化一些的故事大全,讓學生知道一些普世價值和古人的情趣,...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熙熙攘攘爭名利
(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
一戰結束,德國戰敗。戰後的巴黎和會成為列強分贓角力的場合,最後的《凡爾賽條約》是對德國這個戰爭挑起者明顯的報復,也為歐洲帶來僅僅二十年的和平。
別信那些傻話,最勇敢的人最先死去,活到最後你才能看到真相。
——題記
01. 看不見未來的戰敗國德國
二戰爆發的起點為何?
戰爭是世間最殘酷的遊戲,第二次世界大戰(下文簡稱「二戰」)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傳統觀點認為,二戰由德國首先挑起。有位叫朱維毅的旅德中國學者,寫了本名叫《尋訪二戰德國兵》的書。在這本書裡,有個德國老兵發問說,你們公認的二戰爆發起點是什麼?得到的回答是德國打波蘭。那個老兵很不服氣地說,打波蘭可不是德國自己幹的,還有蘇聯!他認為,是德國跟蘇聯一起發動了二戰。
親歷者的觀點往往和教科書不一樣,其中雖有立場問題,但對這些觀點,我們不能完全忽視。今天,中國流行的觀點,依然認為德國閃擊波蘭是二戰爆發之始。
戰敗國猶如世界末日
德國為什麼要挑起二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下文簡稱「一戰」)就是德國挑起的,但它沒有獲勝,過了二十年,它又發動二戰,為什麼?二戰中,為什麼義大利與日本都和德國結盟?實際上,跟這幾個國家一戰後的經歷有非常大的關係。
一戰以同盟國的戰敗而告終,同盟國即四個國家: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和保加利亞,這四個國家全部戰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帝國在這次戰爭之後解體,德國延續了數百年的霍亨索倫(Hohenzollerns)王室下臺。當時的德國是什麼狀況呢?可以說真像到了世界末日,人心惶惶,百業凋敝。
持續時間共四年零三個月的一戰,不光戰敗國傷痕累累,戰勝國也都損失慘重。以英國為例,英國自維多利亞女王以來幾十年的積累蕩然無存。戰勝國都這樣,你想德國做為一個戰敗國,又會是什麼樣的光景?
邱吉爾參加過一戰,他在回憶錄中寫道,一戰即將結束時,德國的狀況令人沮喪;伴隨著日益加劇的聽天由命之感,德國人開始感到不寒而慄。德意志民族已經開始絕望,士兵們慢慢地顯示出他們的鬱鬱寡歡。惡性事故時有所聞,逃兵增多,度假士兵不願歸隊。仗打到了這地步,一般的德國士兵,甚至老百姓,都看出同盟國沒戲唱了。
一戰進行到第三年和第四年時,德國兵的想法就從勝利轉為保命。除了極少數的頑固分子之外,大部分人都能明白現在是什麼樣的狀況。一九一六年,德國城市裡糧食就供應不上了,冬天人們啃蔓菁,有點類似於我們的醃蘿蔔,連麵包都沒有。如果這場戰爭有勝利的希望,如果這場戰爭能得到很大的好處,我們會吃不到麵包吃蔓菁嗎?所以,度假不歸的士兵數量大為增加:我好不容易度一回假,你還要我回去上前線,那不是去送死嗎?我當然不願意去了!
軍官不願與士兵同甘共苦
有個德國士兵回憶,蘇俄根據〈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釋放的戰俘,在回國前就染上了「列寧病毒」。什麼是「列寧病毒」?簡單來說,就是布爾什維克主義。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列寧說要將帝國主義戰爭轉為國內戰爭,號召人們推翻本國的資產階級。可想而知,被蘇俄釋放的戰俘一回到德國,自然拒絕再上前線。那軍官怎麼辦呢?只能藉由打罵、責罰士兵,讓他們上前線。這名德國兵回憶說,反對軍官無故責罵士兵的活動開始蔓延,為什麼呢?因為那些軍官雖然嚴格訓練我們,但在物資匱乏的時候,他們不與我們同甘共苦。
軍官們如此表現是有原因的。德國軍官大部分是貴族出身的世襲職業軍人,爸爸、兒子、孫子,沿襲下來。他們特別強調貴族氣派,即便生活品質再不怎麼樣,也要穿軍禮服、用銀製餐具,必須這樣體面地生活才行。要他們跟士兵一起爬冰臥雪,啃馬鈴薯、喝袋裝咖啡,門都沒有。鑑於這種情況,士兵們一看,你平時教導我們玩命,趕著、踹著,趕羊似的,讓我們學打仗,等到真的打到沒吃沒喝的時候,你還能吃香喝辣,可是我們連馬鈴薯都沒得吃,我為什麼還要去賣命?於是德國普通士兵與軍官之間就產生對峙了。
德國人越打越窮
除了士兵這個群體外,當時德國的老百姓是怎麼看待這場戰爭的?有個德國婦女回憶起當時的情況,說大戰之前,人們認為戰爭即使真的打起來,也不會持續太久。一戰時,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送士兵出征,說樹葉飄落之前你們就可以返回。大戰於一九一四年八月爆發,歐洲很冷,九月份就掉樹葉。威廉二世承諾一個月就讓人回來,他所想像的還是拿破崙時代的戰爭,速戰速決,一場混戰頂多三天,死不了幾個人。可讓威廉二世沒有想到的是,大戰進行了四年多。
戰爭打到這種地步,進入了一種膠著狀態,讓人難以相信它會結束;整天把缺胳膊斷腿的人往下運,我們與正常的生活好像被一條鴻溝所隔開。在我方已無法取勝之後,這場戰爭還有意義嗎?這時連德國普通市民都已看出,戰爭對德國來說毫無希望,物資匱乏、人力匱乏。在拚人力時,法國可以招非洲人,甚至招越南人來當兵。但德國沒那麼多殖民地,所以越打勝算越小。可德國懷著復仇的使命,仍堅持戰鬥,不打不行。隨著英國的封鎖,德國主要生活用品的供應被切斷。因為打仗和被封鎖,德國人的元氣耗盡。此時對於戰爭的抵制,便成為千百萬人公開的意見!
02. 齊聚巴黎開和會
明知無法獲勝,還是下令艦隊出擊
在一九一六年大家啃蔓菁時,德國只有少數人抱怨戰爭,大多數人還是相信戰爭能打贏。而此時大家已看到再打下去,弄不好自己的民族就要滅亡。同時德國軍隊也無力再戰。不過,德軍當時的情況具有某種迷惑性,因為你從表面上看不出來。直到一九一八年,德軍在西線仍然保持著進攻態勢——這種態勢和後來的越南戰爭、蘇軍入侵阿富汗非常相似——你贏得了每一場戰鬥,卻輸掉了整場戰爭。
在一戰當中,德國有兩百萬人死於前線,一百五十萬人傷殘,還有一百萬人死於飢餓和瘟疫。德國國力已經支撐不住,青壯年男子基本上消耗殆盡。特別是那個時代的軍官,基本上都是貴族,因此軍官的大量死亡,也就是國家精英的大量死亡。這對整個德國是個很沉重的打擊。
一九一八年十月一日,德國的魯登道夫將軍跟高級軍官們講,最高統帥部和德國軍隊已經完了,戰爭無法獲勝,徹底的失敗即將到來。魯登道夫是一戰中的英雄,德軍的靈魂人物,他都坦言德國已經完了。可是德國統帥部並不正視現實,仍然於一九一八年十月二十五日下令基爾港的公海艦隊出海。當時公海艦隊的司令官是曾指揮過日德蘭大海戰的舍爾,他命令艦隊出海攻擊英軍,提出的口號很聳動:要嘛輝煌地勝利,要嘛光榮地沉沒!
實際上,德國海軍在此之前已經很久沒出海了,日德蘭大海戰之後就一直在軍港裡悶著。一九一六年都打不贏,到一九一八年,連燃料都沒有,還想去打敗敵人?你讓海軍們要嘛輝煌地勝利,要嘛光榮地沉沒,毫無疑問,那肯定是光榮地沉沒,不可能輝煌地勝利。這時候連傻子都看出來德國沒戲唱了,你還要艦隊出海去送死,這怎麼可能呢?沒有意義。
威瑪共和國成立
公海艦隊不願去送死,所以海軍起義,爆發「十一月革命」,成立了蘇維埃。德皇威廉二世倉皇逃往荷蘭,直到一九四一年去世,都待在荷蘭。於是,霍亨索倫王朝下台一鞠躬。
霍亨索倫王朝倒臺之後的一九一九年二月,在歌德、席勒、李斯特的故鄉——德國小城威瑪,人們通過憲法,成立威瑪共和國(Weimarer Republik);這是德國歷史上共和制的第一次嘗試。其實,威瑪共和國在德國歷史上是一個不存在共和黨人的共和國。德國在一戰後選擇共和制,並不是由於大眾民主意識有所提高,而是德國在帝制崩潰後,對西方強國政體無可奈何的一種機械式模仿。
有名無實的戰勝國義大利
威瑪共和國一成立就趕上一件不光彩的盛會——巴黎和會。一戰打完之後,戰勝國得分贓,瓜分戰敗國。巴黎和會很有意思,說是五巨頭:英、法、美、日、義,但和會主要討論的是歐洲問題,日本不感興趣。英、法、美、義這四國派來的都是政府首腦和外交部長:美國總統、國務卿;英國首相、外交大臣;法國總理、外交部長;義大利首相、外交部長,只有日本派來的是前首相和前外長,因為他們對這種事不感興趣,所以和會上討論歐洲問題時不說話,被稱為沉默的夥伴。但一說到中國山東的歸屬問題,日方代表就開始說話了,而且說得很多;只有涉及自身利益的時候它才發言,一般情況下不說話。因此,和會的主要參與國就是英、法、美、義這四國。
義大利在戰爭中的貢獻是負的。瓜分戰利品的時候,不把你瓜分就不錯了,你還要什麼好處?所以義大利也就沒什麼可說的,何況義大利對德國不感興趣,它只對奧匈帝國感興趣,想要的領土都在原來奧匈帝國的亞德里亞海沿岸。同時,英、法、美也不把義大利當回事,這使得義大利首相奧蘭多很生氣,並且一生氣就回國了。他回去也沒人挽留——又不是說你走了這會就開不成,你走你的,走了更好。
他回去後,國內議會問,你從巴黎帶回什麼來?他說什麼也沒帶回來,只因為其他與會者令我生氣,所以我就回來了。議會敦促他回去繼續開會。他只好又回法國,但回來也沒人表示驚喜。他的境遇,跟義大利的國力強弱息息相關。
英法美各有所圖,無法達成共識
在巴黎和會上,英、法、美三國各有各的要求,任何一國都跟另外兩國有心結,而任何兩國都可以聯合起來對付另一國。比如說,美國謀求世界霸權;一八九四年人家工業產量就是世界第一,當了二十年老大,它不甘心再做歐洲的小夥伴,由著歐洲人呼來喚去。問題是,當時在經濟方面美國是老大,但它的軍事力量不行,政治還是以歐洲為中心。美國號稱一九一七年參加一戰,其實它是訓練了一年多,一九一八年才開始打的,而且武器都是法國的。與其說一戰美國提供鋼鐵,不如說它提供人員——一百萬個年輕小夥子,它主要出的是這個。
美國要謀求世界霸權,而法國呢,想法很單純——歐陸霸權。法國希望把德國肢解,最好讓它再回到俾斯麥統一之前的混亂狀態。英國想要殖民霸權和海上霸權,還希望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
美、英、法三國的要求一放在一起,就顯得特別有意思:美國要謀求世界霸權,英、法肯定不答應,所以美國和英、法無法達成共識,英、法因此聯合起來對付美國。而法國要歐陸霸權,肢解德國,但英國不願意,美國也不願意,誰願意歐洲大陸再出一個「東方不敗」,不聽我們的?英國要謀求殖民霸權和海上霸權,法國、美國又不答應。這樣一來,就只剩吵架了。
巴黎和會是一九一九年一月召開的,地點在巴黎凡爾賽宮鏡廳,為什麼要在這裡?因為普法戰爭結束後,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是在該處加冕的。對此,法國總統得意揚揚地說:「四十八年前德意志帝國誕生在這間大廳裡。因為它生於不義,所以它死於恥辱!」明顯看得出來,法國是存心報復。
03. 讓德國永遠償還不了的債
法國總理與英國首相僵持不下
在巴黎和會上,法國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和英國人時有爭執。有一次,法國總理克列孟梭指責英國首相勞合・喬治一再說謊,勞合・喬治一氣之下,跳起來抓住克列孟梭(當時他已七十多快八十歲了,頭髮、鬍子、眉毛全白,外號老虎總理),要求他向自己道歉。這就很不禮貌了,畢竟英國首相的位階比法國總理要小。美國總統威爾遜(美國唯一大學教授出身的總統)比較有風度,趕緊把他倆拉開,結果克列孟梭說要與勞合・喬治決鬥。決鬥是很古老的習俗,十九世紀初,政治家之間的決鬥已很少見。克列孟梭表示,用手槍或劍都可以。
還有一回,法國想要德國的薩爾(Saar);薩爾盆地盛產煤礦。普法戰爭後,阿爾薩斯—洛林地區(Alsace-Lorraine)割讓給德國,現在德國戰敗,就得把該區還給法國。法國說,我的地盤你占了五十年,我也得占你一塊,算是利息。但英國不樂意;英國不願法國實力太強。結果呢,克列孟梭拿著德國地圖四處追逐勞合・喬治,說你得把薩爾地區給我。他甚至追到廁所裡去,讓勞合・喬治很不高興。
固執的反對者成為國家領袖
克列孟梭與勞合・喬治真是棋逢敵手。勞合・喬治這人很講原則,甚至到了固執的地步。他曾反對英國與南非布林人開戰。當英國向布林人宣戰時,他便在伯明罕演講,公開反對這場戰爭。但英國當時群情激憤,沒人願意聽他的話。最後憤怒的人群湧向講臺,差點沒把他揍死。
可是這件事為他帶來巨大的政治回報。英布戰爭打得磕磕絆絆,英國傷亡慘重,很多英國人都後悔了。這場戰爭結束後,勞合・喬治反而成了國家領袖。所以,要做國家領袖得有點定力,只會當牆頭草是不行的。
天價的報復性賠償
當與會者在巴黎和會上討論戰爭賠款時,情況更加一發不可收拾。克列孟梭想要德國賠多少呢?他張嘴說了一個數目:一千三百二十億德國金馬克。金馬克若不貶值,相當於一千三百二十億馬克的黃金。德國代表一笑置之。為什麼呢?因為你就是把我們賣了,把德國人的骨髓都抽出來賣,也值不了這個數字,所以隨便你們怎麼開價,你要八千億也沒關係,反正我們給不起。最後還是英、美打圓場,特別是美國,說我們美國一分錢都不要。這樣吧,讓德國先交兩百億,我們別殺雞取卵、敲骨吸髓啊。
克列孟梭這麼做,也是情有可原。說白了,戰勝國這麼做,都是受國內輿論的影響。這些戰勝國也是慘勝,死傷太重了。尤其法國北部是主戰場,法軍傷亡最重。且法、德兩國有不共戴天之仇,五十年了,好不容易逮到報復的機會,能不狠宰德國一刀嗎?
第一章 熙熙攘攘爭名利
(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
一戰結束,德國戰敗。戰後的巴黎和會成為列強分贓角力的場合,最後的《凡爾賽條約》是對德國這個戰爭挑起者明顯的報復,也為歐洲帶來僅僅二十年的和平。
別信那些傻話,最勇敢的人最先死去,活到最後你才能看到真相。
——題記
01. 看不見未來的戰敗國德國
二戰爆發的起點為何?
戰爭是世間最殘酷的遊戲,第二次世界大戰(下文簡稱「二戰」)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傳統觀點認為,二戰由德國首先挑起。有位叫朱維毅的旅德中國學者,寫了本名叫《尋訪二戰...
目錄
目錄
Contents
第一章 熙熙攘攘爭名利
(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
一戰結束,德國戰敗。戰後的巴黎和會成為列強分贓角力的場合,最後的《凡爾賽條約》是對德國這個戰爭挑起者明顯的報復,也為歐洲帶來僅僅二十年的和平。
01. 看不見未來的戰敗國德國
二戰爆發的起點為何?
戰敗國猶如世界末日
軍官不願與士兵同甘共苦
德國人越打越窮
02. 齊聚巴黎開和會
明知無法獲勝,還是下令艦隊出擊
威瑪共和國成立
有名無實的戰勝國義大利
英法美各有所圖,無法達成共識
03. 讓德國永遠償還不了的債
法國總理與英國首相僵持不下
固執的反對者成為國家領袖
天價的報復性賠償
04. 充滿怨念的〈凡爾賽和約〉
割地、賠款、裁軍,一件不少
波蘭走廊分割了德國領土
各懷報復心態簽訂和約
05. 被逼入絕境的德國軍民
軍隊無法接受戰敗的事實
鑽和約漏洞以降低傷害
經濟崩潰導致通貨膨脹嚴重
不是停戰,而是休戰
凡爾賽體系重新調整了歐洲秩序
06. 延續巴黎和會的華盛頓會議
美、日趁機擴張勢力範圍
〈四國公約〉的簽訂
勾心鬥角下完成的〈華盛頓海軍條約〉
〈九國公約〉讓日本外交再次失利
第二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
(希特勒發跡、納粹掌權)
希特勒的發跡建立於德國的衰敗,民生凋蔽,民族自尊心低落,若有人能帶領德國浴火重生,他是強人、狂人、獨裁者又何妨?
01. 希特勒的不快樂童年
希特勒是什麼人?
父親身世成謎
嚴格的父親和溺愛的母親
受虐兒長大後成為加害者
02. 顛沛流離的青年生活
獨裁父親的過世,讓他不再受管教
細心照顧罹癌的母親
成為在維也納生活窘困的窮畫家
03. 在一戰戰區裡衝鋒陷陣
自願到前線作戰
戰爭運一直不錯的小兵
戰爭結束意味即將失業
04. 政府的間諜意外加入政黨
從德國工人黨到納粹黨
召喚失去希望的人齊聚黨旗下
擁有上億元馬克,卻等著餓死
05. 政變失敗淪為階下囚
意在推翻政府的啤酒館暴動
歌劇院廣場的衝突以失敗告終
在被告席上發表政治宣言
慷慨激昂的雄辯擄獲婦女芳心
06. 捨棄暴力,爭取選票
服刑期間完成《我的奮鬥》
在獄中辦報紙與夜間集會
經濟愈蕭條,納粹愈壯大
興登堡與希特勒同台競選總統
07. 政治新手希特勒的總理路
陸軍元帥瞧不起一戰下士
以退為進,改變納粹黨員形象
當上總理,頒布〈授權法〉
08. 從縱火案到長刀之夜
啟人疑竇的國會縱火案
新法令取消了所有的公民權
祕密警察組織「蓋世太保」的成立
黨衛軍的誕生
共和國名存實亡
09. 德意志第三帝國成立
總理與總統合二為一
執政五年後零失業率
成立德意志勞工陣線來管理大眾
免費娛樂背後的真相
10. 為全面開戰所做的事前準備
特別組織:希特勒青年團
對孩子進行洗腦
為將來作戰而培養青少年
子女是國家的財產
宣傳天才戈培爾的煽情演講
11. 殘酷迫害猶太人
鼓動人民反猶太
恐怖的殺戮之夜:水晶之夜
12. 萬事俱備,整裝待發
重整軍備,全國徵兵
進軍非武裝區的萊茵地區
第三章 臭味相投俱獨裁
(義、日、西班牙法西斯化)
一九三○年代初期,法西斯主義逐漸盛行,從歐洲到亞洲,義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國不約而同的走向獨裁者的盛世,在這股瘋狂的法西斯風暴中,在二戰開始前,這些獨裁者已製造出第一批犧牲者。
01. 青年時期的墨索里尼
老墨索里尼的影響力
問題少年輾轉多所學校
混到教師資格,卻找不到工作
在瑞士主導石匠罷工
02. 國家法西斯黨的成立
革命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命運
「戰鬥法西斯」風靡義大利
實行「新經濟進程」,為社會謀福利
御用建築師打造墨索里尼的新城鎮
創辦第一個國際影展:威尼斯影展
03. 進軍衣索比亞
為重現羅馬帝國的輝煌而去打仗
希望在非洲擴張勢力範圍
與法國簽署〈羅馬協定〉
對中看不中用的國聯毫不在意
04. 綏靖政策下的犧牲者
力量、氣勢懸殊的義衣戰爭
占領衣索比亞
成為一大包袱的殖民地
05. 獨裁軍閥的極端主義
改革是要向左轉還是向右轉?
軍隊的勢力超越內閣
策畫「九一八」事變的三個參謀
「下克上」的仇視情緒蔓延
極右派團體掀起恐怖統治
法西斯青年軍官發動二二六兵變
軍人成為最終的獨裁者
06. 踏上專政之路的佛朗哥
不受百姓歡迎的共和政府
西班牙成為各國試水溫的場所
軸心國的結盟正式成立
第四章 旌旗高揚欲稱霸
(德軍的閃電戰)
二戰的開始終於在波蘭拉開布幕。備戰多年的德國憑藉軍武優勢橫掃波蘭,打出震驚世界的「閃電戰」,並向全世界宣告,納粹德國將重返列強,不論憑藉什麼樣的手段。
01. 四處簽訂條約的列強
條約再多也未能拯救波蘭
英、法與蘇聯未雨綢繆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
莫洛托夫的狡猾簽名
自導自演的格萊維茨事件
02. 令人措手不及的閃電戰
波蘭騎兵對抗德國坦克
毫無進退伸縮彈性的部署
格丁尼亞:最後投降的城市
03. 除了勇敢之外別無優勢的對戰
維斯特普拉特要塞攻防戰
轟轟烈烈的半島存亡戰
「北京行動」保存了波蘭海軍實力
04. 英法在防線內按兵不動
差了一個時代的戰略思維
用一戰的模式打二戰
05. 波蘭幾乎被德蘇滅族
德國占領區成了勞改場
蘇聯占領區同樣境況悲慘
06. 丹麥與挪威相繼淪陷
歷時四小時的威瑟演習作戰
中立國挪威遭到進攻
英法聯軍任務失敗
07. 出乎意料的盟軍大潰敗
西線戰役終於開打
機動性極強的德國傘兵
誤判形勢的荷蘭總司令
埃本-埃美爾要塞的失守
自空中轟炸法國堡壘
乘勝追擊盟國部隊
盟軍陣線被切斷
08. 敦克爾克大撤退
關鍵時刻下令停止進攻
行動代號:發電機
在貢比涅簽訂停戰協議
09. 悲壯慘烈的不列顛戰役
行動代號:海獅計畫
英國的黑色星期四
英國空軍毫無招架之力
九月十五日:不列顛空戰日
悲壯的科芬特里大轟炸
10. 東歐三小國的抉擇
奧匈海軍建立士兵蘇維埃
喪權辱國的〈特里亞農條約〉
不自量力的獨裁者霍爾蒂
不惜淪為附庸的安東內斯庫
夾縫中求生存的保加利亞
11. 屢戰屢敗的義大利軍隊
德義共同瓜分法國領土
搶在德國之前入侵希臘
12. 克里特島激戰
義大利向德國求援
絕不向義大利人投降
大規模的空降作戰
希臘民主軍橫空出世
13. 喪失主權的南斯拉夫
迫於無奈而簽約的保羅王子
德國在歐洲的第九個犧牲品
國土被鄰國瓜分殆盡
14. 反法西斯游擊隊的逆襲
狄托:二戰中唯一負傷的最高統帥
不應被遺忘的流亡政府
第五章 雙峰對峙萬骨枯
(蘇聯大清洗,蘇德戰爭)
又一獨裁者崛起!內鬥內行的史達林鬥倒黨內原本有志一同的同志,站上權力顛峰後不忘造神成為蘇聯第一偉人。然而面對德軍的進犯,大清洗那一套可是完全不管用……
01. 史達林的崛起
四處打家劫舍的不光彩過去
粗暴無禮的個性列寧不喜歡
取代托洛斯基成為繼承者
02. 不擇手段鞏固自己的地位
積極塑造自己成為政治之神
培植親信,消滅新的敵人
銷毀所有反對票以造假
03. 基洛夫被刺事件與大清洗
迷霧重重的刺殺案
蘇聯肅反運動就此展開
修改相關法條以進行整肅
04. 全面整肅異己的恐怖時代
含義模糊的「兩面派」
速戰速決的公開審理
受審者安慰審問者
俄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05. 優秀人才損失殆盡
用假盧布買假情報
藝人與知識份子也不能倖免
06. 命運多舛的芬蘭
迫使沙皇讓步的大罷工
紅軍與白軍廝殺的內戰
07. 蘇芬戰爭開打
芬蘭與蘇聯互相不信任
「白色死神」攻其不備
蘇軍慘勝,得不償失
08. 芬蘭雖敗猶榮的祕訣
為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而戰
德國派觀察員前往觀戰
09. 吞併波羅的海三小國
愛沙尼亞被迫簽訂互助條約
拉脫維亞跟著妥協讓步
立陶宛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嚴禁駐軍干涉三國內政
蘇聯完成兼併的宿願
10. 史達林錯失備戰先機
「東方戰線」飽受爭議
「巴巴羅薩行動」遲遲未執行
「紅色間諜」佐爾格登場
始終不願面對作戰的現實
史達林對希特勒深信不疑
開戰前方才警覺不妙
11. 戰略失誤的帶來的惡果
來勢洶洶的德國聯軍
德軍對戰爭結果很樂觀
蘇聯占領國發起獨立運動
經驗豐富的軍官不復存在
步兵部隊放棄挖掘壕溝的戰術
12. 史上最強圍殲戰
斯摩棱斯克戰役的影響
朱可夫與史達林意見相左
總參謀長終究換人做
搏殺激烈敖德薩圍城戰
13. 列寧格勒保衛戰開打
粉碎德軍的毀滅計畫
蕭士塔高維奇與〈第七交響曲〉
蘇聯游擊隊加入戰鬥
14. 終結德國陸軍無敵的神話
十日完攻的「颱風行動」
寒冬阻擋了德軍的去路
官員和百姓紛紛棄城逃跑
蘇軍發動大規模反擊
第六章 劍舞黃沙灑熱血
(決戰北非戰場)
向來多有無厘頭之舉的義大利軍上了北非戰場依舊不改其本色,大拖德國後腿,然而在這片戰況混亂的滾滾黃沙之中,「沙漠之狐」隆美爾之名漸漸鵲起,德國又一名將橫空出世。
01. 在非洲另闢戰場
墨索里尼覬覦北非領土
義軍裝備落後,毫無鬥志
在綠洲上修築防禦工事
絕不違反紀律的義大利戰俘
不愛打仗愛投降的義大利人
元帥竟被自己的砲彈擊斃
02. 沙漠之狐隆美爾登場
德軍如入無人之境
英軍發動「十字軍作戰」
03. 反敗為勝的蒙哥馬利
誰能擊敗隆美爾?
義德艦艇無法運送補給物資
美國參戰增強了盟軍實力
第八集團軍兵強馬壯
04. 絕地大反攻:阿拉曼戰役
盟軍的「輕足」進攻行動
發動戰役的絕佳時間點
盟軍掌握了制空權
05. 坦克大對決的結果
慘烈的「第二十九點」攻防戰
補給燃油來得太慢
「增壓行動」徹底摧毀德國坦克
軸心國撤退,盟軍慘勝
第七章 硝煙正濃鏖戰急
(亞洲、太平洋戰場)
歐戰打得火熱,日本在亞洲也嶄露了擴張野心。此時日本政府高層為軍部所把持,沒有打不打仗的問題,只有南進與北進之爭,與列強為敵不在考慮範圍,日本是鐵了心的想在太平洋點起熊熊戰火。
01. 以時間換取空間的持久戰
日軍深陷中國內地而不可自拔
覬覦東南亞的戰略物資
北進、南進兩派之爭
選擇南進的原因與考量
日軍的武器並不先進
日蘇各自扶植傀儡政權
02. 偽滿洲國的張鼓峰事件
大本營指揮不動驕兵悍將
張鼓峰之役蘇軍獲勝
日軍認為白刃戰術無敵
簽發〈滿蘇邊境糾紛處理綱要〉
03. 蘇日對決的諾門罕戰役
日蘇雙方再度交手
朱可夫擔任蘇蒙聯軍指揮官
蘇軍置之死地而後生
自製燃燒瓶攻擊坦克
輕步兵對抗裝甲重砲
「不聽話就撤換」的朱可夫
北進政策轉成南進政策
04. 關東軍的吞美野心
美國宣布禁運石油到日本
山本五十六的偷襲決心
一邊備戰,一邊進行會談
旗艦赤城號升起Z字旗
05. 日軍偷襲珍珠港
第一波攻擊機群於清晨出發
美軍毫無戒備,受創嚴重
偷襲後才遞交宣戰書
日方取消第三波攻擊
航空母艦在日軍偷襲前離港
美國正式捲入二次大戰
06. 日軍占領菲律賓
亞洲最大的海空美軍基地
菲律賓的「珍珠港事件」
日軍並未襲擊後撤部隊
麥克阿瑟被迫撤至澳洲
日軍完全控制菲律賓全境
恐怖又無人性的巴丹死亡行軍
07. 馬來之虎迎戰英軍
開戰一百天內攻克新加坡
馬來半島的「珍珠港事件」
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淪陷
獅城華僑慘遭大屠殺
08. 「三年零八個月」的香港
日軍從深圳進攻香港
皇民化教育下的香港百姓
09. 向日本靠攏的生存術
泰國的失地恢復運動
日軍的「大東亞共榮圈」計畫
閣昌島海戰泰軍傷亡慘重
哪一方戰敗,它就是我們的敵人
美國幫忙泰國於戰後脫罪
10. 緬甸被日軍占領
史迪威入緬指揮中國遠征軍
中英聯軍潰敗,緬甸失陷
緬甸獨立軍對日軍有所期待
11. 成功破解日軍密碼
日軍挺進西南太平洋
決心阻止日軍登陸莫士比港
12. 美日珊瑚海海戰
揭開序幕的圖拉吉戰役
轟炸美軍油船和驅逐艦
祥鳳號航空母艦被炸沉
美日雙方各自發現攻擊目標
奧爾特海軍中校的最後對話
列剋星頓號沉沒的代價
13. 轟炸日本本土
總統下令進行報復性攻擊
杜立德中隊空襲東京
14. 美日的密碼攻防戰
珊瑚海海戰的影響
日軍的加密電報終於破解
15. 驚心動魄的中途島之戰
濃霧與機械故障引發的失誤
首波空戰誤導了南雲中將的判斷
偵察機模稜兩可的報告
先降落還是先發動攻勢?
空襲行動損失慘重
16. 太平洋地區的戰役主動權易手
是否有「決定命運的五分鐘」?
約克城號航空母艦遭擊沉
沉船損失的是人才,而非戰艦
日軍航空母艦的墳場
目錄
Contents
第一章 熙熙攘攘爭名利
(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
一戰結束,德國戰敗。戰後的巴黎和會成為列強分贓角力的場合,最後的《凡爾賽條約》是對德國這個戰爭挑起者明顯的報復,也為歐洲帶來僅僅二十年的和平。
01. 看不見未來的戰敗國德國
二戰爆發的起點為何?
戰敗國猶如世界末日
軍官不願與士兵同甘共苦
德國人越打越窮
02. 齊聚巴黎開和會
明知無法獲勝,還是下令艦隊出擊
威瑪共和國成立
有名無實的戰勝國義大利
英法美各有所圖,無法達成共識
03. 讓德國永遠償還不了的債
法國總理與英國首相...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