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戰後臺灣社會光景
茶行女兒細膩刻畫的家族記憶
「我苦尋一條回家的路,在路的盡頭處,紅磚的茶行裡,父親、阿母站在一扇灰撲撲的大門門口,等著我回家……」她生於臺北大稻埕的茶行,是王家的小女兒。
文山茶行是所有故事的起點,串起八十年的家族記憶。童年回憶裡,父親疼寵她,抱著她巡視茶廠;茶行堆疊著茶葉麻袋包,是與姊姊躲貓貓和觀察大人工作的好所在;天井禁地有許多扇門,尤其是大媽所在的兩扇門,令她印象深刻;父母情牽一甲子,阿母卻鬱鬱寡歡,總是長跪在佛香裊裊的煙霧裡。而茶行外頭,則是大時代的急劇動盪,歷經日治時期、終戰後的臺灣社會光景,茶行裡高談闊論的知識分子,因故消失在黑霧之中……
這些深埋心底的回憶與家族往事,彷彿伴隨著茶葉香,如長卷般徐徐展開,化作濃濃不捨的念想,鋪成回到魂牽夢縈茶行的溫情之路。
作者簡介:
王淑婉
一九五一年生,大稻埕茶葉世家的小女兒。
先後就讀蓬萊國小、靜修女中、淡江中學,之後赴日留學,取得短期大學的畢業文憑。
年近耳順始試圖執筆寫作,此時童年在大稻埕的茶行生活竟一個字一個字如噴泉般湧出,作者將一篇篇的童年回憶張貼於個人部落格,引發讀者諸多迴響。文字質樸有渲染力,書寫童年、回憶父母,感情真摰,不見雕琢痕跡。《茶行的女兒》為其第一部作品。
相關著作:《茶行的女兒》
章節試閱
序曲
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民國二十四年,五月,台北大稻埕碼頭,正午。
爍黃的陽光折射在淡水河,閃爍的粼粼波光如金黃色的緞帶懸接著台灣海峽。
老舊的船隻滿載貨物,除了一些布匹、民生用品,最大的貨物還是當時風靡亞洲大陸、日本、琉球的花茶和包種茶。
那是一個物質資源貧乏的時代,唯一的通路是港口,碼頭附近的大稻埕相當繁榮,人來人往,燈紅酒綠,商賈雲集。 當貨船一艘一艘「嗚——嗚——」緩緩離開港口時,「文山茶行」的名號正式啟帆,王家兄弟也同時建立了家族事業的版圖。 七十多年前的台灣,適逢二次大戰末期,資源缺乏,人民生活困苦。那個時代,唯一欣欣向榮的事業是茶莊,文山茶行是當年六大茶行之一,四百多坪的工廠坐落在現在的市區,長長的煙囪經年冒著黑煙,工人光著胳膊,穿著一條粗布製作的七分褲,汗流頰背,粗壯的手臂挑起煤炭往烘爐攪拌,激起了熊熊的火光,照耀在滴滿汗珠的臉上,閃爍著奇特的光影。烘爐烤箱底下有一條黑色的皮帶,裡頭經過烘焙持續運轉出來的是一粒粒包種茶,烏黑晶亮。整個廠房飄散著茶葉的香味,一直到今天,午夜夢迴,我會走進時光隧道尋找我熟悉的香味。那香味像精靈般引誘著我回到童年。 這些茶葉經過當時的貿易商德記洋行運到英國、大陸東北、華北,成就了日治時代台灣茶葉文化的榮景,也成就了王家兄弟的家族事業。 王氏家族來台後,即在台北縣新店一帶開墾,曾祖父王清廉在大坪林種茶成為茶農,祖父王綿長則兼做茶販。 我的父親王水柳,自小跟著祖父在安坑大坪頂種茶,再將炒過的茶葉包裝上船,沿著新店溪載到台北大稻埕販賣。小學時候因為販茶耽誤功課,安坑國小校長小山新治先生登門拜訪,父親感動之餘挑燈夜讀,得到台北市廳長獎。在學期間,中午的便當無清飯,都是清粥加醬油,天冷冰凍難以下嚥,幸蒙安坑國小校吏曾全樟先生將便當放在爐邊溫熱,並煮麵食讓父親食之,連續六個學年。小學畢業後,因為家業放棄升學,與祖父一起打拼,篳路襤褸,栽培弟妹受高等教育。民國二十一年四月,與二叔王添灯創立文山茶行。 我的二叔王添灯,茶葉工會理事長,參議員,在二二八事變發生後,組織「緝煙血案調查委員會」,卻消失在二二八的迷霧裡,他是當時台灣社會的菁英,社會聲望,灼灼其華,如日中天,卻驟然墜落。
我的三叔王進益,日大經濟科畢業,坐鎮天津,創造包裝精美價格便宜的「六合香」品牌。樂善好施,與友人施乾創立愛愛寮,照顧貧民。 我的四叔王忠信,昭和醫科畢業,在琉球行醫感染肺病,一九四二年病歿。 我的二姑秀琴聰明伶俐,在東北大連經營文山茶行支店,屢創佳績。
茶行維持了約三十年的榮景,經過日治時代,大戰末期,日本宣布投降,台灣光復,舉國同歡,國府來台,二二八事變,哀鴻遍野,血流成河,白色恐怖…… 時代的悲劇背景裡,都有著小人物的故事,一幕一幕上演,人間情愛,悲歡離合,英雄美人,一個人物銜接一個人物,一個故事串聯一個故事,最後連結成一條命運的鎖鏈。
天井
在飄著茶葉花香的廠房裡,長長的廊道裡堆疊著一大包一大包的麻袋茶葉,重重疊疊堆積成山。我常常爬到茶葉麻袋包,在堆疊的空隙中看著大人走過——我的童年記憶,是從茶葉花香和父親的手臂開始的。
在茶廠的裡邊有一個天井,天井旁邊一個矮房子裡住著一個經年穿著黑衣褲的老婦人,她相當瘦小,頭髮後梳成髻,膚色黝黑。有時候乳母在天井裡晾衣服,我就在旁邊踢毽子,常常她就在角落裡瞪著我看。那時候的我很小約莫三歲,那樣的眼神是我無憂童年裡的第一道閃光,有時候當我踢完毽子,她突地拿起竹竿追著我打,乳母壯碩的手擋住了那落下來的棍子。
她是誰?那眼神惡狠得像陰間裡的閃電!
我從天井跑去事務所,撲倒在父親懷裡,哭訴被婆婆追打的過程,年幼的我知道只有他能幫我拿主意。 他緊緊抱著我,將我放在他的胸前,溫柔地跟我說:「以後不可以去天井!」 然後語帶責備地吩咐乳母,乳母雙手垂立,一臉委曲。
從此以後,天井變成我無憂童年的紅色警戒線。
茶行的天井有好幾扇門,算一算有五扇門,每個門的出入都不同。其中有一扇門是通往隔壁的另一間茶行,門前養了一隻狼狗,俗稱軍用狗,整天拴在門柱上,短短的繩子讓牠只能繞著圈跑來跑去,天冷的時候牠哈著氣,犬齒尖銳,吐著舌頭,涎淌著白色口水。有一天,乳母在井旁汲好了水,放下洗衣板準備洗衣服,那隻狼狗忽然鬆了栓,衝了出來,乳母丟下衣服拉著我跑,我的小腳跑不過,轉身躲進旁邊烘茶的門,往茶葉堆裡鑽;乳母繼續往前跑,大狼狗很快追上她,撲在乳母胖胖的身上,張嘴咬住她的小腿,我嚇得哆哆嗦嗦說不出話來,鮮血從乳母的小腿流下來,她整個人癱暈在地上。長工阿福聞聲跑了過來,將狼狗打昏,但是乳母的小腿肚已經被狠狠地咬下一塊肉。
狼狗的主人賠了八百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很大的金額。乳母塗了好幾個月的藥才治好,留下了黑色難看的疤。 乳母走後,我不再去天井,和父母住在二樓,整天和姊姊玩在一塊兒。天井對我來說是一個擁有很多扇門的禁地,每一扇門後面都有不同的景象,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媽的兩扇門……
隔了幾年,我又去天井,這一次我是一個人去的。我已經長大了,大得足夠捉住那個追著我的老婦,破落的屋子空無一人,蜘蛛網沿著屋簷而生,連那汲水的井也枯乾了,汲水器鏽蝕得剝落在地上,將地面都染黃了。
她搬走了。
我從煮飯的阿蓮那裡聽到很多故事。
她是第一個故事。
大媽
六十年前的炊事非常辛苦,必須不斷地在灶裡頭加滿薪柴,或拿著蒲扇搧火,才能煮好一頓飯。那時候工人多,阿蓮幾乎一整天都得待在廚房裡,她在茶行做了三十年,茶行的興衰起落,在她的眼裡如同一幕連續戲。
「她是你父親的童養媳,你大哥的媽媽……」
她緩緩拿起大塊煤炭往灶裡丟,炭火劈啪劈啪響,灶裡的火光跳躍在一老一少的臉上。說故事的人是當年的長工阿蓮。聽故事的人是茶行的小女兒。
*******
我大哥足足大我三十歲,有一對深陷的眼窩、溫和的笑容,疼我愛我如同小爸爸。他每天來茶行上班,父親被我纏不過的時候,就將我往大哥的懷裡塞,他常常將我放在腳踏車坐墊前面槓桿上面綁著的竹藤椅上,騎著腳踏車載著我出去逛街,或是拉著我的小手連哄帶騙地帶我去柑阿店買棒棒糖。大哥非常安靜不愛說話,沒事的時候就悶著頭看報紙或是看著窗外的天空發呆。我常常在天井的後院看到他,陪著老婦聊天,啊!不,是陪著他的媽媽聊天。
我幾乎無法將他和大媽連結,因為大媽凶惡的眼神和大哥很不一樣。
過了幾年,我的父親在另外一條街買了一棟透天厝,安頓了他們。
我對大媽的憎惡隨著年齡的成長,漸漸淡忘,有時候,我會在放學的路上遠遠看到她,佝僂踽行在街頭,一樣的黑衣黑褲,在街上像是一個小小的逗點,不引人注意,但是又鮮明得像一個印記。我心生同情,如發芽的種子,在心裡慢慢滋長。
透天厝是在大稻埕圓環旁邊的一棟三層樓房,一樓出租給鐘錶行。有時候我和姊姊會去看大哥,大哥住三樓,我們必須穿過置物間爬上樓梯,再穿過二樓的走道,二樓的燈從來不開,暗暗的伸手不見五指,在我們適應了黑暗之後,隱約從窗戶間隙透過來的光線裡,看到一條灰色的布簾隔開了一個房間,大媽就在那裡,在黑暗房間裡度過大半的歲月。
那是一個不一樣的貞節牌坊。
二十年後,父親接到一通電話,表情凝重。
從父親口中我知道她病了,喉癌。
我陪父親去鐵路醫院看她,她躺在床上,棉被蓋滿了整張床,露出一張蒼老的臉,眼神不再炯炯清亮,在經過歲月滄桑的灰色雙眸裡,我看到她對父親的怨懟和隱約的嬌羞,我退到病房外面。
約莫十分鐘後,我的父親走出病房,眼神有感傷……
再過一個月,她走了。
永遠離開那個枯乾的天井和暗房。
乳母
我的乳母微胖,有一對豐滿的乳房,廚房事繁,阿蓮忙不過來,常常要她去幫忙撿菜。
那個時代的青菜沒有用農藥,在翠綠的菜葉間,肥滋滋的蟲緩緩蠕動,必須細心把牠們一條條清撿出來。
我記得,只要乳母蹲在地上撿菜,工人就圍著圈繞著她說話。
夏天的陽光穿過天井漫漫地照進食堂旁邊的廚房,乳母白皙滑嫩的乳房像兩個跳動的肉球,讓工人總要找個理由到廚房繞繞。
一直到阿蓮吆喝的聲音響起,乳母的嘴角漾起一抹淺笑,工人才一個個跑開。那時候我三歲多,什麼都不懂;現在全懂了——那是一個隱藏著曖昧與情欲的互動。
她是一個溫柔的女人,我喜歡拉著她的手。她的手細嫩,柔若無骨,像握著一團白色滲了水的麵團,捏捏放放,舒服得很。
我是個纏人的孩子,白天是讓人頭痛的娃兒,晚上是怕黑的小孩。
一疊疊的茶葉包,到了晚上在陰森的長廊裡,微弱的燈泡下,變成白髮碧眼的魔頭,呲牙咧嘴,一個一個從茶包裡蹦跳出來。
半夜我常常哭到驚動了父親下樓來抱我過去,讓我枕在他厚厚的胳膊上,一直到天亮。
父親一早去巡視工廠。我繼續纏著乳母。
我永遠記得那一天。
在天井旁邊有一整排廁所,老式的茅坑,木門。
她跟我說她要上廁所,我就蹲在門外等,等了很久不見她出來,敲門也不應。
天快要黑了,我嚎啕大哭。工頭撞開了木門,窗戶是推開的,她從窗戶爬出去,穿過天井逃走了。
她為什麼要跑?她為什麼要離開我?是不是我哪裡惹她生氣了?我沒夜沒日地哭,想不出理由。
父親走過來,將我抱在懷裡,枕著他的手臂。從那一天開始,除非必要,我絕不輕易讓父親離開我的視線。
乳母豐滿的乳汁,哺乳了初生嬰兒的我,讓我一邊撫摸她飽滿的乳房,一邊吸吮來自於她的生命之泉。有一天晚上,她忽然抱著我大哭,第二天等我起床後,將衣服一件一件穿在我身上,溫柔地幫我梳頭髮,再紮兩條麻花辮子。我記得她離開我那一天,不知為什麼,我忽然用我的小手撫摸她的臉。我深深記住她的樣子,她是我的乳母,我另外一個母親,她的不告而別重創了一個三歲小女孩的心。
後來阿蓮說她跟其中一個工人跑掉了。那個工人長得高大粗壯,是有家室的男人,在南部的三合院有一個老婆養著三個孩子。帶著乳母回南部老家,引起軒然大波,老婆一氣之下跑回娘家,留下三個孩子——乳母一下子變成三個孩子的後娘,生活的壓力同時也折騰著她。
最後一次看到乳母的時候,我已經是一個初中的學生了,有一天放學回家,看到一個白髮佝僂的老婦,提著綁緊的花色四角巾的包包,站在茶行門口東張西望,我訝然地請她進門。多年不見,在經歷風霜的臉上,我搜尋當年美麗乳母的影子,只有在她的眼睛裡找到一抹當年的清麗,其他的全部被皺紋攻陷了。她高興地拉著我的手,輕輕撫摸著我的臉,笑呵呵地說:「長大了!長大了!」這時候,我看見她的眼角泛著淚光。
阿母
那是一段灰暗的時期,當我哭著找乳母的時候,父親將我放在他的胳膊裡,抱著我巡視工廠。談生意的時候將我放在他穿著西裝褲的大腿間任著我爬來爬去,和父親談生意的人都是茶葉界有頭有臉的朋友,他們都知道父親有一個很小的女兒;有時候新的客戶來了,看到滿頭白髮的父親,還以為老闆手上抱著的是孫女。
這個小女兒經常無法無天,辦公桌上的文具鋼筆被當成飛鏢,一支一支飛射出去,彈射到木格子的玻璃窗上,再掉落下來,整個事務所文件橫飛,狼藉不堪。
有時候鬧得過火,我阿母會盈盈地走過來,將我拉開,我牢牢抓著父親的脖子,像無尾熊攀著大樹,然後另外一個家傭,用她巨人般的手將我抓離事務所,連拖帶拉抱到二樓。我哭啞了嗓子,眼淚鼻涕糊了一堆。
在茶廠的天井前面有一道石階直通二樓,我們的家就在那裡。乳母走後,我的睡床移到二樓,父親在姊姊的房間加放了一張大床,我們姊妹在那裡滾來滾去,翻跟斗,爬到窗戶再跳到彈簧床上,漸漸離開了乳母離去帶給我的創傷。
我眼目所見,不再是天井和廚房,而是我自己的家人。
那時候的台北尚未開發,幾乎都是平房,我的睡床是二樓靠窗,推開窗戶,可以看到櫛比鱗次的屋瓦和天空。
白天父親抱著我巡視工廠,下午姊姊下課後我們就在長廊茶葉包裡躲貓貓。有時候混得凶了,阿母會拿著雞毛撢子到長廊的茶葉包找人。我在茶葉包的空隙中看著大人走過,有時候是父親,有時候是阿母。
阿母非常美麗,經年穿著旗袍,素雅的碎花;烏黑的頭髮,經過師傅的巧手,雲鬢後盤;象牙白美膚,白玉般的耳垂終年墜掛著渾圓的珍珠。腳上踩著的是和旗袍同樣花色的鞋子,腳步輕盈。
但是阿母大多待在佛堂。
二樓偌大的客廳裡,兩旁擺放著清朝的太師椅,古黑檀木長方形案桌中間蓮花座上盤坐著一尊銅製觀音,低首垂目。旁邊有一尊精瓷笑臉彌勒佛,一對青瓷大花瓶分置左右,插著翠綠的萬年常青。
阿母常常跪坐佛前,在佛香裊裊裡,我看到她烏黑的髮際摻雜了銀絲。
阿母並不快樂。
序曲
一九三五年,昭和十年,民國二十四年,五月,台北大稻埕碼頭,正午。
爍黃的陽光折射在淡水河,閃爍的粼粼波光如金黃色的緞帶懸接著台灣海峽。
老舊的船隻滿載貨物,除了一些布匹、民生用品,最大的貨物還是當時風靡亞洲大陸、日本、琉球的花茶和包種茶。
那是一個物質資源貧乏的時代,唯一的通路是港口,碼頭附近的大稻埕相當繁榮,人來人往,燈紅酒綠,商賈雲集。 當貨船一艘一艘「嗚——嗚——」緩緩離開港口時,「文山茶行」的名號正式啟帆,王家兄弟也同時建立了家族事業的版圖。 七十多年前的台灣,適逢二次大戰末期,資...
推薦序
記憶的黑暗與光明──序《茶行的女兒》
記憶的彰顯與遮蔽,往往需要從文字紀錄來檢驗。如果沒有說出或者書寫,即使是轟轟烈烈的歷史,最後也要歸於沉寂。二十世紀的台灣史,從戰前殖民時期到戰後威權時代,有多少生命曾經精采演出,只因為政治浪潮過於洶湧,最終一個一個都遭到席捲淹沒。個人的命運,也許很難抵擋政治權力的干涉,但只要勇敢留下紀錄,生命就會在歷史圓柱上刻下痕跡。只要有一點點刻痕,縱然面目模糊,漫漶不清,畢竟還是可以沿著深淺不一的文字,追尋失落的記憶。王淑婉完成《茶行的女兒》時,其實已經在歷史的石柱上,留下痕跡。無論她的刀工多重或多輕,都逼著我們在辨識她的文字時,必須脫帽並且沉思。
我之所以遇到淑婉,是在敏隆講堂的教室。每年春天,我都會在講堂開授一門適合大眾聆聽的課程。我的用意是,把學院裡的知識化為尋常的學問,與學院門外的大眾心靈相互對話交流。淑婉來聽課時,總是選擇坐在第一排,她的專注神情與埋首筆記,往往使我不敢懈怠下來。有一次下課時,她偶然提起,她的二叔就是在二二八事件受害的王添灯。聽到這個名字,心情不禁肅穆起來。遠在海外時期,我的台灣史研究,便是始於二二八事件的探索。當時,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東亞圖書館,我翻閱著戰後初期的台灣報紙,包括《台灣新生報》、《民報》、《人民導報》,王添灯身為台灣第一屆的參議員,不時會在新聞報導中浮現名字。他對行政長官公署官員的貪污腐化,曾經在議會公開質詢批判。事件爆發後,他遭到逮捕,並且被丟進汽油桶活活燒死。王添灯的悲慘命運,在我歷史研究的經驗裡,一直是巨大的傷痛。
我未曾預料,那悲傷的記憶其實距離我並不遙遠。淑婉說出她的身世背景時,我才驚覺歷史往往不時與我們擦肩而過。這次捧讀她的成長記憶,王添灯身影雖然在文字裡退到遙遠的背景,卻總是覺得,在什麼地方會與歷史幽靈不期而遇。那個時代的父母,為了避免讓傷痛傳承到下個世代,竭其所能創造樂觀明朗的環境。生下來就有聽障的淑婉,可能比起同輩還要辛苦。但是經營茶行的父親,無論在商場受到何等挫折,無論外面政治環境是何等黑暗,都想盡辦法使女兒享有快樂的童年。在她細緻的描寫裡,怵然讓讀者看見,戰後的台灣男人承擔起多少折磨。在面對兒女時,好像什麼事情都未曾發生過。因為她擁有一個善於隱忍的父親,往往單獨消化記憶的悲痛與政治的險惡,為女兒換取一個毫無煩憂的家庭。她筆下的文字,帶著閃亮的光線,愉悅的節奏,把那個時代擦拭得非常透明。
台灣的茶葉,從晚清開始,就已經把小小的海島推上世界貿易的版圖。大稻埕的王家,是這行業其中的一個典範。在她的回憶中,描寫茶行忙碌的景況,容許讀者窺見它所散發的時代氣味與光影。在熱鬧喧囂的日常工作裡,一位女工也融入繁忙的生產線。故事就在這裡展開,在千絲萬縷的人際關係中,父親終於遇見這位女工,後來也就是淑婉的母親。作者有她個人的筆法與技巧,很容易誘使讀者陷入她形塑出來的情調與格調。
戰後台灣社會庶民生活的光景,都清晰倒影在她抒情的文字。淑婉有一顆善良的心,有意在她童年回憶的書寫,髹上一層光澤。其實,她避開了一些悲劇故事,例如王添灯的遇害,或者大媽的委曲命運。她自己在學校的成長經驗,不時受到同學的欺負與奚落。如果沒有父母灌注她豐富的愛,或許不可能以大方磊落的態度面對人生。書寫,原就屬於一種過濾或救贖的實踐。記憶,本來就是屬於一種選擇性的遺忘。當記憶與書寫結合起來時,她已經抹去生命裡太多的淚痕與傷口。縱然生來就是聽障者,但她看到的世界卻都是完美無缺,也必須要有這樣的心房,她才有能力克服童年時遭到的屈辱,以及成年後遇到的殘缺愛情。
人生本來就是由許多偶然與巧遇拼湊而成,它無法事先預約,也無法量身訂做。命運到來時,只能坦然接受。淑婉所承接的生命遊戲規則,就像下棋那樣,可以寫出變化無窮的棋譜,卻只能在一定的格局裡面完成。她把完全受到遺忘的大稻埕歲月,又重新構築起來。無論是吉光片羽,或是細膩紀錄,都讓讀者感受到時間與空間的溫度。她擅長使用柔軟的文字與句法,描繪那遙遠時光裡的黑暗與光明。無論如何也看不到一絲光線,卻因為她的寬容,終於還是照見時代心靈的挫折與昇華。全書結束時,她的生命也獲得拯救。
陳芳明
2013.12.27 木柵
記憶的黑暗與光明──序《茶行的女兒》
記憶的彰顯與遮蔽,往往需要從文字紀錄來檢驗。如果沒有說出或者書寫,即使是轟轟烈烈的歷史,最後也要歸於沉寂。二十世紀的台灣史,從戰前殖民時期到戰後威權時代,有多少生命曾經精采演出,只因為政治浪潮過於洶湧,最終一個一個都遭到席捲淹沒。個人的命運,也許很難抵擋政治權力的干涉,但只要勇敢留下紀錄,生命就會在歷史圓柱上刻下痕跡。只要有一點點刻痕,縱然面目模糊,漫漶不清,畢竟還是可以沿著深淺不一的文字,追尋失落的記憶。王淑婉完成《茶行的女兒》時,其實已經在歷史的石柱上...
目錄
[自序]那一條回家的路
童年停格
序曲
天井
大媽
乳母
阿母
北投花園
童養媳
出走
篩茶
情緣
離開茶行
思念
重逢
良辰
傷痕
生子
失蹤
夭折
戰火
終戰
星星 月亮 太陽
姊妹情深
茶行阿嬤
母親的最後一個冬天
父親的告別式
茶葉香的童年
屋瓦
尋寶
美子阿姨
阿蓮
阿菜姨
四舅
最後的一瞥
不悔的痴情
查某嫻
少女情懷
「我回來了!」
蓬飛如花的紅裙
最後的天堂
[自序]那一條回家的路
童年停格
序曲
天井
大媽
乳母
阿母
北投花園
童養媳
出走
篩茶
情緣
離開茶行
思念
重逢
良辰
傷痕
生子
失蹤
夭折
戰火
終戰
星星 月亮 太陽
姊妹情深
茶行阿嬤
母親的最後一個冬天
父親的告別式
茶葉香的童年
屋瓦
尋寶
美子阿姨
阿蓮
阿菜姨
四舅
最後的一瞥
不悔的痴情
查某嫻
少女情懷
「我回來了!」
蓬飛如花的紅裙
最後的天堂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