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暖花開的時節,作者老陳來到位於臺灣臺北的國立政治大學,擔任交換學生。同年4月,老陳於《中國時報》上發表〈一位陸生眼中的「飛彈尷尬」〉一文,建議大陸撤除或是後移對準臺灣的飛彈,同時向兩岸年輕人發出號召,深入了解彼此,建立互信,消弭隔閡,引發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被評論界認為是難能可貴的來自中國大陸的客觀聲音。
這不但是一本不斷更新的旅途記憶,更是一位大陸年輕人關於臺海關係的思考記錄。全書洋溢著自由和開明的氣息,在「陸生赴臺」的具體操作細節尚未塵埃落定的今天,向臺灣人展現了一位大陸留學生在臺生活半年的真實心路歷程。
作者簡介:
陳爾東
人稱老陳,脖子上方掛著一張與實際年齡不符的略顯滄桑的面龐。老陳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大陸最動蕩的年月──1989年6月,成長在民國舊都、博愛之城──中國南京。18歲那年,老陳獨自漂洋過海,前往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美利堅大學 (American University) ,攻讀國際關係。大二開始,老陳為多家中英文政策期刊撰寫關於華府─北京─臺北三角互動的分析評論,在Foreign Policy in Focus,Asian Times Online,China Post,《光明日報》等平臺上發表文章二十餘篇,在學界嶄露頭角。
章節試閱
第十七章 《一位陸生眼中的「飛彈尷尬」》
交換生活不溫不火地繼續著,不過平靜中似乎總是蘊藏著一股試圖打破平靜的力量,而老陳發表在《中國時報》上的評論 —— 〈一位陸生眼中的「飛彈尷尬」〉,以及之後所引起的一系列風波,正是印證了這樣的猜測。
老陳之前也曾多次為各類中英文的學術期刊和報紙雜誌撰寫政策分析和評論,偶爾也引起過小範圍的關注,但是從未像這篇文章這樣,激起如此大的反應,甚至不乏極端偏激的評論,實在是讓老陳有些招架不住。好在島內的主流學界和政界對這篇文章還是以支持和鼓勵為主的,這也給了老陳繼續堅持「理性探討,謝絕衝動」原則的動力。
為了更加客觀地描述這場風波,老陳首先把發表在《中國時報》上的全文黏貼在這裏,供讀者瀏覽:
一位陸生眼中的「飛彈尷尬」
* 2010-04-19 中國時報 【陳爾東】
筆者來政治大學做交換學生已近兩個月,很多切身的體會。感觸最深的就是,在兩岸關係的互動中,主權並不一定完全沒有商榷的餘地,只有利益的共享才是永恆的主題。以往北京熱中於把海峽對岸的臺北定位成一個與祖國母親走散多年的遊子,如今已經開始調整稱呼,把「遊子」升級為「兄弟」,而「兄弟論」折射的正是一 種基於對等平臺的務實態度。
然中國大陸一方面正視現實,採取更加理性務實的態度處理兩岸關係;另一方面,卻依然固守著理論和實踐的困境,難跳出思維定勢的怪圈。最讓筆者費解的就是 矗立在東南沿海的對準臺灣的飛彈。北京一方面積極推行兩岸經貿協定的簽訂,希望透過經貿「讓利」籠絡民心,另一方面卻完全沒有意向撤除或者後移飛彈。對於 飛彈的堅持,可能是目前大陸對臺政策中最任性也最值得商榷的一條。
首先,按照大陸現在的軍事能力,即使把飛彈後撤到新疆的塔裡木盆地,也依然具備了涵蓋臺灣的射程能力。所以在大陸的東南沿海,也就是臺灣海峽最敏感的地帶,並沒有架設飛彈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其次,飛彈對於大陸來說只是一層安全再保障,起的是「錦上添花」的作用,而對於臺灣而言卻是縈繞在視野不遠處的陣陣陰霾,是揮之不去的恐慌之源。鑒於海峽兩側完全不均衡的力量對比,大陸方面更應該保持克制,有所讓步。
再者,就像美國對臺軍售早已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議題一樣,飛彈的存廢更是一個充滿象徵意義的符號。大陸的「讓利」能否落到實處,不僅僅取決於ECFA能 否成功簽署,更重要的是善意的釋放是否真誠。如果一方面強調兩岸同根同源是一家,另外一方面卻又把飛彈對準自家「兄弟」,倒真有點自相矛盾。如果大陸願意後撤飛彈,那麼對於臺灣而言絕對是一個切實的讓步,這遠比領導人在媒體面前強調「兄弟論」更讓人信服。
不少大陸同學很難理解年輕一代的臺灣人所持有的「Taiwan Identity」論,也不清楚「臺灣自主意識」,更難以設身處地地理解臺灣人的艱辛,尤其是這種飛彈臨頭的安全困境。許多臺灣人去過大陸,而能來臺灣的大陸人只是一小部分,尤其是像交換生這樣可以待上將近半年的,就更是鳳毛麟角了。
如果大陸學生來臺之後,能在遊山玩水之餘深刻解讀臺灣同齡人的想法,尤其是關注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在年輕人思維中的映射,會更具長遠意義。畢竟當我們這 一代,不管是大陸同學還是臺灣同學,分別成長為兩岸社會的中流砥柱的時候,很多人將會走近或是走進對臺工作和對陸工作的核心決策圈,那麼屆時雙方能否摒棄固有偏見,坦誠面對,將會是至關重要的。
(作者為旅美大陸留學生,目前在政治大學外交系擔任交換學生)
記性不錯的讀者可能會有些印象,這篇文章的論述核心其實在本書第十一章的《身在寶島 觀察大陸 感悟差異》中就已經有所交代。寫作這篇評論的時候,老陳實際上是在尚未發表的書稿中節選了相關的篇幅,整合之後成文。
的確,溫總理在今年兩會上重申的「兄弟論」一直讓老陳記憶猶新,而如何實現「兄弟論」與「飛彈現實」的政策一致。也就是說,如何在實踐操作上真正落實兩岸情同兄弟的手足之情,始終困擾著老陳。所以在4月中旬的時候,老陳系統地梳理之前的各種想法,綜合之後寫就了這篇《一位陸生眼中的「飛彈尷尬」》。和《中國時報》聯繫之後,文章順利發表在了4月19日出版的報紙的A16版上。而在同步更新的「中時電子報」的網站上,這篇文章放在了「名人觀點」的欄目裏,這倒讓老陳有些受寵若驚,畢竟自己還只是一位尚不滿21歲的大學生,被誤認為是「名人」實在是有點尷尬。
上午在宿舍準備完下午課程的論文之後,老陳搭乘校車前往山下校區,在「7-11」買了三份當天的《中國時報》,帶回去正好給老爸老媽留做紀念。說實話,雖然老陳之前也曾發表過十多篇文章,但一大半都是英文的。為數不多的中文作品中,有些還是發在「中國選舉與治理網」這樣的電子平臺上的,所以爸媽一直不太有機會看到或是看懂我發表在傳統媒體上的文章。
記得09年暑假在紐約實習的時候,老陳曾為大陸的《光明日報》撰寫過兩篇時評,分別是〈年輕市長抄襲引起的公信力質疑〉和〈在路上的中國智庫〉。《光明日報》是全國性的官方新聞媒體,曾在70年代末發表過具有深遠影響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光明日報》一直以來也是中共黨報系列中的傑出代表。能在這樣的平臺上發表文章,老陳的爸媽甚至比老陳更開心。尤其是老爸,他曾在公認的「黨報一號」──《人民頭版上發表過評論文章,所以很欣慰地看到自己的兒子也可以繼承自己的天賦和愛好,在類似的平臺上嶄露頭角。
可惜家鄉小城上訂閱《光明日報》這樣傳統黨報的機構實在不多,後來還是勉強在區委區政府找到了一份,協商之後借了過來,放在家裏留作紀念。費盡周折找到《光明日報》的過程,倒也是有些意思。事實上,就連區裏的稅務局、財政局之類的職能部門也不訂閱這份報紙,看來黨報真的越來越低調了。
所以這次在《中國時報》上發表了文章,老陳自然要多買幾份,帶回南京之後也讓老爸老媽留作收藏和紀念。父母總是孩子最忠實的聽眾和觀眾,他們見證孩子的成長,無私地奉獻和付出,而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和成就,都會讓他們倍感欣慰。老陳18歲開始前往異國他鄉獨自求學闖蕩,無法經常陪伴在父母左右,所以能夠和他們分享發表文章的喜悅,是一件很有成就感也很溫馨的事情。
因為這篇評論的開頭和結尾都強調了作者的「政大交換學生」的身份,而且最後兩段也表達了老陳作為一名大陸學生的個體,對於整個「赴臺交換生」群體的一些建議和期待,所以老陳感到有必要和校園裏的其他大陸同學通通氣,同時也試探下大陸同學對於文中論點的認同和接受程度,於是便以群發郵件的方式,跟政大的大陸同學們分享了這篇文章。
郵件發出去之後,各式回覆接踵而至,大多是以稱讚和鼓勵為主,也不乏嚴肅理性的深度探討。比如廈門大學的鵬程同學,就提出「飛彈真的撤到新疆之後」甚至可能會讓與之相鄰的吉爾吉斯斯坦顧慮重重,思維方式很是縝密。
當然也有一些反對的意見,比如老陳就收到了一份沒有署名的郵件,後來得知是復旦大學的同學發送的。郵件的標題是〈評「飛彈尷尬」一文〉,行文措辭也相當嚴厲,開頭第一句便是「那篇文章政治立場嚴重錯誤,經過美國人洗腦的結果,即一切向錢看、還有美國賴以建國的洛克契約說。至於對等政治實體說,完全是胡扯蛋。」郵件後半部分還附上了作者和另一位復旦大學交換生的MSN聊天記錄,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地批判著這篇「政治立場」的文章,雖然沒頭沒尾顯得很唐突,不過讀起來倒也挺有趣味。老陳回了一封語氣的溫和的郵件,解釋了對方郵件中提出的幾點疑問,只是後來也沒收到回覆。
而真正讓這篇文章的關注率直線飆升的原因可能是,在當天的午間時段,該文的電子版被「中時電子報」編輯置頂到了網站的頭版頭條,並以紅色標題「陸生眼中 看到『飛彈尷尬』」作注,在頭條的位置停留了至少三個小時。數百條網友評論,五花八門,其中不乏離譜的謾罵,或者驢唇不對馬嘴的空洞指責,老陳也只好一笑置之。
午餐時分,老陳在憩賢樓餐廳偶遇好朋友韓曉燕和朱東君,話題又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這篇文章,兩位也都看到了網友評論,建議我不要太在意偏激的言論,堅持自己「就事論事」的中立路線。
用完午餐之後,老陳直奔周一下午的「兩岸關係」的課堂。只見趙建民教授像變戲法似地拿出一打老陳文章的複印件,分發給班上同學瀏覽,人手一份。這可辛苦了美國同學Drew,他查了半天字典才把文章讀完,並且向老陳「強烈抗議」,要求老陳下篇發表的文章要盡可能的「simple」。老陳欣然答應了Drew的要求。
再仔細看了下趙教授發下來的複印件,?頭上寫的是「剪報資料卡」,落款是「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看來「陸委會」的效率頗高啊,文章剛在《中國時報》上發表了幾個小時,便已經被「陸委會」整理並收錄到了剪報資料庫中。
趙教授充分鼓勵了老陳的嘗試,也對文中的觀點表示支持。班上的同學,包括正在經濟部任職的Christine和另一位曾是國防部的官員的Michael,也都向老陳表示祝賀。尤其是Michael,在後來的課上一再表示老陳是他見過的最客觀中立的大陸人,能夠「speak in favor of Taiwan」。
其實老陳倒是覺得,自己從未刻意地「speak in favor of Taiwan」,我只是「speak in favor of the truth」。如果有更多的大陸民眾能夠客觀和系統地認識到臺海關係的多元性和復雜性的話,我想他們也一定會對老陳的想法產生共鳴的。可惜在發表這篇文章的時候,或者說直到這本書出版的時候,還是有些大陸同胞尚不能跳出思維定勢的枷鎖,依然對這篇文章耿耿於懷,這也是讓老陳深感遺憾的一件事情。老陳也在課堂表示了自己的顧慮,告訴趙教授其實不少大陸同學對於此文還是持有保留意見的。趙教授安慰老陳,讓老陳絕對放心和寬心,並且進一步表示了對老陳觀點的支持,真有點「雪中送炭」的溫暖。
而這篇文章所激起的波瀾遠不限於政大校園之內,老陳在文章發表的當天便收到臺灣一家本土知名智庫的約稿郵件。網路上,不少網友把這篇文章貼到了大陸和臺灣的各個論壇。大陸最著名的網路社區「天涯論壇」上,就有網友在「臺灣」版塊上貼出了這篇文章,後面的跟帖絡繹不絕,褒貶不一。老陳倒是很欣慰看到了如此兩極化的反應。看來要想在大陸民眾內部實現關於臺海關係的認知一致性,還真是個遙遙無期的浩大工程呢。
今天再去回顧幾個月前發表的這篇「飛彈尷尬」的文章,老陳依然百分之百地堅持自己的論點。而大陸同學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文章開頭的那句「主權並不一定完全沒有商榷的餘地,只有利益的共享才是永恆的主題」。很多人表示:「主權問題是沒有一點商榷的餘地的,老陳這篇文章從開頭就出現了如此嚴重的政治錯誤!」可是,事實情況真的如此嗎?
首先,「商榷」一詞並不等同於「讓步」。老陳強調的是一個雙方協商的過程。畢竟坦誠且創新式的溝通正是化解危機的必要途徑,而這樣的表述並不意味著大陸一定要在「主權」議題上做出犧牲和妥協,所以一些指責顯然是敏感過度了。
其次,不可否認的現狀是,兩岸分區而治已經長達六十多年,如果臺灣的主權問題早有定論,那?也不會有「臺灣問題」這一說法了。說實話,老陳很不喜歡「臺灣問題」這個短語,臺灣從來就不是個問題,而且即便當前關於臺海關係依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這也不是臺灣一方所致,更加確切的表述或許是「華盛頓-北京-臺北」的三方互動。畢竟,作為當前台海關係的三個至關重要的利益攸關者,美國、中國大陸以及台灣,應該共同負責,尋求共識,而不是將壓力和癥結全部轉嫁到台灣之上。這也就意味著,在「臺灣主權」議題有所定論之前,兩岸必須要有創新的思維,慢慢把這個糾纏在一起的複雜繩索慢慢解開,尋求突破。
第三,老陳一直覺得,中國大陸的崛起,應該要有更加長遠的規劃空間。如果把大部份精力集中在處理兩岸事務上的話,那?大陸在未來很可能只能成長為東北亞地區的一個話語掌控者,而如果可以把視野拓展得開闊一些,放眼世界的話,那?或許會有「意外之喜」,在亞洲之上的平臺有所收獲。正所謂「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中南海的視野越寬,政策就會越靈活,未來的發展平臺也會愈加廣闊和多元。
而在老陳看來,一些大陸同學所質疑的「利益的共享」這個表述更沒有問題了,畢竟當前兩岸互動的的重中之重的確是在維持現狀的基礎上互惠互利,實現「利益的共享」。馬英九上臺之後,兩岸透過「江陳會」所簽署的一系列經貿合作協議,以及已經成為現實的ECFA,均印證了這一原則。
大陸一直樂於強調自己在兩岸貿易中的逆差地位,並且突出大陸在兩岸貿易中的「讓利」原則。不過老陳倒是覺得,過分強調自己的「讓利」性質,倒讓人覺得有些自信不足,畢竟兩岸貿易的本質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雙贏局面,而不完全是一個單向傳遞的過程。一百多萬臺商常駐大陸,建廠創業,提供了數以百萬計的就業機會,更加說明兩岸的經貿往來是惠及雙方的。
除了文章開頭的這一句,大陸同學質疑的另一方面就是,如果大陸撤出飛彈之後,美國依然堅持對臺軍售,那大陸豈不是吃虧了嗎?老陳覺得,其實這個問題體現了一些大陸同學在單向思考的時候很容易陷入的一個局限性陷阱。如果設身處地地體諒臺灣民眾正在經歷的安全困境的話,很容易體會到,飛彈的確是揮之不去的陰霾所在。那麼既然兩岸是「兄弟」,我們考慮飛彈議題的時候就不能太過自以為是。將心比心是多麼重要。
老陳也承認,大陸後撤飛彈之後,臺灣不一定會停止軍購;但是必須要意識到的是,如果不撤飛彈的話,就永遠給了臺北從華盛頓購買武器的正當性借口。
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困境。考慮到兩岸的力量對比,大陸更應該通盤考慮,有所讓步。「讓利」不僅是經貿合作,更要在核心安全議題上展現一個崛起中的超級大國的大氣和包容,要有一個長遠的、宏觀的考量。
說實話,和大陸的同齡人一樣,老陳也是聽著「臺灣同胞」這樣的說法長大的,也曾毫不猶豫地在政治考卷上寫下:「在『一國兩制』政策的指引下,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可是親身來到寶島之後才發現,真心把大陸同學當做是「同胞」的臺灣同學實在是不算多。而「一國兩制」雖然是必要的前提,但並不是疏通兩岸關係的充分條件,政策層面必須要有更加果斷的創新。
事實上,不少臺灣人對於大陸的情感非常複雜,可謂是又愛又恨,而這種「愛恨交織」的心理狀態讓老陳在剛開始的時候很不適應,後來也慢慢地習以為常,並且試著尋找更深層次的原因來解釋這樣的現象。
整個這一周,老陳不斷碰到看過這篇文章的臺灣同學,他們在恭喜老陳的同時,也表示一個大陸同學能有這樣的看法非常難能可貴。周四去上李明教授的「中共的國際地位」,李教授主動提到了這篇文章,並且非常開心地鼓勵老陳:「Good Work!」看來外交系一大半的教授都注意到了這篇文章。在李教授的邀請下,老陳向全班同學做了一個簡短的口頭報告,闡述了「飛彈尷尬」一文中的幾個重要論點。
而讓老陳感到失望和不安的是,這篇在臺灣同學看來完全中立(有些甚至認為「偏保守」)的評論文章,在一些大陸人士看來卻是政治上完全錯誤的大逆不道,徹底顛覆了他們之前關於兩岸關係的認識。對此,老陳深表遺憾。如果我們墨守陳規的話,那?我們很有可能永遠只是一隻井底之蛙。前人告訴我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需要尊重和敬畏歷史,但是並無必要盲從歷史教科書,畢竟親身體驗、深入思考之後,方能會得出迥異的結論。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更多的大陸人理解和認同老陳的這篇「飛彈尷尬」。如果能夠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兩岸互信的構建添磚加瓦的話,老陳感到無比欣慰和自豪。
第十七章 《一位陸生眼中的「飛彈尷尬」》
交換生活不溫不火地繼續著,不過平靜中似乎總是蘊藏著一股試圖打破平靜的力量,而老陳發表在《中國時報》上的評論 —— 〈一位陸生眼中的「飛彈尷尬」〉,以及之後所引起的一系列風波,正是印證了這樣的猜測。
老陳之前也曾多次為各類中英文的學術期刊和報紙雜誌撰寫政策分析和評論,偶爾也引起過小範圍的關注,但是從未像這篇文章這樣,激起如此大的反應,甚至不乏極端偏激的評論,實在是讓老陳有些招架不住。好在島內的主流學界和政界對這篇文章還是以支持和鼓勵為主的,這也給了老陳繼續...
目錄
他序 搭起知識的橋樑,心靈上的互通
他序 筆下露真情,袖中展乾坤
自序 海峽縱有天塹 彩虹終將相連
萬里征途第一步──搞定「入臺證」
華府智庫裡的臺灣元素
旅行的意義──北韓
尷尬「通行證」 旅途蒙陰影
旅途輾轉 飛向臺北
那一夜,我在桃園機場
小校園 大世界 真假融合
平溪天燈會 握手馬英九
世新大學堂 提問成思危
身在寶島 觀察大陸 感悟差異
煙花三月高鐵臺南 《寶島一村》名不虛傳
暢遊西子灣,感悟美麗島
我在墾丁,天氣晴
《一頁臺北》裡的愛情童話
中國人?臺灣人?還是華裔臺灣人?
〈一位陸生眼中的「飛彈尷尬」〉
「陸生來臺」懸而未決,立法委員大打出手
體育的角力,政治的博弈
ECFA「雙英辯論」
政大這些人,那些事兒
他序 搭起知識的橋樑,心靈上的互通
他序 筆下露真情,袖中展乾坤
自序 海峽縱有天塹 彩虹終將相連
萬里征途第一步──搞定「入臺證」
華府智庫裡的臺灣元素
旅行的意義──北韓
尷尬「通行證」 旅途蒙陰影
旅途輾轉 飛向臺北
那一夜,我在桃園機場
小校園 大世界 真假融合
平溪天燈會 握手馬英九
世新大學堂 提問成思危
身在寶島 觀察大陸 感悟差異
煙花三月高鐵臺南 《寶島一村》名不虛傳
暢遊西子灣,感悟美麗島
我在墾丁,天氣晴
《一頁臺北》裡的愛情童話
中國人?臺灣人?還是華裔臺灣人?
〈一位...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