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亂想會讓腦部更活躍嗎?為什麼喝啤酒容易讓人想上廁所?
你不可不知的人體運作方式,就看這一本!
想知道自己的身體健不健康,不只是要注意自己有沒有生病,而是得先知道正常的身體究竟如何運作。如果連生理時鐘是什麼、水分對人體的重要,甚至睡眠的必要性都不了解,更遑論保有健康的身體。
本書作者潘震澤老師是生理學博士,亦以科普傳播為己任。他在本書中以深入淺出的文字,為你解開生命的道理,並從大家最好奇的生理問題中,精選三十六題來解答,讓你了解人體的組成與運作原理,不再被五花八門的保健文章迷惑。
從DNA、RNA,到蛋白質;從細胞、組織,再到各個系統;潘老師在本書中,依序說明神經系統、感覺系統、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消化系統、生殖系統、免疫系統等各扮演了什麼角色,並依章節分別解答大家最想知道答案的生理問題,例如「腦內啡如何影響人的心智?」「腦波到底是什麼波?」「類固醇為什麼叫美國仙丹?」「人為什麼不可能一直憋氣?」「拉肚子是怎麼回事?」等。
透過淺顯易懂的描述、引人入勝的問答,並搭配幫助理解的插圖與表格,為你解開疑惑、破除迷思,輕鬆就能明白自己身體的每個系統各自在做些什麼。
一致推薦
陳景宗 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所長
張清風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校長
張珮珊 別讓身體不開心 節目主持人
樓迎統 長庚科技大學校長
嚴震東 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動物生理學教授
潘震澤老師以他多年在台美兩地醫學院任教生理學的經驗、對中英文學的涵養以及擅於抽絲剝繭的思辯論證功力,完成了這本生理學科普著作,為這以翻譯著作為主的台灣科普書籍市場匯入珍貴的泉源,可說是以學者身分回饋社會大眾的最佳典範。本書收集了三十六則涵蓋人體生理各種系統的有趣議題與解說,配合作者的博學與引經據典,讓人讀後有豁然貫通、破除迷思的暢快感,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給普羅大眾和醫藥專業人士閱讀的優良讀物。
──陳景宗,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所長
本書是一本攸關你我身體的科普讀本,把奧妙的生命現象、複雜的人體運作、常見的生理問題,以深入淺出、系統化、趣味化的文筆描述你我「切身」的科學知識,是當今最具代表性的科普讀本,更是值得高度推薦的好書。
──張清風,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校長
生理的奧秘知多少?且聽老潘細細道來。很高興有機緣搶先拜讀潘震澤教授的大作,本書讀來娓娓動人,將複雜的人類生理現象解釋地生動有趣。哈拉瑞的《人類大歷史》則是將龐雜的人類文化進展,說的提綱挈領、清晰明白。兩本佳作對照而讀,甚感興味(這是哪一種神經活動的性質?)。現代人面臨的矛盾在於:一方面知識爆炸,大量資訊唾手可得;另一方面,真正有用、需要理解的學問仍然不易消化。老潘的書對我們認識自己的生理面向及可能的應用提供了一個平易近人的途徑。今天大家缺少的正是這種深入淺出、文字流暢的著作。毫無疑問,本書將是年度科普佳作!
──樓迎統,長庚科技大學校長
震澤兄是我大學同班同學,他在畢業紀念冊上寫的藏頭詩到現在仍是我們自己班上的佳話。碩士班時,他追隨生理學前輩萬家茂老師研究甲狀腺素的作用,出國後博士論文的專長是研究泌乳激素。歸國後又在陽明醫學院教了十幾年生理學,生理學的造詣深厚。十餘年前震澤兄再度去美,旅居底特律,開始了筆耕的生涯,著作等身。曾在中央日報、中國時報及聯合報撰寫個人專欄「生理人生」。自前幾年起,震澤兄在部落格設下擂台,專門回答生理上的大大小小的問題。這本書正是多年來累積的成果。震澤兄旁徵博引,以通俗的文字深入淺出的解釋各種生理相關問題,值得現代人都來讀一讀。因此本人鄭重向所有讀者推薦。
──嚴震東,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動物生理學教授
作者簡介:
潘震澤Jenn-Tser Pan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系學士及碩士,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生理學博士,先後於洛克斐勒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及密西根大學研究。曾任國立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韋恩州立大學及奧克蘭大學客座與兼任教授,目前旅居美國密西根州,專職寫作與翻譯。
已出版《科學讀書人》及《生活無處不科學》兩本科學散文結集,及《人體生理學》、《潘朵拉的種子》、《鳥的命運就是人的命運》等二十餘本譯著,並擔任《科學人》編譯委員。
章節試閱
第1章 人體生理的奧祕
生命的道理──什麼是生理學?
「生理學」是英文physiology 的譯名,由physio- 及-logy 兩個字根組成,本義是「研究自然的學問」,與物理學(physics)有相同的字源,後來衍生成「研究生物及其組成如何運作的學問」。當初將physiology 譯成「生理學」的先賢,可是相當高明,因為「生理」除了有「生計」與「活路」的意思外,還可以拆解成「生之理」,也就是「生命的道理」,十分貼近physiology 的本意。
中文「生理」一詞,出自魏晉竹林七賢嵇康的〈養生論〉一文。嵇康是這麼寫的:「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過之害生。」翻成白話文是:「形體需要靠精神的支撐,精神則有賴形體而存在;人要曉得生存之道非常容易失去,只要有一樣過失,就可能對生命造成傷害。」這句話裡頭的「生理」一詞,接近「生存之道」,而非「生命之理」,只不過兩者的界線不是那麼清楚,轉借也無妨。
那究竟什麼是「生命之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從「生命是什麼?」這個問題著手,才可能有真正的了解。
多數人談到生命,總受到「人」的本位主義影響,以為活著就是有知覺、有思想,能吃、能拉、能動、能睡,卻不見得想到,世間多的是不會自己移動、也不見得會思想,但卻符合生命要求的生物。如果我們往細處看,最簡單的生物是單細胞生物,它們會吸收能源,進行新陳代謝、排泄、生長、生殖等任務,並適應環境變化,這些也就成為生命的基本要求。
單細胞生物的好處,是家裡人口簡單,一人吃飽了全家也就飽了;同時,一個細胞最多就那麼丁點大(直徑在幾個微米,亦即10-6m,肉眼全不可見),養分廢物的運輸,靠單純的分子擴散,就綽綽有餘,不需要什麼特別的系統幫忙。然而,對多細胞生物而言,事情就不那麼簡單了。
十九世紀的科學家已經知道,體積再怎麼巨大的動植物,都是由一個個小細胞堆積而成,這也就是所謂的「細胞理論」。人全身上下由幾十兆個細胞組成,每個細胞都有能源、代謝以及排泄的需求,與單細胞生物無異;只不過人體細胞還多了「分化」這一層,各有不同形狀、負責不同功能。再來,形狀與功能相同的細胞會聚集成組織,各種組織再形成器官,不同器官又連結成系統,分別負責傳訊、循環、呼吸、消化、泌尿、運動、防禦及生殖等功能,如此也才形成完整的人體。
相對於一人飽全家飽的單細胞生物而言,人體這種多細胞生物的負擔,要大上太多,得養活幾十兆人口。不過人體每個細胞也都沒閒著,套句大仲馬的小說《三劍客》裡國王火槍隊的座右銘「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那也正是人體細胞的寫照:每個細胞都為整個人體的存活盡份心力,而整個人體也照顧了每個細胞的生存。
至於這一點又是怎麼辦到的,就成了生理學這門學問的內容。舉凡多細胞生物的傳訊、循環、呼吸、消化、泌尿、運動、防禦以及生殖等功能,都屬於生理學家感興趣並想辦法了解的問題,也是本書想要介紹給讀者的內容。
Q:怎樣才算多細胞生物呢?最簡單的多細胞生物是什麼?
A:世上生物若以數量計,單細胞微生物可是遙遙領先,但以種類計,卻不見得比多細胞生物多。地球生命的出現,由簡入繁;問題是:單細胞生物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結合成多細胞?最小的多細胞生物是哪一種?為什麼沒有由兩、三個細胞組成的多細胞生物?
從化石裡發現的最古老生物,是類似今日細菌一般的原核(缺細胞核)單細胞生物,時間約在三十五億年前。接下來才是有細胞核的真核單細胞生物,時間約在十到二十億年前。事實上,真核生物細胞內的粒線體及葉綠體,即來自共生的原核生物;因此單細胞真核生物已經算是變相的「多」細胞生物了。
在形成真正的多細胞生物之前,單細胞生物早已能形成聚落;只不過這種聚落就算細胞數目再多,體積再大,其中成員要是沒有分化,就算不得真正的多細胞生物。好比許多微生物會在人體牙齒、腸道、泌尿道,以及水管、溪石表面形成生物膜的構造,由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基質相連,數目可達數百萬以上。這種生物膜可對抗消毒水、抗生素以及吞噬細胞的侵害,要比單獨行動的細菌更能在惡劣的環境下存活。只不過生物膜最終仍會解體,釋放出其中個別的微生物,回復自由之身。所以說生物膜只是單細胞微生物可能存在的形式之一,算不得多細胞生物。
至於最簡單的多細胞生物,據信是屬於扁盤動物門的絲盤蟲。這種生物基本上只有三層細胞(包括四種類型),由上下兩層表皮細胞加上中間類似結締組織的細胞組成,但細胞數卻有數千。感覺上,絲盤蟲與組成聚落的團藻類似,都屬於原始的多細胞生物,其中細胞只有簡單的分化。
目前所知細胞數最少的多細胞生物,可能是線蟲這種生活在土裡的圓蟲。成年線蟲體內只有九百五十九個細胞(生殖細胞除外),其中包括三百零二個神經細胞,此外還有肌肉細胞、消化系統及排泄系統,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唯一缺的是循環系統)。
真正的多細胞生物,其組成細胞可是失去獨立存活的能力,而與整體生死與共,永不分離。對個別細胞而言,這可是做了莫大的犧牲,但也享受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好處。多細胞生物經由分化,讓有些細胞負責吸收外界養分,有些負責排泄廢物,還有的負責輸送物質、移動身體、抵禦外侮及繁殖子代等,要是只有少數幾個細胞,就用不上這許多系統。所以說,自然界看不到由個位數或兩位數的細胞形成的多細胞生物,是沒那個需要及好處,而非有什麼空檔。
Q:人體細胞有多少種?為什麼脂肪細胞容易變大變多,腦細胞卻不會?
A:生命是地球上最寶貴又奇妙的東西,生命形式的多樣化也讓人匪夷所思;但無論生命看來有多麼複雜及與眾不同,其基本構造卻大同小異,都是由細胞所組成。
生命的源起早已湮沒在億萬年歷史當中,大概永遠也難以讓人窺知全貌;但可以確定的是,由一圈脂質薄膜將一些可自我複製分子包裹起來的構造,是地球所有現存生命的始祖,那也是類似細菌或病毒的單細胞生物。
如前文所述,生物從單細胞結合成多細胞,絕對有適應生存的好處。像人體由一個受精卵開始發育,經過十多年時間、無數次細胞分裂及分化的過程,最後形成由五十兆(5×1014)左右細胞組成的個體。人體細胞數雖多,但可大致分為四種:表皮細胞、神經細胞、肌肉細胞與結締組織細胞,其下又可再做細分,好比扁平或柱狀表皮細胞、單極或多極神經元、橫紋或平滑肌,以及脂肪、骨骼與血球等結締組織細胞。
除了經減數分裂產生的生殖細胞外,人體每個細胞的細胞核裡,都攜帶了相同的二十三對染色體,以及染色體上三十億對鹼基的排序。因此,不同種類的體細胞之所以不同,不是因為基因組成有什麼不同,而是由於基因表現的差異。不同基因在不同細胞、不同時期發揮作用,製造出特定構造與功能的蛋白質,也就造成了具有不同型態與功能的細胞;這個過程稱為「細胞分化」。
受精卵最早分裂形成的胚胎細胞,具有分化成所有種類細胞的能力,故此稱為「全能幹細胞」。之後,這種全能細胞逐漸失去該份能力,變成「多能幹細胞」及/或「單能幹細胞」,甚至完全失去再生與分化的能力。至於幹細胞如何分化成體內各種細胞的詳細機制,目前仍是生物學裡最大的奧祕之一。
因此,體內各種細胞的不同,也就在其中基因的表現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外型與功能。像脂肪細胞裡富含貯藏脂質的顆粒,可以不斷擴充,直到撐滿細胞質裡大多數的空間,成為一個圓球形為止;神經細胞的形狀則屬不規則,一頭有許多的突起分支,好接收其他神經傳來的訊息,另一頭則伸出細長的管線,以傳送訊息給其他的細胞。
分化完全的脂肪細胞仍保持部分增生(也就是細胞分裂)的能力,神經細胞則大幅喪失;其理由可能是神經細胞擔負著記憶的功能,不應輕易更動。但近年來發現,還是有一些腦區的神經細胞具有複製增生的能力(也就是擁有一些單能幹細胞),不像前人所認定的那麼死板。
近年來幹細胞研究的最大進展,就是利用各種方法來改變已分化體細胞(如表皮細胞)裡幾個基因的表現,可讓細胞「去分化」,回復到較為原始的多功能幹細胞狀態,然後再誘導其分化成他種類型的細胞。如果這種做法臻於成熟的話,那麼有朝一日,脂肪細胞與腦細胞將可能互相轉變,兩者之間的差異也就不如表面上那麼大了。
身體的智慧──恆定的力量
一以貫之的生理學中心思想
一九四○年底,以提出「戰或逃」、「身體的智慧」以及「恆定」等觀念而知名於世的哈佛大學生理學教授坎能,以即將卸任的會長身分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年會中發表演說。坎能的講題是:〈人體生理與政治體制〉,他把人體比喻成社會;因此,生理之於人體,就等於政治之於社會。
任何類比,都有它的好處,也有其限制。人體由億萬細胞組成,一如社會由千萬人組成;人體細胞無法脫離個體而存活,一如現代人難以自絕於社會而獨立生存;人體細胞經分化後就謹守崗位,各司其職,不再改變身分,以至於死,一如人在社會中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要是有細胞不安本分,任意複製並在全身亂竄,則將危及個體生存,一如人類社會不遵守法治的反社會人物,也會造成社會動盪不安。
人類社會的安定,從自發性的道德規範,到強制性的法令規章,都有賴社會成員的遵守,或是執法者的行使公權力。至於人體這個由細胞組成的小型「社會」如何運作及維持穩定,可是困擾了東西方智者達數千年之久;前人提出過生命力、氣血體液,或陰陽五行生剋之道,來解釋身體的運作,只不過都是想像重於事實,經不起驗證。一直要到十九世紀中葉,法國生理學家伯納才對人體的運作,提出合理的解釋。
伯納的創見,是提出「內在環境」這個觀念。所謂內在環境,指的是環繞在體內所有細胞外圍的液體,又稱為「細胞外液」;除了與細胞直接接觸的組織間液外,在血管及淋巴管內流動的血液及淋巴液也包含其中。無論多細胞生物所處的外在環境如何變化,只要這個內在環境的溫度、滲透度、酸鹼值、養分、氧分壓等維持穩定,每個身體細胞就都能生存,個體也就得以活著。
曉得了這一層,生物體內絕大多數的生理功能,也就有了意義。譬如消化與呼吸系統負責把養分與氧帶入體內,並連同泌尿系統將不用的廢物排出體外,循環系統把各種物質送往全身各處,皮膚與免疫系統負責防禦外侮,神經與內分泌系統則整合上述所有系統。
這些生理功能的終極目的,自然是維持個體的存活,但它們真正進行的工作,則是維持細胞外液這個內在環境的穩定,讓體內每個細胞都活得健康。一九二六年,坎能根據拉丁文字根鑄造了「恆定」(homeostasis)這個名詞,來描述這個現象;八十多年來,恆定已成了生理學當中一以貫之的中心思想。任何人只要了解恆定的真諦,也就對生理的運作有了正確的認識。
動態的平衡
我們看到「恆定」一詞,難免想到恆常安定的狀態,事實上,身體的內在環境可是瞬息萬變,隨時處於更新狀態,而非毫無動靜的一灘死水;宋儒朱熹詩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就相當貼切地描述了恆定狀態。
以體溫為例:人體表面不斷有熱量流失到周遭的空氣當中(由溫差造成),新的熱能也源源不絕地從每個細胞產生(尤以某些內臟組織及運動中的肌肉為最),由血液循環在全身散布,如此人體溫度也才能維持在攝氏三十七度左右,不會直往下掉。
再以血中葡萄糖(血糖)濃度為例:體內每個細胞隨時都需要從血液中吸取葡萄糖,以供維生之需,因而造成血糖濃度的不斷下降;同時,血液也從消化道(用餐後三至四小時內)、肝臟、脂肪、肌肉(用餐四小時後)等器官,不斷取得新鮮葡萄糖供應,因此血糖濃度也得以維持在每公合九十毫克(90 mg/dL)上下。
類似體溫與血糖這種體內變數的例子,還有很多,像血液的酸鹼值(pH 7.4)、氧分壓(100 mmHg,由溶於動脈血的氧含量造成)、滲透壓(290 mOsm),與各種離子(鈉、鉀、鈣等)、養分(脂肪酸、胺基酸等)、廢物(例如尿素)以及荷爾蒙(有上百種
之多)的濃度都是;此外諸如血壓(120/80 mmHg)、心跳,甚至體重,都屬於受恆定控制的變數。這些變數的共同特徵,就是不斷地在某個設定值上下波動,而不是完全固定不動。因此,恆定屬於「動態」而不是「靜態」的平衡。
事實上,許多人造的自動控制系統,都有人體恆定系統的影子,譬如室內的恆溫裝置,就與體溫控制類似。當我們在恆溫器上設定好溫度,只要室溫高過該設定值,冷氣就會自動開啟,降低室溫;等到室溫降到了設定點,冷氣也就自動關上。溫帶與寒帶地區的暖氣控制,也是一樣,只不過冷氣機換成了暖氣機。
當然,身體的產熱與散熱,以及冷氣暖氣的開與關,靠的都不是什麼心電感應,而是經由溫度感應器在察知溫度偏離設定點後,發出訊號進行的控制作用。由該訊號引發的機制,會讓上升的溫度下降,或是低落的溫度回升;這種控制模式通稱為「負回饋」。
因此,任何恆定控制系統,都有幾個必要的組成,像是能偵測變數變化的感應器、能調節設定值的整合器,以及能造成變數改變的作用器等。此外,感應器與整合器以及整合器與作用器之間,還需要有傳遞訊息的裝置,缺一不可。
以人體而言,感應器包括分布全身的各式各樣感覺接受器;整合器以神經細胞與內分泌細胞為主;作用器包括肌肉與內外分泌腺體;傳訊裝置則以神經與血液循環為主。
因此,所謂健康,就是體內大多數的恆定控制系統運作正常;所謂生病,也就是某些系統出了問題,無法完善控制。人從生到死,無時無刻不受到環境變化、創傷、感染、突變等內外衝擊,人體也隨時進行因應;除非衝擊過猛過大,人體恆定控制系統一般都承受得起長期及反覆的壓力刺激,而不至於生病。直到天年將屆,問題才會逐漸呈現。要是年紀尚輕,身體就出了問題,除了先天遺傳因素、感染病原菌及受傷等因素外,多數是由於生活及飲食習慣不佳所引起,那自然是可以避免的。
失落的平衡
有則關於工程師的笑話,是說某民航機在飛行途中,引擎逐一失靈;機上有位工程師不斷計算出飛機將延誤抵達的時間,要其他乘客放心。等到四個引擎全部停擺,飛機開始往下掉時,該工程師還在計算,以致遭人譏笑。
上述笑話斧鑿痕跡甚重,顯然是刻意編撰來挖苦工程師的死板不知變通;但其中有點倒是不假:工程師在設計飛機、汽車、建築或橋樑等與人身安全有關物件時,都有過度設計的情形。如笑話中所言,飛機就算只剩一個引擎在運轉,還是可以設法安全降落;至於道路橋樑房屋等建築儘量採用高安全係數,就更不用說了。
同樣的觀念,也適用於人體。人身上好些器官,譬如肺、肝、腎、性腺等,都有備份;就算少了一個或一部分,人還能活得好好的。至於只有獨一份的器官,好比腦、心、胃腸道等,也都有相當大的儲備緩衝功能,經得起部分損傷或功能下降,而不致危及性命。
在此舉幾個例子:因中風或腦瘤而傷及某些腦區的病人,手術後通常能夠恢復大部分的腦部功能;局部冠狀動脈阻塞,導致部分心肌梗死(俗稱心臟病)的病人,只要搶救得宜,也都能存活並恢復健康。至於因各種理由切除部分消化或生殖管道的病人,更不會因此致命,在在顯示人體構造的強韌。
話雖如此,設計再怎麼完善的機械或建築,碰上超乎尋常的外力,仍免不了損壞或倒塌;如果再加上年久失修,更是免不了出問題;這個道理,自然也適用於人體。比起人造物件,人體還有項優勢,就是身體組織擁有自行修補及更新的能力,這是靠活細胞的複製與適應所成就的。許多人肆意濫用身體這項功能,抽菸、喝酒、嗑藥、縱慾、熬夜樣樣都來,以為休息過後,一切就會復原;等到身體儲備功能給消耗得差不多了,毛病自然一一浮現。
人體的恆定控制系統還有幾項特性,值得一提;其中之一是許多設定點都可能改變,像是體溫、血壓、血糖血脂濃度以及體重等。除了體溫外,其餘的設定值發生改變(通常是升高)後,就不一定能夠回復;身體在不正常的設定點下運作,將承受更大壓力,時間長了也更容易出毛病。
其次,身體會依輕重緩急,優先維持某些變數的恆定,而犧牲一些較不重要的,好比說周邊循環、消化與生殖功能。許多人未能認清此點,而讓身體長期處於失衡狀態,終究也是要生大病的。
坎能把體內恆定控制系統稱為「身體的智慧」,十分貼切;問題是有再大的智慧,也經不起長年累月的濫用。許多人非要等到身體出了問題,才心生恐懼,想要用藥物補救;這就好比孟子所言:「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只怕到時緩不應急,悔之已晚。
第1章 人體生理的奧祕
生命的道理──什麼是生理學?
「生理學」是英文physiology 的譯名,由physio- 及-logy 兩個字根組成,本義是「研究自然的學問」,與物理學(physics)有相同的字源,後來衍生成「研究生物及其組成如何運作的學問」。當初將physiology 譯成「生理學」的先賢,可是相當高明,因為「生理」除了有「生計」與「活路」的意思外,還可以拆解成「生之理」,也就是「生命的道理」,十分貼近physiology 的本意。
中文「生理」一詞,出自魏晉竹林七賢嵇康的〈養生論〉一文。嵇康是這麼寫的:「形恃神以立,神須形...
目錄
目次
第1章 人體生理的奧祕
.生命的道理──什麼是生理學?
Q:怎樣才算多細胞生物呢?最簡單的多細胞生物是什麼?
Q:人體細胞有多少種?為什麼脂肪細胞容易變大變多,腦細胞卻不會?
.身體的智慧──恆定的力量
第2章 分子生理學
.遺傳的祕密──什麼是基因?
Q:為什麼父母都很矮,卻會生出比他們高的孩子?
.你不可不知的蛋白質──明明都是蛋白質,為什麼在性狀、顏色、機能上有那麼大差異?
Q:明明牛肉都煮熟了,為什麼吃下去還會得到狂牛症呢?引發狂牛症的普利子到底是什麼?
第3章 神經生理學
.人體最後的未知領域──讓人之所以為人的大腦
Q:胡思亂想會讓腦部更活躍嗎?這樣可以降低失智症的發生嗎?腦袋裡的活動究竟是怎麼進行的?
Q:多巴胺、腦內啡等物質據說可以左右人類的「心智狀態」,中間的機制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
Q:人類的心情是由腦中化學物質引起的嗎?心情與情緒、個性有關嗎?
.生物電的奧祕──什麼是細胞膜電位?
Q:為什麼大腦的耗氧量那麼高?
Q:腦波到底是什麼波?
.生物時鐘與生理週期
Q:睡眠如何分期?作夢於何時發生?夢境是彩色的嗎?
Q:人為什麼要睡覺?
.神經系統病變
Q:什麼是植物人?如何判斷某人是否已成植物人?現代醫學有辦法喚醒他們嗎?
Q:老年失智症是大家都擔心的問題,其成因為何?
第4章 感覺系統
.你的感覺從何而來?──感覺與知覺有何不同?
Q:我們如何看見?
Q:味覺生理知多少?
Q:為什麼會頭痛?為什麼睡不好會頭痛,睡太飽也會?
第5章 內分泌系統
.內分泌腺體──什麼是荷爾蒙?
Q:什麼是糖尿病?為什麼胖子較容易有糖尿病?
.心理影響生理──神經內分泌學
Q:什麼是「壓力荷爾蒙」?腎上腺類固醇荷爾蒙為什麼稱為「美國仙丹」?
第6章 循環系統
.人體最重要的運輸管線──心血管系統
Q:血液為什麼會凝結?又該如何防止凝結?
.血壓以及影響血壓的因子
Q:什麼是高血壓?高血壓該如何控制與治療?
Q:促進血液循環是怎麼一回事?
第7章 呼吸系統
.吸氣與呼氣的奧祕──你還有「氣」嗎?
Q:為什麼人不可能一直憋氣?
Q:如何治療打嗝?
.通氣與循環──心肺本是一家人?
Q:深呼吸有什麼好處?
Q:什麼是阻塞性肺病?
Q:什麼是痰?
第8章 泌尿系統
.人體的下水道──過濾器、蓄水池與排水管
Q:為什麼喝啤酒容易讓人上廁所?
Q:為什麼腎病患者常伴隨有高血壓的併發症?
第9章 消化系統
.進食、消化、吸收與排泄──人之大慾
Q:為什麼胃與小腸不會把自己給消化了?
.消化系統的神經與內分泌管理
Q:人為什麼會拉肚子?
第10章 生殖系統
.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
.性別決定──性別是由性染色體、內生殖器官、外生殖器官,還是由性取向決定?
.生殖系統的調控──青春期及女性生殖週期
Q:出名的增進男性性功能藥物「威而鋼」到底是什麼?如何產生藥效?
Q:什麼是「避孕藥」?
Q:荷爾蒙補充療法的功過?
.乳房的美麗與哀愁
Q:安潔莉娜裘莉為什麼要切除乳房?什麼又是乳癌基因檢測?
第11章 免疫系統
.身體的防禦機制
Q:什麼是「發炎」?發炎是好事還是壞事?
Q:疫苗功過知多少?
第12章 生理和疾病之間的關係
.生理與病理
.癌症的前世與今生──癌症是什麼?是老年病、環境與生活習慣病、免疫病,還是基因病?
附錄
.養生
索引
目次
第1章 人體生理的奧祕
.生命的道理──什麼是生理學?
Q:怎樣才算多細胞生物呢?最簡單的多細胞生物是什麼?
Q:人體細胞有多少種?為什麼脂肪細胞容易變大變多,腦細胞卻不會?
.身體的智慧──恆定的力量
第2章 分子生理學
.遺傳的祕密──什麼是基因?
Q:為什麼父母都很矮,卻會生出比他們高的孩子?
.你不可不知的蛋白質──明明都是蛋白質,為什麼在性狀、顏色、機能上有那麼大差異?
Q:明明牛肉都煮熟了,為什麼吃下去還會得到狂牛症呢?引發狂牛症的普利子到底是什麼?
第3章 神經生理學
.人體最後的未...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