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洪 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李四端 爸媽囧很大 節目主持人
施寄青 知名作家、台北市晚晴婦女協會創辦人
楊俐容 親職教育專家
宋睿祥 台灣第一位無國界醫生、現為基隆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熱情推薦】
盧蘇偉的書是每位為人父母者應讀的寶典,發人深省又實用,很多觀點令人玩味再三,我鄭重向大家推薦。
──施寄青
《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是個充滿溫暖和祝福的錦囊。蘇偉提供的是真實的模範,讓父母更貼近孩子的生命。
──楊俐容
我深深地被盧老師對孩子的包容、相信和欣賞的心所感動,希望透過本書文字的分享,父母對孩子的關心也能加上盧老師的智慧,那才是親子之間最無私的愛。
──宋睿祥
【推薦序】
放膽讓孩子飛吧!
文/施寄青
我不認為自己是個成功的母親,因為「成功」的定義為何?我也不相信有所謂「水乳交融的親子關係」,特別是在我進入晚年,經歷過靈異之旅,我知道有「因果輪迴」的事,如果這個前提成立,那麼每個人都是歷劫幻化的老靈魂,做父母的未必比子女輪迴轉世的經驗多,不少小孩在很小的時候便展現他(她)的獨特性,並非是父母或老師可以「管」或「教」,更何況是一成不變的「管教」呢?
他們會生為我們的兒女或父母,當然有特殊的緣份。俗諺說:「大仇未報,結為夫妻。」「欠債不還,生為父子。」還有「夫妻是緣,良緣惡緣,無緣不合。」「兒女是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
如此說來,難道我們只能宿命地處理親子或夫妻關係嗎?當然不是,因為還有一句:「善解三世緣,廣聚十方財。」
就因與我們結緣的人,往往跟我們淵源甚深,而且是愛恨情仇糾葛數世,如今難得再度重逢,何不重修舊好,讓解不開的重重心結一一打開,讓自己跟周遭的人都能開開心心的過這一世呢?
我的觀點與盧蘇偉不謀而合
我不認識盧蘇偉先生,但看完這本書後,十分感動,他不像某些親子溝通專家,寫些無關痛養的教養八股,或建構「親子神話」。
他以自省和謙虛的心情現身說法,娓娓道出自己教養子女的心態和原則,同時舉了不少他輔導的個案。他不只是說故事,而是很務實地告訴讀者,像這樣的個案應如何處理。
他的觀點與我完全不謀而合,我們都主張,不要「管」「教」子女,而是在陪子女長大的過程中,自己也要隨之成長,更要時時觀照自己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我們的父母大多生在戰亂頻仍的時代,甚少人受過良好教育,養育子女最常用的是打罵,堅信「不打不成器」。他們要生存下來已經不容易了,哪來的精力、時間,用心在教養子女上,反正「天生天養」。
事業成功並不保證就是好父母
到了我們這一代,比我們父母受更好的教育,在職場上常是出人頭地的成功人士,然而我們未必能當好父母,往往比他們還不如。
我半開玩笑對我那精神病患的母親說:「妳斗大的字不識幾個,卻養出我這種女兒來。我比你有成就多了,但在做母親一事上,卻是虎母教出犬子,你比我好命。」
其實這是消極負氣的話,因為我說這話時,仍以十分功利的態度來評定我的兒子們。
他們絕不符合我的期望,但我反省自己,我到底期望什麼呢?難道我不希望他們活得開開心心,讓他們自己決定他們的職業和生活方式嗎?再坎坷的人生也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我又何必杞人憂天呢?何況「有福之人不落無福之地」。很可惜,絕大多數的父母一如盧蘇偉書中所說的,只想管教子女,卻不得法。一個不成長、不肯自我反省的父母,光憑一招半式,就想兒女長成他們期待的或符合俗世標準的人,不過是癡心妄想。
親子和配偶關係是我們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考關,怎能不用心呢!教育程度愈高,做父母的能耐愈差,因為他們無法不用自己成功的模式去套在子女身上,連我也不能免俗,所幸我的兒子們不理我這一套,以陽奉陰違的方式抵制我,也迫使我重新審視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兒子們,學習尊重他們的選擇,祝福他們一路好走,而非急於為他們解決問題。
跟老鷹學習,逼孩子面對自己的人生
像老鷹一樣,把孩子推下去,才是做父母最仁慈的一招,否則害了子女,也拖累自己,難得為人,怎可讓子女一輩子當寄生蟲。
一位朋友不接手機,也不讓人留言,我找到她後,問她是怎麼回事?她苦笑說她終於忍心學會不理會她兒子,這個孩子自小到大好吃懶做,動輒惹事生非,她為收拾他的爛攤子疲於奔命。
最後她終於痛下決心,不管他在外面闖了什麼禍,她要他自己負責。她為自己定了一個最低標準:萬一他死在外面,她會去收屍。
她反問我說:「做為一個單親母親,好不容易拉拔孩子大,如今做些了斷,能不心痛嗎?」
好一個勇敢的母親,揮刀切斷肚臍,讓孩子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英國大哲羅素說過:「教育子女像開車,要踩油門而非踩煞車,可惜父母和老師只會拚命踩煞車,而非放膽踩油門。」
盧蘇偉的書是每位為人父母者應讀的寶典,發人深省又實用,很多觀點令人玩味再三,我鄭重向大家推薦。
(本文作者為知名作家、前建國中學教師、台北市晚晴婦女協會創辦人,大兒子是動畫導演,小兒子從事插畫、動畫設計)
【推薦序】
感受溫暖、掌握教養的錦囊
文/楊俐容
閱讀蘇偉的新書《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是一種悲喜交錯的情緒感受,也是一段讓人從挫敗中看到希望的心理歷程。
因為,父母無助、孩子憤怒;情感受傷、關係破裂,幾乎是書中每一個篇章重複出現的圖像。而這些例子來自蘇偉陪伴許多家庭共同成長的經驗,因此箇中的悲傷和挫敗,反映的正是現代父母難為的真實寫照。
然而,儘管時代變遷,讓家庭更容易面臨衝突與疏離的危機,但溫暖和諧的家庭氣氛,仍然是天下所有父母和孩子日日返家前,最深切的共同企盼。蘇偉在書中直指愛與關懷、信任和賞識的重要,呼籲父母要隨著孩子的成長階段調整愛的形式,適度地放心放手,孩子才有機會長大成熟,成為自己的主人。
於是,在閱讀了每個令人悲傷的家庭故事之後,蘇偉以他自身艱辛的成長經驗、做為一位父親在經營親子關係過程中的體認,以及許許多多輔導成功或失敗的家庭案例,讓我們看到:只要用對了方法,親子衝突其實是可以化解的;只要下定決心從自己做起,再疏離的家庭氣氛也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彌補。
拋開無效的權威式管理,更貼近孩子的生命
因此,雖然挫敗是為人父母無可避免的感受,但仔細閱讀蘇偉的文字、咀嚼每個篇章中令人感動的體會,我們會發現:當父母願意放下身段去了解年少輕狂的孩子,願意拋開面子去承認自己的有限和不能,就有機會以柔情換真心、化危機為轉機,讓家庭關係充滿喜悅,幫助孩子看到未來的希望。
蘇偉在書裡說:「教養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原則和方向」,而「和孩子一起長大」就是管教孩子的原則,「情比事更重要」則是經營家庭的方向。從蘇偉分享他陪伴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我們知道這些原則方向不是無法達成的概念口號,而是可以付諸實踐的行動依據。雖然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但蘇偉所提供的是一種真實的模範。只要父母願意鬆動無效的威權、調整不當的期待,嘗試以更貼近孩子的方式去陪伴引導,即使無法全然做到,孩子也能從父母的改變中,體認到面對挫敗的勇氣和自我成長的可能。
蘇偉的新書《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不是一本按圖索驥的教養指南,而是一份充滿溫暖和祝福的錦囊。相信讀者一定能從他發自內心的分享,感受到這份溫暖、掌握到這個教養錦囊。
(本文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碩士,從事過兒童、青少年、婚姻諮商工作,目前致力於社區營造、國小學童EQ教育)
【推薦序】
謝謝父母對我全然的包容與信任
文/宋睿祥
這篇推薦序,其實應該由我的父母親來撰寫才對,當我讀完盧老師的書時,我赫然發現在我成長的過程,這些孩子遇到的問題,也是我所遇到的。然而在我的青春時期,我父母管教我的方式,就像是為我做了一個無限大的防空洞,讓我自由地發揮。他們的銘言是:「你的人生要自己決定」,我渾然不覺有來自父母的壓力,因為那時我以為這一切的成就,都是來自於我自己,順利考上高中,醫學院,恣意地背著行囊在世界的角落流浪,抱著想像探索生命所為何來的雄心壯志,踏上了無國界醫生的旅程。
在回國的第一次演講時,當我口沫橫飛地講述了我自己的精采旅程時,卻赫然發現坐在台下的父親早已老淚縱橫,那些眼淚代表著不捨、擔心卻又驕傲,在那一刻,我才發現,我這一生能活得自由自在,全來自於我父母對我全然的包容與信任。父親在一次的訪談中曾透露,每一個父母當然都有自己對孩子的期望與關愛,但每一個孩子,生下來都有他們的使命,做父母的應該要成為子女的「助緣體」,而不是子女夢想的「絕緣體」,他悠悠地說了一句:「為孩子這麼做,也許他一輩子都不一定能體會你的用心,但是你會看到他的快樂,這就是做父母最大的安慰。」
盧老師的書中,不斷地提到,其實孩子最需要的,是被肯定,被欣賞,現在我要以一個孩子的身份與各位父母親分享,只有在被肯定之下的孩子,才有能力去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管教是出於關心,然而願意放手,那是需要智慧的,與其害怕孩子像風箏一樣斷了線就再也回不來了,不如也讓自己的智慧打開,創造一個可以讓孩子自由飛翔的天空。
能被盧老師輔導的孩子與父母是幸福的,我深深地被盧老師對孩子的那份包容、相信和欣賞的心所感動,希望透過這本書的文字分享,父母對孩子的關心也能加上盧老師的智慧,那才是親子之間最無私的愛。
(本文作者是台灣第一位無國界醫生,著有《回家的路,是這樣走的》。曾於2004年至賴比瑞亞行醫,2009年至葉門進行醫療救援,熱衷攝影與自助旅行,現為基隆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