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結作者多年來都市研究的主要論文,分成三篇。
第一篇為都市發展與都市體系,展現臺灣自清末以來都市化的演化,各階段相應的社會經濟特性呈現,相較於一般開發中國家較順遂的發展以及與資源分配相關的議題。第二篇為都市發展與都市內部結構,以都市生態分析呈現臺灣都會在社會經濟地位、發展階段以及商業特性與省籍的分布狀態,並且相應於西方都市的郊區化,說明臺灣都會擴展下中心都市的持續優勢。第三篇為都市意象與都市生活型態,本諸都市人社會心理的探討,呈現都市的資源優勢與負面社會心理並存的矛盾狀態,以及難以維持的緊密鄰居關係。
全書從都市發展體系與結構以及都市意象與日常生活兩大取徑著手,輔以調查資料的運用分析,期能勾勒出臺灣都市發展的面貌與軌跡。
作者簡介:
章英華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學士、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曾任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工作室主任、社會學研究所所長與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學術專長為都市研究、家庭研究與調查研究,自1990年以來,主持、推動或參與多項大型社會調查計畫,並開展調查計畫的國際合作。
推薦序
導 言
社會學有關都市的研究可以溯及兩大來源。一是對人類都市長期發展的研究,雖然始於對歐洲都市成長的研究,但其蓬勃當與現代化的研究有關。然而開發中國家的都市發展並未如預期順暢,都市化、國家發展和城鄉關聯成為都市研究的熱門課題。自1970 年代以來,世界各國之間已因交通與運輸模式的改變以及媒體與資訊發展的快速變化,在各個方面的相互交流日益頻繁,對這種脈絡之下的都市發展,也引入了新觀點的討論。
另一源頭則來自1920 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社會學家針對大都市的發展對人類影響的研究與探討。其一是有關都市內部空間的研究,認為人類在龐大和複雜的都市裡形成不同的居住地區,就此開啟了都市生態的研究,著重在都市各色人群與住宅的分布模式。另一是認為都市的規模與複雜組織對人類行為有其特定的影響,開展出都市社會心理與社區研究。後來有關都市中的不均衡發展以及都市中社會關係與人群組織研究,觀點雖有不同,仍可關聯到以上的兩類研究。
個人有關都市的研究即在上述兩大研究方向內,運用政府的統計資料以及學術調查的資料完成了相當數量的學術論文。本書從其中挑選,編成十一章(其中三章與同仁合著),分成都市發展與都市體系、都市發展與都市內部結構以及都市意象與生活型態三篇。茲簡述其重要議題與討論如下。
都市發展與都市體系
開發中國家都市的快速成長,大致是發生在20 世紀的後半,都市發展一方面成為現代化的指標之一,很多現代化的因子的確普遍出現在開發中國家的大都市,但實際上也產生了明顯的負面的現象,即首要都市與過度都市化。前者指的是獨大都市的發展, 2後者指的是,就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而言,都市化的程度超過了工業化程度所能正常預期的,都市正式經濟部門無法吸納快速大量成長的人口。這兩個現象大致都是同時發生的,樂觀者認為這只是過渡時期的現象而已,在發展初期資源集中在少數都市,都市居民雖處於不良的工作與居住環境中,但仍優於鄉村居民;隨著時間,中小都市逐漸形成,現代化的果實遞移而擴展到全社會。悲觀者則認為,在開發中國家,許多政策都帶有都市偏向,農民移居都市,破壞了腹地的經濟力,也無助於經濟發展。過剩的鄉村人口移往都市導致都市的持續成長,在外債的危機狀況下,對都市的投資不足,亦未能滿足都市居民日常所需的公共設施或服務。雖如樂觀者所言,開發中國家大都市的移民的生活環境仍優於凋敝的鄉村,大都市仍是現代價值與物質的入口鄉;但觀察開發中國家20 世紀後半的發展,我們很難認可從大都市自然移轉到中小都市,進而促成全面的經濟發展的說法。
臺灣的都市發展較一般開發中國家為順遂,在1980 年以前的都市發展,與當時大部分的開發中國家都市發展有不同的發展脈絡與特質。至於1980 年代以後,則可帶入全球化與資訊化的討論。當資訊發展顯現不受地理範圍限制的特性之際,就有著都市消解的說法。但是資訊化與全球化交織一起,某些都市成為生產命令中心,以致受惠於國際互動節點的都市,占據較有利的發展位置。某些大都市在1980 年代以後展現明顯的復甦趨勢,就因其處於如此的節點位置,而有些以製造業為重的都市卻持續凋零,甚至像底特律那樣人口大量流失,市政府因財政吃緊宣告破產。人口不是離開都市,而是重新分配。這樣的脈絡是討論臺灣1980 年以後的都市發展可以參考的。
導 言
社會學有關都市的研究可以溯及兩大來源。一是對人類都市長期發展的研究,雖然始於對歐洲都市成長的研究,但其蓬勃當與現代化的研究有關。然而開發中國家的都市發展並未如預期順暢,都市化、國家發展和城鄉關聯成為都市研究的熱門課題。自1970 年代以來,世界各國之間已因交通與運輸模式的改變以及媒體與資訊發展的快速變化,在各個方面的相互交流日益頻繁,對這種脈絡之下的都市發展,也引入了新觀點的討論。
另一源頭則來自1920 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社會學家針對大都市的發展對人類影響的研究與探討。其一是有關都市內部...
作者序
我預計於2015 年底屆齡退休,過去曾由我指導論文的蘇碩斌、劉千嘉和尤美琪三位博士,希望我從以往發表的論文中選擇一些集結成冊,作為退休的紀念。當時自己已請助理黃惠貞小姐整理過去發表的論文,但仍猶豫是否彙集出版。經他們的催促與鼓勵,雖然自己衡量並無擲地有聲之作,但將一些主題相關的論文集結成冊,或許可以具體顯現一些累積的成果,可能也增進為人參考的價值。
前幾年,因退休在即,在不同的場合曾經綜述過去研究的軌跡,大致可以歸納成四大類別,都市研究、家庭研究、學術評鑑制度的評估以及推展社會調查。其中以都市研究方面撰述最多,合專書、編書、期刊論文、專書論文、會議論文以及研究報告,約四十餘種。因此從中選擇,以三個主題編成一冊,含十一章,分為三篇:「都市發展與都市體系」、「都市發展與都市內部結構」與「都市意象與生活型態」。在學術生涯中,有幸和其他學者合作,本編著中有三章分別與伊慶春教授、林季平教授與范維君博士合著,慶幸有與他們合作的機緣。
過去的一本專書和兩本編書都由巨流圖書公司出版,很感謝經蘇碩斌教授提議之下,併入麗文文化事業機構的巨流仍願意出版此一編著。沈志翰先生與邱仕弘先生在安排出版事宜、建議書名和編輯上的用心,特此致謝。經黃惠貞小姐將印行的論文轉成文字檔以及細心校對,才能順利完成這項編著,感謝她這幾年協助我的研究工作。回顧這三十多年的學術生涯,能安心從事研究,並在學術服務上有所貢獻,都有賴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和社會學研究所先後提供的良好的研究環境,也衷心感謝讓我無後顧之憂的和樂家庭。
章英華
于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2015.10.30
我預計於2015 年底屆齡退休,過去曾由我指導論文的蘇碩斌、劉千嘉和尤美琪三位博士,希望我從以往發表的論文中選擇一些集結成冊,作為退休的紀念。當時自己已請助理黃惠貞小姐整理過去發表的論文,但仍猶豫是否彙集出版。經他們的催促與鼓勵,雖然自己衡量並無擲地有聲之作,但將一些主題相關的論文集結成冊,或許可以具體顯現一些累積的成果,可能也增進為人參考的價值。
前幾年,因退休在即,在不同的場合曾經綜述過去研究的軌跡,大致可以歸納成四大類別,都市研究、家庭研究、學術評鑑制度的評估以及推展社會調查。其中以都...
目錄
序言
導言
第一篇──都市發展與都市體系
第一章 清末以來臺灣都市體系之變遷
第二章 都市與區域發展
第三章 臺灣都市發展與教育空間分布的變遷: 兼論社會活動空間的演變
第四章 都市化、階層化及資訊落差
第二篇──都市發展與都市內部結構
第五章 臺灣都市區位結構的比較研究: 以臺北、臺中、高雄為例
第六章 臺北縣移入人口與都市發展
第七章 臺北都會的發展── 1980 年代以後
第三篇──都市意象與生活型態
第八章 都市化與機會結構及人際關係態度
第九章 都市意象:以臺北市居民為例的探討
第十章 遷徙意願與理想居住地: 從都市化、個人背景與居住環境評價的探討
第十一章 都市化、階層化與生活型態
序言
導言
第一篇──都市發展與都市體系
第一章 清末以來臺灣都市體系之變遷
第二章 都市與區域發展
第三章 臺灣都市發展與教育空間分布的變遷: 兼論社會活動空間的演變
第四章 都市化、階層化及資訊落差
第二篇──都市發展與都市內部結構
第五章 臺灣都市區位結構的比較研究: 以臺北、臺中、高雄為例
第六章 臺北縣移入人口與都市發展
第七章 臺北都會的發展── 1980 年代以後
第三篇──都市意象與生活型態
第八章 都市化與機會結構及人際關係態度
第九章 都市意象:以臺北市居民為例的探討...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