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人生五種財富侯文詠王浩一碳水循環東京日日我討厭貓季暢銷5折起猶太商法謝謝你留下來陪我匡靈秀三浦紫苑莊子在車上陳澄波黎智英達賴喇嘛透納特展讀冊選讀
暫存清單
限量商品已售完

台北謠言(二手書)

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作者:阮義忠

評價
20收藏
109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二手價:43 NT$ 164 NT$ 380

賣家:YU.AN
書況(讀冊判定):普通
備註(賣家自填):無畫線註記
商品備註與退貨說明

本商品已絕版

購買新書
88 334
其他二手價
53 200元起
圖書館借閱
阮義忠攝影文集
#先蝦上市
#絕版讀賣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每一張影像都是一次déjà vu!
文/Anderson

《人與土地》是阮義忠1987年的攝影文集,這次包裝成套的另一本《台北謠言》則出版於1988年;兩本攝影文集中的照片,就算你原來不熟悉這位創辦了被認為最具人文精神的雜誌《攝影家》的當代重要影像作者,你一定還是能對裡頭的某處感覺如此熟稔。

或許你可能就看過這些作品本身,更也可能是,在你心中一直完整地留有關於這塊土地或這個城市的印象。而阮義忠捕捉了它們真實而永恆的部分。三十年一晃而過,所有應該模糊的,卻仍然在我們21世紀生活裡的déjà vu(似曾相識)。

就先說說其中一本《人與土地》。

應該是怎樣年紀、來自哪樣城鄉背景、隸屬或流動於哪樣階級處境的讀者,才會直接就可以進入「人與土地」這麼樣巨大,卻又老派的設定之中?而當世界與台灣,已經變了個模樣,而土地、小人物和舊歲月題目成為一種從政治到藝術到文化到創意發想的老梗,這本《人與土地》,還能說出怎樣我們沒聽過的新故事?

胡思亂想著,先衝著鄉愁或親暱的情愫,我們翻開了書。赫然發現,「人與土地」原來並不是「老一輩的故事」!因為土地還在那裡,而人也是。當這些故事還沒被聽過,它們就一直被鎖在同樣的地方。依然那麼年輕,擁有活力。

那裡不是我們祖父輩的回憶,那裡就是我們長大的地方,畫面中的人物,是我們選擇離家鄉近一點的小學同學,是決定換一種方式想像人生的前上司…..。

《人與土地》竟變成了一些「現在」的故事。它們鮮活而生動的程度,一點都不像隔過幾個世代,甚至力道遠遠超過了許多媒體中的類似專題。而這種「過去」與「現在」的緊緊絞在一起,帶給我們驚喜,更有深思。

書裡以一張照片搭配一篇文字,文字表面上並不直接回應照片所設定的主題或拍攝所在地,但這些輕鬆卻也正色的敘寫,總兜著給出一幅更開闊的故事畫面,然後話鋒一轉,所有的段落變得好切題,原本就迷人的影像,也隨之更加韻味無窮。

例如<三代同洗>這則,有婆婆、媳婦、孫子三人在冬天早晨在溪澗洗衣洗澡,阮義忠先由這個畫面起頭,帶出了「家裡男人們可能酒醉未歸或宿醉未醒,因此沒人在意也沒人追究」,走筆至此先展開了一個非常有想像空間的故事設定。阮義忠接著說起探訪南澳鄉澳花村的故事,人們怎樣勸他不必特別跑去,又如何因緣際會地認識了「阿將」,以及因此展開的澳花印象。而這麼豐富的「人」與「土地」,就發生在數百字與一張影像間。

阮義忠說故事的方式也每次都不大一樣,比如拍攝彰化縣永靖鄉港西村的「成美堂」時,畫面的構成並非聚焦在呈現建築院落的氣派或悠久,反而把房子放在邊邊,而畫面中央是家族孩子們一字站開、興致盎然地瞅著鏡頭。然後作者從魏厝的家族中各樣小故事,說到大宅院的種種。

你可以抱著懷舊的心情,溫習《人與土地》所收錄的歲月與家鄉的容顏,但最珍貴、最教人終究久久難以釋懷的,是《人與土地》出發由作者澎湃且私密的感性。

書中有一組圖文題名為「會回來的才讓它離巢」。這句話來自有一回遇到小村中一對小兄弟在訓練信鴿,問弟弟「不怕鴿子飛跑嗎?」,然後哥哥搶著回答「會回來的才讓它離巢!」。

讀過《人與土地》一篇又一篇,心中無限溫暖。亦被點醒地驚覺,離巢了的我們,原來早就被說中了是那些「會回來的」!

台北和所有現代化城市一樣,變化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往往令人來不及捕捉,拍下來的景觀過不了多久,就成了褪色的過往。──阮義忠

1975年至1988年是台灣社會力逐漸爆發的年代,當時經濟急遽發展、政治開始鬆綁,台北正是其中變化得最快、最徹底的城市。攝影家阮義忠在台北街頭捕捉各種景象,希望呈現當時台灣在瘋狂追求經濟成長時,病態的面向。

這個計畫原本稱之為「台北」,但後來阮義忠覺得自己的照片無法替台北勾勒出完整的輪廓,一直到他想到尤金‧史密斯(W.Eugene Smith)曾說的話:「為一座城市造像是一件永無止盡的事,如果開始嚐試去做,本身即是犯了自視過高的毛病……但它只不過是城市的一則謠言罷了;沒有意義,也不會流傳下去。」因為這句話,他放棄「自視過高」的「完整」構想,重新利用「謠言」的隱喻,選出一系列呈現台北真與虛的照片。

二十多年後,在全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南方都市報》(169萬份)的邀請下,阮義忠拿出這批照片,為每一篇照片寫出背後的故事。於是許多曾經存在、如今已消逝的台北面貌重新出現:高檔消費場所美麗華飯店、被視為前衛設計的IBM大廈、西區的金像獎戲院、歇業重整前的統領百貨,西門町裡的相機老師傅、上街頭抗爭的老農民......。

這些過去可能為了呈現「病態」的照片,三十年後時移事往,成為讀者感受城市變化、城市歷史的重要線索。而阮義忠本人,也因為這些年來的心境變化,也開始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台北。於是,台北不再是謠言,它或許有病態的過往、錯誤的發展,但都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所在。

作者簡介:

阮義忠
1950年出生於台灣省宜蘭縣,23歲開始攝影,出版《人與土地》、《台北謠言》、《四季》及《告別二十世紀》等十本攝影集。論著《當代攝影大師》、《當代攝影新銳》被視為海峽兩岸的攝影教育啟蒙書,所創辦的《攝影家Photographers International》雜誌被譽爲攝影史上最具人文精神的刊物之一。攝影作品被海內外重要機構展出及收藏,規模最大的是2009年廣東美術館為其舉辦的個展〈一個時代、一本雜誌、一個人── 阮義忠 • 轉捩點〉。現為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兼任教授及佛教慈濟基金會志工。

阮義忠紀錄社會現象的任務其實始於七○年。他在臺北一家雜誌社找到第一份工作,而當時這座城市正經歷著最重要的都市化階段。由農業生活轉變成工業生活的混亂狀態,挑起他逃離都市的衝動。對於一個極度厭憎自己在鄉下渡過的童年歲月的鄉下小孩而言,阮義忠認為自己的攝影史是對個人成長的自我批判。 

「人與土地」是他對自己年輕時所排斥的鄉村生活的觀察,歡慶著這位藝術家在重新發現自己對成長的那片土地與同胞的愛慕之情時的喜悅。塑造他早期生活的農業社會之人文價值,與臺北這座城市的疏離恰成一強烈對比。

「台北謠言」由混亂的基礎結構、擁塞的交通、虛假的建築、工業廢棄物和污染所造成的醜陋景象,以毫不妥協的現實主義在閃爍的廣告看板和霓虹燈後蔓延。隱藏在混亂的真假價值背後的『謠言」,諷刺的以大量的心理和社會的矛盾,呈現在阮義忠的鏡頭下。

經過三十年,阮義忠執筆寫下每張照片背後,一篇篇動人的故事。這兩本攝影文集,不但記錄台灣近年珍貴畫面,追尋台灣經濟快速發展年代,都市與農村生活型態改變的強烈對比,更是攝影大師回首過往,重新審視自我追尋的軌跡。

本文部分節錄自Becky Cho/英國St.James Press出版社 1995年出版《當代攝影家》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作者序
目錄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近期最多人購買

二手書版本、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呈現為準,若影片內未有附件或贈品
呈現即表示此二手商品無提供附件或贈品。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