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人人稱羨的跨國公司高階主管,為何一夕之間與職場大捨大斷?
他在追求怎樣的人生價值?
提早退休要做怎樣的準備?
健康、財務、時間管理,還有他人異樣的眼光!
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段流傳很廣的文字,講的是一位資深護士經常傾聽臨終病人,向她訴說此生最遺憾後悔的事情。她把這些事按照發生頻率整理排列成「人生五大憾事」,分別是:
(一) 希望當初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要我過的生活。 (二) 希望當初沒有花這麼多精力在工作上。 (三) 希望當初能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 (四) 希望當初能和朋友保持聯繫。 (五) 希望當初能讓自己活得開心點。 我猜多數人讀這篇文章時心中有許多感慨,但並沒有太多驚訝,原因是這五件事經常都掛在我們心上,或起碼存在潛意識中。但既然如此,為什麽總要等到人生即將步入終點的時候,才像大夢初醒一樣和自己算一筆賠本的總帳呢?
你可能會說:「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不是我不想做那些事,但一身責任義務,實在沒辦法。」就像看這篇文章的時候覺得很有道理,甚至轉發給親朋好友分享,但看完以後呢?嘆口氣,繼續柴米油鹽,我行我素。
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人是有選擇的,不信問問那些臨終病人,我相信他們後悔遺憾的並不是這一生沒有中樂透發財,所以才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感悟到當初的確擁有選擇條件,卻沒有去做。
如果你反問:「我每天被生活追著跑,忙得像條狗一樣,憑什麽說我有選擇生活的條件?」我不止說給你聽,還做給你看。這本書的內容正是描述一個沒有富爸爸(更沒有中樂透),學經歷也算不上特出的人,讓自己具備選擇生活方式條件的方法。
這本書雖然以「退休」為題,但和坊間談論退休理財或銀髮族生活規劃的書籍不一樣。原因很簡單,因為講的不是六十多歲退休,而是四十多歲。這二十年的差別造成事前的準備規劃,以及事後的生活實踐都和傳統意義的退休大不相同。
為此,我本來不想用「退休」這二字,但尋遍各種可能卻沒有找到合適的替代用語,只好沿用老詞。我希望、也相信,不久之後社會學家會發明一個新詞,準確無誤的描述一個全新的人生階段,這個字詞將普遍被人們認知和理解,因為將有愈來愈多的人在四十多歲開始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讀者或許會發現這本書所描述的某些想法,和現在社會主流價值觀不完全一致。關於這一點,我不想也無法強求別人認同,就像我所處的家庭和財務狀況和你不一樣。
這些都是事實但不是重點,重點是讀者的想法。讀者可能說,書中所談論的都是一派胡言,但別忘了,人生是自己的,讀者可以永遠當個安全舒適的旁觀者,平時對台上表演指指點點,到頭來帶著悔恨細數人生五大憾事。但也可以跳上舞台親自演繹精彩的人生,管他台下是掌聲還是噓聲,依然興高采烈的把每一天活得盡興,然後心滿意足、了無遺憾的跟這個世界說拜拜。這其間的差別,不過就在一念之間,也就是「你」的一念之間!
除了具備退休的客觀條件外,做好主觀的心理準備同樣是關鍵,但前提是必須懂得放下,才能從中獲得好處。
許多人對現狀不滿,對未來懷抱理想,卻徘徊在不進不退之間,期望得到兩邊的好處,結果卻經常蹉跎歲月,兩頭落空。我四十五歲退休,至今六年,其中沒有一天不為這個自認此生最英明的抉擇,感到鼓舞慶幸。
常有人誇我勇敢或說羨慕我的處境。的確,在適當時機縱身一跳確實需要相當勇氣,但如果誇我的人了解,我因為放下而受到的好處,恐怕就不認為那是勇敢了。羨慕的人如果能拋開世俗價值看待自己真正擁有的東西,恐怕就不會認為我有什麽好值得羨慕了。
許多人認為,退休唯一的考量就是籌措退休金,我不想低估但也不願意高估金錢的價值,它在我心目中之於退休規劃的重要性,就像書中談論到金錢的章節比重一樣,大約佔三分之一,那也就表示,還有其他三分之二的事物是你需要花更多精力關注的。
這些事物是我在身體力行四十五歲退休中,所學到的經驗與教訓,有感於自己從小到大,大部分時間都在糊里糊塗中度過,難得嚐到明白度日的甜頭,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於是成書,不敢保證無效退費,但保證字字真實體驗,句句發自肺腑。對錯好壞,參考價值就留給讀者判斷啦!
作者簡介:
田臨斌 1960年出生於台北,師大附中、成功大學畢業,外號老黑。 曾任:殼牌石油公司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 現職:專任樂活家,兼任「老黑的博客」版主,正在應徵高雄市街頭藝人 作品:《從CEO到樂活家》 興趣:閱讀、電影、運動、旅行、吉他 Email:roytien2006@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樂活推薦 Smart智富月刊總編輯 朱紀中 民視資深記者 夏慧麟 東森財經新聞台主播 陳斐娟 推薦序 萬寶投顧總經理 蔡明彰 資深股市分析師 賴憲政 (依姓氏筆劃) Smart智富月刊 東森財經新聞夢想街57號 專題報導
名人推薦:樂活推薦 Smart智富月刊總編輯 朱紀中 民視資深記者 夏慧麟 東森財經新聞台主播 陳斐娟 推薦序 萬寶投顧總經理 蔡明彰 資深股市分析師 賴憲政 (依姓氏筆劃) Smart智富月刊 東森財經新聞夢想街57號 專題報導
章節試閱
第3堂課 理財規劃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投資理財是一生的功課。 記帳 「金錢通常成本過高。」──愛默生,作家 「成功就是除了金錢外,必須煩惱其他的事情。」──凱許,歌手 這堂課就讓我們真刀實槍,談談如何投資理財為早日退休做準備吧! 錢財是很有意思的東西,你愈是追求,它就愈跑給你追,你要是停下腳步,故作矜持,它也絕不會主動靠過來,這就是所謂的「人不理財,財不理我」。說到理財,許多人腦海中可能馬上出現:新興市場、融資融券、對沖基金,甚至近年惡名昭彰的連動債等等專業術語,但是你知道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財手段是什麽嗎?記帳!是的,就是你我在踏入社會時曾經嘗試,卻很快就嫌麻煩而放棄的記帳。 記帳的功用眾人皆知,但對於退休準備有其特殊意義。一般人不敢咬著子彈勇敢做出抉擇,最擔憂的就是怕退休後錢不夠用。但話說回來,如果不知道生活需要多少錢,又如何斷定錢夠不夠用? 要知道箇中道理就必須先明白兩件事:第一、退休要過什麽樣的生活?這個部分且容我在後面的章節詳加探討;第二、過這樣的生活需要多少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記帳。你說:不用麻煩了,我從經驗中大致有個概念。但一旦開始記帳,你會大吃一驚,自己對帳務了解的貧乏。就算真能抓個八九不離十,記帳也會讓你發現,原來還有許多可以改善的空間。 我退休前半年開始記帳,把每一筆開銷鉅細靡遺、依據用途記錄下來。以前認為這是繁雜的工作,但一旦開始記帳後即使經歷初期的費力,然而堅持下去就養成隨手記帳的習慣。養成的關鍵之一是不拖延,每天至少記一次;其二是要長期堅持,許多記帳的好處只有長期追蹤才能顯現;最後是適當的細分「用途」,要細緻到能清晰掌握消費流向,又不至於太過繁瑣造成無謂負擔。 做法是準備一本筆記本放在家中固定位置,盡量把每一筆開銷在第一時間寫下來,如果不行,最起碼每天就寢前把這一天做個了結。旅行在外省麻煩就當成一整筆開銷處理,記帳不是寫文章,重點是花最少時間提供最多信息。每個月的最後一天是結帳日,把筆記本中的紀錄一一登入電腦,只需要在相對應用途格內鍵入數字,如果這筆開銷較特別,可以在格內加注解,電子表格涵蓋十二個月的資料,除了自動加總外,還可以預先設定計算月平均數的公式。 用途的分門別類因為每人生活狀況不同,需要做相應調整。以我為例,所有費用分成: (一) 和房屋相關的費用,之下細分成水電管理費等項目。 (二) 家用,細分成食物、家庭用品和雜支。 (三) 個人開銷,包含衣物、餐廳、旅行。 (四) 交通費用。 (五) 健康醫療費用。 (六) 預算外開銷,譬如:搬家、換車、做牙齒等非常態費用。 這些是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出適合個人狀況的分類,有些費用,例如保險、稅費、換電腦、買球具,金額雖大但久久才發生一次,單看一兩個月不準確,必須長期記錄才能提供夠完整的金錢流向。 記帳另一個用途是做預算。例如,結束一個年度後經過檢討實際花費,可以為下年度訂定目標,既富挑戰又有樂趣。做預算的最大好處是為平日生活做規劃,比方說,增加書籍的預算就要買更多書,買來就要花時間閱讀,減少衣物預算,無形中也減少逛商場的時間。長期跟蹤和分析消費模式能夠對生活形態,甚至是否要換房子等大事,提供很有用的參考。 除了記錄支出外,還要記錄收入和資產。或許你自認對收入狀況瞭若指掌,事實是,收入的形式很可能比你想像的更複雜,薪資、房租、獎金、賣車賣房、退稅、投資收益、分紅、利息、禮金、中彩券等等,只有確實記錄收和支的細節,才能真正做到收支平衡。 資產表用來記載各項資產現況,包括:銀行存款餘額、股票基金現值、匯率變動,透過分析每個月資產變動原因和跟蹤長期趨勢,能了解總體財務健康情形,而不至於一有狀況就手忙腳亂的亂買亂賣。 聽起來很複雜嗎?設計這三份分別顯示消費、收入和資產的表格,的確需要運用一些基本財務觀念,但更多的只是常識,重點是動手去做,邊做的同時邊學習調整適合自己的方法。 你或許會說,擁有的資產不多,複雜性也不高,而且既然金錢只是工具,就不應該為此過於傷神才對。說得好,正因為如此更要記帳,如果你期望儘快達到某個財務目標,或不希望成天為財務狀況擔憂,或不被必定發生的通貨膨脹和偶然一遇的金融風暴打擾生活,你都需要記帳。 許多人正在為該買或該賣什麽投資標的,而煩惱得睡不著覺,這些的確是很重要的抉擇,但與其讓自己陷入無休無止的金錢遊戲,或許眼前真正的當務之急是透過養成記帳習慣,為財務管理預先打下進可攻退可守的堅實基礎。 事實是,即使達成足以讓自己退休的財務目標後還得記帳。我每個月花在更新這三份表格的時間總和不超過兩個小時,卻能讓其他時間幾乎完全不用再花腦筋煩惱和金錢相關的事情,也因此能夠更加專注在生活中真正值得專注的事物。 巴比倫富翁 「金錢只是工具,它可以帶你到任何地方,但不能取代你掌握方向盤。」──蘭德,作家 「失去財富是損失,失去朋友是更大的損失,失去勇氣就什麽都沒了。」──塞萬提斯,作家 或許,我是最沒有資格談如何投資理財的人。 四十歲以前,除了銀行定存外,所有的理財幾乎可以用全軍覆沒來形容。台股在八○年代大漲時我不懂股票(現在還是不懂),但受到周遭瘋狂氛圍的激勵,參加了所謂的股友社,幾個月後「老師」跑路,落個血本無歸。隔兩年,又受到親友的真情感召,參加了鴻源集團集資活動,歌舞昇平一年後集團倒了,我則成了求償無門的債權人。 從出社會,我就一直住在父母家中,三十多歲為了給未來丈母娘一個交代,便在台北近郊的汐止買了一個低總價的預售屋,兩年後,還沒交屋就碰上林肯大郡倒塌事件,汐止房價大滑坡,恰好又碰上工作職務外調海外,乾脆把那沒緣分的房子斷尾脫手。 幾年後返回台灣,錢是存了一些,但台北房價也沒閒著,於是決定租房住,儲蓄則是投資當時最風光的高科技產業基金,但不出一年,網路泡沫破滅、投資腰斬,再過一年,九一一事件發生,剩下的投資再腰斬一次。 經歷這些事,我早已經沒了脾氣,同事把我當成投資風向標的,常來問我的意見,我說買什麽,他們就買別的。 這些失敗的經驗後來成了我重要的人生資產,從其中學到的教訓加上閱讀相關書籍,讓我對投資理財有了全新理解。首先,我搞明白理財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選項,將所有積蓄投入風險不明的標的固然愚蠢,死抱著辛苦賺來的錢不做任何投資,也絕不更加高明。人不理財,財不理你,無論財富多少,無論退休與否都要理財,既然金錢是幫助我們完成人生目標不可或缺的工具,理財就是一生必修的功課,愈早開始愈好。 巴菲特說,他很後悔十一歲開始炒股票,因為太晚了。如果你已經過了十一歲還沒開始理財,也別著急,晚開始總比不開始好。 其次,我弄清楚理財不是賭博,輸贏憑恃的不是一翻兩瞪眼的運氣,而是一點也不刺激、不好玩的紀律和耐心。你若問:既然有風險,那就當然有賭博的成分。就算是吧!有經驗的玩家會想辦法盡量擴大自己獲勝的機率,而且懂得認賠和守成的道理,普通賭徒則聽天由命,即使偶爾贏錢,也很快的再輸回去。而且,因為不懂得管理風險,平常膽小如鼠但一談到理財又自認逮到好機會,變得膽大妄為,最後平白讓財富從身邊溜走。 在所有讀過的理財書中,我認為最有用的一本書是《巴比倫富翁》(The Richest Man In Babylon)。此書在一九二○年代出版的時候,許多現代金融工具都還沒有發明,當今媒體有關投資理財的報導鋪天蓋地,專業術語之花俏、複雜程度,讓一般投資者既摸不著頭緒又焦慮異常,但真要說到理財最核心的原理、規律,卻怎麼也跳脫不了近一世紀前出版《巴比倫富翁》的薄薄小書。 書中教導人們累積財富的第一步是儲蓄。老生常談嗎?的確,但也是千古不變的道理。現代社會多的是月光族、卡債族,表面上的原因是收入太低、物價太高,事實是,人們的「必要消費」經常隨著收入增加而增加,也因此永遠「剩」不下錢。 如果換個方法,每個月領了薪水在付給商店、餐廳,甚至政府之前,預留至少一成付給自己,這樣就不用擔心剩不了錢了。而且奇妙的是,到頭來錢總是勉強夠用。更好的做法是把它「自動化」,利用古代巴比倫人所沒有的銀行自動扣款等現代科技,實現儲蓄的目的。 儲蓄當然不是理財的全部,但千萬不要小看它的重要性或嫌存的錢太少。錢會生錢的道理許多人都懂,但有人達成財務目標,有人失敗,區別就在有人急功近利,有人耐心紀律。百分之百沒有風險的理財並不存在,面對風險,心生恐懼是人之常情,想清楚最壞後果後就必須勇敢面對。 若你說:自己膽子小而且野心不大,努力工作賺錢存錢就好,可不可以不投資理財?我要再次提醒:要實現人生目標,卻沒有將理財列入選項是辦不到的。很抱歉,請勇敢面對現實! 好吧!有了儲蓄、有了勇氣,該投資什麽?如果你問:銀行理專建議買某個產品,但你質疑專業人士的專業技能或道德操守都不見得值得完全信賴,怎麼辦?還是相信有這方面經驗的長輩或朋友,起碼他們不會騙你! 他們是不會騙你,但別忘了,我之前所有慘痛的投資教訓全都是聽信有經驗親戚朋友的結果,也等於是犯了巴比倫富翁中的幾大禁忌:不夠謹慎,聽信非專業和投機取巧。以前看過一個銀行的電視廣告,描述一位過來人責備朋友不聽他勸告買某項理財產品,因而錯失賺錢良機,這個廣告傳遞出的理財教育信息錯得離譜。 貪婪與恐懼 「我從不妄想立刻從股票市場賺錢,我總是假設買完股票後市場將休市五年。」──巴菲特,投資大師 「如果你對某件事投入全部身心的信仰、活力和力量,錢財就會跟著來。」──福斯特,音樂家 那究竟該聽誰的?答案是聽自己的!不是捂著耳朵不聽別人,也不是關起門修練獨門武林祕笈,除非你是巴菲特,否則就聽別人的意見,其實就連巴菲特都得聽他投資團隊的建議,何況是我們? 投資是專業,必須廣納專業人士的看法,而自己也得做足功課對各種產品、特性有相當程度的認識,才能在眾多信息中做出判斷、選擇。你若問:不是金融專家為什麽要聽自己的?我就會反問你,全天下還有另一個人比自己更清楚人生目標嗎?既然金錢的功用是幫助實現人生目標,又有誰比自己更清楚該選擇什麽樣的投資組合,最能發揮功效? 不管你選擇的投資標的是什麽金融產品(包含定存在內),它們都是市場的產物,有市場就有漲跌,大部分投資者追求的正是漲跌效果的最大化。而驅使人們在特定時間買賣特定產品的心理動機,不外乎兩個:貪婪和恐懼。 巴菲特說得好:你要在所有人貪婪時恐懼,所有人恐懼時貪婪。這麼說起來好像賺錢挺容易的,做起來恐怕連神仙都做不到。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都是「所有人」之一。於是你會再說:好吧!別管別人,只做好自己的功課,不投機取巧、相信專業,正經八百的投資理財總可以吧! 可以!就讓我們用最有代表性的股票當例子(其他金融產品原理大同小異),統計全世界的股票市場,從開市以來無一例外全都是上漲,而且計算年平均漲幅都高於平均定存利率,大部分還高很多。那為什麽存定存不會賠錢,投資股票卻半數以上賠錢? 原因很弔詭。不是因為風險大,也不是因為技術差,而是投資者的心理。怎麼說?一般人對輸錢和贏錢的反應大不相同。打個比方,你賭過錢嗎?如果讓你贏一個月薪水或輸一個月薪水的感覺如何?你說:贏了高興,輸了難過啊!好,那請問你多高興又多難過呢? 我賭過錢所以很清楚,贏了短暫興奮後就開始為沒有贏更多而感到遺憾,輸了呢?沮喪、懊悔、氣憤、慚愧,不一而足,而且總要維持一段時間。你有過類似經驗嗎?事實上,這是有科學根據的。心理學家透過複雜的計量法,計算出人贏錢時高興的程度只有輸錢時沮喪程度的一半。這說明了什麽?說明了我們在投資股票時的兩股心理力量:貪婪和恐懼,其實是不對稱的。一般人在市場下跌時受制於恐懼而賣股票,只有在上漲到一個階段時才出於貪婪而買股票,也就是所謂的「追漲殺跌」。想贏錢真的很難。 真的那麼難賺嗎?事實上,所有的統計數字都證明,投資股票是累積財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紀律,買賣股票想不賺錢才是真的難。 這麼容易賺,利潤從哪來?從兩個地方來:第一是企業盈利,企業不盈利就不會長期存在於市場,遲早會盈利的企業遲早得用某種方式回饋股東;第二是有耐心的股東賺沒耐心股東的錢,換一種說法就是,追漲殺跌的股東把錢交給長期持有的股東。你若又說:大家都懂這個道理,就沒人追漲殺跌,也就沒錢賺啦!放心吧,人性一百年前是這樣,一百年後還是那樣。 不止是投資股票,耐心和紀律是所有投資理財的不二法門。市場瞬息萬變,沒有絕對的事情,除了一件例外,那就是時間。所謂時間就是金錢,在投資理財的領域可真是至理名言。 錢滾錢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複利效果。有個很有名的故事是,白人在十七世紀用二十四美元從印第安人手中買下紐約曼哈頓,看來吃了大虧的印第安人如果懂得投資,二十四美元於今已經滾利超過一百兆美元,這就是複利的驚人功效。所以你問什麽樣的人最能從投資理財中獲利,答案是年輕人,而且幾乎毫無風險可言。 儘早擁有自住房產 「快樂有什麽用?又不能為你買來金錢。」──亨利楊曼,演員 「智慧的重要性超越任何財富。」──索福克勒斯,作家 巴比倫富翁教導人們要盡快購買房產。其實,如果純粹從投資生財的角度來看,恐怕有不少理財專家會持不一樣的看法。作為投資標的,房地產的效用隨時空環境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即使過去幾十年成績很好,也並不代表往後幾十年會同樣亮麗。 但我個人同意書中的講法,那就是:擁有房子。一個令自己引以為傲,並甘心付出努力的地方,會讓自己更有自信,更加努力。因為付出是有回報的,而且,這樣累積財富會更快速;除此之外,貸款買房也是一種強迫儲蓄的有效手段。 基於同樣道理,我的建議是盡可能在最早時間購買自住房產。要特別強調,自住是因為這樣才能讓自己立於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不敗之地。市場上揚可以賣房、換房或出租,市場下跌就當作沒這回事就好,如果買的是純粹的投資房就沒有這種彈性了。雖然我自己後來從賣房和收租中有所獲利,但運氣成分居多,因為我買所有房產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自住,只是一旦擁有,選擇的空間就變大了。 擁有自住房產這件事之於退休有很重大的意義,因為退休後收入大幅下降,要做到入可敷出就必須減少支出,在食衣住行各項生活必要開銷中,住是最花錢,也最能夠影響生活品質的項目,必須事前做好充足準備。這不表示一定要住多大多好,但起碼不該讓居住成為負擔。 退休理財還有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零負債。也就是說,即使擁有自住房產,卻還在還貸款的話,抱歉,起碼在財務上,你還沒準備好退休。 說說我自己買賣房產的經驗吧。兵敗汐止後我因為大多時間在海外工作,沒有立即買房需要就一直拖著,這期間家鄉台北的房價持續上揚,等到我負擔得起台北房價時,卻因為曾經在澳洲和北京的生活經歷,自認眼界已開,有一種世界之大何處不能容身的感覺,那時開玩笑說:如果一戶台北普通公寓的價格能買半個雪梨歌劇院的話,我可不認為非在台北置產不可。 果然,人生擁有的第一戶房產是在四十一歲時跑到澳洲黃金海岸渡假,一時頭殼壞去所買下的濱海渡假小屋。買這間房是因為愛海,買後才發現愛海和買房其實是兩碼事,而且養房很花錢。幾年後賣掉卻因為澳幣升值讓我賺了一筆錢,很諷刺,處心積慮的投資理財屢戰屢敗,人生第一次投資賺錢居然是無心插柳的結果! 後來工作再次外調北京,碰上中國大陸剛興起不久的房地產熱,基於對當地社經狀況的了解和不到台北一半的房價,我把澳洲房產賣了,在北京居住前後買了兩戶房產,其中之一後來長期出租,租金是我退休後經濟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另外一戶退休後自住,後來賣掉回台在高雄買了現在的居所。常有人以為我之所以能提早退休和賣房獲利有關,其實賣房是退休四年後的事,和規劃退休沒有關係。 講這些事的用意不是想說明買賣房產純粹是運氣,只是再次確定一個道理:投資理財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選項,沒有嘗試就一定沒有成功的機會。 我四周有些朋友對房地產投資很有興趣,看了許多房,做了很多功課,卻始終因為沒有遇上完全符合期望的房產而沒有下手。姑且不談因為房價升高而遭受一次次踏空的損失(因而一再延遲退休時間表),在我看來,更大的損失在於錯過一次次精彩生活的機會。這世上沒有完美的房產,即使眼前看似完美,一段時間後隨需求改變也會變得不完美,賠錢還可以再賺,但時間一去不復返。 分散風險,複利效果 「一個富翁不過就是一個有錢的窮人而已。」──費爾斯,演員 「這年頭相信幽浮的人,比相信政府會照顧你的退休金的人還多。」──庫克,企業家 再讓我們回到退休需要多少錢,以及該如何實踐。前面說過,需要多少錢因人而異,取決於個人的生活形態。假設你已經對退休後的生活有相當程度的憧憬,而且透過記帳對需要多少錢有個大致的概念,那麼,需要擁有多少資產才能放心大膽的做出改變呢? 在講數字前有三個前提: (一)要有足夠的醫療和人壽保險。就算你的財富足夠負擔眼前生活,但「老本」不可不留。台灣的健康保險環境算是相當不錯,在這基礎上,你要按需求補足缺口,但也不必把需求訂得太高,生活的目的不是為長命百歲,而是在沒有後顧之憂狀況下,把每一天過好、過充實。保險和理財一樣(也可說,保險是理財的一部分),愈早開始負擔就愈輕,成效也愈好。 (二)你必須沒有負債。我在領到退休金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房貸還清,不要去想一大堆財務槓桿,以債生財之類的東西。記住!退休的目的是過想過的生活,無債才能一身輕,也才能專注在真正值得專注的事物上。 (三)擁有自住的房產。前面已經提過,至於如何挑選居住地是另一件攸關是否能夠退休,以及退休後生活品質的大事,在後面章節將深入探討。 有了這三個前提,就讓我們來算一筆帳吧。舉個例子,假設你算出退休後每個月得花五萬元,那麼我認為,你需要大約價值一千萬元能為你生財的資產。什麽叫做能生財的資產?自住房不算,因為不能生財,能生財的是股票、基金、定存、出租房等等。為什麽是一千萬元?因為我算的是六%的年回報率,提供一年六十萬元,也就是一個月五萬元的收入,生活花費外還需要存下部分轉投資,以應付通貨膨脹。同理可證,如果你每月需要十萬元過活,那就需要兩千萬元能為你生財的資產。 六%年回報率怎麼算出的?從經驗來看,市場上有各式各樣投資工具,如果不求貪不求短利,穩穩當當拿平均五%至一○%年回報率不是件難事,連我這種理財門外漢都可以做到。我憑藉的是兩樣東西:分散風險和複利效果。你說:別說笑了,現在利率那麼低,大小金融風暴不斷,怎能保障回報?如果只談一年的確不敢保證,時間拉長問題就變小了。 如果你納悶:為什麽還有那麼多人投資賠本,其中不乏專業人士?這就是祕訣了!一般人投資求的不是發家致富就是短期高效,投機性高,但我求的是長期穩健的經濟發展和時間紅利,決策方法當然不同。 年頭不好,別人大賠我小賠或不賠,年頭好時,別人大賺,我小賺,重點是別人賺了還會賠掉,我賺的當成生活費花掉。事實是退休六年,不算賣屋獲利,我的總資產比退休前還有小幅上升,別忘了,這期間還經歷過好幾次大小金融風暴。 若你還有疑問:如何分散風險和求得複利效果?問我不如問你的理財專員吧!這些都是一般常識,投資標的盡量按行業、貨幣、風險度分散,長期加碼定時、定額基金,如此而已。 此外,我絕不參加金錢遊戲,不做短期隨機性的投資,不打聽小道消息,不跟隨市場起舞,唯一不放過的是複利效果,也就是時間紅利。它就在那裡,不拿是傻瓜,要拿就要有耐心和紀律。沒騙你吧,理財不但一點都不刺激好玩,其實是件挺枯燥乏味的的事情! 快樂能創造財富 「年輕時我以為金錢很重要,現在老了我確定金錢很重要。」──王爾德,作家 「財富的增加和對死亡的恐懼,成正比。」──海明威,作家 退休金最大的敵人就是通貨膨脹,如果平均每年百分之四,二十年後同樣金額能買到的東西連現在一半都不到,何況退休後可能活個四五十年。所以退休後更要理財,好消息是,歷史證明複利的神奇效果能夠輕易擊敗通膨。 我的理財內容不複雜,房屋租金加上定存利息和基金投資。錢財之外,更大的保障還在自身,讓自己保有工作賺錢的能力以備不時之需,只要還年輕,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健康的身體,簡單的生活方式,靈活的地點適應性,才是免於憂慮的最大憑恃。 有一個調查報告指出,西方人開始認真做退休準備的平均年齡是三十三歲。當然國情不同,社會制度和文化差異,都讓大部分亞洲人在三十多歲的時候還覺得,退休是件離自己極遙遠的事。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準備愈充分愈可能成功,任何事都一樣,理財和保險要儘早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養成健康習慣,培養興趣嗜好難道不也是一樣嗎? 準備的目的是降低風險,不是消滅風險,適當的風險不但可以被接受,事實上它的存在讓人生不致沉悶無趣。我不建議你非得在理財這門課得高分才考慮退休,錢愈多當然保障愈大,但必須付出愈多時間和生活作為交換。必須要做的事是設定「足夠」的目標,並且透過有紀律的理財達成。達成財務目標也不代表就此無憂無慮活到一百歲,而是讓我們能夠放心大膽致力於最想做的事情,即使遇到不順,也還保有應變能力。 另外一個調查結果顯示,愈早退休的人愈不缺錢(當然排除那些有富爸爸的人),反倒是愈擔心錢不夠用而儘量延後退休的人,經常處在財務焦慮當中。 對這個結果我一點也不驚訝,原因是:早退休表面看來失去眼前的固定收入,但賺到的是自由的時間運用和充實的生活體驗。只要不是真的就此一休到底,而是在摸索行走上實現自我的道路,經常都能在無心插柳情況下創造財富。即使不行,一個精力充沛、敢於承擔風險的人也比一個瞻前顧後,不願嘗試新鮮事物的人更能面對挑戰。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財富不見得能創造快樂,快樂卻能創造財富!」 記得有一次和以前同事聚會,有人問我退休後財務管理的問題,我脫口說了一句:「我不缺錢」,沒想到造成大夥的一陣錯愕,以及接著而來的恭維和起哄。事後回想,我才領悟到金錢觀對生活帶來的重大影響,以前我也很難想像「不缺錢」是什麽概念,敢講出這種話的人必定是暴發戶型的大老粗。現在呢?我的財既不大,氣也不粗,只是平平淡淡的陳述一件簡單的事實而已,神奇的是,這樣的改變讓我比大多數人擁有更多的時間和自由! 課後自省 知道自己平時生活需要花多少錢嗎? 很清楚金錢的流向嗎? 知道自己擁有多少資產嗎?這些資產能生財嗎? 有規律儲蓄的習慣嗎? 如何運用存下來的錢? 有令自己滿意的投資組合和理財策略嗎? 投資決策是如何形成的? 投資股票會追漲殺跌嗎? 有足夠的醫療和人壽保險嗎? 遇上金融風暴,能從容應付還是手忙腳亂? 打算存夠多少錢才退休?為什麽不是更多或更少?
第3堂課 理財規劃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投資理財是一生的功課。 記帳 「金錢通常成本過高。」──愛默生,作家 「成功就是除了金錢外,必須煩惱其他的事情。」──凱許,歌手 這堂課就讓我們真刀實槍,談談如何投資理財為早日退休做準備吧! 錢財是很有意思的東西,你愈是追求,它就愈跑給你追,你要是停下腳步,故作矜持,它也絕不會主動靠過來,這就是所謂的「人不理財,財不理我」。說到理財,許多人腦海中可能馬上出現:新興市場、融資融券、對沖基金,甚至近年惡名昭彰的連動債等等專業術語,但是你知道最基本、最重...
目錄
推薦序 狂飆時代的大取大捨 東森財經新聞台主播 陳斐娟 自 序 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第一堂課:渴望 脫離汲汲營營,一成不變的生活形態;重新開始追求實現「我的志願」。 ◎ 改變:你有多渴望? ◎ 中年危機 ◎ 我是誰? ◎ Work Hard, Play Hard ◎ 我的志願 第二堂課:金錢觀 金錢不是萬能,夠用就好,但究竟多少才算是「夠」? ◎ 金錢的價值 ◎ 要錢要命? ◎ 消費主義 ◎ 退休需要多少錢? ◎ 你想過什麽樣的生活? 第三堂課:理財規劃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投資理財是一生的功課。 ◎ 記帳 ◎ 巴比倫富翁 ◎ 貪婪與恐懼 ◎ 儘早擁有自住房產 ◎ 分散風險,複利效果 ◎ 快樂能創造財富 第四堂課:自發性簡樸 為環保盡心力,不只是節省金錢,更是對被功利牽著鼻子走的日子說「不」。 ◎ 過度工作與過度消費 ◎ 同儕壓力 ◎ LOHAS ◎ 保持簡單,笨蛋! ◎ 生活試驗場 ◎ 生活是有選擇的 第五堂課:閱讀和旅行 開闊視野,認識自我,建立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 ◎ 書中自有好人生 ◎ 走上漫長探索旅程 ◎ 迎接退休生活 ◎ 好奇心和求知欲 ◎ 換個地方過日子 第六堂課:職志 創造與學習樂趣無窮,而且沒有終點,短暫生命發光發熱不二法門,就是自我實現! ◎ 快樂生活?! ◎ 職業vs. 職志 ◎ 人生下半場 ◎ 探索自我 ◎ 創造的樂趣 ◎ 馬斯洛需求層次 第七堂課:健康管理 適當飲食運動,充足醫療保障,提升生活品質,避免後顧之憂。 ◎ 健康教育 ◎ 四大基石 ◎ 忙得沒時間運動? ◎ 戒菸記 ◎ 心理平衡 第八堂課:人際關係 保持個人獨立自主,透過和他人相互扶持、交流,獲得情感慰藉和滿足。 ◎ 信任和互惠 ◎ 家人親戚 ◎ 另一半 ◎ 享受獨處 ◎ 社交網站 第九堂課:選擇居住地 優化生活形態,改善財務狀況,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 ◎ 一動不如一靜? ◎ 理想退休城市 ◎ 保持移動性 ◎ 移動式理財 ◎ 跨出舒適區 第十堂課:放下 無需恐懼,不用犧牲,心念一轉,世界海闊天空,人生不再留白。 ● 退休生活三要素 ● 何需羨慕他人? ● 退休五年誌 ● 退而不休 ● 人生不留白
推薦序 狂飆時代的大取大捨 東森財經新聞台主播 陳斐娟 自 序 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第一堂課:渴望 脫離汲汲營營,一成不變的生活形態;重新開始追求實現「我的志願」。 ◎ 改變:你有多渴望? ◎ 中年危機 ◎ 我是誰? ◎ Work Hard, Play Hard ◎ 我的志願 第二堂課:金錢觀 金錢不是萬能,夠用就好,但究竟多少才算是「夠」? ◎ 金錢的價值 ◎ 要錢要命? ◎ 消費主義 ◎ 退休需要多少錢? ◎ 你想過什麽樣的生活? 第三堂課:理財規劃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投資理財是一生的功課。 ◎ 記帳 ◎ 巴比...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 ,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 ,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