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伍軒宏 文學評論家
李家同 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李偉文 作家
房慧真 作家、記者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名人推薦
「數位時代中,透過媒體、網路而來的龐雜資訊,時時刻刻影響我們心力。周遭的事物固然值得關注,但也請別忘了,我們身處在地球村中,世界上發生的一切都會影響我們。透過作者第一手的觀察,我們得以對這些陌生遙遠之地多點了解。面對愈來愈混亂的世界,關心是改變的開始。」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亞馬遜讀者五顆星推薦
「一本超乎預期誠實地反映出人性底層的書,一位偉大記者的作品,讓我們更能了解人性。」卡洛斯‧哥底悠(讀者)
「這本書太棒了!我非常喜歡,裡頭的故事也十分有趣。我也買過大衛‧希門內斯的其他本作品。」安德烈斯(讀者)
「非常棒,如果你對亞洲文化感興趣的話。其他記者也應該如此才對!讓我對接下來的越南和柬埔寨之旅有了不一樣的觀點。」勞拉(讀者)
「我覺得這本書十分有趣、有意思和令人稱奇。有些章節至少讀了三遍。」馬拉維爾(讀者)
「我曾住過亞洲二十年,很高興讀到一本讓我們認識這個未知大陸的書。有些例子中,例如福島,大衛是唯一待在那裡寫故事的人。大衛是個特別的記者,他走訪這個區域裡的許多國家,基於人道的立場(或者可能是對於悲劇的喜愛),他總是喜歡寫那些悲傷的故事。
《被遺忘的亞洲碎片》呈現了底層的故事,讓人感到驚奇,在這裡居住的人們,面對了將近二十年的經濟大爆炸。這本動人的書有著獨特的語法,讓你更了解亞洲和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法空‧羅沙雷斯(讀者)
「這本書無疑地反映了一些人的生活,讓我看到珍貴又令人驚奇的亞洲。」馬力雅各(讀者)
「大衛的這本書讓我印象深刻又嘆為觀止,這位記者為我們尋找人性的深處, 藉由他的報導讓我發現黑暗裡的光。這本書討論了政治、天然災害、正義以及記者倫理。但是整本書在尋找的其實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如果有人想知道在那裡,就來讀讀這本書吧。」奧斯卡(讀者)
「我很喜歡這本書,大衛的文字從來都不會讓我們失望,非常推薦這本書! 」阿瓦羅(讀者)
「大衛的書總讓我們覺得很有趣,讓我們認識了另一種文化特別的地方,這是一本真誠的書。」大衛(讀者)
「大衛的新書讓讓我們重返亞洲,讓我們更了解這塊大陸,藉由裡面的故事了解真實的情況。這本新書讓你一翻就停不下來。
從這本書大量的人名和考證中,讓我們認識了這些國家的真實情況還有人民的歷史。無論在他描述的人類戰爭結果、天然災害、獨裁統治和高壓統治,讀者都能感同身受。
這本書又讓我重回了亞洲大陸,我的愛。這些故事與世界史連動,但又讓我看到不同地理環境下,更為複雜的故事。同時這幾年大衛寫的書,他的目的不是想要教我們變成更好的人,而是讓我們看到人類獨裁行動,所產生的諷刺結果,讓我們更認識這個世界,而這是在我們現實世界裡看不到的風景。
這些故事在我的腦海及心裡揮之不去,記者藉由獨特的凝視,編織這場文學之旅,讓我們重回了這世紀的亞洲。我相信這本書是因為作者說故事的方式而更顯精彩,不只讓我們讀歷史,還能讓我們歷歷在目:
柬埔寨的屠殺,S21博物館埋藏了上百具人類屍體。
印度殺女嬰的習俗,只因為不想讓她們活下來長大。
緬甸軍政府對抗人民。
喀什米爾在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夾縫中生存。
在亞洲的毒品之旅最後在監獄裡告終。
曼谷紅杉軍。
對抗中國共產黨的西藏人。
天安門屠殺下的勇敢市民,對抗坦克的那張照片。
在阿富汗那裡打仗的西班牙軍隊。
面對廣島和福島悲劇的日本。
柬埔寨的戀童癖。
據說擁有高幸福指數的不丹,但卻被消費主義給打敗了。
在菲律賓由美軍和當地女人所生的混血兒。
掩飾一切的北韓。
激進的宗教狂熱份子從印尼的海灘蔓延開來,他們都從巴基斯坦的宗教學校開 使被教育成恐怖份子。以及許多美麗的故事,例如越南的戰爭,日本的浪人武士,印尼的矮人還有斯里蘭卡的內戰。
新聞報導不是為了帶給我們陰影,也不是讓我們對過去人類的歷史麻木,而是要讓我們親身感受亞洲人底層的故事。我要感謝大衛讓我到了這塊大陸,雖然這片土地總是被人們誤解。」伊凡‧馬可斯(讀者)
「我很喜歡這本書,幫助你更了解亞洲的一切,這本書非常有感情。有時候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怎麼如此目光如豆,因為這本書讓我們知道這世界上還有更多地方值得去了解。」史卡爾(讀者)
推薦序
走進離亂之所在
文/伍軒宏(文學評論家)
人的幸福,或苦難,往往決定於你所處的地方。
人與地之間的(不)幸福關係,大概是希門內斯這本書最想呈現的事。
如同他之前的《雨季的孩子》,希門內斯這本仍然充滿鮮活的受訪人物,但範圍擴大了,遍佈亞洲,而且書中凸顯「地區、地域、地緣」等「處所」扮演的角色。「基進民主」理論家與文化研究學者曾認為,與其討論人的「主體性」,不如分析人在權力網絡中所處的多元「主體位置」。對於弱勢者而言,地理位置常常代表著權力位置,所以我們看到這麼多前仆後繼的難民進入離散,設法脫離位置與處所造成的困境。
作為記者,希門內斯不像旅人那樣「走過」一些地方,他積極「走進」困頓之所、禁止之地,想盡辦法獲得第一手觀察,無論是賓拉登的死所,或金日成的錦繡山太陽宮。他「收集」了許多種空間、場所,大致分類為「地方」、「邊界」、「街道」、「監獄」等項目。
不過,最動人的依然是芸芸眾生,或被迫,或出於自願,陷落在他們居住所在的政治、經濟、地緣糾結之中。
變與不變的空間
在南亞。發明「幸福指數」的不丹王國,從傳統轉而開放之後,從幸福轉向慾望,從平安走向不確定,變動中的得失難以計算。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喀什米爾軍事對峙,雙方互相指控,紛擾不休,循環不已,好像永遠如此,古麗宮船屋主人說:「沒有任何事會改變。」
在東南亞。緬甸軍政府讓時光停止,帕敢的翡翠礦石工人在艱苦環境之下,只能想像改變。跨國金礦公司與印尼政府簽約,在巴布亞島建立社區,以及高爾夫球場,原住民部落卡莫羅人得到的只有環境污染。當合約到期,一切的改變又會停滯下來。
亞齊大海嘯的東南亞濱海災區,則是遭受巨變。泰國普吉島的芭東區、馬來西亞的怡保、印尼亞齊,遭受莫大打擊,是阿拉真主的懲罰,還是毫無原因?
雖然希門內斯不擅長哲學思考,他似乎在思索變與不變的難局。
被戰爭偷走的人生
有的時候,戰好像不能不打。但是戰爭破壞一切,扭曲個人成長、阻礙族群發展。即使是反殖民戰爭,為了抵抗強權、維護獨立自由而戰,參與的個人仍然必須做出重大犧牲,付出自己的身體、生命,或人生,作為代價。然而,戰爭結束,事過境遷後,過去的敵國成為生意夥伴,血肉成為歷史,只是過眼雲煙。當初犧牲自己的戰士,難免覺得戰爭偷走了自己的人生。
戰爭,不能沒有戰「場」,以及出生入死的小人物:斯里蘭卡的泰米爾老虎黨;柬埔寨大屠殺的攝影師;越戰時期對抗強大美軍的越共女性戰鬥小隊;先對抗蘇聯入侵大軍、再反擊西方部隊,被戰爭偷走人生的阿富汗戰士,還有被捲進來的西班牙部隊軍人。他們有的失望,有的迷惑,有的覺得榮耀,有的不知所措。其實,他們僅僅是分別的個人,在群體的爭鬥裡被掃來掃去;唯一見證到的,就是個人參與集體暴力之下的微不足道、反諷、弔詭。
公眾場域,真實自我
從天安門廣場上獨自阻擋坦克的勇者形象講起,希門內斯呈現一連串的「街道」空間的故事。那是開闊的公眾場域,那是抗議的空間,那是反抗強權的處所。緬甸仰光街頭反獨裁軍政府抗議、泰國曼谷的紅衫軍、加德滿都皇宮前廣場驅逐國王的人群聚集。還有,西藏女尼在楚美橋的自焚。
廣場、街道聚集人民力量,釋放改革的能量。公眾場域似乎是「真理」之地、「真相」之所。從著名的一九六三年越南僧侶釋廣德自焚(刊載於紐約時報,攝影師得到普立茲獎,重創吳廷琰政權)連接到二○一一年西藏女尼的自焚抗議,希門內斯追溯一個對抗強權的傳統。並且,為了報導喇嘛自焚事件,希門內斯被中國方面「關切」,再也沒能進入中國採訪。
不只抗議群眾,在報導公眾場域事件的時候,記者也深受「真理」力量觸動。尤其在自焚事件報導中,希門內斯找到自己,找到真實的自我,得到真正的記者身份。「我終於真實的做了我自己,一位記者。」
陷落之所,重返之地
禁錮,常常來自於自我禁錮。無論是曼谷邦廣中央監獄裡的西班牙囚犯,或菲律賓巴拉望島(「沒有圍牆的監獄」)的李奧、東京黑道、柬埔寨監獄裡「不可能」悔改的戀童癖,或「背叛賓拉登的男人」,希門內斯的刻畫裡,「身」繫囹圄皆因「心」之被困而起,才會落腳陷落之所。監獄外在空間的種種,指向對應的內心世界。
最後,希門內斯告訴我們「重返」的藝術。他寫到重返三一一海嘯災後重建的日本福島、號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的北韓、曾經是「充滿悲傷回憶國度」的緬甸、柬埔寨妓院、紛擾的喀什米爾,並再度拜訪古麗宮船屋主人。重返與重訪是重複,我們在重複中看到變化,在重複中看到真相的可能,在重複中找到改變的徵兆,希門內斯看到了,想趁機探討一個不可能的問題:什麼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在講東京黑道故事的時候,希門內斯提到一個特異空間,「東京都會區遺失物中心」,聚集東京所有遺失之物,妥善保管。本來在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失物中心,沒什麼稀奇,但由於日本特殊「誠實的程度」,以及服務人員盡責管理,遺失物被撿到歸還失主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七十。別的國家未必有這種失物歸還的比例,希門內斯認為他自己的國家西班牙就很難。我提這些,只為了傳達一個感覺:希門內斯此書讀起來,好像是個收容亞洲畸零空間的遺失待領中心,撿拾被世人拋棄、遺忘、錯置的地方與人們,列出來展示,等待「重返」或「重訪」的機會。如有人眷顧,或自己願意努力,「重拾」被遺忘的碎片,這些遺失的空間也許可以「返還」,變成「幸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