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棟消失的建築,
都是一片遺失的歷史拼圖。一座座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身影躍然紙上,
搭配近兩百幅插畫家鄭培哲以明信片風格繪製的建築物圖像,充滿手工感的人文氣氛與淡淡鄉愁。一代代、一座座的建築物,記錄當代的美學表現、工藝技術,塑造了城鄉的變貌,也呈現人類的文明發展;是歷史的舞臺,也是時代的見證。
雖然每棟建築建立之初,都被期許堅固永恆立於大地,但能夠千秋萬世留存的建築非常稀少。展示威權的房子、崇神敬天的房子、擋風遮雨的房子、裝載記憶的房子……建築不見了,到哪裡去尋找?曾經的記憶和感情,在哪裡安身立命?
本書透過作者和繪者細膩的手眼,重現曾經存在於臺灣土地上各式經典建築鮮明的色彩和故事。本書延續上一本書《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本書也借用日本愛知縣博物館明治村概念,將臺灣未能完成、未能完整保存的經典建築重現於紙上。丁目(ちょうめ)是日本地方團體單位市町村下的區域劃分單位,也是博物館明治村的分區命名,臺灣曾經使用,戰後改成「小段」,就像消失建築被從臺灣的地圖上抹去。
《紙上明治村2丁目》從醫院、學校、中央和地方官廳、教堂佛寺到土木設施,帶領我們回到多年前的臺灣,一覽那些已經消失、但曾經存在於這塊土地上的建築肖像,重溫以前臺灣城鄉的莊嚴與典雅。
一座座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身影躍然紙上,搭配近兩百幅插畫家鄭培哲以明信片風格繪製的建築物圖像,充滿手工感的人文氣氛與淡淡鄉愁。
作者簡介:
凌宗魁
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曾任職於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等,現為國立臺灣博物館規畫師。著有《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圖解臺灣近代經典公共建築》、《Brick Taiwan:積木臺灣經典建築,用樂高積木打造43個古蹟與地標》。
鄭培哲
畢業於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現從事商業設計。平時喜歡四處觀察舊空間、體驗老房子,也常參訪現代建築。工作之餘創作平面影像及圖像記錄,因而開始繪製建築,透過不同主題的插畫,重新感受臺灣曾經存在的空間。近年常受邀參加國內外設計展,曾於2009年獲德國紅點傳達設計大獎。著有《紙上明治村:消失的臺灣經典建築》、《紙上明治村2丁目:重返臺灣經典建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片倉佳史│作家/自由記者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吳秉聲│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吳介祥│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糸副教授
周奕成│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
邱翊│台北城市散步執行長
栖來光│在台日本作家
張鐵志│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
殷寶寧│臺藝大藝研所副教授/古蹟藝術修護系代主任
渡邊義孝│日本一級建築士/東亞日式住宅研究者
蔡亦竹│實踐大學應用日文系助理教授
蔡瑞珊│作家/青鳥書店創辦人
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
謝金魚│歷史小說家
嚴婉玲│臺南新芽協會理事長
(依姓氏筆畫)
名人推薦:片倉佳史│作家/自由記者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吳秉聲│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吳介祥│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糸副教授
周奕成│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
邱翊│台北城市散步執行長
栖來光│在台日本作家
張鐵志│中華文化總會副秘書長
殷寶寧│臺藝大藝研所副教授/古蹟藝術修護系代主任
渡邊義孝│日本一級建築士/東亞日式住宅研究者
蔡亦竹│實踐大學應用日文系助理教授
蔡瑞珊│作家/青鳥書店創辦人
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
謝金魚│歷史小說家
嚴婉玲│臺南新芽協會理事長
(依姓氏筆畫)
章節試閱
第五章 學校:純真年代的集體記憶(摘錄)
臺灣的近代教育始於荷西時代,歐洲人在居住區的城堡內設立教堂與學校,為臺灣帶來教育空間的革命。傳統漢人書院、儒學、義學、社學及私塾的目的皆為科舉應試準備,教材內容千年以來變化不大,授業方式多由夫子坐於教室後方督視學生自習經典,學生若有疑處可向夫子請教。但西方學院的授課空間,是由老師站在教室前方的講臺講課,學生與之面對坐於臺下聽課,如今可在馬偕牧師於淡水牛津學堂授課的照片中見到這樣的教室情景。
清代臺灣建省巡撫劉銘傳在臺北試辦新式教育,創設西學堂、電報學堂、番學堂等,養成配合現代化政策需求的人才。在西洋顧問的影響下,傳統漢人教育空間的形式也開始轉變,發展出以西洋風格單棟建築配置為合院格局的中西合併校舍建築。到了日本時代,總督府透過普及教育制度,廣設國語傳習所,分别招收八歲到十五歲的兒童及十五到三十歲的成人學子,將西方教育模式推廣至全臺,初期仍借用漢人傳統空間,如總督府國語學校曾使用芝山巖惠濟宮為教室,而後從城鎮街庄到山區蕃地,逐漸廣布新式校園,直到皇民化運動時期,私塾才完全走入歷史。從構造材料的演變,我們可觀察到校舍建築風貌的發展歷程。
森林系木造校舍孕育的「天下嘉農」
臺灣總督府致力尋找經濟資源,而發現了嘉義山區豐富的林業蘊藏。為了取得建設所需木材,其修建從嘉義市區直通阿里山的森林鐵道,在市街以木頭造起許多林產開發的相關設施,並模仿林業發達、慣用木材建造房舍的北歐,建造許多急斜屋頂的建築,將嘉義打造為一座檜木香氣四溢的歐風城鎮。
◎臺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
一九一九年,總督府於嘉義成立臺灣第一所專門培育林業知識的嘉義農林學校,兩年後改制為臺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簡稱「嘉農」。校園建築採全木造,主樓可見突出的雙塔樓營造出穩重的格局,梁柱線條分割比例典雅優美。牆面採用雨淋板做法,外觀再塗上深色油漆,以防止木構造遇雨受潮而腐朽。學生在此學習,不但能親近擁有豐厚林產的阿里山這座大自然寶藏,也能在木造校舍中親身體驗木材的特性。
嘉農校史在日本時代的重要事件,不只是林產開發方面,還有體育活動的精彩表現。一九二八年學校成立野球部,一開始成績並不出色,後來聘請曾為日本甲子園名將的近藤兵太郎擔任教練,他採取嚴格管理和訓練,成績因此突飛猛進。
一九三一年,嘉農棒球隊首次到臺北參賽,取得全臺冠軍的成績,打破以往由北部學校球隊壟斷勝局,「冠軍錦旗不過濁水溪」的傳統,並獲得前往日本參加第十七回夏季甲子園大會的參賽權,成為甲子園有史以來最南端的參賽學校,最後得到「準優勝」亞軍,創下臺灣學校的最優異的成績,而博得「天下嘉農」的美譽。這個傳奇故事後來被搬上大銀幕繼續流傳,可惜兼具歐風農舍樸稚與校園建築穩重的木造經典校舍並未保留下來,僅能透過影像來追憶。
近藤十郎的校園規劃理念
在明治時期取得磚材的成本還很高,到了大正時期,因經濟日漸穩定,磚材生產也進入企業經營規格化量產的穩定供應時期,加上官方廢止木造公共建築的政策及潮流演進,除了上述因地緣關係使用全木造的嘉農以外,越來越多校舍採用磚材建成。全臺各地遍布「紅樓」,不乏別具特色的佳作。以西洋歷史主義風格來表現象徵文明開化的紅磚構造,逐漸構成本土建材的悠久歷史,是融入在地元素的一大嘗試。
一九○六年四月,總督府營繕課技師近藤十郎出任臺北成淵學校校長,當時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諭示:「應即重建校舍,擴張教育事業。」同年六月,近藤十郎在《臺灣教育會誌》發表〈學校建築の理想(附、校旗揭揚の主張)〉一文,十二月又於同刊物發表〈小學校々舍の配置法〉,揭櫫其同時身為建築專業者與教育工作者,對於校園建築規劃的基本理念。
近藤認為,校園建築首重「衛生、便利、堅固」三要素。以防災防震的需求而言,一八九一年發生濃尾大地震,一九○六年三月又發生嘉義大地震,兩者震度皆高達七級,說明了臺灣位處地震帶,校園建築需首重結構強度,才能抵擋大自然的考驗,並應採用高規格的防火建材,以防火災不定時的侵襲。畢竟若是接受教育的子弟在校園中因為建築設計規劃不良而有所損傷,校方便無顏面對家長。
空間規劃方面,引進明亮光線的高大窗戶、寬廣天井和走廊,符應學生活動的空間品質之所需。若教室採光不良,學生容易產生視力問題,通風不良則容易引發呼吸道疾病,可見校園硬體對於學生健康影響甚鉅。在美學上應要求秩序整然,風格調和統一,不需要太過累贅的裝飾,才能成為學生培育品行的精神象徵。臺灣日照時間長,陽光強烈,整體配置一定要注重陽光的照射方向與時間,可藉此增加教室採光並保持衛生,但要避免直射所帶來的炎熱和不適,而走廊環繞教室、建築朝南也有其必要。
在古典中軸對稱的原則下,距離校門入口最近的建築中央量體必然是教師辦公室的所在,穿越中軸即可展望操場,對於向兩翼延伸的教室也能進行有效管理。此外,近藤十郎也對講堂、圖書機械(教具儀器)標本室、理科教室、歌唱教室、縫紉教室、值日室、室內操場、廁所、樓梯、小使、湯沸所(工友房與鍋爐間)等各種空間需求闡述了設計理念,並提出各種教室應以可遮風避雨的廊道串連為一整體的構想,文末更親手繪製九種可供三百位學生使用的校園格局配置基本方案,皆無正立面朝向下午日照強烈的西邊。這兩篇文章也成為日後臺灣新設校園建築配置設計的基本原則。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小學校
日本在臺灣最初設立的現代教育場所是「芝山巖學堂」,歷經沿革與校址變遷,先是借用艋舺清水祖師廟做為校舍,後遷至臺北城內南門旁,俗稱「南門大學校」,校名歷經總督府國語學校、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等數次改制,奠定臺灣教育人才培育基礎(今臺北市立大學)。並早在一八九六年頒布《臺灣總督府直轄學校官制》,設立三所附屬學校做為國語學校畢業生的實習場所,提供未來設立學校的模範。
這三所學校分別是原芝山巖學堂的第一附屬學校(後成立八芝蘭公學校,今士林國小)、艋舺學海書院的第二附屬學校(後成立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小),以及預計設於大稻埕但因無適合場地而改設大龍峒保安宮的第三附屬學校(後成立大龍峒公學校,今大龍國小),人口密集市街的就學需求反映了當時臺北聚落的分布情況。此外還有專供日人子弟就讀的第四附屬學校,是後來與日本本土教材、課程及師資完全相同的尋常小學校之前身。
一九一三年,總督府合併先前各間附屬學校,於清代協臺衙門改成日本時代臺北縣監獄署的舊址,創設國語學校附屬小學校。磚造校舍配置為「ㄈ」字型,中央為運動場,深具大正年間歷史主義的古典特色,並帶出學校地標特質的中軸小塔和漸層式後退的屋頂,與同年落成啟用、由松崎萬長設計的新竹車站極為類似;主棟立面採仿石造外觀,基座直通簷下的巨柱式,中軸線上設計突出簷帶的圓弧山牆,兩翼則為一樓拱圈、二樓列柱的西向陽臺,設計精美且比例合宜,顯然是功力深厚、出身學院的建築技師作品。
學校啟用後,第一屆學生有四百三十名,包括八十名一年級新生,以及由其他附屬學校轉來的三百五十名學生。一九二三年皇太子裕仁行啟時曾到此造訪。一九二七年,附屬小學校隨國語學校改名為「臺灣總督府第一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同年第一位臺籍學生許伯珽入學,其父許丙為板橋林家總管、日本貴族院議員,可見此校之上層階級性質與傾向。第一師範學校在臺北大空襲中嚴重受損而遭拆除,附屬小學校幸運躲過空襲,卻逃不掉戰後陽臺外推,後遭拆除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校舍的命運。原址今為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打狗尋常高等小學校
造型深受打狗檢糖影響的打狗尋常高等小學校,和國語學校附屬小學同樣落成於一九一三年,但更加忠實表現磚造的質感與魅力。
打狗尋常高等小學校創設於一九○七年,最初暫借鹽埕民宅為校舍,次年遷至打狗山麓,一九一二年新市街哈瑪星完工,打狗尋常高等小學校再遷入湊町四丁目五番地。一九二○年,因打狗改稱高雄,校名改為「高雄尋常高等小學校」,次年因鹽埕埔增設高雄第二尋常小學校(今鹽埕國小),再改為「高雄第一尋常高等小學校」,也被列為裕仁行啟的訪視點。
打狗尋常高等小學校在中軸線上設置了小學校格局常見的小塔,往兩翼延伸的立面採用一樓列柱、二樓連續拱圈的歷史主義樣式,並以白色帶飾穿插主樓與翼樓收尾,形成主從呼應。陸續往北增建的二期、三期校舍皆維持此風格,最後成為日字型的龐大格局。北棟校舍東段局部曾於籌備階段時,暫借予高雄高等女學校使用,戰後校舍改建,與臺北的第一師範附屬小學的命運相似。近年校方有意模仿消失的舊校舍造型新建校舍,在一切都難以留存的臺灣聊表緬懷之意。
◎大稻埕公學校
臺北大稻埕公學校為華族男爵建築家松崎萬長的異色之作。隨岩倉使節團留學德國柏林工科大學的松崎萬長,具有設計純正歐陸古典風格的能力,但其實是一位厭煩東京的繁文縟節、逃逸到臺灣尋求創作環境的浪漫藝術家。他在臺北不居住在日本內地人聚居的社區,而是泉州三邑裔本島人聚居的艋舺八甲町,由此推想他對本島人的居住環境及建築風格,較其他日本建築家有更為深刻的觀察。
大稻埕公學校位於泉州同安裔聚落大稻埕,是供本島人子弟就讀的學校。松崎萬長擷取綠釉鏤空花磚、馬背山牆、攢尖頂等臺灣傳統民居建築元素,與現代校園空間需求融合,可見建築家取材地方文化養分發揮於創作的用心表現。
校舍落成後,因獨特造型而成為大稻埕的重要地標,從一九二三年裕仁行啟到一九三五年的臺北市會議員選舉,都曾登上歷史舞臺,成為整座城市的集體記憶,並未因陸續更名而影響其地標地位(曾改為大稻埕第一公學校、太平公學校、太平國民學校,今為太平國民小學)。一九八○年代,校方拆除此樓擴建校舍,雖然新校舍在局部的語彙風格延續舊校舍的外觀,但無論是整體造型比例或細部材料表現的品質,皆與舊校舍相去甚遠。
日本在明治維新數十年的自我淬礪之後,展開過去千年歷史較少發生的文化輸出。有趣的是,技術官僚對於學習自西方的技術,並非無條件的照單全收和宣傳。就像日本數千年來吸收其他文化,總是將這些文化調適、轉化為適合自己風土的型態,當他們將文化象徵再度輸出到別的地方時,也會融入當地的固有條件,而留下多層次文化交融的痕跡,也發展出如近藤十郎完整的調適理論。
大稻埕公學校的案例,堪與同為日本人設計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千金寨撫順第一高等小學校做對照。該校舍延續沙俄時期的西洋風格,採取高緯度降雪地區的急斜式屋頂,而位於低緯度的大稻埕公學校,較平緩的屋頂和陽臺反映臺灣炎熱的氣候,可見設計者松崎萬長加入漢人建築元素的巧思。
滿鐵興建撫順小學校時正值日俄戰爭結束滿一週年,而大稻埕公學校興建時,日本才接收臺灣約莫十年光景,光是從屋坡緩陡的角度所顯示出的快速調適及應變能力,就足以證明有殖民地經驗的建築家之優異能力,由此可理解為何日本能在各種逆境中快速成長。
第五章 學校:純真年代的集體記憶(摘錄)
臺灣的近代教育始於荷西時代,歐洲人在居住區的城堡內設立教堂與學校,為臺灣帶來教育空間的革命。傳統漢人書院、儒學、義學、社學及私塾的目的皆為科舉應試準備,教材內容千年以來變化不大,授業方式多由夫子坐於教室後方督視學生自習經典,學生若有疑處可向夫子請教。但西方學院的授課空間,是由老師站在教室前方的講臺講課,學生與之面對坐於臺下聽課,如今可在馬偕牧師於淡水牛津學堂授課的照片中見到這樣的教室情景。
清代臺灣建省巡撫劉銘傳在臺北試辦新式教育,創設西學堂、電報學堂...
作者序
建築記憶的相簿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去年我又去了一趟名古屋的「明治村」,主要是去探訪建築大師萊特的帝國飯店建築。這座飯店建築可說是美國建築大師萊特,在海外最重要的一棟經典建築,這座建築延續草原建築的風格,再加上日本本地石材大谷石的運用,凸顯出萊特建築獨有的魅力!這樣一座建築的確也曾經影響過日本近代建築的發展,日本有一些建築師受到萊特的影響,也設計出一批具有萊特風格的建築。
帝國飯店之所以受到矚目,與關東大地震有很大的關係。一九二三年的關東大地震,摧毀了東京市區絕大部分的建築,包括位於淺草的高塔「凌雲閣」,不過東京落成不久的帝國飯店卻屹立不搖(有一說是,有損壞但不嚴重),自視甚高的萊特便大肆宣傳,帝國飯店因此聲名大噪。後來隨著戰後經濟成長,帝國飯店老建築改建大樓,萊特所設計的舊帝國飯店門廳部分被保留下來,送到名古屋的「明治村」復原保存,所以很多人興匆匆跑到東京,去住帝國飯店,然後才發現現在的飯店已非當年的萊特建築,想看舊的帝國飯店,還必須跑到名古屋「明治村」,才能一償宿願。
所謂的「明治村」其實就是一座「房屋遺骨收容所」,所有死亡或是被處決的建築,遺骨屍體被送到這裡收藏,甚至展示,這樣的做法雖然不是最佳方案,但是至少可以留存屍骨,讓後人可以瞻仰遺容。事實上,日本除了「明治村」之外,東京市區也有一座位於小金井市的「江戶東京建物園」,收集東京城市發展中,不得不拆除的老建築,包括舊日的錢湯建築、派出所、電車站,以及成排的商店街,還有前輩建築師前川國男的家,可說是研究江戶老建築的極佳博物館。
類似「明治村」這種建築博物館,過去在臺灣也曾經有人仿效設置,最有名的就是彰化民俗村,這座地方性私人民俗村,在臺灣對於建築保存運動還未萌芽之際,就懂得收藏老建築,可說是十分有遠見的!當年北淡線鐵路拆除,沿線所有車站幾乎全數拆毀,沒有一棟保留下來,彰化民俗村是少數具有歷史建築保留意識的單位,他們特別將新北投車站買下,運送到彰化民俗村展示,只可惜後來民俗村經營不善,產權更易,園中老舊建築無人聞問,幾乎成為破爛廢墟。
多年後,人們開始驚覺為什麼當年如此輕率地將所有的車站拆除,如今想看看以前記憶裡的車站,都無法如願。還好彰化民俗村還保留著新北投車站的遺骸,北市各界想盡辦法將老車站弄回來修復,放置在目前新北投捷運站旁公園內,我們總算保有了一些關於舊日北淡線車站的記憶,這一切要感謝當年彰化民俗村的搶救與保存。
我們必須承認,當年臺灣的歷史建築保存意識實在十分薄弱,我們因為在建築系課程裡,受到李乾朗老師的歷史建築課程薰陶,對於老建築具有一定的喜好與疼惜。八〇年代末期,我為了自己的畢業作設計題目,到臺北城中區進行觀察,拍攝了許多歷史建築的照片,可是我拍到後來,心裡開始害怕,覺得這個城市對待老建築的手段十分暴力,許多老建築在一夜之間就被怪手夷為平地,消失無蹤;有些建築我才拍完照片,隔天就被拆毀,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幫它們拍攝遺照!
還好歷史建築保存的觀念,在各界先進的努力下,逐漸成為全國民眾的常識,雖然老建築拆除與否依然爭議不斷,但是至少在拆老房子時,開始有不同的聲音出現,對於老屋保存或是老屋再生的觀念,也逐漸在民眾心中成形。
凌宗魁雖然年輕,卻深入研究探索臺灣近代建築,在《紙上明治村》系列著作中,與插畫功力高深的鄭培哲合作,呈現出這些建築本來的面貌與榮光。雖然書中的歷史建築多已消失,或是在城市發展中被改造,失去原本的面貌,但是在《紙上明治村》裡,我們又可以看到這些建築的美好年代,同時也帶我們回到過去的榮耀歷史裡。
我非常開心認識凌宗魁與鄭培哲兩位年輕人!從他們的著作可以看到新世代對於城市建築的看法,我發現原來年輕人並不是只喜歡新事物,他們對於歷史建築充滿熱情與迷戀;原來年輕人並不是歷史建築的敵人,真正的敵人反而是某些貪婪無知的長輩們。
這本書裡對於臺灣近代建築歷史的論述,也有了不同的詮釋與見解,例如本書正視了裝飾藝術風格建築(Art Deco)在臺灣歷史的地位,過去建築史的討論中,這些建築總是以「折衷主義」一詞輕鬆帶過;另外論述分類方式的不同,也讓我們有機會仔細審視一些過去忽略的建築,例如以前臺大醫院鍋爐室及煙囪建築,曾經讓我十分著迷,卻在新建兒童醫院過程中被拆除,在本書中也認定了其地位與價值;過去不太被討論的土木設施,在本書中也有專篇的論述記載,例如測候所、配電所、現代化穀倉與車站等建築,都在本書中有詳細的討論。
平心而論,這本書是國內少見近代建築史優秀的出版,不只是內容論述嚴謹,美編製作也十分具有美感,完全不輸日本類似的建築史書籍,可說是臺灣的驕傲與榮耀。這樣的近代建築史系列出版,完全可以當作國內建築系的教科書使用,對於新世代建築歷史觀念的培養,也會有極大的幫助!
歷史建築是人們集體記憶的儲存所,雖然國內沒有類似「明治村」的建築收容所,但是《紙上明治村》猶如另一種儲存記憶的方式;閱讀《紙上明治村》就有如翻閱古老的照相簿一般,讓人再次沉浸在過去歷史的美好裡。
建築記憶的相簿
李清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
去年我又去了一趟名古屋的「明治村」,主要是去探訪建築大師萊特的帝國飯店建築。這座飯店建築可說是美國建築大師萊特,在海外最重要的一棟經典建築,這座建築延續草原建築的風格,再加上日本本地石材大谷石的運用,凸顯出萊特建築獨有的魅力!這樣一座建築的確也曾經影響過日本近代建築的發展,日本有一些建築師受到萊特的影響,也設計出一批具有萊特風格的建築。
帝國飯店之所以受到矚目,與關東大地震有很大的關係。一九二三年的關東大地震,摧毀了東京市區絕大部分的建築,...
目錄
推薦序 建築記憶的相簿/李清志
作者序 為了不願失去的記憶/凌宗魁
繪者序 擦身而過的豐沛時代/鄭培哲
第一章 中央官廳:營造彰顯權力的天際線
1.清代遺風衙署建築群
舊臺灣總督府
2.支撐總督府運作的官廳群
舊臺灣銀行、彩票局、土木局、臺北電話交換室、交通局遞信部、總督府覆審法院、臺北地方法院
Box│馬薩式屋頂與帝國威儀
Box│森山松之助:華麗官廳的締造者
3.東三線道旁的帝國風景
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赤十字社臺北支部
4.馬薩式屋頂的東亞運用
臺北廳、交通局鐵道部
5.臺北設市及代議制度里程碑
臺北市役所、舊臺北市議會
第二章 地方廳舍:官方權威形象的延伸
1.行政制度沿革與表情塑造
2.官廳標準圖與木構造時期
新竹廳、花蓮港廳
3.因應臺灣環境的對策:鋼筋混凝土的普及
高雄打狗公館、屏東郡役所、桃園街役場、新莊郡役所、嘉義郡役所、桃園郡役所、新高雄州廳
4.與時勢政令密切結合,裝飾藝術遍布全台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博覽會場館
清水街役場、大甲郡役所、東勢郡役所、彰化郡役所、岡山郡役所、旗山郡役所、潮州郡役所、屏東街役場
Box│裝飾藝術風格的誕生與影響
5.軍營警署的廳舍建築
臺北憲兵隊基隆分遣所、基隆警察署、嘉義警察署、頂番婆派出所
6.呂阿玉的現代主義地域表現
舊臺東縣稅捐稽徵處
第三章 醫院:妙手回春的杏林城堡
1.衛生事業為治理之首
2.疏密有致的小型聚落
花蓮港醫院、臺中醫院、屏東醫院、嘉義醫院、澎湖醫院、打狗醫院
Box│魚骨形平面的空間設計
3.永久使用與衛生條件兼顧的磚造醫院到鋼筋混凝土醫院
赤十字醫院、臺北醫院、臺南醫院、宜蘭醫院、基隆醫院、新竹醫院、樂生療養院醫療棟
4.具體而微的私人診所
馬偕紀念醫院、宏濟醫院、蓬萊產婦人科醫院、嘉普醫院、文貴醫院
第四章 宗教建築:心靈到國族的信仰聖殿
1.慈悲與殘酷交會的梵宮佛殿
曹洞宗大本山臺灣別院、淨土宗總本山知恩院臺北別院開教院、淨土真宗本願寺派臺灣別院、淨土真宗大谷派臺北別院、淨土宗嘉義法隆寺
2.從萬物有靈的戀愛聖地到國族聖殿
臺灣神社、金瓜石神社、高雄神社、臺灣護國神社、建功神社
3.天使駐足的人間棲所
新店教會、濟南長老教會、蓬萊町大聖堂、樺山堂、臺北組合基督教會、衛道中學教堂
第五章 學校:純真年代的集體記憶
1.森林系木造校舍孕育的「天下嘉農」
臺南州立嘉義農林學校
2.近藤十郎的校園規劃理念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小學校、打狗尋常高等小學校、大稻埕公學校
3.「吾臺人初無中學,有則自本校始」
總督府臺北中學校、臺灣公立臺中中學校、臺南州立嘉義中學校、臺北州立第二中學校
4.從學校到國會
臺北州立第二高等女學校
5.高等教育的宏偉形象
臺灣總督府立商業學校、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二師範學校
6.迎向新時代的鋼筋混凝土
臺北州立第三中學校、臺北第四尋常小學校、臺北市樺山尋常小學校
7.好好告別
臺灣大學農業經濟推廣館
第六章 土木設施:力與美的工程智慧結晶
1.現代生活的工業神殿
2.連接兩端的橋梁
臺北大橋、臺北明治橋、臺中櫻橋、臺中柳川橋、花蓮福住橋
Box│高兩貴與櫻橋旁的新高旅館
Box│柳川橋旁的林烈堂宅
3.了解新領地
臺北測候所、澎湖測候所
4.現代化的普羅米修斯
古亭庄配電所、臺南配電所、北部火力發電所
5.移地重組復原意象?
鶯歌許家瓦窯
6.外表遮蔽、內涵消失的產業遺產
總督府專賣局板橋酒工場、臺北松山菸草工場
Box│水平流線風格(Streamline Moderne)
7.軍事工業與軍眷住宅的交疊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
8.官商一體的交通與物流儲藏場所
總督府專賣局菸草倉庫、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倉庫
9.農業地景中的表現主義
彰化農業倉庫
10.見證日本時代開始與結束的鐵道沿線廠房
臺北工場汽車修理工場、國產軟木工業株式會社
11.臺灣頭的長期發展計畫
基隆港第二棧橋四號上屋事務所、基隆港西二西三碼頭
12.深入大城小鎮的公路運輸
臺北公路西站、臺中客運站、嘉義公車票亭
13.亟待宣傳推廣的現代化遺跡保存
附錄:註釋、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經典建築現今位置、索引
推薦序 建築記憶的相簿/李清志
作者序 為了不願失去的記憶/凌宗魁
繪者序 擦身而過的豐沛時代/鄭培哲
第一章 中央官廳:營造彰顯權力的天際線
1.清代遺風衙署建築群
舊臺灣總督府
2.支撐總督府運作的官廳群
舊臺灣銀行、彩票局、土木局、臺北電話交換室、交通局遞信部、總督府覆審法院、臺北地方法院
Box│馬薩式屋頂與帝國威儀
Box│森山松之助:華麗官廳的締造者
3.東三線道旁的帝國風景
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赤十字社臺北支部
4.馬薩式屋頂的東亞運用
臺北廳、交通局鐵道部
5.臺北設市及代議制度里程碑
臺北市役...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