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地表最強的人,就要讀遍所有的「國文課本」!情欲流動的男演員「湯顯祖」、最強的神鬼文豪「蘇東坡」、科技狂與發明狂「諸葛亮」、古代網路戰神「孟子」、絕對是外星人的「莊子」......古物收購,新品上市!
全體國文老師:「地表最強國文課本?」
陳茻:「還是改成這本國文課本94狂?」(淡定)
好康一本在手,點數兩倍狂飆!
#把陳茻放入購物車
#同類商品推薦:朱宥勳、吳曉樂、凌性傑
瀏覽此商品的人,也瀏覽:
社運人士與教育家「黃宗羲」、文壇政壇雙冠王「歐陽脩」、登山背包客「柳宗元」、不斷被tag的隱士「陶潛」、周遊列國的潮男「孔子」等。
「全書共十課,從年輕的文章開始,一路排到老的。過往的文學史都從最古老的文章開始教,我不認為這樣不好,只是想把年代倒回來,先讀讀離我們近點的東西,再慢慢溯源,我想,這麼做也許會有些不同的收穫。」——「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臉書專頁作家 陳茻
孔子、孟子、莊子、歐陽脩、諸葛亮、蘇東坡......
#按照姓氏筆畫排序而不是誰先掛掉
他們不只是教科書上的古人文豪
也是生活在當下的教育家、登山客或科技狂
#其中一位甚至可能是外星人呢
從《牡丹亭》看情欲解放與女性地位
從《醉翁亭記》討論政府之責與民生思想
從《濠梁之辯》探索語言的極限
從《論語》思考人生的終極問題
地表胸肌最大的國文老師——陳茻
把這些老是背不起來的經典課文
#通通摻在一起做撒尿牛丸
通通寫成與現今對照的抒情散文
作者簡介:
陳茻
曾任健身指導員。畢業於台大中文系,其後主要在研究晚明異端思想、儒家經典詮釋學等。在體制外教室帶學生讀人文經典、探討社會問題。教育上目前最關心的事只有思考。不喜歡當老師,希望自己能一直當個學生,繼續傾聽與學習世上的事物。
臉書專頁「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
https://www.facebook.com/megachineseclass
繪者簡介:
黃士銘
腳不踏實地,育有一貓。
xming0801@gmail.com
章節試閱
〈牡丹亭之驚夢〉
【題解】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一直被視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品。
湯顯祖完成《牡丹亭》時年四十九,這一年他棄官返鄉,結束十五年宦海浮沉。棄官後這段日子,是湯顯祖的創作力最充沛,一切藝術成就登峰造極之時。這時湯顯祖思想大致上定了,對於社會的觀察與反思較年輕時必深刻許多,作品內容在細節上更能貼近明代的社會,反應最現實、迫切的時代問題。
故事由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出發,寫一個懷春少女在夢中邂逅了嶺南書生柳夢梅,因相思不可得抑鬱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入亭旁,三年後柳夢梅赴京趕考,因緣際會下發現杜麗娘的畫像,杜麗娘的鬼魂現身,要柳夢梅掘墳開棺,而後復活,並與柳相戀。隨後柳夢梅高中狀元,二人又經過許多波折,包含最大的阻礙——杜麗娘父親杜寶的反對。當然,最後二人克服萬難,終成眷屬,這段故事也有了圓滿結局。
由於篇幅問題,過去的教材只能節錄部分,最常見的課文是〈遊園〉,寫杜麗娘遊園,看見良辰美景,觸動許多心事。然而,在原著中並沒有所謂〈遊園〉一摺,實際上那是原著中的〈驚夢〉,崑曲《牡丹亭》裡才分為〈遊園〉與〈驚夢〉兩摺。
沒有選錄全部的〈驚夢〉,篇幅固然是一個原因,但我想更大的理由在於〈驚夢〉後段寫杜麗娘在夢中與柳夢梅雲雨歡欣,涉及男女交合情節,因此選文者礙於尺度,便只節選了前半部分,即杜麗娘遊園觸動心事一段,也就是後來我們見到的〈遊園〉一課。
這樣的刪減固然有其考量,但杜麗娘的傷春若不與情、欲,尤其是肉體的欲望放在一起看,便會顯得有些突兀,也不能體現《牡丹 亭》真正扣問的大問題。人們若只是看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等的哀嘆,很難理解杜麗娘是如何被春景觸動,最後又如何為愛而死,再為愛而生。
湯顯祖在《牡丹亭》的題詞中這樣寫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的概念確實是《牡丹亭》的核心,湯顯祖用生與死來寫情,並言「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這樣的宣稱似乎有點誇大武斷,我們固然可將杜麗娘的死與復活,視為增加張力的戲劇手法,畢竟世上沒人真的能夠生而死,死而生。
然而,也許還可以進一步思考,當湯顯祖將情與生命連結,讓人為情而死生,這又意味著什麼?
人的「情」是與生俱來的,因此「不知所起」卻「一往而深」,我們很難找到理由去解釋情情愛愛是怎麼產生的,又是怎麼由一點悸動漸漸變為刻骨銘心。但正因為情沒有來由、無法解釋,更代表了這是人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此一來,《牡丹亭》所欲探討的問題也就呼之欲出了。
當人原初的生命特質,與現實的禮法規範相牴觸時,社會價值與封建體制壓抑了人的情感,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
《牡丹亭》中談到的是自由與名教的衝突,背後隱含著長久以來女性追求自由獲得的支持遠遠不如男性的問題。
明代雖然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許多思想家不斷對傳統規矩提出質疑,也從各方面肯定了人的欲望、情感。然而,過往談論這個時代,往往著重於那些思想家們進步的思想,而忽略了並不是整個時代的人們,都能享受到那些進步的空氣。
我要說的是,在中國歷史上,女性的地位永遠比不過男性,得到的自由永遠比男性要少、要來得遲。女人的價值依靠男人彰顯,相夫教子、貞操節烈,這是我們的歷史給予我們的、值得歌頌的女子形象。
追求自由的男性,往往是被讚揚的對象,是體制的挑戰者、改革者,這些人為了自己的理念付出性命,名聲也是自己的。而女人的主體性卻在社會結構下被犧牲,她只能順著大家期待的標準去實踐那些價值,或者更精確點說,是「男人定義」的價值。
「名節」的觀念不正是男人所創造出來的嗎?男人再娶有多少風流浪漫,女人再嫁又有多少輕賤辛酸?我們的社會只允許男人多情,卻看不起女子水性,自古皆然,這一點無須辯駁。
男人發明了禮教來壓抑自身的情欲,換取道德之名,而被壓抑的情欲轉到檯面下繼續流動,一切罪名,卻由女性承擔。發生性行為損失的一定是女性,獲得的一定是男性,如果女方心甘情願,就是淫婦、蕩婦,如果還賣錢了,那就是妓女、婊子。
事實是這樣的,唯有有背景、有權勢的人,才有資格定義所謂的值不值得。而這些巨大的價值觀背後,父權的陰影依然揮之不去。「是女人就該如何如何」,都是男人說了算。
明朝看似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朝代、逐漸重視起情欲與人性,然而,那畢竟是男人的事,是男人的遊戲規則。
關於女人,從來就不配擁有那些。男人越是找到理由放縱,女人就越是要被束縛。我們讀歷史,往往只在意那些男人所想的,卻忽略那些女人所遭遇的、面對的。可女人從來就不該屬於男人,或者說,沒有人該從屬於任何人不是嗎?
一般讀《牡丹亭》,都會不自禁站到杜麗娘那一邊,為她的自由受到限制而抱不平。然而,或許不自由的不只是杜麗娘一個人。看看杜麗娘的父親杜寶,我們在他身上看到了封建、階級、禮教,看到千百年來對於壓抑女性地位的縮影,但身為父親、地方官,身為一個男人的杜寶,他真的有比較自由嗎?
於是我們終於明白,侵奪別人的自由並不會讓自己更自由,不論這個侵奪者是有意還是無意,自覺或是不自覺。杜寶與杜麗娘、柳夢梅,甚至故事中那個時代的人們,都囚禁在一個更大的框架,掙扎、陷溺,一樣的不可自拔。
不禁令人反思,自由到底是什麼?在不明白諸多規矩所為何來之前,只是默默地遵守著,似乎永遠缺少了什麼。表面看似是權力結構的上位者,實際上也不能隨心所欲;壓抑人性原始欲望的種種禮教與道德,看似提供了穩定社會的基礎,實際上又犧牲了什麼價值,又有多少不公不義暗流洶湧?
《牡丹亭》從來不只屬於那個時代。
〈濠梁之辯〉
【課文】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賞析】
誰贏了?
直到今天,我始終認為這場辯論不是平分秋色的比賽,更不是各自立場不同的表述,而是莊子徹底擊敗惠施的一場辯論。
先不看內容,就常理來推斷,《莊子》會收錄此篇,最後更結束在莊子的話,莊子在這場辯論中本就沒有任何理由處於劣勢。
過去有許多人認為,惠施在這裡代表的是名家的邏輯思維,而莊子則是道家的代表,惠施理解事物靠的是理性,莊子則擅長用感性來體會萬物。這個解釋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就是搔不到癢處,根本沒處理莊子與惠施在這段話之中激烈的攻防,更沒辦法理解莊子在這場辯論中,是如何巧妙的請君入甕,讓惠施敗得一塌糊塗。
我們就單從文本來看。首先,惠施犯的第一個錯誤,在於他聽到莊子說「鯈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的時候,就追問「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當然,這時候這句話還沒有產生問題,但已為後面的失敗埋下種子。
莊子回應惠施的第二句話非常關鍵,他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這句話其實是一個陷阱。
如果惠施在這個時候,指出莊子不知魚之樂,是人與魚之間本不能互相知曉的問題,又或者指出「魚樂」本身就是一個無法驗證的問題,那麼這場辯論鹿死誰手,還沒辦法下定論。
但問題就在於,惠施回答了:「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其中「我非子,故不知子矣」就產生了問題。
惠施此處是順著莊子的問話邏輯來的,莊子設計了一個問題,要惠施回答,就是上一句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這句話是想讓惠施親口確定一件事,那就是在個體之間並不能夠相「知」的問題。依照惠施的邏輯,我既然不是你,你也不是魚,「我、你、魚」三者都是獨立的個體,彼此心裡在想什麼本就沒辦法互相知曉。
問題在於,莊子就在等這個論述由惠施親自完整的說出來,所以才再次用問句來確認這件事,確認惠施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時候,所依據的理由就是個體之間不能互相知曉對方心思這件事。 一旦這個論述確定,莊子就贏了。
果然,惠施跳進莊子的陷阱,回答了「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也就是將「你、我、魚」各自區分開來,成為互不相知的情況。
最後莊子回答道:「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這邊就是要惠施回到對話的最初,面對一個最根本的問題。
假如依照惠施的邏輯,個體之間無論如何都會因為差異而無法互相理解的話,那莊子說魚很快樂時,惠施又是怎麼理解莊子的呢?他怎麼能保證他理解的意思就是正確的呢?
惠施又不是莊子,依據他的邏輯,那無論莊子說了什麼話,都無法讓惠施真正了解莊子的不是嗎?所以莊子說「子曰『汝安知魚樂』 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意思是一開始,當惠施說出「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句話時,就已經接受了莊子給出的第一個訊息。
「既已知吾知之」的第一個「知」,是了解的意思,「吾知之」是「莊子知道魚很快樂」這件事,或更精確點說,是「莊子認為自己知道魚很快樂,因而說出魚很快樂的話」。而依據惠施後面的邏輯,因他不是莊子,他是不可能知道的。
莊子讓惠施在幾句話之內就掉入自己的矛盾,所以這場辯論,莊子確實紮紮實實地贏了。只不過,這場辯論開啟的討論,當然不只是誰輸誰贏而已。
人與人之間永遠的距離
卡謬的《異鄉人》是一本我很喜歡的小說。
它的故事很短,描述一個因故犯下槍擊案的人的心理過程。在審判期間,周遭的人不停對主角的行為加以揣測,甚至有人以他在母親葬禮上展現的冷漠態度,認定他是個冷酷無情的殺人犯。
小說裡面主角的自白,展現了他人對自己行為解釋的荒謬。這些荒謬來自於評論他的人,根本不了解他,甚至與他僅有一面之緣。但是,這些人卻能在法庭上振振有詞、指證歷歷,細數一切宛如親見。
這個社會上這類的事情一直在發生。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僅憑幾個片面資訊,就去論斷他人的行為。然而,當我們不去深入理解就開始評論,通常是很危險的。
這裡必須進一步追問的是,如果要了解才能評論,但實際上又沒有一個人能真正了解另一個人,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究竟如何可能?
這不就是惠施質問莊子的問題嗎?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當惠施順著莊子的話講下去時,他已經承認了他與莊子之間的對話是成立的。如前所述,這是一個莊子設的陷阱,而他的好朋友惠施,是一深諳各種詭辯邏輯的大名家人物,一時不察,竟掉到了這個陷阱裡。
撇開惠施的論述不談,莊子此處引出的另一個問題,我猜可能是這樣的:人與人之間(甚至有情萬物之間),有一個很寶貴的能力,能讓彼此同情共感,對於對方釋放出的訊息,無論是肢體、表情或言語,我們能夠加以解讀,都建立在這種能力上。
在日常生活中,這種能力幾乎是隱形的,它藏在每一句簡單的對話、交換基本訊息的溝通過程之中。惠施聽到莊子說魚很快樂,他就無條件接受了這個訊息,他根本不會去懷疑,更不會因為「他不是莊子」,就認為自己不能確定莊子是否真的要表達「魚很快樂」這個意思。
回過頭來,了不了解對方的脈絡,固然會影響到我們分析對方行為的準確度,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真正去感受對方所感受到的一切。
過去我們常常說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但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光是情境上的假設是絕對不夠的。我們必須要去「感受」,必須要脫去自己所有的成見,但這非常困難。
莊子的哲學很玄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希望我們不要一直帶著既有的眼光去看待萬事萬物。更糟糕的是,當我們因為種種社會地位,認為自己的知識、思維或者歷練高於對方的時候,就更有可能自大地去論斷對方的一切。
我們以為自己比對方聰明、成熟,就會產生傲慢,就會妄自去評斷他人的價值。而很多時候,被評斷的人是沒有被真正了解的。當我們只顧著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評斷人時,人與人之間那種可貴的同情共感就消失了。
即便口口聲聲說這是為對方好,但那份善意卻可能會成為一種傷害或壓力,更何況通常,評斷的人往往不帶有善意。
在與任何人溝通的時候,有沒有真正理解對方的感受、真正脫去自己的成見、真正願意去傾聽和信任對方,這非常重要。
莊子沒有分析那條魚的行為,他只是在「感受」那條魚的快樂。若要談莊子的生命情懷,我想這就是莊子此處展現的高度。
〈牡丹亭之驚夢〉
【題解】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也一直被視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品。
湯顯祖完成《牡丹亭》時年四十九,這一年他棄官返鄉,結束十五年宦海浮沉。棄官後這段日子,是湯顯祖的創作力最充沛,一切藝術成就登峰造極之時。這時湯顯祖思想大致上定了,對於社會的觀察與反思較年輕時必深刻許多,作品內容在細節上更能貼近明代的社會,反應最現實、迫切的時代問題。
故事由南安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出發,寫一個懷春少女在夢中邂逅了嶺南書生柳夢梅,因相思不可得抑鬱而終。杜麗娘臨終前將自己的畫像封存並埋...
目錄
課前準備
第一課:原君/黃宗羲
第二課:牡丹亭之驚夢/湯顯祖
第三課:赤壁賦/蘇東坡
第四課:醉翁亭記/歐陽脩
第五課: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
第六課:桃花源記/陶潛
第七課:出師表/諸葛亮
第八課:論性善/孟子
第九課:濠梁之辯/莊子
第十課:舞雩歸詠/論語
課後心得
參考書目
課前準備
第一課:原君/黃宗羲
第二課:牡丹亭之驚夢/湯顯祖
第三課:赤壁賦/蘇東坡
第四課:醉翁亭記/歐陽脩
第五課: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
第六課:桃花源記/陶潛
第七課:出師表/諸葛亮
第八課:論性善/孟子
第九課:濠梁之辯/莊子
第十課:舞雩歸詠/論語
課後心得
參考書目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