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生活有這些煩惱嗎?
◎想要擺脫低落的情緒?
◎如何說服另一半打掃房子?
◎面試時要怎樣讓自己放輕鬆?
◎如何察覺感情出了問題?
◎如何讓自己在10分鐘內變聰明?
◎想要增進孩子的智商?
◎如何才能阻止自己發怒?
◎怎樣才能對抗孤單?
別懷疑,心理學都能幫你解決!
為何煩惱總是揮之不去?
因為,你的人生缺少心理學!
「從前我是個很害羞的小孩,面對不認識的大人,我老是躲到母親身後,低頭盯看著地面上的裂縫。若是有人想要塞給我一點東西,我總是將雙手放在背後緊握著拳頭不放,倔強地拒絕……這些『不合宜』的舉動,老是讓母親在事後對我抱怨,說害她很尷尬……」
讓作者傑夫‧畢帝(Geoff Beattie)──現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科學院院長──走向心理學之路的,正是從小讓父母感到難堪的這類笨拙舉動,因為想了解自己這種抵抗社交的心理,作者一頭栽進心理學的研究,不僅拿到劍橋大學的心理學博士,更因為擅於活用心理學技巧,後來還在英國BBC主持心理學的實境秀。
作者在學習心理學的過程中體會到:即使是微不足道的行為,也對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影響力──作者從此不再害羞、彆扭和口吃,連他的母親,甚至懷疑他小時候的拙樣是騙人的。不僅如此,在他一生眾多的轉折中,包括婚姻、求職,親人過世等,心理學都給了他莫大的幫助,甚至協助他因車禍斷臂的妻子找到重新面對人生的信心。
在這本書裡,他會說自己的故事,並從這門活潑又具有潛力的學科裡,找出一些有趣的發現,只要你懂得善用裡面的豐富方法,就能開始改變自己,揮去你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煩惱!
小小改變,你的生活就會大大不同!
◎如何讓一天有好的開始?只要好好吃頓早餐,你就會有美好的一天!
◎如何有更大的視野?欣賞一部精采好看的影片,你的視野將會變得更開闊!
◎如何讓自己在10分鐘內變得更聰明?聽聽莫札特,10分鐘就能讓你變得更聰明!
聽起來毫無關聯的舉止,卻都是經過心理學實驗的有效證明!
頂尖的國際心理學專家,以幽默的口吻,帶領你參加一場場有趣的心理學實驗。
每一項嚴謹的科學實驗結果,都可以讓你輕易地應用在生活周遭,簡單解決你的任何煩惱!
你不需要理解深奧的心理學理論,但你卻可以發揮心理學的簡單技巧,
讓自己的生活更快樂、更圓滿!
作者簡介:
傑夫‧畢帝(Geoff Beattie)
非言語溝通方面的頂尖國際專家之一。劍橋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心理學博士、英國心理學會(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BPS)會員。現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科學院院長及心理學系主任。
傑夫曾獲頒BPS的史畢門勳章(Spearman Medal),表彰他在心理學研究出版品上的傑出成就,並曾擔任二○○六年英國科學促進學會(British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心理學分會主席。同時他也出版過十七本書,其中有多本著作得到國際獎項或入圍肯定。
傑夫曾在《老大哥實境秀》(Big Brother)的十個系列單元固定擔任心理專家,並主持過BBC1頻道的《家庭SOS》(Family SOS)及《人生苦短》(Life's too Short)。此外,他也曾是UKTV Style頻道《偏食者》(The Farm of Fussy Eaters)及Channel 4頻道《四天內擺脫你的伴侶》(Dump Your Mates in Four Days)的心理專家和主持人。目前他在ITV2頻道的《捉鬼大隊》(Ghost Hunting with…)系列節目擔任心理專家。二○○五年英國大選前,他在ITV主要新聞固定插播的《肢體政治》(The Body Politic)單元裡,負責分析大選中所有資深政治人物的肢體語言。
他的學術著作刊登在各種國際期刊上,包括《自然》(Nature)、《符號學》(Semiotica)及《語言與社會心理期刊》(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由於他向來樂於證明人的各種經驗層面,如何透過心理學來驗證說明,因此曾為許多報章雜誌執筆,包括《衛報》(The Guardian)、《泰晤士報》(The Times)、《獨立報》(The Independent)、《週日電訊報》(The Sunday Telegraph)、《觀察家報》(The Observer)、《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雜誌和《美麗佳人》(Marie Claire)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最中肯的忠告都在本書中,精彩說明了變則通的力量!」
──《心理學家教你59秒變A咖》、《讓你瞬間看穿人心的怪咖心理學》作者李察‧韋斯曼(Richard Wiseman)
「本書提供了傾畢生智慧所得出的絕妙建議,其中的經驗法則都有心理研究作為依據,不只內容充實具有深度,更是一本讀起來極具樂趣的書。」
──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和認知行為療法(CBT)創始人亞倫‧貝克(Aaron T. Beck)
名人推薦:「最中肯的忠告都在本書中,精彩說明了變則通的力量!」
──《心理學家教你59秒變A咖》、《讓你瞬間看穿人心的怪咖心理學》作者李察‧韋斯曼(Richard Wiseman)
「本書提供了傾畢生智慧所得出的絕妙建議,其中的經驗法則都有心理研究作為依據,不只內容充實具有深度,更是一本讀起來極具樂趣的書。」
──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和認知行為療法(CBT)創始人亞倫‧貝克(Aaron T. Beck)
章節試閱
如何阻止自己的腦袋發怒
我年輕時,脾氣難免不好。那是一種挫敗式的憤怒情緒,總覺得別人老是搞不懂我有要緊的事得做,或是他們怎麼就是看不出來,我的壓力很大。我會突然發飆、大聲咆哮,直到狂亂的情緒平息下來︙︙這時,我母親會說:「他又來了,又在發神精了! 」她的批評對我沒有幫助,而且不知道為什麼,只會讓我感覺更糟─我就是有說不出來的沮喪。然而,等到火氣消了之後,就會覺得自己好蠢。
心理學可以教你如何在某些情況下,防止這種事的發生。當你接收到負面回應或聽見壞消息時,若要阻止自己的腦袋發怒(要是這時候你還不知道要怎麼做才能改變你對憤怒的下意識態度),一定要先讓自己躺下來。理由如下:
德州A&M大學的艾迪‧哈爾門瓊斯(Eddie Harmon-Jones)和卡利‧彼德森(Carly Peterson)曾研究過,當你置身在會誘發憤怒的環境時,可以藉由身體姿勢的改變來左右你的中樞反應。他們之所以做這個研究的原因是,他們觀察到人生氣的時候,腦內某些部位的活動量會增加。很特別的是,生氣時,左腦前額葉皮質會比右腦前額葉皮質,有更多的活化反應,尤其是那種會令人氣到可能出現肢體動作的情況。不過他們要問的問題是,身體姿勢會如何影響這個過程? 因為我們已經從其他研究裡得知,肢體動作的確會影響到情緒機制和其他內在經驗。因此,在這項實驗裡,實驗對象被要求寫一篇文章交給一名裁判評鑑,而他們則在實驗對象的頭皮裝上感應器,測量大腦裡的電流活動。有一半的實驗對象是以坐直的姿勢接到評鑑結果,另一半則是躺在椅子上。評鑑結果是固定的,一半的人會收到好的評鑑結果,一半的人收到不好的,此外,內容不只評鑑他們寫的文章,也評鑑他們的個性(這對很多人來說尤其不好受)。
結果研究人員發現,坐直身子拿到負面評鑑的人,他們的左腦前額葉皮質的活動程度上,高於躺在椅子上接到負面評鑑的人,換言之,當實驗對象以躺姿收到負面評鑑時,和憤怒有關連的神經或大腦活動降低了。當他們呈現躺姿時,實際的心情也有點低落,不過這一點還不夠確實可靠。我們的大腦在站立時,會比躺臥時更容易上火,所以同理可循,如果你想讓自己不太生氣,在接到一些自己早料到會生氣的消息時,一定要躺臥下來。
然而,我覺得這個研究的最大問題是,心情狀態經驗和神經反應並不一致,以致於實驗對象回報的心情狀態,無法與大腦裡活動模式的變化連結起來。研究人員也無法解釋這一點。因此目前看來,我們只算得到一半的答案:若想阻止你的腦袋發怒,記得在收到消息時,一定要保持躺姿,但若想阻止你的內我(inner self)亂發脾氣,仍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提示】
◎ 和右腦前額葉皮質比起來,左腦前額葉皮質的劇烈活動和憤怒比較有關連,不過只要你躺下來接收那則令你憤怒的消息,就能降低腦袋裡的這類活動。
◎ 要阻止自己的腦袋發怒,一定要用躺姿來接收你料定會惹自己生氣的訊息。
如何察覺感情出了問題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婚姻或感情是不是還得以延續,注意聽你的另一半是如何使用代名詞來描述你們兩人。以下是幾個常被使用的代名詞:
第一人稱單數────我(受詞和主詞)、我的
第一人稱複數────我們(受詞和主詞)、我們的
第二人稱────你、你的
如果第二人稱代名詞(你、你的)經常出現,就是個壞徵兆。它代表關係急速降溫(裡頭有很多批判、爭執、辯解和負面態度)。使用第一人稱複數則是好兆頭,因為它代表你們之間在相處上會彼此讓步,積極解決問題。第一人稱單數的使用也不錯,因為這和婚姻滿意度有關。
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瑞秋‧西蒙斯(Rachel Simmons)及其同事檢驗了人們在婚姻裡的互動語言與婚姻滿意度之間的關連。她強調的是,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代名詞的使用。她以上述的研究為基礎,說明「高度忠貞的伴侶」在形容婚姻關係時,往往比「忠貞度較低的伴侶」更常使用「我們」這樣的代名詞。至於第二人稱代名詞「你」和「你的」,則是在其中一方想在心理上與另一半拉開距離時,才會使用到。研究人員找來五十九對夫妻,請他們討論婚姻關係裡所面對的重要議題,然後記錄他們的討論過程。研究人員測量了婚姻滿意度,以及強調你的代名詞(你、你的)、強調我們的代名詞(我們、我們的)和強調我的代名詞(我、我的)出現的相對次數。他們也為互動行為裡的積極和消極程度打分數。他們發現到,第二人稱代名詞的使用較常出現在消極的互動行為裡;「我」這個代名詞的使用,則較常出現在積極的互動行為裡,至於「我們」代名詞的使用,則和積極解決問題有關(包括在對話中提出建設性對策及願意妥協讓步的出現次數)。總而言之,對話中出現「我們」代名詞,似乎和婚姻關係的品質確實有關。
當然這個研究的問題在於,受訪者所談到的事情在屬性上可能會主導代名詞的使用,所以也許不能作為衡量婚姻關係好壞的客觀依據。不過研究人員顯然認為,有可能是當事者「無視談話內容是什麼,只聽見另一半用的代名詞,便予以回應」。換言之,他們可能因為聽見對話裡出現「你」這樣的代名詞便覺得受到威脅,因為這話聽起來隱約有指控的意味。對於這一點,我不完全認同。
【提示】
◎ 夫妻談到彼此關係時所用的代名詞,可以反映出他們之間婚姻的幸福和健全程度。
◎ 太常使用「你」這個代名詞,恐怕不是個好兆頭,它聽起來有指控的意味。
◎ 「我們」代名詞的使用是個好兆頭,它反映出雙方願意妥協讓步,並且會尋找建設性對策來解決問題。
◎ 「我」代名詞的使用是另一個好兆頭,它代表責任的承擔。
如何說服另一半打掃房子
如果你想要別人常打掃屋子,務必在需要打掃的地方,放上淡淡柑橘味的清潔劑,且味道不能太強和太明顯。這種淡淡的味道可以在下意識裡影響他們的思維、計畫和行動,使他們很容易就興起清掃的念頭。這時候若是問他們那天打算做什麼,他們比較有可能把清掃列為當天的活動之一,就算不問,日後也較有可能自己動手清掃。這是靠下意識來引發行為的一種例子。
而這也是荷蘭奈美根拉邦德大學的羅伯‧荷蘭德(Rob Holland)和他的同事所得出的結論。他們認為味道可以引發思考和行為。味道的作用是讓大腦產生某些聯想,再主導行為。荷蘭德等人參考了巴赫、陳和柏洛(Bargh, Chen and Burrows)的一些經典研究,後者給了實驗對象一張內含五個英文單字的清單,要他們從裡頭挑出四個英文單字拼成句子,這種實驗叫作「亂句實驗」(scrambled sentence test)。這五個英文單字的錯亂順序就像這樣:
Shoes gave replace old the.
Sky the seamless grey is.
Should now withdraw forgetful we.
Us bingo sing play let.
Sunlight makes temperature wrinkle raisins.
你可以自己試試看,也許你湊出的句子會是這樣:
換掉那雙舊鞋(Replace the old shoes.)
那天空灰得沒有縫細(The Sky is seamless grey.)
我們現在應該撤退(We should now withdraw.)
讓我們玩賓果遊戲(Let us play bingo.)
陽光曬皺了葡萄乾(Sunlight makes raisins wrinkle.)
巴赫等人在研究裡,有效利用亂句中和年長有關的字眼來刺激實驗對象,包括:舊、灰、遺忘、賓果遊戲和皺。實驗對象以為他們做的是語言實驗,但其實巴赫和他的同事是從下意識裡,引發他們想到自己年紀漸老。然後研究人員要求實驗對象從實驗室旁邊的走廊走過去。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他們發現這些下意識裡受到刺激的人,走路時會比那些未受到刺激的人來得慢。換言之,人是可以透過某種方法被下意識裡地暗示去從事某種行為。荷蘭德和他的同事自問能否利用類似的方式去暗示人們清掃環境。他們利用三種實驗來試驗這個點子。在第一個實驗裡,他們利用一種叫語彙判斷練習(lexical decision task)的實驗方法。實驗中,實驗對象必須判斷電腦螢幕上的一串字母是不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單字,然後按下「是」或「不是」的按鍵,研究人員則會測量實驗對象花多少毫秒的時間按下按鍵。研究人員仔細研究小房間裡如果隱約有柑橘味(也就是小房間裡有全效清潔劑的味道),對這個作業練習會造成何種影響,換言之,實驗對象必須判斷螢幕裡的幾串字母是否是名符其實的字眼,因為其中有的和清潔有關(譬如「清潔」、「衛生」),有的和清潔無關(譬如「桌子」、「電腦」)。實驗對象也被問到,他們覺得這個實驗是在研究什麼,還有他們有沒有注意到小房間裡有什麼特別的味道(如果有,是什麼味道)。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身處在「有味道」環境裡(全效清潔劑)的實驗對象,在看見和清潔有關的字眼時,按鍵反應比待在對照環境裡(亦即沒有味道)的實驗對象來得快,平均反應時間大約是五百九十毫秒,相較之下,對照環境裡的實驗對象對清潔相關字眼的平均反應時間是六百一十八毫秒。至於找出和清潔無關的字眼所需的反應時間,兩種環境下的實驗結果也是大同小異。這些實驗差異都是在實驗對象意識裡察覺不到味道的情況下出現的。
在第二個實驗裡,實驗對象再一次進入有淡淡柑橘味的小房間,或者完全沒有味道的對照房間裡。這一次他們只被要求寫下今天打算做什麼。同樣出乎意料的是,房間裡有淡淡柑橘味的實驗對象,比較會把清潔工作列在今天的待做事項裡。事實上,他們提到今天要撥部分時間打掃的比例,比那些待在對照房間裡的實驗對象多了三倍。
所以看起來即便只是隱約暗示全效清潔劑,也會影響到我們的思考和計畫,不過這真的對我們的實際行為有影響嗎?研究人員在第三個實驗裡測試了這一點。實驗對象像以前一樣再次被帶進房間,而且這次是被單獨帶進房間,並讓他們坐在桌前,給他們一塊易碎的餅乾吃。房間裡藏有攝影機錄下他們的一舉一動。實驗結果同樣引人注目。當實驗對像曝露在清潔劑味道的環境裡時,他們比較會去清除桌上掉落的餅乾屑,相較之下,沒有曝露在清潔劑味道環境裡的實驗對象,比較不會這麼做。換言之,讓一個人接觸清潔劑的味道,可以影響他們的思考、計畫和實際行為,而所謂的行為就是聞到之後,會保持桌面乾淨。而這一切都是在意識察覺不到味道的情況下發生的(只有很少數的人會注意到味道)。
這是結論有些出人意料,再次證明下意識的促發性刺激(primes)對行為是有影響的。它告訴我們可以在意識察覺不到的情況下,去誘發人們更快認出和清潔有關的字眼,更有意願為當天安排清潔活動,而且會實際去做更多清潔和打掃工作,前提是,只要讓他們接觸到某種可以聯想到清潔的味道。對於同處一個屋簷下的男女來說,如果他們希望另一半在家裡可以多做點清潔打掃的工作,這個實驗似乎讓他們清楚學到了一課。
這個研究的唯一侷限在於,它並沒有告訴我們,最後會不會習慣了這種味道,或者多久會習慣?我們能不能久久偶爾用一下,免得因為太常聞到而對這味道變得無感? 還是不管我們用多少次,它都能發揮它的下意識刺激效果?這是個實際卻仍無解的問題。
【提示】
◎ 有很多方法可以讓人們在意識察覺不到的情況下,受到刺激促發。
◎ 如果你利用下意識的暗示手法去促發人們想到變老這件事,他們的走路速度也會變慢。
◎ 你可以利用意識察覺不到的味道去促發人們想到清潔或打掃的事情。
◎ 在一些房間裡留下淡淡的清潔劑味道,可以確保你的另一半突然「自發」地想去清理和打掃那個房間,這樣一來,就不必再和另一半爭執家務該誰做了。
如何讓一天有好的開始
如果你想讓一天有好的開始,記得要吃穀片和喝咖啡(或茶)當早餐,因為早餐可以幫助你工作更有效率,穀片可以增進記憶(尤其是空間性記憶),至於咖啡因則能讓你更快和更有效率地處理資訊。吃早餐的另一個好處是,它可以讓你有好心情。我們都知道,人心情好的時候就會設下更高的工作目標。有吃早餐習慣的人通常不會太沮喪,心情不會很低落,此外,和沒有吃早餐習慣的人比起來,他們的知覺壓力(perceived stress)程度比較低。
這些主張都是有研究根據的,這個研究的執行者是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安德魯‧史密斯(Andrew Smith)和他的同事。根據他們的研究,穀片和咖啡對心理功能的影響很大。以前有研究曾證實,早餐可以有效改善記憶,因為它可以促使葡萄糖進入大腦。另一方面來說,咖啡似乎對記憶沒有多大幫助,但是對注意力的廣度(attention span)有很大影響。過去也有研究證實,咖啡因會加速新進資訊的處理。早餐穀片除了對葡萄糖進入大腦的速度有影響之外,現在也有研究證實它能提振心情,因為會影響到大腦裡的血清素。所以當史密斯開始研究時,市面上其實已經有相當多證據顯示以穀片和咖啡當早餐,的確能影響心理功能層面。但是他想確定究竟有哪些心理功能會受到影響。他的研究調查的不同之處在於,他的實驗模式闡明了人類記憶的各種基本元素,可是確實看出哪些部分會受到影響。他進行了各式各樣的測驗,譬如「依序回憶法」(serial recall)(電腦螢幕上會出現八個數字,一次出現一個,實驗對象必須依照出現的次序寫下來)和「空間回憶法」(spatial memory)(實驗對象會看到連續出現的光,他們必須記住空間配置上的順序),此外還要評量心情和血壓。他的分析報告顯示出,早餐的穀片對記憶有很大的功效,尤其是空間上的記憶。咖啡因不會影響記憶的成效,但如果是和注意力有關的測驗,咖啡因就會對反應時間造成很大影響。此外,早餐也對心情狀態的改進有幫助,譬如「冷靜」的情緒。其他研究人員發現到,經常以穀片當早餐的人,可體松(cortisol)的分泌量比較低(對壓力來是好的指標)。
沒錯,概括來說,史密斯的結論是:「和不常吃穀片早餐的人比起來,每天吃穀片當早餐的人比較不會沮喪,情緒比較不會低落,認知壓力程度也比較低。」很特別的一點是,英國最近調查了一般人一早起來的習慣,結果發現很多人都略過早餐。研究顯示有三十三%的人不在家吃早餐,以年齡十八歲到二十五歲的年輕受訪者來說,有四十二%不在家吃早餐。對這群年輕人來說,一早起來的優先待做事項當中,早餐排在做頭髮和沖澡或泡澡的後面;而且在這個樣本裡,有幾近同樣比例的年輕人會選擇在早上看電視而不是吃早餐。主要理由包括有人說早上不覺得餓(三十三%);有人說時間不夠(二十七%);也有人說他們就是不想煩早餐的事(十三%)。當他們被問到如果早上多出十五分鐘的時間給他們,他們會做什麼? 四十%的人說他們會賴床,而在年輕人裡頭則有五十三%有此答案。此外,在這個樣本裡有四十七%的人說,他們都是單獨吃早餐。所以對很多英國人來說,早上的例行工作似乎都以外表為主,還有很多受訪者說,他們得花四十五分鐘到一個小時的時間來打理外表。
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優先待做的事情似乎完全弄錯了方向。訊息已經很清楚,會讓你感覺不錯的東西才真正對你有益。如果你吃早餐,你會覺得比較舒服,工作起來比較有效率,比較沒壓力,不會那麼沮喪,心情普遍較好。
【提示】
● 永遠都要吃早餐。
● 早餐吃穀片可以增進空間記憶力。
● 咖啡因可以增進注意力。
● 早餐可以改善心情。
● 有了好心情,才會設定更高的工作目標。
● 別再一早看電視,也別再多賴床十五分鐘,騰點時間給早餐吧!
如何察覺有人在撒謊
科洛迪(Carlo Collodi)的《小木偶奇遇記》(The Adventure of Pinocchio)可能不是瞎編的,研究已經證實,當你蓄意說謊時,鼻子真的會變得比較長──這是大腦生化作用下的生物反應機制。當你撒謊時,一種叫兒苯酚胺(catecholamines)的化學物質會在腦子裡釋出,造成鼻內組織膨脹,血壓升高;升高的血壓會造成鼻腔微微擴張,且會造成鼻腔神經末梢的刺痛感,此時,鼻子也因膨脹而變大了一點,但除非你用專家的儀器檢測,否則你根本察覺不到。人在撒謊時,有時候會輕抓鼻子(稍後就會看到其他更可靠的行為線索),會這麼做,是因為想舒緩鼻腔組織充血時的刺痛感。所以下次若是有人和你交談時,突然很快地抓抓鼻子,想想「小木偶」的故事──我看你最好小心點!
【提示】
● 當我們說謊時,鼻腔組織會膨脹,那是因為大腦釋出兒苯酚胺。
● 有時候揉搓鼻子可被視為欺騙的信號,因為這動作能舒緩刺痛的感覺。
● 所謂的「小木偶效應」(Pinocchio effect)只是一個很細微的線索,千萬不要太倚賴這個線索(除非是為了好玩)。
如何阻止自己的腦袋發怒
我年輕時,脾氣難免不好。那是一種挫敗式的憤怒情緒,總覺得別人老是搞不懂我有要緊的事得做,或是他們怎麼就是看不出來,我的壓力很大。我會突然發飆、大聲咆哮,直到狂亂的情緒平息下來︙︙這時,我母親會說:「他又來了,又在發神精了! 」她的批評對我沒有幫助,而且不知道為什麼,只會讓我感覺更糟─我就是有說不出來的沮喪。然而,等到火氣消了之後,就會覺得自己好蠢。
心理學可以教你如何在某些情況下,防止這種事的發生。當你接收到負面回應或聽見壞消息時,若要阻止自己的腦袋發怒(要是這時候...
作者序
為什麼有些人天生就能與陌生人自在地打交道,有些人偏偏不行?這問題有辦法解決嗎?讓我先從自己的故事開始說起。
從前我是個很害羞的小孩,不過倒是在貝爾法斯特(Belfast)那幾條工廠林立、我自小長大的街上交了不少要好的朋友。我在陌生人面前很害羞,尤其面對的是不認識的大人。禮拜六下午,我會和母親到市中心去,她在那裡經常遇見一些老朋友,都是我不認識的人,可能是她和我父親交往前或結婚前就認識的朋友。我常被介紹給對方,然後就杵在那裡,低頭看著地上人行道上的裂縫,拒絕與任何人目光接觸,感覺笨拙又僵硬──其實我已經不記得當時自己的腦袋到底在想什麼,不過那副模樣倒是還記得(部分原因是太常被拿出來討論),還有肢體僵硬的感覺。「他是個可愛害羞的小男孩。」母親的友人通常會這樣說,但不知怎麼搞的,「害羞」和「可愛」被劃上等號,即便在那時我也認為這可能有某種含意。另外,我還會緊握雙拳放在背後,就我現在所知,當時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舉止,不是因為自己有什麼潛在的攻擊衝動,而是不喜歡接受陌生人的錢,但問題是,這在當時是一種交流方式。雖然現在的我回想起來,還蠻喜歡以前那種社交習慣,但當年還是小毛頭的我,並不喜歡被人用錢收買的感覺──我可不想欠任何人人情呀!也許是我想太多了,結果反而顯得小鼻子小眼睛的。說到當時,母親身旁的那群藍領階級朋友也並不富裕,只要身上有什麼就會拿出來分享,而我拒絕伸手接受這些錢的行為,著實讓他們碰了一鼻子的灰。因為我始終不肯接受他們的邀請、不願加入這種交流,於是衍生出後續一長串的「例行儀式」──他們會想盡辦法要我接受幾枚銅板或一張一英鎊的紙鈔。所以只要這儀式一旦開始,絕對會弄得大家非常地尷尬。母親的友人會使出渾身解數只為扳開我緊握的拳頭(他們以為我只是出於禮貌所以不收錢),我則會頑強抵抗、渾身發抖,但就是不肯接受!而我母親則是尷尬地看著別處,嘴裡嘟囔:「他平常不會這樣。」但我一向如此,一向有我自己的主張。「平常他都拿得很快,像別的男孩一樣,今天他心情好像不太好。」她會這樣補充。在搭公車回家的路上,我母親會開始抱怨我的行為和笨拙的社交應對,說我害別人很尷尬,還提醒我,我哥哥比爾就不會杵在那裡拒絕握手、拒絕交談,甚至拒絕接受那張一英鎊的紙鈔。「你這小孩一拗起來,真是夠彆扭了。」她常這樣說,而她所謂的「彆扭」是指不懂得社交應對。「你什麼時候才會長大?」她甚至這樣說。
即便長大成人之後,我發現自己有好多年的時間,還是沒辦法一無拘束地走進一間滿是陌生人的屋子裡。幸好這段時間並沒有持續很久,因為後來基於一些必要理由,我開始改變自己,改到連我母親都快認不出來了。當然我主修心理學也是這個改變的重要因素之一。「我的天哪!你現在不再搞自閉了。」她會這麼說,臉上帶了一抹驚訝,嘴裡發出嘖嘖稱奇的聲音。「你可以和人侃侃而談,不會再不好意思了。你終於可以隨心所欲地找女人調情了。」(這裡有一點要說清楚,在她的想法裡,只要能適度地以友善或迷人的態度,與路過身邊的任何一位年紀十八到五十歲間的女性攀談,便算是「調情」啦)我曾多次試圖向她解釋這其中的差異,但都沒用,不過我想那是因為她覺得凡事物極必反,我改變得「太過頭了」。她還說:「現在也不會拒絕接受錢了,你改變了很多。」
也許是因為自己的缺點,才促使我一開始就決定走心理學這條路。我想了解,那種自我矮化、有礙個人與社交發展的自覺意識(self-consciousness)和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之間的關係,我必須了解,那些不時出現在我腦袋裡害我分神的自我中心想法,以及令我不安的自我懷疑念頭與我們的人際應對行為有何關連。
你要怎麼做才能和別人有效互動?當你和別人交談時,你應該在意識上覺察到什麼。還有在和別人接觸及相處時,下意識過程(unconscious processes)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你可以操控這種下意識,讓它發揮更好的作用嗎?你能把它往某個重要的方向推嗎?你可以自我精進人際互動技巧嗎?
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其中一些基本的社交互動過程,一開始的目的是為了取得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接著是其他一流大學的博士學位,最後我終於體認到,即便是微不足道的行為也具有影響力,有時就連很小的細節都有難以置信的含意在其中,成為互動成功與否的關鍵鑰匙。如此徹底的研究多少影響了我,而我的行為也開始有了改變──我不再害羞,彆扭和口吃也都不見了(我母親會問我:「你是故意裝的,好讓別人同情你嗎?」)。我相信它們是永遠不見了。我終於明白人生苦短,不該讓自己深陷在社交幽閉恐懼症(social claustrophobia)裡。
所以擺脫這種社交尷尬的祕訣究竟是什麼?以我的觀點來看,心理學可以透露出我們日常生活中眾多的細節。在這本書裡,我會從這門活潑又具有潛力的學科裡,找出一些有趣的發現加以討論,只要你懂得善用裡面的豐富小常識,就能開始改變自己,進而「掌握優勢」。當然啦,我必須持平的講,書中的部分內容也許看來會有點個人化(編按:指僅符合作者個人經驗),但我的用意是讓大家知道,這些心理學對實際人生會有多直接的影響──包括我自己的人生在內。我多少希望能藉此書證明,心理學這門學科對我們生活來說是切身有關和重要的。
為什麼有些人天生就能與陌生人自在地打交道,有些人偏偏不行?這問題有辦法解決嗎?讓我先從自己的故事開始說起。
從前我是個很害羞的小孩,不過倒是在貝爾法斯特(Belfast)那幾條工廠林立、我自小長大的街上交了不少要好的朋友。我在陌生人面前很害羞,尤其面對的是不認識的大人。禮拜六下午,我會和母親到市中心去,她在那裡經常遇見一些老朋友,都是我不認識的人,可能是她和我父親交往前或結婚前就認識的朋友。我常被介紹給對方,然後就杵在那裡,低頭看著地上人行道上的裂縫,拒絕與任何人目光接觸,感覺笨拙又僵硬──其實我已...
目錄
一、第一步/第一印象
如何完美現身
如何讓別人在瞬間對你有投緣的感覺
如何讓對話順暢
如何讚美
如何在十分之一秒內「判讀」對方
如何找到完美的另一半
要怎麼笑才能達到你要的效果
如何變得更有氣質
二、對別人的評斷
如何分辨故事真假
如何從別人的笑容裡判斷對方對你有沒有好感
如何分辨真笑還是假笑
如何解讀肢體的碰觸
如何利用你的直覺
如何察覺有人在撒謊
如何解讀別人的心思
如何詮釋雙腳的語言
三、心情:有起有落
如何擺脫你低落的情緒
如何保持快樂心情
如何喚起快樂的童年記憶
如何心平氣和
如何更珍惜當下
如何引起共鳴
如何阻止自己的腦袋發怒
如何化瞬間為永恆
如何在五秒鐘內讓人開心起來
四、自我振作/別自怨自艾
如何修補破碎的心
如何化解別人對你外貌的批評
如何克服羞愧
如何對抗孤單
如何寬恕和遺忘
如何讓自己不會積怨成疾
如何不再受懊悔的折磨
五、親密感的培養
如何逗到別人願意跟你發生親密關係
如何靠一個簡單(心理上)的步驟來達到更好的調情效果
如何讓另一半在關係上與你更親密
如何讓別人不知不覺地喜歡你
如何在男人眼中變得更有魅力
六、婚姻與感情
如何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
如何察覺感情出了問題
如何讓別人別太苛求你
如何知道你的婚姻是不是快沒救了
如何道歉
如何說服另一半打掃房子
如何挽救變淡的感情
如何讓你們的感情更好
如何知道另一半是否在撒謊
七、工作
如何有更大的視野
怎麼知道自己事業會不會成功
如何更有效地著手某項計畫
如何讓別人不忘記你剛說過的話
如何讓一天有好的開始
如何訓練自己對工作任務抱持不懈態度
如何在新的工作崗位上充分發揮所長
如何在二十秒內提升一個人的自信
八、面試
如何不開口就看起來很聰明
如何在工作面試裡幫自己一把
面試時如何讓自己放輕鬆
如何得到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如何讓自己在十分鐘內變得更聰明
如何解讀握手的方式
九、孩子們
如何幫助自己的孩子學業有成
如何幫助你的孩子學習
如何增進你孩子的智商
如何選擇考試用筆
如何幫自己的孩子提高情緒智商
十、永遠的朋友
要如何八卦才有效果
如何在公開祕密的同時也幫自己一把
如何讓自己(或你的孩子)不被朋友帶壞
十一、再次活出完整的自我
如何哄騙你的腦袋,讓人生再次圓滿
一、第一步/第一印象
如何完美現身
如何讓別人在瞬間對你有投緣的感覺
如何讓對話順暢
如何讚美
如何在十分之一秒內「判讀」對方
如何找到完美的另一半
要怎麼笑才能達到你要的效果
如何變得更有氣質
二、對別人的評斷
如何分辨故事真假
如何從別人的笑容裡判斷對方對你有沒有好感
如何分辨真笑還是假笑
如何解讀肢體的碰觸
如何利用你的直覺
如何察覺有人在撒謊
如何解讀別人的心思
如何詮釋雙腳的語言
三、心情:有起有落
如何擺脫你低落的情緒
如何保持快樂心情
如何喚起快樂的童年記憶
如何心平氣和
如何...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