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ter 08
為什麼我們要生四個小孩
親愛的兒子:
你知道爸媽為什麼想要生四個小孩嗎?爸爸不需要因為走家醫科就得以身作則來推廣生育;也不是因我的科有高齡醫學的業務,所以我得增產報國,盡一己之力來對抗高齡化社會。當然,更不是因為爸媽待過非洲,所以接受了平均生六個小孩的文化。
爸媽想多生,是證明我們覺得活著真好,相信人生可以很精采、很有意義,因此想要更多人,一同分享人生的豐富。
另外,我們也認為人丁旺盛,對許多事情都有幫助!(讀到這,你覺得很奇怪,我們不是住三合院,也沒有田可以耕種,為什麼老爸有這麼古老的觀念?等一下再告訴你。)
很多人不相信「養兒防老」這種老祖宗的觀念,甚至說:萬一生了一個逆子,就算不被活活氣死,也要幫他背負卡債。在爸媽的時代,這種情境的連續劇標準對白是這樣的:「早知道會生出這種小孩,出生的時候我就會把他掐死。」更進一步說,有許多人也漸漸不相信婚姻的誓約,認為那不過是張不牢靠的紙。
然而,爸媽相信婚姻、家庭、還有世代傳承的祝福,那是因為老爸相信上帝仍然眷顧、賜福這個祂親手設立的幸福孕育單位。
有人計算,養一個孩子到大,平均要花一千萬台幣,因此少生一個,就多存一千萬。爸爸可能數學不好,不知道這是怎麼算出來的,現在兩歲的你,所帶給我們家的快樂,其價值已經超過一千萬了。當然,麻煩也已製造了不少,放心,那部分爸媽不會向你索賠。
「孩子越多,花費越多」這話絕對沒錯,我們生活在一個質能守恆的宇宙,東邊多用一點,西邊就會短少一點。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但是幸福卻會,恩典也會(這是為什麼爺爺要把爸取名叫加恩),所以,爸媽就憑著對上帝的信心,相信養得起你們了。
你出生不久之後,爸曾和一位同學聊天,他問我:「養小孩會不會很累?下班之後,可以保有多少自己的時間?」之類的問題,我告訴他:「照顧小孩,有時候比在醫院值班,照顧一整個病房的病患還累!」這位同學驚訝的繼續問:「你難道不覺得,從現在算起十五年內,是好好打拚,在醫界學術地位佔得一席之地的時候?拿去照顧小孩,將來不會遺憾嗎?」
「將來會遺憾?」「那要看你講的將來是什麼時候?」老爸想到自己在安寧病房照顧的臨終病患,不乏大官、名醫、大企業家,根據我的觀察,在人生的最後一段路,沒有任何人會在意自己履歷表長達多少頁,成就過多少豐功偉業,他們最關心的,多半是:「哪個孩子今天怎麼沒來看我?」遺憾的,常常是當初自己沒有多陪陪家人。若要走到那一刻的人來幫我們上人生課程,成功的定義會是什麼呢?
因為在醫院看多了單身老榮民的辛苦,面對同學的問題,爸爸當下壞心的想:「你不想生孩子,等我老了、病了,我要住你隔壁床,到時候,來探訪我的人要把你吵死,讓你知道什麼叫做子孫滿堂。」
兒子,讀到這段,你不要以為老爸真的這麼壞,生你養你是為了照顧老了的我,或者只為了向沒有孩子的人炫耀。其實,許多人因為不同的因素而沒有後代,那絕對不是他們的錯。你應該用另一種正面的角度想,現在養小孩的人,算是很無私的。因為根據經建會的數字,等你到了老爸現在的年紀時,台灣會有兩成以上的人是老年人;屆時像你們這種有生產力、可以賺錢工作、繳稅給政府的人卻相對減少;老爸生你養你,讓你將來努力工作繳稅,可以去照顧那些躺在老爸隔壁床的病人。
爸爸的一個朋友因不孕的問題,接受泌尿外科黃醫師(就是爸爸帶你去他們家玩小狗的那位)的幫忙,順利生下了小孩,爸寫信給黃醫師的太太—小兒科楊醫師,和她分享這個喜事,並請她代為轉達謝意。這位楊醫師回了一行字,讓爸印象深刻:「每當我看到願意生孩子、養孩子的年輕人,就會產生一種感動和敬佩。」原來,在小兒科醫師的觀點來看,願意生小孩,是會令人感動的呢!
爸爸猶記得和同學們剛踏入醫院當見習醫師之時,雖然不會看病,就受到很多病人的歡迎。原因是許多住院老人家們的子女多半在上班,當他們看到年輕面孔走進病房來探望他們,像是好不容易找到知己一般的,可以把心裡的孤單一古腦地傾吐。等到你長大,路上所見的年輕人會是現在的一半,到時候,你若是走進醫院,可是大家的寶,高齡醫學病房的醫師們,可能會希望你陪他們的病人,從第一床聊到最後一床。
等你大了,爸爸鼓勵你去當義工,去照顧自己沒有小孩的老人家。
讀到這裡,你有點迷糊了,到底爸爸為什麼要生四個小孩呢?根據上文好像一下要到病房照顧老人家,一下又說為了工作繳稅。其實,爸爸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是上帝派來地球的小天使,可以解決問題、改變現狀、祝福別人,這些天使的工作,爸喜歡用一個名詞形容「Agent of change」。然而因為改變世界這個工作太繁重了,爸媽一輩子只能完成拼圖的一小塊,需要別人接手,而生四個小孩,代表我們離開世上之後,我們家所貢獻的改造人力,可以增加一倍。需要人丁旺盛是為了這個。
最後一個原因,爸爸有點不好意思講,所以放到最後面。那就是爸媽覺得,來當我們小孩的,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朋友,而這機會千載難逢,因此要開放多一點名額,你生出來之後,名額只剩三個了。也許你會問說,爸媽怎麼知道當別人的小孩不會更幸福呢?傻孩子,既然當了爸媽,就應該要有這種驕傲和把握,若是爸媽覺得自己做不到、做不夠時,就請上帝幫幫忙囉。
Letter 11
拒絕接受「不可能」
親愛的兒子:
爸爸最近念了《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在第一章他就說道:「不要讓別人影響你—假如每個人都嘲笑你的想法,這可能是成功的指標。」它讓爸爸想到一件有趣的事要和你分享。
當爸爸在猶豫要不要脫離臨床醫師的工作,進入現在的領域時,曾經和一位我相當敬重的學長吃飯,徵詢他的意見。當他說了許多理由、不贊成這個選擇的時候,爸爸忽然想起七年前,當我在考慮要不要參加外交替代役到非洲服務時,持反對意見的人也是他。就這樣,爸爸把這個反對意見當作一個很好的指標,沒多久就把履歷表投出去,當然,那個學長不是嘲笑我,只是很理性地做了一些分析。
說也奇怪,這兩次人生的十字路口恰好相隔七年,而且報名截止日都一樣,上一次是二○○一年三月三十一日,這次是二○○八年三月三十一日,爸爸兩次都是最後一天才去報名。
爸爸生長在一個不准講「負面的話」的家庭,小時候,奶奶這樣嚴格規定家裡的人,諸如:「餓死了」「累死了」「完蛋了」這種話都在禁止範圍之內,爸爸如果罵你姑姑「笨!」時,是會被奶奶打的。如果考試以前,爸爸抱怨說:「怎麼辦?唸不完了!」你奶奶會糾正說:「不會的,要有信心,要說:『我唸得完!』」
也許你會覺得這真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可怕環境,連講話的內容都要管制,不過爸爸認為,如果你的嘴不輕易說這類的話,久而久之,你的思想也將不輕易接受別人給的諸如:「不可能」「不可以」「不好」等答案。
我想奶奶想帶給我們的,和羅傑斯一樣,是這種不輕易接受「不」的思考方式。
我的好友告訴我,他家的傳家箴言:「永遠不要說不可能。」這段啟示是來自於他的爸爸在高中的時候,曾經斬釘截鐵的告訴所有的人:「人類是永遠不可能登上月球的。」據說才隔了沒多久,他就在黑白電視機前面被阿姆斯壯的腳賞了兩巴掌。
最近爸媽也在討論,從你每天醒來到睡著,我們會不會給你太多的「不」,例如:不要吃拇指、不要過去那裡、不要挖垃圾桶、不要開冰箱、不要再抽面紙了!有專家計算,五歲以下的小朋友,每天至少聽到三十句「不」。難怪你最近也開始很會說不!
當大人說:「要不要吃飯?」「不要」
「那餓肚子好不好?」「不要」
「要不要穿衣服?」「不要」
「那光屁股好不好?」「不要」
「要不要出去玩?」「不要」
「那去睡覺好不好?」「不要」
兒子,那你到底想做什麼?
「不要」這兩個字,讓我在非洲一同服外交替代役的學弟,失去了一個相當寶貴、增廣見聞的機會,故事是這樣的:
Vanessa是一位住在我們所服務的小鎮Koudougou的法國女生,她的身世有點特別,生母是法國人,生父是阿爾吉利亞人,他的爸媽在她出生前分手,而生母在醫院產下她當天,就從病房溜走,她被一對住在法國鄉村的白人夫婦撫養長大。
輾轉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後,她曾經遠赴北非阿爾及利亞尋根,也因此愛上非洲文化,這一次她來西非,是參加了一個非洲舞社團,利用暑假的期間,來非洲作舞技交流。她的故事發展果然比上一代更像童話,她和一位當地非洲舞者墜入愛河,兩個人決定結婚。
為了身分、簽證等法令問題,當他們正式在Koudougou市政廳舉辦婚禮之前,她需要在非洲居留六個月。Vanessa的父母支持她的婚姻,可是卻不提供這期間的生活費用,因此來自法國的Vanessa在這六個月,完全過著和當地人一樣的生活,只是她沒有地可以耕種,有時候,她過得比他們更窘迫。
為了生活,她當起你媽媽的一對一法文老師;為了收入,她常常要求加課,但她不提高每堂課的學費:一小時一百元。當爸媽發現他們夫妻倆幾乎就是靠這法文課的收入在過日子,媽媽也就說:「好,我努力加課,養活你們!」幫助他們的同時,媽媽的法文也因此突飛猛進。
這期間,Vanessa同時想要加收學生,她託人問同在醫療團服務的替代役學弟,肯不肯跟她學法文?因為傳達時發生誤會,這位學弟以為她沒有經過他的同意,就擅自宣稱自己是他的法文老師,就因為這樣,學弟覺得被冒犯,因而拒絕跟她學法文。
一年過去,Vanessa順利完婚回到法國,爸媽也結束在非洲的工作,他們夫婦邀請爸媽到她法國的家鄉去作客。輾轉搭車到了她家,爸媽被她家的豪華氣派嚇了一跳,原來她的養父母竟是法國鄉下的大地主,在她家作客的幾天,我們桌上吃的喝的,都是她家田裡自己種的野菜、院子裡打到的野兔,和自家地窖釀的紅酒、白酒。
Vanessa的養父母熱情地招待我們,帶我們去參觀他們家一座古堡別墅,因為知道我是醫師,所以聯絡了一位醫界朋友,幫我安排一家醫學中心的參觀導覽,我和你媽度過了一段難忘又充實的法國假期,一段當背包客也不容易體驗到的深度之旅。本來,那個學弟可以和我們一起去的,卻因為他說:「我才不要當你的學生咧!」所以機會就沒了。
不輕易說不,而「Say Yes ! 」有時需要一點生命的成熟度、一種內在素質、一種格局,它代表一個人內在所具備的正面力量,大到足以淹沒百變人生中,許多負面因子的逆襲。
這成熟的過程,是從認識正向力量的來源開始的。
《聖經》說:「愛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也許你會問,人生的選擇中有這麼多的陷阱,怎麼能凡事「Say Yes ! 」呢?而有如此多令人傷心的事、醜惡的人,我們又怎麼能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呢?我想,這句的意思是說:愛是宇宙間最大的正向力量,而上帝就是愛,是這力量的來源,無論人有多壞、多糟,上帝對我們總是相信、包容和忍耐,從不放棄我們。
如果知道天父上帝能這樣對我們,那麼我們就有勇氣、有安全感,在這條邁向成熟的路上,漸漸發掘、體驗到「可能比不可能的多,好的比不好的多」。也因此,不會輕易地接受「不」的答案。
兒子,爸爸現在的責任,是讓你體驗人生裡「Yes」的部分多一點,這就是為什麼,雖然你也有不乖、被爸爸打的時候,可是每次打完,爸爸總是會微笑對你說:「爸爸相信你是最乖、最棒的孩子。」
Letter 14
時光製造術
親愛的兒子:
你覺得光陰可以「製造」嗎?相信你只有聽過「Kill time」—它的字面上看起來為「殺時間」,其實翻譯為「消遣」。那今天爸和你分享另外一個相反的字「Making moments」。
人生中許多美好的經驗,得用感官的每一部分和用心去創造、去體驗,我稱它為「Making moments」,也就是「創造感動人的時光」—這段時光需要和你所愛的家人、朋友一起享受,若渴望一起分享的人不在場,我們會嘗試用攝影機去捕捉,好留下紀錄,我相信這是攝影機被發明的目的。
然而,諷刺的是,那被發明來分享「在場見證人創造出的感人時光」之機器,如今被拿來「消去、遣去」其他人的寶貴光陰。更何況這些「Moments」的再現性不良,單靠一個螢幕和一對喇叭,只能重現其中一小部分,舉例來說,嗅覺和味覺就沒有辦法被重視,美食頻道的主持人就常常對著鏡頭說:「這食物真香,可惜觀眾朋友你們聞不到!」
老爸列舉這些年來,我曾經歷過的美好時光跟你分享,雖然它們也許很短暫,但這些經驗讓我好似瞥見永恆和天堂,更確定在可見的物質世界背後,有形而上的美善境界。
•小學自然課,老師要我們養的蠶寶寶突然斷糧,全台北市買不到桑葉,讓爺爺緊急開車,找淡水老家門前的三顆桑樹求救,原本餓到不會動的蠶寶寶又活了—是Moments!
•高一的時候,參加登山社,第一次攀登台灣百岳,在雪山東峰的七卡山莊過夜,廁所的糞便把馬桶填平,還滿溢到地面,而在牆上塗鴉的人,似乎想用畫妖魔來驅走上廁所的人;半夜起來,那塗鴉奏效,只好走到紮營區幾步路外,就地解決,竟意外的發現一道清楚的銀河掛在我頭頂上,那是人生第一次被小星星們震撼到—是Moments!
•高中校慶園遊會的前一天晚上,每班要留五個人在教室過夜留守,用的是怕佈置可能被破壞的理由,幾個同學那天名正言順的不用回家,體驗住校生活。第一次,我們半夜三點鐘在學校打籃球,五點鐘繞操場,年少輕狂的打賭建國中學的日出有沒有跟別的學校不一樣—是Moments!
•從法國戴高樂機場專為非洲航線規畫的Terminal E,搭上飛往西非的班機,當機門一關,濃郁的非洲牌明星花露水,加上非洲人特殊的體臭嗆入胸口,頓時所有非洲日子的酸甜苦辣,陽光、汗水、灰塵的畫面,一次擁上心頭;你知道,腦子裡管嗅覺的神經核和記憶區很近,那是一種近他鄉情更怯又有點錯亂的味道,就算用V8拍下來,你也聞不到—是Moments!
•在東部原住民朋友家的頂樓加蓋睡午覺,沒有牆壁的頂樓,只有鐵皮、欄杆、遠山、午後涼風、笑聲—是Moments!
•在澎湖將軍島的廟口,演不是野台戲的戲,唱不是歌仔戲的歌,獻給全村小朋友。在停水的日子,用從沒用過的水—雨水淋浴,睡在小教堂兩張長板凳對拼成的床,聽沒聽過的蟲鳴入眠—是Moments!
•在非洲朋友家過夜,奢侈地當貴賓,被分配到一個水桶的水洗澡。睡在院子裡,上是星空、下是泥巴,中間夾的是一堆小孩子和我,還有涼蓆;聽著他們如何想念在巴黎旅館當清潔工的媽媽入睡。清晨五點鐘,被糞坑飛來的蒼蠅吵醒—是Moments!
•以五公分的距離,打量你的五官,聽著你的呼吸聲,伴隨著滿頭汗臭味,抱著還小的你入睡—是Moments!
許多在大都市生活的現代人,都渴望尋找令人感動的事物,找不到時,只好打開螢幕參考一下別人的Moments,這就是為什麼大半人在電視機前面花掉了他們大半的光陰。
有一次和媽媽一起上謝震武所主持的「今晚哪裡有問題」,不知怎麼的,我們聊到看太多電視的負面影響,聊得賓主盡歡,氣氛好到幾乎攝影棚的其他工作人員,也都很同意我們的結論。可惜,這一段精采的談話被剪掉了,我想了想也覺得有道理,在電視節目裡呼籲正坐在電視機前的朋友不要看電視,這樣不是很奇怪嗎?
被問到「我為什麼會選擇去非洲服務?」這類的問題時,我常常亂答一通,例如:「反正一定要當兵,去非洲搭飛機不用錢,又可以多學一種語言,不是很好嗎?」有時候,我答得比較簡略:「去非洲又不會有生命危險。」只有一次在學校的演講,我回答得比較仔細一點,我說:「這可能和『螢幕』有關。」
我說,在都市出生長大的許多人包括我,在學生時代的暑假,如果待在家裡,我會緊握遙控器,把電視頻道從第一台看到最後一台,看累的時候接上電視遊樂器打打電動,接著上網、用網路和朋友聊天;如果朋友相約,就一起到卡拉OK唱唱歌,如此,從一個螢幕換到下一個螢幕,我們的青春小鳥就這樣消失在螢幕中的虛幻世界裡。
在非洲的三年,我完全沒有機會看到台灣的電視頻道(除了有一次有人寄給我們「鐵獅玉玲瓏」的光碟,讓我們解悶之外),加上用電話線撥接的網路速度,徹底摧毀人上網的胃口,使我在螢幕前的時間大大減少;在此同時,我的五官反而用得更多!
每天睜開眼睛,隨處觀看,映入眼簾的都是探索頻道等級的畫面:夕陽、草原、村婦、炊煙;第一次感覺到汗水在眼瞼上的重量;了解到品嚐食物的要素,除了色香味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右手食指尖的觸覺;經過我耳邊的,可能有六十種部落語言,可是腦中不會有跑馬燈字幕,因為這些語言甚至還沒有文字;每天出門回家後的第一件事—洗腳,讓我由衷感謝發明柏油路的人。
離開螢幕,我來到了一個真實的世界!難怪我在竹科工作的高中同學告訴我,當他第一次接到我從非洲寄來的信件之時,愣了五分鐘一動也不動,這就是Moments的震撼,不過很可惜,他畢竟還是透過一個螢幕。
聽完了我這套「到第三世界服務,可以讓你脫離螢幕前的生活,體驗這個真實世界的震撼力」的理論後,很多同學好像聽了心有戚戚焉,有一位同學舉手發言,她說,自己的弟弟每天看太多電視,因此準備鼓勵他去非洲當兵。
親愛的兒子,在你小的時候,老實說,爸媽省事的方式,就是把電視機打開,讓電視教你說中文、講英文,還有其他人生大道理;讓它逗你笑,陪你度過無數個爸媽因為忙而沒空陪你的時光。但是,爸媽擔心你在螢幕前,消耗掉體驗人生真實面的機會,因此嚴格限制你每天盯著螢幕「Kill time」的總和。
親愛的兒子,讀到這裡,放下老爸的這封信,關掉你的電視、Skype和MSN,我們一起出去騎單車好不好?
Letter 20
Enjoy自己走的路
親愛的兒子:
爸爸一位美國朋友在華人地區當宣教士,爸曾問他為什麼願意遠渡重洋,來到亞洲宣揚福音?當在場所有的人已經準備好手帕衛生紙,準備聽一段賺人熱淚的悲壯宣教士的故事時,他說:「小時候媽媽逼我吃蔬菜,我抵死不從,就說『我寧願去中國當宣教士,也絕對不吃蔬菜』,後來,我沒吃蔬菜,所以最後就來了……」
記得剛從非洲退伍回來台灣,準備再度赴非時,外交部要我去做員工體檢,因為這一次不再具備替代役男的身分,而是外交約雇人員,需更加詳盡一點。我到了台北榮總的家醫科做體檢,發現了三件事情:第一、我得了人芽囊原蟲,在九十八年一月一日以前,若是外勞被診斷出這個病症,就必須面臨被遣返的命運,還好我不是外勞,不須遣返。第二、我發現自己心臟有問題,很有機會不用當兵,不過當時已經來不及,兵都當完了。第三、幫我做檢查的醫師,是家醫科醫師,也是一位認識的學長,經過他的強力鼓吹和洗腦,最後我和他一樣,選擇了家醫科。
如果爸爸當年多做點心臟檢查,說不定不會去非洲,現在也不是家醫科醫生,後續所有的事都不會是如此發生,那麼現在的老爸會在哪裡?做什麼事情?老實說,我不知道。
親愛的兒子,如果你總是上了路,才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走,不要輕易因此感到前途茫茫,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啦,爸爸也不例外!有時候,反而不知道下一個轉彎後、路通往哪裡的人,日子過得比較有趣—「You never know what life will bring about ?」
對了,你不需要為了爸爸是醫生,而選擇醫療這條路,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你都可以幫助別人,而且走出一條獨特的路來。其實爸爸年輕的時候,就常觀察,為什麼有那麼多的醫師,都一定要自己的孩子走醫療的路呢?就算沒走上這條路,也希望他們嫁娶醫生。我自己整理出幾個可能性:
一、因為他們很享受醫師這個行業,和它帶來的附加價值,所以希望自己的兒女也一同經歷這些好處。
二、當醫生的人可能忙到一個地步,沒太多機會去知道除了當醫生的本行外,還有哪些好職業?
三、全心投入醫療的爸媽,擔心自己的子女不行醫,就沒有共同的話題可以聊。
四、他們有建立醫師世家傳統的壓力,當然,現在這種情形比較少了啦!
記得老爸在念醫學院的時候,當看到家中長輩也是醫師的同學們,似乎成績比較好,或念得比同學輕鬆,大家都會說:「沒辦法,他們有家學淵源,很多醫學知識是小時候爸媽就告訴他們了!」
我有一個朋友,一家都是名醫,有一次醫師爺爺和醫師奶奶帶著六歲的乖孫去吃飯,餐廳裡擺了一張畫像,爺爺問小朋友:「這畫像誰?」他說:「細胞核!」原來家學淵源也有走火入魔的情形。
通常醫師父母們,說服自己兒女行醫的理由都差不多:醫療是一個神聖的職業,亦是一門浩瀚無涯的學問,喜歡服務病人的話,你可以享受助人之樂;對研究有興趣的話,你可以當一個科學家,有一技在身,不怕餓死,收入也相對穩定。
老實說,老爸也很Enjoy自己走的路,相信若是你也行醫,爸爸會有很多東西可以和你分享。不過爸爸真心這樣想:你有上帝要你走的路,當你走上去,也會非常Enjoy,就像爸爸現在一樣;老爸不是你的上帝,不能替你決定前面的路。
就像爺爺當初不想讓爸去非洲當兵,但他心中想到:兒子有上帝給他的路,當老爸的沒有權利當他的上帝。因此在經過一番禱告後,決定支持爸的決定。
我認為,若想要和孩子有多一點交集,應該是大人去配合小孩,去認識你們的世界,而非以要求你走老爸的本行,來製造共通的話題。
其實,世界很大,人生的可能性很多,像爸爸這種當醫生的家長,需要謙卑的想:「我也只幹過這行,怎麼知道別人的職業不會更有趣、更有意義呢?」
我出生的那年,是台灣這幾十年來最多寶寶誕生的一年,因為是十二生肖中的龍年,總共有五十萬對父母在當時算好了要生個龍寶寶。因此高中、大學聯考報名的人特別多、競爭特別激烈。像爸爸這樣長大的人,好像會特別注重分數。
聯考的確在某個十字路口,決定了路的方向,可是計較分數一輩子,就好像一種強迫症的行為。讓爸爸告訴你一個走火入魔的案例—有一個醫生,每一次跟人家相親開口的第一句話都是:「我是××醫學院第一名畢業的!」到這本書寫完為止,他相親還沒有成功過。
當你聽到爸爸對媽媽說:「好歹我當年聯考也贏你一百分!」你不要以為爸爸是那種用聯考一時的成績來評判別人,享受虛榮和優越感的人,爸爸會那樣說,都是在媽媽罵爸爸「笨!」的時候,無意義的自我防禦。
講了這麼多,你問老爸,那麼到底我前面的路該怎麼走呢?爸爸勸你,先認識那位賦予你生命的上帝,去問問祂吧!人的生命,若果真是無端的碰撞和偶然所堆積出來的,那就不會、也不需要具有任何意義;但若你相信自己的生命是獨一無二、被精心思量打造來的,那麼它的使命、意義就可以從造物主那裡問出來!問上帝,祂會在每一個轉彎處指引你,就像爸爸當年一樣!
Letter 08為什麼我們要生四個小孩親愛的兒子:你知道爸媽為什麼想要生四個小孩嗎?爸爸不需要因為走家醫科就得以身作則來推廣生育;也不是因我的科有高齡醫學的業務,所以我得增產報國,盡一己之力來對抗高齡化社會。當然,更不是因為爸媽待過非洲,所以接受了平均生六個小孩的文化。爸媽想多生,是證明我們覺得活著真好,相信人生可以很精采、很有意義,因此想要更多人,一同分享人生的豐富。另外,我們也認為人丁旺盛,對許多事情都有幫助!(讀到這,你覺得很奇怪,我們不是住三合院,也沒有田可以耕種,為什麼老爸有這麼古老的觀念?等...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