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花園,發現處處是佛陀……
朝開暮謝的藍星花,提醒人「把握當下」;
從黑眼花的注視中,學習慈悲的凝視。
以花草觀心,照見生活中的煩惱與困頓的解脫之道。
◆《中國時報》2005年美好生活書獎
◆誠品、金石堂暢銷榜
◆新聞局第25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本書為《中國時報》浮世繪版「佛法祕密花園」專欄集結而成,內容以花草植物為媒介,將七十種花草、七十種心情與修行之道訴諸文字。文字清新淡雅、簡短流暢,佐以樸實有味的鉛筆素描畫,更襯托出行文間的寧靜禪意。文末並附有「心靈小花圃」,簡介文中提及的植物,並提點讀者修行方向,讓身心忙碌的現代人,在尋常的花花世界裡,求得身心安頓的可能。
全書分為「煩惱花園」、「修行花園」、「寂靜花園」、「幻影花園」和「慈悲花園」五大章節,隨著花園中一花一草、一樹一葉的發芽、結苞、綻放、凋萎、謝落……,一頁又一頁的佛法便在當下為你展開。
作者簡介:
﹝作者﹞ 釋見介
喜愛自然與追求人生真理,目前隱居鄉間修行及寫作。著有《因果,怎麼一回事?》、《文殊菩薩小百科》(橡樹林出版)、《和佛陀談天說地》(野人出版)、《和佛陀一起雲遊四季》(橡實出版)等書。
﹝繪者﹞ 釋見澈
喜歡塗鴉、爬山與閱讀,熱愛佛法,目前從事佛教書籍編輯工作。插畫作品有《因果,怎麼一回事?》、《和佛陀談天說地》、《和佛陀一起雲遊四季》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奚淞﹙作家、畫家﹚、夏瑞紅﹙作家﹚
走過花園,有人看到花紅葉綠、蝴蝶飛舞,有人看到殘根敗枝、污泥遍布,也有人,什麼都沒看到;而見介師走過花園,遇見處處盡是佛陀。這本書也是見介師獻給人間的一座花園。因為心境的不同,走過這花園,也許,有人讀到佛教、有人讀到文采、有人讀到閒情逸致、有人讀到一位出家人的故事……,但我猜,其實,見介師最希望讀者您闔上書本後能讀到的是,自己生命的祕密花園。
──夏瑞紅﹙前中國時報.浮世繪版主編、上善人文基金會董事﹚
認識見介師多年。不多言語,喜好天然花草的她,也袖藏一支好文筆。透過《和佛陀賞花去》,見介師的個性、喜好,以及她對佛法的見解,都如潺緩清流般呈現。即使是出家人輕貪愛、重捨離,從見介師的字裡行間,仍能讀出一份她對家鄉及親人深沉的摯愛。
──奚淞﹙作家、畫家﹚
名人推薦:奚淞﹙作家、畫家﹚、夏瑞紅﹙作家﹚
走過花園,有人看到花紅葉綠、蝴蝶飛舞,有人看到殘根敗枝、污泥遍布,也有人,什麼都沒看到;而見介師走過花園,遇見處處盡是佛陀。這本書也是見介師獻給人間的一座花園。因為心境的不同,走過這花園,也許,有人讀到佛教、有人讀到文采、有人讀到閒情逸致、有人讀到一位出家人的故事……,但我猜,其實,見介師最希望讀者您闔上書本後能讀到的是,自己生命的祕密花園。
──夏瑞紅﹙前中國時報.浮世繪版主編、上善人文基金會董事﹚
認識見介師多年。不多言語,喜好天然花草的她,...
章節試閱
【摘文1】
增訂版序 重逢在佛法的花園裡 釋見介
我把佛桌前兩碟變黃的梔子花收起。這是前天到花園中採下的,初夏以來梔子花開得又多又美,傍晚採下一大把盛開的白花,放在鑲著藍花的淺碟子裡供佛,夜裡和佛陀一起聞著花香,覺得世上再也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了。
只是花香短暫,只消一天一夜,花色枯萎、轉黃,原本的清香也轉淡。這時就得把舊的花朵撤下,再換上潔白如玉的新鮮花朵。所幸園裡依舊有初綻的新花,挺立枝頭。
在梔子花開的季節裡,我的心就在採下鮮花的歡欣與收拾殘花的慨嘆中,時起時落著。
這是個不斷流轉又不斷幻滅的世界,當然也是個不斷生起的世界。佛經說:「一切諸法悉皆如夢」,我們在諸法生時歡喜,在滅時哀傷,卻不知整個世界其實猶如幻影,任何事物或現象莫不來去匆匆,轉瞬即逝,它們來如風雨,去似微塵,無法久住,欲覓無蹤。而在體認虛幻的過程中,我們依然要學習佛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畏人生苦短,積極地奉獻自己,自利利他。
《和佛陀賞花去》一書於二○○五年四月出版至今已整整八年了,當初的三個單元「煩惱花園」、「修行花園」、「寂靜花園」,是以原始佛教的四聖諦「苦、集、滅、道」為架構撰寫,如今增訂版增加了「幻影花園」、「慈悲花園」,也就是大乘佛教強調的「空」與「慈悲」的部分,重新撰寫了十篇文章,並將原來舊有的文章加以編輯、修改。
這大千世界與人的內心的確是一個廣大的花園,除了顯示眾生無邊煩惱的「煩惱花園」,啟發修行解脫之道的「修行花園」,透露生命寂靜消息的「寂靜花園」之外,還有時時揭示著無常如幻、身心與世間如幻的「幻影花園」,以及傳遞慈悲度眾精神的「慈悲花園」。花園中的一花一草、一樹一葉都在發芽、結苞、綻放、凋萎、謝落著……,只要你將眼光轉向那裡,一頁又一頁的佛法便在當下為你展開。
由於增訂版的因緣,我再次閱讀過去所寫的文章,那些曾經相遇、相會的各種植物花卉,以及自己曾經歷的點滴,彷彿不曾遠去,是如此歷歷如繪。當時的回憶,如今自是回憶,只是被推到記憶的更底層了;而當時的「當下」,如今也成回憶。
時間之河總是川流不息,不曾為誰停留。站在人生的任何一個渡口,你都無法永久落腳,隨著來到眼前的每個階段的船筏,繼續新的旅程,因此「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過去已過去,現在也將成過去,未來則將又成為現在,「諸行無常」,無時無刻不在流變著,猶如花開、花謝,花謝、花開。
那麼,佛陀看到的又是一個怎樣的世界?我想佛陀看到的是一個「生滅」的世界,也是一個「不生不滅」的世界。無論花開或花謝,就只是生滅、生滅罷了,因緣聚合而生起,因緣離散而壞滅,當中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獨存的我,能掌控一切法的生起與壞滅。
就大乘佛教來看,任何事物或現象看似生滅,實則不生不滅,因為皆是「無常變異」、「因緣和合」,是「緣起」,也是「空」,稱為「緣起性空」。它當體即空──生滅現象的本身即是「空」,「空」無法與之分離,可以說任何事物或現象皆具備「空寂性」,相依相緣而本性空寂,因而說是不生不滅的。
若我們能看到生滅背後的不生不滅,將心安住於「空寂」之中,也就不會因花開花謝而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能體會到一絲寂靜與自由的滋味,並能以智慧抉擇出每個當下的心念與行為,更圓融、慈悲地待人接物。
初夏的風,帶來了一絲清涼,世間的百花已然盛開,那些花花草草正對我們訴說著佛法,讓我們重逢於佛法的花園中,再隨佛陀去賞花,相信在這些尋常花草中,我們也能看到佛陀所看到的世界。
【摘文2】
推薦序 花園行 夏瑞紅(作家、前《中國時報》浮世繪版主編)
真高興見介師這本新書出版了!
高興,不只因為這本書是《中國時報》浮世繪版「佛法祕密花園」專欄的集結本,浮世繪工作同仁陳斐雯、鄭至勤、李永平和我,都感到「與有榮焉」;更因為,這麼一來,我們總算可以給讀者「一個放心的交代」了。
這專欄在浮世繪刊出以來,不斷有讀者急切詢問出書消息,也有好幾家出版社積極洽商。我真高興這些無意嘩眾取寵,只是靜靜沉吟的修行文章,能引起那麼多熱情回應,這讓我們再次肯定,正心誠意是有大力量的種子,永遠不會被埋沒。
見介師有一面能照見尋常花草無言說法的心鏡,更有一支可以生動傳譯的妙筆。我要感謝她過去一年來,為浮世繪版增添的靈氣馨香。
說起我與見介師相識的過程,也有一段文字因緣。
我喜歡讀香光寺編印的一本季刊《香光莊嚴》,不論其思想旨意,光從文字、美編、印刷品質,就常讓我暗揣幕後必有專業高人。多年前某日,我在其中讀到一篇編輯手札,談的是日常生活中諸多顛倒痴迷造成的「天大的笑話」,文字活潑逗趣,但思惟嚴謹、寓意精深,令我「貪愛」不已,於是,立刻去電要求轉載,不料對方居然婉謝,我不死心又修書一封,限時專送。最後,我不但轉載了文章,還「賺到」一個專欄「天大的笑話」(見介師與見澈師一九九八年在浮世繪合寫的專欄,後由時報文化集結出版)。
寫那篇編輯手札的人,就是當時《香光莊嚴》的編輯──見介師。
相識以來,我與見介師好像才見過兩次面,但我們一直保持書信往返,感覺已是陳年老友。見介師常給我細緻的關懷與提醒,讓我覺得很親、很溫暖;另一方面,她也曾因自覺應對間的粗疏,而給我寫一封深重愧歉懺悔的長信,讓我驚詫之餘,凜然見識到一位行者在內觀反省的幽徑上,那如履薄冰的腳步。
走過花園,有人看到花紅葉綠、蝴蝶飛舞,有人看到殘根敗枝、污泥遍布,也有人,什麼都沒看到;而見介師走過花園,遇見處處盡是佛陀。這正是花花世界的有趣吧!所有再真實的存在,本質上也不過是依附著「心的境界」而生起的幻影,境界一換,就如夢似露了。
這本書也是見介師獻給人間的一座花園。因為心境的不同,走過這花園,也許,有人讀到佛教,有人讀到文采,有人讀到閒情逸致,有人讀到一位出家人的故事……,但我猜,其實,見介師最希望讀者您闔上書本後能讀到的是,自己生命的祕密花園。
願──花園裡的每一朵花,都完全綻放。
(本文寫於二○○五年四月)
【摘文2】
推薦序 花開花謝,總是修行好時節 奚淞(畫家、作家)
「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
昔讀佛經,逢佛陀當眾說法時,常有天花飄墜的幻麗場景,令我驚異、感動。學佛多年,漸漸瞭解到其實在大乘經典奇蹟式的華麗文辭背後,有其真實寓意。
佛說緣起。在佛陀的分析中,身心世界無時無刻莫不處於剎那、剎那的生滅變化中。向人們揭示出自然現象本質的佛陀,當其說法之際,這大千世界有多少花朵正在開落;而有情心靈中,又有多少念頭正在生滅。佛經中「諸天雨華」,或應不只指出物質界花朵,也意指心靈花朵罷。
幸聞佛法的我們,當亦在花裡聞法、花裡修行;感念世尊時,我們更以鮮花供佛。近讀見介師一系列藉花卉植物談佛法的散文,篇篇玲瓏剔透,彷彿一連串披光帶露的花串,從中便也感受到一份鮮花供佛的美意了。
認識見介師多年。不多言語,喜好天然花草的她,也袖藏一支好文筆。十分清簡的袍服下,誰能猜出她已經出家有十五年之久了?
透過新編成《和佛陀賞花去》散文集,見介師的個性、喜好,以及她對佛法的見解,都如潺緩清流般呈現。即使是出家人輕貪愛、重捨離,從見介師的字裡行間,仍能讀出一份她對家鄉及親人深沉的摯愛。
見介師俗家姓楊,是在高雄縣美濃鎮世代居住了兩百多年的客家家族。「說到我出家因緣,實在是十分單純的。」一回,見介師對我笑說:「讀專科學校時,我參加佛學社團,對佛法很喜歡。不久,一道選擇題就發生了──想繼續深究佛法,在當時似乎只有出家一途。出家呢,還是不出家?」
作為被鍾愛的家中長女,又處在傳統謹嚴的客家家庭,她之選擇出家,一定令父母非常為難罷。這份情懷,充分流露在見介師撰寫父親與椰子樹的短文裡:
「『爸!這片椰林種多久了?』我問。『就是你出家那年我開始種的,你出家多久,這椰子樹的歷史就有多久。』父親站在椰林前對我說……」
接著,作者追問:「這片田,在小學任教的父親從來都是無條件借給鄰居耕作,為什麼會在我出家那年種滿椰子樹呢?」總而言之,這是父親的一個決定。
父親的椰子樹長大成蔭、結實纍纍。每年他帶著椰子汁,到寺廟探望出家的女兒。作者道:「那滋味總是點滴在心頭」。
如此,父親投身椰林以堅持對子女的愛。「每次回去,我一定去看看和我出家年資一樣的椰子樹……微風吹過,椰子樹沙沙作響……,父親就在這裡度過多少我不在家的日子啊!」作者因此從天下父母不求報償、無悔付出的親情中,體會到了何謂菩薩的大悲心。
「堅固不移的決定,可以為親情,也可以為佛法。」作者在這篇精短的散文中,把父親的愛與椰子樹的蒼影合而為一,進而成為她自己對佛法的堅持,其堅牢一如古印度神話中暴風雨神因陀羅的石柱。
「回顧起來,我受父親的影響很深,」見介師說,「父親一生甘於淡泊,不求名利,愛好天然。我也是這樣,不喜歡人為堆砌造作,偏好從大自然裡印證一份對佛法的體悟。」
見介師當年出家,純屬於一份少女對佛法觸及人生無常及苦痛的敏感,便決定了自己要追尋「離貪、瞋、痴煩惱,證無上解脫」的目標。十五年過去了,從外表看不出歲月在她容顏上留下多少痕跡。她光風霽月地笑說:「世事經歷愈多,我皈依於佛陀的心意益發堅定。」
兩年多來持續寫作,至此成為《和佛陀賞花去》的精采成績。觀內容,包括了「煩惱花園」、「修行花園」、「寂靜花園」中,共計六十種品目的花草植物。雖然篇章名目活潑逗人,但細讀之下,其中藉自然審美所帶出的佛法,卻都十分中肯。從中,可以看到見介師對「法」的堅持。
大自然可親、可近;佛陀的法揭示的無非是大自然所深藏的理則,也應當是可親、可近的。在佛法的緣起分析中,身心世界瞬息生滅流變,一如自然裡花開花落。至於該如何修行,讓我們試摹擬佛陀的話語,或可以如下這麼說:
花開,令人喜悅。那就享受這喜悅罷。可是,你能不能放下隨後生起的貪執呢?
花謝,令人悲傷。那就看清這苦楚罷。試試看,你能不能安忍這份苦?而不生起心裡的排斥和瞋恨呢?
還有那無花的時節,彷彿無苦也無樂。能稱它是「無聊」,還是「平靜」?這時節,莫起造作,放下愚痴,你或許能得到澄明如鏡的觀照力呢!
如是人生際遇在樂、苦、不苦不樂三種基本感受中,隨因緣而輪轉;而修行人則在花開、花謝以及心境的生生滅滅中,一點一點地放下自己的貪、瞋、痴,自在解脫的心也就漸漸分明了。
見介師,祝福你,祝福我,祝福大家。
【摘文3】
作者序 做個自在賞花人 釋見介
初春的夜裡,獨自誦經。白天內心起伏的心念、情緒,像海浪退潮般漸漸平靜了。佛陀慈眼低垂,彷彿凝視著桌上那朵斜插於瓶內的陸蓮花,那錦緞似的重重淡紅花瓣,如雲霞一般,緩緩舒綻著……
佛陀也在看花開花謝嗎?
清晨,到佛堂,乍見陸蓮花謝落了一片花瓣,靜靜地躺在佛前。晨曦初露,天邊一注微光,從窗外斜射進來,照在看著落花的佛陀身上。世間是這般生生滅滅,燦似花開,萎如花謝。何時我們才能像佛陀一樣看穿這無常世界,淬鍊出真實的智慧,而不再忽悲忽喜、茫然無依呢?
《和佛陀賞花去》一書,原是《中國時報》浮世繪版「佛法祕密花園」專欄的結集。撰寫這些文章期間,我正面臨修行歲月中重大的轉折──離開出家十幾年的寺院,尋覓一種新的修道生活。不論雲水行腳或隱居潛修,時近中年的我,總帶著一種「靜看花開花謝」的心情。
每在一處落腳,我習慣栽種些植物,那些綠意盎然、花枝招展的花花草草,或清麗脫俗,或嬌媚明豔,也有的香氣芬芳、暗暗襲人,令人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平添了幾許悠閒,也帶來無限生機。
我喜歡爬山。任何一座青山,沿途的野花、野草、果樹,總隨著四季的變換,展現不同的風情。最喜歡來到無人的深山,在群山環繞中,看著遠方山巒層層疊翠,山花怒放繽紛,聽著野鳥此起彼落鳴唱,人在圖畫中,有如天上人間。
儘管時光流轉、人事更迭,有些植物一直在回憶的角落散發幽香。那是童年家鄉院子裡的茉莉花、水井邊的螃蟹蘭、門前小河邊的鳳凰木,南投山居歲月中的梅樹、山芙蓉……。彷彿在記憶深處,有條小路,時時等待我歸去的跫音響起。
這大千世界與人的內心,不就是一個「佛法祕密花園」嗎?我常佇足凝視、側耳傾聽、臨風懷想花園中的一花一樹、一草一木,而那些形形色色、姿態萬千的植物,正對著我訴說眾生的「無邊煩惱」:人的習氣如林中蔓澤蘭難以除盡;五蘊生滅,如相思花雲的積聚、散失;眾生的執取比鬼針草更黏人……。啟發我「修行之道」:把握當下,以免錯過今天的藍星花;尋找對治熱惱的左手香;學佛所需的長遠心,比種常春藤還長遠……。此外,更透露了「生命寂靜」的消息:走出煩惱火宅,體證竹林清涼;期待花落蓮成的圓滿;煩惱葉落,涅槃花開,就像葉片落盡,梅花綻放……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僧院花〉寫著:「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佛家;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對於一個擁有寧靜、覺悟心靈的人來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青青翠竹、鬱鬱黃花無非般若。藉由觀照外在世界與自己心念的苦、空、無常,進而放下對「自我」及「我所有」的執著,深遠廣大的「同體大悲」與清澈明淨的「無我智慧」,便在其中產生了。
我很喜歡這句話:「看穿世界無非佛」。通常人們只看到花朵開謝乃至人生聚散、成敗起落等現象,因而追悔過去或幻想未來;而隨著佛陀解脫的目光,我們卻能從花開花謝開始,透視現象背後無常、無我的真理,反觀自心,找到生命真正的依歸。
佛陀曾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讓我們跟隨佛陀賞花去吧!當你了知一切法無常,就能做個自在的賞花人。
【摘文5】
我想告訴美人樹和自己:隨緣安住
秋日的某個清晨,我往山城出發。
熱帶性低氣壓在台灣海峽徘徊,車行過烏雲密佈的大地,極目眺望,停雲靄靄,時雨濛濛,沙洲上幾處早到的蘆葦迎風翻騰,像極了風中展翅欲飛的白鳥。我抬頭看看天上,不知今年的北雁是否已歸來?
愈往北,路旁一樹樹綴著粉紅花朵的美人樹,明豔動人。那五片花瓣邊緣呈波浪狀,柔美而嬌媚,相對於春日裡映著藍天的火紅木棉,這西風凋碧樹時節最美的秋日佳人──美人樹,更是別有一番風情。
山城到了,古樸滄桑的模樣仍似當年。狹窄曲折的小巷弄裡,帶著過往的歲月舊式建築,從遙遠的時空裡走來。小樓木門黝黑斑駁、石柱風塵僕僕,窗櫺鏽痕處處,行人緩步當車,車輛悠閒駛過……。一別經年,山城仍保存一抹似曾相識的閒適,迎接著來尋舊夢的人。
在那十幾年的山寺歲月中,我曾來此佈教、拜訪信眾,也曾和志工一起運送季刊發行……。此刻行經舊時巷弄之際,那些曾結緣的居士們親切的笑容不斷閃現腦海。往事歷歷,宛如昨日,卻又如煙似夢,了不可得。
回程的路上,美人樹猶自綻放著,不久樹梢將結出一顆顆蒴果,隔年春天蒴果成熟,開裂後露出白色棉絮,裡面的黑色種子將隨風吹向遠方。
花語代表「依依不捨」的美人樹,不知是否如同人一般,對於自己曾經歷的一切依依難捨呢?然而,那些飛散到天涯海角的棉絮,卻早已沒有回頭的可能。
人生的足跡正如風裡的美人樹棉絮,或在光中飛舞,或在雨中飄零,隨無常之風飄移於人世間。在因緣的推移下,人往往不能自主,無法預知與掌控人生的下一步。
面對人生際遇的難料,因緣的如幻如化,我們並不須感到無奈,而是要提起起正念,不憂不懼,無論何時皆以空性的心,隨順當下的因緣,令心安住,做自己該做的事。
不追憶過去,不幻想未來,踏實安心地生活,正如陶淵明所說:「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如此便是體切地踏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了。
「有緣即住無緣去,一任清風送白雲」,隨遇而安,隨緣安住,是何等地自在灑脫!
心靈小花圃
˙美人樹:樹幹造形如日式陶瓷酒瓶,有「酒瓶木棉」之稱。相對於陽剛的木棉,美人樹葉片較小,枝條稀疏而柔美細弱,所以稱為「美人」。
˙因緣如幻:「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起。」《華嚴經》
˙隨緣安住:不追憶過去,不幻想未來,隨順因緣,安住當下。
【摘文6】
獻上一朵願力無窮的木槿花
在如白駒過隙的一生中,人到底該如何自我安頓,讓生命過得有意義且無悔無憾呢?近來聽聞一位故友病逝的訊息,我不禁深深地沉思起來。
我想起佛教語錄中那些優美超脫的高僧遺偈,其背後隱藏著多少身心安頓的深刻工夫,方能生死皆美。否則任何一場人生的風雨,都足以使生命的花葉倉皇不安地飄離枝頭。當壯志未酬而無常已至時,該提起什麼,又該放下什麼呢?
深秋了,天上風湧雲急,四野暮靄蒼茫,行經山村蜿蜒狹窄的小路,每個轉彎處,幾間紅磚屋瓦、斑駁木門的低矮房舍,相互依偎著;屋旁幾盆隨意擺置的繁花,彼此緊挨、嬉鬧著,透露出鄉間的樸實與閒情。
其中有間小屋前,一株高高瘦瘦、枝葉扶疏的紫色木槿花倚柱而立,氣質清新、姿態高雅,迎風左右搖擺。
正當我驚歎時,一處牆邊又佇立著另一棵木槿花,同樣扶疏的莖幹上,開滿了朵朵清麗白花,在大風中搖晃不已。單薄的花朵充滿了堅持的力量,緊緊地捉住枝頭。
木槿花,原是一種朝開暮落的花,但花期很長,有人說它每一次凋謝都是為了下一次更絢爛地開放。它的花語是「堅韌、永恆美麗」,又稱為「無窮花」,代表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象徵著歷盡磨難而矢志彌堅的性格,以及念舊、重情義的情操。
人生短暫,生命無常危脆,有如朝開暮落的木槿花,但修學菩薩道的行者卻發願生生世世「度無邊眾生,學無量法門,斷無盡煩惱,成無上佛道」,就長遠來看,不也如生性強健、花朵無窮的木槿花般始終生生不息,在成就眾生的當下,也成就了自己的慧命。
修行是一個不斷跌倒又爬起的過程,重要的是不忘失菩提願。不論遇到任何困境,我們都應學習菩薩的安忍與堅毅,一次次提起願力,篤定地行在菩提道上。
暮色漸深,風從曠野襲來,風中的木槿花或許晚上就凋落了,但還有無數個綻放花朵的明天。
我在心中向逝去的故友獻上一朵木槿花,追悼那戛然而止的生命,在無常中飄落的生命之花。雖然她已離開這曾發願奉獻身心的世界,但我相信個性堅韌如木槿花的她,定將提起未完成的願力,迎接另一個明天。
心靈小花圃
˙木槿花:花多色豔,夏秋開花,花朵朝開暮謝,一朵花只開一天,花一朵接一朵陸續綻放,花期甚長。
˙願力無窮:「虛空有盡,我願無窮,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大慈菩薩發願偈〉
˙提起願力:不論遇到任何困境,都應學習菩薩的安忍與堅毅,一次次提起願力,行在菩提道上。
【摘文1】
增訂版序 重逢在佛法的花園裡 釋見介
我把佛桌前兩碟變黃的梔子花收起。這是前天到花園中採下的,初夏以來梔子花開得又多又美,傍晚採下一大把盛開的白花,放在鑲著藍花的淺碟子裡供佛,夜裡和佛陀一起聞著花香,覺得世上再也沒有比這更幸福的事了。
只是花香短暫,只消一天一夜,花色枯萎、轉黃,原本的清香也轉淡。這時就得把舊的花朵撤下,再換上潔白如玉的新鮮花朵。所幸園裡依舊有初綻的新花,挺立枝頭。
在梔子花開的季節裡,我的心就在採下鮮花的歡欣與收拾殘花的...
目錄
增訂版序 重逢在佛法的花園裡 釋見介
推薦序 花園行 夏瑞紅
推薦序 花開花謝,總是修行好時節 奚淞
作者序 做個自在賞花人 釋見介
煩惱花園
因為愛別離,所以嬰兒的眼淚流成海
五蘊生滅,如相思花雲的積聚與散失
苦的真諦,山苦瓜知道
你是否如苦楝花,在已逝春光裡苦苦追戀?
別讓瞋怒之火,燒了芬芳的桉樹林
我的「我見」在樹蘭身上一覽無遺
無明,就像那盆不知因果的紫背草
滿天繁星裡,可還有赤馬天人的光亮?
蒜香藤問:「你停止了嗎」?
「執取」比鬼針草還黏人!
美麗而有毒的是曼陀羅,也是欲望
無謂的堅持,像易散的芒花般脆弱不堪
看!煩惱正如火焰花熊熊燃燒著!
隨境流轉的我,似風中的昭和草
深深我執,戀戀水仙
揮別心中楊柳愁緒
習氣如林中蔓澤蘭難以除盡
幻影花園
牽牛花、露珠、生命,三者皆無常
虛虛實實,是芭蕉,也是人生
來年,山櫻還開否?
我想告訴美人樹和自己:隨緣安住
天地無常,盡在粉撲花開謝之間
桃花不知何處去?
何處追尋逝去的野薑花?
無常如幻,長生不老的仙桃豈能長存?
像紫薇般脫落我執,不再執取「我」的幻影
紫花藿香薊的空花草原
深思諸行無常,品嚐仙桃新滋味
那一樹被風雨吹落的無常桃花
見諸行如芭蕉,應生起精進的「金剛心」
在珠串般的飛揚草上,看見「相續」
修行花園
學佛所需的長遠心,比種常春藤還長遠
把握當下吧!否則你將錯過今天的藍星花 像蘆莉花一般,隨緣盡分地開自己的花 野牡丹告訴我,要追求修行的寬廣天地 在迷迭香的葉尖,憶念佛陀 善用其心,日日皆春 木棉樹下,我明白什麼是「英雄之心」 「勝解」就如椰子樹站穩腳根,堅定不移 皈依佛門的我,應該落地生根了吧! 與月見草一起等待靜謐的月夜 忍辱最有力量,忍住酷陽與礫土的薰衣草最美! 對治熱惱的「左手香」在哪裡? 美麗的扶桑籬笆來自於作意編織,修行也需作意 從觀照一朵山芙蓉開始 蝴蝶與冇骨消相應,我的心要與什麼相應? 油菜花說,日日是好日
慈悲花園
從黑眼花的注視中,學習慈悲的凝視 火龍果──花開供養天地,花謝利益眾生
明瞭眾生的根機,像知道茉莉花的特性般重要 度眾生要像蘋婆樹,為眾生撐起一把希望之傘
燃燒的願力,燃燒的鳳凰花!
慈悲是知道螃蟹蘭需要什麼?
留在樹上的木蓮花,提醒我:以「法」供養十方
獻上一朵願力無窮的木槿花
觀音解除眾生熱惱,如扶桑花能清熱解毒一般
一顆龍眼,一段往事
寒冬山茶——紀念一位故人
寂靜花園
走出煩惱火宅,體證竹林清涼 遇見高山野花般的修行者 看樟樹繁華落盡,想人生平凡最幸福 葉片落盡,梅花綻放;煩惱葉落,涅槃花開 柿子紅了,生命的成熟又是什麼呢? 每一顆咖啡豆,都曾是一朵咖啡花 桃花心木——以自己為舟航 你聽見桂花落下的聲音嗎? 永遠不要放棄「花落蓮成」的夢想! 人能「無我」,如空氣鳳梨遠離大地嗎? 覺悟者之歌——菩提樹下的永恆故事
空山中靜靜盛開的黑板木花
增訂版序 重逢在佛法的花園裡 釋見介
推薦序 花園行 夏瑞紅
推薦序 花開花謝,總是修行好時節 奚淞
作者序 做個自在賞花人 釋見介
煩惱花園
因為愛別離,所以嬰兒的眼淚流成海
五蘊生滅,如相思花雲的積聚與散失
苦的真諦,山苦瓜知道
你是否如苦楝花,在已逝春光裡苦苦追戀?
別讓瞋怒之火,燒了芬芳的桉樹林
我的「我見」在樹蘭身上一覽無遺
無明,就像那盆不知因果的紫背草
滿天繁星裡,可還有赤馬天人的光亮?
蒜香藤問:「你停止了嗎」?
「執取」比鬼針草還黏人!
美麗而有毒的是曼陀羅,也是欲望
無謂...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