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歐吉桑妹尾河童,這回帶你造訪謎樣的印度。
印度的面貌是什麼?你問一百個人會得到一百種說法。
但就算把它們都加起來,也不能說那就是印度的全貌。
這就是印度有意思的地方。
以細緻手繪圖、風趣文章與寬厚胸懷吸引眾多讀者的河童,仍然不改好奇寶寶的本色,不顧眾人殷殷告誡,在印度喝生水、吃路邊攤、淨往高處爬,不怕拉肚子、脫水、感冒,拚了老命只為多看看印度的不同面貌。
他由南到北造訪十八個城市與地區,搭乘火車人力車包租車,遼闊的印度大陸所獨有的宗教、建築、文化、藝術、風土民情,奢華與赤貧同時並存的社會現象,都經由他極力貼近庶民生活的觀點與豐富的設計素養,一一呈現讀者面前。
河童覺得他的朋友說得真是太有道理了:
「印度的面貌是什麼?你問一百個人會得到一百種說法。但就算把它們都加起來,也不能說那就是印度的全貌。這就是印度有意思的地方。隨著每個人感受方式不同,明明是同一事物看起來卻天差地別;印度也會隨對象而呈現或隱藏它的各種面貌。而且,造訪者和印度氣味相不相投也有關係…。到底會看到什麼,還真是因人而異呢。」
因此,這本非常個人的印度體驗記,絕對不是要告訴各位「這就是印度!」只要讀者覺得好像跟他去了印度一趟,魅力歐吉桑就非常高興了…。
出版緣起
旅行不只是空間之於形體、文化之於心靈的移動,也是在生活形態間的穿梭。語言的切換。口舌的散步。時間的溯往觀念的碰撞風格的位移品味的戲耍。情緒的擺盪。現實與幻想間的彈跳。
面對速度、頻度或內容不同於以往的旅行,我們需要新的概念與視角。
【moving概念旅人】冀以圖像文字並重、理性感性兼具的手法,呈現擁有專業知識背景、或長期關注某一興趣主題的作者在客居期間、旅行途中與異文化互動的記錄。希望他們別具一格的觀點可以提供讀者新的旅行閱讀樂趣與觀察視角、孕育個人獨有的旅行概念,並反饋到生活中,以行動創造出新的價值可能性。
作者簡介:
妹尾河童
一九三○年生於神戶。一九五四年自學後以舞台設計身分嶄露頭角,此後活躍於戲劇、歌劇、芭蕾、音樂劇、電視等領域,為日本當代重要舞台設計家。曾獲「每日出版文化賞」「伊藤熹朔賞」「紀伊國屋演劇賞」「三得利音樂賞」「藝術祭優秀賞」「兵庫縣文化賞」「讀賣演劇大賞」等眾多肯定,並以配上細密插圖、觀點獨特幽默的散文廣受歡迎。
中文譯作有《窺看歐洲》《窺看印度》《河童旅行素描本》《窺看日本》《妹尾河童之邊走邊啃醃蘿蔔》《窺看河童》《廁所大不同》《工作大不同》《窺看舞台》《少年H》。
譯者簡介:
姜淑玲
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
日本國立東北大學語言學碩士,
曾任成大、高苑工商專等校日語講師,
譯有《窺看歐洲》《河童旅行素描本》《窺看印度》《工作大不同》(皆遠流)、《炎之騎士》等書。
章節試閱
河童眼中的「聖牛」
城市裡面本就人來人往,但還有動物在其中穿梭生活。不但數量多,種類也多—這種生態該說是人畜共存、還是人畜混雜?
雜沓人群中,山羊到處閒晃,狗兒伺機竊取路邊攤的食物失敗被踹;一隻隻雞在人力車輪下鑽動,屋頂上冷不防還會跳下一隻潑猴。走在路上,不是被走來走去的豬隻給絆到,就是前面被慢條斯理的聖牛擋住,後面則有大象催促…。反正,感覺上這裡的動物似乎和人類平等地生活在一起。
而且,怎麼看都不像是有人飼養的樣子。
趁著在露天茶店喝茶休息時,我問一位自稱會說英語的賣紗麗老爹:
「你知道那隻豬的主人是誰嗎?」
「當然知道啊。只要是住在這鎮上的人都知道。像這頭牛雖然是從比較遠的地方來,但我們還是知道牠主人是賣雜糧的巴恰吉。」
「您還真清楚呀!」讓人佩服不已。
「也沒什麼啦!」對方不好意思地笑道。
「到底瓦拉那西有多少種動物啊?」
「一百多種吧!」
「有那麼多?」
「可能還更多咧!」
「你們在說些什麼呀?」旁人紛紛加入我們的談話,賣紗麗老爹於是幫忙翻譯。
眾人從眼前那些爬下樹來的松鼠開始算起,你一言我一句,我的耳邊充斥著北印度語,例如:「那隻數過了啦!」「還沒啦!」等等,熱鬧非凡。
本想試著將這些話一點一點抄下來,想想還是作罷。因為我有個壞習慣,只要看到什麼事好像很有趣,稍不留意就會一頭栽進去。而且,把這些人牽扯進來也不太好意思—更何況,如果到時每個人都要教我各種動物的名稱,那我恐怕哪裡都去不了囉!
**********
在眾多動物之中,與印度教有關的最多。例如猿猴類就有稱為「哈努曼」的猴神,許多村鎮到處都供奉著祂。
史詩《羅摩衍那》的主人翁羅摩王子在和惡魔羅婆那作戰時,千鈞一髮之際得到猴軍相助,因而取得最後勝利。從此以後,猴子就被納入諸神當中,受到人們敬奉。此外,大象則是象徵幸福的神祇之一。
不過,所有動物中最「神聖」的就屬牛了。
而牛之所以被視為「聖牛」、成為宗教上崇拜的對象,有數種說法,簡單列示如下:
「牛是濕婆神的騎乘,也是祂的麾下。同時那頭牛還是人稱『南蒂』的生殖之神。」
「牛是以創造之神毗濕奴為本、與毗濕奴一起創造出來的神聖生物。」
「印度教眾神中以濕婆與毗濕奴最具人氣。毗濕奴不同於性格激烈的濕婆,脾氣溫和;而且在世間遭遇災難時會化身成世間生物拯救生靈,據說化身有十種。祂的第八個化身—黑天神,具備神力擅吹笛,擁有迷惑女性的魅力;少年時是個牧童,看牧的就是牛。」
其實,就算不看宗教上的因素,牛對印度人的生活來說本就有難分難離的重要性。這種關係和價值觀從古至今不曾有太大的變化。
首先,牛不論在農耕或運輸上,對人類幫助甚大,是極為重要的勞動力提供者(這在其他國家亦然…)。
再者,母牛提供牛乳,不僅可以直接飲用,還可以製成優酪乳或奶油。奶油在料理上又是不可欠缺的油品之一,並且在祭典上是「聖火」的重要燃油。
連牛排泄出來的糞便都有利用價值—只要收集起來捏成餅狀予以乾燥,即可當作燃料使用。不僅農村以牛糞做燃料,對於住在都市裡用不起瓦斯和電氣的階層而言,它也是生活中不可欠缺的必需品。
果真,名副其實是宗教和生活上的「聖牛」。
印度憲法中有關「牛」的條文如下:
「第四十八條—農業‧畜產‧組織:
國家依據現代、科學方針,努力成就農業‧畜產的組織化,尤其戮力於保護、改良其他擠乳‧拖拉用的畜牛,並謀求建立禁止屠殺的辦法。」
雖然法律上沒有明文規定禁止屠宰牲畜,但已經闡明了基本精神。
*****************
牛隻似乎頗為瞭解自己的「聖牛」地位,相較於其他動物,在態度上顯得很高傲。常常不是大搖大擺坐在車水馬龍的路上,不然就是悠哉遊哉走進只有一公尺寬的小巷,害得人們必須退回原地等牠通過後才能進入。
有頭牛慢慢走進小小的店家,並且開始吃起店裡的食物。店裡的歐巴桑發現後慌慌張張地想推牠出去,但牠根本紋風不動。我也出手幫忙用力推,不過牛角蠻粗大的,心裡還是有點害怕。
在場的每個人都露出希望趕緊將牛拉出店外的表情,看來大家未必將牛視為「聖牛」—不曉得這算不算表裡不一?
事實上,也有人這麼說:「近來宗教上的『聖牛觀念』似乎越來越淡薄了。」
我也曾經目睹有人用力毆打牛隻的場面。不過多是些年輕人。
即便如此,畢竟「聖牛」是個歷史悠久的傳統觀念,與宗教又相關,實在無法一下子將其視為「普通牛」;但是隨著時代不同,似乎也慢慢有所變化了。
在瓦拉那西的巷弄裡漫步時,經常會有聖牛迎面而來。
這時候,就算你嘴裡一直「噓!噓!」地喊,牠還是無所謂地慢慢走。雖然這頭牛很瘦,但畢竟還是隻巨大的母牛。我可不想在這麼窄的巷子裡鬥牛。於是整個人貼在牆上準備閃躲,卻覺得自己好像踩到什麼東西,軟軟硬硬的,感覺很奇怪。
那頭牛則是絲毫不把我放在眼裡,悠然走過。
等牛通過後,我低頭一看,赫然發現自己腳下踩的是個人。
是一位倒在路旁的人。我覺得很狼狽—居然完全沒發現有人躺在這裡。其實乍看之下真看不出來是個人—那身衣服髒得幾乎和馬路同色,簡直像塊爛抹布。我蹲下來湊近瞧瞧,對方突然張開眼睛,兩人的眼光正好對上,我不禁嚇了一跳。那眼神猶如一灘死水。或許是遠道來瓦拉那西等死的信徒吧!不知為什麼,我慌慌張張地將那人手掌打開,塞了五盧比給他—但隨即便覺得自己這種行為很噁心。不由得生起氣來:「什麼聖牛嘛!」
*****************
據說印度有兩億數千萬頭牛。雖說其中瘦得皮包骨的非常多,但如果這數字接近事實,那牛的數量便有印度人口的二分之一弱。也就是說,每兩個人有一頭牛。
「印度教是不是不管人有多餓,都不能吃牛?」
像這種會「遭天譴」的話,可不能說溜嘴。可是當天晚上,我卻在飯店的餐廳點了一客牛排。當然和日本的牛排大不相同。相當有嚼勁,嚼到下顎都痠 了。一個人嘟囔不停:「也不過就是動物性蛋白質嘛」、「什麼聖牛嘛!」自暴自棄地跟韌得要命的牛排格鬥著。
如此這般,在飯店和高級餐廳都吃得到牛肉,沒有問題。街上也多的是販賣精緻牛皮皮包或鞋子的商店。據說在印度的出口貨物中,牛皮製品佔有相當的比例…。
也就是說,事實上印度飼養宰殺了相當多的牛囉!這時正好一位侍者笑著問我:
「印度的牛排味道如何?」得知他信奉的是不將牛視為神聖生物的伊斯蘭教,便安心地問他許多有關牛的事情。
該位侍者名叫阿哈馬都。「我不是印度教徒,所以吃牛肉。」「當然還是會先考慮一下周圍的情況與場合…。」
—法律有沒有明文規定禁止殺牛啊?
「這視各州的法律而定。二十二州當中只有古加拉特和馬哈拉施特拉兩州訂定了禁止屠宰牛隻的法律。其實,這兩州的大多數人原本就是連牛以外的動物也不吃的素食主義者,所以沒問題。」
—有沒有哪一州正式准許屠宰牛隻的?
「一州也沒有。不過,雖說印度教信徒的人數的確是壓倒性地多,但印度還是有其他宗教信仰的;再加上牛皮的出口是重要財源,如果訂定法令禁止殺牛的話,那不等於是掐住自己脖子?所以很難實現的啦!」
—印度教徒對這事的反應如何?
「激進的教徒曾和其他勢力結合,之後嫌中央政府態度太過溫吞,於是在一九六七年發起『反對屠殺聖牛運動』,包圍國會抗議示威,並且和警察起了激烈衝突,結果造成數百人死傷。」
—那麼,在印度說「要吃牛肉」之類的話是會有危險的囉!
「可是,有人在國會上說過類似的話喔。禁屠聖牛運動發生暴動後的隔年夏天,擔任糧食農業部部長的恰克吉芬‧拉姆就明白說出:『現今的印度教教義太過狹隘了;古時候的印度就吃牛肉。聖典「吠陀」上也有紀錄。所以將「禁止屠宰牛隻」予以法制化實在不恰當。』結果引起很大騷動,當然在國會以外也造成激烈辯論。」
—「吠陀」上真的有寫嗎?
「我是穆斯林,不知道。根據反對的人說:『那不是吃下去,而是當作祭品的意思。』不過,雖說如此,結果還不也是殺了牛。」
—暫且不管宗教上的是非對錯,但如果瀕臨餓死邊緣的人可以因為吃牛肉而得救的話,不也是好事一樁…。我是這麼覺得啦!
「我也這麼想。那些人就是太鑽『牛』角尖了。其實,有些有錢出國玩的印度教徒在外面也吃牛肉的…。」
—雖說他們是太鑽『牛』角尖了些,不過,那你們穆斯林會不會因為飢餓而吃豬肉啊?
「不,絕對不會吃,因為豬太髒了!」
—?
結果,搞懂的只有兩回事:「宗教上的事兒是搞不懂的!」與「還是認定印度的牛依然保有『聖牛』的地位比較妥當」。
河童眼中的「聖牛」
城市裡面本就人來人往,但還有動物在其中穿梭生活。不但數量多,種類也多—這種生態該說是人畜共存、還是人畜混雜?
雜沓人群中,山羊到處閒晃,狗兒伺機竊取路邊攤的食物失敗被踹;一隻隻雞在人力車輪下鑽動,屋頂上冷不防還會跳下一隻潑猴。走在路上,不是被走來走去的豬隻給絆到,就是前面被慢條斯理的聖牛擋住,後面則有大象催促…。反正,感覺上這裡的動物似乎和人類平等地生活在一起。
而且,怎麼看都不像是有人飼養的樣子。
趁著在露天茶店喝茶休息時,我問一位自稱會說英語的賣紗麗老爹:
「...
推薦序
窺看印度
撰文/吳倩怡(遠流概念旅人書系副主編)
活躍於日本表演藝術領域的舞台設計家妹尾河童,早在寫出《少年H》這本百萬暢銷自傳小說以前就已經人氣滿滿,尤其是〈河童窺看~〉系列,更擁有不少死忠讀者。這幾本作品最特殊的就是,除了幽默風趣、觀點獨特的文字之外,都附有河童一筆一筆「刻畫」出來的獨門素描。
《窺看歐洲》《窺看印度》是其中與旅行相關的記錄。許多人喜歡讀河童的遊記,因為不管是大大的複雜建築物或是小小的旅館房間,在他精密卻不呆板的插圖中,都讓人覺得景物歷歷在目。會這麼不厭其煩地畫出各種細節,最主要是因為河童希望把看到或感受到的事物,用傳達給親朋好友的心情儘可能呈現出來—文字無法表達就用畫的,圖畫無法呈現的就以文字描述。
至於鉅細靡遺的程度呢……看到他的素描裡畫有旅館準備的洗屁股小水桶,實在會讓人不禁驚呼:「天哪!居然連這個都畫?!」
***
河童這回到了嚮往已久的印度,仍然不改好奇寶寶本色,不顧眾人殷殷告誡,在印度喝生水、吃路邊攤、淨往高處爬,不怕拉肚子、脫水、感冒,拚了老命只為多看看印度的不同面貌。他由南到北造訪十八個城市與地區,搭乘火車人力車包租車,遼闊的印度大陸所獨有的宗教、建築、文化、藝術、風土民情,奢華與赤貧同時並存的社會現象,都經由他極力貼近庶民生活的觀點與豐富的設計素養,一一呈現讀者面前。
河童的作畫功力,可是為旅途帶來不少意外之趣。比方說,在擠得滿滿的二等車廂內,河童居然可以完全避開乘客,只畫出車廂裡的設備與佈置—這簡直就像特異功能!當然看得眾人興高采烈,也一起動手幫忙量尺寸囉。
河童不僅曾經因為畫的東西被認為「異於一般旅客」而被帶到警局偵訊;這回到了印度也在火車上被人開玩笑問說,「你是間諜吧?」閒不下來對啥都好奇的河童,連坐飛機的時候都描摹機艙上的壁畫,結果不斷有空姐過來參觀。到後來,連座艙長都開口借本子要拿給機長欣賞,甚至有買家出現了呢。
到了烏代蒲,素描本所發揮的「功能」就更神奇了。伊莉莎白女王、賈桂琳.歐納西斯等名流投宿過的「夢幻旅館」—007電影《八爪女》拍攝地點之一的「湖上王宮飯店」出了名難訂房,結果旅館經理看到他的素描,硬是擠出僅剩的房間—最高級的VIP套房給他,而且還打了個大大的折扣,只收他不到五分之一的房價呢。
***
河童曾經在一次訪談中提到對旅行的看法。他認為許多人習慣把自己的價值觀帶到國外去衡量事物,但這樣卻會無法得知當地特有的文化。在這種觀點下,河童強調「與異文化的遭逢」:所謂的旅行,就是為了探尋未知而出發的移動。
正因為是「未知」的旅程,再加上凡事追根究柢的好奇心,河童在行前可是花了許多工夫準備。因此,他可以從建築、藝術、風土民情背後,爬梳出結合了歷史、社會制度、宗教、經濟等面向的觀察,而不是只憑雙眼所見,得出浮光掠影的印象。
可是,河童並不以此對印度驟下斷語。在到過印度之後,他非常同意朋友所說的:
「印度的面貌是什麼?你問一百個人會得到一百種說法。但就算把它們都加起來,也不能說那就是印度的全貌。這就是印度有意思的地方。隨著每個人感受方式不同,明明是同一事物看起來卻天差地別;印度也會隨對象而呈現或隱藏它的各種面貌。而且,造訪者和印度氣味相不相投也有關係…。到底會看到什麼,還真是因人而異呢。」
因此,在日本「亞洲熱」的眾多印度相關書籍中,《窺看印度》被譽為「印度的決定本!」也就不難理解了。不管你覺得印度遙遠又陌生,還是對這個神祕國度興致勃勃,都歡迎在「珍稀罕見多目標全天候天地上下前後左右擴大縮小自由自在型的超級好奇家」陪伴下,一起來《窺看印度》!
窺看印度
撰文/吳倩怡(遠流概念旅人書系副主編)
活躍於日本表演藝術領域的舞台設計家妹尾河童,早在寫出《少年H》這本百萬暢銷自傳小說以前就已經人氣滿滿,尤其是〈河童窺看~〉系列,更擁有不少死忠讀者。這幾本作品最特殊的就是,除了幽默風趣、觀點獨特的文字之外,都附有河童一筆一筆「刻畫」出來的獨門素描。
《窺看歐洲》《窺看印度》是其中與旅行相關的記錄。許多人喜歡讀河童的遊記,因為不管是大大的複雜建築物或是小小的旅館房間,在他精密卻不呆板的插圖中,都讓人覺得景物歷歷在目。會這麼不厭其煩地畫出各種...
作者序
「印度這國家嘛……」,這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說清楚的。
「實在是太遼闊了!」這不但是我親身走過的感想,而且根據一九八二年的國勢調查,印度有七億一千一百六十六萬人,相當全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這數字不僅大到無法體會,也超乎想像。其中有各種民族,每個地區的語言也不盡相同、甚至全然不同,實在是個不可思議的國家。
第一次看到印度的紙幣時,光是知道面額以十四種語言標明就夠讓我訝異了;而且這還只是官方語言而已,實際上使用的語言更多得多。加以細分的話,據說有一千六百五十二種,知道這件事又讓我吃了一驚。
印度人信仰的宗教也種類繁多。印度的宗教不像日本的那麼便宜行事—婚禮在基督教會舉行,年初開春到神社參拜,葬禮則採佛教儀式…。在印度,人們恪遵各自的宗教信仰,謹守戒律地生活。
當然,在遼闊的印度,每個地區的歷史和文化也各有不同。
面對這樣一個國家,僅是一介過客的旅人當然無法瞭解全貌。我最初到訪印度是一九七八年,第二次前往是五年後的八三年,兩次都只停留了一個半月。想當然耳,這不是什麼「看遍印度」之旅。不過,時間雖然短暫,我還是從印度之旅中感受到許多。打個比喻,就算是從鑰匙孔窺看也可以…。
對我而言,會讓我說出「這就是印度!」、留下深刻印象的一點便是:每個人自然而然認為「彼此有差異是件天經地義的事」。但也不是說他們就會輕易同意對方、進而被同化,或沒有任何異議。
換言之,縱使民族、語言和宗教不同,既然成為一個國家,那麼若是扼殺不同意見、或者將之排除,便無法共存。如果這麼做,就會招致激烈反彈。因此所有人便抱持著各有的差異,不相互排擠壓迫。我想,或許他們從長久以來的歷史糾葛中學習到「互不侵犯」。
問印度人有關印度的事情—即使是同一件事,也常得到各式各樣的答案;所以會讓人搞不清楚何者為真。其實,這並不代表他們的回答不正確,每個答案都是真實的。答案的差異乃源於每個人的生活環境、所在地區、或是宗教觀各不相同。其中也有近似瞎掰的,我想那不過是個人見解罷了。
日本人一般的想法通常與其他人差不多,所以大致上猜得出來,也不太會碰到極端不同的意見。因此,對於社會議題和事件等的感想或關心點也差不了太遠。看起來每個人都走相同路線的日本人到了印度,之所以會受到極大的文化衝擊,我想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吧。
有些日本人多次走訪印度,久了就一臉對印度知之甚詳的表情:「印度啊,就
是…」。雖然向他們請教頗有恍然大悟、獲益良多的情形,但提問的人最好心裡要有「那或許不代表印度的全部…」的想法比較妥適。畢竟印度並不是這麼單面向的國家。
「在印度拿起餅乾往嘴裡塞的時候,黑色餅乾會突然變白—之所以黑,是因為餅乾上頭停滿了蒼蠅,嚇死人啦!」
這類笑話是很好笑;不過是否正確描述出印度這國家的面貌,我覺得有待商榷。就某些情形來說,這或許是真的、也的確說得沒錯,只是…。
說到這裡,想想或許自己在這些報導文章裡也犯了同樣毛病,真是惶恐。其實那些都只不過是一個叫河童的人,在短短旅程中「窺看印度」所得的感想而已,希望各位理解見諒。
而書中依舊照我一貫風格,把看到或感受到的事物,用傳達給親朋好友的心情儘可能呈現出來—文字無法表達就用畫的、圖畫無法呈現的就以文字描述。全部用手寫也只是想讓人有親手奉上的感覺,僅此而已,別無他意。
我第一次造訪印度時,正逢甘地夫人落選。再訪時她已再度登上總理之位,貫徹她強烈的政治主張。等到出版這本書的此刻,她已被暗殺不在人世了。像這些,都讓我覺得非常像是在印度會發生的事情。
同一個人,無論經過多少年也會有不變之處;但同時也會有激烈變動的部分。我覺得印度就是這樣。
今後印度將會變得如何?這種事情,像我這樣的人是無法預見也無法論斷的。不過我覺得,認為「答案不只一個」的印度人所選擇的道路,或許足以暗示世界的未來。因為印度所面對的各種問題,與全球的問題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因此,對我來說,「現在是印度的時代」。
最後,這本《窺看印度》終於集結成書,要感謝的人太多太多了。
首先,感謝六年來長期提供版面、讓我連載的《話特集》雜誌總編輯矢崎泰先生;連載中始終讓我可以愉快工作的井上保先生;為了這本書而從連載時便老是得面對我的拖稿、又要激勵我持續下去的新潮社出版部水藤節子小姐,以及在取材和執筆方面提供許多寶貴意見、我所敬重的「印度先進」們。還有,承蒙關照的印度觀光局相關人士,以及在印度遇見的許多人,我衷心感謝你們的協助。
一九八五年 春 妹尾河童
「印度這國家嘛……」,這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夠說清楚的。
「實在是太遼闊了!」這不但是我親身走過的感想,而且根據一九八二年的國勢調查,印度有七億一千一百六十六萬人,相當全世界人口的六分之一—這數字不僅大到無法體會,也超乎想像。其中有各種民族,每個地區的語言也不盡相同、甚至全然不同,實在是個不可思議的國家。
第一次看到印度的紙幣時,光是知道面額以十四種語言標明就夠讓我訝異了;而且這還只是官方語言而已,實際上使用的語言更多得多。加以細分的話,據說有一千六百五十二種,知道這件事又讓我吃了一驚。
印度...
目錄
河童眼中的「加爾各答」 04
河童眼中的「聖河」 018
河童眼中的「聖牛」028
河童眼中的「卡朱拉侯」 036
河童眼中的「阿格拉」 046
河童眼中的「泰姬瑪哈陵快車」 058
河童眼中的「德里」 064
河童眼中的「種姓制度」 072
河童眼中的「再訪德里」 082
河童眼中的「孟買」 098
河童眼中的「海德拉巴」 114
河童眼中的「馬德拉斯」 128
河童眼中的「甘吉普拉姆」與「馬哈巴里普拉姆」 140
河童眼中的「馬杜拉」 152
河童眼中的「鐵道之旅」 164
河童眼中的「最南端」 176
河童眼中的「科欽」 188
河童眼中的「邁索爾」 200
河童眼中的「邦加羅爾」 212
河童眼中的「阿旃陀」與「埃洛拉」 224
河童眼中的「烏代浦」 240
河童眼中的「齋浦爾」 252
河童眼中的「斯利那加」 264
後記 276
索引.參考書目 280
河童眼中的「加爾各答」 04
河童眼中的「聖河」 018
河童眼中的「聖牛」028
河童眼中的「卡朱拉侯」 036
河童眼中的「阿格拉」 046
河童眼中的「泰姬瑪哈陵快車」 058
河童眼中的「德里」 064
河童眼中的「種姓制度」 072
河童眼中的「再訪德里」 082
河童眼中的「孟買」 098
河童眼中的「海德拉巴」 114
河童眼中的「馬德拉斯」 128
河童眼中的「甘吉普拉姆」與「馬哈巴里普拉姆」 140
河童眼中的「馬杜拉」 152
河童眼中的「鐵道之旅」 164
河童眼中的「最南端」 176
河童眼中的「科欽」 188
河童眼中的「邁索爾」 200...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