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啟示錄:台灣金光藝術的起生》,是作者邱武德從小經驗台灣布袋戲美學的洗禮,歷經七、八年的文字整理,爬梳出獨特的台灣美學觀點。本書記載了從戲棚金光野台戲開始、黃俊雄時代的電視金光布袋戲以及視覺動畫十分精采的霹靂布袋戲之所以受到平民百姓愛戴的緣故,從人物角色、劇本、故事結構、戲偶造型、服裝、道具、聲光視覺等等切面,來講述專屬於台灣金光布袋戲的美學元素。作者做了層層的訪查與整理,以自己獨特的跨時空觀點與活潑如說書人的劇本寫法,將布袋戲的淵源、脈絡以及種種為人不知的典故,一一理出,並發現其與當代台灣藝術界的創作淵源有所接連,而藝術即生命的體驗,台灣人便是活在變動的歷史背景下、混血的多元文化中、拼裝、變體、錯亂、錯亂中再生的狀態裡,人生如戲,台灣人的一生,如同一齣齣金光戲的上演,由此演繹而出,屬於台灣人的「金光藝術」。
(※ 起生,有起死回生、就地展開之意。)
作者簡介:
邱武德
1954年生,台北縣瑞芳鎮人,國立藝專(現改制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科西畫組畢業,曾任頂頂室內設計公司藝術總監,現今繪畫創作、藝術評論。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當代藝術家侯俊明、吳天章、黃進河、黃明川(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等聯名推薦!
1.「武德洞悉台灣庶民美學與時代深埋的視覺符碼。」── 黃明川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2.「對金光美學有一套別開生面的看法,始為台灣文化藝術奠基。」──吳天章 / 當代藝術家
3.「當我還是小學生時,下課最要緊的一件事就是飛奔回家打開電視看布袋戲。及長,當我已喪失母語的能力時,回歸常民文化找尋年少時的初始感動成了我創作的活水源頭。而武德兄為我們記錄下了這珍貴的田野資料。」──侯俊明 / 當代藝術家
4. 「這本書是蓬萊仙人砧的籽踟菜市仔邊大叢開的金光花這朵金光花是有血有目屎的台灣寶魯採魯精彩魯呷魯甘甜值得大家來珍惜 」── 黃進河 / 當代藝術家)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推薦_之1:
本書特色
《金光啟示錄》為發言權出版之「本來」系列之第一本探討台灣文化美學的書籍(發言權目前發展運作的三個書系:現場(寫實報導)、本來(追本溯源)與開門 (挑戰觀念教育)共三大系列)其中,「本來」書系的發展方向,乃致力於對文化、人類、思考等面向的深度挖掘;有了橫式(廣度)的資訊知識之外,垂直式的(深度)思考,實是目前閱讀族群中最缺乏的,而本書《金光啟示錄》致力於對台灣文化美學的建構,相對於目前台灣藝文論述,大部分過於依賴既定的歐美論述與觀點,作者邱武德以其自身對環境的感受力與美學涵養,而採取地毯式、田野調查式,到處訪查蒐羅資料的方法,並系統式地整理出的美學脈絡,有考究、實証,也由此發展出屬於個人獨特的觀點。
作者認為台灣美學文化就從野地展開,用行動力與文字將其可貴之處保存下來,所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看觀美學的創新角度(可以不再以氾濫式的、人云亦云的思考為標準),同時也是一種近身的、實作的產出美學論述的新方法。《金光啟示錄》希冀帶著讀者從實地訪查得來的歷史故事,從戲棚布袋戲的源流開始,經過電視金光布袋戲與霹靂布袋戲的變化演進,來到現代藝術的領域裡,究竟過往的庶民美學,在這些當代知名藝術家的作品裡留下了多少傳承與痕跡?這些幾乎被輕忽,卻讓人倍覺親切的庶民美學,如何建築出當今的文化軌跡?!
編輯推薦_之2:
藝評人邱武德定調:台灣美學閃金光 俗豔下有哀傷 (中國時報汪宜儒 台北報導 20100209 )
時下流行談美學、談文化現象,但足以代表台灣的特色是什麼?藝評人邱武德以「金光」為主軸,回顧台灣金光布袋戲的美學與影響,從兒時的戲棚金光野台戲開始,一路從電視金光布袋戲、霹靂布袋戲談到近年的金光風格胡撇仔戲、綜藝節目。他透過《金光啟示錄:台灣金光藝術的起生》一書,試圖替台灣美學定調。
提及「金光」,一般人想到閃耀炫目又熱鬧嘈雜的燈光與聲光特效,「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繼而配上俗麗華美的布景。其實除了金光布袋戲,現代戲劇包括金枝演社的胡撇仔戲系列、綜藝節目《鐵獅玉玲瓏》,其實也都具有相同的「金光」風格,金枝演社的創辦人王榮裕更以「台客新美學」來定調這類美學。
邱武德表示,他當年讀到學者邱坤良的一篇文章,描寫在戲台下看金光布袋戲的童年記憶,他後來又見到畫家黃進河以俗豔色彩及螢光效果入畫的風格。「那樣的童年印象、那樣很金光的色彩,跟我腦中的印象相符。但同時,我突然感覺,『金光』好像不只是這樣,它是有代表性的、可以連接上現代藝術的。」
邱武德說:「我很多朋友到國外,總被問『你們台灣有什麼文化特色?』但大家都講不出來欸。」
因此邱武德希望從自己的金光經驗開始,佐以訪查問談、資料彙整,從金光布袋戲的角色、劇本、故事結構、戲偶造型等切面分析,整理發展淵源、脈絡與典故。
最後他發現,金光布袋戲其實就像一面鏡子,映照著台灣多元社會樣貌,「我們接收太多不同文化刺激,漢文化、日文化、西方文化,過程太急促,感覺都是囫圇吞棗、拉扯衝突出來的,就是金光戲樣貌,也是台灣社會的現實樣貌。」
在邱武德眼中,「金光」不單是俗豔、華麗,也不只是庶民、親民,「乍看似乎很像普普藝術的商業流行,仔細觀察卻見到了移民融合及被殖民扭曲、追求西潮夢想不得要領過程。」他說:「表面開朗熱鬧,其實包裹著傷痕和淚水。」
名人推薦:當代藝術家侯俊明、吳天章、黃進河、黃明川(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等聯名推薦!
1.「武德洞悉台灣庶民美學與時代深埋的視覺符碼。」── 黃明川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2.「對金光美學有一套別開生面的看法,始為台灣文化藝術奠基。」──吳天章 / 當代藝術家
3.「當我還是小學生時,下課最要緊的一件事就是飛奔回家打開電視看布袋戲。及長,當我已喪失母語的能力時,回歸常民文化找尋年少時的初始感動成了我創作的活水源頭。而武德兄為我們記錄下了這珍貴的田野資料。」──侯俊明 / 當代藝術家
4...
章節試閱
《金光布袋戲首部曲 — 戲棚金光布袋戲的魔幻世界》
二次戰後,台灣民間藝術布袋戲所演出傳統戲齣,因為內容陳腐缺乏創意導致無法吸引更多欣賞者共鳴,且加上新電影流行,觀眾追趕時髦,漸漸喪失競爭力。
因此有戲團藝術家意識到危機,開始思索表演形式,放棄傳統教條,進一步改良觀眾較喜歡的神怪、劍俠、拳頭戲,並且注入現實價值,採用視覺更炫麗、節奏更明快的舞臺概念,超越時空,古今東西拼裝、變體,具魔幻風格的布袋戲誕生,被稱為「金光布袋戲」簡稱「金光戲」。
新風格「金光布袋戲」因為具備通俗、包容、自由的特質,融入在地與外來精神,逾越源自中國閩南地區的傳統布袋戲,自塑風格,成為台灣最具主體性的本土偶戲。
金光布袋戲演化過程概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筆者稱它為「戲棚金光布袋戲」,是指在廟會戶外搭棚表演的野台戲和戲院裡表演的內台戲;第二個時期,是指電視轉播的「電視金光布袋戲」;第三個時期,雖然也是透過電視轉播,但是拍攝技巧呈電影化,是目前仍在發展,採用電腦合成「特殊偶戲動畫布袋戲」。
初創金光布袋戲
五○年代開始,戲棚金光布袋戲的創意演出,確實驚艷台灣戲迷,無論是廟會民俗祭典亦或是戲院排檔演出,都造成人山人海爭睹大風潮。
為此,台灣一些傳統布袋戲團為了爭食這塊民俗大餅,紛紛參與改造,從戰後寥寥數家戲團迅速擴張至數百家乃至於千家的金光布袋戲團;是戲棚金光布袋戲發展的全盛期。
然而,這些成就實應歸功於最早帶動金光布袋戲風騷的兩大戲團門派,來自武術故鄉雲林縣西螺「新興閣布袋戲團」和虎尾「五洲園布袋戲團」。
由於兩派戲團戮力演出,刺激外圍戲團跟進參與競爭,結果造成金光布袋戲氾濫全台的景象。
其中「興閣派」;由金光布袋戲啟蒙大師吳天來與「新興閣」少主鍾任壁合作主演的《大俠百草翁》《斯文怪客不足生》;「進興閣」廖英啟主演的《大俠一江山》《六丸老和尚》;「隆興閣」廖來興主演的《大俠百草翁》《五爪金鷹》;「光興閣」林啟東(鄭武雄)主演的《大俠百草翁》《天堂鬼谷子》……等等。
「五洲派」;由「五洲園二團」黃俊卿主演的《文殊世祖》《儒中儒》;「真五洲」黃俊雄主演的《六合三俠傳》《雲州大儒俠》;「寶五洲」鄭一雄主演的《天上三俠》《南北風雲仇》;「正五洲」呂明國主演的《儒俠小顏回》;「五洲小桃源」孫正明主演的《聖俠小顏回》《流浪度一生》……等等。
以及其它難以定位門派;諸如突出於中部南投,「新世界」陳俊然所創造的《南俠翻山虎》《無價值的老人》;由新排戲大師陳明華協助,崛起於高雄林園,「國興閣」張清國主演的《玉筆鈴聲世外稀》;啟蒙大師吳天來跨刀排演的高雄永安,「天然木偶劇團」劉清田主演的《夜半詩聲孤獨兒》……等等,和一些盤據於各自鄉里大小有名無名戲團,所創造金光玄奇戲齣、戲偶明星,都讓戰後成長的台灣人民畢生難忘。
這些金光布袋戲先驅所締造新風格偶戲,事實超越一般戲劇表演形式;包括視覺方面的戲偶造型、表演身段、服裝、佈景、道具、燈光,和聽覺部分的道白、配樂、聲音效果,以及文學鋪陳的戲劇內容……等等,完全顛覆過去觀眾所認知的戲劇美學概念,堪稱是台灣戲劇史上最大的創見。
戲段,「超人救援」
「嗡嗡嗡──」警報器響起,舞臺冉冉升起武林救星白髮未老人身影;炭棒火花發出閃閃刺眼金光,五彩布巾狂舞,霓虹燈火環轉,海鳥盤旋叫聲蒼涼,哀怨音樂起奏「淒冷的月暗瞑,茫霧罩海邊,海面燈白光線,暗淡無元氣,只有是……」(日曲台詞)歌聲持續,白髮未老人抒情緩步踩向前,每踩一步,電光火炮「碰!」爆炸一聲,彷彿白髮未老人所走過足跡都能「入土三分」。
此時,一群被西北派妖道追殺的東南派煉氣士,迅速閃躲到白髮未老人背後,無知的西北派妖道們團團圍住白髮未老人,並且不停發動氣功攻擊。
像「蚊子叮牛角」白髮未老人絲毫沒感覺;西北派妖道們疑惑不解,正準備集中全部力量發出最強勁的氣功時,只聽到白髮未老人一聲長嘆「啊──無奈啦!」金光掃出『碰!碰!碰!碰!碰!碰!』電光火炮爆炸聲連連,舞台上迅速捲起陣陣白煙,西北派妖道慘叫哀嚎,一個一個破功倒地,條狀的紅布巾跟著左右晃動,由大縮小,戲偶被拉入後台,象徵西北派妖道全部死亡化成血水。「出航的堅心,強要軟落去……」歌聲逐漸消失,白髮未老人揚長去遠。
這是金光布袋戲進入旺盛時期,廟會野台演出「超人救援」橋段,魔幻迷離的打鬥氣氛,吸引著台下滿坑滿谷的觀眾爭睹,其熱烈程度絕不輸現今影迷聚集在電影院看美國好萊塢「超人電影」盛況。
回想那段日子正處於六○年代初期,當時美國也正如火如荼興起一股新的藝術風潮 ─ 「普普藝術」(Pop Art)。
天馬行空劇情,顛覆傳統
台灣最早布袋戲發展,主要以各戲團家傳的「籠底戲」演出「潮調」* 「南管」* 「北管」*,活躍於民間廟會祭典。而後隨時代進步,人的生活步調加快,喜好變遷,逐漸演化以劇情為重的「古冊戲」「神怪戲」「劍俠戲」,因為太受歡迎,並於日治時代和新興歌仔戲,共稱為台灣庶民最喜愛的民間兩大戲劇。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為了切割台灣人民與中國臍帶,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規定布袋戲業者必須以「日本人形」演出「皇民劇」,導致台灣布袋戲因為滲入日本文化,遭致不自然變體的命運。
一九四五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台灣回歸「祖國」中華民國統治,布袋戲業者重啟鑼鼓,恢復演出漢文化傳統戲齣「古冊」「神怪」「劍俠」戲 。
剛開始觀眾反映熱烈,但隨時間延續日漸冷淡,且中間又碰上台灣發生「二二八」抗暴事件,人民對新政府恐懼不願外出,再加上國民政府為了防止台灣人民聚眾滋事,禁止布袋戲、歌仔戲外台表演(長達一年多時間),導致不少戲團因此營運困難暫停休業。而其中有知名布袋戲業者李天祿,有感台灣表演環境欠佳,利用空檔至中國巡迴表演順便做考察,並於回程途中攜帶一部《清宮祕史》小說,經過改編成《清宮三百年》戲齣,在台北試驗演出造成轟動,從此帶動台灣布袋戲演出少林「拳頭戲」風潮。
一九四九年,是台灣布袋戲業者擺脫參考漢傳統戲齣重要分水嶺。原因,中國發生國共內戰,失敗的國民黨政府遷徙台灣,與佔據中國的共產黨隔海對抗,台灣島頓時成為反共抗俄基地。
國民政府為了鞏固政權,在台灣實施戒嚴,而對岸的中國共產黨政府也進行鎖國政策,因而波及台灣布袋戲業者,原本可以從香港取得《清宮三百年》延續小說被打斷。導致有業者為了不讓演出開天窗,發揮創造精神,自行編撰少林故事續集,意外大受歡迎,間接促成台灣布袋戲自編自演風氣的流行。
所謂「合主人意,就是好功夫」,布袋戲業者從台下眾多的眼神得知口味,注入現實,附和當時群眾懷日情結和追趕西方流行心態,拼裝、變體、錯亂超越時空魔幻風格的「金光布袋戲」孕育而生。
初創金光布袋戲,主要引用反共抗俄時代背景,劃分「東南」與「西北」正、邪兩派陣營,做為千年鬥爭架構。天馬行空劇情,充斥著仿造民間信仰神祗、歷史聖賢、豪傑,古今東西名士與恐怖猙獰的妖魔邪怪大亂鬥。你來我往,有運氣功、吐劍光、鬥玄機……等等玄奇、懸疑,「仙拼仙」情境,高潮迭起,顛覆傳統。
或許因為演出過度怪誕離奇,逾越主政者教化規範,常被當時報章媒體和衛道人士批評為「怪力亂神」「荒誕不經」……等等,是民俗亂流。
不過,以藝術來自生活的角度看,事實上金光布袋戲的誕生,正符合近代台灣人民的生命價值觀;包括移民族群鬥爭生態、人民多神的信仰觀、江湖賣藥「王祿仔仙」愛吹捧的語言習慣和多次被殖民所導致國族認同混淆,以及盲目追求西洋文明囫圇吞棗,消化不良……等等象徵,是真正能反映戰後台灣人民生命型態的戲劇。
俗艷戲棚,搭配機關佈景
傳統布袋戲棚主要以柴板雕刻組裝完成,精緻雕工宛如小型宮殿,古色古香,美侖美奐,承載著中國古典建築風情。然而,到了金光布袋戲氾濫時期,看戲的觀眾實在太多,導致戲團為了滿足觀眾視野角度和追趕流行心態,戲棚不僅改妝成彩繪圖案,同時舞台也放大如電影寬銀幕一樣巨大。
雖然大部分彩繪戲棚,仍沿襲古典中國宮殿建築風格,但也有戲團業者為了標新立異,創新繪製西方古典建築,羅馬圓屋頂、石柱、雕像,混合中國宮殿或長城碉堡等等,以「後現代」意味濃厚的古今東西建築合併所作的戲棚。
爾後,甚至有大膽的彩繪師顛覆學院教學理論,引用含有螢光劑成分的鮮艷膠漆繪製戲棚、佈景。紅、黃、綠原色的呈現,的確讓戲棚產生「聳擱有力」的俗艷視覺效果。尤其每當夜晚戲棚架設在廟埕廣場,經過特殊燈光照射,反映著各種螢光色彩圖案,燦爛奪目宛如發出萬丈光芒的巨大燈籠,總是能吸引大批觀眾前來圍觀。
暗場:
劇情發展到「千里追兇行,聖俠盲劍生」夜探「殭屍人」神秘洞穴。業者為了製造恐怖氣氛,原本光鮮亮麗的舞臺,機動調整成僅剩下「黑人燈」(螢光燈)微光照射,螢光佈景呈現紫色神秘氣氛。
洞穴裡的「仙角」神龍見首不見尾,只看到五彩金光在黑暗洞口緩緩輪轉,並且透過音樂節奏,傳出起起落落令人毛骨悚然的鬼叫聲;「危險!危險!你真危險囉……」洞穴裡的「仙角」語帶威脅且具立體迴音效果,似乎在預告,這裡即將爆發一場血腥的大屠殺。
深陷敵營,眼睛看不見靠著聽覺辨識敵人方向的聖俠盲劍生,像是魔掌中的小鳥,生命岌岌可危……
聖俠盲劍生將會用什麼方法化解危機?台下觀眾屏息等待劇情發展。
傳統布袋戲演出重點在戲偶的唱腔和身段,因此並沒有太多的機關佈景設計。而後到了金光布袋戲氾濫時期,因為演出內容大致是怪誕玄奇正邪「大傷殺」的劇情。因此,戲團為了要求演出逼真,增添許多視聽輔助器材;諸如,層層變換的螢光佈景、象徵五行的紅黃青黑白的布巾、會旋轉的五彩燈、燃燒火花炭棒、調解機動螢光燈、噴霧器、噴火器、火藥炮台、沖天炮、四聲道音響……等等的機關設備增添效果。劇團之所以如此大費周章,都是為了讓看布袋戲的觀眾有臨場震撼感。
千奇百怪的戲偶造型
布袋戲偶的構造,概略分成兩部分,首要部分是由木頭雕刻經過粉光、彩繪完成的縮小偶頭、手、腳等;另一部分則是模仿古人穿著剪裁製作的服飾、盔冠以及手持法器刀、劍、棍、拂塵、扇、拐……等等。
再將頭、手、腳與服飾、盔冠及各種手持法器組合成縮小人型,即俗稱的「布袋戲尪仔」,或另稱呼布偶、木偶、戲偶。
傳統戲偶身高一般大約八至十二寸,偶頭分成三種型號,一號頭較大,適用於權貴或身體壯碩的帝王、將侯、奸淨、蠻番、神怪等角色;二號頭稍小,適用於斯文小生、柔弱小旦、公末、小丑,三號頭最小,適用童子、婢旦、小人物等等,階級意識分明。
藝術家操演著布袋戲偶技巧,應用熟練靈活的五指撥弄每一個細微動作,栩栩如生宛如真人,這是古人智慧的沿傳。但自從傳統布袋戲轉化成金光布袋戲之後,戲偶為了配合如電影寬銀幕巨大彩棚,身高從八寸、十二寸逐漸提升至十四寸或十四寸以上更大的戲偶。且因為金光布袋戲演出超時空古今東西拼裝內容,戲偶的造型也出現怪誕化、華麗化、流行化趨勢。
戲偶雕刻家根據戲團所提供構想,挖空心思創作,除了雕刻一些民間所崇拜的偉大神祇、歷史聖賢、豪傑、名士等優雅五官的偶頭,或更發揮奇想製作如獸臉、鳥臉、昆蟲臉、布滿眼睛的臉……等等象徵威嚇、壓制力量遠古神話的偶頭。
乃至於,也有為了追趕流行,打破時空仿製當代知名電影明星,戴著打鳥帽、西部帽、魔術帽、留「High class頭」(海結頭)著墨鏡等等現代偶頭。或為了製造噱頭,在偶頭的盔冠上面裝飾閃亮的串珠和會噴霧、吐火、發光、旋轉的骷髏、獸頭等機關來呈現戲偶的多種面相。
之外,在金光布袋戲氾濫時期,偶頭的彩繪也出現重大改變,注入西方流行美學概念,畫眼睫毛、眼影、腮紅,以發亮的螢光亮漆取代傳統漆;所造成戲偶的臉部更加光滑亮麗,尤其 在夜晚「黑人燈」的照射下,更能呈現一股特殊的神秘美感,為金光布袋戲演出效果增色不少。
服飾方面;傳統精緻刺繡僅是選項之一,新服飾加入更多日本和西洋素材,諸如在戲偶肩膀墊上一塊像簑衣覆蓋的日本武士服飾,或是西方紳士披風、圍巾、新娘薄紗、花布、亮片、珍珠、蕾絲邊、兔毛……等等素材,追求潮流企圖明顯。
金光布袋戲如此無禁忌的製作古今東西拼裝變體戲偶,確實讓觀眾有時空倒錯的感覺。但戲偶可單獨當藝術品賞析,透過這些千奇百怪的戲偶造型,可以清楚看到台灣人民思想觀念的混淆和轉折;一方面對漢傳統文化的仰賴,另方面對日本武士道的崇拜,和對西方自由、流行、科技的嚮往。然而,能留住這些時代思潮的痕跡,應該感謝金光布袋戲演出的幕後功臣,諸如徐祈森、徐炳標、許協榮、陳登幸、蔡春地、徐炎卿、劉進春、沈春福等等雕刻家、服飾家們的貢獻。透過他們的赤誠創作,促使金光布袋戲更具時代意義,且更具藝術價值。
東西古典、流行,混合配樂
傳統布袋戲配樂,主要靠後場樂師配合鑼鼓的樂團演奏,然而,到了金光布袋戲氾濫時期,更發展以黑膠唱盤、匣式錄音帶單獨配樂或混合後場樂師配樂場景。
其中最具創意,莫過於主角出場時必定會有時下流行樂曲做為該角色的主題曲。包括知名的斯文怪客、五爪金鷹、玉筆鈴聲世外稀都是採用日本原曲《霧夜燈塔》做出場序曲。
大俠一江山和浪子死囝仔青則用很有江湖味的《江湖的兄弟》《𨑨迌人的目屎》做出場的主題曲。南俠翻山虎則採用有都市遊魂味道的《無聊男性》當主題曲。白馬明珠聖俠還童客以有離別滄桑《可愛的馬》做為主題曲。無敵天皇轎和太上高祖分別用很有民俗熱鬧氣氛的《內山姑娘要出嫁》《臺北迎城隍爺》做主題曲。除此之外,還有更多日曲台詞的流行歌曲,諸如《無情之夢》《愛你入骨》《陳三五娘》《青春機車隊》……等等風行一時的流行歌曲,都被當時的戲團拿來做金光布袋戲重要角色的出場序曲。
武打配樂,一般戲團仍習慣用快版「北管」《風入松》做配樂;「大仙角」出場來一段「北管」樂曲,高亢音調很有仙道味道;男女愛情委婉情境穿插「南管」樂曲柔情萬千;要角出現磅礡氣勢,西洋古典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電影音樂《出埃及記》《荒野大鏢客》樂曲都有人用;描寫恐怖、詭譎氣氛,具有黑色幽默的流行樂《OB恰恰》《大笑之歌》最適合也最多人用。
金光布袋戲這種東西古典、流行兼容並蓄配樂模式,打破過去傳統布袋戲單一樂曲配樂觀念,不僅穩住一般傳統戲迷,更深受愛好新潮的年輕觀眾喜歡。尤其重要的主角出場時,藝術家採用耳熟能詳的流行歌做為該角色的主題曲,不但能讓觀眾產生共鳴,同時也加深對該角色的印象,這些創意做法正符合現代商品行銷概念。
運用火藥,製造台式「杜比」立體音效
金光布袋戲除了演出錯亂時空劇本,搭蓋艷麗戲棚、佈置千變萬化機關、製作希奇古怪戲偶和古今東西混合配樂……等等創新的做法,確實讓觀眾感覺耳目一新,尤其應用火藥爆炸聲音營造武打氣勢更是讓看者嘆為觀止。
當無敵天皇轎出場時,兩位轎夫步伐韻律前進,一邊抬轎一邊喊著:「嘿咻!嘿咻!」同時音樂奏起《內山姑娘要出嫁》流行歌曲,氣勢磅礡。
西北派,最神秘的「仙角」無敵天皇轎一出現,馬上使出龐大氣功打擊東南派煉氣士。東南派的煉氣士被打得完全無法招架,死的死,傷的傷,處境空前危急。
就在此危難時刻,另一邊舞台傳出《臺北迎城隍爺》的歌聲,東南派的救星終於出現了,一位頭髮中分留著兩撇鬍鬚的壯丁,拉著人力車,後面坐著一位由大紅布簾遮掩的神秘人物太上高祖,同樣以強大的氣功反擊無敵天皇轎,企圖解圍受困的東南派煉氣士。
武林盛傳最神秘的無敵天皇與武功最強的太上高祖終於對上了。兩派人馬不停推擠、互撞,一轎一車搖搖晃晃,慘烈搏鬥「砰砰!碰碰!」,電光火炮爆炸不停,炭棒火花像閃電般地交錯,濃濃白煙四起,兩邊的音樂時大時小,吵雜錯亂彷彿天就要翻了似……
這樣經過一段冗長時間打鬥,太上高祖的人力車和無敵天皇的坐轎漸漸的往地下沉沒,舞臺上的火藥爆炸聲卻越爆越激烈……
打鬥進入最後高潮,勝負呼之欲出,觀眾正處於興奮狀態,也是戲劇進入尾聲時刻,謝幕布簾緩緩靠攏,隨後擴音器傳出「緊張!緊張!刺激!刺激!頂先天車拼頂先天,武林傳聞最神秘的西北派無敵天皇與東南派武功最強的太上高祖大車拼;誰勝誰敗?明天即將分曉,欲知如何,請早訂座,多謝!勞力!多謝觀眾捧場。」戲散了,觀眾意猶未盡。
聰明的金光布袋戲演出藝術家們,為了誇張武打氣勢,放棄傳統劍俠戲慣用木屐踩踏地板做法,改以火藥爆破放大聲量製造氣勢,確實達到狂暴視聽效果,像極當今美國科技電影所標榜的「杜比」立體音效。
這種世界首創兼具視覺、聽覺,甚至還摻雜戰爭火藥味道的舞台特效技術,的確讓戲迷有身歷其境的感受。
在好萊塢電影尚未有「杜比」立體音效之前,台灣金光布袋戲藝術家們以土製器材率先演出成功。
《金光布袋戲首部曲 — 戲棚金光布袋戲的魔幻世界》
二次戰後,台灣民間藝術布袋戲所演出傳統戲齣,因為內容陳腐缺乏創意導致無法吸引更多欣賞者共鳴,且加上新電影流行,觀眾追趕時髦,漸漸喪失競爭力。
因此有戲團藝術家意識到危機,開始思索表演形式,放棄傳統教條,進一步改良觀眾較喜歡的神怪、劍俠、拳頭戲,並且注入現實價值,採用視覺更炫麗、節奏更明快的舞臺概念,超越時空,古今東西拼裝、變體,具魔幻風格的布袋戲誕生,被稱為「金光布袋戲」簡稱「金光戲」。
新風格「金光布袋戲」因為具備通俗、包容、自...
目錄
金光布袋戲首部曲 — 戲棚金光布袋戲的魔幻世界
初創金光布袋戲
戲段,「超人救援」
天馬行空劇情,顛覆傳統
俗艷戲棚搭配機關佈景
千奇百怪的戲偶造型
東西古典、流行,混合配樂
運用火藥,製造台式「杜比」立體音效
電影「蒙太奇」的舞台概念
懾人心魄的金光「姓名學」
「王祿仔仙」誇張煽情語彙
「仙拼仙」,「超人」大車拼
「仙角」的隱身術
複合式「綜藝秀」
戲棚金光戲「經典角色」
- 開啟金光罩門的第一支鑰匙 ─ 大俠百草翁
- 正氣參天 ─ 斯文怪客不足生
- 霹靂領袖 ─ 大俠一江山
- 相扑雞仔 ─ 浪子死囝仔青
- 中流砥柱 ─ 三祕
- 情緒武功 ─ 五爪金鷹喘氣破功俠
- 超級文人 ─ 玉筆鈴聲世外稀
- 流行、正義、科技 ─ 西部牛仔,南俠翻山虎
- 紅色死光線 ─ 神奇怪客魔法師
- 滄桑 ─ 生死天注定,流浪度一生
- 武林大罪人 ─ 望遠書生近看白骨人
- 衰尾道人 ─ 阿兄仔雙胞胎兄弟
- 膨風水雞 ─ 踏天踏地踏三光,吞神吞鬼吞四方,宇宙世外祖
- 大姐頭─ 萬教「豬」母歪尾桃
-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 可憐的落魄人
- 人殘,心不殘 ─ 殘俠
- 小人物的狂想 ─ 大俠阿溜
- 道德教化 ─ 六合大忍俠
金光布袋戲演出台灣人民生命價值觀
金光之移民歷史互鬥宿命
金光之自由、功利、世俗多神的信仰觀
金光之「五術」,山、醫、命、相、卜
金光之「王祿仔嘴,胡累累」
金光之日本浪人武士精神
金光之無法抵擋西潮來襲
戲棚金光布袋戲的藝術意涵
- 金光是「超人」的戲劇
- 金光是「神祕」的戲劇
- 金光是「無厘頭」的戲劇
- 金光是「沒教養」的戲劇
- 金光是「夢」的戲劇
- 金光是「流行感」的戲劇
先驅者的禮讚
金光布袋戲二部曲 — 黃俊雄電視金光布袋戲
轟動武林,驚動萬教!
語言的力量
膾炙人口家喻戶曉的金光戲偶
電視金光布袋戲經典角色解讀
- 龍的化身,虛幻領袖 ─ 史艷文
- 務實的「秘書長」─ 劉三
- 背後的黑手「武林大罪魁」─ 藏鏡人
- 貌似「牛伯伯」漫畫的哈迷兩齒
- 魔幻冒險 ─ 忠勇小金剛
-「卡擔你架知!」─ 怪老子
- 喪葬業的代言人 ─ 孝女白瓊
- 好死不如歹活,長命百歲 ─ 秦假仙
- 女性復仇者 ─ 恨世生、女暴君、苦海女神龍
- 殘之極致─ 秘雕
- 金光,浪人武士,西部牛仔 ─ 荒野金刀獨眼龍
金光霸權
毀滅與發揚光大
輪轉
叉路
金光布袋戲三部曲 — 霹靂特殊偶戲動畫
霹靂金光布袋戲
電影化的金光布袋戲
視覺傾向港式武俠電影
金光與武俠的差異與宿命
推理懸疑玄奇的故事鋪陳
戲偶的改良與影響
各項專業的合作成果
特殊偶戲動畫
蛻變
金光布袋戲的原形 — 吳天來劇本公式探討
《大俠百草翁》開啟金光罩門
吳天來劇本公式
-「三祕」
-「三祕」之正氣領袖
-「三祕」之軍師智謀者
-「三祕」之俗世甘草
- 相扑雞仔
- 衰尾道人
- 武林大罪人
千奇百怪的武林「奇人異士」
結語
拼裝 變體 錯亂 錯亂中再生 — 概說台灣「金光藝術」的發展
移民拼裝,庶民首倡「老歌仔戲」
文人價值滲透,轉化成「傳統歌仔戲」
追逐西洋文明,歌仔戲呈現魔幻金光
「菁英」中國意識矇蔽,歌仔戲繼續沉滯底層
中日戰爭,歌仔戲、布袋戲變體演「皇民劇」
回歸「祖國」,民間藝文受抑制
傳統歌仔戲腐朽,胡撇歌仔戲錯亂
金光布袋戲締造輝煌盛世,卻招來政府抵制
庶民自尋出口,催化民間「金光浪潮」
解嚴,藝術家汲取民間「金光浪潮」元素再生
「金光」最能代表台灣美學「符號」
金光布袋戲首部曲 — 戲棚金光布袋戲的魔幻世界
初創金光布袋戲
戲段,「超人救援」
天馬行空劇情,顛覆傳統
俗艷戲棚搭配機關佈景
千奇百怪的戲偶造型
東西古典、流行,混合配樂
運用火藥,製造台式「杜比」立體音效
電影「蒙太奇」的舞台概念
懾人心魄的金光「姓名學」
「王祿仔仙」誇張煽情語彙
「仙拼仙」,「超人」大車拼
「仙角」的隱身術
複合式「綜藝秀」
戲棚金光戲「經典角色」
- 開啟金光罩門的第一支鑰匙 ─ 大俠百草翁
- 正氣參天 ─ 斯文怪客不足生
- 霹靂領袖 ─ 大俠一江山
- 相扑雞仔 ─ 浪子死囝仔青...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