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太混亂太痛苦,我們也不由得隨之起舞;
每天被電視、辦公室、臉書四處橫流的情緒綁架,
我們該如何為自己找一絲自在?
面對痛苦,你可以不要那麼堅強
你要做的是讓心更柔軟,用平常心舒服生活
‧ 我們都希望得到稱讚,可是追求被肯定卻讓人疲憊。
‧ 「我都是為你好」,結果對方沒改變,我卻覺得沒力、暴怒。
‧ 為什麼喝酒或是買東西的時候好開心,卻持續不了多久?
‧ 臉書、LINE這麼方便,可是已讀不回卻讓人好焦躁。
日本超人氣僧侶小池龍之介,繼《不思考的練習》後又一力作
從生到死、從職場到朋友,讓你增加心靈柔軟度、每一天都悠遊自得的五堂課!
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心靈作家章成 真心推薦
即使處於逆境也不焦慮沮喪;即使小有成就,也不會因喜出望外而異常興奮。
就算心情有些動搖,不論是喜是憂,很快又能恢復平靜;這就是所謂「心靈的柔軟度」。
只要試著培養平常心,平穩幸福的生活自然就會降臨。
‧ 人不可能沒有偏好厭惡,心情不可能永遠平靜無波,所以你要接受會動搖的自己
‧ 評價這個動作本身就會帶來傷害,別再把別人和自己當作物件一樣評價
‧ 控制慾其實是「渴望被愛」,希望「大家都覺得我很重要,費心察顏觀色,無條件地愛我」
‧ 快樂令人開懷,但是追求快樂卻容易上癮,越是執著想追求快樂,越會陷入痛苦深淵
平常心並不是「絕對不能打破碗」,有時人難免會失手,不小心摔破碗。這時若能不悲傷也不過於驚訝,只是平靜地將碎片收拾好,所謂的平常心,就寓於這份柔和的心境中。
作者簡介:
小池龍之介
1978年生於日本山口縣。現為月讀寺住持、正現寺住持。東京大學教養學系畢業,2003年成立「家出空間」(離家空間)網站,並往返於正現寺(位於山口縣)與月讀寺(東京世田谷區)之間,持續修行之餘,也教導一般大眾如何坐禪。著作包括《不思考的練習》、《不要生氣》、《超譯佛陀》等。家出空間:http://iede.cc/
譯者簡介:
嚴可婷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職誠品書店,熟悉生活風格與藝術類書籍,對文具精品亦有涉獵。
歷年文字作品散見於《印刻文學生活誌》、《聯合文學》等刊物,並以部落格「玩樂時光playtime」入選資策會第三屆部落客百傑。現為自由譯者;興趣是台北的「路上觀察學」。
章節試閱
為什麼人會產生「喜歡」或「討厭」的情感?
在這一章裡,我們將要思考:為什麼我們會因為人際關係感到疲累,為何無法以平常心與人相處。在報紙的心理諮商專欄,經常會看到包括職場、家庭、親戚、朋友等各種人際關係的問題。我也曾聽說過,「與上司處不來」是辭職或換工作的主要原因,約佔八成。
人際關係的各種問題,其實都與「喜歡某人」或「討厭某人」這些情感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對某人抱著「厭惡」的感覺,他光是站在旁邊,都會讓心情變得很惡劣。而「喜歡」這種感情乍看之下沒什麼問題,但就算欣賞對方,對方卻未必也對自己抱著同樣的好感。最後反而會因為「即使我喜歡這個人,也得不到回報」而煩惱。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自尊就會受傷,因為自己心裡不舒服,反而會下意識地討厭對方。
釋迦牟尼開示我們:「不要見喜愛的人。也不要見不愛的人。」對人的好惡或情感都是「執著」,一定會產生痛苦,因此要引以為戒。心中不存特別的「好惡」或「愛」,的確比較能維持平常心;但是對於像我這樣的凡夫俗子或大多數讀者,恐怕很難做得到。
「喜歡」或「討厭」的情感,可說是人類生為動物的「業」。生命因為有「喜歡」、「討厭」的條件反射,或在好惡產生的興奮驅使下,才得以延長壽命。譬如說我們會對危險的事物產生抗拒,並表現在行動上,像是進行戰鬥,或逃離威脅。
人類經歷了數萬年的演化,從原本不知何時會被動物攻擊致死的艱困環境中存活下來,所以對於察覺「危險」的「嫌惡」感受特別靈敏發達。然而在現代社會堪稱和平的環境裡,這種察覺危險的能力就有點過度發揮了,在不必要的地方處處過於敏感,因此發怒或悲傷,帶來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喜歡」使人採取行動去接近、擁自己需要的事物,有助於維持生命。
動物可說是順應本能而活,對於討厭的事物就敵對或逃離,遇到喜歡的事物就趨之若鶩。這些反應對於維持生命大概都有相當貢獻吧。
這些本能反應至今依然殘留在人類身上。在這些作用影響下,每個人身處團體中,還是會無意識地區分喜歡與討厭的人。即使沒有特別的好惡,仍會不自覺去想:覺得那個人不錯(好像對我有幫助),總覺得那個人有點討厭(可能會對我造成危險、對我有害)。
事先瞭解這種無意識的情感,採取「後設認知」很重要。只要明白先天反應的作用,就可減輕影響力。
「控制慾」
我們對許多事物會投射「喜歡」的情感,但也會產生強大的干擾,譬如想比其他人更突出,或希望別人照自己的話去作,這就是所謂的「控制慾」。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跟人說話時,想要占上風,證明自己比對方更強。即使並非要壓倒對方,甚至想誠心聆聽對方說話,為對方設想提供建議,心裡多少會為自己「有能力提供建議」而陶醉;也就是因為自己比對方優越而喜悅,可能還隱藏著期待別人感謝的心情。
基於內心對他人的「控制慾」,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傾向。所謂「控制慾」,就是想確認自己比對方行,希望別人照自己的期望行動或改變。
如果深入思考「控制慾」的本質,其實是出於「希望被愛」、「想讓大家更愛自己」的心理,與幼兒相似。
控制的形態有很多種,其中最令人滿意的莫過於,自己什麼也沒做,卻受到大家尊敬,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想做的事情都會被優先處理。最好大家都願意奉獻、敬愛自己。
「即使我不說你也應該去做。」
「就算我沒講你也該明白。」
「雖然我沒說出自己的感覺,你也應該察覺得到,並且好好解決問題。」
如果覺得周遭的人都在關注自己,並且自然而然為了我而行動,可以說是徹底達到「控制」的效果,的確令人滿意。
譬如學校老師要是受到學生尊敬,只要一句「不要講話」就能讓教室安靜下來;甚至連「安靜」都不用說,只要一講話大家自然會專心聆聽,覺得「很幸運能上老師的課」,心存感謝。
相反地,有些老師即使對學生怒吼,教室裡依然一片吵雜。想好好管教學生,展現身為教室管理者的威嚴,贏得學生尊敬,卻毫無效果;因此陷入煩躁的狀態。
仔細想想「控制慾」究竟是什麼,就是「大家都覺得我很重要,費心察顏觀色,無條件地愛我」,換句話說,就是希望藉此滿足自己的「慢」,得到快樂。
控制慾的問題在於:如果一個人強烈覺得「即使我不講你也該明白」,很容易落入不想用語言溝通,自己生悶氣的境地。心想「即使我沒講你也該邀我」的人,不會直接表達「我想去」,而是抱怨「你為什麼一直這麼忙」。心想「即使我沒要求,你也該努力工作」的上司,就會挑員工毛病「你怎麼連這種常識都不懂?」
每個人都在無意識間期待:「有人會無條件愛我,瞭解我的心情」,在不知不覺間說話就會兜圈子,讓聽的人難以理解。所以這種期待幾乎都會落空。
其實每個人都是平凡脆弱的,很難具備察覺他人感情的能力,「希望得到無條件的愛」這種「慢」根本不太可能實現。渴求不可能達成的願望,願望當然不會實現,而人也因此感到焦慮,人際關係陷入疲乏。
要求無條件的被愛,追求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全能感」,反而會讓人更寂寞,感到無能為力;接著又會氣自己逃避,結果反而痛苦加倍。
公司由「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構成
上述的「控制慾」與「希望無條件被愛」,在公司或組織之中也隱約可見。雖然在我們是民主國家,公司卻不見得非要依照民主的模式運行。
民主的原則是少數服從多數,但大多數的公司多半不採用這種方式。不論屬下再怎麼反對,上司決定的事情一定要執行。上司支配屬下,屬下聽從上司的命令,也就是由「支配」與「被支配」關係所建立的世界。
上司擁有的控制範圍大於屬下,課長、經理、董事,管理階層的地位越高,職權範圍就越廣,其中決定權最大的是總裁。在公司組織裡,就某種程度而言,的確肯定了「控制慾」。讓優秀人才擁有較大的職權,可以提升公司業績,確實也是追求最大利潤的合理方法。
一間公司為了拓展市場佔有率,也必須不斷努力。在整個社會競爭中,各家公司莫不全力以赴;一旦經營失敗就會破產,或是被其他公司併購,最後不得不接受其他公司的控制。
為了在市場上求勝,因此把競爭導入公司內部,經常調整職務,把權力分配給不同的人,看由誰主事對公司比較有利。
資本主義社會正是以競爭為核心,因此上班族多半都接受這個法則,覺得在工作上必須「成為有領導能力的優秀人才」、「證明自己比周遭的人更傑出」。許多人長期處在公司組織中,他的「控制慾」不僅得到滿足,甚至因為受到鼓勵,不知不覺漸漸變得習慣使喚他人。
身為主管的你,為什麼要讓屬下感到焦慮?
前一節大概介紹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競爭原則;接下來我們要思考,在公司組織的運作過程中,為什麼人際關係會讓人疲乏焦慮。
假設你是主管,要管理約五、六名部屬,這時因為先前提過「人類這種動物的業」,我們會下意識地喜歡或討厭別人,區分出「得力助手」、「討喜的屬下」或「棘手的部下」等各種不同角色。就算你不會口出惡言攻擊不喜歡的屬下,但審視內心,應該會發現自己對待不同屬下的心態確實有所差別吧。
因為公司是「驗收工作成果的地方」,上司一定會對部下有所期待:「請你完成這樣的工作」、「希望你在團隊中擔任這個角色」。這種種期待依上司的想法,或嚴厲或寬鬆;但也的確會依個人標準來評判屬下。在公司中,上司會對屬下給予評價或考核,並以此為基礎,決定他的升遷或薪水,這也是上司應盡的職責。
舉例來說,這裡有五名員工,他們各自表現如下:
A 達到預期表現的九成
B 達到預期表現的八成
C 達到預期表現的六成
D 達到預期表現的五成
E 達到預期表現的四成
這裡談到的表現與「喜歡」、「討厭」的情感直接相關。達成率九成的員工A,對上司當然幫助很大。相反地,達成率只有四成的員工E,就等於是在扯後腿。上司自然會喜歡A,討厭E。
然而,這種喜歡或討厭沒有絕對的標準,而是相對的。譬如當A與E因人事異動或離職而不在原單位,上司很可能會轉而喜歡B、討厭D。在團體中總會出現「喜歡」或「討厭」的情感,這是因為人本來是動物,而且會產生「業」。
商界中有所謂的「2:6:2法則」,可以將組織中的成員歸類,「兩成是優秀的人,六成是普通人,兩成是不合格的人」。人的「喜歡」、「討厭」這些主觀感受,粗略來說,跟這個原理或許有些相似。在「十個人當中,會有兩個喜歡的人,六個沒有特別感覺的人,兩個討厭的人」,我們在無意識中可能會做出這樣的區別,即使想辦法避免,但總是會遇到「不喜歡的人」。
身為屬下的你,面對上司的要求又如何應對?
另一方面,屬下為什麼會對上司不滿,心生疲倦呢?因為屬下「受到支配」,一般來說必須忍耐。只要是組織的一份子,就必須服從上司的命令。
然而,屬下會感到不滿,也是出於「慢」的緣故。由於「慢」的作祟,使人特別覺得不滿足。
譬如屬下抱著「希望上司只對我特別好」的潛在自戀情結,希望格外受到主管重視、特別受寵,透過這種方式,滿足自己心中的「慢」。
就像小孩會為了獨占父母的愛,與兄弟姊妹產生爭執,也和這種情形十分相似(這類爭執並不限於幼兒,隨著孩子成長仍會延續),屬下也希望上司覺得自己很重要。這或許可說是人潛意識的慾望;但通常多半不會得到滿足。正如前述,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在別人眼中「既不喜歡也不討厭」,只有極少數份子能夠被人另眼相看。而且真正成熟的管理者,不會特別偏愛某個屬下。
這種「慢」導致自我膨脹後,會讓人很痛苦。我曾聽過一個例子,某公司的主管特別偏愛一位女職員;她正好是部門裡唯一的女性,所以主管對她特別偏袒,男同事犯錯會受到嚴厲斥責,但換作是她就沒事。只要她稍微努力一點,就會得到稱讚:「妳表現得很好!」
她原本就挺盡責,得到主管誇獎後,就更想把工作做好,成果也不錯。但另一方面,她不知不覺也想「受主管寵愛」、「享受特別待遇」,漸漸變得自負。
後來,這位主管轉調至其他部門,另一位新的男主管走馬上任。新主管對屬下不分性別,一視同仁,犯錯就斥責,表現好就誇獎。
對於其他同事而言,這位主管很稱職。但對她來說,自尊卻受到傷害,不久就引發身心症,最後甚至不得不離職。
如果讓「慢」日漸坐大,最後受苦的是自己。
不希望吃虧的都是我
雖然人都希望「自己特別受重視」,但身為部屬,對於「不公平的待遇」,或「對自己不利」的事總是特別敏感。「只有我吃虧?絕對不行!」這種念頭尤其強烈。
比起其他同事,自己的工作量特別多、或是比較困難、沒什麼意義、只是在打雜等—覺得自己特別委曲,受到不公平對待,這些念頭盤旋在腦海中,導致自尊受損。心裡不禁會想:「我這麼重要,主管卻沒有給我應有的對待,真是灰心,上面的人真是不可理喻」。
如果試著從主管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或許較能理解;要將每天進行的工作完全公平地分配給屬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主管的職責是掌握屬下各別的能力,適當地分配工作,提升組織全體的工作表現,而不是追求公平分配工作給大家。
當然,團隊中的不公或不滿日漸累積,也會影響工作表現,所以某種程度上還是要留意公平分配工作;不過也僅止於此。
身為屬下如果跟其他同事比較,過於在意「不希望吃虧的都是我」、「為什麼只有對我特別嚴格」,自尊就會受挫,對上司也會強烈不滿,並因為人際關係感到疲憊。
「不希望吃虧的都是我」這種心態更進一步,會變成深信自己「比周遭的人更不幸、不快樂」,不斷散發出幽暗的氛圍。這種覺得自己不如人的「慢」,有時候是因為遇到支配慾特別強的人而引起的,譬如被支配慾太強的上司嫌惡與攻擊,漸漸開始相信自己特別不幸。
總之,人的「慢」也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存在。
即使我們不落入負面思考,也不覺得自己特別悲慘,但是達不到上司的期待而被嚴厲教訓的時候,仍有許多人都會覺得自尊受挫。我們不覺得自己特別優秀,也不至於會認為自己很差勁。因此,在工作上遭到訓斥,自己的「慢」會格外受挫。
從上述種種關係看來,部屬想與上司和諧共存,並且維持平常心的秘訣之一就是「放下」。對於不公平的對待、不合理的命令、上司說教所占用的時間—通通當作是薪水的一部分。我們不太可能在完成工作的過程中,一點不愉快也沒遇到。要明白:在「支配」與「被支配」的工作關係中,包含著種種不合理、不愉快的經歷,所以我們才能領到報酬。
如果不能忘懷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只會傷害自尊,讓自己受苦。記得在職場上不要抱持著太強的自我,看淡不合理的事情,平靜地集中注意力於眼前的工作。
上司對屬下要求涉及的範圍與程度,也因人而異。有些上司只要求業績,有的主管希望屬下都開朗富朝氣,有的上司甚至會要求屬下奉承討好。
「配合上司的要求」也是工作內容之一,記得要盡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當我們不夠稱職而被斥責的時候,不要在意面子問題,只要默默努力改善沒做好的地方即可。
有句俗話說:「你不能選擇父母與老闆」,就是因為無法選擇,所以得要接受現實。尤其在職場上,「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是無法改變的。所以我們要接受種種不合理的狀態,而祕訣就是以平常心工作,避免受壓力干擾。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學校教育或媒體一直在告訴我們:「人類應該受到公平對待」,但事實上這個世界裡充滿了不合理的現象,這些訊息可能會讓我們難以接受真相。如果我們要在現實生活中生存下去,就必須擺脫平等的假象,面對不公平的現實。
為什麼人會產生「喜歡」或「討厭」的情感?
在這一章裡,我們將要思考:為什麼我們會因為人際關係感到疲累,為何無法以平常心與人相處。在報紙的心理諮商專欄,經常會看到包括職場、家庭、親戚、朋友等各種人際關係的問題。我也曾聽說過,「與上司處不來」是辭職或換工作的主要原因,約佔八成。
人際關係的各種問題,其實都與「喜歡某人」或「討厭某人」這些情感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對某人抱著「厭惡」的感覺,他光是站在旁邊,都會讓心情變得很惡劣。而「喜歡」這種感情乍看之下沒什麼問題,但就算欣賞對方,對方卻未必也對自己抱著同樣...
作者序
佛教最簡單的定義,就是「減少痛苦的方法」。釋迦牟尼藉由各種不同的說法,如「四苦(生老病死)」、「一切皆苦」,反覆開示我們生存本身充滿痛苦。而信仰佛教的目的,就是看破煩惱與減輕痛苦。
各位正在閱讀本書的讀者,正遇到何種苦惱呢?或許會有不少人覺得:雖然人生有時候很辛酸,但有苦有樂,其實也沒那麼糟糕。也說不定有些人就像過去的我一樣,覺得苦不堪言。
不論你的狀況屬於哪一種,本書將介紹佛教的說法及具體實踐的方法──坐禪,有助於減輕痛苦。
關於人生痛苦的本質,就不在此詳加探討;我想為了減輕痛苦,保持平靜;亦即所謂的「平常心」,正是重要的關鍵。
不論遇到什麼事情,不要慌亂,保持平靜,不因成功或失敗而動搖,不隨外界的變化而感到欣喜或憂慮。只要具備這樣的平常心,就不會因際遇產生變化而動搖,得以持續在人生的道路上前進。即使處於逆境也不焦慮沮喪,即使達到了一些成就、獲得了些什麼,也不會因喜出望外而異常興奮。就算心情發生起伏,不論是喜是憂,很快又能恢復平靜;這就是所謂「心靈的柔軟度」。只要試著逐漸培養平常心,就能減輕痛苦,平穩恬淡的幸福生活,自然而然就會降臨。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瞭解佛教如何解釋痛苦,一起展開「平常心」的練習吧。
此外,本書由朝日文化中心新宿教室舉行的五次「平常心的練習」講座內容,擇要集結而成。承蒙磯野昭子小姐籌備講座、朝日新聞出版社的三宮博信先生協助,在此一併致謝。
合掌
二〇一一年一〇月
小池龍之介
佛教最簡單的定義,就是「減少痛苦的方法」。釋迦牟尼藉由各種不同的說法,如「四苦(生老病死)」、「一切皆苦」,反覆開示我們生存本身充滿痛苦。而信仰佛教的目的,就是看破煩惱與減輕痛苦。
各位正在閱讀本書的讀者,正遇到何種苦惱呢?或許會有不少人覺得:雖然人生有時候很辛酸,但有苦有樂,其實也沒那麼糟糕。也說不定有些人就像過去的我一樣,覺得苦不堪言。
不論你的狀況屬於哪一種,本書將介紹佛教的說法及具體實踐的方法──坐禪,有助於減輕痛苦。
關於人生痛苦的本質,就不在此詳加探討;我想為了減輕痛苦,保持平...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為什麼難以保持平常心?──如何與自尊心(傲慢)共處
從「平常心」聯想的詞彙
所謂「執著」
心靈的制約反應
每個人都有各自習慣性的「條件反射」
「作出評價」等於「直接拒絕」
與平常心相對的是「自我」與「自尊」
社會追求人的「商品價值」
「比較」是自尊與傲慢的根源
自我認同與無我
培養平常心的基本練習
① 瞭解人心原本就會起伏不定,並試著接受包容
② 不要對周遭的狀況評斷好壞
③ 將心當成小孩般對待。斥責只會造成反效果
④ 檢視心靈
第二章 為什麼會對某些人感到嫌惡?──如何與同事、朋友、家人共處而不疲憊
為什麼人會產生「喜歡」或「討厭」的情感?
由於有「控制慾」,所以失去平常心
公司由「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構成
身為上司的你,為什麼要讓屬下感到焦慮?
即使干涉也無法改變狀況,還會傷害部屬
身為屬下的你,面對上司的要求又如何應對?
「不希望都是我在吃虧」
人在某種程度,必須選擇自己的環境
內心若傲慢異於常人,將承受更大的痛苦
承受他人的傲慢,也必須付出代價
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成就,自然會疲憊
第三章 釋迦牟尼教我們喜怒哀樂是什麼──佛教的情感控制
喜怒哀樂究竟是好是壞
由於好惡的直覺反應,使人難以保持平靜
因為既有的「痛苦意識」,讓生存更痛苦
現在發怒,將來一定得償還業報
察覺自身神經系統的作用
多巴胺是否發揮作用?
追求快樂的現代人,其實很痛苦
腦中產生「喜歡」的錯覺
人都受到記憶的束縛
「樂」對身心有益
不強求是「樂」的共通點
享受過程也是處方箋 愛上勤於連絡的男人,反而不幸?!
意外(驚嚇)是心靈的毒藥
嘗試更高層次的包容
走路時的冥想───將意識集中在腳部
坐禪時為什麼要將意識集中於「呼吸」
「樂」的感受是可以培養的
不刻意追求,一切如常
藉由巧妙地運用「樂」,控制「喜」與「怒」
「樂」也存在著陷阱
靜坐冥想時的陷阱
「狂喜」會劇烈毒害心靈
佛教對於喜怒哀樂的解釋
第四章 以平常心面對生老病死──接受死亡的練習
釋迦牟尼最初的說法
求不得苦──想要卻得不到的苦
達摩祖師開示「莫妄想」
「接受」即是平常心
接納自己的弱點
五蘊盛苦──人生充滿痛苦
臨終時,人唯一會帶走的事物
「輪迴轉世」仍然有痛苦
「入滅」即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各人承擔各自的業
佛教對死亡的態度很淡然
面對悲哀的三種反應
釋迦牟尼看破人間各種事
科學上的認識,就是瞭解世界的原貌
從年輕時就作好面對死亡的心理準備
心理越排斥老化,就老得越快
接受疾病的練習
看護老年人而得到的領悟
恢復「好吧,就這樣」的心情
第五章 為保持平常心,平時應養成的習慣──不操之過急、不要放棄
從「非如此不可」的狀態中獲得自由
坐禪的時間
坐禪時應注意──心中產生雜念時,要保持冷靜
關於七覺支
進食的練習
咀嚼與坐禪的共通點
藉由伸展察覺身體的痛處
試著客觀寫下對自己的描述
別對自己要求完美
前言
第一章 為什麼難以保持平常心?──如何與自尊心(傲慢)共處
從「平常心」聯想的詞彙
所謂「執著」
心靈的制約反應
每個人都有各自習慣性的「條件反射」
「作出評價」等於「直接拒絕」
與平常心相對的是「自我」與「自尊」
社會追求人的「商品價值」
「比較」是自尊與傲慢的根源
自我認同與無我
培養平常心的基本練習
① 瞭解人心原本就會起伏不定,並試著接受包容
② 不要對周遭的狀況評斷好壞
③ 將心當成小孩般對待。斥責只會造成反效果
④ 檢視心靈
第二章 為什麼會對某些人感到嫌惡?──如何與同事、朋友...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