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思考」的孩子,一輩子不用父母擔心。
日本最會教孩子的媽媽告訴你,教出「高學力」孩子的祕訣。
【日本Amazaon網路書店,4.5顆星好評推薦】
台灣,2013年畢業的博士生,有95%的人失業。「高學歷」,不再是就業保證書。名校畢業的碩博士,滿街都是;學歷,越來越不值錢。面對高失業率的就業環境,孩子未來的出路,究竟在哪裡?
「我兒子好不容易找到工作,才上班3天,就說壓力太大、公司規定太多,不做了。」
「我女兒說現在工作太難找,大學畢業後要繼續唸書,反正也還沒想到未來要做什麼,先拿到碩士學位再說。」
為什麼成績優異的孩子,一踏入職場,竟會變成抗壓性極差的「草莓族」?孩子的求學過程,明明很順利,從小學習各式各樣的才藝、到名師授課的補習班補習、考上第一志願、從名校畢業;然而,這樣看似「一百分」的人生,為什麼在踏入職場後,就瞬間走調?
許多父母往往因為太愛孩子、希望他們擁有平順的人生,因而自作主張地為孩子安排一堆「提升競爭力」的課程,強迫孩子考上「好學校」、選擇「好科系」。然而,卻從未問過孩子:「這是你喜歡做的事嗎?」總是強迫孩子按照自己安排的「劇本」過生活,於是,孩子變得懶散、不積極,一旦踏入殘酷的職場,很快就會被淘汰。
本書的作者江藤真規,擁有兩個就讀日本最高學府「東京大學」的優秀女兒,除了優異的成績之外,她們對於未來也充滿自己的想法;因為從小,作者就培養孩子成為「有夢想」的人,所以,對於作者的女兒們來說,考取所謂的「名校」,從來都不是自己讀書的「目標」;她們努力唸書的目的,在於實現更長遠的理想。
其實,父母的任務,並不是將孩子培養成「考滿分」的資優生;養育出具備堅強意志力,無論身處任何時代,都能生存下去的孩子,才是父母必須致力去做的事。
◆「學歷」不代表一切,「能力」才是關鍵
職場上的競爭非常激烈,擁有高學歷的人比比皆是,如果孩子只會考試,缺乏待人處事的應變能力,再漂亮的學歷,就只會像一張薄薄的紙,毫無作用。因此,與其強迫孩子讀「前途光明」的明星科系,不如讓孩子做選擇,在自己喜歡的事上努力,孩子才會積極學習,進而提升「能力」。
◆做到5件事,燃起孩子的鬥志
「不要再玩電腦了,趕快進房間唸書!」「明天要交的作業,你不是還沒做完嗎?都快要考試了,你到底在幹嘛?」你是否常常這樣對孩子說,非得要三催四請,孩子才會心不甘、情不願地開始讀書呢?其實,孩子是為自己讀書,並不是為父母;然而,父母一再地強迫,就會讓孩子產生「我是為爸媽而讀書」的心態,自然會變得很被動。所以,作者告訴我們,別總想著「我要讓孩子唸書」,而要思考如何讓孩子自動自發地坐到書桌前,也就是「激發鬥志」。
【方法1】讓孩子建立長遠目標,別只看到眼前的考試成績。
【方法2】常具體地讚美孩子的好表現,孩子進步飛快。
【方法3】客觀而不帶情緒的責備,孩子更容易接受。
【方法4】別總要孩子「忍耐」,幫助他換個角度思考。
【方法5】仔細觀察孩子的變化,多說「你變得好棒!」
◆活用5個訣竅,訓練孩子獨立思考
作者的女兒曾經有過一句口頭禪:「媽媽,接下來我要做什麼呢?」作者便會回答:「嗯……,那妳接下來開始去寫學校的作業吧!」女兒的行動,全部都由作者來決定,完全不是出於自願。當時的作者,滿腦子只想著「要讓孩子按照預定計畫,順利完成每件事」。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獨立思考的權利;訓練孩子如何思考,也是身為父母的任務之一。作者告訴我們,教出「會思考」的孩子,只需要掌握5個訣竅:
【訣竅1】做決定前,先問孩子的想法。
【訣竅2】問完問題,留3分鐘給孩子「想答案」,別急著看到結果。
【訣竅3】先讓孩子把話說完,再表達自己的看法。
【訣竅4】讓孩子感受「愛」,增加自信心。
【訣竅5】別在孩子身上「貼標籤」,相信他一定做得到。
◆掌握3大技巧,讓孩子把妳當成「最好的朋友」
有一次,作者的女兒到同學家裡玩,回到家後,興奮地對作者說:「我同學的媽媽真的很了解我們,她一直很認真聽我和同學說話,不會隨便打斷我們,就像是我們的好朋友一樣呢!」此時,一向覺得自己很善於「傾聽」的作者,詫異地問女兒:「我覺得我也是妳們很好的聽眾呀?」沒想到,女兒竟然這樣回答:「媽媽才不是這樣呢!妳每次都只想聽自己有興趣的部分,只要聽到沒興趣的話題,就會想要趕快結束。」
其實,孩子遠比我們想像中還要聰慧、敏感,父母無意間表現出來的「忽略感」,孩子都能夠輕易察覺。不過,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只要掌握以下3種技巧,就能夠使孩子願意對妳敞開心房。
【技巧1】傾聽孩子的心,建立穩固親子關係。
【技巧2】讚美也要看「時機」,孩子表現好時,給予即時的肯定,更能燃起鬥志。
【技巧3】常對孩子「發問」,引導出孩子真正情緒、訓練多元化思考。
◆「吃苦」,也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課
沒有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生,別怕孩子跌倒、受傷,唯有吃過苦頭的孩子,才能勇敢地接受人生的各種挑戰。孩子真正的「幸福」,並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在遭遇挫折、困難時,永不放棄地站起來,告訴自己:「我一定做得到!」
本書特色:
(1)最清楚的文字內容
作者以淺白易懂的文字,以重點式的條列說明,讓每位爸媽都能輕鬆應用、執行。
(2)最生活化的教養實例
作者以自己養育女兒的經驗,分享教養面臨的困難,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3)最有效的引導方式
作者曾受過專業的訓練,對於孩子的心理以及行為均有深入的了解;只要運用本書中的方法,就能和孩子當好朋友,不再有代溝。
作者簡介:
江藤真規
出生於東京。畢業於御茶水女子大學家政系。現為主張「讓才能開花」的教育教練辦事處Saita Coordination 的代表。同時也是生涯學習開發財團的認定教練。
曾任職於東京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結婚、離職後在25歲時生下大女兒,27歲時生下小女兒。因為丈夫工作的關係,在美國生活了近7年的時間。在美國時以日語講師的身分,教導當地上班族和孩子日語。回到日本後又以英語講師的身分,教導過100位以上的母子英語會話。
從兩個女兒參加國中入學考的經驗中體認到溝通的重要,開始學習教練法。以自身經驗為根基,展開了「教育教練」的工作,對同樣為孩子教育煩惱的父母進行教練指導,給予學習方法的建議。2006年大女兒應屆考上東京大學理科,2008年小女兒也應屆考上東京大學文科。著有暢銷書《教出會唸書的孩子》(采實文化)等作品。
作者網站: http://www.saita-coordination.com
譯者簡介:
連雪雅
生活中少不了日文的陪伴,對翻譯工作懷抱著高度的熱情。譯有《一個人的京都漫步手帖》、《旅行從我的房間開始》等旅遊書,與《天天蔬果汁,癌症不上身》、《愛上小蠻腰,快瘦關節伸展操》、《自然排毒的50個生活小習慣》等實用書,以及《全世界,只有我看得見妳》、《魔女的約定》等小說作品。
章節試閱
★「學歷」不代表一切,「能力」才是關鍵
「學歷」和「學力」,有著明確的差異。根據字典的解釋,「學歷」指的是「求學的經歷。畢業或肄業所得的學位」,而「學力」則是「研究學問所達到的程度、能力」。
我們必須具備的是「能力」,也就是「學力」,而非學歷。然而,我們之所以追求學歷,是因為那是很具體的證明,是容易向他人顯示的證據。
想知道一個人有沒有足夠的「學力」,必須實際相處後才能知道。但是,「學歷」卻可以快速地讓周遭的人了解自己。
日本在經濟高度成長期的時候,學歷非常有用。只要有好的學歷就能比別人更快出人頭地、更快升職加薪。如今時代已經改變,學歷不再是萬能,更何況,學歷也有「有效期限」。
當然,擁有好的學歷,找工作時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可是,進入公司後,不可能只靠學歷就獲得好的評價。學歷的有效期限,最多就是畢業後的3年。
那麼,擁有學歷後,會變得怎樣呢?即使過了最佳的有效期限,學歷也不會就此消失,更無法捨棄,它會一輩子跟著孩子。一旦是以「○○大學畢業」的身分進入公司,往後公司的人都會用「○○大學畢業的△△」來看待孩子,也就是「被貼上標籤」。
假設是東大畢業,走出校門後,周遭的人還會投以羨慕或崇拜的眼光嗎?得到的都只有好的評價嗎?現實並非如此。
「既然以前唸的是那麼棒的學校,這點程度的事一定做得到吧!」學歷會成為「周圍過度的期待」向孩子逼近。如果這個學歷是孩子自己期望得到的,那麼這股「期待」會成為振奮孩子的原動力。為了不讓學校蒙羞,孩子會很努力。
◎周遭的期待感,反而是壓力的來源
「期待」這兩個字聽起來很正面,應該會有激勵自我的作用。可是,如果是「違反自己的心意,在父母的要求下去唸的學校」,又會變得怎麼樣呢……。此時,周圍的期待就會變成令孩子無法承受的沉重壓力。
「東大畢業的人,連這點事都不會做嗎?」
這句話會變成壓垮孩子的巨大壓力。
「不應該是這樣的。」
「我那麼努力唸書考進好學校,根本毫無意義。」
「結果只換來痛苦的人生。早知道會這樣,當初就不參加考試了。」
「到底是誰叫我去考試的……?」
最後,孩子就會將埋怨的矛頭指向父母。
「你們只顧自己,完全不顧我的感受……。」
「我根本就是爸媽的玩具……。」
像這樣,對最愛的父母心懷怨恨,造成令人難過的結果也不是沒有可能。
◎孩子也有「選擇人生的權利」
有位A先生曾告訴我他自身的經歷。畢業於某知名國立大學的A先生是位學識淵博、沉著穩重的人,當時他通過還很少人考過的國中入學考,進入有名的完全中學就讀。大學也是應屆考取,過著極為平順的菁英生活。
A先生擁有任何人都羨慕的學歷,但小時候的他過得並不幸福……。總是很開朗的A先生只要提到小時候的事,就會臉色一沉像是變了個人。
參加過國中入學考的A先生,當初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報考。雖然當時的他很愛玩,卻也放棄了玩樂,努力唸書成功通過考試。不過他和最愛的母親關係也因此改變了,這件事讓他很難過。一直以來都很溫柔的母親,在他開始準備考試後,突然性情大變……。
在父母的壓力下,心不甘情不願地參加考試。當時他沒對父母說過什麼,也不曾對父母的決定感到懷疑。後來,他感受到一股無形的壓力在告訴他「你一定要唸○○大學」,於是完全沒考慮要去唸其他學校,進入了父母所期望的大學。
即便如此,他還是沒有對自己的生存方式感到疑惑,直到進入社會開始面對自我,他才發現自己的青春時代像是破了洞一樣,感到憤恨埋怨。最後他想到的全是自己被父母強迫唸書的回憶。這股憤怒情緒的矛頭自然地指向了他的父母。
當然,在他過去的那段歲月中還是有許多愉快的回憶,但「自己重要的時期被剝奪」這種被害意識相當強烈,造成了A先生內心的創傷。我想,A先生的母親一定也是因為愛他、為他著想,才會要他參加考試。她也是費盡了心思在養育他。
儘管後來A先生的人生很成功,親子間的關係卻出現裂痕,這樣似乎不能算是成功的結果。
在決定要唸哪所學校的時期,哪怕是一句話也好,如果當時A先生的母親有聽取他的意見,讓他唸想唸的學校,或是讓他知道,自己有「決定人生」的權利,或許就不會發生令人遺憾的結果。
★「會思考」的孩子,說話也會有自信
充滿自信的人很有魅力。不依賴他人、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會怪罪他人,靠自己的力量行動,有著亮眼表現的人非常有魅力。於公於私都能全力投入的人,究竟是擁有了什麼呢?
我是這麼認為的,他們擁有「思考的能力」。「思考後,照著自己所想的行動,然後靠自我的力量開創人生」。想做什麼、想過怎樣的生活,自己的性格、喜好是什麼,像這樣「能夠面對自我思考的人」,自然有一股吸引力。
如果想度過充實的人生,擁有「思考」的能力很重要。
有「思考習慣」的人,總是會問自己:「我想做什麼?」、「我想變得怎麼樣?」從別的角度觀察自己,探索自己的內心,也就是懂得「思考」。只要具備思考的能力,就能隨時面對自己的心情。因此,請讓孩子養成思考的習慣。
當然,唸書也是很重要的事。想讓孩子把書唸好,就要讓他們思考。如此一來,孩子唸書時就會想到自己的將來。如果希望孩子多思考,應該怎麼做才好?這一點都不困難。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說句話,就能讓孩子迅速養成思考力。
◎多問「你是怎麼想的?」讓孩子動腦思考,說出意見
像是這句話:「你想怎麼做?」
光是這句話,就能讓孩子的思路產生很大的變化。
另外,這是我從美國媽媽們身上學到的話:「你是怎麼想的?」美國的媽媽們把這句話當成口頭禪般,經常對孩子說。
除了自己的孩子,就連對孩子的朋友也會這樣問。習慣成自然。起初還不太習慣這句話的我,每天聽著聽著也就漸漸習慣了。而且當我察覺時,我也已經開始會這麼說。
只是說了這麼一句話,孩子就會努力地動腦思考,體內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只要被問到問題,人都會自然地去尋找答案,變得很積極,想要表達自己的意見。
美國的孩子們年紀雖小,說起話來卻顯得頭頭是道。或許是因為他們是在意見被傾聽、被尊重的狀態下長大,言談間總是充滿自信。因為知道擁有自我很重要,所以能夠很有自信地表現自己。
孩子們今後必須生活在無國界的時代,「教出會思考的孩子」是我們的使命。
★學會「教練法」的3大技術
「教練」如果細分起來,是由百個以上的技術所構成。其中,最重要的三大技術就是,「傾聽」、「稱讚及認同」、「發問」。只要學會這三項技術,就等於學會了教練。
(技術1)傾聽
就是聽,聽就對了。「傾聽」是很重要的事。因為,人都需要「被傾聽才能活下去」。
我們的日常生活總是充滿變化,每天在生活中都會接收到許多刺激,接收到的刺激必須宣洩,宣洩的最佳管道就是「說話」。對人類而言,說話非常重要,無論是大人小孩都很需要「能傾聽自己說話的人」。
尤其是孩子,每天都會有新發現,心裡總是有許多想說的話。父母傾聽孩子說話,讓孩子盡情地說,他們就會產生「這樣就夠了」的安心感。這種安心感會培育出孩子的「幹勁」。
「傾聽」是建立安定親子關係的開端,也是培育孩子幹勁的源頭,更是溝通上是最重要的要素。
「傾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運用耳朵聽取聲音,這樣就是傾聽了嗎?答案是「No」。光是用耳朵去聽,並不代表就是在傾聽。
「傾聽」是指,對對方的事感到有興趣,專心聽對方說的話、理解對方,這才是「傾聽」。除了言語外,對方的表情、音調、說話的速度、身體的動作等也要注意,從這些部分去留意是否有其他含義。
「這個人到底想說什麼」,針對這一點,請從所有的面向去觀察,這才是「傾聽」。為了能仔細地傾聽,必須要有這樣的態度。乍看之下似乎很簡單,其實是頗為深奧的行為。
若要更進一步達到「有效地傾聽」,就必須學會某種程度的技巧。學會技巧後,請專心聽別人說話,等到能夠聽出對方想說的話,你便已是「懂得傾聽的人」。傾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對方」。
想成為好的傾聽者,需要進行練習,成為好的傾聽者後,看到的世界會變得截然不同,接收到的情報也會改變。只要懂得為對方傾聽,人生就會改變。
◎父母越專心聽,孩子說話越認真
「好,來聽吧!」聽孩子說話的時候,你曾經像這樣先做好心理準備嗎?我想應該沒有吧!基本上,我們都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聽孩子說話,反正隨時都能聽,所以不會刻意挪出時間。
因為這樣的想法,聽孩子說話時就變得漫不經心。或許是覺得孩子說的話沒那麼重要,所以總是邊做其他事邊聽,如此一來,你就聽不到孩子「真正的心情」。
但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卻以為自己很了解孩子真正的心情,任意給予孩子我們的意見。有意識地傾聽,是指對孩子說的話,要專心投入地去聽。
專心地聽,你應該會聽到平時沒聽過的「訊息」。當父母表現出仔細留意、用心傾聽的態度,孩子說話時也會變得很認真。對自己說的話負起責任,不再隨便亂說話。
當然,也不是每次聽孩子說話時,都得全神貫注。就算5分鐘也好,請先放下手邊的事,有意識地傾聽孩子說話。你會發現,聽到的內容改變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表達方式也會出現變化。
(技術2)稱讚及認同
進行教練時,常會用到「承認」這兩個字,簡單地說就是「稱讚」及「認同」。在開始接觸教練之前,我並不常用到這兩個字。雖然承認是非常重要的事,可是因為太過理所當然,所以我們常會忽略。
◎讚美越多,孩子越有自信
教育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指出做不到的部分,對孩子說「不可以這樣!再努力一點!」的奮起式教育;另一種則是讚美孩子,使其進步的教育。這兩種方式都沒有對錯,依孩子的個性或狀況,選擇適合的就好。
不過,想讓孩子心情愉快,展開自發性的行動,使用「讚美式教育」最為理想。我和年幼的孩子們在美國生活時,影響最深的就是讚美式教育。美國的教育就是主張讚美孩子,使其進步。
不管是誰,受到讚美都會感到開心,即便是大人也一樣,更何況是心思單純的孩子,一定更加開心,並成為「我這樣很棒」的自信來源。因此,讚美孩子時根本不需要猶豫
「太常稱讚孩子,久了他們就會習慣,效果難道不會變弱嗎?」我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也有人認為,先稍微稱讚,再慢慢的增加,這麼做是不是比較好?
我不這麼認為。讚美的話並不是說出口就會消失,說再多次還是存在。所以也不會因為太常稱讚孩子,效果就會變弱。因此,請不要吝惜稱讚孩子,只要覺得孩子很棒,就大方的讚美他吧!不管被稱讚幾次,孩子都會很開心。
◎讚美不能拖,「當下」就要稱讚孩子
此外,讚美也要看「時機」。孩子被稱讚後會感到很開心,那是因為他「現在」有了好表現。假如錯過「現在」這個時機,之後才給予讚美,孩子會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被讚美。而且,稱讚的人也會因為缺乏說服力,使孩子獲得的感動變薄弱。
另外,我也被問過這樣的問題。
「可是,現實世界很嚴苛,如果老是在簡單的事上稱讚孩子,當他們面臨現實時,會不會變得無法應對?」我的答案仍然是「No」。因為孩子每天都在成長。面臨嚴苛現實的那一天到來前,在我們眼前的孩子已經成長為成熟的大人。現在先預想將來最糟的情況,然後什麼都不做只是靜靜地等待,這樣的想法未免太荒謬。
趁現在多讚美孩子,讓孩子具備「我什麼都做得到」的堅定意志,將來就算遇到再困難的問題,也能擁有思考、應對的能力。受到讚美後,會提升孩子的自我定位,使他們能夠以自己的力量去思考事情。
◎讚美孩子的變化,他才會感到「被認同」
在此,也和各位分享一個讓我非常開心的受讚美經驗。如今能夠寫作出書的我,其實學生時代最棘手的科目就是國文。成績也總是最差,對作文感到恐懼,很怕寫文章。
這樣的我,剛開始寫第一本書時,比起期待我更感到不安。經過不斷的嘗試與失敗,努力學習別人如何寫作,仔細斟酌怎麼下筆,慢慢地累積文章的量。內心充滿不安的我,就在這種自信薄弱的狀態下開始寫作。
然而某天,有位我非常尊敬的出版業界人士突如其來地稱讚了我。「江藤小姐,你的文筆變好了!」至今我仍清楚地記得,當時聽到那句話我開心得快要跳起來。不光是開心,還有種一切被認同、努力被了解的寬慰感。
究竟是什麼讓我產生了那樣的感受呢?假如當時對方是對我說「江藤小姐,你的文筆很好」,我也會那麼開心嗎?想著想著,我終於明白自己為什麼那麼開心了。因為那句「文筆變好了」是在稱讚我的「變化」,所以我才會那麼開心。
因此,請各位試著用「變厲害了」取代「好厲害」,想對孩子保持關心,必須仔細觀察孩子的情況,察覺他們的變化,並透過言語讓孩子知道。這麼一來,孩子會產生很大的自信,自然能向前邁進。
不要只讚美結果,要著重於過程的變化。對孩子的變化越敏感,就會有越多好事發生。
(技術3)發問
「發問」在職場上也相當受用,只要被問到問題,就會自動地思考答案,人類就是擁有這種本能的生物。換言之,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透過「發問」來控制對話。
藉由發問,還能引導出對方的心情。心情是一種在大腦內不斷變化的情緒感受,很難用言語來表達。可是,透過發問能夠引導出自己也不知道的真正心情,讓思考變得明確,對整理思緒來說,是非常有效的技術。
和孩子對話時,透過發問可以改變以往的溝通過程。思考將來的願景、想做的事情、決定志願學校等,要「讓孩子決定」某件事的時候,請先試著向孩子發問。不過,應該怎麼問才好呢?不妨參考下列範例。
◎多問孩子「為什麼」,引導他思考並說出真正的想法
「發問」方式大致分為兩種,包括「開放式問題」和「封閉式問題」。請各位回想看看,平時最常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發問。
「功課做了嗎?」
「書唸完了嗎?」
「明天的東西都準備好了嗎?」
我想應該很多人都是這樣發問的吧!不過,這種方式與其說是發問,倒不如說是「確認」,父母只是向孩子確認自己想知道的事。身為父母的我們總是想掌握孩子的狀況,所以常會問這種確認式的問題。
但是,孩子被問到這種問題時,通常只能回答「是」或「不是」。回答後,對話就結束了。這種讓對話難以發展下去的發問方式,稱為「封閉式問題」,適合用在想快點知道答案、獲得結果時。
相較於這種發問方式,另一種則是「開放式問題」。就是在問題中提到「何時」、「在哪裡」、「和誰」、「做什麼」、「怎麼做」,即英文的5W1H(When、Where、Who、What、Why、How)。
這種開放式問題的回答很廣泛,孩子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時,可以自己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回答。比起封閉式問題,這種問題會讓孩子回答得更積極。
當中特別有效的是,What(何者(人事物)、做什麼、發生什麼),以及How(怎麼做、如何做、以怎樣的方式去做 ) 。
為了回答這種問題,孩子必須認真地面對自己的心情,好好整理自己的想法。因為沒有標準答案的存在,孩子得靠自己思索、做出回答。
常聽到有人說現在的孩子都不會思考,但「思考的運用」是一種習慣。只要父母習慣性使用What和How向孩子發問,孩子一定會養成「思考的習慣」。
「為什麼?」、「怎麼做?」、「發生了什麼事?」經常問孩子這樣的問題,親子間的對話就會發展得很好,還能讓孩子仔細地思考,引導他們說出更多話。養成向孩子發問的習慣後,孩子也會習慣整理自己的思緒,表達自己的感受。
◎誘導式的發問,容易讓孩子無法思考
並非任何問題都能引導出對方的想法,尤其是所謂的「誘導式發問」。這是一種誘導對方依你的期望來回答的話術,是一種控制對方心情的發問方式。
其實我以前也經常不自覺地做出誘導式發問,為了讓結果符合自己的期望,讓孩子覺得是在表達自己的意見,發問時我會刻意使點小心機。雖然獲得的結果和用「去做~」的命令口吻相同,但表面上卻以「我有問過孩子的意見」來掩飾,其實只是讓孩子說出決定好的答案,悄悄在問題中置入壓力。
「明天要補習,今天有什麼一定要做的呢?」
「你應該知道什麼才是對的吧?」
這可說是半脅迫的發問方式,讓孩子無法思考,只能去想該如何回答出令父母滿意的答案。這和面對自己、整理自己的思緒再回答的狀況相差甚遠。
發問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做出回答的人是孩子,事先設定好答案的誘導式發問毫無意義。必須讓孩子能夠動腦思考,面對自己、說出自己的想法,才是有效的發問。
當孩子對你說出的問題表現出若有所思的樣子時,就代表問題問得相當成功。「嗯~,這樣啊……」如果孩子像這樣沉默不語,那就表示他正在認真地思考。
◎想讓孩子有鬥志,要多用「應該怎麼做?」取代「為什麼?」
與其說是發問,應該說是「負面的話」比較貼切。可怕的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和孩子對話時,卻常會使用這種「負面的話」。
「你為什麼不會?」
「為什麼要做那種事?」
「你怎麼老是這個樣子?」
當父母這樣問時,到底是希望孩子怎麼回答呢?不管如何回答,都會換來一頓責罵,既然這樣,倒不如什麼都別說還比較好。
面對這樣的問題,孩子只會沉默,默默地低著頭,等待父母消氣。然後,孩子會「學習」到什麼呢?什麼都沒有,他們心中只會產生許多負面想法,開始對父母抱持著不信任感,唸書的意願下降,喪失鬥志與自信。
當孩子的成績不如預期時,父母不要用負面的話來排解自己心中的煩悶,請試著花點心思向孩子「發問」。試著用「應該怎麼做?」來取代「為什麼?」努力讓孩子的心情保持正面積極。
把「為什麼不會?」改成「下次應該怎麼做就會了呢?」
把「為什麼不做?」改成「應該怎麼做你才會呢?」。
為了孩子經常保有積極的意識,父母不妨常說「應該怎麼做才會?」讓孩子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
儘管如此,父母終究只是平凡人,沒辦法總是用冷靜的態度提醒自己「不要罵孩子,想想看怎麼問孩子」,這點我能理解。知道孩子做錯事,氣過頭而對孩子問了消極的問題,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時候,不要責怪自己,只要再問孩子「積極的」問題就可以了。
說出口的話不會消失,但你有許多重新說的機會,這些重新說的話可以再度帶給孩子活力。
★先接受自己,就能接納孩子的想法
如果你問我:「我總是和孩子產生磨擦,應該怎麼做,才能心平氣和地接受孩子的想法呢?」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請先接受自己。」
一個愛自己的人,才有能力愛周遭的人。很了解自己的人,才能接受與自己不同的人。而能夠對自己說「沒問題」的人,一定也能對別人說「沒問題」。
所以,不妨做到下列四件事,先從接受自己開始做起吧!
(1)設定「截止日」,能有效減輕壓力
「這個也要做、那個也必須處理,還有很多待辦事項,如果不趕快做……。」如果手邊有非做不可的事,就會產生很大的壓力。此外,非常在意某些事情的時候,也會讓人無法對其他事付出心力。
其實,像這種因為「有很多事要處理」而引起的壓力,訂下「截止日」是有效減輕壓力的方法。做法很簡單,問問自己:「我想在什麼時候之前,解決這個問題呢?」、「我想在何時之前完成?」只要訂下明確的「截止日」即可。
先將截止日寫在紙上,然後,針對該日期,思考如何進行,以時間序列的方式,寫出「中間目標」。這麼一來,就能看到具體的進度,原本模糊不清的課題,也會變得比較明確。
為了自己的事、孩子的事,整天忙得暈頭轉向的媽媽,只要在待辦事項的清單內,加上「何時之前完成」的「截止日」,工作效率就會大幅提升。決定「截止日」的時候,我會使用空白處較大的月曆來寫。首先,在想達成的日期處,寫上「○○完成」,然後往前推算「目標達成一半」的日期,並寫在月曆上。
寫好之後,目標就幾乎達成三成了;接下來,再照著月曆上的安排展開行動。按表操課較不易讓人感到煩惱或不安,時間也會變充裕,也能有效減輕壓力。
(2)有夢想的媽媽,教出樂觀的孩子
大部分的媽媽一被問到:「妳將來想做什麼事呢?」總是習慣先回答:「我想我可能做不到。」、「我只是想想而已。」、「這樣說或許有點奇怪……。」然後才小聲說出自己的夢想。
雖然一開始會說些客套話,但是,談論起自己夢想的媽媽們,都會非常開心。不管夢想的達成機率為何,只要「擁有夢想」,就是一件很棒的事。可是,為什麼成為媽媽之後,談論自己的夢想時,反而會聲音會變小,沒有自信呢?或許是社會的價值觀認為,媽媽不可以有自己的夢想。
難道因為要為孩子奉獻自己的人生,所以不能擁有夢想嗎?的確,媽媽要守護孩子。她們身上背負著讓孩子成長、獨立的重要任務。話雖如此,難道就必須捨棄一切嗎?
我並不這麼認為,媽媽當然可以擁有自己的夢想。有夢想的人,就會變得很積極、有活力,才能養育出更棒的孩子。現在的妳,是否過著屬於自己的人生?就算用盡心力協助孩子,為了家庭付出一切,妳還是必須過「自己的人生」,為自己的責任做選擇。
「母親」的身份,常會讓人不知不覺只注意孩子的事,回顧我自己的人生,我發現我能用心體會自己的感受,擁有自己的夢想,也很樂意與人分享;因為我想好好享受人生。
「說這種話可能有點奇怪……。」不要再說這樣的話。養育孩子成人後,仍然有只屬於妳的人生在等著妳。擁有夢想、擁有自信,活出自己的人生,讓孩子看看這樣的妳吧!
我認為,送給孩子最棒的一句話就是「不管到了幾歲,人生都很快樂」。
(3)工作再忙,也要空出時間與孩子聊天
最近,職業婦女越來越多,結婚後打算立刻辭職、專心當家庭主婦的現代女性,則越來越少。
我很欽佩有工作的媽媽們,在努力工作之餘,對孩子的教育也很用心。她們付出的心力究竟有多少呢?送孩子補習,在家也要盯好孩子的課業,準備便當讓孩子帶去補習,也很認真做家事。
可是,如果因為過度努力而迷失「目標」,那就不好了。能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只有下班後的短暫時光。雖然有很多必須要做的事,但是,為了心愛的孩子,請務必保留與他們相處的時間。就算時間很短也沒關係,先放下手邊的家事,看看孩子,和他說說話,這是育兒過程中,最重要的時間。
為了製造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可以花錢買到的時間就去買吧!比如搭計程車、上網購物等,都是達到時間效率化的方法。這麼一來,就會多出不少時間。
此外,如果有可以縮減時間的道具,也請多多利用。丟掉不需要的東西,讓家裡變整齊,也能製造時間。請將這些時間用來與孩子相處,教育他們成為心胸寬闊的人。
(4)懂得傾訴的母親,教出快樂的孩子
許多媽媽都是待在很孤獨的環境,每天過著只有孩子的生活。在孩子還小時,經常因為無法按照預期的方式來養育,而感到心煩。
當孩子開始上學後,「不認真唸書」又令你感到頭痛。等孩子再大一點,進入叛逆期,妳又會擔心,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關於孩子將來是否要繼續升學,也因為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討論,產生不安感。在這些過程中,媽媽都必須孤單地面對所有問題。
成為媽媽後,比起選擇自己真正想認識的朋友,通常都會為了配合孩子,和孩子朋友的媽媽成為朋友。對方是否接受自己、是否處得來……,在這當中,隱藏著非常敏感又困難的問題,有時候又會變得很孤獨。
此時,請不要自己一個人煩惱。找個人傾訴,比學習許多知識都來得有效。偶爾聽聽不同行業的人說話,也是不錯的方法。找時間出去走走,認識新的朋友,也能有不同的發現。
為了讓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別只是忍耐,讓自己擁有更多選擇,不只是為自己好,孩子也會因此而受益匪淺。
★「學歷」不代表一切,「能力」才是關鍵
「學歷」和「學力」,有著明確的差異。根據字典的解釋,「學歷」指的是「求學的經歷。畢業或肄業所得的學位」,而「學力」則是「研究學問所達到的程度、能力」。
我們必須具備的是「能力」,也就是「學力」,而非學歷。然而,我們之所以追求學歷,是因為那是很具體的證明,是容易向他人顯示的證據。
想知道一個人有沒有足夠的「學力」,必須實際相處後才能知道。但是,「學歷」卻可以快速地讓周遭的人了解自己。
日本在經濟高度成長期的時候,學歷非常有用。只要有好的學歷就能比別...
作者序
【前言】只要改變平時對孩子的說話方式,他就會出現驚人的轉變
「小學生要上『補習班』嗎?」
「是啊!為了讓孩子順利考進理想學校,小學就要開始補習。因為入學考試都很難,一定要補習才考得上。」
「欸,已經在學校上過課,也寫了作業,還要再去補習班上課嗎?」
「是啊,要上到晚上9點呢!」
「蛤~!小學生上課到晚上9點?這太奇怪了!」
這些對話是以前我住在美國時,絞盡腦汁向美國人解釋,日本孩子們的補習情形。
不管我說明了幾次,他們就是無法理解日本的國中入學考是怎麼一回事。只要聊到日本孩子們的生活,最後多半是以「It's crazy!」(這太瘋狂了)做為結尾。
或許是聽到原本應該在外頭跑跑跳跳、盡情閱讀喜歡的書、和朋友歡樂嬉鬧的孩子們,必須被迫過著那樣的生活,所以才會說出「Crazy」這個字。
◎陪伴女兒面對考試的過程,也發現自己在教養上的不足
如今在日本,國中入學考已被當作是「稀鬆平常」的事,但仔細想想,父母確實讓孩子面臨著很辛苦的事。
其實,我以前也讓孩子們經歷過那樣的事。的確非常辛苦又很瘋狂,所以,不應該只讓孩子承受,父母也必須給予支持。辛苦的不只是孩子,父母也是身心俱疲。
在那段時期,我曾經想過好幾次,「這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孩子今天應該很想和朋友玩吧?」、「這麼做對嗎?這樣就會考上了嗎?」
偶爾,腦中會閃過在美國常聽到的「Crazy」這個字。
但是,我並沒有放棄。不,正確地說應該是「我已經無法放棄了」。一旦進入那個過程,要放棄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經常感到煩惱、不安,卻還是持續進行的就是「國中入學考」。
不過,現在我很肯定地認為,當時沒有半途而廢,一直撐到最後,真是太好了。除了辛苦的回憶,透過這個考試,我與女兒們也獲得了許多。
同時,也讓我有反省的機會,像是「當時要是多這麼做就好了!」、「當時要是這麼說就好了!」那樣的想法促使我後來開始學習「教練法」。然後,現在的我也投身於「教練」的工作。
學習「與孩子對話」,就能改變孩子
「教練法」是什麼?也許不少人都曾經聽過。「教練法」的英文是「Coaching」,源自於美國,導入日本已超過10年,這是一種「促使對方展開自發性行動的溝通技術」。除了商界,教育界也經常使用。
乍聽之下似乎很難,其實並不是什麼特殊的技術,只是在平常的對話中,以「引導出對方真正的心情」為目的的溝通手法,我也是很輕鬆就學會了。
「引導對方」、「引導孩子」及「促成孩子的自立」,就是「教練」的目的。學習「教練」的過程中我發現,「教練」和育兒一樣,只要能將「教練」的精髓帶入親子對話,不管對象是父母或孩子,都會非常有效。
爸爸、媽媽成為孩子的教練,在日常對話中運用這種「表達關切」的方法,引導出孩子的可能性,和孩子一起朝著目標前進。
我強烈地感受到,這對正值考生時期的孩子來說,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也能讓瘋狂的狀況變得比較輕鬆。只要將「教練法」帶入日常生活中,改變對孩子說的話,孩子的反應會出現驚人的變化。
◎父母的一句話,讓孩子有驚人的轉變
我在出版第一本書《平凡媽媽教出會唸書的孩子》後,有許多考生家長向我諮詢。其中,最多的是關於「國中入學考」的問題。我常聽到許多家長的描述,他們面對的情況,比我過去更加嚴苛。
當然,每個家庭都有著各自的煩惱,假如有10個人,煩惱的事就有10種。不過,這當中有個共通點。那就是,每個父母都發自內心地愛著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幸福是他們最大的願望。儘管國中入學考很辛苦,卻都是出自於對孩子的愛,這一點無論是過去或現在,都不曾改變。
因此,我更加希望幫助各位家長順利地面對考試,並開始思考,有什麼是父母可以做的事。
我接受過的諮詢中,非常多人提到「如何跟孩子對話比較好?請教我具體詳細的做法」。因此,本書將「父母該怎麼做才能成為孩子的教練?該怎麼跟孩子對話比較好?」的「親子互動方式」,彙整成「教練法」給各位。
書中的內容除了適合家中正有考生的家長外,如果希望增進和孩子間的關係,也很適合閱讀。本書中的每個「教練法」都很簡單,適合立刻在家中執行。
只要改變平時對孩子說的話,他就會出現驚人的轉變。若本書能幫助各位家長讓心愛的孩子擁有最棒的考試經驗,那將是我的榮幸。
江藤真規
【前言】只要改變平時對孩子的說話方式,他就會出現驚人的轉變
「小學生要上『補習班』嗎?」
「是啊!為了讓孩子順利考進理想學校,小學就要開始補習。因為入學考試都很難,一定要補習才考得上。」
「欸,已經在學校上過課,也寫了作業,還要再去補習班上課嗎?」
「是啊,要上到晚上9點呢!」
「蛤~!小學生上課到晚上9點?這太奇怪了!」
這些對話是以前我住在美國時,絞盡腦汁向美國人解釋,日本孩子們的補習情形。
不管我說明了幾次,他們就是無法理解日本的國中入學考是怎麼一回事。只要聊到日本孩子們的生活,最...
目錄
【前言】改變孩子,從「父母說的話」開始
第1章 現今社會需要的是「會思考」的孩子
【媽媽知心話】孩子的人生劇本,該由他自己來寫
1「考上」只是起點,勝負才剛開始
2沒意見、沒想法,無法在社會上生存
3「學歷」不代表一切,「能力」才是關鍵
4會思考的孩子,說話也會有自信
5「過度保護」不是愛,反而會害了孩子
第2章 教練法是什麼?
【媽媽知心話】名校學歷,不是幸福保證書
1什麼是教練(Coaching)?
2教練法為何重要?
3學會「教練法」的3大技術
◆傾聽 ◆稱讚及認同 ◆發問
4學會「教練法」,讓我打開孩子的心
第3章 「鬥志」──激發孩子潛力的幕後推手
【媽媽知心話】給孩子的命令越多,他就越被動
1讓孩子有想唸書的鬥志,而不是逼迫他
2讓孩子為自己讀書,父母只要打氣就好
3逼迫式的教育,教不出自發的孩子
4 活用5個方法,讓孩子「產生鬥志」
【方法1】讓孩子有自己的目標
【方法2】有技巧的「讚美」,孩子進步更快
【方法3】父母的一句話,比「禮物」更能激發鬥志
【方法4】換個角度想,「痛苦」就會變「快樂」
【方法5】稱讚孩子的變化,多說「你變得好棒!」
第4章 做到5件事,教出會思考的孩子
【媽媽知心話】「吃苦」,也是孩子的人生必修課
1孩子的自動自發,得從「會思考」開始
2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5個方法
【方法1】做事前,先詢問孩子的想法
【方法2】別急於看到結果
【方法3】先聽孩子把話說完,再表達你的看法
【方法4】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愛的」,增加自信
【方法5】放下成見,別對孩子「貼標籤」
3孩子的未來,要讓他自己思考
第5章 有活力的父母,教出積極的孩子
【媽媽知心話】教養孩子,也能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1放下身段,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自己的幸福
◆套用「積極公式」,孩子沒有做不到的事
◆別人的教養方法,參考就好
◆沮喪時,問問自己:「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2別人的眼光,不必太在意
◆別讓過度的努力,使自己筋疲力盡
◆人都是自私的,別太在意別人說的話
◆盡力就好,不需凡事都要求完美
◆學會捨棄,媽媽的心也需要放假
3先接受自己,就能接納孩子的想法
◆設定「截止日」,能有效減輕壓力
◆有夢想的媽媽,教出樂觀的孩子
◆工作再忙,也要空出時間與孩子聊天
◆懂得傾訴的母親,教出快樂的孩子
4父母有想法,孩子就獨立
◆不是為了孩子,而是為自己去做
◆人生很長,孩子不是你的全部
◆先了解自己的情緒,孩子才會懂你
◆看見自己的價值,才能學會珍惜
◆走出框架,別再設限自己
◆孩子出生,不代表就該放棄夢想
◆活用「育兒經驗」,幫助需要的人
◆想像10年後的自己,放大夢想
◆「教練法」的發問範例
5用力付出愛,讓「幸福」傳承下去
【結語】人生,是無止盡的學習過程
【前言】改變孩子,從「父母說的話」開始
第1章 現今社會需要的是「會思考」的孩子
【媽媽知心話】孩子的人生劇本,該由他自己來寫
1「考上」只是起點,勝負才剛開始
2沒意見、沒想法,無法在社會上生存
3「學歷」不代表一切,「能力」才是關鍵
4會思考的孩子,說話也會有自信
5「過度保護」不是愛,反而會害了孩子
第2章 教練法是什麼?
【媽媽知心話】名校學歷,不是幸福保證書
1什麼是教練(Coaching)?
2教練法為何重要?
3學會「教練法」的3大技術
◆傾聽 ◆稱讚及認同 ◆發問
4學會「教練法」,讓我打開孩子的...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