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看「女人慈禧」走向「政治慈禧」的孤寂之路。
從慈禧可悲、可恨的一生,我們看到了權力如何迷人、如何殘忍、如何腐蝕人心
歷經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四朝,她垂簾聽政四十七年。
她,是慈禧太后。
她,有功、有過。
然而,面對列強侵略與朝廷腐敗,即使是男人,或許也不敢介入那段亂世。
她原本只是來自滿洲鑲藍旗的一般少女,通過選秀,進入後宮,開始了蛻變為慈禧太后的過程。人們說,她為了確實地掌握權力,毒死慈安皇太后;又說她不顧國家財政捉襟見肘,准許奕譞挪用海軍軍費,推動重修清漪園,直接造成甲午戰爭的失敗;或是指責她的無知,相信義和團,並公然向八國聯軍宣戰;更令人髮指的是,她親手發動戊戌政變,造成中國現代化的腳步嚴重落後。
這些,真的就是事實嗎?是不是還有我們所不知道的慈禧,埋藏在歷史裡?
而在政權光環底下的慈禧,面對丈夫咸豐帝的懦弱、兒子同治帝的荒誕與早逝,她內心如何轉折?當她看著一手栽培的光緒帝企圖跳脫她所設的格局展開百日維新時,慈禧是否有著恨鐵不成鋼的遺憾?
四十七年的垂簾聽政,數千年帝國王朝的終結,在面對列強環伺、帝國腐化、西風東漸的交會時刻,原本只是單純蘭貴人的慈禧太后,如何運用她的權力,面對這些壓迫與挑戰,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位置?
隋麗娟教授講述慈禧,首重全面系統。她把慈禧的一生,按照紀事本末與通鑑編年的歷史體裁,向廣大觀眾和讀者,全面鋪展,娓娓道來。《說慈禧》全書列為二十七個題目:選秀入宮、榮為貴妃、暗爭皇權、叔嫂聯手、實施政變、垂簾聽政、整飭吏治、壓制奕訢、初興洋務、別樣舐犢、歸政同治、同治之死、二次垂簾、「君臣」母子、慈安之死、置換軍機、蝟集后黨、曲折親政、光緒大婚、六旬慶典、釜底抽薪、「規範」變法、「母子」反目、廢帝風波、珍妃之死、光緒賓天、慈禧大葬。全書總述慈禧一生的政治與生活、性格與本色。體大思精,邏輯嚴謹,語言流暢,敘事生動,編排得體,實屬不易。
──清史專家 閻崇年
作者簡介:
隋麗娟
哈爾濱人,1985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後就讀於吉林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獲史學碩士學位。現任哈爾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和研究。著有《晚清巨人傳.曾國藩》等三部學術著作,發表相關學術論文三十餘篇。
相關著作
《說慈禧》
章節試閱
榮為貴妃
咸豐年間修纂的《玉牒》中記載:「蘭貴人那拉氏,道員惠徵之女,咸豐四年甲寅二月封懿嬪。六年丙辰三月,封懿妃。七年丁巳正月封懿貴妃。」 慈禧即將跨進的後宮意味著什麼?對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君主來說,他的後宮意味著六宮粉黛、三千佳麗、鐘鼎玉食。入則黃羅傘蓋,出則寶馬香車、僕從如雲。要不怎麼歷史上無數的人,寧可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如項羽一樣喊出:「彼可取而代之!」
對於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來說,在前殿是君王,在後宮是主宰、是他率性而為的樂園。而對於後宮的佳麗來說,這裡卻並非樂土,因為在這個超級大家庭裡,真正的男人只有一個,皇帝的雨露有限,不能遍施,而可以承露的女人又無所不在,於是人們為了爭奪皇帝的性愛而拚殺,擁有了皇帝的性愛等於增加了生育皇子的機會,一旦皇子繼承了皇位,即可「母以子貴」。為了獲得和鞏固皇帝的寵愛,後宮不斷上演著一幕幕人間悲劇。南宋光宗寵愛皇后李鳳娘,可有一次回到宮裡後,無意間盛讚某宮女雙手粉白異常。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就在第二天,光宗居然收到一個盛著這雙小手的食籃。失敗者或慘死,或深居冷宮,用孤獨埋葬紅顏,無聲無息中,與草木同腐。順治帝十三歲時,在母親與攝政王多爾袞的決定下,迎娶了莊妃姪女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后,由於順治帝不喜歡這樁父母「包辦」的婚姻,於是在順治十年廢掉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將她移出中宮,降為靜妃。從一而終的社會準則,不允許她另擇他愛,可憐的博爾濟吉特氏,只能在冷宮裡艱難度日。還不到二十歲的她,生活已無幸福可言,她的生活狀況只能稱之為活著,不能用「生活」或「幸福而快樂的生活」來形容。 對於即將進宮的慈禧來說,後宮處處瀰漫著濃濃的血腥之氣,這一點她不可能毫無所知。她應該清楚地意識到了,在未來的日子裡,擺在她面前的道路只有兩條:一是竭盡所能,獲得皇帝的寵愛,在夾縫中求得生存;二是聽任命運的擺布,成為後宮傾軋的犧牲品。
而剛剛入宮的慈禧就已面臨著極大的競爭壓力,因為與她先後入宮者共計四人,其中包括貞嬪、雲嬪、蘭貴人(慈禧)、麗貴人。 貞嬪,鈕祜祿氏,咸豐帝即位之前就已入藩邸,登基後立刻由貞嬪晉封為貞貴妃,一個月後被立為皇后,是什麼原因使她入宮後就獲得如此的厚愛歷史缺乏記載,但由偏愛轉而頗受重視是順理成章的判斷。雲嬪是咸豐帝在藩時的侍妾,她比較了解咸豐帝的習性。四人當中,麗貴人的容貌和體態都是佳中最優者。除此之外,民間傳說圓明園裡還藏有美女,名為「四春」。我們不知道慈禧宮中生活的細節,但在咸豐四年,也就是入宮後兩年,慈禧獲得了咸豐帝賞識,由蘭貴人晉升為懿嬪,這一轉變讓我們相信,慈禧贏得了皇帝的歡心。她曾對身邊人自豪地說過:「入宮後,宮人以我為美,咸妒我,但皆為我所制。」從這段得意的表白中,可以看到她為了贏得皇帝歡心所做的努力以及由此而招來的「同行」嫉妒。 然而,慈禧的確以美色成功地贏得了咸豐帝的心。慈禧究竟美到什麼程度?她自己沾沾自喜的形容是「宮人以我為美,咸妒我」,容貌美到遭人嫉妒的程度。我們現在可以零星見到一些慈禧晚年的畫像,從今天的審美角度來看,慈禧依然可以稱之為端莊。在慈禧晚年與她有過近距離接觸的人當中,一位是德齡(一八八六-一九四四年),為滿族人,其父裕庚是清朝外交使臣。她曾隨父在日本住了四年,又在法國住了四年。一九○三年歸國後,慈禧得知德齡姊妹通曉外文,便召她們入宮,成為太后的第一女侍客,深得慈禧的寵愛和信任。她對慈禧的容貌評價道:「太后當伊在妙齡時,真是一位風姿綽約、明媚鮮明的少女,這是宮中人時常稱道的;就是伊在漸漸為年華所排擠,入於老境之後,仍依舊保留著好幾分動人的姿色咧!」另一位是美國女畫家卡爾,她於一九○四年八月進入清朝宮廷為慈禧太后畫像,與慈禧朝夕相處九個月之久,並將自己的親見親歷記錄於《慈禧寫照記》中。在書中她寫道:「我看眼前這位皇太后,乃是一位極美麗、極和善的婦人,猜度其年齡,至多不過四十歲(其實慈禧已年近七旬),而且其性情佳麗嬌好,使人一見便生喜悅之情。」「慈禧太后身體各部分極為相稱,美麗的面容,與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條的身材和烏黑光亮的頭髮,和諧地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太后廣額豐頤,明眸隆準,眉目如畫,口唇寬度恰與鼻寬相稱。雖然其下頷極為廣闊,但絲毫不現頑強的態勢。耳輪平整,牙齒潔白得如同編貝。嫣然一笑,姿態橫生,令人自然欣悅。我怎麼也不敢相信她已享六十九歲的大壽,平心揣測,當為一位四十歲的美麗中年婦女而已。」
然而後宮佳麗,個個優秀,哪個都是精挑細選的美女,皇帝身處其中,移情別戀、見異思遷是常有的事。對於慈禧來說,維護與鞏固皇帝的專寵,還需要具備別人無法替代的潛質,那就是後宮「皆為我所制」。慈禧用一步步的精心設計制服他人,贏得皇帝的愛心。這才是她走向成功的要素。 一開始,她努力接近皇帝,贏得他的喜歡。這是後宮中所有的嬪妃都想做到的,但又不一定做得好。我們不知道慈禧究竟用了什麼方法使皇帝喜歡她,但慈禧一向機敏開朗、洞悉人性、善體人意,也許是這些留住了皇帝的心。而其他嬪妃如玟貴人徐佳氏在這方面,卻出現了閃失。玟貴人入宮後初封為常在,因為她頗有姿色,所以不久就晉升為玟貴人。咸豐五年,不知玟貴人做錯了什麼事,咸豐帝極為惱怒,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把她降為常在。二十多天過去後,皇帝仍怒氣未消,餘恨難解,再次下令把玟常在降為官女子,一下子又降了兩級。官女子實際上就是陪皇帝睡覺的宮女,地位極為低下。徐佳氏在一個月內由主子一路降為奴婢,連降三級,但表面上又不敢表現出怨恨和悲傷,只能在夜間以淚洗面,似乎咸豐帝也覺得自己的做法有些過分,所以在八天以後,又恢復了她的常在地位,不久之後又晉升為貴人。而慈禧則憑藉她的特質,常蒙皇帝恩幸,成功地躲過了這些無謂的懲罰。
其次,要為皇帝生下皇子。慈禧知道只憑美麗可人、侍應得體並不能確保皇帝的專寵,只有為皇帝生下兒子,才能獵取皇帝的心。子嗣興旺是龍脈延續的保證,這是皇帝最為渴望的一件事,更何況此時咸豐帝還沒有一兒半女。
可咸豐帝是一個子嗣不旺的人,姑且不與他的五世祖康熙帝的三十五子、二十女相比,就是與他父親道光帝九子、十女相比,他也是大為遜色,直到咸豐四年他還沒有自己的骨肉來到人世(他一生只有二子、一女,且二子皆夭折)。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時間裡,正是中國人口迅速增長的時代,至鴉片戰爭前,中國人口已由清初的幾千萬攀升到四億多。
慈禧深知,後宮佳麗如雲,可就是沒有給皇帝生子的,她想率先生子占得先機,因為「母以子貴」,她可以憑藉生子提高自己在後宮的地位。然而,設想是沒有用的,慈禧不能懷有皇子,除了咸豐帝子嗣不旺以外,也可能與慈禧身體疾患有關係。每遇經期,她都會「腰腹脹痛,胸滿嘔逆」。入宮兩年,此病症雖未見惡化,卻也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為此,慈禧在太醫的幫助下,精心調理。在保留至今的清代《宮廷醫藥檔案》中記載了太醫診治時所開的藥方: 懿嬪調經丸:香附一兩童便炙、蒼朮一兩、赤苓一兩、川芎三錢、烏藥一兩、黃柏三錢酒炒、澤蘭一兩、丹皮八錢、當歸八錢,共為細末,水發為丸,綠豆大,每服二錢,白開水空心送服。
這份藥方,經當代中醫評議,主要是養血調經、行氣活血、止痛散淤,足以證明慈禧年輕時患有痛經等婦科疾病。後經不斷調治,慈禧「濕飲漸開,脹痛稍減」,堅持診治,「諸症皆好」,月經不調之病得以痊癒。 咸豐五年六月,慈禧終於懷孕,並於咸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一八五六年四月二十七日)下皇子載淳。從慈禧懷孕到生產,皇帝及後宮所有人,都對此保持高度關注,因為這是咸豐帝的長子,也是皇帝迄今為止的唯一繼承人。咸豐帝興奮不已,揮筆寫下了「庶慰在天六年望,更欽率土萬斯人」等詩句。 咸豐帝高興之餘,更是重獎有功人員。首先,將西直門內新街口二條胡同路北的一所官房賞給慈禧的母親;其次,慈禧的地位也由此發生了急遽變化。《清皇室四譜》記載:「(慈禧)六年三月生皇子,是為穆宗(同治帝)。旋詔晉懿妃,十二月行冊封禮。七年十二月晉懿貴妃。」 由此可見,慈禧因為誕育了咸豐帝的唯一皇子,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後宮五級的嬪,而為四級的妃,而為三級的貴妃,且因咸豐帝沒有設皇貴妃,所以她已經躍居後宮第二位,僅次於皇后。這一年她二十四歲。
第三,要駕馭皇帝。由於生下了皇子載淳,慈禧地位一躍而成為宮中第二,僅次於皇后。按照一般女人的思路與生活軌跡,此時就可以享受這顯赫的榮譽,等待兒子繼承皇位、做太后。可慈禧不這樣想。她不認為她宮中的地位可以高枕無憂,畢竟她當時只有二十四歲。專制體制所賦予皇帝的權力是無所不在的,生殺予奪是他的權力,順治帝不高興即可廢皇后,而貴妃的立與廢更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慈禧要穩固宮中的位置,就必須駕馭皇帝。皇帝是人,他不可避免也有各種各樣的習性與缺點,只是看慈禧是不是能充分掌握對手的特性,並加以利用。 慈禧有一項後宮嬪妃們無人能抵的能力──能讀寫漢文,這在當時的滿族婦女中是極其可貴的。因為滿族婦女與漢族婦女一樣,不能入學,學習文化知識的途徑十分單一。因此,慈禧是宮中嬪妃中既能掌握滿語又能讀寫漢語的「雙語」模範。 不但如此,慈禧繪花鳥畫也很有天分,在圓明園居住時,「因日習書畫以自娛,故后能草書,又能畫蘭竹」。惲毓鼎《崇陵傳信錄》中記載:「西后入宮時,夏日單衣,方校書卷,文宗(咸豐帝)見而幸之。」
炎炎的夏日,她單衣伏案,校讀書卷,說明了她對讀書有極高的興趣,也同時說明慈禧知書識字。至於她掌握漢文的程度,從她垂簾聽政後要求罷免恭親王奕訢的上諭中可見一斑。
節錄上諭部分文字如下: 「種種情形等弊,嗣(似)此重情,何以能辦公事!查辦雖無實據,是(事)出有因,究屬曖昧知(之),難以懸揣。恭親王從議政以來,妄自尊大,諸多狂傲,以(倚)仗爵高權重,目無君上。看朕沖齡,諸多狹致(挾制),往往諳(暗)始(使)離間,不可細問。」 慈禧所起草的共計三百餘字上諭中,錯別字竟高達十二個,語句亦不甚通順,足以證明其運用文字的能力不高。咸豐帝逃避現實,寄情聲色,對於國事窮於應付。由於慈禧能讀寫漢文,有些奏章就讓慈禧代閱。「時時披覽各省章奏,通曉大事」。在披覽奏章的時候,慈禧逐漸通曉了國家大事。
咸豐帝為了省力氣,有些奏章,就改為口頭諭示,命慈禧代筆。好在內閣呈送御覽的奏疏,絕大部分屬於報告性或對各省督撫重大事件的指示意見,一般皇帝的朱批是「知道了」、「依議」等簡單的字,對慈禧來說不是難事。 《崇陵傳信錄》即記載了:「時洪楊亂熾,軍書旁午,帝有宵旰勞瘁,以后書法端腴,常命其代筆批答奏章,然胥帝口授,後僅司朱而已。」 至於軍機處奏摺則關係軍國大事,咸豐帝必須朱批具體指示方略,要皇帝親自動手。但依慈禧的機敏與聰慧,很快就對朝政運作、君臣分際,了然於胸,為她以後的執政打下了堅實基礎。當第二次鴉片戰爭向縱深發展的時候,英法聯軍突破了清軍道道防線並攻陷天津,北京門戶洞開,天子之都暴露於侵略軍的砲火之下,如何應對這百年未有的變局,是考驗一個統治者是否具有雄才大略的關鍵時刻。面對這樣的局勢,咸豐帝與慈禧的表現完全不同。 《崇陵傳信錄》記載:「英法聯軍突破了清軍道道防線並攻陷天津這日,正逢咸豐帝在圓明園的天地一家春與后妃共宴。酒至一半,軍機處奏報,英、法聯軍已陷天津。咸豐帝痛哭不止,皇后鈕祜祿氏與諸嬪妃哭成一團,只有慈禧一人走向前來對痛哭不已的皇帝建議:『事危急,環泣何益。恭親王素明決,乞上召籌應會之策。』」巨變面前,咸豐帝的懦弱、無主見暴露無遺,在他痛哭與束手無策之間、在尋求逃避國家巨變的危難時刻,慈禧卻有著與咸豐帝截然不同的表現,冷靜、沉著、敢作敢為。
慈禧在不露聲色、談笑風生間將至高無上的皇帝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成為後宮中僅次於皇后鈕祜祿氏的第二位重量級人物。然而,與忠厚、質樸的皇后截然不同的是,慈禧對於前殿男人間權勢的爭奪、大局的掌控有著更為敏銳的感覺和判斷,她不斷地將在後宮與嬪妃爭鬥的經驗滲透到太和殿那屬於男人一統天下的世界中。 她有著自己所獨具的能力,那就是洞悉人性、工於心計、個人至上、臨危不懼、敢作敢為,這正是專制帝王所應具備的素質。
榮為貴妃
咸豐年間修纂的《玉牒》中記載:「蘭貴人那拉氏,道員惠徵之女,咸豐四年甲寅二月封懿嬪。六年丙辰三月,封懿妃。七年丁巳正月封懿貴妃。」 慈禧即將跨進的後宮意味著什麼?對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君主來說,他的後宮意味著六宮粉黛、三千佳麗、鐘鼎玉食。入則黃羅傘蓋,出則寶馬香車、僕從如雲。要不怎麼歷史上無數的人,寧可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如項羽一樣喊出:「彼可取而代之!」
對於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帝來說,在前殿是君王,在後宮是主宰、是他率性而為的樂園。而對於後宮的佳麗來說...
作者序
臺灣版/序言
親愛的臺灣讀者朋友:
獲悉《說慈禧》即將由城邦麥田出版社在臺灣出版發行,我的心情一半是欣喜,一半是惶恐。 欣喜是因為自己的作品能得到越來越多的讀者瞭解。當您在文字述說中,與我共同回憶一百多年前的那段歷史,去感受那個時代最具權威的女人──慈禧太后──的喜怒哀樂時,您給予我的是莫大支持和鼓勵,這是我的希冀,也是我的幸福。 惶恐是因為擔心我的述說、解讀過於簡略和膚淺,不能使您了解慈禧太后人生經歷和情感世界的全貌。她的一生貫穿了中國近代歷史上最為多變和複雜的時期,簡略的述說不足以展示她生活的全貌;她的人生遭際多種多樣,過於膚淺的解讀不能夠顯現她多層面的人生。 由此,我知道給慈禧太后寫一本傳記,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她是中國歷史上的「名人」,直到今天她在我們生活中的知名度,不亞於任何一個中國歷史上的人物,一直是正史、野史、演義、民間傳說爭相報料的題材,以及人們街頭巷議的熱門話題。 她又是中國歷史上幾乎被蓋棺論定的「名人」,提到她總會和「禍國殃民」、「窮奢極欲」、「大權獨攬」、「賣國求榮」等形容詞聯繫在一起。特別是文學影視作品中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無論對她做出怎樣符合歷史實際的描述與分析,也很難轉變人們先入為主的印象。 對此,有朋友曾關切地問我:「清朝歷史上那麼多有影響的人物可寫,妳為什麼單單選擇慈禧太后?」我不知怎樣回答。可我常常問自己:為什麼不能寫她?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寫她呢? 慈禧太后把持清朝政權四十七年,如果將她的一生按照紀事本末與通鑒編年的歷史體裁做一個全景掃描,無疑就是一幅晚清社會的︽清明上河圖︾。她十七歲入宮,在美女如雲的紫禁城裡,機警巧妙地躲過了一次次暗算。在極具競爭與挑戰的環境裡,由貴人一步步獲得升遷,直到以太后身分垂簾聽政。她在操控政權的歲月裡,兩度垂簾、兩決皇儲,控制王公大臣於股掌之間,既發動辛酉政變、鎮壓戊戌變法,又推行清末新政,她的每一項決策都關乎清王朝的命運發展。 在中國內憂外患之際,她做為統治集團的決策者沒有帶領中國這艘古老的航船駛出急流險灘。面對列強的瓜分豆剖、割地賠款,她讓中華民族遭受的是「竭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屈辱。 要了解近代歷史,不了解真實的慈禧太后,一定是片面的。 怎樣才能了解真實的慈禧太后?我以為應該從知人論世的角度出發,將慈禧太后從「乾癟的木乃伊」還原成一個有血有肉的女人;從她的人生際遇和她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出發,來探討她的功過成敗。這就是本書的目的。
親愛的讀者朋友,讀過這本書後,您同意我上述觀點嗎?期待著您的評論。謝謝!
隋麗娟
二○○九年三月六日
序╱閻崇年
受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邀請,在《百家講壇》大型系列節目中,全面系統地講述慈禧,隋麗娟教授是第一人。她的電視講稿,經過整理、充實、推敲、完善,以《說慈禧》為書名,由中華書局出版,現在同廣大讀者見面了。 我和隋麗娟教授雖說是清史界的同行,但在《百家講壇》之前,各忙各的,從未謀面。《說慈禧》在《百家講壇》播出後,我們只見過一次面,通過一次電話。一天,我和隋麗娟教授在同一個現場錄影,我在前,她在後,我剛錄完在休息室裡,隋教授匆忙到休息室向我打個招呼問候,便走向她的錄影現場;電視臺《隋麗娟‧說慈禧》第一講剛播完,隋教授打長途電話給我,虛心地徵求意見,我說我剛看過,這一講講得很精采!不久,有的觀眾告訴我「演講精采」,也有的觀眾對我說「好評如潮」!
《說慈禧》出版之際,我想起了歷史學高雅與通俗的關係。我做學術研究,也寫通俗讀物,還在電視臺做系列講座。我的體驗是:為學術難,為通俗不易,為電視通俗更不易。同樣,學術說慈禧難,通俗說慈禧很難,電視說慈禧更難。為什麼呢?因為一則,慈禧是皇太后,她的後宮生活,大多不見於正史記載,難於尋覓其真實蹤跡;二則,慈禧是女人又是政治家,執掌權力時間太長,既凸顯做為女人慈禧的特點,又恰如其分地評述她的政治生涯,錯綜複雜,很難拿捏;三則,太平天國烽火,燃遍大半中國,局勢紛亂,民生維艱,不大便於評述;四則,慈禧處於特殊的國際變局中,西方列強,威逼清朝,屢次侵略,割地賠款,國難當頭,辱莫大焉;五則,清宮史料,浩如煙海,外文資料,多如牛毛,窮畢生精力,難窺萬一;六則,電視時間緊促,語言亦須精練,不容囉嗦拖遝;七則,受眾面寬,士農工商,童叟婦孺,眾口難調;八則,對慈禧的評價,學界分歧大,民間爭議多,眾說紛紜,分寸難定。因此,既全面系統又綱舉目張,既嚴謹高雅又生動通俗,這樣來講述慈禧皇太后的一生,實在是一件很難、很難、很難的事情。
隋麗娟教授講述慈禧,首重全面系統。她把慈禧的一生,按照紀事本末與通鑑編年的歷史體裁,向廣大觀眾和讀者,全面鋪展,娓娓道來。《說慈禧》全書列為二十七個題目:選秀入宮、榮為貴妃、暗爭皇權、叔嫂聯手、實施政變、垂簾聽政、整飭吏治、壓制奕訢、初興洋務、別樣舐犢、歸政同治、同治之死、二次垂簾、「君臣」母子、慈安之死、置換軍機、蝟集后黨、曲折親政、光緒大婚、六旬慶典、釜底抽薪、「規範」變法、「母子」反目、廢帝風波、珍妃之死、光緒賓天、慈禧大葬。從以上綱目可以看出,從慈禧被選做秀女入宮,到光緒帝死亡,總述慈禧一生的政治與生活、性格與本色。體大思精,邏輯嚴謹,語言流暢,敘事生動,編排得體,實屬不易。
清朝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清朝十二帝中,孝莊皇太后身歷前四朝──太祖朝、太宗朝、順治朝和康熙朝;慈禧皇太后則關係後四朝──咸豐朝、同治朝、光緒朝和宣統朝。經常有人問慈禧太后與孝莊太后之異同,慈禧太后與孝莊太后的相同點:她們都是大清國的皇太后,都年輕守寡,都輔佐年幼的兒子為君──順治八歲繼位,同治六歲繼位,也都高壽──孝莊太后享年七十五歲,慈禧太后享年七十四歲。但慈禧太后與孝莊太后又不同:孝莊太后所處的清朝如日東升,慈禧太后所處的清朝則如日昏落;孝莊太后在後臺參與朝政,慈禧太后則在前臺御政;孝莊太后輔佐兩代幼主,慈禧太后則掌控兩代幼主;孝莊皇太后在皇位繼承上按大清家法辦事,慈禧皇太后則在皇位繼承上過多考慮葉赫那拉氏家族的利益;後世對慈禧太后微詞多,而對孝莊皇太后肯定多等等。
在進行歷史通俗化講述時,應注意正史與野史的關係。其一,正史不一定全可信,野史也不一定全不可信。對正史與野史的資料都應當甄別、篩選、考據、分析,特別在引用野史資料時,應當慎重、特別說明。其二,應注意史實與傳聞的關係。市井野聞、坊間俚語、道聽塗說,難以置信。如莊妃勸降洪承疇的故事,源於野史,純屬戲說。其三,應注意史實與戲說的關係。戲說是戲文,歷史要真實,應分清戲說與歷史,千萬不可把戲說當歷史。
史學學術化與史學大眾化,其思維與表述的路徑不同:史學的學術化主要是提出問題、搜集史料、審慎考據、分析論證、科學表述、做出新論,是一個求實求是的邏輯過程。而史學的大眾化主要考慮對象的十個不同──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階層、不同文化、不同時間、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國籍,其關注熱點,其知識需求,既要有引人入勝的故事,又要有豐厚扎實的史實,應盡量地以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準確表述,滿足廣大受眾的願望與要求。然而,史學學術化與史學大眾化也有共性,這就是求實求是,向大眾準確地傳遞歷史資訊。
一本書像一個人一樣,總在不斷地完善。《論語‧為政》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裡是說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一本書的流傳歷程,也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如果每十年算一段,十年修訂一次,經過三、五次修訂,雖不敢說是爐火純青,卻可以說是減少遺憾。願以此同著書人共勉。 是為序。
臺灣版/序言
親愛的臺灣讀者朋友:
獲悉《說慈禧》即將由城邦麥田出版社在臺灣出版發行,我的心情一半是欣喜,一半是惶恐。 欣喜是因為自己的作品能得到越來越多的讀者瞭解。當您在文字述說中,與我共同回憶一百多年前的那段歷史,去感受那個時代最具權威的女人──慈禧太后──的喜怒哀樂時,您給予我的是莫大支持和鼓勵,這是我的希冀,也是我的幸福。 惶恐是因為擔心我的述說、解讀過於簡略和膚淺,不能使您了解慈禧太后人生經歷和情感世界的全貌。她的一生貫穿了中國近代歷史上最為多變和複雜的時期,簡略的述說...
目錄
第一回 選秀入宮
慈禧,原只是一位名不見經傳、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怎麼就入了後宮成了咸豐帝眾多後妃中的一個?皇帝選擇后妃的標準是什麼?
第二回 榮為貴妃
後宮佳麗,個個優秀,哪個都是精挑細選的美女,皇帝身處其中,於是慈禧用一步步的精心設計制服他人,贏得皇帝的愛心。
第三回 暗爭皇權
咸豐帝彌留之際,口述了兩道諭旨:立載淳為皇太子;派肅順等八大臣輔弼,贊襄一切政務。此時年僅二十七歲的慈禧,會如何應戰,安排自己的未來呢?
第四回 叔嫂聯手
咸豐帝遺詔的內容,並未確定兩宮太后與八大臣的權責,然而,八大臣來勢洶洶,權力有駕馭皇權的可能。於是,慈禧找來恭親王奕訢,共謀對策。
第五回 實施政變
為了讓自己由幕後走到臺前,代小皇帝臨朝執政,除了不露聲色地引導輿論外,趁恭送咸豐帝梓宮回北京時,慈禧聯合奕訢發動政變。
第六回 垂簾聽政
政變成功後,為了穩定朝臣,除了封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外,她如何運用權勢,向世人曉諭兩宮太后的權力?
第七回 整飭吏治
面對清朝千瘡百孔的政局,慈禧知道,當下最為棘手的事情就是官場的腐敗與官員的無能。整合帝國的領導中樞後,她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吏治整頓。
第八回 壓制奕訢
隨著奕訢的聲望日益隆升,慈禧愈來愈無法容忍奕訢權力的膨脹給她帶來的威脅。於是,慈禧親擬上諭,企圖盡除奕訢一切職務,並昭示天下。
第九回 初興洋務
為了快速趕上世界強國,慈禧支持著洋務運動,然而,為何清朝仍是積弱不振,往後更簽訂了許多不平等修約?慈禧支持洋務運動的理由是什麼呢?
第十回 別樣舐犢
在同治帝之前,康熙帝的教育非常成功。慈禧對於載淳也有同樣或更高的期望,她希望通過自己的打造,為大清培養出一個卓越的帝王。
第十一回 歸政同治
戀棧的慈禧,以同治帝「典學未成」為由,遲遲不肯撤簾歸政。然而,同治帝業已成年,這是慈禧無法迴避的事實。慈禧將如何歸政?
第十二回 同治之死
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同治帝駕幸西苑時受涼,身體有些不適。十天後,同治帝病情突然加重。同治帝究竟得了什麼病?他會一病不起嗎?
第十三回 二次垂簾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晏駕了。這一突發事件又讓剛剛退居幕後的慈禧走到政治舞臺的中心。對於裡誰來繼承大統,慈禧又有何盤算呢?
第十四回 「君臣」母子
為了在小皇帝載湉心中立下威嚴,慈禧制定了斷親情、立威嚴、傳孝道的生活準則和教育方針,她要以強制性的手段,用灌輸的方法實現這一目標。
第十五回 慈安之死
光緒七年三月初十,慈安皇太后猝然崩逝於鐘粹宮,垂簾聽政由兩宮並列驟然變成慈禧一人獨裁。她的死因朝野議論不斷,紛紛將她的猝死與慈禧聯繫起來。
第十六回 置換軍機
慈安死後,慈禧聽政已無任何障礙,無冕女皇名副其實。然而,光緒帝卻在一天天長大,且「學識德業」俱佳。戀棧權力的慈禧,豈能甘心讓皇權回歸?!
第十七回 蝟集后黨
做為歸政前的政治準備,慈禧通過軍機大換血,順利解除了奕訢帶來的「威脅」。對於慈禧徹底置換高層,卻沒有引起統治集團的連鎖反應,原因何在?
第十八回 曲折親政
同治十年,同治帝十三歲,慈禧以其「典學未成」為由,遲遲不肯歸政;光緒十二年,光緒帝十三歲,慈禧又將以怎樣的藉口與形式阻撓光緒帝的親政呢?
第十九回 光緒大婚
慈禧雖履行諾言「歸政」光緒帝,卻通過《訓政細則》,使自己獲得操縱皇權的制度保障。但是,還有一件事情已到了無法繼續拖延的地步,即光緒帝的大婚。
第二十回 六旬慶典
大婚後,光緒帝開始了他的「親政」生涯。垂簾聽政近三十年的慈禧,將怎樣開始撤簾歸政的生活?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她又將怎樣度過六旬大壽呢?
第二十一回 釜底抽薪
光緒帝親政以後,慈禧逐漸覺察到在光緒帝周圍,已經形成一股勢力。這些人除了光緒帝一直依賴的翁同龢以外,還有志銳、文廷式等台館諸臣。
第二十二回 「規範」變法
光緒二十四年,朝廷傳來罷免翁同龢一切官職的上諭。一開始,慈禧不反對變法,那她為什麼將支持光緒帝變法的翁同龢開缺回籍呢?這不就是在阻撓變法嗎?
第二十三回 「母子」反目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慈禧以「結黨營私,莠言亂政」的罪名,將康有為革職並捉拿維新志士。慈禧為什麼會在變法推行了一百餘天以後,斷然終止變法?
第二十四回 廢帝風波
慈禧以血腥的鎮壓,終結了中國近代史上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她殘忍地殺害了變法義士,囚禁了光緒帝,也就此開始了她執政生涯中的第三次垂簾。
第二十五回 珍妃之死
戊戌政變以後,光緒帝被幽禁於瀛台。在這之後,光緒帝只剩下在位皇帝的虛名。光緒帝的處境尚且如此,被慈禧視為紅顏禍水的珍妃處境又將如何?
第二十六回 光緒賓天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走完人生。第二天,慈禧在儀鸞殿撒手人寰。這對母子死亡時間如此巧合,使人覺得在光緒帝死因背後,蘊涵著驚天陰謀。
第二十七回 慈禧大葬
光緒帝離開了人世,可是僅僅過了二十個小時,慈禧也暴死宮中。慈禧是怎麼死的?對於自己的死,慈禧是否有所預感?她又是如何安排自己的身後事呢?
第一回 選秀入宮
慈禧,原只是一位名不見經傳、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怎麼就入了後宮成了咸豐帝眾多後妃中的一個?皇帝選擇后妃的標準是什麼?
第二回 榮為貴妃
後宮佳麗,個個優秀,哪個都是精挑細選的美女,皇帝身處其中,於是慈禧用一步步的精心設計制服他人,贏得皇帝的愛心。
第三回 暗爭皇權
咸豐帝彌留之際,口述了兩道諭旨:立載淳為皇太子;派肅順等八大臣輔弼,贊襄一切政務。此時年僅二十七歲的慈禧,會如何應戰,安排自己的未來呢?
第四回 叔嫂聯手
咸豐帝遺詔的內容,並未確定兩宮太后與八大臣的權責,...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