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話經常是:
「不可以」、「我再說最後一次」、「囡仔人有耳無喙」
但在法國,媽媽的口頭禪卻是:
「好好照顧你的洋蔥」、「這不關你的事」、
「紅酒一旦開瓶,就要喝到最後一滴」、
「人生,不能只吃美味的部分」、「真的有必要嗎?」、
「不要在月桂樹的樹葉上睡覺」、「我的兒子不是警察」……
這些口頭禪是什麼意思,法國媽媽為什麼要這樣教孩子? 本書作者荒井好子24歲隻身前往法國留學,
並擔任過5個法國家庭的保母。結婚後,和法國丈夫養育2名子女,
因此對亞洲傳統教養模式與西方法式教養的差異,有非常深刻的體會。
她說,東方教養過度重視成就,孩子缺乏對人事物的關懷,
而法式教養的最大好處是,父母不用碎念,孩子就能堅強有教養。
◎協助孩子建構邏輯,學會自己思考法國媽媽的口頭禪是:「你沒有權利,因為……」、「在我們家,那是不可能的。」
在法國,所有權最清楚的地方就是「家」。家具、餐具、窗簾都是父母的,
只有孩子房裡的東西才是孩子所有。為什麼要分這麼清楚?
因為法式教養主張:只有釐清物品的所有者,孩子才能更快成熟、尋求獨立。
◎當孩子善解人意,就不會跟別人過不去法國媽媽很常說:「不可以用手指指人」、「在黑暗中,所有貓都是灰色的。」
在法國,用手指人代表背叛或告密。「平等」這個詞也不能隨便亂用。
至於怎麼讓孩子學會不以貌取人呢?優雅的法國媽媽也有獨到的說法。
◎舉止優雅的關鍵:從飯桌培養飯桌上,法國媽媽總會提醒:「先拿自己面前的料理」、「不能有大於食量的貪心。」
這些習慣都是為了讓孩子了解:把飯菜吃光,才能表達對料理者的感激。
◎堅強、謙虛、負責,勇於體驗人生「一隻燕子的到來,未必就是春天來臨」、「鳥都是一點一滴築巢」、
「不打破雞蛋,就沒辦法做煎蛋。」
法國父母在孩子只會說單字時,就用成人的說話方式與他對談,並詳細解說,
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孩子對他人的體貼,與對生存的強烈渴求。
孩子跟好朋友吵架再也不想一起玩、月考成績考差了、
進入青春期越來越叛逆、大學畢業了卻找不到工作,
所有家庭都會面臨的教養難題與困境,
法國媽媽把這些人生哲學,藏在口頭禪裡。
作者簡介:
荒井好子
1971年前往法國。一邊在語言學校上課,白天當居家保姆,夜晚則化身為香頌歌手。1979年和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的法國學生結婚。同年,畢業於巴黎第八大學電影系。1980年,因丈夫以公費留學考取東京藝術大學而回到日本,生下長女。1988年,返回法國,生下長男。擁有在日本和法國兩地生產和育兒的經驗。
現在以日法協調員的身分,協助Karl Fuche等花藝職人,透過研討會把法國的生活型態介紹給日本。著有《巴黎的咖啡廳料理》(Mynavi出版)、《Karl Fuche繁花大地》(誠文堂新光社出版)。在巴黎居住長達48年。
譯者簡介:
羅淑慧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日文系畢業,曾擔任出版社編輯,2008年起專職翻譯。譯有《成熟大人的吵架技術》、《絕對有用的韓非子領導學》、《看得見的人體結構》、《二十年後的我,會在哪裡?》(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親職溝通作家、《愛,我的內向小孩》作者/羅怡君
「NAC愛的小宇宙-親子故事藝術療癒」創辦人/李祐萱
「台灣媳婦法國妞-De Taïwan avec Amour」版主/Alizee Stalens
名人推薦:親職溝通作家、《愛,我的內向小孩》作者/羅怡君
「NAC愛的小宇宙-親子故事藝術療癒」創辦人/李祐萱
「台灣媳婦法國妞-De Taïwan avec Amour」版主/Alizee Stalens
章節試閱
你覺得如何?
在法國社會,即便是小孩仍會受到平等的對待,因此,不會有「孩子不能表達意見」之類的說法。
我兒子從5歲開始學習小提琴。有一次,小提琴老師出了家庭作業讓他回家練習;下次上課時,兒子彈奏了家庭作業,結果老師問:「你覺得(剛才的演奏)如何?」光複習家庭作業就已經筋疲力盡的兒子沒有回答,只是扭扭捏捏的,讓老師愕然。
之後,老師每次上課,還是會反覆詢問:「你覺得如何?」久而久之,兒子終於有辦法用簡短的字句,簡潔回答自己的想法。難怪人們常說,「反覆正是最佳的良藥」。
還有另一件令人難忘的事。
兒子小學5年級的時候,決定買腳踏車。有鑑於腳踏車很昂貴,而且是長期使用的物品,所以丈夫十分慎重,反覆詢問兒子「你覺得如何?」好幾次,還花了很長的時間和他討論、商量。
那個時候,我正好有個日本朋友來法國遊玩,親眼見證了這對父子倆的談話。
無論腳踏車的品質、價格、顏色、骨架的線條、便利性等等,丈夫都會問兒子:「你覺得如何?」所以彼此的談話遲遲無法結束。日本朋友對此相當驚訝,說:「親子間居然會為了一輛腳踏車,花那麼長的時間討論,這在日本根本無法想像。」
即便在成年之後,仍然會頻繁使用這句話。例如成年人之間進行討論或批判的時候,會利用所有機會向對方詢問想法,順勢深入彼此的談話內容。
從小開始被詢問「Qu'en penses-tu?(你覺得如何?)」的法國人,就是這樣培養出思考的能力,同時學習邏輯建構自己的想法,然後傳達給對方的訣竅。
法國孩子之所以能夠確實用語言傳達自己的想法,可說是歸功於從小開始的訓練。
「隨便」、「看你」?必須自己做選擇
這是個物品和資訊爆炸的時代,如果不知道自己該選擇什麼,就會不斷的被擺弄。選擇能力不該是成年之後再來培養,相反的,應該從孩提時期開始養成。因此,法國人認為,「凡事都必須自己做選擇」。
我們家在小孩還很小的時候,經常趁著週末約朋友一家人去野餐。在多數情況下,我們夫妻會提議:「去住家附近的森林如何?」、「還是去遠一點的地方,到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攀岩?」然後和孩子們一起決定目的地。接著陸續讓孩子選擇:「走路去森林?」、「還是帶腳踏車去?」、「要帶什麼食物?」
剛開始,孩子總說:「帶什麼食物都可以。」後來,他們知道這樣回覆,會讓他們吃不到自己喜歡的食物,於是之後便在挑選食物時,拚命表達自己的意見。畢竟野餐籃可裝的食物相當有限,所以我們必須一起討論要帶哪些孩子喜歡的食物,以及父母喜歡的食物。
衣服的挑選也很重要。小學的時候,兒子曾經穿著運動服上學,可是,我和丈夫都認為運動時才要穿運動服。所以兒子在國中之前,都是穿皮鞋、棉外套、襯衫和西裝褲去上學。
買衣服的時候,我們會先跟孩子溝通,包括不買有品牌的運動服,也不買印有流行動漫人物的T恤,材質則要選綿的……清楚表明父母不允許的部分,讓孩子理解之後,再選購衣服。
父母應該從小就多給孩子一些「選擇」的機會,並在聽取意見的同時,和孩子一起討論那個東西是否真的需要?是不是正確的選擇?「所謂選擇就代表活著」,由這句話足見選擇的重要性。
希望孩子學習的另外一個能力,就是金錢管理。在法國的父母當中,平均每10人會有9人給孩子零用錢。每個家庭對開始給零用錢的年齡和金額各不相同,但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學習金錢的使用方法,培養孩子自力更生的能力。
少許的零用錢應該拿來買些什麼?怎麼做才能避免在下次發零用錢之前花光?這些全都取決於孩子的選擇能力。一旦經歷過多次衝動購物、浪費金錢的後悔經驗,就會逐漸看出自己真正有需要且應該購買的物品。
就算能夠靠自己賺錢,許多法國人還是會計畫性的使用金錢,這應該跟他們的成長家庭有關吧!不管是從年輕時期便了解自己的喜好,還是可以確實談論自己的工作或生活方式,全歸功於從小開始鍛鍊的選擇能力。
不光是物品,自己的人生也取決於選擇,法國孩子就是在這樣的學習下長大成人的。
我的兒子不是警察
兒子進入小學後,某天接到朋友的生日派對邀請,身為主辦者的朋友還和媽媽專程來家裡迎接他。一想到我的兒子很淘氣,搞不好還是個麻煩製造者,我便跟兒子的朋友說:「如果他調皮的話,要跟我說喔!」聽到那番話,朋友的媽媽突然一臉嚴肅的說:「我的兒子不是警察。」
我瞬間了解那句話背後的意思──自己的兒子向某人報告朋友的惡行,這樣的行為跟告密沒兩樣。
二次世界大戰時,有部分法國人向警察告密,導致大量的猶太人被送至收容所並遭受殺害。對法國人來說,告密的行為可說是歷史上的傷痛。「我的兒子不是警察」這句話,背後隱含著就算受時勢所趨,仍希望不要把告密和正義混為一談的請求。
在這種情況下,我該怎麼做才好呢?
「如果我家兒子搗蛋或闖禍,請再幫忙提醒他。」其實只要這麼跟對方的家長說就可以了。
不要在月桂樹的樹葉上睡覺
鄰居帝第耶(Didier)先生小的時候,他的父親經常跟他說這句話。
帝第耶先生有很多兄弟姐妹,而他是當中成績最優異的孩子,每到學期末,兄弟姐妹一起拿聯絡簿給父母看時,他總會沉浸在優越感裡,心中滿是無盡的驕傲。因此,他的爸爸總是會用「不要在月桂樹的樹葉上睡覺」來告誡他。
在古希臘,桂冠(月桂葉製成的王冠)是勝利或天才的象徵。後來,這個象徵流傳至古羅馬,便有了贈送桂冠給勝利者的習俗。這個習俗之後流傳到了法國,因此拿破崙.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和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打勝仗的時候,也會把桂冠裝飾在頭頂上。
帝第耶先生現在已經從國家公職人員,升遷成負責督察老師的檢察官。儘管居於高位,他仍時刻把爸爸的話放在心上,保持十分謙遜謹慎的態度。
哭吧!(不抱)
寶寶總是哭泣,畢竟睡覺和哭泣就是他們的專長,這也沒辦法。睡在小孩房的寶寶突然哇哇大哭,原因可能是肚子餓,也可能是哪裡不舒服,這時候,新手媽媽總會緊張的跑去看寶寶,然後哄騙、安撫寶寶。
這樣的日子持續好幾天之後,就算是新手媽媽,也能分辨出寶寶哭是因為肚子餓、身體不舒服、還是希望更換尿布,又或者只是單純的想抱抱──然後,只在寶寶肚子餓和該換尿布的時候才會去查看。為什麼呢?因為在法國父母的眼裡,「單純的想抱抱」是種任性的行為。
即便是剛出生的嬰兒,不管怎麼哭,還是不會有人來。幾次下來,寶寶很快就會明白「哭不會引來注目」,自然不會再哭泣了。
當我跟日本朋友說了這種情況後,大家都很驚訝,尤其是有育兒經驗的人。因為在日本,即使不需要換尿布或哺乳,只要寶寶哭鬧不止,父母就會整晚抱著寶寶,試圖哄寶寶入睡,因此在育兒期間,幾乎每個媽媽都有慢性睡眠不足的經驗。
在開往郊外的電車上,我曾碰過這樣的事──一對年輕夫婦帶著兩歲左右、坐嬰兒車的孩子搭乘電車,不久後,孩子覺得嬰兒車很無趣,便開始哭著想離開嬰兒車。雖然哭聲很小,卻遲遲停不下來。
若在日本,情況會如何發展呢?父母或許會因為不想給別人帶來困擾,選擇馬上抱起小孩,或是給小孩吃糖或喝果汁,又或者在下個車站下車。最重要的是,周圍會投以「真是困擾」的無言抗議吧?
不過,法國就不同了。
首先,周圍的人當然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年輕夫妻也不會理會孩子,兩個人繼續聊天。這個時候,哭累的孩子也會停止哭鬧。
或許年輕夫婦也會擔心給他人帶來困擾,可是這個時候,如果在意他人的目光,或覺得孩子可憐而抱起孩子,那會怎麼樣呢?孩子會認為,只要哭就可以達成自己的目的。
在巴黎的街道上,有時也會看到孩子在父母身後邊哭邊追的光景,這恐怕是父母對「孩子的任性」所採取的強制行動吧!孩子哭泣的時候,絕對不可以妥協,就讓他「哭吧」;等到孩子停止哭泣,終於冷靜下來之後,爸爸或媽媽再把為什麼不行的理由說給孩子聽。
不管孩子是2歲還是3歲,任何年齡都一樣。父母要在心中不斷的重複「哭吧!」這句話,讓孩子學會「忍耐」,了解「任性是行不通的」。
你覺得如何?
在法國社會,即便是小孩仍會受到平等的對待,因此,不會有「孩子不能表達意見」之類的說法。
我兒子從5歲開始學習小提琴。有一次,小提琴老師出了家庭作業讓他回家練習;下次上課時,兒子彈奏了家庭作業,結果老師問:「你覺得(剛才的演奏)如何?」光複習家庭作業就已經筋疲力盡的兒子沒有回答,只是扭扭捏捏的,讓老師愕然。
之後,老師每次上課,還是會反覆詢問:「你覺得如何?」久而久之,兒子終於有辦法用簡短的字句,簡潔回答自己的想法。難怪人們常說,「反覆正是最佳的良藥」。
還有另一件令人難忘的事。
...
推薦序
推薦序一
見微知著的生活切片,構成優雅法式教養
親職溝通作家、《愛,我的內向小孩》作者/羅怡君
過去在跨國公司任職期間,有許多機會接觸各國同事,例如開會、或是一起上課受訓,次數一多,很自然的就在心裡累積某些印象,比方說:義大利人講話時搭配的手勢令人嘆為觀止、印度人發表意見的熱情讓人敬佩……但說到法國人,我腦海裡出現的畫面,除了優雅從容的氣質之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隨時歡迎對方坐下來「喝杯咖啡、聊聊是非」的生活態度。
這種交流方式,代表願意「花時間」在對方身上,一開始便傳達出誠意與尊敬;整場談話不僅考驗彼此傾聽異己的氣度,也必須具備許多背景知識與表達能力,才能讓立場不同的雙方,在談話裡獲得同溫層外的資訊,並保持氛圍愉快,喝下一整杯咖啡。或許我們常欣羨的「法式優雅」,正是來自這種「不怕表態、歡迎討論」的文化底蘊。
回憶起我們口耳相傳的「囡仔人有耳無喙」,用於斥責小孩子不要亂問大人的事,就算聽見了也不可以亂傳,讓我不禁好奇,在這樣文化裡長大成人的父母們,會傳遞什麼樣的訊息給下一代呢?他們對孩子有什麼不一樣的期待嗎?
《法式教養口頭禪》是一位日本媽媽移居法國生活的觀察筆記,擁有居家保母與異國婚姻育兒的經驗,讓作者有機會像人類學家般深入「蹲點」,而這些日常生活裡不加思索脫口而出的口頭禪,絕對是文化傳承的最佳證明。如同C’est la vie(本書第75句口頭禪)這句在各國廣為流傳的經典名言,書中收錄的其他金句能讓我們窺見法國人的價值觀,其他用紅酒、煎蛋、洋蔥比擬的句子更是生動有趣、別具一番風味。
除了文化差異的趣味,我們也能從中看出某些「普世價值」,例如「是人都會犯錯」、「不能有大於食量的貪心」、「小心駛得萬年船」、「不可以打擾大人說話」等等。或許諺語的形成情境不盡相同,然而「天下的爸媽都是一樣的」,我們這句話可說是跨文化的通用,也是一種「異中求同」的練習,不是嗎?
同樣是鼓勵孩子思考,口頭禪也給了我們一些不同的「戰略線索」。法國父母習慣以「平等」的姿態出發,既不過度犧牲自己,也不刻意貶抑小孩。從書中第一部分能發現法國父母擁有小孩之後,仍然保有完整的自我個體:有自己的喜好、屬於自己的物品,並強調是自己打造的家;隨時提醒孩子必須尊重父母、了解「所有權」的概念,同時不忘說:「你覺得如何?」、「真的有必要嗎?」、「必須自己做選擇!」邀請孩子加入對話、發表意見。
這本讀來輕鬆有趣的《法式教養口頭禪》不唱高調,以日常視角潛伏進法國家庭的育兒生活裡,從每位爸媽掛在嘴邊的話,重新思考我們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推薦序二
教養從改變「對話」開始
「NAC愛的小宇宙-親子故事藝術療癒」創辦人/李祐萱
一直以來,教養問題是父母解不開也解不完的難題,父母也總是把教養的重點放在那些很遙遠的「將來」,常常忽略日常生活中的小細節,或是認為那並不重要。其實長期被父母選擇忽略的,往往影響孩子最深、最遠。
隨著網路與科技的發達,每一個人都能輕易找到各式各樣的教養方法,讀起來很簡單也理所當然,但真正要實行時卻令人無比的沮喪,接著慢慢失去信心,進而想放棄,甚至開始認為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太失控,或是本身能力不足,所以使用了各種方法都無效。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類拔萃、成就非凡,於是尋找了很多能快速看到成效的教養方式,可是速戰速決的教養守則一點也不適合孩子,因為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不同,也是獨立的個體,怎麼能夠使用同一套教戰守則呢?
在育兒路上跌倒或碰壁了,絕對不是因為孩子特別不乖,或是自己特別無能。在教養的這一路上,誰都有可能犯錯、失敗或懷疑自己,但只要不放棄、努力找出最適合你和孩子的教養相處方式,試著練習,同時在每一次的情緒體驗裡學習感受孩子,那麼教養的答案自然會慢慢浮現。
教養的第一步不是使用方法,而是從對話開始,我們過度重視成就的行為表現,會讓孩子缺乏對人事物的關懷。本書作者荒井好子,將自己在法國觀察到的實行於孩子身上,發現從對話中就能找到解答,而且屢試不爽。
如何給予愛與尊重,並非簡單的三言兩語就能夠交代清楚,亦不是靠物質的給予來換取孩子的信任,而是從話語讓孩子感受被愛、被尊重,我們也更能從與孩子的對話中,學習每一次不同的「心」體驗。
孩子從出生後就開始學著聆聽父母親的聲音與對話,聲音的表情對孩子來說是複雜的感受,不過孩子總是能夠用情緒或行為,來回應他們所認知到的訊息,所以「對話」很重要。如果我們認定孩子只屬於我們個人,那麼與孩子的對話就會千篇一律的滿是擔心與禁止,過度擔心孩子會受到任何傷害。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也有權利被尊重,父母們應該允許孩子嘗試各種錯誤,尊重孩子的情緒經驗,在錯誤中練習找到解決的辦法。如此一來,孩子就能學習獨立,也能了解到自己的責任與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在臺灣,我們最常聽到父母跟孩子說的話是「不可以」、「我再說最後一次」。在任何事都還來不及嘗試前,孩子就被下了禁止令,久而久之孩子對於嘗試便失去動力與信心;沒有嘗試的學習機會,自然走不出屬於自己的未來。而學習是需要反覆練習與溝通的,但我們卻卡在傳統文化的教養矛盾裡,只允許孩子有一次犯錯的機會,要孩子將錯誤與失敗視如糞土;可是沒有人生來就非常完美,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挫敗,學習在每一次挫敗中成長才能跨越失敗。無法容忍孩子犯錯的教養方式,很容易讓孩子失去自我,親子關係也因此更加疏遠。
「對話」不能是單向道,得是可以相互認同與尊重的雙向道,一句「你覺得如何?」簡單的五個字,就能傳達父母對孩子的支持與尊重,孩子也能夠學習邏輯組織能力,同時慢慢建構想法,再用語言完整傳達。不受思考限制的對話,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這樣的能力,透過日常生活的對話就能練習。
尊重孩子並不是凡事順從孩子,當親子間有相反意見時,應先聆聽雙方的意見,再做出最適宜的決定。即使這個決定並不完美,但在對話與溝通的同時,父母與孩子之間已逐漸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體諒與原諒,讓孩子對家庭更有歸屬感。
父母最常犯的錯就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也不願意反省檢討,又無止境的追究孩子所犯的錯,這樣矛盾與不平等的負面教養,常讓孩子感到困擾而不斷在錯誤裡惡性循環,令人憂心。別仗著身為父母,就對孩子灌輸「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如此專制的家庭觀念,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即便是父母也不會永遠是對的、也會有犯錯的時侯,錯誤發生時應該引導孩子面對錯誤、檢討反省並試著解決,千萬別怕犯錯,因為犯錯其實是很棒的學習機會。
然而,這些也都是我多年來在教育路上,所觀察到的教養差異與自我矛盾:想要讓孩子更好,卻忽略了最基本的尊重──尊重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孩子的人生不是我們的人生。試著操控孩子的人生只會讓關係決裂,增添親子之間的痛苦,這些我們都明白,但關鍵就在於父母是否願意放手呢?
作者荒井好子藉由本書,邀請每位父母用更不同的視角去看待教育。教育,應該在生活裡實踐,而且越早開始越好,對孩子的關懷更不該只著重於成績如何,或是乖乖聽話了沒。父母和孩子一起練習尊重思考與多面向的判斷,累積所有不同的經驗感受,才能讓孩子學習自我協調與了解屬於自己的責任。
人的一生中,很難每件事都可以如自己所願,面對選擇時,請多給孩子練習的機會,而不是執著在「一定要最好」的結果,讓孩子在自我嘗試與摸索的過程中茁壯、堅強,面對困境也能勇敢的克服障礙。
推薦序三
融進法國人生活的媽媽叮嚀
「台灣媳婦法國妞-De Taïwan avec Amour」版主/Alizee Stalens
住在異鄉的你,自然會拿現在住的地方和以前的比較;當在國外生小孩,可以比較的地方也會增加,其中「教育」更是文化裡差別很大的部分。
一開始經營粉專,本來是想簡單分享女兒成長的大小事,後來,我增加了自己對臺灣的想法,也慢慢加了一些和法國教育的差異。在分享過程中,我不只觀察身邊的臺灣媽媽、回想當時我媽怎麼對我,還觀察了法國朋友和其他部落客的育兒方法。畢竟各家方法不同,都需要包容、了解,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但不能硬要大家接受你的做法。
本書為一位日本人到法國時所做的觀察,雖然日本人跟臺灣人不同,但都身處亞洲國家,所以這位日本媽媽感到好奇與驚訝的許多部分,應該跟臺灣媽媽滿像的吧!而對我來說,她觀察到的事情都很自然,我甚至會覺得:「嗯,就是這樣沒錯。不然要怎麼樣呢?」
其實,我以前看過很多書的封面上寫「巴黎女人怎麼樣」、「法國媽媽怎麼樣」……內容卻總會讓我翻白眼,因為有些以法國人的角度來看,感覺只觀察過一小部分的人而已,所以不能說所有的法國/巴黎女人都這樣。
但本書裡,很多句話都是我在長大的過程中聽過的,也是我現在以媽媽的身分常常會使用的。有接觸一點法國文化與語言的人都知道C’est la vie這句話吧?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學習這個概念,然後當爸媽說:「最近你的在校成績好像不怎麼好啊!」孩子可以很帥氣的甩頭回覆:「哼,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不確定是不是好事……。這句話,也是我在臺灣跟陌生人聊天時──除了打招呼的Bonjour之外──最常聽到的法文。
書裡好幾句話跟餐桌禮儀有關,不得不說,這對法國人來說很重要!我來臺灣之後,常常聽到旁人吃東西的聲音,這讓我到現在都很難接受;但我知道每個地方的文化不同,所以我只能盡量讓孩子別養成這個在法國人眼裡的「壞」習慣。
第6句「C’est à moi(那是我的喔)」,我女兒很早就知道了,有弟弟之後,她也很常說,為的是讓他了解,有一些東西不是他的。而我是愛畫畫的人,家裡有一些比較貴的筆,我也會跟孩子說:「那是我的,你的在那裡。」不讓孩子觸碰。而第7句「C’est ma part(那是我的份喔)」,讓我想到我們吃甜點的時候,每個人都有一份,但孩子常常想要多吃一點,這時候,很難不讓他吧?哈哈!所以這句雖然會說,但也常常讓步。
鼓勵孩子一直是很重要的事情,要讓他們知道失敗不是世界末日,而且大家都會有失敗的時候,失敗不代表之後不會成功!所以鼓勵的話總是很常用到。至於第52句「Je t’apprécie」,作者認為是「你好棒」,但更仔細一點解釋,「我覺得你人很好/我喜歡你」才是更確切的意思;那要怎麼說「你好棒」呢?我們會說「Bravo」、「Tu es génial」、或「Tu as très bien fai」。
法國父母之所以像個控制狂,非常介意禮貌性的事情,是為了讓孩子可以更快成熟、學會獨立思考。而且以前大部分的父母,會在第一個月就讓寶寶獨自睡在自己房間的床上(我的兩個孩子在三個月大左右,就已經睡自己的房間),這樣父母既保有自己的空間,媽媽的睡眠品質也能好一些(我跟孩子一起睡,就是無法好好睡……),不要以為我們對他們沒有愛喔!
但最近很多媽媽變得跟臺灣媽媽一樣,要跟嬰兒同床睡覺、經常滿足孩子的需求,也會讓孩子從小開始自己抓食,所以有些話可能很少使用了。我相信本書的諸多說法依然很常見,但不可否認的是,社會同時一直變化著。
推薦序一
見微知著的生活切片,構成優雅法式教養
親職溝通作家、《愛,我的內向小孩》作者/羅怡君
過去在跨國公司任職期間,有許多機會接觸各國同事,例如開會、或是一起上課受訓,次數一多,很自然的就在心裡累積某些印象,比方說:義大利人講話時搭配的手勢令人嘆為觀止、印度人發表意見的熱情讓人敬佩……但說到法國人,我腦海裡出現的畫面,除了優雅從容的氣質之外,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隨時歡迎對方坐下來「喝杯咖啡、聊聊是非」的生活態度。
這種交流方式,代表願意「花時間」在對方身上,一開始便傳達出誠意與尊敬;整場...
作者序
法國孩子和父母有著平等的關係
本書收錄了法國媽媽(Maman)或爸爸平日裡對孩子們所說的話。
法國的年輕人比日本的年輕人成熟。即使只有十幾歲,他們依舊有自己的想法;就算面對長輩,仍可以毫不畏懼的大膽主張。
為什麼法國人行事,總是能秉持著對自己的驕傲和責任?那是因為從小,父母便持續用口頭禪灌輸他們這些「字句」。
我在24歲時隻身前往巴黎,從事過居家保母的工作,之後和法國丈夫一起養育了2個孩子。因為在日本和法國都有教養小孩的經驗,我便察覺到了兩邊的差異。
我先從自己的故事說起。
1971年,我為了成為香頌歌手這個夢想前往巴黎,當時是1美元兌換365日圓的時代,嚴禁攜帶10萬日圓以上出境。雖然我已經把在日本賺的所有存款,全都轉到可以在法國當地提領的帳戶裡面,可是才短短3個月,生活費就見底了。
於是我開始做起語言學校介紹的保母工作,工作內容是在早餐後,帶著才剛開始學走路的孩子坐嬰兒車出門散步。
夫人會利用我帶孩子出門散步的2小時期間,打掃小孩的房間,讓室內的空氣流通,然後親手準備以孩子營養為優先考量的午餐。孩子吃完飯後,就會帶著飽足感和疲累睡午覺。這樣的規律生活可說是風雨無阻,每天都相同;以這種方式養成規律的生活步調,正是法式育兒法的基礎。
結婚之前,我在5個法國家庭做過這樣的工作,而其中和日本差異最大的,就是法國成人和小孩的生活步調完全分開;所以像日本這樣,為了配合父母外出或購物而把小孩帶出門,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孩子出生之後,馬上準備小孩的房間,在法國也是理所當然。
其主要目的有2個:一是和寶寶同房,會妨礙產後母親的睡眠,也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另一個目的,是為了避免母親下意識的把懷胎9個月的孩子,當成專屬於自己的財產。
因為在法國,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是與他人平等的個體。
在法國和日本奮鬥育兒
結婚時,我的丈夫還是個學美術的學生,但之後以法國政府公費留學生的身分進入東京藝術大學,所以我很難得的睽違了10年才回國。那個時候,我已經懷孕了,之後在日本生下女兒。
生產之後,我和丈夫馬上幫女兒準備了一間小房間,實踐法式育兒法。
儘管把小孩安置在個人房間,但絕對不是出於法國人冷酷無情。寶寶哭了,丈夫還是會擔心的跑去查看,或是抱她、哄她;不過,如果判斷寶寶哭鬧只是因為任性、鬧脾氣,就完全不會去查看,而是放著不予理會。
我也是以相同的方式觀察女兒,然後,女兒就跟其他的法國寶寶一樣,自己把哺乳(進食)和睡眠的時間,調整到幾乎與大人相同。
我們在日本住了8年,之後回到法國。在法國,小朋友從6歲開始接受義務教育,一直到16歲。快滿8歲的女兒要從小學2年級開始讀起。
或許是因為從使用日語轉換成法語的過程並不順利,所以她在學校很難交到朋友,自己生日派對上能夠邀請的朋友,頂多只有2個人。
另外,女兒就算拚了命的用功讀書,在校成績也一直都不上不下。
可是,兒子就不同了。兒子在法國出生後,直接就讀法國的幼兒園和小學,從小就過得相當悠閒放鬆,個性十分調皮;和女兒不同的是,他有很多朋友,且小學到高中初期的成績,一直都遙遙領先。
在育兒過程中,最令人傷透腦筋的是女兒的叛逆期。女兒在高中2年級之前,一直都是個十分乖巧的孩子,原以為「她會不會就這樣維持不變,不會有叛逆期」,可是高中3年級的時候,她認識了和過去完全不同類型的朋友,從而瞬間爆發。不僅不在家裡的時間變多,也開始放棄讀書。
我和丈夫採取了相同的做法──我們勸誘女兒,不管怎麼樣都沒關係,但希望她至少可以參加「法國高中會考」(Baccalauréat,簡稱Bac;在法國為了取得大學入學資格用的全國統一國家資格)。
不料,參加完法國高中會考、進入大學就讀之後,女兒就不再回家了。考慮到再怎麼擔心、或是責罵和勸誡,也宛如火上澆油一般,所以我們選擇默默的守護女兒。然後,很不可思議的,到了嚴酷寒冬之際,女兒開始願意回家了,而我們什麼都不問,像是什麼都沒發生似的迎接她回家。
女兒的激烈叛逆期從高中到大學,歷經2年半才結束。後來她再度回到大學,最後總算順利畢業。
育兒的過程有喜有悲,不過幸好孩子們現在都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過著自己滿意的人生。小時候在日本和法國之間辛苦煎熬的女兒,現在偶爾也會回到家裡喊著:「我想吃日本的飯菜。」
答案就在法國媽媽的談話之中
在法國,父母總是以平等的對談,期盼孩子們盡快長大成人,因此,所謂的「寶寶語言」幾乎毫不存在。這應該是法國和日本育兒的最大差異吧?
從小孩只會說單字開始,父母便用成人的說話方式和小孩對話,就像是面對與自己平等的人一般。
用語言和對方溝通的時候,必須先整理、分析情緒或事物,再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表現。法國父母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即是以這種方法耐心教導,不惜花費更多時間與孩子對話。
實際上,在育兒過程中使用語言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對他人的體貼,以及對生存的強烈渴求,同時讓小孩學習為人的基本禮儀。雖說多半都是以淺顯易懂的直白字句居多,不過有時也會參雜一些自古流傳的諺語,或是稍微艱澀的譬喻。然而不管是什麼樣的語言,都應該仔細說明,讓孩子明白、理解。
任何人成為父母之後,總會有失敗或不安、喜悅或失望……各種情緒體驗。我自己也是如此。「所謂的養兒育女是什麼?」、「自己的做法是否真的正確?」每當腦中浮現問號的時候,我總是可以從法國媽媽那裡聽到的育兒談話找出答案,而且屢試不爽。
有時對小孩說的話,也能給自己的心帶來勇氣,這真的很不可思議。如果書中介紹的字句可提供給大家參考,那就太令人開心了。
法國孩子和父母有著平等的關係
本書收錄了法國媽媽(Maman)或爸爸平日裡對孩子們所說的話。
法國的年輕人比日本的年輕人成熟。即使只有十幾歲,他們依舊有自己的想法;就算面對長輩,仍可以毫不畏懼的大膽主張。
為什麼法國人行事,總是能秉持著對自己的驕傲和責任?那是因為從小,父母便持續用口頭禪灌輸他們這些「字句」。
我在24歲時隻身前往巴黎,從事過居家保母的工作,之後和法國丈夫一起養育了2個孩子。因為在日本和法國都有教養小孩的經驗,我便察覺到了兩邊的差異。
我先從自己的故事說起。
1971年,我為了成為香...
目錄
推薦序一 見微知著的生活切片,構成優雅法式教養/羅怡君
推薦序二 教養從改變「對話」開始/李祐萱
推薦序三 融進法國人生活的媽媽叮嚀/Alizee Stalens
前 言 法國孩子和父母有著平等的關係
Chapitre 1 協助孩子建構邏輯,學會自己思考
1. 這不關你的事
2. 你沒有權利,因為……
3. 自己的事,自己想辦法
4. 把手指放進嘴裡是獨立的必經過程,但何時該停?
5. 敲門後才可以進入房間喔!
6. 那是我的喔!
7. 那是我的份喔!
8. 這是我們的家
9. 在我們家,那是不可能的
10. 我們家就是這樣,像別人家是不可能的
11. 你覺得如何?
12. 我們沒辦法同意
13. 比較不是理由
14. 真的有必要嗎?
15. 新的東西全都很美
16.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東西最美
17. 「隨便」、「看你」?必須自己做選擇
18. 這筆錢全拜你的功勞所賜喔!
19. 如果可以自動自發,那就更棒嘍!
20. 你長大了,會自己穿鞋嘍!
21. 你的眼鏡還看得見嗎?
22. 不冒險就不能有所得
23. 他(她)的人生不是我們的人生
Chapitre 2 當孩子善解人意,就不會跟別人過不去
24. 這也是人之常情喔!
25. 請原諒
26. 歡迎吻頰
27. 喜歡喔,超喜歡!
28. 小老鼠來嘍!
29. 不可以任性
30. 你說的事沒問題,有問題的是你的說法
31. 不可以說髒話
32. 是人都會犯錯!
33. 不可以用手指指人
34. 太陽在所有人的頭頂上普照
35. 若要創造世界,一切都是必要條件
36. 在黑暗中,所有的貓都是灰色的
37. 我的兒子不是警察
38. 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
39. 謝謝
Chapitre 3 舉止優雅的關鍵:從飯桌培養
40. 不可以打擾大人說話
41. 不可以大叫
42. 不可以用腳踢土
43. 大人優先
44. 先拿自己面前的料理
45. 不可以用手抓著吃
46. 不可以咬麵包
47. 吃飯時不要發出聲響
48. 把手放在桌子上
49. 不可以把手肘靠在桌子上
50. 吃胡蘿蔔會變成漂亮的孩子喔!
51. 不能有大於食量的貪心
Chapitre 4 堅強、謙虛、負責,勇於體驗人生
52. 你好棒!
53. 哭吧!(不抱)
54. 去吧!(儘管擔心)
55. (說不出理由就)不要哭哭啼啼
56. 你在月亮上面喔!
57. 我只說一次喔!
58. 數到三
59. 話是沒錯,不過或許你也有錯
60. 人生有很多喜悅和好事,必須好好體會
61. 不要在月桂樹的樹葉上睡覺
62. 小心駛得萬年船
63. 但,不要常把「小心」掛嘴邊
64. 金錢損失只是小事
65. 一隻燕子的到來,未必就是春天來臨
66. 鳥都是一點一滴築巢
67. 信守承諾(就算微不足道的約定)
68. 好好照顧你的洋蔥
69. 不打破雞蛋,就沒辦法做煎蛋
70. 只要你願意,就能辦到
71. 紅酒一旦開瓶,就要喝到最後一滴
72. 人生,不能只吃美味的部分
73. 所有努力都會有回報
74. 只要一切都好,結局也會變好
75. 這就是人生
結 語 一句耳提面命但不碎念
推薦序一 見微知著的生活切片,構成優雅法式教養/羅怡君
推薦序二 教養從改變「對話」開始/李祐萱
推薦序三 融進法國人生活的媽媽叮嚀/Alizee Stalens
前 言 法國孩子和父母有著平等的關係
Chapitre 1 協助孩子建構邏輯,學會自己思考
1. 這不關你的事
2. 你沒有權利,因為……
3. 自己的事,自己想辦法
4. 把手指放進嘴裡是獨立的必經過程,但何時該停?
5. 敲門後才可以進入房間喔!
6. 那是我的喔!
7. 那是我的份喔!
8. 這是我們的家
9. 在我們家,那是不可能的
10. 我們家就是這樣,像別人家是不可能的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