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Space Yoga 創辦人暨總裁馬修(Matthew Allison)
台灣唯一獲八肢瑜伽專業授證老師黃芷若(Gladys Huang)
亞馬遜讀者五星評價
美、英、法等國的瑜伽雜誌皆有專文介紹。
「此套叢書無論從內容、設計、編排、裝幀,都立下了新的標準。」──亞馬遜讀者
「本書指出一條哈達瑜伽最根本也最關鍵的入門之道......回想我第一次站在瑜伽墊上,要是當年手邊有這本書,該有多好!」──Space Yoga創辦人暨總裁馬修馬修(Matthew Allison)
譯者推薦
譯序
李岳凌
五年前返回台灣,當時的我身心俱疲,在朋友介紹下,重拾瑜伽練習。日日鍛鍊之下,整個人煥然一新,然而脊椎的舊疾,腰脊椎骨L5滑脫,卻始終像顆不定時炸彈,如影隨形。雖然尋遍各種治療手段,不過當前的醫療技術只能做到不惡化,至於痊癒、康復,機率可說微乎其微。而今,在瑜伽的幫助下,精神、體能大幅改 善,但我十分清楚,練習只要有半點閃失,瑜伽反而帶來無可彌補的傷害。因此,除了參加瑜伽師資培訓,盼以全面、有系統的方式認識瑜伽之外,私底下我也積極尋找一本深入而實用的瑜伽解剖書,避免錯誤的練習。可惜市面上的書籍,儘管解說詳盡,卻往往流於枯燥乏味;再者,肌肉名稱拗口、陌生,我很難把書本上的知 識,和身體的實際感受結合起來。學習的瓶頸直到我接觸《瑜伽墊上解剖書》,才出現轉機。
作者雷朗醫生在動筆之際,即為這套叢書設定明確的方向:可一邊翻閱一邊練習的使用手冊,適合任何程度的瑜伽練習者。因此全書從解說順序、版面編排、裝禎設 計,無不從此一設定出發。叢書總共四冊,分別是「流瑜伽及站姿」、「開髖關節及前彎」、「後彎及扭轉」、「手平衡及倒立」。誠如雷朗自陳,他長年致力於西 方科學與瑜伽藝術的結合,因此這一套書企圖從解剖學、生理學和生物力學的觀點,解析瑜伽體位。其實從解剖學知識切入瑜伽,雷朗絕非第一人,不過全書最可貴之處在於作者化繁為簡的功夫。他從龐雜的解剖知識之中,只揀選五個最根本的基礎觀念說明;這五大基本原則除了安排在全書首章,往後還會在各個體位的解說裡 一再提及。因此,讀者無需再與枯燥、艱澀的醫學原理奮戰,更不會驚覺,好不容易搞懂的專有名詞,卻完全不知如何應用在實際的練習之中。
身邊許多朋友也向我反應,他們在閱讀瑜伽書籍時,最大困難在於很難把抽象的文字轉化成身體的實際感受。《瑜伽墊上解剖書》顯然察覺到文字的不足,因此全書提 供大量插圖。作者一再提醒讀者,看完解說文字之後,務必再花些時間仔細觀察插圖,把圖片深深烙印在腦海裡。等到實際練習時,就利用觀想將影像直接對應到自 己的身體,而無需多一層文字的轉換。如此一來,練習者就可以擺脫複雜的肌肉名稱,逕以圖像記憶掌握每個體位的重點。
練習瑜伽最有趣之處就在於循序漸進的轉變,經由日日鍛鍊,你會察覺自己的內在漸趨平靜,精神日益澄澈。而在身體上,起初只能做到三分,隔個一年半載,有一天忽然發現自己可以做到五分。不過,如此的動態過程,卻往往被其他瑜伽書籍所忽略,因為絕大部分書籍只呈現「標準姿勢」 。 對一個初學者來說,他可能會覺得標準姿勢簡直遙不可及;或者在好勝心驅使下,儘管身體條件尚未具足,卻仍硬拗著身體,勉強做到某個體位,如此一來,瑜伽非 但無益,反而練出一身傷害(練習者大多是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受傷)。《瑜伽墊上解剖書》可貴之處就在於強調循序漸進的過程。全書進入個別體位講解之後,一 如慣例,首頁呈現每個體位的完成式(也就是理想中的標準姿勢),不過再翻到下一頁,就會見到「準備動作」頁面,讓所有做不到完成式的練習者,可經由各式各 樣的準備動作,例如椅子、繩子、牆面等輔助工具,先鍛鍊這個體位會運用到的肌群;或者提供其他替代動作,讓練習者以更輕鬆的方式,達到跟完成式同樣的效 果。許多完成式都不是一蹴可幾,練習者應當善用準備動作,為自己的身體預做準備。
此書不僅是一套適合初學者閱讀的入門指引,其解析之詳盡,亦可作為資深練習者自我進修的參考書籍。由於每個動作都講解得十分深入,入門者可能會覺得,我根本 感受不到書中說的那條肌肉呀。每當心中升起這樣的疑惑,就逕自跳過,無需多想。因為此刻的身體還不夠敏銳,無法察覺其中的細微之處,或者,練習尚未達到一 定階段,難以把握作者描述的情況。不過假以時日,如果你仍持之以恆地鍛鍊,自然會發現,許多以往感受不到的細節,而今卻可以體察、掌握了。
《瑜伽墊上解剖書》除了在內容上屢見新思維,圖書裝幀上亦見細膩的巧思。平常練習時,我總是把書平攤在瑜伽墊上,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就可隨時查閱。有一天我拿 其他書籍來參考,才發現大部分圖書無法攤平,我得再拿個重物壓住書兩側。細究當中的差異,原來《瑜伽墊上解剖書》使用參考書籍常用的去膠背線裝(lay- flat binding),可避免頁面翻動或書本自動闔上。這讓我體會到這套書的方向設定清楚、處理用心,大到內容、小至形式,都與此一設定環環相扣。
由於這套書性質偏向使用手冊,因此我們在翻譯時決定採用淺 顯易懂的遣詞用句,以接近課堂上的口條傳達意思。除了翻譯的語氣,體位中譯名也是我們討論許久的一環。體位中文譯名迄今尚未統一,有些譯名講究忠於原文 (梵文),但逐字翻譯容易過於冗長或過度偏向書面語,或是與課堂上習用的名稱有段距離。因此,中譯本選擇較為口語、坊間瑜伽教室慣用的體位名稱;名字越口 語,讀者(練習者)越容易「從名辨形」,一聽到名字,腦海立刻浮現體位大概的模樣。另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第44-53頁流瑜伽串連動作,作者除了用一系列圖片解釋練習順序,文字部分則是流瑜伽的口令。資深練習者對口令必然不陌生,只要參加口令課,所有學員跟著老師的口令劃一練習,中間完全沒有停頓。在口令課當中,瑜伽老師常以梵文念體位名稱,因此在流瑜伽串流動作這節,中譯本特別保留梵文,採用中、梵文並置的方式呈現。
瑜伽博大精深,體位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然而它是基石,練習者唯有在健全而穩固的身體基礎上,內在的修煉方可步步前進。接觸《瑜伽墊上解剖書》迄今已逾兩年,無論在觀念養成上,或在體位練習上,一直是我倚重的參考書籍。本書更像是一路相伴的老朋友,我總是在不意之間忽然明白「原來你說的是這回事呀!」但願在這本書的指引下,你也能展開一趟深不可測的追尋之旅。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譯序
李岳凌
五年前返回台灣,當時的我身心俱疲,在朋友介紹下,重拾瑜伽練習。日日鍛鍊之下,整個人煥然一新,然而脊椎的舊疾,腰脊椎骨L5滑脫,卻始終像顆不定時炸彈,如影隨形。雖然尋遍各種治療手段,不過當前的醫療技術只能做到不惡化,至於痊癒、康復,機率可說微乎其微。而今,在瑜伽的幫助下,精神、體能大幅改 善,但我十分清楚,練習只要有半點閃失,瑜伽反而帶來無可彌補的傷害。因此,除了參加瑜伽師資培訓,盼以全面、有系統的方式認識瑜伽之外,私底下我也積極尋找一本深入而實用的瑜伽解剖書,避免錯誤的練習。可惜市面上的書籍,儘管解說詳盡,卻往往流於枯燥乏味;再者,肌肉名稱拗口、陌生,我很難把書本上的知 識,和身體的實際感受結合起來。學習的瓶頸直到我接觸《瑜伽墊上解剖書》,才出現轉機。
作者雷朗醫生在動筆之際,即為這套叢書設定明確的方向:可一邊翻閱一邊練習的使用手冊,適合任何程度的瑜伽練習者。因此全書從解說順序、版面編排、裝禎設 計,無不從此一設定出發。叢書總共四冊,分別是「流瑜伽及站姿」、「開髖關節及前彎」、「後彎及扭轉」、「手平衡及倒立」。誠如雷朗自陳,他長年致力於西 方科學與瑜伽藝術的結合,因此這一套書企圖從解剖學、生理學和生物力學的觀點,解析瑜伽體位。其實從解剖學知識切入瑜伽,雷朗絕非第一人,不過全書最可貴之處在於作者化繁為簡的功夫。他從龐雜的解剖知識之中,只揀選五個最根本的基礎觀念說明;這五大基本原則除了安排在全書首章,往後還會在各個體位的解說裡 一再提及。因此,讀者無需再與枯燥、艱澀的醫學原理奮戰,更不會驚覺,好不容易搞懂的專有名詞,卻完全不知如何應用在實際的練習之中。
身邊許多朋友也向我反應,他們在閱讀瑜伽書籍時,最大困難在於很難把抽象的文字轉化成身體的實際感受。《瑜伽墊上解剖書》顯然察覺到文字的不足,因此全書提 供大量插圖。作者一再提醒讀者,看完解說文字之後,務必再花些時間仔細觀察插圖,把圖片深深烙印在腦海裡。等到實際練習時,就利用觀想將影像直接對應到自 己的身體,而無需多一層文字的轉換。如此一來,練習者就可以擺脫複雜的肌肉名稱,逕以圖像記憶掌握每個體位的重點。
練習瑜伽最有趣之處就在於循序漸進的轉變,經由日日鍛鍊,你會察覺自己的內在漸趨平靜,精神日益澄澈。而在身體上,起初只能做到三分,隔個一年半載,有一天忽然發現自己可以做到五分。不過,如此的動態過程,卻往往被其他瑜伽書籍所忽略,因為絕大部分書籍只呈現「標準姿勢」 。 對一個初學者來說,他可能會覺得標準姿勢簡直遙不可及;或者在好勝心驅使下,儘管身體條件尚未具足,卻仍硬拗著身體,勉強做到某個體位,如此一來,瑜伽非 但無益,反而練出一身傷害(練習者大多是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受傷)。《瑜伽墊上解剖書》可貴之處就在於強調循序漸進的過程。全書進入個別體位講解之後,一 如慣例,首頁呈現每個體位的完成式(也就是理想中的標準姿勢),不過再翻到下一頁,就會見到「準備動作」頁面,讓所有做不到完成式的練習者,可經由各式各 樣的準備動作,例如椅子、繩子、牆面等輔助工具,先鍛鍊這個體位會運用到的肌群;或者提供其他替代動作,讓練習者以更輕鬆的方式,達到跟完成式同樣的效 果。許多完成式都不是一蹴可幾,練習者應當善用準備動作,為自己的身體預做準備。
此書不僅是一套適合初學者閱讀的入門指引,其解析之詳盡,亦可作為資深練習者自我進修的參考書籍。由於每個動作都講解得十分深入,入門者可能會覺得,我根本 感受不到書中說的那條肌肉呀。每當心中升起這樣的疑惑,就逕自跳過,無需多想。因為此刻的身體還不夠敏銳,無法察覺其中的細微之處,或者,練習尚未達到一 定階段,難以把握作者描述的情況。不過假以時日,如果你仍持之以恆地鍛鍊,自然會發現,許多以往感受不到的細節,而今卻可以體察、掌握了。
《瑜伽墊上解剖書》除了在內容上屢見新思維,圖書裝幀上亦見細膩的巧思。平常練習時,我總是把書平攤在瑜伽墊上,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就可隨時查閱。有一天我拿 其他書籍來參考,才發現大部分圖書無法攤平,我得再拿個重物壓住書兩側。細究當中的差異,原來《瑜伽墊上解剖書》使用參考書籍常用的去膠背線裝(lay- flat binding),可避免頁面翻動或書本自動闔上。這讓我體會到這套書的方向設定清楚、處理用心,大到內容、小至形式,都與此一設定環環相扣。
由於這套書性質偏向使用手冊,因此我們在翻譯時決定採用淺 顯易懂的遣詞用句,以接近課堂上的口條傳達意思。除了翻譯的語氣,體位中譯名也是我們討論許久的一環。體位中文譯名迄今尚未統一,有些譯名講究忠於原文 (梵文),但逐字翻譯容易過於冗長或過度偏向書面語,或是與課堂上習用的名稱有段距離。因此,中譯本選擇較為口語、坊間瑜伽教室慣用的體位名稱;名字越口 語,讀者(練習者)越容易「從名辨形」,一聽到名字,腦海立刻浮現體位大概的模樣。另外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第44-53頁流瑜伽串連動作,作者除了用一系列圖片解釋練習順序,文字部分則是流瑜伽的口令。資深練習者對口令必然不陌生,只要參加口令課,所有學員跟著老師的口令劃一練習,中間完全沒有停頓。在口令課當中,瑜伽老師常以梵文念體位名稱,因此在流瑜伽串流動作這節,中譯本特別保留梵文,採用中、梵文並置的方式呈現。
瑜伽博大精深,體位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然而它是基石,練習者唯有在健全而穩固的身體基礎上,內在的修煉方可步步前進。接觸《瑜伽墊上解剖書》迄今已逾兩年,無論在觀念養成上,或在體位練習上,一直是我倚重的參考書籍。本書更像是一路相伴的老朋友,我總是在不意之間忽然明白「原來你說的是這回事呀!」但願在這本書的指引下,你也能展開一趟深不可測的追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