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經典.易學易懂.居家必備
以現代手法詮釋中國傳統醫學的經典巨著
一次學會人體生理學、病理學和治療原則的養生真經
現代養生本源
全球熱銷50多個國家
被譯成10多種語言融合醫學與科學,實現延年益壽的健康養生大法
《黃帝內經》是一部中國流傳久遠的古代傳統醫學聖典,包含中醫學的基本理念、人體構造認識、病理病因、發病時的各種癥狀和針灸治療宜忌等臨床療法,都有詳細說明。並包含中國獨特的「陰陽五行學說」,具有高度的科學觀和可行性。自成書問世以來,影響中國二千多年的醫學和診療發展方向,並可運用到現代治療和養生中,幫助忙碌的現代人克服文明病,實現人們實現延年益壽的健康養生大法。
★綜論古籍
《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流傳許久且影響深遠的經典著作之一,記錄黃帝和臣子間的對話,包含醫學和陰陽五行、順應四時觀念,揭露眾人都想知道的長壽養生密碼。
★精采圖說
本書精選百幅精美圖片,加入圖解說明,搭配一目了然的編排,幫助所有讀者解省翻找資料的時間,一次讀懂《黃帝內經》這部養生大典。
★解說詳盡
本書將《素問》、《靈樞》的每一章、每一句都詳細分析,透過譯文,完整體現養生學說的精髓。
認識中國式養生,養心修性、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必讀經典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每部有81卷,共有162篇,包含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臟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症學說、診法學說、探討養生學等多方精要。
《黃帝內經》認為生命的根本就是陰陽平衡,也就是只有掌握天地和陰陽變化的規律,順從陰陽的消長和適應四時的變遷,人體機能才能夠維持正常,生命才能得以延長。《黃帝內經》透過陰陽調和,四時順養生理論,指導大眾完成長壽養生的最完美境界,達成「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目標。
本書將古老的《黃帝內經》用圖解的形式,詳細解說眾多養生觀念,化繁為簡,
圖文並茂,將深奧的養生理論,製作成多張生動易懂的圖解與表格,呈現給廣大讀者。另外,還將提供一套實用的行動指南,使所有讀者都能輕鬆學到養生知識,並由此強壯身心、延年益壽。
本書特點★歧黃之術──中醫的來源
★十二臟腑的關係
★十二經脈詳解
★天、地、人三氣
★針灸治療的要點
★面色和脈象的生剋關係
★病理病癥和脈象對應關係
★四時和五臟的相應聯繫
作者簡介:
陳昌駿
研究《黃帝內經》和中醫理論多年,精通針灸、推拿按摩等傳統療法,對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有獨門見解。
從事醫學工作十餘年,具備紮實豐富的臨床經驗。近年來,樂於從事演講和教學分享,活躍於各大醫學研討會和經驗分享會,並完成多部解說《黃帝內經》和人體病理學、構造學、健康養生的醫療著作。
章節試閱
素 問
《黃帝內經‧ 素問》簡稱《素問》,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相傳為黃帝創作,實際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
原來九卷,古書早已亡佚,後經唐王冰訂補,改編為二十四卷,計八十一篇,定名為《黃帝內經‧ 素問》,馬蒔在《內經素問注症發微》中說:「《素問》者,黃帝與岐伯、鬼臾區、伯高、少師、少俞、雷公六臣平素問答之書。」所論內容十分豐富,以人與自然統一觀、陰陽學說、五行說、臟腑經絡學為主線,論述攝生、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藥物,以及養生防病等各方面的關係,集醫理、醫論、醫方於一體,保存《五色》、《脈變》、《上經》、《下經》、《太始天元冊》等二十多種古代醫籍,特別闡發古代的哲學思想,強調人體內外統一的整體觀念,成為中醫基本理論的淵源。
上古天真論第一
本篇主要是黃帝和岐伯的對話,論述古人的養生之道、男女生長的周期,並介紹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養生之道,強調養生要善於順應自然規律。
遠古時期的黃帝一生下來就非常聰慧。他小時候就善於言談,少年時則善於理解事物,長大後,他敦厚又勤勉,在成年便登上天子之位。
古人的長壽之道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遠古時代的人,壽命長達百歲,動作卻依然靈活,沒有衰老跡象。而現在的人,剛到半百之年就顯出衰老的跡象了。難道是時過境遷,現在的人們是否連古人的養生之道也要失去呢?
岐伯說:遠古時期的人,懂得養生之道,能按照天地陰陽變化之理,而適應調和自身的陰陽變化;做到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不過度勞累,所以能夠使形體與精神相協調統一,活到自然壽命終結,度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卻不是這樣。他們把喝酒當成喝水,把反常的生活成為平常的習慣,醉酒還肆行房事;縱情色慾而使精氣枯竭、真元耗散。不懂得保持精力充沛的重要性,而不斷地勞心傷肺,違背人生真正的生存價值,生活起居毫無規律可言,所以剛到半百就衰老了。
遠古時,聖人教導平常人總是講:要避開自然界中一切可能導致生病的因素,保持清心寡慾,真氣在體內才能正常運行,精神內守而不耗損,這樣,病邪又從何而來呢?所以在古時,人們都淡泊明志,心境坦蕩而沒有恐懼,即使是經常勞動,身體也不感到疲倦,人體真氣平和順暢,大家都能如心所願。吃什麼都覺得美味可口;穿什麼都心情舒暢,正因為如此,所以每個人都安於現狀,彼此之間從不羡慕地位的貴賤。這樣的人才可稱得上樸實無華。不良的嗜好就不能左右他們的視聽,任何淫念邪說都不能動搖他們的意志,迷惑他們的心志。無論是愚笨的、聰明的、有能力或無能力的人,都不會因身外之事而勞心費神,所以其言行也合乎養生之道。
他們之所以能活到百歲而不顯得衰老,是領悟和掌握修心養性的方法,使真氣得到保護,而不受內外邪氣干擾危害。
人的生長周期
黃帝問:人老了就不能生育,是因為人的精氣耗盡,還是因為要遵循自然規律的變化呢?
岐伯說:一般來說,女子以七年為一個生長周期。女子七歲時,腎氣開始旺盛,於是乳齒更換,頭髮變得濃密。十四歲左右,天癸產生,任脈通,衝脈旺,月經按時來潮,女子便具備了生育能力;二十一歲時,腎氣飽滿,智齒長出。生長發育達到頂點。二十八歲,筋骨強壯,肌肉豐滿,頭髮茂盛,身體強健;三十五歲,陽陰脈血開始衰退,容貌開始憔悴,頭髮也開始脫落。四十二歲,三陽經脈氣血都衰減,面容枯槁,頭髮開始變白。四十九歲,任脈氣血虛弱,衝脈氣血衰少,天癸枯竭,月經絕止,形體衰老,所以不再有生殖能力。
男子以八年為一個生長周期。男子八歲,腎氣充實,毛髮漸盛,乳齒更換;十六歲,腎氣旺盛,天癸產生,精氣充滿至外泄,可以和女性陰陽交合,生育子女。二十四歲,腎氣已經充滿,筋骨強壯有力,智齒長全,身高達到最高;三十二歲時,筋骨豐實,肌肉健壯。四十歲,腎氣慢慢衰退,開始脫髮掉牙。四十八歲,陽明經開始衰退,面容憔悴,鬢髮逐漸斑白;五十六歲,肝氣衰弱,天癸枯竭,精氣少,腎臟衰弱。六十四歲,頭髮全白,牙齒掉光。腎主水,它接受五臟六腑的精氣,並吸收貯藏。唯五臟功能強盛,腎臟才能外泄精氣。現五臟功能衰弱,筋骨鬆懈發軟,天癸枯竭。身體沉重,步伐搖晃,不能再生兒育女。
黃帝說:有些人已經老了,但仍有生育能力,這又是為什麼呢?
岐伯說:這是因為他先天精力不同尋常,氣血經脈平和順暢,腎氣仍顯盛的緣故。因此這種人仍有生育能力,但一般男子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不超過四十九歲,先天稟賦的精氣已全部枯竭。
黃帝問: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年紀都有百歲,還可生育嗎?岐伯說: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能夠防止衰老並能保持身體健康。雖年事過高,但仍可生兒育女。
素 問
《黃帝內經‧ 素問》簡稱《素問》,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相傳為黃帝創作,實際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
原來九卷,古書早已亡佚,後經唐王冰訂補,改編為二十四卷,計八十一篇,定名為《黃帝內經‧ 素問》,馬蒔在《內經素問注症發微》中說:「《素問》者,黃帝與岐伯、鬼臾區、伯高、少師、少俞、雷公六臣平素問答之書。」所論內容十分豐富,以人與自然統一觀、陰陽學說、五行說、臟腑經絡學為主線,論述攝生、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藥物,以及養生防病等各方面的關係,集醫理、醫論、醫方於一體...
目錄
上卷 素問
卷 一
上古天真論第一
古人的長壽之道
人的生長周期
古人養生的四種境界
四氣調神大論第二
順應四季的養生法
違背四時陰陽的後果
生氣通天論第三
保持陰陽平衡的重要性
人體陽氣的重要性
陰陽的關鍵所在
五味調和
金匱真言論第四
四時發病的規律
事物的陰陽變化
五臟與四時的對應
卷 二
陰陽應象大論第五
自然與人體的對應
如何調和陰陽
學習自然規律來養生
治療陰陽病症的基本原則
陰陽離合論第六
千萬種陰陽都只是一個陰陽
三陰三陽的離合狀況
陰陽別論第七
人體四經十二從
經脈發病時的症狀
脈象與陰陽的變化
從脈象看病症與死亡日期
卷 三
靈蘭祕典論第八
十二臟腑的分工
協調是強身、立國之本
六節臟象論第九
六六節制與九九配合
五運之氣的相勝
五氣、五味對人體的影響
不同臟象的意義
五臟生成論第十
五臟相互制約
五味與五臟所對應的關係
五臟呈現在面部的變化
五色、五味、五臟所對應的關係
望色與診脈結合
五臟別論第十一
五臟六腑、奇恆之腑
切寸口脈可診斷五臟
卷四
異法方宜論第十二
不同地區疾病的診治方法
移精變氣論第十三
不同時期疾病的療法
什麼是色脈診察法
診治疾病的基本原則
湯液醪醴論第十四
如何製作湯液醪醴
五臟陽氣衰竭引發的疾病及其治療方法
玉版論要第十五
《揆度》、《奇恆》的內容
面部氣色變化與疾病的關係
脈象的表象與病情的輕重
診要經終論第十六
診斷疾病的要領
四時針刺的法則
不按四時誤刺的後果
針刺的基本原則
十二經脈氣絕的情況
卷五
脈要精微論第十七
診脈的基本原則
五臟精氣在面部的表現
脈象變化相應四時的變化而變動
夢境而得知陰陽之氣的變化
六點診脈大法
疾病的成因及其發展變化
如何判斷是舊病或新病
尺膚的診脈方法
脈象與疾病的對應關係
平人氣象論第十八
正常人的脈象特點
脈象與胃氣的變化
寸口脈的太過和不及
病變出現真臟脈的狀況
反四時的脈象
卷六
玉機真臟論第十九
四季脈象的特點
脾脈的正常與異常
病邪在五臟中的傳變
疾病的傳變規律
真臟脈出現所導致的病變
脈象的五實與五虛
三部九候論第二十
三部九候的理論
如何利用三部九候進行診斷
冬陰夏陽從脈象上的區分
卷七
經脈別論第二十一
各種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營養和水分在體內的運化
六經氣逆產生的疾病及其治療方法
臟氣法時論第二十二
五臟與四時、五行的對應關係
五臟病變的規律
五臟病變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五臟與五色、五味的對應關係
五味的功用
宣明五氣論第二十三
五行歸納
血氣形志第二十四
氣血在經脈中的分布及表裡關係
灸刺取穴的準則
形志疾病的針刺療法
卷八
寶命全形論第二十五
治病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從正神明論第二十六
針刺治療疾病的準則
離合真邪論第二十七
四時之氣對人體經脈氣血的影響
針刺時的補瀉與候氣
如何利用三部九候來診察疾病
通評虛實論第二十八
氣的虛實變化
氣的重實變化
氣的重虛變化
疾病所表現的症狀及其癒後
四時疾病的針刺療法
太陰陽明論第二十九
太陰經和陽明經的關係
陰經和陽經的循行方向
陽明脈解第三十
陽明經脈病變後的狀態
卷九
熱論第三十一
傷寒病的傳變
傷寒症的表現症狀
傷寒病的治療方法
表裡受寒邪時脈象和症狀
熱刺第三十二
病邪侵襲五臟的症狀
治療熱病的針刺法
針刺治療熱病的氣穴
評熱病論第三十三
陰陽交的病症
風厥病的症狀
勞風的病症
腎風病的病症
逆調論第三十四
氣逆病的表現症狀和根由
卷十
瘧論第三十五
瘧疾病的潛伏期和發作期
瘧疾發作時的周期規律
風病和瘧疾的症狀
寒瘧、溫瘧和癉瘧的發病症狀
針刺瘧疾的禁忌
溫瘧和寒瘧產生的原因
刺瘧第三十六
三陽經與三陰經引發
瘧病的症狀
五臟瘧疾的產生
針刺治療瘧疾的原則
氣厥論第三十七
五臟六腑的寒熱相互轉移的情況
熱邪在五臟內的傳變
咳論第三十八
五臟咳嗽的原因
六腑咳嗽的症狀
卷十一
舉痛論第三十九
五臟突然作痛的原因
九種氣機的變化所引發的病症
氣機變化所引發的病症
腹中論第四十
鼓脹病的治療方法
血枯病的治療方法
伏梁病的治療方法
厥逆病的治療方法
熱病疼痛時其脈象的表象
刺腰痛第四十一
六經脈病變引起的腰痛及其針刺方法
卷十二
風論第四十二
風邪侵襲人體後的種種病症
五臟風邪的病症
痺論第四十三
產生痺病的原因與分類
痺病侵入到五臟,所表現的症狀
營衛兩氣若不與外邪相合
不會引發痺病
痺病的各種表現及成因
痿論第四十四
五臟的病變會發生痿病
鑑別五種痿證的方法
「獨取陽明」治療痿病
厥論第四十五
寒厥與熱厥的形成
六經脈厥症的病症表現
卷十三
病能論第四十六
睡臥不能安寧的原因
奇病論第四十七
大奇論第四十八
五臟與脈象的關係
經氣不足的死亡日期
脈解第四十九
六經病變
卷十四
刺要論第五十
針刺療法的要領
刺齊論第五十一
針刺深淺程度的掌握
刺禁論第五十二
人體禁刺的部位
針刺失誤所導致的後果
針刺禁忌
刺志論第五十三
虛實的要領
針解第五十四
虛補實瀉的原則
九針與天地四時的陰陽變化
長刺節論第五十五
卷十五
皮部論第五十六
十二經脈在皮膚上的分屬
病邪在人體的傳變過程
經絡論第五十七
陰絡和陽絡
氣穴論第五十八
人體上的處氣穴
孫絡與穀
氣府論第五十九
足三陽經脈
手三陽經脈
督脈、任脈、衝脈
卷十六
骨空論第六十
風邪是一切疾病產生的根由
經脈的循行路線及取穴部位
治療水病的腧穴
灸治寒熱病的二十九個部位
水熱穴論第六十一
水腫病形成的原因
治療水腫病的個腧穴
四季針刺
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腧穴
卷十七
調經論第六十二
病屬有餘和病屬不足
神的有餘和不足所表現的症狀
氣的有餘和不足所表現的症狀
血的有餘和不足所表現的症狀
形的有餘和不足所表現的症狀
志的有餘和不足所表現的症狀
氣血逆亂與疾病的形成
實症和虛症形成的原因
虛證與實證的補瀉方法
卷十八
繆刺論第六十三
繆刺的含義
繆刺與巨刺
邪氣入侵各經脈的症狀及針刺方法
屍厥病的成因與治療方法
四時刺逆從論第六十四
六經之氣有餘和不足所表現的病症
人體經脈隨四時之氣的變化
違背四時規律變化而導致
疾病的發生
誤刺五臟病人的症狀表現
標本病傳論第六十五
疾病的標本及針刺順序
疾病在五臟的傳變
卷十九
天元紀大論第六十六
五運與六氣結合
五運分主四時的情況
氣的多少與形的盛衰
天氣和地氣互相感召的規律
天氣和地氣的循環定數
三陰三陽與六氣的相合
五運行大論第六十七
五運的規律
天地動靜的運行規律
司天在泉之氣對人體的影響
六氣變化與人體的對應關係
六微旨大論第六十八
六氣所應的地理位置
六氣的盛衰
天符、歲會、太一天符
六氣的起始與終止
六氣的運用變化
卷二十
氣交變大論第六十九
五運氣化太過所出現的現象
五運氣化不及所出現的現象
五氣與四時的對應關係
正氣的變化與四時氣候的相應
五運的不及太過與五星的相應
五常政大論第七十
五運的平氣、不及和太過的表象
五運平氣之年所出現的表象
五運不及之年所出現的表象
五運太過之年所出現的表象
不同的地區產生的疾病及治療方法
天氣的寒熱與地勢的高低對壽命的影
響
司天之氣對人體五臟的影響
五運變化對動物所產生的影響
六氣對萬物生化產生的影響
藥物治療所遵循的原則
卷二十一
六元正紀大論第七十一
太陽司天之政的表象
太陽司天之政的養生原則
陽明司天之政所出現的現象
陽明司天之政的養生原則
少陽司天之政的表象
少陽司天之政的養生原則
太陰司天之政的表象
太陰司天之政的養生原則
少陰司天之政的表象
少陰司天之政的養生原則
厥陰司天之政的表象
厥陰司天之政的養生原則
六氣的相應及不相應
五運與在泉之氣同化的關係
時令與藥性的關係
五運之氣的運行與主歲之年的常數
復氣發作時的各種表象
四時之氣的運行情況
五運六氣變化與所見的物象相對應
六氣的相互作用和六氣的不及與太過
藥物治療的基本原則
刺法論第七十二(遺篇)
鬱氣的預防和祛退
司天、在泉之氣失守時疾病的預防
剛柔失守其司天在泉之位對人的影響
對五疫發病的防治
人體真氣的保全
本病論第七十三(遺篇)
天地氣交異常的變化過程
天地氣交異常對發病的影響
六氣不退位對人和氣候變化的影響
剛柔失守其位對天運的影響
人的正氣不足導致死亡的原因
卷二十二
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
六氣分時主歲時的情況
風的氣化運行與疾病的治療
司天在泉侵入人體產生的疾病與治療
司天之氣病變所表現的症狀
在泉之氣所致疾病的治療方法
六氣偏勝引發人體發病的症狀
六氣報復引發人體發病的症狀
六氣相負所致疾病的治療
氣有上下之分與人體的對應關係
勝負之氣運行的時辰
客氣與主氣的勝負所表現的症狀
藥性與五臟、五氣的關係
陰陽劃分的依據與治病準則
六氣到來時其脈象所表現的症狀
六氣變化所導致的疾病
藥物的陰陽屬性及配方原則
正治法與反治法
方劑的制方分君臣
卷二十三
著至教論第七十五
三陽莫當
示從容論第七十六
疏五過論第七十七
診治上的五種過失
徽四失論第七十八
治病失敗的原因
卷二十四
陰陽類論第七十九
方盛衰論第八十
解精微論第八十一
下卷 靈樞
卷一
九針十二原第一
經氣的變化
虛補實瀉的要點
九針的功用
邪氣的危害與針刺原則
五臟六腑的經氣所出的情況
針刺要點
十二原穴
本輸第二
十二經絡循行的起止
四季針刺原則
小針解第三
邪氣臟腑病形第四
邪氣侵犯人體的情況
邪氣侵犯人體而傷及五臟
臉部不怕冷的原因
病邪侵犯人體所發生的病症
脈象的診察方法
五臟病變的六種脈象及治療方法
卷二
根結第五
不同形體之間的刺針區別
壽夭剛柔第六
形體和臟氣發病情況
推測人的壽命
營分、衛分、寒痺的病症及治療
官針第七
針治的要點
針刺有九種方法
本神第八
終始第九
寸口脈和人迎脈的診斷
針刺法的要點
針刺的禁忌
卷三
經脈第十
手太陰肺經循行線路及其病變治療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線路及其病變治療
足陽明胃經循行線路及其病變治療
足大陰脾經循行線路及其病變治療
手少陰心經循行線路及其病變治療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線路及其病變治療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線路及其病變治療
足少陰腎經循行線路及其病變治療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線路及其病變治療
手少陽三焦經循行線路及其病變治療
足少陽經循行線路及其病變治療
足厥陰肝經循行線路及其病變治療
十二經脈氣衰竭時所出現的症狀
十二經脈受邪時所出現的症狀
十五絡脈循行線路及病變治療
經別第十一
臟腑與自然界的對應關係
經水第十二
卷四
經筋第十三
足太陽經筋的循行線路及病變治療
足少陽膽經筋的循行線路及病變治療
足陽明胃經筋的循行線路及病變治療
足太陰脾經筋的循行線路及病變治療
足少陰腎經筋的循行線路及病變治療
足厥陰肝經的筋的循行線路及病變治
療
足厥陰肝經筋的循行線路及病變治療
手少陰心經的筋循行線路及病變治療
骨度第十四
五十營第十五
營氣第十六
脈度第十七
脈氣循行的經脈通道
五臟的精氣從體內顯露於七竅
脈的起止之處
營衛生會第十八
營氣與衛氣的運行規律
三焦之氣的起始之處
四時氣第十九
四時的邪氣所致的疾病及治療方法
卷五
五邪第二十
寒熱病第二十一
癲狂第二十二
癲癇病發作時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狂病發作時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厥逆病發作時的症狀與治療方法
熱病第二十三
熱病禁用針刺的九種症候
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
突發性心疝病的症狀及治療
厥病第二十四
厥氣上逆導致頭痛的表現症狀及治療
方法
厥氣上逆導致心痛的表現症狀與治療
方法
病本第二十五
疾病的標本所採取的治療先後順序
雜病第二十六
周痺第二十七
口問第二十八
卷六
師傳第二十九
醫病先醫心
判斷五臟六腑的大小
決氣第三十
人體中的精氣津液血脈
六氣在人體中的有餘和不足
腸胃第三十一
平人絕穀第三十二
海論第三十三
人體的四海與自然界的四海相對應
四海及經脈重要穴位的位置
四海對人體的滋養和損害
五亂第三十四
營衛氣逆亂的反常情況
氣的五種亂症
脹論第三十五
脹病發生的部位
脹病所表現的症狀
脹病的產生以及其產生的根源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人體中的五種津液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五官五色五臟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針刺的深淺和次數的標準
不同形體的人針刺深淺和次數
血絡論第三十九
陰陽清濁第四十
清氣
濁氣
清氣與濁氣的治療方法
卷七
陰陽系日月第四十一
十二月和十日與經脈相配合
十二經脈與十二月的陰陽配屬關係的
應用
病傳第四十二
邪氣侵入到五臟後所發生的病變
淫邪發夢第四十三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
人體的陽氣變化與四時變化所相應
五臟的五種變化
外揣第四十五
五變第四十六
疾病的產生
以形體診斷疾病
本臟第四十七
健康人體的狀態
五臟的形體大小、堅厚對健康的影響
六腑與其他部位的相應關係
卷八
禁服第四十八
寸口脈與人迎脈的病變部位
五色第四十九
辨別五官的表象
判斷病勢加重與病邪的衰退
根據色澤的變化來判斷病情的輕重
預知病人的死亡時間
論勇第五十
背腧第五十一
衛氣第五十二
經脈的陰陽標本
各部的氣街所聚且所運行的通道
論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新生命的孕育
人的壽命的長短
人體的血氣盛衰,以及從生到死的過
程
逆順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營衛之氣的運行規律
五穀的性味
五色與五味的關係
五臟之病對五味各有禁忌
卷九
水脹第五十七
賊風第五十八
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如何診察皮、肉、氣、血、筋、骨的
病變
辨別人體的脂、膏、肉
玉版第六十
小針是治療疾病的重要工具
癰疽病的逆順表現症象
手足經脈所不可用針刺的穴位
五禁第六十一
動輸第六十二
胃氣與脈搏跳動的表現
足陽明胃經搏動的原因
足少陰腎脈搏動的原因
五味論第六十三
過食五味對人體五臟的影響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陰陽人的區別
陰陽二十五種人的特徵
年忌的計算方法
根據各經脈血氣的多少候查體表的情
況
二十五種人的針刺標準
針刺三陰三陽經脈所出現的病變
卷十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婦人沒有鬍鬚的原因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積病的發生到形成
內臟形成病變的原因
行針第六十七
上隔第六十八
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針刺治療失音症的方法
寒熱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人不能入睡的原因及其治療方法
人的四肢和天地相呼應
持針的法則,進針的原理
手少陰經脈沒有腧穴
持針縱舍
透過人體八虛,能診察出的疾病
通天第七十二
五種類型人的不同特點
五種形態的人及治療方法
五種形態的人及辨別方法
卷十一
官能第七十三
五臟六腑的病變及其治療方法
不同的人委任不同的事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五節刺法
五邪刺法
解結的道理
虛邪賊風侵犯人體所產生的疾病
衛氣行第七十六
衛氣在人體內的循行
九宮八風第七十七
九宮的規律
八風入侵人體所致的疾病
卷十二
九針論第七十八
針和九數相應關係
人的形體對應九野的情況
五臟之氣失調所產生的病症
五臟化生五液
五味各有走向
五臟對精神意識活動各有所藏
三陽經與三陰經的表裡配合
歲露論第七十九
瘧疾發作的時間
四季中八風對人體的傷害
四時八節氣候的影響所致的疾病
大惑論第八十
發生眩惑的原因
健忘形成的原因
時常想睡眠的原因
癰疽第八十一
經脈營衛晝夜循行的度數
癰腫病的成因
癰疽的形狀、忌日和名稱
上卷 素問
卷 一
上古天真論第一
古人的長壽之道
人的生長周期
古人養生的四種境界
四氣調神大論第二
順應四季的養生法
違背四時陰陽的後果
生氣通天論第三
保持陰陽平衡的重要性
人體陽氣的重要性
陰陽的關鍵所在
五味調和
金匱真言論第四
四時發病的規律
事物的陰陽變化
五臟與四時的對應
卷 二
陰陽應象大論第五
自然與人體的對應
如何調和陰陽
學習自然規律來養生
治療陰陽病症的基本原則
陰陽離合論第六
千萬種陰陽都只是一個陰陽
三陰三陽的離合狀況
陰陽別論第七
人體四經十二從
經脈發病時的症狀
脈象與陰陽的變化
從脈象看病症與...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