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王愈榮主教‧陸達誠神父‧曾慶導神父‧天主教仁慈醫療財團法人 執行長張達人醫生
◎內在寂靜的旅程,亦是認清自己的過程,經由不斷在天主前無限的透明自己,好讓天主的愛與生命無可阻礙的流入我們的內在。這認清自我的過程就是不斷「接納」真我的旅程 …… 接納自己就是邁向「內在寂靜」,親近天主的「黑暗與光明」之旅——天主教仁慈醫療財團法人 執行長張達人
◎它不祇是一本入門書,還真能領人深入其堂奧。讀這本小書的人會知道,這二位大師(大德蘭與十字若望)把我們引入一條非常簡易的路,它不要我們「多有」,而是「空無所有」,俾在空和無之赤貧之處,我們可與天主有最親密的交往——陸達誠神父
這本書是個邀請,召喚人修行祈禱,達到與基督深度而圓滿的關係。基督居住在我們內,祂召喚我們的,正是達到與祂結合的生命。——尤金.麥卡福瑞神父Eugene McCaffrey OCD
「空無所有」的親密感 陸達誠神父
大德蘭(1515-1582)和十字若望(1542-1591)是加爾默羅靈修的作者。他們造就了聖女小德蘭(1873-1897)、真福聖三麗莎(1880-1906)、聖女艾迪.思坦(1891-1942)等聖德女性的出現。小德蘭的自傳,清晰易讀。另外四位不這麼好讀,尤其是胡賽爾的徒弟聖女思坦的作品。大德蘭和十字若望留給後世的都是大部頭的經典之作,若無專家引領,大概不易深入了解。英人瑪麗.麥克瑪修女的近作《走進倫敦諾丁丘的隱修院》,雖篇幅不多,卻把加爾默羅的靈修要點充份地介紹給讀者。它不祇是一本入門書,還真能領人深入其堂奧。讀這本小書的人會知道這二位大師把我們引入一條非常簡易的路,它不要我們「多有」,而是「空無所有」,俾在空和無之赤貧之處,我們可與天主有最親密的交往。
麥克瑪修女是倫敦市內一座加爾默羅修女院的院長。由於長期的祈禱、閱讀和從事培育,她已把前述二位聖師的靈修融會貫通,而用自己的言語勾勒出這本撮要。因它簡單樸實,使無暇閱讀大部頭作品的讀者,也能應用該靈修的方法而使祈禱容易起來。
與天主發展親密關係的出發點是,靈修人遇到無法做好默想的情況。作者說:「當大德蘭不再強迫自己做慣例式的默想,允許自己只是單純地享有和耶穌基督的友誼時,她終於得到內在的自由。」什麼是慣例式的默想呢?這是指一套相當嚴格的規定,使初學者學會心禱。它要求默想者善用記憶、想像、推演、理解、情緒、意志等功能,使人通過祈禱穿上基督。
這類方法是中世紀神師們發揚的。但是祈禱有進程,到某一階段時,上述的默想方法可以變成阻礙。要得到與天主建立親密關係的目的,必須採用默觀的祈禱方法。
默觀與默想最大的不同,不是靈魂的大量活動,也不借助概念經驗,而是直接地與天主來往,像朋友會晤朋友,像慈父會見兒子,在天主和靈魂間空無所有。靈魂只渴望天主,把天主做為焦點,全神貫注地聆聽,毫無保留地開放自己,讓天主長驅直入,讓天主完全自由地在我內行動,讓天主愛,也向天主示愛。這是絕對的親密共融(communion)。
分心和各種正負面的情緒免不了還會侵入,不必為之心煩,平靜地轉回來就好了。這些因素反成為我們與主更深結合的契機。修女說有人覺得感覺不到天主的臨在,那是我們沒有回到靈魂最深的內室所致,天主只在那裡與我們相會。淺層的我,或帶著面具的我不配與天主談情說愛。當我脫掉假我,剝除一切偽裝,真實的天主才與真實的我交往了。
加爾默羅靈修雖然強調「空」與「無」,但也不全然放棄一些輔助的支援,如注視聖像、默頌聖經中的一句話,虔誠的禮儀等。作者提到大德蘭很愛注視耶穌在山園祈禱中強烈的淒苦形像。可見想像也能協助默觀,與天主意志的結合更不必談了。
作者又說默觀者不會停留在自己的進益,他們一定會關懷眾生。就像大德蘭說過她甘願留在煉獄中直至世界末日,只為了救一個靈魂。而作者也強調人際關係的深度和強度取決於人和天主的關係;「我們想要從與天主逐漸親密的模式中,學會什麼是人際關係的動力,並如何使之倖存。」
「『空無所有』的親密感」應能刻劃加爾默羅靈修的特色。據此,靈修人不但可以克服祈禱的瓶頸,更可逐入密契的蹊徑,或許終能踏上神婚的高峰。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拿到翻譯修女(我私下這麼稱呼翻譯加爾默羅靈修系列的隱修女)最新的譯稿,小編立刻注意到這本書的目錄很有意思:
加爾默羅是花園
寒冬中的花園
…到了春天
死亡的時刻
園丁的屋子
關閉的花園
豐收的花園
看到這些字眼,我的腦海浮現了畫面──作者筆下的世界顯然是有所本的,但是,這是一位隱修女寫的書,我不禁好奇:她生活的世界是在哪個美麗的花園。我想要看看,這座花園有多美麗。
真的不蓋你,光從這本書英文版的封面、封底、文案、作者簡介、內文,根本看不出來這個花園在那兒。真的是一整個低調到不行。好奇的人可以自行輸入英文書名UPON THIS MOUNTAIN+PRAY IN THE CARMELITE TRADITION,就可以看到原書的封面啦。
我問翻譯修女,可以給我多一點訊息嗎?這樣少的資訊,我沒辦法想像出這本書要長什麼樣子。翻譯修女託人捎給我一張綠色的小紙片,上頭只有一個電子郵件帳號,她要我寫給這本新書的作者瑪麗‧麥克瑪修女Sr. Mary McCormack。
跟翻譯修女認識已經有七、八年,也幫她出版過好幾本書,在星火,出了四本,包括《聖女大德蘭自傳》、十字若望的《攀登加爾默羅山》,都是差不多五百年前的作者,這本Upon This Mountain的作者、嗯、一定很特別。
話說,我跟翻譯修女向來都是用傳真聯絡,手邊累積的傳真厚厚一疊,包括我寫給翻譯修女和翻譯修女寫給我的。曾經通過電話,也去過她在新竹縣芎林的隱修院,隔著鐵柵欄討論出版事宜,她興之所至,把我當做她們第三會(指在俗的會士)的弟子,諄諄教導我聖衣會的靈修,儘管我是一塊糟糕的海綿,吸收量非常微小。
為了方便聯絡出版事宜,我曾經斗膽問修女:可以寫email嗎?答案是:不行。翻譯修女有跟我解釋,她們過的是隱修生活,凡是會干擾隱修生活的事物都不使用,我納悶的是這回,我怎麼拿到一個加爾默羅修院的email?而且,這個email透露了一些很不尋常的訊息:nottinghill。(翻譯修女有解釋:每所加爾默羅會院都是獨立不相統屬,所以規定未必都是一樣的)
是的,確定了,諾丁丘,就是《新娘百分百》裡面的場景──倫敦的諾丁丘?我的腦袋瓜裡忍不住冒出修‧葛蘭那句台詞:「我住在諾丁丘(Notting Hill),妳住在比佛利山莊(Beverly Hills)。全世界都知道妳是誰。」這令人心碎的句子訴說著一個開小書店的失意男子跟一個國際巨星的天壤之別。然後,我的畫面快轉到修‧葛蘭跟茱莉亞‧蘿柏茲約會,夜裡爬牆跑進諾丁丘一所花園,片尾的時候,她坐在花園的長椅上(挺著孕肚)、修‧葛蘭躺在她腿上看書,天啊,幸福指數破表啦!在這樣浪漫的場景裡,存在著一所戒律嚴明的隱修院?
對於隱修院,我是門外「漢」(好吧,這只是個說法,我是個小女子),但是我所知的隱修院大抵都在海之濱、山之巔,像世界遺產聖米歇爾山隱修院,當退潮的時候,是與世隔絕的孤島。還有,二十世紀知名的靈修大師多馬斯‧牟敦是住在森林資源出名的肯塔基州革責瑪尼修道院。翻譯修女的修院在芎林,深坑也有另一個加爾默羅會院,幾乎都是在鳥不生蛋、失敬失敬,是遠離塵世的所在。
但是,在諾丁丘隱居?這真的是超乎我的想像了。這個地方可是在國際大都會倫敦觀光客的熱點啊,每年舉辦嘉年華的時候,有一百萬遊客湧入這個區,尤其是電影《新娘百分百》熱映之後,按圖索驥的影迷絡繹不絕。距離知名的波特貝羅市集(Portobello Market)步行不過十五分鐘,在這裡,能隱居嗎?
我忍不住這麼想,當然,這只是我的胡思亂想。上網google了一下,原來我並不是第一個對這個隱修院感到好奇的人。在2010年,英國發行了一部紀錄片大獲好評,片名叫No Greater Love,就是在這個修道院拍攝的。原來,連英國人也不太知道,在西倫敦的時髦地帶,居然有一所隱修院。導演Michael Whyte並不是天主教徒,他住在諾丁丘,就在修道院對面。許多年,他看著那所修道院,對這些鄰居充滿了好奇,於是想要拍一部記錄片,勇敢地去敲修女的門,修女們認真考慮了,然後拒絕他──他一再去敲門,修女們認真考慮,也一再拒絕。前前後後十年,說:好,然後讓導演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拍攝。
我終於找到了諾丁丘加爾默羅會院的官網,看到了上頭的幾張照片,一陣感動在我血管裡亂竄,我好想好想走進這座隱修院,親眼看看這所花園。不過,光是看到還不夠,我想讓各位讀者也看到這個美到無法描述的花園。於是,我想要委託攝影師去拍照,首先腦筋動到了繪本作者許書寧,她是天主教徒,出版過《耶路薩冷朝聖日記》、《亞西西的小窮人》等書,她能畫、也能攝影,她又在倫敦求學生活過,簡直是我夢寐以求的委託對象,我用即時通「煞費口舌」地跟她描述這個修道院有多美,但是當時她並沒有重返倫敦的計畫,於是我的順風車計畫告吹。
我抓著頭,想要怎麼讓那些感動人的照片「生」出來啊?人好像在遇到無法可想的時候,會有神助,我想到了,那何不問問倫敦的修女,幫他們網站圖片拍照的人可以提供這些美得要命的照片嗎?那怕只有幾張,也聊勝於無不不,是可以讓人一窺花園的真貌啊。因為當時網站上的照片並不多(坦白告訴大家,從拿到譯稿到出版,小編嚴重拖稿,中間發生了許多悲歡離合的故事,因為是私事就不跟大家報告囉),所以網站最新的面貌比當時我拜訪的時候豐富了很多。這得交代一下,免得大家誤解。
於是,小編寫信,幾乎馬上得到回信。而且口氣溫暖得讓人想要掉下眼淚來:你要什麼,我們都會幫忙。這簡直是天助我也。然後我就收到照片了,而且照片都是由隱修院的Sister Luke拍的,看到幾十張照片出現在我的Dropbox,我幾乎飆淚。
這就是我絮絮叨叨也要把這個故事說出來的緣故,因為實在是無法說出的感謝和感動。至於這個加爾默羅的花園,小編想對您說:歡迎光臨,希望你親身體驗加爾默羅的祈禱,然後帶著滿滿的感動去生活。
小編在諾丁丘加爾默羅會院的網站上找到一句話,也許可以作為這本書的註腳,那句話是這樣說的:「我們位在這個城市(按,即倫敦)的心臟地帶,我們在教會的中心,我們渴望與耶穌同在,唯獨留在那座山上,把我們自己在祈禱中完全地奉獻給天父。」這正是這本書的英文原名Upon this Mountain的來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