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英姿颯爽的事業女性,回家後一定就是動作俐落的超級媽媽?
本書作者是一名病理科醫生,以手術刀解剖遺體,找出死亡的原因,巾幗不讓鬚眉;脫下白袍,她是一名母親,面對家裡的兩個寶貝女兒,卻覺她們比醫生專業更加深奧難解。誠然,育兒不是一門有常規可守的學問,每個孩子都是一門「新興學科」,父母只能在摸索中前進,而經驗的分享就變得尤其重要。
作者因為職業關係,對死亡有深刻的體會,令她在孕育新生命時別有一番見解,對在物質發達的社會中如何照料孩子的心靈更有感觸;加上醫科的知識,對產後保養和守護孩子的健康都有幫助。汲取當中的啟示化成自己的養分,總有一天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派上用場。
作者簡介:
許嫣(Melody Hui),病理科醫生,負責解剖屍體找出死因,也會接收手術時割下的五臟六腑研究其病理。工作上常接觸死亡,故更珍惜生命中的善與美。
家中有兩個寶貝女兒:Ceres(四歲)和Vesta(兩歲)。乖巧時可愛莫名,頑皮時狀若無賴。下班後跟兩個女兒搏鬥,以血淚汗水換取她們的微笑和擁抱,十分划算。
於《明報》撰寫專欄「伊人醫事」,於《經濟日報》撰寫專欄「醫生媽咪」。著有《徘徊生死血肉文字間》及《人間春暖細味杏林情》。
網頁:www.melodyhui.com
電郵:doctor.gourmet@yahoo.com.hk
Facebook:許嫣醫生
新浪微博:美食醫生—許嫣
章節試閱
食「糊」記
不少初為人母的讀者,都向我請教嬰兒飲食問題,尤其是由全奶轉吃米糊的過程。其實我也是新手媽媽,一直靠其他熱心媽媽的指導,可以分享的不過是自己的一點經驗罷了。
女兒滿六個月,開始嘗試吃固體食物。由於不知道她肯吃多少,所以不自己煮粥,只買了即沖米糊,成份是奶粉和米粉。果然女兒開始時只肯吃兩、三口,任憑如何威迫利誘也吃不完一餐,浪費了不少調好的米糊。
後來經過我和菲傭姐姐的努力,終於強迫女兒在一日五餐之中,有一餐吃全米糊;至於是哪一餐,就視乎女兒的心情和精神狀態而定。餵她的時候要一手抱著她,一手拿匙羹,快而準的把米糊塞進她口裡;其間要夾緊掙扎哭鬧的她,又要小心不把米糊抹到四周,更要一邊搖晃一邊唱歌逗她吃。每次都要餵大半小時,其中腰背頸臂的辛酸勞累,實在難以言喻。
有時在米糊中加入香蕉或者蛋黃。根據兒科醫生指示,嬰兒六個月開始可以每天進食半隻甚至一隻蛋黃,但蛋白則不宜碰。
當女兒慢慢適應米糊,以至可以一天吃兩餐米糊時,我們又要面對新挑戰:吃粥仔。在七個半月時,我們用肉和菜煲好稀粥,放在攪拌機攪碎。吃慣即沖米糊的她,一發覺擺進嘴的味道有異,馬上抗議;我們把奶粉混入粥內,仍是不得要領。於是又再重複強迫和掙扎的循環,其中苦況不足為外人道。
粥仔材料中,肉類主要是有機雞胸肉,店員切成小塊急凍,每天只需拿一塊解凍煮,煮完粥就丟掉不吃。曾試過用三文魚及青衣柳,但女兒吃完後混身發出怪味,可能不適宜吃急凍魚肉。至於蔬菜,不定時有菠菜、白菜、菜心、南瓜、蘿蔔、青豆等等,剁碎來吃。
我們寧願唱歌跳舞辛苦一點,也不讓她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或手機。八個月大,女兒一天吃四餐,午餐和晚餐是粥仔,早餐和宵夜則吃奶。九個月,終於肯坐在椅子上吃粥。十個月,不須要我或菲傭姐姐唱歌逗她,也可以乖乖的吃完一碗粥仔,又快又專心。十一個月,讓她試吃麵包、嬰兒餅乾、藍莓、菜心莖(咬著啜汁,像吃甘蔗般)、豆腐、蒸魚之類。
份量方面,由一天五十克米逐漸增加至六十克。煮好也無須攪碎,留些口感讓她咀嚼;可惜她時常先把粥仔吞下,然後才嚼空氣,屢教不聽傻乎乎的,教人又氣又笑。
跪下跟孩子說話
讀醫時,到兒科病房實習。醫生教導,跟孩子說話時,應盡量跟他們保持同等高度,這樣較有親切感,能增加孩子對醫護的信任,問診也就更容易了。
每朝巡病房,即使是位高權重的教授,面對五、六歲的病童,也會跪下或蹲下談話,於是自己也跟隨。這個習慣,延伸至對待親友的孩子;及後自己做了母親,當然也經常跪著或坐在地上,與女兒說話玩遊戲。
處在同樣水平,沒有高高在上的感覺,孩子認為無威脅性,當然喜歡親近。將心比心,我們成年人也不愛仰著頭跟對方說話吧!
孩子喜歡看著父母的臉,而非對著他們的大腿或下巴;而且距離拉近,擁抱和親吻更容易,充滿愛的身體接觸來得更自然。
經常處在孩子的高度,可以知道他們平時留意到什麼,或看不到什麼。以孩童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理解他們的感受和觀點。
還有一點,幼童說話聲量細,有時又詞不達意。父母孩子面對面時,可以根據口形猜到他們想表達的意思,給予恰當的回應,更能鼓勵孩子多開口溝通。
對我來說,跪下的最大收穫,莫過於能清楚看到女兒的臉龐;兒童的表情純真可愛,百看不厭,比整天看著她頭頂好多了。孩子轉瞬成長,怎可錯過他們的一靨一笑?從今天起,不再怕麻煩,做個跪地的父母吧!
對孩子的禁語
那時快要生第二個孩子,總是有些親友不識好歹,逗趣我的大女兒說:「你媽媽生了妹妹後,就不再愛你了!」
每逢聽到此類說話,我會立刻打斷,大聲更正:「當然不是這樣。媽媽永遠愛你!」消除女兒的疑慮,使她安心。
母親的愛是孩子最著緊的東西。開玩笑不打緊,幹嗎拿她的娘親開玩笑?幼童不懂分辨真假,會信以為真、驚惶失措,也會對弟妹產生妒忌和敵意。專家指出,有些孩子行為出現偏差,變得具攻擊性,或自我傷害,許多時候是因為缺乏安全感所致。
絕不應該對孩子說的話,常見的有:「你再哭,你媽媽就不要你了。」「你的媽媽不見了(其實去了廁所),今晚跟阿姨回家吧,以後就跟著我好不好?」
還有些人,總愛在孩子父母均在場的情況下,要求孩子回答:「你愛媽媽還是爸爸多點?」
對孩子說這些話的成人,到底是什麼心態?他們可能以為自己很幽默,不知道孩子和父母一點也不欣賞。
不過,現代孩子也非省油的燈。曾有個笨蛋,問我那五歲的契女,愛爸爸還是愛媽媽多些。契女並不中計,肯定地答:「兩個都愛。」
然而他定要她挑一個,契女逃避回應,只說「不知道」、「你猜猜」、「哎呀,叔叔,你不要這樣問我啦。」極盡的油滑伶俐。
那人仍死纏爛打,追問不休。契女不耐煩,唯有反問:「如果你媽媽和老婆同時掉下海,你會先救哪個?」笨蛋登時語塞。
肢體私隱權
還記得小時候,長輩見你長得可愛,一見面就扭你的面頰、拍你的屁股,甚至強吻你,那種討厭的感覺嗎?
我相信,很少孩子會享受被叔叔姨姨,甚至是父母任意搓揉。那麼,為什麼人長大了,卻漠視其他小孩的肢體私隱權,肆意抱入懷中又摸又捏,完全不先徵求他們的同意?
我很喜歡抱孩子,可是卻不敢隨便亂碰。若見親友兒女生得可愛,會先跟他們玩耍混熟,之後才嘗試身體接觸。
「我可以抱抱你嗎?」先問清楚,以示尊重。
身體接觸,也只限於擁抱、拉手、吻臉頰、拍頭頂等「正常社交」。捏人臉龐、拍人屁股、咬人手臂、扭人鼻子、搔癢,或兩手按著孩子臉部兩旁令他眼耳口鼻擠成一團……這些無禮舉動,擺明當對方是玩具,而非一個有感受的人,我是不會做的。
對別人的孩子尊重,對自己的女兒更該如此。自她們脫離嬰兒期後,我從來不會強抱或強吻;抱著時倘若她們掙扎想走,我會馬上放下,絕不勉強。
嬰兒最愛抱擁親吻,可是隨著孩子成長獨立,便不太喜歡跟父母親熱,青春期時尤甚。不少母親接受不了:「做母親想抱抱孩子有錯嗎?你不愛媽媽嗎?」硬是要攬攬錫錫,只會惹來孩子厭煩。
越是不要求親熱,女兒們越是喜歡靠近我,人總是這樣。發自孩子內心的擁抱和親吻,才有意思嘛。
讓孩子愛上學校
小時候,我們都不愛起床上學。母親先是怒罵,繼而動武,把整間屋子弄得雞飛狗跳。
越是催趕就越想逃避,慢吞吞的刷牙洗臉更衣吃早餐。母親一焦急,什麼難聽的話都罵出來了,演變成衝突,大家力竭筋疲。
到了自己做母親,當然不希望天天跟女兒搞場「大龍鳳」。於是出盡招數,引誘她自願起床上學。
先告訴她,幼兒園的老師和同學都已起床了:「嘉嘉起床了,心兒起床了,莊老師也起床了……」
「莊老師昨天打電話給我,說你上課時很出色,很想早點見到你啊。」純屬虛構,卻說得她心猿意馬。
接著在房間外的客廳跟妹妹玩耍,笑得嘰嘰喳喳,令她滿懷好奇,走下床看個究竟。
過了第一關,接下來要哄她吃早餐,準備多款麵包餅乾飲品,任君選擇。小孩子就是愛自己拿主意,有得揀就高興了。
要刷牙,讓她自己拿牙刷、擠牙膏;要上廁所,讓她自己扔尿片、穿內褲,然後拚命讚賞她的自理能力,熱烈鼓掌。
倘若她仍留戀家裡不肯出門,我就杜撰:「校車司機和保姆都在等你呢。保姆說你在校車非常乖,唱歌又好聽。」女兒愛坐校車,聽到後馬上蹦蹦跳跳出門去。
當然,大前提是先令孩子喜愛學校。平日提起上學,要用正面快樂的語氣;對上學情形了解透徹,記熟了同學和老師的名字、上課內容、茶點食物、兒歌歌詞,才能令她對「起床上學」有個好印象。
不要嘲笑孩子
小時候一個不愉快的回憶,就是被大人嘲笑。
牙牙學語時,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大人們只是相顧大笑,笑得彎腰,卻完全沒有回答我,也沒有理睬我的感受。
我的自信受到動搖。我說錯了什麼?我做了愚笨的事嗎?
我當然是覺得對的才說。我不記得自己說過什麼了,只記得那種被嘲的屈辱感。從此,有什麼事都不再跟大人說,反正只會招來訕笑。小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
長大了,當然明白大人們忍俊不禁,是因為覺得小孩說話時神態可愛稚嫩,或是內容天真可喜,甚至聰明得叫人驚奇,而非笑孩子蠢。可是小小孩童又怎會分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我跟小朋友談話時,必盡力保持尊重的態度,認真的聽,認真的回應。即使他們的說話多麼可笑,我都拚命忍著笑,不讓他們有一絲一毫被看不起的感覺。
如此,孩子覺得我理解他們,會願意分享想法,使我可以及早發現一些危險或錯誤的思想。有大人重視他們的說話,可令他們更有自信地溝通。我專心地(或扮專心地)傾聽,他們也可能會模仿,將來成為一個尊重別人的聆聽者。
而且,孩子的想法未必幼稚無聊,很多時候都有獨特創新的見解。嘗試留心他們的說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食「糊」記
不少初為人母的讀者,都向我請教嬰兒飲食問題,尤其是由全奶轉吃米糊的過程。其實我也是新手媽媽,一直靠其他熱心媽媽的指導,可以分享的不過是自己的一點經驗罷了。
女兒滿六個月,開始嘗試吃固體食物。由於不知道她肯吃多少,所以不自己煮粥,只買了即沖米糊,成份是奶粉和米粉。果然女兒開始時只肯吃兩、三口,任憑如何威迫利誘也吃不完一餐,浪費了不少調好的米糊。
後來經過我和菲傭姐姐的努力,終於強迫女兒在一日五餐之中,有一餐吃全米糊;至於是哪一餐,就視乎女兒的心情和精神狀態而定。餵她的時候要一手抱著她,...
作者序
序一
我跟Melody認識多年,她的兩名女兒都是由我丈夫接生的,彼此緣份可算不淺。
在我心目中,Melody形象百變,身兼多職,既是病理專科醫生、兩女之母,又是專欄作者,更是美食專家,我們一眾「有醫食」群組成員,常蒙她與飲食界丈夫Eric的照顧,飽嘗口腹之欲。這麼一位嬌滴滴的女性,卻精力充沛,多才多藝,她的能幹實在讓我佩服。
不時在Melody的臉書看到她上載的照片,一家四口樂也融融。Melody與Eric一直悉心培育女兒,親子關係甜蜜,旁人如我,亦能感受他倆從親子經驗中所得到的喜樂與滿足。
相對於醫生而言,家長這終身職業並沒有任何專科可讀,五花八門的親子資訊,或權威人士的經驗,也不見得能完全適用於個別家庭,一切都需要夫婦認真的摸索,學習如何當個稱職的父母,以行動去印證自己的育兒想法與信念。
不論西醫中醫,診斷病情講求「望、聞、問、切」,這原則也許亦適用於教養子女方面。「望」是指要細心觀察,了解孩子的個別需要與特質;「聞」就是耐心聆聽,了解和接納子女的心聲;「問」,是常關心孩子的生活與行為,多溝通;「切」是把脈的意思,喻意父母需要緊貼時代的脈搏,掌握新一代的文化,以便跟子女的溝通更順暢。
在這書中,Melody以流暢的筆觸,跟讀者分享在職母親的酸甜苦辣,字裡行間流露真摰情感,也洋溢著她一貫的輕鬆幽默,看後令人會心微笑,心頭溫暖。
誠意推薦此書給各位家長與準父母,就如何在教養方面進行「望、聞、問、切」,相信Melody所寫的,能為您們帶來一點啟示。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 執行總監
范瑩孫醫生太平紳士
序二
為人母親十載,為人女兒亦已數十,所謂育兒心得,多圍繞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八字。小時候經常嫌自己父母嘮叨,媽媽每件事情都重複不下十次,自己例牌不領情,且不勝其煩;到了自己身為人母,才發覺小孩子都有選擇性失憶,關乎吃喝玩樂的,你休想「側側膊」,他們會提醒你不要「走數」;關乎行為舉止的,他們的記憶力竟忽然變得比金魚更短暫,有時真的不知道他們究竟是真失憶抑或是假失憶,總要不斷重複一百幾十次,他們仍然「詐傻扮懵」。跟小孩子相處,真有如無止境的博弈,他們有時可愛得像小天使,有時卻邪惡得如小魔怪,難怪有人比喻小孩子是天使魔鬼混合體。
時代不同,每位父母觀察事物的視野和角度也不盡相同,越是親力親為,越有百般滋味。作為父母的翻版之作,孩子的舉手投足,有時會令到我們忍俊不禁、啼笑皆非,從其行為舉止不難看見自己的影子,甚至可以成為反面教材,反躬自省。父母必須為孩子以身作則,尤其當今亂世,很多人未努力過就妄想一步登天,年紀輕輕終日不務正業,不勞而獲竟然榮登人生最偉大夢想;三十歲前成功買樓上車,更已淪為生命的全部;踐踏別人以抬高自己、不懂感恩、只懂四處炫耀的井底之蛙比比皆是,連「傑青」二字的意義亦慘被扭曲的價值觀模糊化;唯利是圖,朋比為奸,推介老千股騙取股民血汗錢的卑鄙之徒充斥市場,短期利益就是一切,從不考慮善惡到頭終有報。看來,教孩子們認清是非黑白,建立獨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對社會的一份使命感,以謙卑態度去看世界,免陷人云亦云的境地,比起把他們送去學什麼六國語言、十項全能、十八般武藝更重要。
今天的父母不易當,敢生肯養還要努力管教。多少父母把外傭視作管家,但外傭沒有責任替你教導子女,少主對外傭惡言相向反而司空見慣。小孩子最懂看眉頭眼額,是莊是閒逃不過他們法眼,縱有視少主為己出者,亦為保住飯碗,不敢多講半句。結果,越是假手於人、越是把責任外判的父母,孩子越難免失教。
認識許嫣醫生Melody,是因為先認識了她的另一半——美食專家、日本清酒進口商兼多家特色創意食肆的創辦人Eric。Eric對飲食很有心得,每逢他有新食肆開張或組織清酒大會,都成為我等饞嘴一族飯聚的好機會;至於Melody,我們卻從未寄望自己有機會接觸或幫襯,皆因她是一位病理科醫生。在這本親子著作之前,她已出版了兩部病理科醫生手記:《徘徊生死血肉文字間》和《人間春暖細味杏林情》,內容自然是圍繞她的日常工作,包括解剖屍體找出死因,及從人體器官研究病理。正因為工作範圍時刻要接觸死亡,Melody更懂得珍惜生命的意義,拜讀其報章專欄的字裡行間,感受到她對人與事細緻的觀察力和洞悉力。醫科、理科生看人看事皆習慣出於理性,執筆寫作要求的卻是感性,Melody親切、真摯而細膩的筆觸,令讀者越看越愛追隨她的所見所思所想,對她所身處的領域大開眼界,從文章引發的反思,又是另一番滋味。
Melody愛寫作,她更曾經說過,如果餘生只許做兩件事,一定會選擇閱讀和寫作。工作與寫作,她都能夠順利駕馭,唯做母親的難度之高,如其所述,比做實習醫生更難。首先,為人父母者,原來真要學懂在小小可人兒面前放下身段,跪他們一跪,何解?你平時高高在上,只看見他們的頭頂,卻看不見他們的表情。運用同理心,就是要以小孩子角度看事物,用他們懂得接收的語言來溝通。
醫生非萬能,自己只有一個兒子,也許無緣出現相同問題,但Melody的一對糖黐豆姊妹花,感冒時交叉感染,卻成為她雖身為醫生也束手無策的難題。帶小朋友去旅行,父母總會有不一樣的體會,然而,對Melody而言,像我們這些雙職父母,放假舉家去旅行,目的其實不在於景點或購物,而是大家相聚的時光,這一點,我是深表認同。
實戰經驗有助於免疫系統的成長,對於「緊張大師」的父母們,許醫生Melody有她一套理性而科學的觀點。刻意追求一塵不染、讓孩子於無菌環境長大,卻會令他們的身體隨時不堪一擊,因為許多敏感或過敏情況皆源於此,過猶不及,反而累事。
有說慈母多敗兒,還看妳如何施展妳的慈愛,尤其在物質氾濫的社會,從父母買玩具的態度已可見一斑。買很容易,忍住不買卻很難,Melody認為,不買,才是真正為他們好。物質過份豐盛,滿足孩子慾望變得理所當然,父母不買淪為大逆不道,小時候是玩具,長大後難保不會是一層上車樓。孩子願望太易被滿足,易造成不懂珍惜、缺乏渴求感的性格,更遑論產生為人生目標奮鬥的原動力。衣食無憂,何來目標與夢想?一切都垂手可得,怎麼會懂得愛護和珍惜?
挑戰大人底線,是許多小孩子的必殺技,孩子動不動鬧情緒、發脾氣,是被情緒操控,Melody提供了一款解決方案,就是先讓他們反過來扮演鬧情緒,讓他們先行懂得操控情緒,將來就不會被情緒操控。
怪獸家長、直升機父母是怎樣煉成的?連五分鐘哭喊也捨不得,走多兩步路也生怕孩子會跌倒,不捨得放手的父母,不是真正愛護子女的父母。且讓孩子在跌跌碰碰中成長和學習,我們為人父母的,應把心痛留給自己。
心思細密、觀察力強的Melody,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拿捏平衡得如此準繩,字裡行間透現出過人的洞察力和判斷力,一篇又一篇與女兒日常生活點滴結集成書的小品,讓同是為人父母者多點珍惜與反思,反覆閱讀,趣味盎然。
胡孟青
自序
在《經濟日報》撰寫親子專欄「醫生媽咪」,不知不覺已有一年。起初純粹想記錄兩個女兒的成長片段,以及與其他家長分享趣事;後來讀者越來越多,更有不少人向我請教照顧孩子的方法,彷彿成了「育兒專家」,其實我哪有什麼理論高見?跟天下所有父母一樣,是個新手,面對著大家都會遇上的問題,邊學邊做而已。
女人之間談「孩子經」,可以打破年齡身份等一切界限,聊至天荒地老;也因為如此,成就了一段段美好的友誼。我十分感激一些有經驗的朋友,從我懷孕生女,至孩子成長入學,一路上給予無數寶貴的建議、鼓勵和幫助。
為此書作序的范瑩孫醫生和胡孟青小姐,都是我非常敬佩的超級母親。范醫生(Susan)是婦產科醫生,1995年起出任家庭計劃指導會(家計會)的執行總監,致力於推廣家庭計劃與性健康,同時亦參與多個有關健康、愛滋病及人口政策的政府諮詢委員會。她在公共及社會服務的貢獻,使她在2000年獲頒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在2013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
在工作上如此出色而忙碌的一位女性,卻經常保持著美麗端莊、溫柔大方;不論何時見到她,都是神采奕奕,滿臉笑容,待人友善而體貼。生活縱然繁忙,她卻能舉重若輕,從未有過慌張失態的時候。她的家庭生活無懈可擊,孩子教育、家居佈置以至照顧寵物,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孩子們不僅聰明活潑、善良有禮,而且各方面都出類拔萃,是許多家長夢寐以求的卓越。Susan是我的偶像兼模範,若能學得她的五成,於願足矣。
「青姐」胡孟青,外號「股壇小辣椒」,是本地著名的資深股評人、電視電台節目主持人及專欄作家,除了充足的準備功夫、精闢獨到的見解之外,亦以辛辣言辭、真心直接的說話風格見稱,深受股民歡迎。私底下,青姐是個和藹開朗、好動活躍、喜愛結交朋友的性情中人,運動、吃喝、旅遊、時事、潮流資訊等什麼都難不到她。她的幽默風趣、英姿颯爽和快人快語,每次都叫我既驚喜又羨慕。
最令我五體投地的,是走在時代尖端的青姐,回家後卻甘願做個平凡「師奶」,享受親子之樂。日程雖然緊湊密麻,但堅持不聘請家傭,亦不要孩子上補習班;不論是清潔家居、煮飯洗熨,還是安排兒子起居飲食、教他讀書、陪他運動玩耍看電影,全都是親力親為,絕不假手於人,以和睦的親子關係為優先,盡力栽培兒子的品格言行和自理能力。她教養孩子的方式別樹一格,給了我無限的啟發和成功榜樣。
在此亦感謝我的兩個女兒詩華與詩悅,給予我信賴、擁抱和微笑。她們的出現,擴闊了我的眼界,喚醒了我的童真,並督促我不斷努力,去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序一
我跟Melody認識多年,她的兩名女兒都是由我丈夫接生的,彼此緣份可算不淺。
在我心目中,Melody形象百變,身兼多職,既是病理專科醫生、兩女之母,又是專欄作者,更是美食專家,我們一眾「有醫食」群組成員,常蒙她與飲食界丈夫Eric的照顧,飽嘗口腹之欲。這麼一位嬌滴滴的女性,卻精力充沛,多才多藝,她的能幹實在讓我佩服。
不時在Melody的臉書看到她上載的照片,一家四口樂也融融。Melody與Eric一直悉心培育女兒,親子關係甜蜜,旁人如我,亦能感受他倆從親子經驗中所得到的喜樂與滿足。
相對於醫生而言,家長這終身職業並沒...
目錄
序一
序二
自序
懷孕篇
未生先怕
一次生,兩次熟
女兒像誰?
懷孕飲食宜忌(前)
懷孕飲食宜忌(後)
懷孕的美與醜
生產及坐月篇
剖腹記
二次剖腹記
On call 36小時
初為人母「轉死性」
減肥餐單不簡單
坐月食療記:前言
坐月食療記:三餐篇
坐月食療記:小食篇
坐月食療記:湯水篇
坐月食療記:薑醋篇
坐月食療記:飲酒篇
產後過敏的原因
被忽略的產後抑鬱
親子二三事
上班如闖關?
B歌之王
入油歌
有病兩份
針拮到肉才知痛
左右互搏
水果BB
玩具總是對方好
手袋模特兒
兩姊妹的「下馬威」
女兒們「生氣」了!
育兒心得
食「糊」記
跪下跟孩子說話
對孩子的禁語
肢體私隱權
讓孩子愛上學校
不要嘲笑孩子
夫婦分工
忍著不買
恐怖兩歲
每日任務
再寵姐姐多一點
請讓孩子發呆
孩子愛閱讀
親子手工
學校的話題
對「公主」的誤解
學好中文:母語的重要
學好中文:粵語?普通話?
學好中文:繁體?簡體?
學好中文:親身做「老師」
放手讓她弄髒
孩子送禮佳品
培養時間觀
姐姐的「退化行為」
幼兒的性教育
老大與老么
上學的分離焦慮:孩子篇
上學的分離焦慮:家長篇
校車社交
為誰去旅行?
撒嬌的好與壞
戒除「電子奶嘴」
把心痛留給自己
工作媽媽
每天擠出一小時
工作媽媽的時間管理
如何在家中工作?
工作媽媽不易做
全職媽媽更難做
醫生媽咪
哪怕孩子不正常
感冒未必是壞事
孩子發燒怎麼辦
服藥止咳宜避免
減壓力,防肚痛
風癩不用慌
幼兒素食好與壞
醫生媽媽見醫生
有關兒童疫苗的常見問題
個人意見
動物園迷思
講故事高手
跟孩子學溜冰
與孩子漫遊
媽咪瘋狂的一天
愛心飯盒
「Mon」文化
動物是否好朋友?
當老闆
序一
序二
自序
懷孕篇
未生先怕
一次生,兩次熟
女兒像誰?
懷孕飲食宜忌(前)
懷孕飲食宜忌(後)
懷孕的美與醜
生產及坐月篇
剖腹記
二次剖腹記
On call 36小時
初為人母「轉死性」
減肥餐單不簡單
坐月食療記:前言
坐月食療記:三餐篇
坐月食療記:小食篇
坐月食療記:湯水篇
坐月食療記:薑醋篇
坐月食療記:飲酒篇
產後過敏的原因
被忽略的產後抑鬱
親子二三事
上班如闖關?
B歌之王
入油歌
有病兩份
針拮到肉才知痛
左右互搏
水果BB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