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臺灣摩登時代•看見上一世紀
「カフェー」──咖啡屋&喫茶店
臺灣摩登時代最風靡的物語
第一個種植咖啡的家族、第一家在臺灣專賣咖啡豆的商店、第一家吃西餐喝咖啡的歐風料理屋、第一間打出「力フェー」名號的咖啡屋、第一臺流動式咖啡車、第一家偷渡提供跳舞場的俱樂部、第一家最負盛名的臺式酒樓知興衰起落……
全面認識臺灣摩登時代中的庶民生活,精采奪目的另一面!
日治大正末期至昭和期間,大約1920末到30年代,「力フェー」──咖啡屋風潮從日本興盛繼而傳入臺灣,一時間風靡各大城市。與菓子店、喫茶店的純情風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大部分咖啡屋直接訴求感官歡愉和娛樂消費,而當摩登尖端的跳舞社交風氣在昭和初年也加入咖啡屋陣容後,咖啡屋於是被喻為是一處真正「歡樂的王宮」,甚至也可算是現代化過程中,社會生活消費的摩登象徵之一。
有日人考察昭和初期的咖啡屋潮現象,也歸納出六種咖啡屋的營業形態:
•「純粹咖啡屋」(以販賣咖啡為主要營業者)
•「麵包店」(以販賣糕點、麵包、糖果、簡餐為主)
•「蘇打、清涼飲料店」(以清涼飲料蘇打水、冰淇淋等為主)
•「餐廳」(以西洋料理為主)
•「酒吧」(酒館)
•「cabaret」(酒家、夜總會)(供應飲食物外、還提供餘興如爵士樂團、舞蹈表演等或設有舞池者)
雖然彼時有過充分考據與分類日本的咖啡屋消費內容,但本書所述實在以臺灣一地曾發生過的報導與記載,逐步編織出一幅臺灣摩登咖啡屋之在地樣貌。從日人治臺初始明治時期的飲食店、遊廓,到大正時期的菓子店、喫茶店、咖啡屋,最後終於昭和時期二次大戰爆發以至結束,不僅一一介紹各式咖啡屋的潮流現象,而更多的是,發掘生存在那個時代的人、事和風月故事。
其中特別的是,除了描述時代男女在咖啡屋交陪情誼、議論政事的種種活動,本書亦全面爬梳史料追蹤咖啡流傳臺灣後──第一個種植咖啡的家族、第一家在臺灣專賣咖啡豆的商店、第一家吃西餐喝咖啡的歐風料理屋、第一間打出「力フェー」名號的咖啡屋、第一臺流動式咖啡車、第一家偷渡提供跳舞場的俱樂部、第一家最負盛名的臺式酒樓之興衰起落……可說彌補了臺灣在咖啡消費與生產面向的歷史敘事。
或茶或咖啡,咖啡屋任憑那個時代的摩登男女光顧消費,還等什麼?來!請走入本書時光隧道,也陪他們喝上一杯吧!
作者簡介:
文可璽
早期因追尋有關臺灣咖啡種植歷史之謎,而一腳踏入臺灣在地咖啡種植的世界,曾踏查各地罕無人跡的咖啡栽培地,以後從生產面轉為考察日治時期庶民在咖啡館、喫茶店消費的歷史。這幾年也欣見臺灣咖啡產業逐漸從摸索到精緻,精品咖啡的評鑑制度也日臻完備,國際上的咖啡杯測分數更屢傳佳績,期盼不久將來,臺灣咖啡豆的色相會出現在世界咖啡地圖上。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蘇碩斌(臺灣大學臺文所教授)
《臺灣摩登咖啡屋》是一本咖啡文化的歷史書,讓你知道一百年前咖啡如何與「摩登生活」結伴登陸福爾摩沙,體會台灣獨有奇妙的咖啡文化。
莊佳穎(臺灣師範大學臺文所助理教授)
《臺灣摩登咖啡屋》書中的每一頁,都是一口摩登、一口冒險、一口華麗和一口歡慶。
【應援推薦】
咖啡於世界,向來扮演引領時代精緻文化之角色。《臺灣摩登咖啡屋》帶我們重回三〇年代,一窺風靡當代的咖啡店及餐飲群像。想像著臺灣社會的舊時代風華,就是我們美好而充滿樂趣的咖啡時光。
────甘力安「沛洛瑟珈琲店」 烘焙師
日本時代五十年間,因禍得福的臺灣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盛世,時髦的咖啡文化也從此進入臺灣人的生活之中。要探索臺灣人身上的咖啡基因,就從這本書開始。
────姚銘偉 「書店喫茶 一二三亭」 主人
當咖啡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臺灣摩登咖啡屋》向我們介紹她的前世今生,認識近百年來臺灣咖啡店的百般風情,是您下午茶時光的最佳讀物。
────藍士博「後門咖啡」 執行企劃
自古以來咖啡館就是人文薈萃的場所,也映照出當時社會的縮影。我一直以為咖啡館可以是一個時空的載體,承載著時代的重量。
本書詳細記載臺灣日治時期的咖啡屋演進過程,搭配作者的文字,看著老照片,彷彿也跟著進入時光隧道,重返往日時光。
────盧郭杰和「爐鍋咖啡」 頭家
名人推薦:【專文推薦】
蘇碩斌(臺灣大學臺文所教授)
《臺灣摩登咖啡屋》是一本咖啡文化的歷史書,讓你知道一百年前咖啡如何與「摩登生活」結伴登陸福爾摩沙,體會台灣獨有奇妙的咖啡文化。
莊佳穎(臺灣師範大學臺文所助理教授)
《臺灣摩登咖啡屋》書中的每一頁,都是一口摩登、一口冒險、一口華麗和一口歡慶。
【應援推薦】
咖啡於世界,向來扮演引領時代精緻文化之角色。《臺灣摩登咖啡屋》帶我們重回三〇年代,一窺風靡當代的咖啡店及餐飲群像。想像著臺灣社會的舊時代風華,就是我們美好而充滿樂趣的咖啡時光。
...
章節試閱
昭和文青、咖啡屋與文化運動
昭和年代臺北島都與東京帝都的文藝青年
大正12 年9 月1 日正午,日本京濱一帶發生大地震,據粗估全東京受震、火災燒毀戶,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受災人數2,386,740 名,占人口約七成六強。震毀、燒毀的劇場、料理店與遊廓建物中,知名的帝國劇場、有樂座等劇場,精養軒、階樂園等料理店,大松閣、同幸樂等旗亭,洲崎、吉原等遊廓,皆全滅於此次震災中。這場釀成巨災的大地震,令明治末年至大正年間逐漸改正的東京都地貌毀於一夕,卻也開啟東京都市計畫的新契機。新內閣內務大臣兼帝都復興院總裁後藤新平,針對東京,率先採用歐美最先進的大都會概念之都市復興計畫。臺灣受日本都市計畫的影響,在1930 年代後也展開新概念的都市計畫,寬闊的幹道、公園道及大型公園設施的設置,臺北市、花蓮港市、臺中市、高雄市、基隆、屏東、新竹、彰化等地皆大幅擴張市區計畫。一方面是重建復甦中的帝都東京,另方面是日漸擴張的島都及各市區,此時不管是競走日本的留學青年或是島內的知識分子,在書寫的文字當中,都不可免的帶出近代化都市日常生活、休閒與消費方式的面貌,或者更深層的社會環境與階級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到日本殖民統治結束前,臺灣旅日留學生已超過七千人,語言文字的熟悉與運用,讓這般智識青年在文化、政治運動的啟蒙或文藝創作上的表現有絕大的助益。而在描繪帝都留學青年的異鄉生活景象中,帶入昭和初期當時蓬勃盛行的喫茶店文化,首推楊雲萍的小說〈加里飯〉。大正15 年12 月12 日晚上,楊雲萍寫下〈加里飯〉中旅日青年的悲憤、寂寞與不安。青年期待接到家鄉的匯款,可是青年的父親的信上寫著:「近來吾臺之金融界大不佳,米價又落,租稅則一回加重一回……」青年只好懷著五味雜陳的心情到東京市街上蹓躂。在街上猶豫之間,已經放過幾間咖啡店,最後才選定金星咖啡店。店門鑲嵌著紅、青、紫、綠種種有色玻璃,矩形的室內空間,六張方桌排成二列,收銀臺上擺上二盤紅蘋果,後方有簾幔隔出廚房,可聽見刀叉、器皿碰撞的聲響,女服務生身著肝色底、綠色花紋的圍裙。而此時滿心騷動不安的青年,咖啡店內女服務生的微笑和嬌態,此刻看起來都是虛假的、乞憐般的。而在另一篇〈青年〉中,青年迷戀咖啡店的「夫人」(madam),以為「夫人」是愛好他的。某夜裡,青年作了一場求愛的夢,青年像挫敗的蛤蟆留著眼淚醒來,他嘲笑自己,在現實中、在這金錢至上的人世間,夢想著不花錢而求得真愛,是多麼的寂寞與無望。
文化運動的聚會場所
文藝青年張文環還未返臺結識山水亭老闆王井泉以前,曾於昭和8 年3月20 日與吳坤煌、蘇維熊、王白淵、巫永福、施學習等人組織「臺灣藝術研究會」,當時張文環曾接受右翼運動者楊肇嘉的一筆資助,加上家鄉寄來的匯款,於東京本鄉區西竹町開設「トリオ」(三重奏)喫茶店,充作研究會聚會的場所,不僅如此,更是研究會吸納同志與贊助金的地點,而且機關雜誌《福爾摩沙》(フォルモサ)也在喫茶店內胎動創刊。只不過喫茶店經營不久後,因收支無法平衡而收店,《福爾摩沙》也在三期後中斷。後來臺灣全島文藝作家大集合,在昭和9 年5 月6 日下午二時,於臺中市小西湖咖啡屋(カフェーセイコ)召開文藝大會,乃決議成立「臺灣文藝聯盟」。南瀛作家郭水潭參加此大會的印象記提到,會中「有股沉重壓力感向大家吹襲過來」,原來有可怕的警察「大爺」在監視著,不過「咖啡廳女郎都從容面對大夥兒湧進的大家,只看若無其事地附和唱片節奏婆娑起舞,不難猜想,事情沒有什麼不得了」,女給的招待周旋倒也沖淡了當時現場的肅殺氣氛。至年底,張深切等臺籍作家亦假臺北「沙龍OK」咖啡屋召開「《臺灣文藝》北部同好者座談會」,暢談文藝大眾化、臺灣歌謠及如何振興臺灣文藝等諸問題。而後東京的臺灣藝術研究會部分同仁也轉入文藝聯盟,並以「臺灣文藝聯盟東京支部」名義召開茶話會,第一回於昭和10 年2 月5 日晚上七點開始,地點選在新宿的「椰魯碟陸」(エルテル,維特)餐廳;昭和11 年6 月7 日東京支部同仁在明治製菓西餐廳又召開「臺灣文學當面の諸問題」座談會,出席者另有張星建、劉捷、吳天賞、翁鬧、顏水龍、陳垂映等人。
茶話會舉辦前後一年,已有楊逵〈送報伕〉入選日本文學雜誌《文學評論》第二獎(昭和9 年10 月);呂赫若〈牛車〉在《文學評論》發表(昭和10 年1 月);昭和10 年,張文環小說〈父親的顏面〉也入選《中央公論》小說徵文第四名,據說還有翁鬧〈憨伯仔〉(後來也在《臺灣文藝》發表)作品入選改造社《文藝》雜誌徵文選外佳作,隔年座談會的對談氣氛也就熱絡不已。參加座談的浪漫派文藝青年翁鬧,原是臺北師範生,在卸下教師之職後,留學東京,期間除投稿《福爾摩沙》創刊號,昭和10 年8 月也在《臺灣文藝》二卷八、九合併號上發表小說〈殘雪〉,小說一開頭即道出主角「林春山」又到常去的喫茶店「愛登」,選定廂座傾聽東京正流行的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在喫茶店內,因為點咖啡,遇見從北海道逃家至東京謀生的女侍喜美子,後來喜美子為了躲避親戚的找尋,輾轉服務於東京的喫茶店—大森的王子喫茶店、品川的小貓喫茶店。林春山也因為喜美子,讓他憶起家鄉傾慕的、但無法結合的對象—養女「玉枝」。春山旅日三年後,玉枝寄了一封附上匯票的信給他,才知道玉枝為了反抗媒妁婚姻,已經離家到臺北的喫茶店做事,與喜美子若有似無的情愫,又想起和玉枝之間優柔寡斷的感情,讓林春山擺盪在兩位女性間,喜美子最後還是回到北海道,而林春山沒有回到臺灣,也不到北海道。一位在臺南女校受教育,一位則在札幌的女校受教育,卻不約而同的流落島都臺北與帝都東京尋求現代夢,〈殘雪〉可說道盡昭和時代受教育的女性極欲脫困傳統婚姻價值的情境,也描述了帝都留學青年的蜉蝣性格。
較翁鬧〈殘雪〉稍早的4 月,「臺灣藝術研究會」同仁、《福爾摩沙》雜誌集團成員,剛從明治大學文藝科畢業返臺的巫永福,小說〈山茶花〉也在《臺灣文藝》二卷四號上發表。與〈殘雪〉的時代背景相仿,同是旅日青年的「龍雄」,一日在東京街頭等候女朋友月霞,卻不期巧遇公學校時代的青梅竹馬鄰居秀英。由於月霞失約,龍雄的心情低劣,只好勉強將要前往春日町文化住宅訪友的秀英陪他吃晚餐,在途中,秀英想請龍雄喝熱咖啡或牛奶,走路閒聊中,龍雄卻把秀英帶到春日町的日本料理店吃飯、喝酒,並約定下一次秀英的來訪。以後在與秀英的話家常和約會當中,感情逐漸加溫,有理性的新女性月霞也慢慢被龍雄冷落。但與秀英的感情中,卻又有同姓不能結婚的習俗橫梗,苦苦折磨著兩人。龍雄在秀英與月霞兩人間猶豫抉擇,無法下定決心,漂亮、雪白的山茶花意象,不禁飄然飛舞,輕輕的落上心頭,可說又是一幅旅日青年的苦悶形象。
赴日學習速記的記者劉捷(因日本壓制思想言論自由,有所謂「人民戰線」大檢舉,曾與張文環同時被捕,坐了99 天牢獄),在東京的短期修業中,對東京到處林立的文人咖啡店(喫茶店)也有生動的記憶,「十圓錢一杯的咖啡,可以長坐欣賞音樂或與文人作家同坐交談。」東京的喫茶店是一般文人、學生聚會休憩的場所,劉捷在此也結識不少作家,如秋田雨雀、中野重治,評論家大宅壯一、森山啟等人。
劉捷回臺後,因採訪的機緣,昭和9 年前後曾與臺北跳舞場羽衣會館的舞女金雀發展一段情愛。據說此人是南部大米商的千金小姐,後來轉至「沙龍OK」當女服務員,並在一次美女選舉中高票當選第一名,「金雀」之名因此得來,但半年後傳來金雀病故於中部的消息,劉捷也曾寫下憑弔此女的紀念詩文。昭和9 年底,舊文人施梅樵也作有〈珈琲館即事〉一詩,形容男性耽溺「カフェー」之風雅:「眾香國裡住些時,角勝場中出健兒;傾盡壺觴洴醉死,只應心血付娥眉。」
昭和11 年8 月16 日,臺中地方文藝人士如林朝培、楊逵、葉陶、吳滄洲、林越峰等人在「月宮」咖啡館舉行「臺中演劇俱樂部」成立會議。會議決定研究會命名、組別、各組幹部和成員等,並將事務所設在「臺灣新文學社」;12 月,楊逵創辦《臺灣新文學》將屆一周年,6 日也選定臺北高砂食堂舉行「臺灣文學界總檢討座談會」,會中由黃得時主持,朱點人、吳漫沙、張維賢、施學習、鹿島潮、宇津本智等臺日文人皆在座,暢談、檢討當年度的文學界概況。
1930 年代島都臺北與帝都東京時空環境的變遷,甚至臺日兩地小型都市的興起與農業社會的萎縮,到底也牽動著旅日青年或學成返臺青年的日常生活。所創作的小說,與喫茶店似乎有不可避免的交集,其實也是當時代的旅日青年,走上這條文化精神反抗的荊棘之路後,在島鄉與帝都的愛恨間、難以掙脫的傳統慣俗壓力以及臺灣人不平等的種種處境中,透過小說中人物往返於當時摩登喫茶店的足跡與仰息,反而成為帝都留學青年另一幅相當貼近都會生活型態的側寫。
昭和文青、咖啡屋與文化運動
昭和年代臺北島都與東京帝都的文藝青年
大正12 年9 月1 日正午,日本京濱一帶發生大地震,據粗估全東京受震、火災燒毀戶,占百分之七十以上;受災人數2,386,740 名,占人口約七成六強。震毀、燒毀的劇場、料理店與遊廓建物中,知名的帝國劇場、有樂座等劇場,精養軒、階樂園等料理店,大松閣、同幸樂等旗亭,洲崎、吉原等遊廓,皆全滅於此次震災中。這場釀成巨災的大地震,令明治末年至大正年間逐漸改正的東京都地貌毀於一夕,卻也開啟東京都市計畫的新契機。新內閣內務大臣兼帝都復興院總裁後藤新平,針對...
作者序
〔推薦序1〕
何須知道咖啡的文化
蘇碩斌/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教授
咖啡,即使我們知道是千年以前衣索比亞興奮山羊發現的傳說、知道植物學稱為茜草科的分類、知道經由中東轉進歐洲而傳遍全球的路徑,知道是社會思想家指名為引發公共領域轉型的理論,老實說,並不增添我們眼前這杯的芬香。
但是,咖啡的芬香令人悸動,原因畢竟來自兩個不同層次的特質。其一是生理的亢奮,來自咖啡因、丹寧酸刺激中樞神經,不論如何進入體內都有作用、其二,則是心理的快感,來自在咖啡杯四周相聚的人、談論的事、時空的氣氛。
真的,生理亢奮不保證心理爽快。咖啡剛登上歐洲歷史舞台時就曾遭受詛咒、查禁的坎坷對待(一說與降低性慾有關,有心者可自我警覺)。如果咖啡內含的植物生化成份改變有限,那麼我們今天喝咖啡的感受,當然就來自於不同時空的人所賦予,並在歷史上累積成為大略相似但也各自殊異的「咖啡文化」。
所以,今天我們講說「這裡氣氛不對,我們到咖啡廳去聊」,或是「這裡不方便說,我們到咖啡廳去說」,若腦海浮現的畫面,是含情相望的小確幸微笑、或是密謀幹事的小革命熱血,並不因為咖啡的生化,而是咖啡的文化。
即使臺灣的咖啡園不夠夢幻、咖啡豆不夠精良,但臺灣咖啡廳卻獨有一番風味,既有文青式小確幸、也有憤青式小革命的氣息。臺灣咖啡文化,也就不同於山羊不自主的興奮,不同於公共領域理論的「理性觸媒」,不同於義大利當水喝的「日常飲品」,也不同於法國、美國、土耳其、越南等等咖啡大國的習性。咖啡文化是一種漫長時間的歷史累積,知道一百年前咖啡如何與「摩登生活」結伴登陸福爾摩沙,就更能體會臺灣獨有奇妙的咖啡文化。
文可璽《臺灣摩登咖啡屋》就是這樣一本咖啡文化的歷史書。作者花費無比耐心普查《臺灣日日新報》等成堆史料,找出日治時代與咖啡有關的記述用法,把臺灣咖啡館初體驗的年代,由過去認為的1912年カフェ.ライオン(公園獅咖啡),更具體推前到1897年的「歐風コーヒー茶館」。而作者並不滿足於史料整理,還熱切地佐上社會史的觀點解讀,不斷延伸出咖啡在臺灣的「親友團」,包括料理屋、喫茶店或大酒樓,那些富紳文人志士的情事,原來咖啡也都在現場。以往只能在劉捷〈大稻埕點畫〉、王詩琅〈沒落〉、徐坤泉《靈肉之道》等文學作品略知咖啡文化的斷簡殘篇,這次透過文可璽地毯式的報刊文獻補完,咖啡由花柳情色場所演化為文藝思想基地,各色人物在西洋、日本、本土之間搓揉的「摩登之路」才更加具體而鮮活。這樣看來,百年來臺灣生活最新奇、思想最活躍、感受最強悍的男男女女,當年封號黑貓黑狗、墨客風騷,今天所謂文青憤青、前衛菁英,一直都在咖啡杯的四周聚集,談論某些事情,臺灣當前獨特的咖啡文化,應該是歷史註定。
當然,以今天沖煮咖啡的技能來衡量,千年山羊咀嚼的生豆鐵定腥臭,十七世紀倫敦的coffee house,甚至此書考察的二十世紀初臺灣的コーヒー,味覺享受也不會太美好。然而,讀罷一遍無比獨特的這本臺灣咖啡文化史,竟然很想啜飲一杯當年咖啡客張開身體迎接摩登春光的苦澀甜。
〔推薦序2〕
咖啡,一個跨越時態的動詞
莊佳穎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有一種人注定與咖啡無緣,就是喝了咖啡會心有悸動的人。
我就是這種人。一喝咖啡,我心頭就頓時小鹿亂撞,無法平靜。然而這樣的我,卻總仍在心悸的當下,一口一口任咖啡在我口中融化。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曾在他的《咖啡清唱劇》*中透過一位父親(Schledrian)對年輕女兒(Lieschen)嗜飲咖啡的訓誡,描繪了人們冒著生命危險也要擁抱咖啡的執迷。但巴哈或許忽略了人們在享受眼前那杯既愛且恨的咖啡時,所同時飲下的,當下咖啡屋時空的人間光影、記憶刻痕和浮世情懷。我必須坦承,我執著於探訪各式各樣的咖啡屋,和邂逅那其中風情萬種的迷離咖啡香,更甚於愛咖啡本身。
詩人波爾嘉(Alfred Polgar)深愛中央咖啡館帶給他的,既被嘈雜群眾相伴、卻又得以擁有完整自我的獨特經驗。他寫道:「這是一個既能夠讓人獨處卻不會孤單的地方,如同顫聲獨唱須要合唱的支持。…那片刻間親切甜美的冷漠(the sweet unconcern of the moment)…令人享受…」*。在留學英國期間我多次造訪歐陸,於不同城市不同巷弄間,透過咖啡館的隱喻,閱讀屬於每個城市獨有的風華和塵埃。因此,我也曾經抵達那舒伯特、史特勞斯父子、佛洛依德、列寧、托洛斯基等人駐足過的中央咖啡館。但當我在遠渡重洋、倒轉時光、終於端坐在波爾嘉曾經如此傾心的風景中、欣賞著窗內的飲食男女和窗外的熙來攘往時,突然間我領悟到,原來咖啡不是名詞,而是一個跨越時態的動詞。
波爾嘉百年前在維也納的彼時彼刻、和我百年後在臺北的此時此刻所低迴品味的咖啡香及閱讀的咖啡館風韻,原來有著如此相近的共振頻率。咖啡,在過去現在未來和西洋東洋臺灣的時空旅行裡,在逝去的、正在逝去的和即將逝去的每一個當下,折射出人間的美麗光影。我喜歡在咖啡屋裡和大家做著同一件事、卻又過著自己的生活–隱身在咖啡館裡稀微的燈光下,飲上一口每一次都獨一無二的咖啡氣味、分享鄰桌的人生、聆聽老闆為我所選的音樂、回顧咖啡館裡蒸餾出來的人文哲思和歲月刻痕。
那是我深愛的光景。
咖啡館,在每個時期的臺灣,擁有不同的色調,但卻都因為容納了群人臉譜和萬千人生,而帶著一股既悲傷又幸福、既世故又超然、既美麗又醜惡、既反動又狂放、既懷舊又前衛的味道。日治時期的臺灣,作為一個現代性魔法的初學者,輸入並擬仿了諸多那個時代來自東京的摩登風情,並因而品嚐到第一口咖啡的滋味。在那樣一個對未來充滿想像、在精神上與物質上都開放昂揚的時代,咖啡館薈萃了文人哲士、政商菁英、老少男女、普羅大眾的眾聲喧嘩,烘培了其中的風花雪月、憂國憂民、曖昧情慾和文藝氣息,自此調製出臺灣文化基底中,音樂、文學、繪畫和電影作品所共享的根本氣質。
文可璽的《臺灣摩登咖啡屋》,就是在訴說這一個自由奔放時代的飲/食故事。如同本書作者在自序中提到的,「這是一本從史料中捕捉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吉光片羽之考掘書…」,「主要的目的還在於編織出一種曾經有過的時代想像圖」。透過他厚實的史料鑽研、詳實的報刊收集與細緻的文字描繪,文可璽建立了一個書寫和觀看日治時期咖啡及飲食文化的遠中近三重結構。依循他「如鏡頭般的凝視」,讀者走進了明治年間和昭和時代的料理店、喫茶店、酒樓、咖啡屋,在字裡行間跨越百年時空,或透過角色扮演、或透過虛擬情境,展開一場日治時期臺灣咖啡/飲食文化的田野之旅。
書中的每一頁,都是一口摩登、一口冒險、一口華麗和一口歡慶。
*《咖啡清唱劇》((Coffee Cantata/Kaffeekantate)( BWV 211)又名「保持安靜,停止喧嘩」(Be still, stop chattering/ Schweigt stille, plaudert nicht),由巴哈完成於1732年到1735年之間。
*Polgar, A. (1926) Theorie des ‘Cafe Central.’ In Polgar, A. (Ed) KleineSchriften. Vol. 4. pp. 254–59. English Translation in Grafe and Bollerey (2007) 91–93.
〔自序〕
考掘與凝視咖啡屋時代的消費文化
很長一段時間,每個禮拜和翻譯朋友德龍相約一地,或茶坊或咖啡店,有時一杯茶,有時一杯純黑咖啡,就這麼一坐一晨午,逐一檢視翻譯出來的文字,討論晦澀難懂的舊日文,兩人往往被手邊的資料迷惑,不禁從現在被拉回到過去,走入舊時代迷宮,並窺看臺灣在日治時期曾經風光過的咖啡屋時代,以及風雲變色的異文化接觸……然後甦醒,兩人再相約下次的見面。
面對如此浩繁的舊日文報紙、期刊,乃至專書,有時也會疑惑走筆似乎永無盡頭,原本一場小小的探索心願,竟也像沒有終點的競走,成了一種愚公移山的蠢行徑。曾經,對這樣的一本出版品,到底對世人有沒有助益?有陣子也讓自己遲疑許久。
飲食料理店、喫茶店、酒樓、酒吧、カフェー(咖啡屋)、舞場的軌跡橫跨日人統治臺灣的五十年間,透過這段期間的文字描述,來到1930 年代,有時也能和當時的摩登男女一同來一場流行前衛的舞會,跳起世界正風行的查爾斯頓舞(Charleston),或者躲進五光十色的咖啡屋或酒館,聽聽爵士樂,與女服務生打情罵俏一番,暢遊文字情境,如此,想像成了一種最安全的冒險方式。
僅透過歷史資料的梳理,原本就無法百分之百重新還原時代面貌,於是想像—也成了閱讀者最大、最自由的空間,可以驚嘆,可以訕笑,可以品頭論足,更多的是難以置信……沒錯,這就是那個時代,有一群「現代人」生活在如此時空下的社會百態,有輕鬆寫意的流行消費文化,有嚴肅悲憤的臺灣人命題,有前仆後繼的反抗情操,有八股蠻橫的治理,也有不可違逆的時代命運,但是咖啡屋的消費文化,卻讓那段時間不算短、而又政治沉重的年代,彷彿有了另一處欲望的出口。
這是一本從史料中捕捉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吉光片羽之考掘書,雖然依時間順序前進遊走偵探,但並不是一部正經八百的歷史著作,也沒有高深的理論,最多反而是如鏡頭般的凝視,當中顯現的真實情境其實遠不及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主要的目的還在於編織出一種曾經有過的時代想像圖,如果讀起來可以令人回到過去,能擴大視野,能喜歡,就是最大的收穫。而往昔龐雜的、豐富的日文史料,如果有更多有心人去翻譯、詮釋和整理,那麼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小小編織圖出土,也許有朝一日就能慢慢拼湊出更大的歷史圖像,期待這一日來臨。
感謝在編撰過程中不吝幫忙、賜教的朋友德龍、振瑞、Bruce 及從旁協助、鼓勵成書的其他師友,沒有他們的智慧挹注,就沒有這本書。最後,謹將此書獻給我的家人,以及在我生命中另一次巨大的陷落危機時,所遇上最美好和最愛的伴侶—玉。
文可璽癸巳年08.14
〔推薦序1〕
何須知道咖啡的文化
蘇碩斌/臺灣大學臺灣文學所教授
咖啡,即使我們知道是千年以前衣索比亞興奮山羊發現的傳說、知道植物學稱為茜草科的分類、知道經由中東轉進歐洲而傳遍全球的路徑,知道是社會思想家指名為引發公共領域轉型的理論,老實說,並不增添我們眼前這杯的芬香。
但是,咖啡的芬香令人悸動,原因畢竟來自兩個不同層次的特質。其一是生理的亢奮,來自咖啡因、丹寧酸刺激中樞神經,不論如何進入體內都有作用、其二,則是心理的快感,來自在咖啡杯四周相聚的人、談論的事、時空的氣氛。
真的,生理亢奮不保證心理...
目錄
〈推薦序1〉 何須知道咖啡的文化/蘇碩斌
〈推薦序2〉 咖啡,一個跨越時態的動詞/莊佳穎
〈自序〉 考掘與凝視咖啡屋時代的消費文化/文可璽
一、走進臺灣摩登咖啡屋
摩登時代的代名詞—咖啡屋與咖啡
走向時代尖端
嚐一口咖啡形容詞
臺式與洋式咖啡屋
臺灣本島遊廓的形成
臺灣本島人的花柳界
歡樂的王宮カフェー(咖啡屋)
官方定義下的カフェー(咖啡屋)
穿越時空喝咖啡
二、明治年間的飲食料理店與咖啡屋
飲食男女的情慾空間—料理屋與飲食店
臺灣出現西洋咖啡茶館
軍政時期禁制渡臺
日本咖啡屋興起
臺北城內第一家西洋料理店
交際與情慾流動的飲食空間—料理屋與飲食店巡遊
女招待員群像
料裡屋之今日昨日
西門外竹圍內
日人統治最初十年的艋舺花柳界
春色無邊的料理店和飲食店
另類咖啡產品
舶來咖啡糖
日本產咖啡糖
配茶好滋味—咖啡糖
咖啡與茶的對話與競爭
第一回臺北縣物產評品會
鼓吹茶葉振興,設立喫茶店
喫茶店與菓子(甜點)店在臺灣
明治末年的城市消費文化與空間
臺北新公園
電光照耀下的臺北市
初期施行的都市計畫
臺南刮起日式時尚風
明治40年的臺南西洋料理店
臺灣出現第一家咖啡專賣店
新起街市場八角堂
臺北物產共進會
臺灣第一家咖啡專賣店—新起街市場關口商店
八角堂的一頁滄桑
大眾旅遊時代的來臨
西洋料理價格騰貴
南北縱貫鐵道開通與鐵道大飯店落成開業
第一回臺灣南部物產共進會觀光團
喝咖啡的特殊空間—鐵道車廂、郵輪和空運
明治時代的結束
三、大正年間的文化咖啡屋
大正時代咖啡的消費與生產
大正咖啡消費文化的普及
日本農民移民巴西種咖啡始末
咖啡農移民之路
笠山農場的黃金夢
人口販賣與異俗奇觀的汙點
歐風咖啡屋公園獅
臺北新公園內公園獅「ライオン」的創立
公園獅開幕園遊會
公園獅的評價
公園獅新增營業空間
番茶會與公園獅寫真
臺北公園獅的十分鐘印象
公園獅在總督府新廳舍設立分店
公園獅新廳舍店的小插曲
漫畫家國島水馬速寫公園獅
公園獅轉手糾紛
公園獅走入歷史
臺灣產業博覽化時代
大正工業化、都市化、大眾消費文化時代的到臨
臺灣勸業共進會
市街改善計畫
始政三十年展覽會—中部臺灣共進會
大正文化商品化
創新商業廣告手法
官民聯合促進消費
大正年間的政治社會文化運動
純臺式咖啡屋—大酒樓
臺式大酒樓東薈芳的競合與起落
春風得意樓,稻江烹調第一流
如此江山如此樓,東南盡美不勝收
文化沙漠中的甘泉、大稻埕的「梁山泊」—山水亭
大正文化末俗
大正時代末期的日常物質生活
大正時代結束
四、昭和時代咖啡屋大觀
昭和文青、咖啡屋與文化運動
昭和年代臺北島都與東京帝都的文藝青年
文化運動的聚會場所
最風行的休閒活動在臺灣
尖端的跳舞時代
時代的尖端寵兒—「カフェー」繁昌記
行動咖啡屋
昭和時期的世界變局與大眾生活
從滿洲事變到蘆溝橋事變
高雄港勢展覽會
廣告祭與商業美術展覽會
咖啡屋時代的來臨
咖啡屋營業變遷
咖啡界最時髦的社交活動
島都咖啡屋、喫茶店寫真大觀
臺北咖啡屋、喫茶店之旅
昭和時期臺灣咖啡的生產與消費
臺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
公園獅與臺北俱樂部熄燈結束
躍進臺灣之姿—「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
漢字文人的摩登咖啡屋
咖啡屋時代的風花雪月
風花雪月話「珈琲」
進入戰爭時期的咖啡二三事
決戰下停止娛樂的聲音
戰爭下的青年悲歌
昭和時代結束
附錄尋找臺灣咖啡栽培試驗先鋒—游氏兄弟
參考書目
〈推薦序1〉 何須知道咖啡的文化/蘇碩斌
〈推薦序2〉 咖啡,一個跨越時態的動詞/莊佳穎
〈自序〉 考掘與凝視咖啡屋時代的消費文化/文可璽
一、走進臺灣摩登咖啡屋
摩登時代的代名詞—咖啡屋與咖啡
走向時代尖端
嚐一口咖啡形容詞
臺式與洋式咖啡屋
臺灣本島遊廓的形成
臺灣本島人的花柳界
歡樂的王宮カフェー(咖啡屋)
官方定義下的カフェー(咖啡屋)
穿越時空喝咖啡
二、明治年間的飲食料理店與咖啡屋
飲食男女的情慾空間—料理屋與飲食店
臺灣出現西洋咖啡茶館
軍政時期禁制...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