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政改時代,我城到底何去何從?
1980年代的「民主回歸論」,設想中國大陸在經濟改革後,會逐步走上民主之路;同時寄希望於港陸之間的良性互動,會為香港帶來更大的民主空間 —— 這是香港前途的「第一種想像」。
2012年以來,「獨立建國論」興起,從城邦建國、到民主獨立,都設想了中共政權即將崩潰,令香港可以擺脫北京控制,自決政治未來 —— 這是香港前途的「第二種想像」。
2015年,當「第一種想像」被8.31人大決定壓垮了、而「第二種想像」仿似是政治預言之時,結合了威權政治和經濟實力的天朝宗主,已經全面壓境席捲我城 —— 我城已處於存亡之秋,難道我們仍然只能囿於這兩種想像,坐看我城崩塌?
本書集合了二十多位來自學術界和政界的年輕朋友,提出在後政改時代,香港人應該以「革新保港,民主自治」為綱領,建構「民主回歸論」和「獨立建國論」之外,香港前途的「第三種想像」。
作者簡介:
編者
方志恒
香港政治學者,現任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專長研究香港管治及政制改革問題。活躍於公眾媒體,曾在多份報刊發表文章,包括《明報》、《信報》、《經濟日報》等,也經常參與《香港電台》、《NowTV》等電子媒體的評論節目。秉承公共知識分子的精神,堅持以知識論述,推動香治政治變革。
更多有關編者的個人資料,可參看香港教育學院網頁: https://oraas0.ied.edu.hk/rich/web/people_details.jsp?pid=167613 。
作者名單(依筆劃序)
方志恒(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王慧麟(英國倫敦大學亞非研究學院法律系哲學博士)
田方澤(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理事)
何俊霆(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理論碩士)
何偉倫(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學院特任導師)
吳凱宇(香港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李耀基(前學生運動活躍份子)
周日東(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碩士)
房吉祥(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博士)
易汶健(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哲學碩士)
林立志(民主黨區議員、區政改造成員)
施家潤(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及管理文學碩士)
柯衍健(英國修咸頓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博士研究生)
袁彌昌(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兼任教授)
區諾軒(民主黨區議員、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碩士)
陳智傑(恒生管理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黃冠能(香港城巿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部助理講師)
楊庭輝(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碩士研究生)
雷浩昌(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系副研究員)
鄺健銘(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碩士)
鄺英豪(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碩士研究生)
章節試閱
1喚醒我城的自由靈魂——書寫香港的自由故事
黃冠能(香港城巿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部助理講師)
「香港文化裡,可以有些什麼樣的起源神話呢?……最貼切的答案是,香港相對大陸,代表著自由;大陸來香港的人,只要不是中共派來做特別工作的,大抵都是為了得到大陸上得不到的這種或那種自由。」
——練乙錚/《信報》特約評論員
香港是什麼?香港從何而來?在我城「主體意識」覺醒的今天,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變得不再容易解答。當住在香港這塊土地上的人,不再盲從「他者」賦予我城的標籤,而要用「自身」的視角,重新追本溯源,去思考我城「主體性」之時,香港已經不再一樣。
香港,是時代選中的「自由之地」,從開埠初年到清末民初,從國共內戰到中共建政,我城開埠至今170多年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幕又一幕海內外華人,在亂世之中尋覓自由天地的劇目。今天,香港人要認識我城的前世今生,就離不開重新書寫我城的自由故事。
從開埠初年到清末民初:華人中心 尋找新天
1841年6月,香港開埠。「埠」的意思就是港口,「開埠」就是宣告此地「自由港」的身份。當然,香港開埠故事的開端,始於大家耳熟能詳的一段歷史——1841年,大清帝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英國人佔領了香港,到1842年中英兩國簽定《南京條約》後,香港正式成為了英國在遠東的一個殖民地。
開埠之前的香港,常常被形容為荒蕪之地,只有少數漁民居住和海盜出沒。但歷史上,香港一直是百越族居住之地,與東南亞的馬來人及越南人等淵源甚深;成為英國殖民地之前,香港居民主要以務農為生,香港島就有幾條面積頗大的村落,而沿海一帶也有不少墟巿村莊,是蜑家人和外來船舶的補給港 。英國人佔領香港後,原意是將香港建成華南的貿易中心,但由於《南京條約》同時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結果貿易都流向其他港口,令開埠初年的香港,經濟發展並不亮眼 。
董建華說「中國好,香港好」,但歷史事實卻剛好相反,中國大陸的政治問題及連年戰亂,為香港帶來了歷史性機會,令我城逐步發展成為「華人的世界中心」。
由於清廷腐敗無能,人民生活艱苦,加上太平天國戰爭,大批華人離鄉別井移居香港,或經過香港前往南洋各國。英人治下的香港,漸漸成為華人尋找新生活的希望之地。19世紀下半葉,多國出現淘金熱,不少華人越過太平洋,遠赴南洋、北美及南美去當淘金華工,令香港崛起成為華人出國尋覓新天的中轉站。香港的經濟,就是這樣靠出口「咕喱」(國語:苦力、英語:Coolie)所帶動——包括中介公司、造船維修、物資補給、造繩等等相關行業,紛紛開始發展。由於經濟日漸繁盛,香港人口也愈來愈多,從1853年的3萬多人,增加到1881年的16萬多,大多都是中國大陸移民 。
隨著大量華工經香港出國打工,華人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當中又以廣東人、潮州人和福建人為主。他們聚居在一起,形成華人社區,就是各地的唐人街。人在遠方,當然思念故鄉與親人,除了對家鄉的貨品有需求,賺到錢後也要匯款回家。香港的自由港地位,成為處理這些龐大商品貿易與金融生意的最佳地點,遂先後出現了以東南亞貿易為主的「南洋莊」,和以北美貿易為中心的「金山莊」,令香港逐漸發展成轉口港 。大量的貿易金融活動,帶動了法律、銀行、保險、醫療等等專業蓬勃發展,香港今日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航運中心地位,亦早就在這段時間已打下根基 。香港就是這樣,因應著時局、從下而上自由發展,在沒有任何預先規劃下,逐步在19世紀下半葉建設成為「華人的世界中心」。
清末,大陸政局愈見不穩,多次被列強侵略,慈禧太后干政,義和團事件等等,香港繼續是華人逃避戰亂、尋求自由生活的地方,甚至是華人政治家和革命黨人的庇護所 ——1895年,孫中山廣州起義失敗後,就避難來到香港,其後輾轉多次出入香港,在這個自由港策劃革命活動 ;1898年,康有為在百日維新失敗後,就在英國協助下流亡香港;1900年,楊衢雲在惠州起義失敗後,也是避禍來到香港。辛亥革命後,中國陷人軍閥割據之局面,香港成為中華大地上唯一的自由綠洲,每天都有大量華人移居香港,希望能夠在這個城巿尋找新生活,令香港人口在1914年迅速增加到50萬。南下的移民除了一般勞工,亦包括了大量華人企業家,他們都希望逃離混亂的中國大陸,在香港尋找商業機會 。
大批華人移居香港的情況,在二、三十年代一直未有間斷,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香港作為「自由之地」的角色,就變得更加重要。當時各式各樣的華人蜂擁來港,除了一般平民百姓外,還有資本家把企業和工廠搬到香港,在這個自由港繼續營商(中國銀行及交通銀行等銀行,都把總部遷到香港),也有報人把報社遷到香港,在香港自由的新聞環境下繼續出版(例如《申報》、《立報》及《大公報》)——或來找生計、或來做生意、或來發展事業,南來的華人可謂多元多樣,香港這片時代選中的「自由之地」,就是這樣盛載著一批又一批華人追求自由、安身立命的夢想。因此在這段期間,香港人口不斷增加,1921年增加到約六十萬,1931年更增至約八十五萬,到了淪陷前的1941年,人口更升至約一百五十萬 。
從國共內戰到中共建政:追求自由 擺脫暴政
日本戰敗後,國民黨和共產黨隨即爆發內戰,最後以國民黨敗走台灣作結。1949年中共建政後,香港又一次成為華人尋求自由生活的希望,大批華人為逃避共產主義移居香港,走難來港的不只是平民,還有資本家唐翔千和田元灝、文人學者唐君毅、錢穆、葉靈鳳、馬博良和曹聚仁、電影人朱石麟、岳楓和胡鵬、詠春宗師葉問等等各式各樣華人——資本家為了營商自由而來,文人學者為了辦學和寫作自由而來,電影人為了藝術創作自由而來,武術宗師為了追求武學自由而來。追求自由、擺脫暴政,大抵是這一代華人的共同心聲。
隨後共產中國發生多場大型政治運動,為逃避反右運動、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政治迫害和批鬥,更多華人冒著生命危險偷渡來港,只為擺脫共產暴政,在我城尋找自由空氣。大陸資深記者陳秉安撰寫的《大逃港》,記載了這一段血淚史。他估計從1950年港陸邊境封鎖開始,上百萬人嘗試越過深圳河逃到香港,但成功到港的只是少數,失敗的代價輕則被判監禁、勞改,重則性命不保。多少人因為體力不支,水盡糧絕,而死於山上海中;多少人在大鵬灣游水來港,在海中被鯊魚咬死;多少人在越過邊境時,而死於解放軍的槍口之下;多少人從此與一起偷渡的親朋陰陽相隔。當年偷渡者都是拒絕認命的人,為逃離暴政,改變自己及後代的命運,冒死也要奔向自由香港!
亂世之中拒絕認命:我城的文化靈魂
從開埠初年到清末民初、從國共內戰到中共建國,香港都是一代又一代華人眼中的「自由之地」,盛載著華人在亂世之中,尋找自由生活的夢想——來港華人為生存而來,為免於恐懼的自由而來,為應有的公平制度而來。香港奇蹟,與其說是由英國人所締造,不如說是由華人在亂世之中,所書寫的自由故事。
《大逃港》記載了一個故事,一個名為潘子良的偷渡客拼死來港,他在出發前跟同鄉起誓:
「我把話給大家說明白了:像我們這些人,就是回去也是給共產黨抓起來,進監獄、槍斃。反正一個字:死。只有拼一條命來衝過去,才有一條活路,才能挺起腰來做人。」
今天重溫我城的自由故事,是要追溯我城的前世今生。香港人,就是不一樣的華人;香港故事,就是由一代又一代華人,在亂世之中拒絕認命,用血和淚書寫出來的自由故事。這種對自由生活的堅持和渴求,正是香港人的文化靈魂。
如今赤化魔爪全面入侵,我城已處於存亡之秋。香港人必須喚醒深藏我城的「自由靈魂」,以力挽狂瀾於既倒:我城追求自由,因自由而立,因自由而繁榮,我們擁有的是自由的靈魂,拒絕認命的靈魂。
1喚醒我城的自由靈魂——書寫香港的自由故事
黃冠能(香港城巿大學專上學院社會科學部助理講師)
「香港文化裡,可以有些什麼樣的起源神話呢?……最貼切的答案是,香港相對大陸,代表著自由;大陸來香港的人,只要不是中共派來做特別工作的,大抵都是為了得到大陸上得不到的這種或那種自由。」
——練乙錚/《信報》特約評論員
香港是什麼?香港從何而來?在我城「主體意識」覺醒的今天,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變得不再容易解答。當住在香港這塊土地上的人,不再盲從「他者」賦予我城的標籤,而要用「自身」的視角,重新追本...
作者序
在後政改時代,為我城思考新論述
方志恒(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香港革新論》終於出版了。在後政改時代,香港到底何去何從?這是當前所有心繋我城的朋友,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我編輯這一本書,就是希望拋磗引玉、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那些年的良好意願
本書的寫作背景,要從2010年說起。當年,我初出茅廬,首次參與政改,代表溫和泛民智庫「新力量網絡」,參與「終極普選聯盟」的工作,與一眾泛民學者共事——包括陳健民、馬嶽、葉健民、蔡子強等等。昔日我只能透過文章接觸這些明星學者,到有機會跟他們一起工作,教我這個小伙子興奮不已。過程之中,我跟在這些前輩後面,參與草擬及推動「超級區議員方案」。我不知道當時泛民議員的政治盤算是什麼,但我相信一班學術界前輩投身其中,只是本著讀書人「經世致用」的精神,所以不惜頂著四方八面的壓力,也希望為香港找一條出路。
我記得陳健民老師說過,我們頂著各方壓力促成政改,不是為了「超級區議員方案」的區區幾個民選議席,而是希望透過政改共識,開啟民主派與北京的「良性互動」,以突破香港民主化的僵局。但溫和派的「良好意願」,最終被證明是「一廂情願」:溫和派期望政改通過後,可以與北京建立恒常溝通機制,結果是人影都沒有;溫和派期望政改通過後,溫和路線可以站穩陣腳,結果是民主黨被狙擊,溫和路線愈走愈窄。
2012年,梁振英上台後,社會民情全面激化,北京亦加速收緊對港政策,各種干預鋪天蓋地而來,令香港自治空間日漸萎縮;同年底的立法會選舉,民主黨遭遇滑鐵廬,溫和派士氣大挫。香港政局急速惡化,令寄希望於民主派與北京「良性互動」的溫和路線,日漸顯得脱離政治現實。
十八學者方案的由來
2013年,新一輪政改的戰鼓響起,我看不到有何出路,遂接連在《明報》寫了幾篇文章,表達我對政改的悲觀看法。我當時跟呂大樂教授和葉健民教授說,這次政改我不會再參與了;後來鄭宇碩教授找我加入「真普選聯盟」的學者顧問團,我也婉拒了。
2014年初,第一輪政改諮詢正式展開,「公民提名」成為泛民主派的訴求,政改討論陷於膠著,社會上開始出現呼聲,認為泛民陣營應該有溫和方案。我跟一些溫和派朋友交流,大家都期望學者能夠帶頭搞方案。我本來無意參與其中,因為實在看不到溫和路線有成功機會,但最後我也草擬了一個方案——這就是「十八學者方案」。
打從第一天起,我就不認為「十八學者方案」會為北京所接受。我之所以改變原先不參與的想法、下決心推動這個方案,是要向我自己「曾經信奉」的溫和路線作一個交代——如果這個方案奇蹟地成功,我們也對得起香港人;如果這個方案失敗了,我們也可對溫和路線死心了。
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結果事情一如我所預料,北京寸步不讓——天朝宗主大抵從未想過要良性互動,只是要香港人無條件跪低投降。人大決定公布後,我寫了一篇短文《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把藏在心裡多時的想法寫下來:
人大決定,標誌著八十年代以來「民主回歸論」所代表的改革主義路線——一種對中國改革抱有希望、對香港回歸後逐步發展民主的樂觀思潮——已經正式壽終正寢。今後香港民主運動何去何從,是走上全面抗爭的道路,抑或是演變成本土意識運動,短時間內也許仍未有定案,但任何的對話、改革、中間、溫和路線,都已經走到盡頭不可能再繼續下去……我無悔推動『十八學者方案』,這是改革主義路線的最後努力,它的失敗加速了舊有政治秩序及論述的崩潰,刺激了新的政治秩序及論述的建立,對香港來說其實也是一件好事。
之後我幫忙起草了《對話之路雖盡,民主之心不死》的學者聲明後,我就關掉手提電話,謝絕各大媒體訪問、婉拒所有政界人士邀約。因為我認為,作為一個「前」溫和派,我在今次政改已經盡了我的責任,之後的舞台應該完全屬於年輕人;同時我更加堅持,我們是在爭取民主,不是盲目爭取共識,當人大決定將最溫和的政改方案都封殺了,繼續走溫和路線就只有不斷放棄底線,而這種一退再退的「所謂溫和路線」,實際上就是投降路線。
重新出發為香港而戰
暫別公眾舞台後,很多朋友以為我心灰意冷,其實我從未想過放棄參與政治,只是我需要靜下來思考香港前途,並嘗試整理一套新論述。過去一年,除了忙於應付院校的日常教學和研究工作,我跟二十多位來自學術界和政界的年輕朋友,組織了一個讀書會,一起思考香港前途。我們從80年代匯點的「民主回歸論」讀起,再讀了一大堆民主運動、選舉專制主義、自治制度、國族主義、小國生存等文獻。這種一起讀書、分享文章、討論交流的過程,幫助我逐步整理好思緒,也重新燃點起我對香港前途的希望。今年初,我先將大家的思考成果寫成綱領,各人再分頭撰寫專題文章;之後我們反覆討論及修改文章內容,至五月底終於將書稿整理好。
《香港革新論》能夠順利出版,我首先要多謝讀書會全部二十多位朋友的信任和支持——除了各位文章作者外,也包括一直參與讀書會、但今次未有撰寫文章的李健勤、關志健和李肇祐。另外我要特別感謝王慧麟博士,從推動「十八學者方案」到組織讀書會,Max都是我最信賴的拍檔。我也非常感激漫遊者出版社的支持和配合,在極為緊迫的時間下,妥善處理好各種後期製作工夫。最後我要感謝「新力量網絡」的一眾前輩,特別是張炳良教授、呂大樂教授和葉健民教授一直以來的教導、提攜和包容。
我們就在這裡重新出發,擔起我們這一代的時代責任,為香港前途戰鬥到底。
在後政改時代,為我城思考新論述
方志恒(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
《香港革新論》終於出版了。在後政改時代,香港到底何去何從?這是當前所有心繋我城的朋友,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我編輯這一本書,就是希望拋磗引玉、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那些年的良好意願
本書的寫作背景,要從2010年說起。當年,我初出茅廬,首次參與政改,代表溫和泛民智庫「新力量網絡」,參與「終極普選聯盟」的工作,與一眾泛民學者共事——包括陳健民、馬嶽、葉健民、蔡子強等等。昔日我只能透過文章接觸這些明星學者,到有機會跟他們一起工...
目錄
【自序】在後政改時代,為我城思考新論述 方志恒
【全書綱領】革新保港 民主自治 永續自治——香港前途宣言 方志恒
I. 自由靈魂 主體意識
1 喚醒我城的自由靈魂——書寫香港的自由故事 黃冠能
2 在地的核心價值——香港人主體意識的前世今生 何俊霆
3 港式國族主義——從種族血緣論到公民價值論 陳智傑
II. 香港我城 民主自治
4 論香港「自治共同體」——對左翼論者的一些回應 鄺健銘、何俊霆
5 港式雙首長制——拉闊民主自治想像的政制方案 房吉祥
6 不羈放縱愛自由——以社會為中心的民間自治想像 鄺健銘
7 守護香港主體性,是永續自治的基礎——世界各地民主自治制度縱橫談 吳凱宇
III. 革新保港 在地抗爭
8 普選以外,更需在地抵抗政治操控——選舉專制政體下的新本土民主運動 周日東、雷浩昌
9 建制派如何在選舉屈機?——從區議會到立法會的選舉操控 區諾軒
10 建制派如何築起選舉長城?——透視地區活動的撥款過程 林立志
11 國民教育,早已滲入教育肌理——抵抗無孔不入的洗腦贏心工程 田方澤
12 寒蟬處處的學術界——守護我城學者有種責任 施家潤、柯衍健
13 赤色風暴下的法律界——我城法律精英的時代使命 鄺英豪
14 媒體操控下的新聞界——風雨中抱緊新聞自由 陳智傑
IV. 革新保港 香港優勢
15 要五十年不變,博弈策略就得變——從小國生存之道看港陸關係 袁彌昌
16 捍衛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就是捍衛香港——剖析港陸之間的利害關係 易汶健
17 推動我城的國際地位——從官方事務到民間外交 楊庭輝
18 華南文化圈——重建被遺忘的區域腹地 鄺健銘
19 復興我城的文化軟實力——以香港電影業為案例 何偉倫
20 重奪我城的劇本——香港需要的區域規劃方案 李耀基
【後記】2047大決戰?——在主體意識與中國因素之間思考 王慧麟 001
【自序】在後政改時代,為我城思考新論述 方志恒
【全書綱領】革新保港 民主自治 永續自治——香港前途宣言 方志恒
I. 自由靈魂 主體意識
1 喚醒我城的自由靈魂——書寫香港的自由故事 黃冠能
2 在地的核心價值——香港人主體意識的前世今生 何俊霆
3 港式國族主義——從種族血緣論到公民價值論 陳智傑
II. 香港我城 民主自治
4 論香港「自治共同體」——對左翼論者的一些回應 鄺健銘、何俊霆
5 港式雙首長制——拉闊民主自治想像的政制方案 房吉祥
6 不羈放縱愛自由——以社會為中心的民間自治想像 鄺健銘
7 守護香港...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