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休謨
定價:NT$ 180
二手價:76 折,NT$ 136
市面難尋商品,已售完
凡自命在哲學和科學方面給世人發現任何新事物的人們,總喜歡貶抑前人所提出的體系,借以間接誇耀自己的體系,這對他們說來是最通常和最自然的事情。誠然,對於那些可以提交人類理性法庭的最重要的問題,我們現在仍然愚昧無知;這些人如果滿足於惋惜此種愚昧無知,那麼一切熟悉科學現狀的人們很少會對他們不欣然同意的。一個具有判斷力和學識的人很容易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即那些最為世人稱道,而且自命為高高達到精確和深刻推理地步的各家體系,它們的基礎也是很脆弱的。盲目接受的原理,由此而推出來的殘缺的理論,各個部分之間的不相調和,整個體系的缺乏證據;這種情形在著名哲學家們的體系中到處可以遇到,而且為哲學本身帶來了恥辱。
作者簡介:
休謨(1711-1776)是18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英國古典經驗論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休謨1711年出生於蘇格蘭,曾在愛丁堡大學學習法律,後轉習哲學。主要著作有《人性論》(1734-1737)、《道德與政治論文集》(1741-1742)、《人類理智研究》(1748)、《道德原理研究》(1751)、《英國史》(1754-1761)、《宗教自然史》(1757)、《自然宗教對話錄》(1779)等。休謨不僅是一位哲學家,而且是一位政治活動家,曾任英國遠征軍聖克萊爾將軍的秘書,又曾以武官兼秘書的身分隨聖克萊爾將軍出使維也納和都靈。1763-1765年任英國駐巴黎大使館秘書和代理公使,1767-1769年任英國副國務大臣。1776年逝世。《人性論》是休謨在1734-1737年旅居法國期間寫成的第一部哲學著作,1739-1740年在英國出版。《人性論》全書分為三卷:第一卷“論知性(或譯理智)”,第二卷“論情感”,第三卷“道德學”。《人性論》這個書名有一個副標題:“在精神科學中採用實驗推理方法的一個嘗試”。所謂“實驗推理方法”就是應用經驗和觀察進行理論研究的方法。正如休謨在“引論”中所說的,這種方法在自然科學上已經取得卓越的成就,現在應當推廣應用於精神科學,亦即人的科學。休謨認為,精神科學或人的科學是關於人性的科學,是以人性為核心的科學;只有把握了人性本身才有望在其他方面的研究獲得巨大的成功,事實上任何其他科學,包括數學和各門自然科學,歸根結底都與人性問題相關聯,因而在關於人的科學中包含著解決一切重要問題的關鍵,從揭示人性原理的人的科學出發,我們就能建立一個具有全新基礎的完全的科學體系。在《人性論》中休謨是從知性、情感、道德三個方面討論人性的原理的,這是該書三卷分別論述的內容。第一卷“論知性”詳細闡述了休謨的經驗論和懷疑論的認識論。休謨把知性的全部內容都稱為知覺。知覺分為兩種:印象和觀念。印象是當下的生動活潑的感覺(色、聲、香、味、觸等感覺)或反省(喜、怒、愛、惡、慾等感情),是最初呈現於人心中的意識。這種原始印象是一切思想、一切觀念的來源,觀念則是這些印象的暗淡的複本。印象和觀念都有簡單與複雜之分,簡單印象與簡單觀念相對應,後者是前者的精確複本,複雜觀念則可能是直接複寫由簡單印象結合起來的複雜印象的,也可能是我們的想像把一些簡單觀念任意加以排列組合的結果。休謨說,印象先於觀念,一切觀念都來於印象,這是他的人性科學的“第一原則”,也就是他的經驗論的認識論中“第一原則”。休謨認為,人的知識不僅源於經驗(感覺印象和反省印象),而且限於經驗,人所能認識的只有自己心中的知覺,自己的印象和觀念,而絕不能超出這個狹窄的範圍一步。我們不僅不能知道在我們之外的事物是甚麼樣子,而且根本無法知道在我們之外是否有任何事物存在。這就是休謨將經驗論的原則推至極端而導致的懷疑論的結論。這樣,不僅外間存在或物質實體被還原為觀念的集合而否定了,而且心靈實體或自我也被析解為知覺的集合而消除了。知覺,即印象和觀念,成了巍然獨存的惟一的存在。休謨認為,觀念並不是完全鬆散而無聯繫的,也不是僅靠偶然連在一起的,在觀念之間有一種聯繫的紐帶,可使一個觀念自然引起另一個觀念,這就是觀念的聯繫或聯想。這種聯想的原則有三種:類似、時空接近和因果聯繫。休謨把它們稱為“自然的關係”。休謨認為,觀念之間還可以有由人心所進行的比較而非由聯想產生的關係,他稱之為“哲學的關係”。這類關係共有七種:類似關係、同一關係、時空關係、數量比例、性質程度、相反關係和因果關係。這裡包括了上述類似關係、時空關係和因果關係,但不是作為聯想自然引起的關係,而是作為人心對觀念的比較而得的關係,即哲學的關係。休謨又將七種哲學關係分為兩類:一類是僅僅取決於觀念的關係,即類似、相反、數量比例和性質程度。這類關係是確實知識的對象,關於這類關係的知識僅僅根據其涉及的觀念即可判定其真假而無待於經驗的證實。另一類則是不完全有賴於觀念而且其觀念不變的情況下也可發生變化的關係,即同一關係、時空關係和因果關係。對這類關係我們只能有概然的推論。休謨用大量的篇幅討論因果性問題,這是休謨哲學中最重要的部分,他的因果理論對西方近代以至現代哲學有重大的影響。休謨認為,因果性不是客觀的關係,而是我們由於反覆看到兩個現象經常連結在一起,依次一先一後相隨出現,就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種習慣,即看到一個的出現就聯想、推測、期待另一個的出現。這種習慣性的聯想或推論就是因果必然性的本質,其實只是一種“概然推論”,並不能給人以真正必然性的知識。《人性論》第二卷“論情感”主要是圍繞著下面幾個問題進行論述的,即情感的本質、情感的來源和起因、情感的結果。我們在這裡選了本卷的兩節文字。一節是“論惡與德”,休謨認為一切道德都是建立在痛苦和快樂的情感之上的,德的本質在於產生快樂,惡的本質在於給人痛苦。另一節是“論影響意志的各種動機”,休謨認為人的意志活動或道德行為的終極的動機不是理性,而是情感,理性是受情感支配的,是為情感服務的。《人性論》第三卷“道德學”,實際上並不局限於道德問題的討論,而且還包括了社會政治方向的論述。在這裡選了本卷論正義和財產權的起源和政府的起源等幾節文字。我們看到,休謨對十七八世紀啟蒙運動中流行的社會契約論學說持批判態度,他認為,政府權力和人們對政府權力的服從,並不是根據人們的同意或契約關係產生的,而是人們由於利益的需要,經過歷史演變和逐漸習慣形成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但個人的力量是孤單的,不足以抵禦自然力的各種威脅,因而人類從一開始就不得不結成社會,互相利用,以謀取各人的利益。人類結成社會所遵循的最重要一條“自然法”就是“穩定財物佔有”,即承認和保障私有財產權,這就是“正義”的原則。但是,人們由於自私的本性,總是目光短淺,捨遠求近,往往為了眼前利益而破壞正義的原則。為了維持正義,維持社會的和平與秩序,人們就建立了政府,由一些能以維持正義為其直接利益的人出來執政,在全社會中執行“公道的命令”。休謨說,這就是政府的起源。本書波浪線之間的斜體文字為選編者所加。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作者:休謨
二手價:76 折,NT$ 136 NT$ 180
市面難尋商品,已售完
凡自命在哲學和科學方面給世人發現任何新事物的人們,總喜歡貶抑前人所提出的體系,借以間接誇耀自己的體系,這對他們說來是最通常和最自然的事情。誠然,對於那些可以提交人類理性法庭的最重要的問題,我們現在仍然愚昧無知;這些人如果滿足於惋惜此種愚昧無知,那麼一切熟悉科學現狀的人們很少會對他們不欣然同意的。一個具有判斷力和學識的人很容易看到這樣一個事實,即那些最為世人稱道,而且自命為高高達到精確和深刻推理地步的各家體系,它們的基礎也是很脆弱的。盲目接受的原理,由此而推出來的殘缺的理論,各個部分之間的不相調和,整個體系的缺乏證據;這種情形在著名哲學家們的體系中到處可以遇到,而且為哲學本身帶來了恥辱。
作者簡介:
休謨(1711-1776)是18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英國古典經驗論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休謨1711年出生於蘇格蘭,曾在愛丁堡大學學習法律,後轉習哲學。主要著作有《人性論》(1734-1737)、《道德與政治論文集》(1741-1742)、《人類理智研究》(1748)、《道德原理研究》(1751)、《英國史》(1754-1761)、《宗教自然史》(1757)、《自然宗教對話錄》(1779)等。休謨不僅是一位哲學家,而且是一位政治活動家,曾任英國遠征軍聖克萊爾將軍的秘書,又曾以武官兼秘書的身分隨聖克萊爾將軍出使維也納和都靈。1763-1765年任英國駐巴黎大使館秘書和代理公使,1767-1769年任英國副國務大臣。1776年逝世。《人性論》是休謨在1734-1737年旅居法國期間寫成的第一部哲學著作,1739-1740年在英國出版。《人性論》全書分為三卷:第一卷“論知性(或譯理智)”,第二卷“論情感”,第三卷“道德學”。《人性論》這個書名有一個副標題:“在精神科學中採用實驗推理方法的一個嘗試”。所謂“實驗推理方法”就是應用經驗和觀察進行理論研究的方法。正如休謨在“引論”中所說的,這種方法在自然科學上已經取得卓越的成就,現在應當推廣應用於精神科學,亦即人的科學。休謨認為,精神科學或人的科學是關於人性的科學,是以人性為核心的科學;只有把握了人性本身才有望在其他方面的研究獲得巨大的成功,事實上任何其他科學,包括數學和各門自然科學,歸根結底都與人性問題相關聯,因而在關於人的科學中包含著解決一切重要問題的關鍵,從揭示人性原理的人的科學出發,我們就能建立一個具有全新基礎的完全的科學體系。在《人性論》中休謨是從知性、情感、道德三個方面討論人性的原理的,這是該書三卷分別論述的內容。第一卷“論知性”詳細闡述了休謨的經驗論和懷疑論的認識論。休謨把知性的全部內容都稱為知覺。知覺分為兩種:印象和觀念。印象是當下的生動活潑的感覺(色、聲、香、味、觸等感覺)或反省(喜、怒、愛、惡、慾等感情),是最初呈現於人心中的意識。這種原始印象是一切思想、一切觀念的來源,觀念則是這些印象的暗淡的複本。印象和觀念都有簡單與複雜之分,簡單印象與簡單觀念相對應,後者是前者的精確複本,複雜觀念則可能是直接複寫由簡單印象結合起來的複雜印象的,也可能是我們的想像把一些簡單觀念任意加以排列組合的結果。休謨說,印象先於觀念,一切觀念都來於印象,這是他的人性科學的“第一原則”,也就是他的經驗論的認識論中“第一原則”。休謨認為,人的知識不僅源於經驗(感覺印象和反省印象),而且限於經驗,人所能認識的只有自己心中的知覺,自己的印象和觀念,而絕不能超出這個狹窄的範圍一步。我們不僅不能知道在我們之外的事物是甚麼樣子,而且根本無法知道在我們之外是否有任何事物存在。這就是休謨將經驗論的原則推至極端而導致的懷疑論的結論。這樣,不僅外間存在或物質實體被還原為觀念的集合而否定了,而且心靈實體或自我也被析解為知覺的集合而消除了。知覺,即印象和觀念,成了巍然獨存的惟一的存在。休謨認為,觀念並不是完全鬆散而無聯繫的,也不是僅靠偶然連在一起的,在觀念之間有一種聯繫的紐帶,可使一個觀念自然引起另一個觀念,這就是觀念的聯繫或聯想。這種聯想的原則有三種:類似、時空接近和因果聯繫。休謨把它們稱為“自然的關係”。休謨認為,觀念之間還可以有由人心所進行的比較而非由聯想產生的關係,他稱之為“哲學的關係”。這類關係共有七種:類似關係、同一關係、時空關係、數量比例、性質程度、相反關係和因果關係。這裡包括了上述類似關係、時空關係和因果關係,但不是作為聯想自然引起的關係,而是作為人心對觀念的比較而得的關係,即哲學的關係。休謨又將七種哲學關係分為兩類:一類是僅僅取決於觀念的關係,即類似、相反、數量比例和性質程度。這類關係是確實知識的對象,關於這類關係的知識僅僅根據其涉及的觀念即可判定其真假而無待於經驗的證實。另一類則是不完全有賴於觀念而且其觀念不變的情況下也可發生變化的關係,即同一關係、時空關係和因果關係。對這類關係我們只能有概然的推論。休謨用大量的篇幅討論因果性問題,這是休謨哲學中最重要的部分,他的因果理論對西方近代以至現代哲學有重大的影響。休謨認為,因果性不是客觀的關係,而是我們由於反覆看到兩個現象經常連結在一起,依次一先一後相隨出現,就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種習慣,即看到一個的出現就聯想、推測、期待另一個的出現。這種習慣性的聯想或推論就是因果必然性的本質,其實只是一種“概然推論”,並不能給人以真正必然性的知識。《人性論》第二卷“論情感”主要是圍繞著下面幾個問題進行論述的,即情感的本質、情感的來源和起因、情感的結果。我們在這裡選了本卷的兩節文字。一節是“論惡與德”,休謨認為一切道德都是建立在痛苦和快樂的情感之上的,德的本質在於產生快樂,惡的本質在於給人痛苦。另一節是“論影響意志的各種動機”,休謨認為人的意志活動或道德行為的終極的動機不是理性,而是情感,理性是受情感支配的,是為情感服務的。《人性論》第三卷“道德學”,實際上並不局限於道德問題的討論,而且還包括了社會政治方向的論述。在這裡選了本卷論正義和財產權的起源和政府的起源等幾節文字。我們看到,休謨對十七八世紀啟蒙運動中流行的社會契約論學說持批判態度,他認為,政府權力和人們對政府權力的服從,並不是根據人們的同意或契約關係產生的,而是人們由於利益的需要,經過歷史演變和逐漸習慣形成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但個人的力量是孤單的,不足以抵禦自然力的各種威脅,因而人類從一開始就不得不結成社會,互相利用,以謀取各人的利益。人類結成社會所遵循的最重要一條“自然法”就是“穩定財物佔有”,即承認和保障私有財產權,這就是“正義”的原則。但是,人們由於自私的本性,總是目光短淺,捨遠求近,往往為了眼前利益而破壞正義的原則。為了維持正義,維持社會的和平與秩序,人們就建立了政府,由一些能以維持正義為其直接利益的人出來執政,在全社會中執行“公道的命令”。休謨說,這就是政府的起源。本書波浪線之間的斜體文字為選編者所加。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