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構思,全書以《論語》十講、《孟子》八講、《易經》六講,展示儒家的理論,兼顧可讀性與普及性,並彰顯儒家的基本觀點。
.經典閱讀。儒家作為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由孔子而孟子,到《大學》與《中庸》。透過傅佩榮教授精心解讀,展現儒家思想的真誠力量,無限寬廣與豐富內涵。
本書為傅佩榮教授應邀推廣國學所撰寫的講稿,在有限的篇幅中精心構思,不僅展示了儒家的理論,更兼顧可讀性與普及性,並且彰顯了儒家的基本觀點,計有:《論語》十篇,《孟子》八篇,《易經》五篇,加上一篇《易經》的補充資料,使本書更為完整。
傅教授提到,之所以對孔子感到興趣,在於理解孔子的真誠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後,仔細體會孔子的言行,看看他如何修養,從而覺悟到真誠是需要修練的,孔子說自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不踰矩」三字,則需要一生的努力。
此外,傅教授致力研習《易經》二十年,對義理的掌握深刻而透澈,於象數之應用擁有豐富經驗。義理是儒家孔孟的思想重點:人性向善,真誠使人行善的力量由內而發,而〈繫辭傳〉作為《易經》哲理基礎,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後代研究《易經》的材料。
在閱讀經典原文時,傅教授因教學需要拜讀了歷代以來,大約四百家《論語》注解,由孔子而孟子,再到《大學》與《中庸》,終於體悟了儒家是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這一套思想對今日人類的啟發,及時而可貴。透過傅教授的精心解讀,為我們展現了儒家思想的無限寬廣與豐富內涵。
作者簡介:
傅佩榮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與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主任兼研究所所長。著有《哲學與人生》、《柏拉圖》、《儒道天論發微》、《儒家哲學新論》、《孔門十弟子》、《不可思議的易經占卜》、《文化的視野》、《西方哲學心靈.全三卷》、《傅佩榮莊子經典五十講》、《傅佩榮生活哲思文選.全三卷》、《傅佩榮宗教哲學十四講》、《傅佩榮先秦儒家哲學十六講》、《傅佩榮周易哲學十五講》等近百種,並重新解讀中國經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大學.中庸》,譯有《四大聖哲》、《創造的勇氣》、《人的宗教向度》等書,策劃《世界文明原典選讀》(全六冊)及編譯《上帝.密契.人本》。
章節試閱
《論語》第一講:從《論語》看孔子
【摘要】孔子創建了儒家,塑造了中國人的價值觀。他的言傳身教,以《論語》一書所記載的最為可靠。孔子展現的典範是:尊重傳統、關懷社會、重視教育,也即是兼顧了過去、現在、未來。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推崇孔子為「至聖」,因為他編訂了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以此教導學生、傳至後代;他也周遊列國、教化百姓,希望天下走上正軌,人人獲享幸福。學習《論語》,將使我們有機會「以孔子為師,與孔子為友」,明白人生的道理,建立合理而正確的價值觀。
一、《論語》這本書
我國在東周春秋時代末期,天子失德、禮壞樂崩、天下大亂,許多學者奔走呼號,提出改革社會與民心的方法,希望人間重新獲得秩序與安寧。這是諸子百家爭鳴的盛況,其中以孔子所倡導的儒家對後世產生最大的影響。
孔子(551-479 B.C.)是魯國人,自幼好學,精通代表傳統文化的五經六藝,又能「溫故知新」,建構一以貫之的哲學體系。他成為著名的教育家,對學生因材施教,又能有教無類,啟發了許多弟子,形成一個講學論道、傳經授業的團體。傳統文化因而得到保存、研究與發展,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指出:歷代帝王有不少傑出人物,但都難免於人亡政息,而孔子以平民身分致力於編訂與教導經典,使中國言六經者,折中於夫子,「夫子可謂至聖矣」。
孔子死後,因其子孔鯉先他而亡,無人為他守喪,於是許多弟子主動聚集在他墳邊,為他守三年之喪。守喪期間,弟子們回憶老師生前言行的點點滴滴,分別有所記錄,後來再由有若與曾參二人的弟子編纂成書,形成了《論語》一書的初型。
「論語」一詞的「論」字有兩種讀法,一讀為「綸」,為「編輯」之意;一讀為「討論」的「論」。由於「語」字即有「討論」之意,所以以第一種讀音較為可取,意指:把孔子與弟子及時人的對話討論,加上孔子個人的言行資料「編輯」為一本書。這是代表孔子思想的主要著作。
秦始皇焚書之後,《論語》的原始版本已不可考。到了漢代,有魯人的《魯論》、齊人的《齊論》以及得自孔子舊宅夾牆中的《古論》三種版本,但內容互有出入。後來由西漢張禹綜合編訂,並由東漢鄭玄所注解的版本受到重視。魏朝何晏撰《論語集解》。到南宋朱熹撰《論語集注》,綜合歷代學者的見解,並將自己的哲學理念貫穿其中。此書為元明以來科舉取士之主要版本,幾為人人必讀之書。
六百多年以來,國人所讀者實為朱熹所注解的《論語》。朱熹本人為南宋哲學家,有其既定的觀點與立場,在注解《論語》時未必客觀公平。到了清朝,許多學者重視考據、實事求是,對朱注提出不少批評。顏元甚至說:「必去一分程朱,乃多一分孔孟。」我們未必贊成這種偏激的說法,但應該努力回歸《論語》的文本,並以朱注為眾多注解之一。我們要學習的是孔子本人的思想,所以應該就《論語》提供的材料作完整的理解與系統的說明,希望能做到「以孔子為師,與孔子為友」。
二、孔子這個人
孔子的祖先是宋國人,還出身宋國王室。由於古代禮制規定「五世親盡,別為公族」,成為公族時的祖先為孔父嘉,此後子孫皆姓孔氏。孔子三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他由母親顏徵在撫養長大,接受一般的鄉村教育,包括文化常識與基本武藝,至十五歲告一段落。他曾自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由於家境清寒,他學會許多謀生的技能。
孔子十七歲時母親去世,二十歲時取亓官氏為妻,翌年生子孔鯉。他年輕時做過公務員,在大夫季氏家族擔任委吏(管理倉庫)與乘田(管理牲畜),皆有優良表現。後來他精通禮儀,長期以助喪(承辦喪事)為業。他最與眾不同的,是從十五歲開始立志求學,學會了當時只有貴族子弟才有機會接觸的禮與樂,以及傳統的經典與技藝。
他在三十歲左右,受大夫孟氏之託,教導其弟子有關禮儀的細節。孔子自此開始教學生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形成一個獨特的師生團體,以講學修德與治國利民為目標。他在四十歲時,對於人間的問題(包括個人的修養與國家的治理)已達到「不惑」的程度。到了五十歲,進而「知天命」,明白自己有天賦的使命,準備從政做官、造福百姓。
孔子五十一歲開始正式從政,為魯國中都宰(中都縣長);五十二歲升任小司空(工程部門副長官),不久升任司寇(司法部門長官),位列大夫,政績卓越,三月而魯國大治,「路不拾遺,男女分途」。五十三歲更以司寇之職行攝相事,等於代理宰相,協助季氏處理國政。後因齊國送給魯君能歌善舞的女子八十八人,與一百二十匹好馬,使魯定公與季桓子「往觀終日,怠於政事」。不久,魯國舉行郊祭,又未依規定送祭肉給孔子。孔子於是決定去職離鄉,周遊列國,時在五十五歲。
他信心堅定,抱負遠大,猶如推行教化的天之木鐸,別人看他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理想主義者,甚至有如喪家之狗。他知道自己做的是「順天命」的工作,曾經兩度(在匡,在宋)面臨生命危險,都將自己的命運歸之於天。
孔子六十八歲回到魯國。七十歲時兒子孔鯉去世,七十一歲時學生顏淵去世,七十二歲時學生子路去世。孔子於七十三歲辭世。
綜觀孔子生平,並無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是卻以身教與言教塑造了君子典型,所謂「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匹夫而為百世師」。孔子不但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重大影響,他對全人類也有深刻而高明的啟發,我們身為中國人,當然要認真學習他的思想。
三、孔子如何教導他的學生
孔子開辦平民教育,培養學生成為人才,而所謂人才,應該兼具文化素養與行為規範,亦即「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他強調「啟發式」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學習,再隨機指點,並且還須「舉一反三」,廣泛聯想相關事例,做個通情達理的人。
他的教育原則是:由消極轉向積極。所謂消極,是指「不做」某些壞事;而積極是指「要做」某些好事。譬如,子貢請教「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是否不錯,他進而肯定了「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當子路以「不忮不求」(不嫉妒不貪求)自滿時,他提醒說:這樣還不夠好啊!他談到交友,認為如果找不到「中行」的人,必須找到狂者與狷者。狷者「有所不為」,正是指「不做」壞事而言;狂者較為理想,是指「進取」的人,「要做」好事。
這裡也涉及「被動」與「主動」的關係。顏淵請教有關「行仁」的方法,他認為要先由「四勿」做起,即是「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要先約束自己不要違禮。然後,再化被動為主動,做到「克己復禮」,其意為:能夠自己作主,去實踐禮的規範。人格挺立的關鍵,不正在於「化被動為主動」嗎?
至於世人熟知的「因材施教」,在孔子更是運用自如。子路與冉有請教同樣的問題「聞斯行諸?」亦即:聽到可以做的事就立即去做嗎?孔子的回答是:對子路說不急,對冉有說快做。理由是:冉有個性比較退縮,子路個性過於急進。當子貢請教:子張與子夏誰比較傑出時,孔子說子張「過」而子夏「不及」,然後結論是「過猶不及」。
他認為,學生只要各有專長,就可以從政做官,為國家做事。子路果決、子貢通達、冉有能幹,但還只是「具臣」,擁有專業能力。孔子希望他們以「大臣」為目標,就是「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如果像冉有那樣,只知為季氏服務,以稅收增加其財富而忘了照顧百姓的初衷,孔子就會生氣,要同學們對冉有「鳴鼓而攻之」。
他讚賞顏淵,因為顏淵安貧樂道。他不吝於肯定在「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方面,只有顏淵與他可以做到。當子貢承認自己比不上顏淵時,他安慰子貢說:我與你都比不上顏淵!他清楚了解弟子的個性、專長與志向,因此在他們請教如何從政與如何行仁時,他都可以立即回答,使學生得到啟發。
可惜的是,孔子也曾感嘆:「莫我知也夫!」他覺得沒有人了解他,因為他對人性與人生正途都有一定的見解,而那不是書本上找得到的。
四、孔子的天賦使命
孔子是個有使命感的人,他認為人不能只是做個平凡人,而應該立志成為君子。所謂君子,在古代原指「君之子」,是封建社會中有貴族身分的年輕人,將來要上台做官領導百姓的。現在,孔子使用「君子」一詞,除了偶爾指稱統治者之外,主要是指稱一種值得肯定的人格典型。
君子有高度修養,但仍保持純樸的情感,此即「文質彬彬」。君子是無私的,既非自我中心,也不與人爭鬥。我們讀到「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泰而不驕、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坦蕩蕩」等描述,就知道君子重視道義與原則,不像小人只知謀取利益,甚至為了利益而不擇手段。他肯定,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君子。
孔子的核心觀念是仁。仁者當然會行善,但又與一般的善人不同。一般的善人固然行善,但不知「為何」要行善,因而不可能為了行善而犧牲生命。仁者是真誠的人,由內心體察了行善的力量,要求自己主動行善,因為這是完成人性的不二法門;不僅如此,仁者在必要時還願意「殺身成仁」,以犧牲生命來完成人性向善的要求。
成為君子與成為仁者,其實是一體之兩面。這是每個人都有的天賦使命。孔子說他「五十而知天命」,他所知的天命正是要成為君子與仁者。他周遊列國有如「天之木鐸」,正是要喚醒百姓覺悟這樣的天賦使命。
孔子以自己的言傳身教來證明這種天命觀。儒家由此展現了三點特色:一,針對過去,要尊重傳統,認真學習古代典籍與禮儀規範;二,針對現在,要關懷社會,承擔自己在群體中的責任,此即《大學》所謂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此為目標而全力以赴;三,針對未來,要重視教育,在自己溫故知新而學有所得時,認真教育下一代,包括學生、晚輩與部屬,希望由此薪火相傳,而使社會走向光明的未來。
簡單說來,個人生命不能脫離人類社會而求得自我實現。孔子與隱士有過接觸,他聲稱「鳥獸不可與同群」,我們不同人類相處又要同誰相處呢?他得知隱士尚且教導子女長幼有序的規矩,那麼如何可以忽略更重要的君臣之義呢?
最後,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是不可能靠一個人達成的任務,並且古往今來也未曾實現過這種理想。孔子的願望是:如果世人皆以此為志,則由近及遠、由親及疏,人人皆朝此一目標前進,則這個世界當然會更好。
五、儒家的發展
孔子感嘆沒有人了解自己,孟子感嘆別人說他好辯。看來孔孟的儒家從一開始就難免於曲高和寡的命運。
歷史事實所顯示的是:秦始皇靠著法家的手段而統一了天下,但不到十五年就崩解了。漢朝接著上場,到了漢武帝接受建議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謂儒術,是以儒家為統治者所用之術;而說穿了,在沿襲帝王專制的政體之下,所用的是「陽儒陰法」,打著儒家招牌而採用法家手段。譬如,從西漢董仲舒到東漢班固,形成了「三綱五常」的觀念,就此成為儒家的標誌思想。
在帝王專制的社會,儒家注定受到利用並遭到曲解。孔子以平等心態對人的尊重,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孟子以愛民之心所提出的「民貴君輕」觀點,都無法得到充分的重視與闡述。1919 年五四運動所聲稱的「打倒孔家店」,所要針對的並非孔孟思想,而是朱熹所注解的孔孟學說。我們今日應該以自由開放的心靈,重新閱讀儒家經典,學習《論語》中的孔子思想,闡釋其中的道理,並在現代生活中實踐出來。我們所了解的是:人人皆可修養成為君子,而成為君子所帶來的是整體社會的安定與和諧,以及個人生命的安頓與悅樂。
《論語》第一講:從《論語》看孔子
【摘要】孔子創建了儒家,塑造了中國人的價值觀。他的言傳身教,以《論語》一書所記載的最為可靠。孔子展現的典範是:尊重傳統、關懷社會、重視教育,也即是兼顧了過去、現在、未來。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推崇孔子為「至聖」,因為他編訂了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以此教導學生、傳至後代;他也周遊列國、教化百姓,希望天下走上正軌,人人獲享幸福。學習《論語》,將使我們有機會「以孔子為師,與孔子為友」,明白人生的道理,建立合理而正確的價值觀。
一、《論語》這本書
我國在東周春秋時代...
作者序
來自真誠的力量/傅佩榮
孔子與人一起唱歌時,唱得開懷,就會堅請此人再唱一遍,他則以和聲相伴。我年輕時喜歡唱歌,讀到《論語.述而》所記的這段話,「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第一次感覺孔子是個親切平實可喜的人。與唱歌有關的還有另一段,「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孔子在某一天哭過,那麼他這一天就不再唱歌了。這句話就不是當時的我可以理解的。我看電影時,受到其中情節感動會忍不住掉淚,但一兩個小時之後,聽到熟悉的樂曲,也會跟著哼兩句,這時我又感覺孔子有些陌生與遙遠。
人到中年,稍能體會孔子的心情,我明白的是:一方面人的情緒要順其自然,只要出於真誠,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但另一方面,孔子的表現為何又同一般人不太一樣呢?我後來想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孔子的真誠超乎一般人的想像。
人們總說小孩子真誠,是這樣嗎?剛剛為了一句責怪的話而嚎啕,幾分鐘之後,看著卡通而呵呵笑著,臉上的淚還沒乾呢!這是天真,而不是真誠,真誠是需要修練的。孔子說自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論語.為政》)從心所欲誰不會?小孩子天生有此願望,但「不踰矩」三字,則需要一生的努力。
就這樣,我對孔子感到興趣了。先把中學課堂上老師一板一眼的教導,擱在一邊;再將朱熹注解《論語》時,道貌岸然的說教存而不論;然後仔細體會孔子的言行,看看他如何修養?譬如:子不語、子罕言、子絕四、子之所慎等,推而至於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再到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九思等等。在閱讀經典原文時,我也因為教學需要而拜讀了歷代以來,大約四百家《論語》注解。
由孔子而孟子,再到《大學》與《中庸》,我終於覺悟了儒家是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首先,人若真誠,對於自己與別人之間的關係,會有不安、不忍的感受,由此引發內心的力量,要以具體的行動來改善這樣的關係,這正是「人性向善論」的出發點。「向」其實是一種自發的力量,「善」則是我與別人之間適當關係之實現。若探問這種向善的人性由何而來?則答案是天命。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並宣稱他的志向是要安頓天下人,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他的言行正是「人性向善論」的最佳見證。
孟子的生年晚於孔子一七九年,他的願望是學習孔子。他做到了,並且進一步完善了孔子的思想。孔子述而不作,在理論方面,留下的資料有限。孟子則作了完整而深入的論述,他的貢獻至少有以下五點:一,在修養方法上,談到培養浩然之氣,要兼顧直(真誠),義(正當),道(規範)。二,在人性論上,清楚指出向善原是真誠所展現的心的四端,就是:惻隱、羞辱、辭讓、是非。依此四心而行,則有仁、義、禮、智四德。三,推廣聖人為四種類型:清者、和者、任者、時者,充分肯定人皆可能修成聖人。四,揭示人生六重境界:善、信、美、大、聖、神。五,肯定了「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使快樂成為人人可得的福祉,只要做到真誠。這一套思想對今日人類的啟發,是及時而可貴的。
我近年還致力於研究《易經》,在義理與象數方面有些心得,也常以此與朋友切磋、講習。我的結論是《易經》入門並不困難,至於用占卦預測未來也非神祕之事。
曾有教育機構大力推廣國學,約請我主講《論語》、《孟子》、《易經》三本經典。為慎重起見,我預先寫了講稿,計有:《論語》十篇,《孟子》八篇,《易經》五篇。這些是事先約定的數量,後來加上一篇《易經》的補充資料,使本書更為完整。我在儒家方面的出版作品已經很多,其中有不少是從講稿整理成的。眼前這本則是精心構思,在有限篇幅中,展示儒家的理論,兼顧了可讀性與普及性,並且彰顯了儒家的基本觀點。
來自真誠的力量/傅佩榮
孔子與人一起唱歌時,唱得開懷,就會堅請此人再唱一遍,他則以和聲相伴。我年輕時喜歡唱歌,讀到《論語.述而》所記的這段話,「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第一次感覺孔子是個親切平實可喜的人。與唱歌有關的還有另一段,「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孔子在某一天哭過,那麼他這一天就不再唱歌了。這句話就不是當時的我可以理解的。我看電影時,受到其中情節感動會忍不住掉淚,但一兩個小時之後,聽到熟悉的樂曲,也會跟著哼兩句,這時我又感覺孔子有些陌生與遙遠。
人到中年,稍...
目錄
來自真誠的力量/傅佩榮
《論語》十講
第一講 從《論語》看孔子
第二講 學習是出發點
第三講 立志全在自己
第四講 孝順各有方法
第五講 交友合乎原則
第六講 修養沒有捷徑
第七講 處世基本態度
第八講 快樂無所不在
第九講 承擔社會責任
第十講 信仰給人力量
《孟子》八講
第一講 孟子有其魅力
第二講 學習需要方法
第三講 培養浩然之氣
第四講 人心最為奇妙
第五講 快樂由內而發
第六講 具體做到孝順
第七講 了解人性真諦
第八講 修養沒有止境
《易經》六講
第一講 《易經》這本書
第二講 乾卦的作用
第三講 坤卦的意義
第四講 居安思危的義理
第五講 預知未來的象數
第六講 論《易經》「居安思危」的觀點
來自真誠的力量/傅佩榮
《論語》十講
第一講 從《論語》看孔子
第二講 學習是出發點
第三講 立志全在自己
第四講 孝順各有方法
第五講 交友合乎原則
第六講 修養沒有捷徑
第七講 處世基本態度
第八講 快樂無所不在
第九講 承擔社會責任
第十講 信仰給人力量
《孟子》八講
第一講 孟子有其魅力
第二講 學習需要方法
第三講 培養浩然之氣
第四講 人心最為奇妙
第五講 快樂由內而發
第六講 具體做到孝順
第七講 了解人性真諦
第八講 修養沒有止境
《易經》六講
第一講 《易經》這本書...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