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傾全國之力推動食農教育,從一顆種子變成一桌子菜餚,教會孩子深刻體驗生命歷程、大自然的不可違抗;因為親手栽種,原本討厭的蔬果變得格外珍惜,開始懂得感謝為自己烹調的人了!甚至,進而解決了農產品地產地銷問題,增強了社區凝聚力,把農村救了起來……
推動飲食教育,幾已成為全球性風潮。近年來,食農意識也逐漸在台灣萌芽。但是,食農教育究竟是甚麼?台灣社會常說以食為天,卻長期忽略飲食與土地、文化、環境生態……等的連結,農業處境又日益困窘,要如何落實食農教育?在哪裡推行、如何推行才能最具成效?
全書分三大部分:一、理念篇:藉食農大國日本的政策、理念,充分闡述食農的真義;二、他山之食:介紹美國、日本、義大利、英國、泰國等不同國家的相關政策、踐行方式,藉他山之「食」,以為台灣不同面向的學習;三、在地實踐:包括校園小革命、民間大步走與生活行動派,深入報導台灣在地,包括:中小學、企業組織,甚至家庭,努力推動食農教育的特色與成效;更有民間企業充滿活力的食農小革命、大學生自發性共食的食農學習,以及在家庭日常飲食中,潛移默化的飲食教育。
全書涵括不同面向、不同層次實踐的食農教育理念,更有各具創意的推動方式,甚或令人動容的故事在其中。無論是他山之食,或台灣在地的各式範例,以食物為媒介,向土地學習,重新認識在地的風土文化、環境生態與四時變化;更以農為師,食物不再只是滿足口腹之欲,更是對大地母親、對先人智慧的學習與永續傳承。
本書特色
飲食文化,紮根於當地的自然、風土與歷史之中。食農教育也不只是對於食物的感知、情感記憶,食農教育更強調透過動手做、親身的體驗,整體提升及深化社會大眾對於健全之飲食選擇、支持在地生產與在地消費,促進地域農產品的消費,活絡在地經濟,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等理念與行動。而推動食農教育,可據以展現社會對於健全的飲食生活、飲食文化傳承、環境永續,以及在地農業振興的期待與重視。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農村發展基金會
於1995年8月自「亞洲農業技術服務中心」改組成立,長期關注國內外農村與農業發展。時值台灣農業結構改變、勞動力調整、農村社會功能轉型之際,農村發展基金會以農為中心,致力於打造新農業知識與支援之平台;並積極連結各方,一同為台灣鄉村發展、農業多功能價值之開展,及振興農鄉主體性等目標,貢獻心力。
撰稿群:胡忠一、張瑋琦、番紅花、蔡培慧、謝冠妃、蕭琮容、陳芬瑜、簡嘉潁、林寬宏、林樂昕、陳怡樺、蔡佳珊、林倬立、廖宣雅、張雅雲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志文(農訓協會秘書長)
月足吉伸(中華MOA協進會理事長)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莊祖宜(作家)
曾旭正(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董時叡(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發起人)
劉昭儀(我愛你學田市集創辦人)
蔡培慧(立法委員、世新社發所副教授)
賴青松(穀東俱樂部農伕)
盧虎生(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
名人推薦:王志文(農訓協會秘書長)
月足吉伸(中華MOA協進會理事長)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莊祖宜(作家)
曾旭正(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董時叡(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發起人)
劉昭儀(我愛你學田市集創辦人)
蔡培慧(立法委員、世新社發所副教授)
賴青松(穀東俱樂部農伕)
盧虎生(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
章節試閱
摘文 1
迎接一個從吃開始的農藝復興時代
文/賴青松(穀東俱樂部農伕)
還記得十多年前,剛剛回到宜蘭種田的時候,竟然很意外地發現,原來現在連鄉下也找不到庄腳囡仔了!印象中的鄉下生活,田埂上總有孩子們赤足奔跑,廚房裡總有貪吃的娃兒鑽進鑽出,夏天是釣青蛙跟黏知了的田野放肆好時節,冬天則是苦盼蒸年糕跟菜頭粿的灶跤垂涎日!可是,現在鄉下的孩子們都到哪去了呢?
或許怪來怪去,真該怪當年那句廣告台詞實在太成功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簡直有如魔音穿腦,整整貫穿一整個世代的台灣父母心!尤其是住在鄉下的父母親,更擔心孩子們沒有學習電腦、英語,乃至於各種才藝的環境,早早便將孩子們送進城鎮裡的安親班或補習班。於是乎,阿公的稻田跟菜園只是成長過程中尋常無奇的路旁風景;阿嬤的醬缸跟灶跤淪為生命記憶中黯淡無光的壁角一隅。至於阿公阿嬤日日勞動,終其一生,究竟在田圃間、在廚房裡做了些什麼?似乎事不關己,一點也不重要。而決定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的父母親呢?除了終日加班辛勤工作之外,往往忙得無暇為家人好好煮上一餐飯,於是乎孩子們的味蕾就在餛飩麵跟麥當勞之間日日流轉,終至誰也想不起什麼才是「媽媽/爸爸的味道」。直到有一天終於有人驚覺,這整整一代爭先恐後贏在起跑點上的孩子們,竟然不知道終點在何方……
穀東俱樂部起步數年後,自己很快意識到,這個農村再也不會有年輕人投入農業了!也就是說等這一代老農凋零之後,我們連下田幫農的人手也找不到了!這股焦慮感驅使著我們苦思出路,至少,得先讓孩子們不怕泥土,願意赤足下田幫忙簡單的工作,就像我們小時候那樣。於是乎,自己找來村裡幾位有興趣的媽媽們,一起帶著幼稚園跟小學的蘿蔔頭們,開始了第一年的「深溝農民小學」!除了讓孩子們有一塊屬於自己的稻田,學習育苗、插秧跟除草之外,下雨的日子也沒閒著,有繪畫專長的媽媽帶著孩子們,畫出他們眼中的水田動物園,有時也採來美麗的野花跟小草做成押花,甚至一起設計比賽,看誰能找到村裡最大的福壽螺王。
後來,我們開始聽到日本的「食農教育」蔚為風潮,宜蘭縣政府也開始推動「從農場到餐桌」計畫,甚至宜蘭的小農夥伴們也在梨山女農阿寶的呼籲下,一起認養了平原上分散各地的推動學校,甚至還開辦了「大宅院友善市集」,希望藉此接觸更多消費者,傳遞「地產地消」與「食在當季」的觀念。直到本書的出版,我們才終於明白,自己是這一波跨國界的食農教育行動中的一員,在過去這二、三十年來,在世界各地早已出現無數熱情的先行者,為了因應自身眼前的困境,踏出了勇敢的第一步!
無論您是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還是關心孩子教育的父母親,亦或是關心食農問題的年輕朋友,本書所列舉的各國經典案例與台灣在地實踐,相信都將為您帶來深刻而有用的啟發!當現今的教育愈來愈迷失在「對社會有用」與「跟別人競爭」的同時,我們的孩子被淹沒在一堆無感的才藝與無奈的科技之中,卻忘記了「對自己有用」與「跟別人合作」的教育,或許才是對生命更有價值的學習!只要有心,誰都能夠從身邊開始,一如當年深溝的農民小學,透過「食」重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透過「農」重塑人與自然之間的連結,相信會是最容易的教育復興之路,也是最有用的心靈重建之道!
摘文 2
等待真食新世代
文/劉昭儀(我愛你學田市集創辦人)
女兒唸小學開始,我就進到學校提供營養午餐的廚房,幫忙切切洗洗。女兒唸高中了,我繼續擔任志工,因為現在唸同一所學校的兒子,還是要靠廚房的飯菜長高長壯!
廚師阿姨們教會我許多料理的事--從我還是個菜鳥媽媽開始。我也跟著經驗豐富的她們,一起觀察孩子對食物普遍性的喜好法則,比如說,煮咖哩那天一定要多煮飯,才不會引發暴動;蔬菜日的配菜務必色彩繽紛,才能吸引小孩完食;煮甜湯的那一餐,孩子一定認真吃飯,所以剩菜不會太多……
當我把這些現場學到的秘笈帶回家,再搭配自己家種的稻米、蔬菜,與其他來自產地直送農作的加持,我家的餐桌以及桌邊的孩子,總是因此活跳跳地充滿節氣與地氣的生命力!
孩子上學之後,每天全家的相處最多就是在餐桌上。如果總是聊功課、成績,好像也太煞風景,所以就從食物的話題開始。隨著一天天的時序漸進,我也累積了對大自然風土、氣候、農事與食物循環的知識,充分地餵養了我們全家,讓我們一天天長大。(好啦,也有長胖!)
如果餐桌上的食物不只是食物,更能讓孩子謙卑地認識大自然環環相扣的結鍊,並且敬重土地的律動與節奏,珍惜所有不該視為理所當然的「要怎麼收獲先那麼栽」,那麼媽媽做為家庭風向的旗手,更需要發揮關鍵的力量,讓家庭教育無縫接軌學校已經在推動的食農教育,甚至更積極地督促校方能夠設計出多元有趣又落實的永續學習。
去年夏天,全家在美國旅行,有一週的時間落腳於紐約州康乃爾大學附近一個生態村裡的民宿。這裡的居民因為對生態環境有共同的理念,所以群居成村,包括對天然能源的使用、綠建材的設計執行、公共設施的自然天成、垃圾廚餘的集中與再利用,還有加強公共空間的功能,以降低個別開銷的重複浪費--比如說,大家決議一起合資設立洗衣房,住戶依方便的時間排班輪流使用,就不需要家家戶戶都買洗衣機;還有,社區提供公共會所:有圖書室或遊戲間,還有住戶申請即可使用的大廚房大餐廳,就可以不佔用私人空間,還能自家辦party。我最感動的是,所有住戶不管家中是否有小孩,每月會輪流幫所有孩子設計並舉辦活動,陪伴孩子在美好的環境中與自然共生共長。
距離可以在現實中體現,並執行落實自然教育的桃花源,我們還有長長的一段路要走啊!期待透過《共好食代》的閱讀推廣,可以讓家長、教育工作者,還有關心土地與自然的朋友們,一起學習累積,不論是異國借鏡的他山之石,或是已經一步一腳印累積能量的在地實踐,當然還有食農教育的核心價值,這些都是我們要比孩子更努力的功課!因為這些努力,要讓孩子們成為身心都健康快樂、豐滿飽足的真食新世代!
摘文 3
食農花開:埔和國小翻轉偏鄉的全生活教育
早在「食農教育」概念風風火火之前,吳柚校長已安安靜靜地在新竹縣鄉間投入食農教育實踐多年。最早為外界熟知的,或許是她在湖口鄉和興國小開始推動零廚餘與有機營養午餐的成功經驗。
「健康力」:給弱勢孩童的彩色人生
如同癌症是許多農友與消費者開始接觸有機農業的契機一般,吳柚的父親與叔伯等父執輩親戚陸續罹癌,讓她開始思考農藥、環境與健康的關連。身為教育工作者,吳柚校長的分發志願從沒有填過市區學校,她一向重視偏鄉教育與弱勢學生的處境,其所服務的偏鄉小校中,經濟與文化弱勢學童高達五成以上。透過學校教育,到底能給予學生什麼幫助?是「健康力」,吳柚校長很肯定的說。
根據衛服部公佈的「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顯示,台灣國民的健康程度與所得收入呈現高度相關的統計趨勢,全國可支配所得最高的台北市,是所得最低的台東縣的兩倍。而經年齡標準化後的死亡率,排名最高的台東縣(10.61‰),亦是死亡率最低的台北市(5.76‰)的兩倍。吳柚校長翻閱著《天下雜誌》 的「健康不平等」報導說:「我希望『健康力』變成孩子的競爭力,健康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而飲食教育,或許就是最能直接照顧弱勢的方法。
但空有理想亦無法成事,所幸民國九十六年年初,吳柚遇上校友兼同鄉,時任職於生物科技開發中心的副研究員吳美貌。吳美貌亦是理想與衝勁皆俱的女俠,早在有機農業興盛前,她就在許多原鄉部落推廣有機種植,希望能夠找到一條部落經濟與環境共好的多贏之路,卻經常為有機農產的銷路苦惱。雙方相見一拍即合,至於不足的預算,由當時的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協助募款,補助每位學童五元的有機食材費,和興國小每周一日的有機營養午餐正式上路。
「窮則變,變則通」,剩食廚餘變變變
不過,依賴外援並非長久之計,有機營養午餐除了營養健康之外,應該還有更多教育的機會與潛力。或許在偏鄉長期缺乏資源而養成「窮則變,變則通」的靈活能力,吳柚校長也觀察到當今社會飲食習慣不良,造成偏食與剩食的嚴重問題。
根據亞太資訊平台糧損資料庫(APIP-PHLOWS)統計,台灣平均每日倒掉的廚餘量可堆成高達六十棟的101大樓 !若能減少廚餘的浪費,就能節省更多食材採購經費,並且讓同學養成愛物惜福的觀念。於是和興國小透過午餐祕書老師餐餐記錄與巡班調查,不斷反饋修正,逐漸精準掌握食材數量,菜色也日益完整豐盛,加上各班老師用心宣導營養教育,孩子們開始轉變挑食與偏食的習慣。半年後,和興國小竟已達成零廚餘,且能自給自足支付每周一次有機午餐的食材費!零廚餘與有機餐的作法獲得好評,甚至吸引鄰近三所國小共組有機聯盟,一起推行零廚餘教育並共享有機餐。
民國一○二年吳柚調職至埔和國小,這裡是她的母校,人親土更親。每周有機營養午餐的作法已經很成熟,靠著零廚餘與節約能源的生活習慣,省電省水省紙省小錢……,偏鄉小校也能聚沙成塔,讓學校飲食活動愈來愈活潑有趣。
除了有機營養午餐,吳柚也不斷想方設法給孩子們補充營養。同樣是利用東省西攢的經費,購買有機黃豆,由校工李金章先生每周四親自熬煮有機豆漿。而為了節能減碳與減少開銷,黃豆在前一天午餐時,就先與主食米飯一起蒸熟,這是埔和智慧省錢的生活魔法。
為了進一步減少學生吃甜食與零食的習慣,吳校長也試圖與校外店家溝通,串連起「食育合夥人」網絡,邀請鄰居商家們一起減少販售含糖飲料與垃圾食物。但吃得健康並不是要孩子們當苦行僧,埔和國小在每年兒童節安排邀請較為注重食材與衛生的小攤來學校現場製做小糕點,例如:一○五年曾邀請新豐在地的紅豆餅攤,使用萬丹有機紅豆與當地的芋頭製做紅豆餅,現場烘烤並介紹各種食材。紅豆餅是認識食物哩程的生活教材,兒童節也成為埔和同學每年的美味回憶。
旺年會:圍爐團圓的合作教育
由於日日省吃儉用還有些餘錢,於是吳柚興起了在年底辦全校火鍋圍爐的想法,這就是「旺年會」的由來。學校裡的弱勢孩童多數來自破碎家庭,無法團圓,更遑論吃火鍋,因此埔和國小每學期最後一天午餐就是熱閙團圓的火鍋大餐。學校準備部分火鍋食材,各班老師也費心安排,盡量讓每位同學都能準備各種食材與器具,不求公平,但求人人皆有貢獻,有蔥帶蔥,有鍋帶鍋,弱勢孩子不被貼標籤之餘,也能共同學習為團體付出的意義。
事實上,一兩百名的孩子們共吃火鍋並不容易,校方設計學習評分表,請各桌同學相互照顧、注意安全,並共同整理收拾善後。圓桌座位採取打散年紀與班級的安排,大的帶小的,以前的被照顧者如今是照顧別人的學長姐。旺年會的「混齡」圓桌,是學習團隊合作教育的最佳場域。
有些較有經濟能力的家長,也會主動提供肉類等食材加菜。神奇的是,埔和重視飲食健康的習慣已形塑自然而然的氛圍,火鍋食材盡量減少加工食品,也看不到含糖飲料。不令人意外的,火鍋會一樣是零廚餘達標,連一滴湯汁都不剩!
農業體驗導入課程:不求業績,只願永續
由於學校資源不足,埔和養成不求業績亮點,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的務實態度。校方稍加整理遊戲場旁的小空地,修剪樹枝篩入陽光,由家長扛肥料、村長送菜苗、碾米廠捐米糠,小小的「埔和菜菜園」集合社區網絡力量共同開闢而成。目前由四年級的同學負責照顧,小小的菜畦種了紅鳳菜、青蒜、蔥、蕃茄、白蘿蔔、甜菜根、白菜、皇宮菜等當季蔬菜。這兩年學校再增加魚菜共生設備(五年級)與食物森林(六年級)。埔和國小靠海,農地多休耕,鄉下孩子也不一定有勞動的機會,埔和逐年累積經驗與資源,循序建立教材並進入課程,正是食農教育的永續之道。……
摘文 1
迎接一個從吃開始的農藝復興時代
文/賴青松(穀東俱樂部農伕)
還記得十多年前,剛剛回到宜蘭種田的時候,竟然很意外地發現,原來現在連鄉下也找不到庄腳囡仔了!印象中的鄉下生活,田埂上總有孩子們赤足奔跑,廚房裡總有貪吃的娃兒鑽進鑽出,夏天是釣青蛙跟黏知了的田野放肆好時節,冬天則是苦盼蒸年糕跟菜頭粿的灶跤垂涎日!可是,現在鄉下的孩子們都到哪去了呢?
或許怪來怪去,真該怪當年那句廣告台詞實在太成功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這句話簡直有如魔音穿腦,整整貫穿一整個世代的台灣父母心!尤其是住...
目錄
推薦序
在街角遇見食農 文/董時叡(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發起人)
迎接一個從吃開始的農藝復興時代 文/賴青松(穀東俱樂部農伕)
等待真食新世代 文/劉昭儀(我愛你學田市集創辦人)
出版序
關於地方食物、風土歷史的學問 文/謝志誠(農村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導讀
扎根地方,學習與自然共存 文/胡忠一(農委會主任秘書)
Part1 理念篇
全球化下的國家戰略與生活提案
從傳統飲食與農業文化汲取養份
Part2 他山之食
日本:課堂中頻繁登場的營養午餐
美國:從農場到校園,食物沙漠遍地開花
英國:開枝散葉,多元落實從種子到餐桌
義大利:飲食是自己的責任,全民一起來
泰國:在地食物系統與食農教育觀光化
Part3 在地實踐
{校園小革命}
苗栗埔和國小:翻轉偏鄉的全生活教育
台南官田國小:就地取材,與日常生活相連結
高雄龍肚國小:從「種回我庄」開始
宜蘭羅東高商:專業技能與人文跨域的結合
大學生:從食開始,認識農的價值
{民間大步走}
七喜廚房:剩食變盛食,讓溫暖在餐飯間流動
豐藝蔬活合作社:員工餐廳吃有機,挑魚買菜帶回家
觀樹裡山塾:從環境教育切入,對象全方位
{生活行動派}
農業雜誌,不背離土地的筆耕
農夫市集:產地到餐桌,活潑潑的食農大課堂
在廚房裡,沒有什麼是難得倒孩子的
推薦序
在街角遇見食農 文/董時叡(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興大有機農夫市集發起人)
迎接一個從吃開始的農藝復興時代 文/賴青松(穀東俱樂部農伕)
等待真食新世代 文/劉昭儀(我愛你學田市集創辦人)
出版序
關於地方食物、風土歷史的學問 文/謝志誠(農村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導讀
扎根地方,學習與自然共存 文/胡忠一(農委會主任秘書)
Part1 理念篇
全球化下的國家戰略與生活提案
從傳統飲食與農業文化汲取養份
Part2 他山之食
日本:課堂中頻繁登場的營養午餐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