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中國文化,就會理解中國的現在,也就會知道中國的未來。」
一部認識中國歷史文化發展脈絡的作品
作者用健康的心態和理性的方法,創造性地將中國傳統歷史按文化發展的脈絡分為十個時代,揭示了「智謀文化」和「大一統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影響中國兩千多年歷史的發展,並試圖解決三大問題:為什麼中國會從「大漢盛唐」的輝煌燦爛走向鴉片戰爭的落後挨打?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究竟是什麼?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到底應該「復興」什麼?
作者不是咒罵歷史,也不是炫耀歷史,而是要面對未來。他之所以要非議歷史,是因為他認為我們面對的這個未來,必須從我們的傳統一路走來。春秋戰國時代,因為禮樂崩壞,人的創造力得到極大釋放,文化天空燦爛輝煌,但那些爭權奪利的王侯將相和東奔西走的策士們,卻扯起各色大旗,將「學」變為「術」,形成了舉世無雙的「智謀文化」,科學與民主之路交臂而錯。
中華帝國是用「智謀」打造出來的。至漢武帝時,中國文化完全定型、成熟,其最大的特點、也是最高的價值取向是「大一統」,不僅是領土意義上的大一統,而是包括思維、價值觀、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等幾乎無所不包的多方面的「大一統」。這種「大一統」文化,決定了中國兩千年的歷史發展軌跡。
作者簡介:
周非,本名周飛,生於江南水鄉。自幼好讀文史哲經類文章,上大學學的是自然科學,工作後卻從事宏觀經濟管理。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將自然科學、經濟學與哲學、歷史和文學融為一體,對中國兩千多年歷史文化發展進行系統和獨特的分析研究,在中國大陸贏得了「當代隱士、思想臥龍」之譽。著有《拷問歷史》一書。
章節試閱
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大多用在「變通」的智謀上。
春秋戰國時代,因為禮樂崩壞,人的創造力得到極大釋放,文化天空燦爛輝煌,但那些爭權奪利的王侯將相和東奔西走的策士們,卻扯起各色大旗,將「學」變為「術」,形成了舉世無雙的「智謀文化」,與科學和民主之路交臂而錯。
變通術:用「智」來修補「信」
春秋戰國這個「亂世」,正是始於周幽王對那個「信」字的破壞,這就是著名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這場慘劇使周王室受到沉重打擊,……卻使當時的鄭國國君鄭莊公第一個獲利,他常常打著周天子的招牌,在諸侯紛爭中充當最高裁決人,故而有人把他列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鄭莊公也有個講信用的故事,《左傳》上名之為「鄭伯克段於鄢」,清朝人在編《古文觀止》時,將它作為第一篇。
鄭伯就是鄭莊公,因為《春秋》作者認為他於德有損,故而不稱他為公,而稱之為伯。(這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表面上看不出對人、事的褒貶,所以又叫「曲筆」。但這種「筆法」常使讀者誤解歷史),莊公母親生他時因難產而嚇得半死,從此很不喜歡這個大兒子,而特別溺愛小兒子段,多次要鄭莊公父親鄭武公立段為太子而沒有成功。莊公即位後,他母親要他封弟弟到被鄭國吞併的「制」地,莊公沒答應;她又要求莊公把另一塊大地盤「京」封給段,莊公只得答應了。一個大臣勸莊公說:「京這個地方太大了,不合乎周禮的要求,將來段的勢力要大起來,對你可是很不利啊!」鄭莊公說:「沒辦法,這是太后的要求啊!」大臣說:「太后的慾望是沒邊的,你應該把段安排到一個能限制他發展的地方,否則,他將如蔓草一樣滋延蔓生,那時麻煩就大了。」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您就看著吧!」
段到了京地後,果然開始壯大自己的實力,還要鄭國的西部和北部地方首領聽從他和鄭莊公兩人的號令。公子呂就勸莊公說:「國無二主,您要是準備讓位給段,我們就聽他的好了;如果不讓,就要除掉此患,以免亂了民心」。莊公說:「不妨,他將自取滅亡!」過了不久,段又擅自將上述的兩個地區收歸自己的封邑,並不斷向國都方向擴大轄區。子封對莊公說:「到了行動的時候了,再發展下去,他的勢力可就太大了!」莊公還是說:「他不行道義、不團結人,勢力大了後,就會潰敗!」最後,段就修築工事、秣馬厲兵、招兵買馬,並約好太后做內應,到時為他打開城門。莊公瞭解到軍事行動計劃後,說:「可以動手了!」並立即派子封率兵鎮壓,京地人叛離了段,段逃到鄢這個地方,莊公就進兵鄢地,段只得出逃流亡到共國。莊公得勝而回,將他母親趕出國都,安置在一個叫城潁的小地方居住,並發誓說:「只有在黃泉之下,才會見她!」
潁考叔知道後,便以進獻的名義見到莊公。莊公請他吃飯,他在宴席上將肉留下要帶走,莊公就問原因,潁考叔說:「小人的老母親沒吃過國君這麼好的東西,我要帶回去孝敬一下她老人家。」莊公說:「你有母親,就我沒有!」潁考叔故意問這是何故,莊公就說到自己當初發的誓言,現在怎麼改變呢?如今是悔之晚矣!潁考叔說:「哦,這有何難呀?您只要挖個地洞,能見到黃泉,從地道裡見她,誰能說您是位不守信用的人呢?!」莊公大喜,就依計而行。莊公後來在走進地道裡時,還唱著:「在這寬大的地道裡呀,其樂啊融融!」太后走出地道時,也高興地唱道:「走出這寬大的地道呀,其樂啊泄泄!」母子倆從此恢復了從前的關係。
從這個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出,莊公很重信用,「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但他沒有用「四匹良馬」去追,而是用計謀解決了這個難題。我們知道,普通時候講講信用,並不是很難,難的是「危難時刻」,那是需要犧牲自己很多東西的,包括財產、權力甚至是生命以及比生命更可貴的情感。
莊公對付他弟弟的辦法,也極為陰險,因為他如果早一點控制他弟弟,段就不會走向滅亡。可莊公的目的就是要殺弟懲母,為此,他處心積慮地採用姑息養奸,坐看弟弟做大計謀的實施,促使他弟弟犯下「謀反罪」,從而名正言順地去討伐他。
莊公這兩個計謀的使用,樹立了一個壞樣榜:人們發現,只要有智謀,什麼「禮」(規矩、慣例)都可以變通解決的。不會變通的人,是沒有智慧。他們偷偷地把「仁義禮知信」中的「知」改為了「智」,當然,這兩個字在古代是相通的,原來人們理解的意思也完全相同:「知識」就是「智慧」,或者反過來說「智慧就是知識」。但春秋以後,人們將二者分開了,而且更注重智慧,他們把死守教條、不會變通的人,視為「無知」──沒有智慧,蠢豬一個!
守「禮」者的下場
那些不會變通的人,當以宋襄公最有代表性。他兩千多年來,被很多人罵為「蠢豬」。
據《左傳》記載:楚人攻打宋國,宋襄公率兵與之戰於泓水。宋軍已嚴陣以待,楚軍還沒有渡河。宋國的司馬(大元帥)對宋襄公說:「敵眾我寡,趕快趁他們還沒渡河時,發起進攻吧!」襄公說:「不行。」等楚軍上了岸,司馬又要打,襄公又說:「還不行。」一直等對方列好了陣,襄公這才命令出擊,結果是「宋師敗績,公傷股(大腿)」,門官(國王的親兵)全部被殲。國人都責怪襄公,襄公說:「君子不重傷,不禽(同『擒』)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這段話大概也是周禮中關於戰爭的「禮」,大意是:君子打仗,不傷害敵人的傷兵、不俘虜長了白髮的老兵。古代戰爭的規矩是,不靠地形的優劣!我雖然是亡國(宋為商的後代封國)之後,決不在敵人未列好隊時發起進攻!
接下來是子魚的一番評論,也可以說是子魚對宋襄公的駁斥(所以,這篇文章後人也稱之為「子魚論戰」)。子魚說:你宋襄公是個不懂戰爭的人!面對強大的敵人,有險可據且對方未列好陣式,這是「天贊我也!」發動進攻,有什麼不可以的呢?!阻而鼓之,不亦可乎?擔心什麼呢?這些來犯者,都是我們的敵人,管它老兵傷兵,打仗就是要殺敵!如果同情傷兵,當初就不傷他呀?愛惜老兵,就不要打仗呀!三軍在有利的地形地勢下,就是要擂鼓助威,乘敵人混亂之際一舉取勝!
一個完全按照「既定規則」來指揮戰爭,並且雖敗猶榮的宋襄公,就這樣被子魚的振振之詞,批駁得體無完膚。我們今天的人,也許會說那些規則即所謂的「禮」,是教條。但教條沒有被修改以前,就得執行;要更改,也得按更改的規矩來執行。
這首先使人想到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被判了死罪,弟子們要營救他,逃獄的方案已經制定好了,他們去勸說老師說:「趕快走吧,您是一個正義的人,而這種法律是反正義的。」蘇格拉底則說:「法律的東西,我們怎麼能隨意破壞呢?即使它是錯的,也得以正當的、合乎規矩的程序來修改它,而在修改它之前,我們所有的人都應該遵守。否則,這個世界就沒有秩序可言了。」最後,蘇格拉底平靜地接受了死刑。
蘇格拉底對社會的理想是:以正義為準則,有秩序地組織社會人群。他最後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他關於「秩序」的理想準則。西方從來沒有人說過他是教條主義者。
這個故事還讓我想到現代的西方。比如德國人,是極守規矩的,初去德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常常視他們為「腦子直」,「一根筋」。
其實,規則之成為規則,就在於它的「不可變」。可變的東西,就不叫規矩。在邏輯上我們知道,一是一,二是二,絕無變通的可能性。邏輯上講,只要有一個例外,一個定律就可以被推翻。勾股定理就是直角三角形兩條直邊的平方之和等於斜邊的平方,如果有一個三角形不是這麼回事,則它就不是直角三角形,我們不管用什麼樣的智慧,都不可以把不符合這個公式的三角形「變通」為直角三角形。
可是在社會科學裡,往往不是這麼簡單,許多事,是可以做「似是而非」的變通,當然,做這種變通,需要智慧。
智慧是把雙刃劍:可以用來想出辦法來維護「信」,也可以想出辦法來變通「信」。
中國人的智慧,大部分是用來搞「變通」的。現在圖書市場上出了很多「歷史中的智慧」一類的「暢銷書」,那些「智慧」,說穿了,就是一種「變通術」!
——摘自《非議歷史:中國歷史的正動與逆動》第四章「競爭時代」
http://www.ylib.com/search/ShowBook.asp?BookNo=N9052
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大多用在「變通」的智謀上。
春秋戰國時代,因為禮樂崩壞,人的創造力得到極大釋放,文化天空燦爛輝煌,但那些爭權奪利的王侯將相和東奔西走的策士們,卻扯起各色大旗,將「學」變為「術」,形成了舉世無雙的「智謀文化」,與科學和民主之路交臂而錯。
變通術:用「智」來修補「信」
春秋戰國這個「亂世」,正是始於周幽王對那個「信」字的破壞,這就是著名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這場慘劇使周王室受到沉重打擊,……卻使當時的鄭國國君鄭莊公第一個獲利,他常常打著周天子的招牌,在諸侯紛爭中充當最高...
推薦序
導讀
這是一本認識中國歷史文化發展脈絡的書。
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劣所以成為一個問題,原因是中國歷史曾經有過大漢盛唐的輝煌燦爛,其後又進入鴉片戰爭之後的貧窮落後。
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但復興什麼呢?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民主和科學精神嗎?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何為精華、何為糟粕呢?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將中國歷史文化發展脈絡進行一次認真的梳理。
本書有三大特色,值得對中國歷史感興趣者、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思考者以及對中國未來發展道路選擇的關注者一讀。這三大特色是:
一、按中國文化發展、演變的脈絡,將中國歷史劃分為十個時代。
二、用「笑談」的態度來敘述歷史。
三、放眼全球,面向未來。
為了方便閱讀,作者不得不在前面再囉嗦幾句。
一
現在都說,要「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但我們不禁要問上一句:我們要「復興」什麼呢?我們的文化最偉大的地方,到底在哪裡呢?
問題的實質是:曾經有一段歷史告訴我們:中國傳統歷史發展的結局是,我們受盡了西方列強的欺侮、蹂躪。直到現在,我們仍然落後於人,甚至我們不僅在經濟上,還在受別人的掠奪;在文化上也在受侵略。這是不爭的史實。
問題出在哪裡呢?
首先,面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採用什麼態度,一直是一個問題。
好像問題很簡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是:何為精華?何為糟粕呢?
我們要正視的兩個問題是:
很多人說,我們要全盤西化。但我們怎麼能擺脫五千年來歷史文化的影響呢?誰又能真正擺脫得了呢?連當初叫嚷「全盤西化」最厲害的胡適先生,最終自覺與不自覺之中,不也是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標準去做事、做人,甚至去想問題嗎?
又有很多人在維護中國文化,但我們不禁又要問:我們現在的人,哪一個離得開西方文化呢?不僅我們現在所有的人都在享受西方的文化成果,而且,我們自覺與不自覺之中,哪一個人的思維又不受西方影響呢?
東也不是,西也不是,怎麼辦呢?
其實,道理非常明白:現代化是必然的。
關鍵是,我們怎麼樣去面對我們的歷史、面對我們的傳統文化!
二
一個半世紀以來,無數的有識之士在對中國文化進行思考、批判,當今更可謂是歷史熱、國學熱。
但「熱」得有些走樣。
談中國歷史的人,我將其分為四派:
第一是歌頌派,以「國學大師」錢穆為代表。他們一味地認為,中國文化從來就很好,在他們眼中,狗屎也是香的,因為狗屎可以做肥料啊!但我們只要反問一句,他們的立論立即就崩潰:既如此,中國何以淪落到到讓西方列強宰割的份上啊?何以他們還要用西方的方式發表文章、出書啊?
第二是否定派,以李敖、柏楊為代表,他們的議論甚囂塵上,將中國傳統文化詛咒得一無是處,好像我們一切落後的原因,皆源於此。但這種理論,亦不值一駁,我們亦只需反問兩句,即可讓他們的立論崩潰:何以至他們還要用漢字寫作啊?中國文化是可以說甩就甩得了嗎?
第三是獵奇派,可以說是一批無聊甚至無恥的文人,他們將中國文化、歷史中最極端、最糟粕的東西拿出來展示,以炫人耳目。因為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當然會包含一些諸如陰謀、凶殺、迷信、性變態的東西,如「權術」、「厚黑學」、「潛規則」、「算命」、「房中術」等。
第四是普及派,「當年明月」是現在最傑出的代表,他們用現代人最能接受的?述方式談歷史,客觀上起到了普及歷史、國學的作用,但我們要問一句:僅僅知道歷史有意義嗎?我們的歷史何以是這樣?我們應該怎麼辦?他們提供了答案嗎?
所以,對歷史的態度,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尚沒有一個正當的。是中國受辱挨打的歷史讓人壞了心態嗎?
三
歷史已經成為歷史了,我們要正視它的存在。
我們的任務不是詛咒歷史,也不是炫耀歷史。我們要面對未來。我們之所以要談歷史,是因為我們面對的這個未來,必須從我們這個歷史一路走來。
那麼,對待過去,我們為什麼不應該笑談呢?
其實,笑談,才是我們應該取的最實際、最健康的心態。
我們在笑談中,會發現自己的真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得失以及自己的能力。
偉大的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只是一員。我們既不可妄自尊大,亦不可妄自菲薄。
四
中國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大一統」,為此,在中國歷史的階段分類上,曾讓人傷透腦筋。我只是從文化發展的脈絡上,將中國歷史分為十個階段。
但在這種?述中,我們會發現還是有問題:比如,我在談「帝國時代」時,便會出現「信仰時代」的問題已經深入其中。「啟蒙時代」完全湮沒在「逆動時代」之中,更其要者,從秦代以後直至辛亥革命之前,中國又可以統稱為「帝國時代」,等等。但我的這種分法,如果從梳理中國文化發展的脈絡來看,你會頓覺一目瞭然。
性格決定命運。看清中國文化,就會理解中國的現在,也就會知道中國的未來。
五
「非議」有兩重意思,第一,我筆名叫周非,我議論歷史,自然可以稱之為「非議」;第二,本書有很多與眾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就連寫歷史的章法也與眾不同,名之為「非」,不亦可乎!有一個大家曾對我說過:寫書不可有太多的新觀點,一兩個即可,關鍵是能說透,這樣才會引起轟動。無奈,我做不到,因為我的目標是「梳理清中國文化」,不是為了轟動。看完我的書,讀者會發現,我所有的觀點,都是成體系的。
我已出過一本《拷問歷史》,通過對中國文化中最有影響、被神化了的十二個人物(黃帝、西施、孔子、魯班、關羽、諸葛亮、華佗、楊廣、李白、王安石、包拯、秦檜)的拷問,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進行批判(批而判之),讀者可以將之與本書參照著看。
如有意見,請與我聯繫:zhoufei123456@sina.com。
導讀
這是一本認識中國歷史文化發展脈絡的書。
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劣所以成為一個問題,原因是中國歷史曾經有過大漢盛唐的輝煌燦爛,其後又進入鴉片戰爭之後的貧窮落後。
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但復興什麼呢?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有民主和科學精神嗎?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何為精華、何為糟粕呢?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將中國歷史文化發展脈絡進行一次認真的梳理。
本書有三大特色,值得對中國歷史感興趣者、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思考者以及對中國未來發展道路選擇的關注者一讀。這三大特...
目錄
目錄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導讀
第一章 神話時代
本章提要
一個關於想像力的故事
中國的「創世紀」
與大自然抗爭
戰爭伴隨著人類文明
中國人的愛情在哪裡?
第二章 理想時代
本章提要
中國人講述童年身世的方式
文明的確立期:黃帝時代
黃帝時代的戰爭
黃帝時代的三大制度
黃帝時代的科技文化
黃帝的個人結局
黃帝的譜系及黃帝的文化精神
像太陽一樣偉大的領袖:堯
第二顆太陽:舜
大禹:立功不如立德
再談禪讓:被誤解的民主制
第三章 文治時代
本章提要
「天治」及其終結
《易經》的誕生
周的開國:文治之始
周公制禮:構建理想國
《周禮》:中國聖賢們的「理想國」
官本位的形成
第四章 競爭時代
本章提要
禮樂崩壞於「失信」
變通術:用「智」來修補「信」
守「禮」者的下場
智謀的成功者:春秋霸主及戰國七雄
亂世之學:諸子百家的興起
應該有哪些「家」?
找不到民主的雛形
知識分子變為策士
兩個維護獨立人格的知識分子
第五章 帝國時代
本章提要
崛起過程與羅馬頗為相似的秦國
被大權術者培養起來的帝國締造人
秦王朝的兩個推翻者: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暴秦的對立面:一剛一柔
依靠智謀成為帝國領袖的劉邦
中央集權的確立及封建的興亡
帝國集權的加強:政治與經濟的集權
帝國強悍的顯現:抗擊匈奴
帝國各階層及其矛盾分析
知識分子蛻變為謀士
從泱泱大漢到風雨飄搖
荒淫的帝王生活
中國傳統價值核心之最高體現者:大一統
《史記》的意義
帝國時代知識分子中的兩座高峰
第六章 信仰時代
本章提要
統治者是上天派來的
聖經一般的《春秋》到底是什麼貨色?
「天人合一」與「政教合一」
荒誕的「《春秋》斷案」
王莽對儒教「理想國」的實踐
亂世與信仰危機
荒淫透頂的帝王貴族們
在信仰中掙扎的「名士」們
覺醒的文學又沉淪於「六朝金粉」之中
第七章 復興時代
本章提要
從「歷史的驚人相似」看清帝國的實質
「四朝八代」前仆後繼地造就大一統帝國
盛世前奏
空前繁榮的隋朝經濟
李世民與楊廣之比較
集第一等眼光、胸懷、勇武、智謀、運氣於一身的帝國領袖
卓越的皇帝武則天
把盛世推向高峰又跌入低谷的人
開元盛世與唐代文明
盛唐的策士之風
文藝復興
空前絕後的性開放
帝國由興而衰之總結
第八章 逆動時代
本章提要
還是要「大一統」
黃袍情節:崇文抑武
宰相失位:無限集權
既不「帝國」,也不「大一統」
廟堂:政教完全合一
從變法到打擊民營經濟
學術思想之逆動及根源
從理學到心學:中國知識分子在思想上徹底淪亡
科舉制:知識分子在政治生活中徹底淪亡
文字獄:消滅文化異己
新血液總是被腐化
航海業的中止與閉關鎖國
一群變態者
第九章 啟蒙時代
本章提要
似乎也可以從理學中產生「新義」
一個獨立思考的知識分子
浪漫主義的平民文學復興
撲面而來的「西學」
向君權質疑
黃宗羲的非君論
四大救亡圖存運動
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
第十章 跨越時代
本章提要
目錄
□《實用歷史叢書》出版緣起
□導讀
第一章 神話時代
本章提要
一個關於想像力的故事
中國的「創世紀」
與大自然抗爭
戰爭伴隨著人類文明
中國人的愛情在哪裡?
第二章 理想時代
本章提要
中國人講述童年身世的方式
文明的確立期:黃帝時代
黃帝時代的戰爭
黃帝時代的三大制度
黃帝時代的科技文化
黃帝的個人結局
黃帝的譜系及黃帝的文化精神
像太陽一樣偉大的領袖:堯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