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5顆星評價‧讀者一致好評自我療癒手冊
你也可以解讀自己的心理狀態、自助解決人生大小難題!
你是否經常開導朋友,卻不知怎麼開導自己?
一個人的內在情緒並不神祕,每個外在言行背後都有意義,
這本書將帶領你一一解開心靈謎團,從內到外輕鬆駕駛你自己!
如果你一時情緒過不去,
這會是助你迎向美麗心情的自我療癒練習本。
如果你是身心患者,又不想只在治療過程當個被動角色,
這可以是你在家中輔助練習的自助工具。
如果你是心理治療師、社工、諮商輔導相關人員,
這會是你輔導個案的絕佳助手。
資深心理學家真誠分享,療癒自己一點也不難!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仰賴心理治療師告知自己的心理狀態,而本書兩位合計超過八萬小時豐富臨床經驗的心理學家則深信,人們當然能以自助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很多病人就是靠本書所提供的知識,經過小小提點,便迅速改善了自己的毛病,走出人生大小難關。
如果你能深入瞭解心理運作的模式,就能成功解決自己的內在問題,達到以下境界:
˙治癒過去的創傷。
˙學會如何建立並維持更美好的人際關係。
˙更有效地處理工作上的難題。
˙控制或戒除自己的成癮行為。
˙在人生中找到更多的幸福與意義。
作者將心理學的重要觀念與多年臨床經驗,整理成十個關鍵的心理治療原則,亦即本書逐章介紹的十個「真相」。預防勝於治療,只要充分瞭解這十種心理知識,就能避免犯下很多錯誤。
坊間的自我療法通常太過複雜、曠日費時,或過度簡化,而本書不僅平易詼諧、容易理解並吸收,每章結束的練習題更可以帶領讀者探索自己、治療心病、解決難題,並找到幸福,一步步成為心目中理想的自己。
作者簡介:
克里斯多夫‧柯特曼博士、哈洛‧辛尼斯基博士
Dr. Christopher Cortman, Dr. Harold Shinitzky
克里斯多夫‧柯特曼博士(Dr. Christopher Cortman)
柯特曼博士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服務長達26年,身為一名專業的臨床心理學家,他樂於在諮商及演講的過程中,分享心理學相關的重要觀念,助人順利理解並解決個人生活大小事,大受民眾歡迎,也促使他在個案治療、到府診療,以及五間當地醫院提供心理診療服務超過50,000小時,深耕服務。他還擔任政府和執法機構的心理顧問,並經常以專家證人的身分,出席民事和刑事法庭作證。
哈洛‧辛尼斯基博士(Dr. Harold Shinitzky)
辛尼斯基博士在佛羅里達州私人診所執業,過去曾擔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兒童醫學系評估/預防性治療服務小組的主任,目前亦擔任數個國家、州立、縣立單位的專業諮商顧問,協助開發、落實並評估校內青少年問題預防性治療的積極措施。長年擔任迪士尼、ABC和坦帕區福斯電視台心理健康新聞記者,以及美國拒絕毒害委員會、伴侶關係促進會,法醫心理學應用研究所顧問。
譯者簡介:
黃孝如
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曾任天下文化、遠流出版公司主編,城邦出版集團原水文化總編輯,台北書展基金會執行長。譯作有《生涯定位》、《相愛到白頭》、《世界的另一種可能》、《讓創意自由》(皆為天下文化出版)、《夏日農莊》、《這輩子,你想做什麼?》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精神科醫師、作家 王浩威
臨床心理師、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林惠蓉
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師學會督導 張宏秀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作家 楊蓓
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書籍作家 蘇絢慧
(依姓氏筆劃排序)
名人推薦:好評推薦
精神科醫師、作家 王浩威
臨床心理師、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林惠蓉
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師學會督導 張宏秀
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作家 楊蓓
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書籍作家 蘇絢慧
(依姓氏筆劃排序)
章節試閱
六十四歲的蘿絲一年前出現了一種怪毛病,就是會逛街購物。這本來是一種很普通的習慣,但購物的方式卻讓她很煩心,最後只好向醫生求援。她會花上好幾個鐘頭逛百貨公司,買上好幾千美元的衣物,只不過幾天後幾乎又全數退回給店家。
蘿絲明白自己的行為很不尋常,但仍不自覺地重蹈覆轍。雖然只瞭解病情不見得就能治癒,但她仍需先明白自己的行為是怎麼回事,才能著手解決問題。蘿絲的行為必定滿足了內在的某種需求,否則就不會陷得那麼深了。本章所揭示的真相是:人的行為背後必定有某種目的,只要找出這個目的,就能擺脫舊習,行事也就能展現出更真誠、更正面的態度。
像蘿絲這種異於常人的奇特購物行徑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目的,稍後將會分析她的行為動機。現在先來看看下面的問題:
● 有個少女會用尖刀刺進自己的上手臂,看著血液緩緩滴下,其實這個部位的傷痕別人是不會注意到的。究竟這個十幾歲的女孩為什麼這麼做?
● 為什麼這個男人會拿著搖控器拚命轉台,每個節目卻都只看幾秒鐘而已?
● 為什麼一個做母親的明知嘮叨小孩會激怒他們,讓孩子產生挫折感,卻仍經常那麼做?
● 為什麼一個渴望愛與親密感的男人,卻會對身邊所有的親人都表現出若即若離的態度?
● 為什麼這個女人會把亡夫的骨灰罈藏在櫥櫃裡,每次都對著骨灰罈自言自語長達一個多鐘頭?
● 為什麼某個棒球選手多年來每次出賽時,都會把一件又髒又臭、從來沒洗過的T恤穿在球衣裡面?
上述每種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而存在,即使看起來可能很怪異。比方說,很多年輕女性都會割傷自己,因為這種生理上的痛楚可以減輕心理的創傷。為了讓自己覺得對痛苦握有主控力,才會不惜選擇在某個時間、地點,以某種方式主動且一再地割傷自己,外在痛苦好似能淨化內心的感受,讓人有種紓解與釋放的快感。不能滿足需求的行為會自動消失,唯有能達到目的的行為才會一再上演。
其他行為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棒球選手會穿髒兮兮的T恤,因為對他來說那是幸運符。不停轉台能讓某些人覺得比較有勁,擺脫無聊感而感受到些許興奮。這些行為目的可能禁不起邏輯檢視,卻能滿足人們的真實需求,即使在旁人看來,這些其實是很不理性的做法。只要我們不一再強化這類行為,這些行為就會自動消失;但假如我們再三重複某種行為,再怪異都可以說得通,否則我們根本不會那麼做。不過,這並不表示我們多半能瞭解自己的行為究竟滿足了哪些特殊需求,畢竟一般人大都只知道自己非這麼做不可。
有目的之錯誤行為
以說謊為例,有時之所以會說謊,是因為害怕面對說真話的後果;有時情況則不同。美國麻薩諸塞大學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心理學博士羅伯特.費德曼 (Robert Feldman)曾說,「人們撒謊是為了自尊心。我們發現當人們覺得自尊心受到威脅時,會立馬撒起漫天大謊。」 (摘自二○○六年《基礎及應用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Basic and Applied Psychology ﹞)。
我們的同事姬爾.史卡普里尼 (Jill Scarpellini)醫師曾說過一個故事,可以看出說謊這種行為最早從哪個年齡開始,以及說謊的動機為何等。她說,有一天她走進兩歲大兒子大衛的房間,那時大衛自己一人在房裡才玩了五分鐘左右,就把童書和玩具散落滿地。姬爾看到原本整潔的屋子一下子變得亂糟糟,不免吃了一驚,「真是亂七八糟!」大衛聽到媽媽這麼說,看到了媽媽的眼神,身為心理治療師的姬爾還來不及問兒子:「你怎麼把屋子搞成這樣?」大衛就已經結結巴巴地擠出一個最好的回答:「是爺爺!」
其次是人們為什麼總愛聊八卦。因為聊八卦就是在背後講別人有趣或聳動的新聞,這麼做可以提高自己在小圈子裡的地位。正如瑪里昂.安德伍 (Marion Underwood)博士在《少女間的群體攻擊》 (Social Aggression Among Girls )一書中所指出,聊八卦也是「攻擊其他女孩卻不必面對社會制裁的一種有效行為」。
婚姻出軌除了追求生理上的快感以外,也有其他目的。雖然關於配偶出軌的統計數字十分懸殊,不過詹妮斯.可柏 (Janice Cable)在二○○五年八/九月號的《科學》 (Science)雜誌中曾發表一篇文章,題目是「欺騙的心─出軌:如何在事發前止步」 (Our Cheatin’ Hearts ─ Infi delity: How to Stop Before You Start),文章中公布了有關婚姻出軌氾濫程度及原因的調查結果:二二%的已婚男性和一四%的已婚女性在一生的婚姻中,至少都有過一次外遇經驗。她在文中表示,「人們透過外遇來獲取無法從原親密關係中滿足的情感需求,包括親密感、關心、性誘惑等等。除此之外,情感背叛也可能出於苦悶、憤怒或迷惘等因素。這些理由男女都適用。」
佛洛伊德的學生阿弗列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是舉世聞名的精神分析學者,他推斷兒童的不當行為不出下列四種原因:尋求關注、希望獲得掌控力或力量、為了報復,或顯示不足之處以博取關心。通常兒童都不會察覺到自己有這些行為目的,但是家長卻能清楚明瞭其動機,以做出最適當的反應。
眾所周知,就算親眼所見也不一定是事實真相。人的行為絕非偶然,行為所顯示的目的也是如此。正如兒童很可能因為渴望關愛,沒有察覺自己的行為就像個寵壞的小壞蛋;同樣的,成年人也可能不清楚自己之所以愛聊八卦,只是為了贏得同儕的重視。
至於蘿絲的行為動機為何?不斷購買東西又退貨的自毀行為究竟滿足了她的哪些需求?首先我們必須知道,蘿絲的丈夫最近拒絕與她有床笫關係,冷漠的態度使她極為痛苦,一心只想躲開他。為了避不見面,蘿絲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家裡,大多去逛百貨公司瞎拼了。
她在店裡遇到好幾個親切的店員,有時一廝混就是好幾個鐘頭。每當試穿了滿意的衣物時,店員們的關注和讚美都能給她很大的安慰,讓她能克服因受丈夫排斥而產生的負面自我觀感。可惜一回到家,她就發現自己買了太多東西、也花了太多錢,而她既不需要那些衣服也花不起。結果只好趁那幾個店員不當班時,偷偷把大部分衣物退回去。
由於丈夫的排斥,蘿絲感到強烈的受拒斥和無用感。每當這種自卑情緒出現時,她就急著往能給予她讚美的百貨公司跑,以逃避丈夫和讓她不愉快的熟悉環境。靠著這種新培養出來的習慣,她才能再度逃避另一個痛苦的日子。
一旦瞭解蘿絲怪異行徑的深層原因,就知道回頭處理她與丈夫之間的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六十四歲的蘿絲一年前出現了一種怪毛病,就是會逛街購物。這本來是一種很普通的習慣,但購物的方式卻讓她很煩心,最後只好向醫生求援。她會花上好幾個鐘頭逛百貨公司,買上好幾千美元的衣物,只不過幾天後幾乎又全數退回給店家。
蘿絲明白自己的行為很不尋常,但仍不自覺地重蹈覆轍。雖然只瞭解病情不見得就能治癒,但她仍需先明白自己的行為是怎麼回事,才能著手解決問題。蘿絲的行為必定滿足了內在的某種需求,否則就不會陷得那麼深了。本章所揭示的真相是:人的行為背後必定有某種目的,只要找出這個目的,就能擺脫舊習,行事也就能展...
作者序
推薦文
林惠蓉
臨床心理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系兼任講師
健康樂活的人生,從瞭解自己、破除心理障礙開始
從許多社會現象的觀察不難發現,我們身處在一個情緒氾濫、充斥各種不安與不理性行為的社會環境;也由於少子化與高齡化,我們身處在一個不生不滅的世代。
高齡者由於老化的因素,情緒控制能力弱化,在邁向「老人國」的台灣社會中,這類族群情緒失控而自傷傷人的事件屢見不鮮,足見社會需要提高對高齡者心理健康的關切。
而青少年由於身處混亂與矛盾衝突期,自殘發生率連年提高,現階段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與情緒教育、自我情緒的區辨與認識、覺察個人情緒健康與否的課題,更是迫切與重要。
至於成人青壯年的世界,也因為社會環境的不安,每個人都為工作生活所苦,沒有餘力留意周遭或照顧他人,也不容易受到足夠的協助與保護,學習照顧好自己的身心,亦顯得至關重要。
正如「世界心理健康聯盟」(World Federation for Mental Health, WFMH)所推廣,並廣為國際接受的健康概念所言:「擁有心理健康,才有完整的健康。」(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 ─ Martin Prince, 2007)而心理健康與否,取決於是否能夠正確覺知與適當表達情感,以及處理壓力(G. Corey)。
促進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政府衛生福利部心理衛生工作的推廣重點。除了政府部門有辦理心理衛生講座,讓民眾認識情緒並學習使用「心情溫度計」,利用量表自我評量身心壓力的調適狀況,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也定期舉辦「三五成群」心理健康行為公益講座,探討如何在充滿挑戰的現代社會維持個人的心理健康。
除了專業人士的協助,若你想要提升心理健康認知與情緒處理知能,在教導個人應變(自助)的方式上,我建議可以使用本書做為強化心理能力的自助手冊,利用簡單的工具自我評估以及練習。
這本書將最重要、最有用的心理學觀念精華,整理成十個關鍵的心理治療原則(本書逐章介紹的十個「真相」)來告訴我們:如果能深入瞭解個人心理運作的模式,就能成功解決自己的內在問題,找到更多的幸福與人生意義。
這十個「真相」可以說是心理療癒的十個處方,輔以每章最後的練習題,能夠藉此鍛鍊內在力量,用認知ABC理論(Activating events,誘發事件;Beliefs,信念,即一個人對某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onsequence,結果),讓「腦力」更有彈性,改變想法進而改變情緒、控制行為,將認知行為療法順利運用在生活中。
許多陷入困境的個人,常以錯誤的方式來處理情緒,例如自我防衛、暴飲暴食、借助藥物、菸酒、瘋狂購物、尋求刺激及破壞性行為、逃避等,這時應該如何運用自我的心理力量,來避開麻煩或掌握改變契機呢?
以書中介紹的其中一個真相為例,我們是情緒的主人,還是情緒的奴隸?情緒又如何辨識、紓解?這也是許多求診者最常見的難題。本書首先帶我們了解,情緒(emotion)是個體受到某種刺激所產生的一種身心激動狀態,隨後引起的生理變化及行為反應,卻不為自己所控制,導致個人生活、人際關係、工作、身心健康因此大受影響。其實情緒並不神祕,只要我們試著瞭解自身的感受,像是對於憤怒的情緒,就要找出發火的源頭和誘因,並破除心理障礙,就可以有效駕馭情緒與強迫性行為。把情感強度當作測量人生大事的溫度計,就能幫助我們做出人生重大決策。
這是一本鍛鍊心理能力的自助手冊、有效改變想法及行為的簡易工具書,值得你閱讀並親身實踐。
張宏秀
資深心理治療師/家族治療博士/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師學會督導
幸福,從瞭解你的心理運作開始
親愛的讀者,你的幸福指數有多高?你有足夠的幸福感嗎?對你而言、幸福是什麼?你敢去追求屬於你的幸福嗎?
對兩位作者而言,追求幸福的必耍條件是先去瞭解自己,瞭解自己的思想、感受與行為是如何運作與互動,因此你有能力處理自己的困擾,增加幸福感。這也意味著你會更健康、心情更好、人際關係更和諧,也會更喜歡自己,帶動工作、家庭、生活上的成就感。
當我與作者討論本書時,他希望我能轉達給台灣讀者們:心理學的知識不只幫助專業人士進行心理治療諮商,一般人更可以妥善運用,幫助自己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本書的十大心理運作原則都是學校裡沒教,生活上卻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知識,也是維護身心健康及生活幸福的基礎,但大眾常對它們缺乏認識及覺察。當然,本書不能取代真正的心理諮詢,但如果你想要瞭解並療癒生活常見的心理困擾、情緒問題及身心症,書中的內容會是極佳的自助工具。
在我看來,兩位作者綜合八萬小時的實務經驗,整理出人類的十種普遍煩惱,並為這些煩惱提供解析及解脫之道,是心靈療癒以及個人成長可以依循前進的方向。
其實,我們試圖以改變別人或環境,來減輕煩惱或尋求幸福的做法,無非緣木求魚。人的安全與自由應該來自瞭解及掌控內心狀態,而非掌控外在的關係或環境。
本書提供讀者十個可以自己掌控的心理區塊,並附有實例及作業,清晰易懂。只要你願意花點時間,在讀畢每章之後,與自己親身經驗做連結,你就會更瞭解自己,知道如何調整療癒。
當我讀過本書,再根據我二十年來與個案接觸的經驗,我想請你回想一下,你是否常感覺:
1. 心情不穩,容易生病,又不容易好。
2. 不該做,卻偏偏去做;該做,卻又不去做。
3. 拿自己的老毛病一點辦法也沒有。
4. 等待己久的幸福來敲門,你卻不敢開門。
5. 別人的言語或情緒常讓你受傷,你也只能忍耐。
6. 憤怒、緊張、沮喪與壓力讓你常覺得好累,提不起勁。
7. 為什麼別人常不尊重你,讓你覺得好委屈。
8. 你善體人意,但別人總是無法解讀你的需要。
9. 對方似乎讓你在盼望、等待與失望的關係中翻滾。
10. 你等待時間療癒情緒傷痛,卻覺得愈活愈辛苦。
如果你的生活中沒有以上任何一種狀況,那真是難能可貴。如果你正如大多數的人,有一個以上的選項,針對符合你的項目,你可以將選項號碼對應書中的十大觀念,並從與你最有關係的一章開始,重新瞭解自己的心理真相,在作者提供的解決之道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親身實踐。相信小小調整帶給你的成功,會讓你愈來愈幸福!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心靈療癒書籍作家
邁向心靈健康之道
許多與我進行諮商的當事人,或是聽我演講的民眾,常會提出一個問題:「我該如何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有許多方式,透過探索、覺察、環境回饋、進行心理測驗、透過閱讀自我反思檢視,都是自我認識的途徑。
書市中,幫助人學習自我認識的書籍並不算少,但是有些書過於乏味無趣,有些書艱澀難懂,有些書缺乏心理學基礎,有些書只偏向單一面向。
而我現在推薦的書《心靈療癒自助手冊》,是我認為最為豐厚的一本認識自己的書。作者是兩位美國的心理學家,在他們合著的這本書,可以想見他們將畢生所學與可運用的心靈療癒方法都完整詳載在這本書中。能夠好好閱讀完此書,便可以確定讀者的自我心靈做了一回很好的檢視,也充實的認識了自己。雖然這本書不能取代心靈功能失去者的治療與復健歷程,但若我們的心靈功能尚維持在可以閱讀、理解、組織、歸納、覺知、鬆動、重構、改變,那麼這本書可以陪伴我們獲取人類心理的學理,同時徹底的對自己做一次心理健康檢查。
人一定要療癒自己嗎?為什麼要費時費力的瞭解心靈?
曾經有些人對於療癒自己非常反感,在一些場合中大聲質疑的說:「說出來會比較好嗎?談一談就會有療癒效果嗎?」
而我認為,療癒,不是一種目標,或是一種保證不會再遇到生命的挑戰或失落的護身符。療癒,是為了讓自己的心靈曾經經歷過的創傷與痛苦傷痕,可以有一個機會好好被照顧、被關愛,並且試著恢復健康的歷程。因為唯有健康的心靈,我們和自己的關係,以及和他人的關係、世界的關係,才能平衡在良性互動中,創造生命的更高品質,與更好的生命自我實現。否則,只是一種負向的循環,折磨自己,也挫敗他人,更破壞世界,很不健康。
而要邁向心靈健康的基礎,就是對自己要能有完整的認識,而不是以過去有限的環境灌輸,以那些不假思索就內化的偏頗、僵化,且單一的觀點與評價看待自己。心理學雖然在科學的各種範疇領域來說,發展不算長,但卻是現代人適應複雜與快速變化世界非常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若缺乏有系統的學習,缺乏培養足夠因應人生各個生命階段任務的心理素質,那麼,當壓力來臨,適應阻礙與危機超過個體可以負荷的承受力,那時,便需要經過一段更為辛苦的歷程,付出更大代價才得以重拾健康。
由衷向您推薦這本《心靈療癒自助手冊》。如果您的家中有各類身體保健、飲食養生、運動健身等等自我保健的書籍,請不要忽略為自己預備這一本關照與檢視您心靈健康的書籍。身與心不分家,都是您的一部分,關愛心靈健康,其實也是為自己維護了身體的健康,一致的學習好好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
台灣版作者序
在此應邀與讀者分享幾句話。非常感謝天下文化引介出版我們的著作,希望台灣的讀者們能因本書的翻譯,以及我們呈現的重要觀念而受益。
《心靈療癒自助手冊》的原文書名「Your Mind: An Owner's Manual for a Better Life」,是由我們合作的美國出版公司Career Press絞盡腦汁而誕生的心血結晶,而我們原本一開始設定的書名其實是「10件你早該學到的事」,這書名如實反映了現況,也就是即使心理學門已經在美國發展了約有百年之久,然而關於人類的情感、行為和認知等方面的心理學知識,不論是基於什麼原因,都沒有傳授給一般大眾,因此普遍欠缺對個人心理的認識與覺察。
基於這一點,我們便想到要把心理學裡最重要的一些事實真相整理出來,並用比較平易詼諧且容易理解吸收的方式書寫,幫助一般大眾解決生活中常見的難題。我們發現生活中充滿了各種迷思,例如:這就是你的感受,你無法改變、時間可以治癒所有創傷等等,為此,我們認為有必要打破這些迷思,並傳遞給社會大眾一些超越地域、民族、國籍,且放諸四海皆準的關鍵原則。我們希望這本書可以激勵世界各地的人學習這些心理知識,以幫助自己追求更幸福的生活,並為了共創更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衷心感謝你閱讀這本書。
克里斯多夫‧柯特曼、哈洛‧辛尼斯基
作者自序
你對自己的心靈瞭解多少?
大多數人對於愛車的瞭解、對3C產品的認識,甚至對生理部位的知識,譬如膝蓋為什麼長期痠痛、運動對心跳速度的影響等等,往往都比對心理方面的理解深得多。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仰賴心理治療師告知自己的心理狀態,這種情形大多時候並不會造成任何問題。我們兩人身為臨床心理學家,受過嚴格的相關訓練,對於治療各種複雜的病況,已有超過四十年的實務經驗。然而,從大眾傳播的角度來看,我們更重要的貢獻在於媒體界,也就是透過媒體,為一般大眾詮釋各種心理議題。本書的部分內容就是這樣產生的。我們深信,人們當然能以自助的方式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很多患者就是靠本書所提供的知識,迅速改善了自己的毛病。
所以,即使沒有到醫院求診,讀者也可以利用本書的方法試著解決人生大小難題。如果能深入瞭解個人心理運作的模式,也就是何以會在特定時刻感到莫名哀傷,或為何總是搞砸與另一半的親密關係等等,你就能成功解決自己的內在問題,達到以下境界:
● 治癒過去的創傷。
● 學會如何建立並維持更美好的人際關係。
● 更有效地處理工作上的難題。
● 控制或戒除自己的上癮行為。
● 在人生中找到更多的幸福與意義。
我們研究若干關鍵的心理治療方法,並羅列相關重點與個人觀點,再與其他專家交換心得後,傳授給讀者運用。當然,患者所遭遇的各種困境,也是心得的來源之一。
最後,我們整理出十個關鍵的心理治療原則,亦即本書逐章介紹的十個「真相」。讀者深入瞭解後,不難發現這些確實就是心理實際運作的狀況。預防勝於治療,只要你能充分瞭解本書所說的十種真相,就能避免犯下很多錯誤。
瞭解十大關鍵真相,妥善運用
進一步說明之前,希望讀者明白,這十個真相並不是絕對的。其他心理學家可能會提出不同的觀點,也許是二十個而不是十個,或陳述方法略有不同。
此外,這十個觀點也並非今日首創;很多專業人士都知道,只不過從來沒有精簡成十大原則。儘管如此,我們認為這的確是相當有療效的代表性治療法,也是現今最重要最有用的心理學觀念精華之一:
真相1:情緒並不神祕,辨識它、瞭解它,是心靈健康的第一步。
真相2:改變想法並瞭解自身感受,就能擺脫強迫行為。
真相3:每種行為背後都有某種意義,只是我們意想不到。
真相4:除非能破除心理障礙,否則只會傷害自己。
真相5:行為需要認可,所以我們的行為是經過自己認可的。
真相6:用心經營有限的情緒能量,不浪費在期望、憂慮和抱怨上。
真相7:想維持人際關係,端賴增進自我力量而非強化他人惡行。
真相8:設下自我界線,就能防禦他人的排斥、侮辱與恐嚇。
真相9:放手讓別人做他自己,而不必成為你所期望的模樣。
真相10:時間不能治癒所有創傷,必須自己學會放下。
上述十個真相中,有些觀念乍看之下似乎違反人的直覺,譬如你可能不認為自己有自毀性行為。其他的觀念也許的確是值得追求的目標,但你可能不確定該怎麼做到,譬如,究竟該如何設下自我界線?不過諸位大可放心,本書保證這些方法一定有效,也一定能教會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
現在,只要把這十種方法想成某種簡易的心理療法即可。坊間的自我療法通常太過複雜、太浪費時間,或太過簡化,而本書提出的十個關鍵觀念不僅迅速又易解,可幫助讀者
治療心病、解決難題,並找到幸福,堪稱絕佳的人生指南。
以第一章所介紹的真相為例,大家往往對自己憤怒時所說的氣話感到後悔。無論是
對配偶咆哮,或對老闆大發雷霆,都不會有好結果。可這些人卻真的認為怒火來得又快又急,對自己的脾氣束手無策,所以他們常說,「我大概就是這種人吧。」有些人則誤以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的感受是很難改變的。他們偶而能控制,但情緒總是占上風。他們不知道的是,如果能深究一下自己的怒氣,找出發火的源頭和誘因,駕馭自己的情緒指日可待。
在本書第一章裡,你就能發現該如何做到。接著每一章都會循序介紹一項真相,最後第十一章,則將介紹如何運用這十個真相的三種獨特妙方。前十章的開頭都會仔細解釋,並舉例說明,最後附上一些題目供讀者自我練習。
當然,這十種方法不是仙丹妙藥,也不能全然代替臨床的心理治療,如果你的心理毛病已經根深柢固,持續惡化,建議你立刻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如果你就像我們很多患者一樣,希望能參與自我學習及成長的過程,不想在治療期間只做個被動的患者,本書所提出的十個關鍵療法,定能助你獲得豐碩的成果。
先問自己幾個重要問題
從現在開始,希望你能把十個觀念內化成自己的思考模式,想想看如何運用在生活之中。重點不在於提高心理自覺,而是深刻理解到,愈瞭解自己的想法與感受的起源、固定模式,以及對行為的影響,就愈能有效掌控情緒。提高自我意識也能避免自己陷入不加思考的盲動,或沉浸於羞慚、憤怒、傷感的情緒之中。所以,讀者不妨花一點時間思考以下問題,每一項問題都對應於本書所提的十個真相:
1.你是否曾經察覺自己有一些感受,但不確定從何而來?好像沒來由的襲上心頭,卻不僅影響你的情緒,甚至削弱你的精力、降低你的工作績效、妨礙你的人際關係?
2.你有強迫性行為嗎? 當這種行為出現時,通常你是處於何種想法與感受之中?
3.你曾有過不理智或令人困惑的行為嗎?你曾說過什麼話或做過什麼事而引發負面後果,就連自己也不敢相信竟會有那樣的言行嗎?
4.你曾經傷害過自己很珍惜、甚至希望能更穩固的人際關係嗎?你曾經在工作場合有過一些不當舉止,結果惹來一頓斥責、甚至被老闆開除嗎?這些事情是否令你懷疑自己,在潛意識裡似乎希望有不利於己的壞事發生?
5.你能察覺自己容許自己所做的某些不當行為嗎?你一向概括承受親友同事對你所做的看似合理的行為,但是否曾仔細思考,自己真的應該全盤接受嗎?
6.你曾浪費多少時日在無謂的期望、憂慮與哀嘆之中?在這些日子裡,你是否幾乎筋疲力盡?這種耗損精力的情緒,是否妨礙你去做一些可能更積極的事情?
7.你的情緒是否經常因某人的行為而受到嚴重影響?你是否經常因為某人的誇獎而高興,或因他的反對而難過不已?你是否覺得有時深受身邊親友的言行所左右而無計可施?
8.你善於面對別人對你的批評嗎? 無論別人對待你的態度如何,你都能保有自我、不為所動嗎? 無論別人怎麼反對你或侮辱你,你都不至於難過得幾乎崩潰嗎?
9.有時你會試圖改變他人,令他人依照你所認為對的方式去做嗎?當身邊親友的行為與你期望的方式背道而馳時,你會深感意外嗎?
10.在你情感受創後,常是仰賴時間來平復嗎?一旦受困於創傷經驗而消極不前時,你能否成功放下這一切負面情緒?你覺得自己能走出傷痛、勇往直前嗎?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些問題迫使你挑戰自己舊有的想法和感受,相當棘手,也令人焦慮,因為你因此不得不去思考長久以來寧願逃避、也不願面對的人生重大事件或議題;你甚至不得不否定過去的自己。這些都是很自然的現象,也是很必要的做法。如果你真的希望自己有所進步,這些難題都是必須去解決的。
本書能提供你解決問題所需的知識和方法,也就是十個真相所揭示的重要觀念;只要善加利用,解決人生重大問題不再難如登天。
推薦文
林惠蓉
臨床心理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主任/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輔仁大學醫學院臨床心理系兼任講師
健康樂活的人生,從瞭解自己、破除心理障礙開始
從許多社會現象的觀察不難發現,我們身處在一個情緒氾濫、充斥各種不安與不理性行為的社會環境;也由於少子化與高齡化,我們身處在一個不生不滅的世代。
高齡者由於老化的因素,情緒控制能力弱化,在邁向「老人國」的台灣社會中,這類族群情緒失控而自傷傷人的事件屢見不鮮,足見社會需要提高對高齡者心理健康的關切。
而青少年由於身處混亂與矛...
目錄
推薦文 健康樂活的人生,從瞭解自己、破除心理障礙開始 林惠蓉
推薦文 幸福,從瞭解你的心理運作開始 張宏秀
推薦文 邁向心靈健康之道 蘇絢慧
台灣版作者序
作者序
第1章 情緒並不神祕,辨識它,瞭解它,是心靈健康的第一步
第2章 改變想法並瞭解自身感受,就能擺脫強迫行為
第3章 每種行為背後都有某種意義,只是我們意想不到
第4章 除非能破除心理障礙,否則只會傷害自己
第5章 行為需要認可,所以我們的行為是經過自己認可的
第6章 用心經營有限的情緒能量,不浪費在期望、憂慮和抱怨上
第7章 想維持人際關係,端賴增進自我力量而非強化他人惡行
第8章 設下自我界限,就能防禦他人的排斥、侮辱與恐嚇
第9章 放手讓別人做他自己,而不必成為你所期望的模樣
第10章 時間不能治癒所有創傷,必須自己學會放下
第11章 善用本書提出的十種真相
推薦文 健康樂活的人生,從瞭解自己、破除心理障礙開始 林惠蓉
推薦文 幸福,從瞭解你的心理運作開始 張宏秀
推薦文 邁向心靈健康之道 蘇絢慧
台灣版作者序
作者序
第1章 情緒並不神祕,辨識它,瞭解它,是心靈健康的第一步
第2章 改變想法並瞭解自身感受,就能擺脫強迫行為
第3章 每種行為背後都有某種意義,只是我們意想不到
第4章 除非能破除心理障礙,否則只會傷害自己
第5章 行為需要認可,所以我們的行為是經過自己認可的
第6章 用心經營有限的情緒能量,不浪費在期望、憂慮和抱怨上
第7章 想維持人際關係,端賴...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