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可以創造,幸福可以預料,
唯獨喜悅意想不到。喜悅是一種力量,應好好培養。──達賴喇嘛
一本書讀通史賓諾沙、尼采、柏格森對喜悅的哲學思考與追尋
●法國最暢銷哲學作家,熱賣超過10萬本● 喜悅是一種比快樂更深刻、比幸福更具體的情感,讓人無法自持、憧憬不已。喜悅展現出我們的生命力,我們得以觸摸到生存的力量,沒有比體驗喜悅更讓人感到生氣蓬勃。
本書論述完整,從西方哲學家對「喜悅」的追尋開始思考,由史賓諾沙、尼采、柏格森等人的學說中細細爬梳,分析各家哲學思考對喜悅的定義與價值,而我們該如何得到喜悅?該如何持續喜悅的狀態?如何運用喜悅帶來的力量?要回答這些問題,作者轉由東方哲學尋找答案,像是佛教的冥想靜坐、印度哲學中的奉獻與感激,還有道家老莊所提倡的「無為」,都有助於我們追尋、掌握喜悅的力量,成為更完善的存在。
史賓諾莎:每當我們有所成長、茁壯,往完善更邁進一步,就會感到喜悅,會讓人的存在更有力量。
這就是史賓諾莎所建構的倫理學,告訴我們應該學習分辨什麼會讓我們感到悲傷、什麼又會讓我們感到喜悅,就像蘇格拉底所說的:「認識你自己。」
尼采:喜悅就是生命應仰賴的力量,是一切能增加我們生命力的事物。
尼采的喜悅哲學又更進一步,認為我們應當接受生命的一切,不做任何抵抗,就能獲得「全然的喜悅」,其中也包括生命中負面與痛苦的部分。
柏格森:喜悅總是代表著我們的生命戴著凱旋的桂冠。
柏格森認為生命的存在就是為了創造,而喜悅在本質上與創作息息相關,是生命成就的體驗;若我們成功創造出作品,便達成了生命的目的,就會感到喜悅。
我們該如何追求喜悅?
◎專注、奉獻自身、感激、放手
釋一行大師說過:「像洗佛祖寶寶般洗你的碗。」意思在告訴我們專注在每一個當下,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該保持專注、全心全意奉獻,並且對生命中的一切心存感激,即使是平凡無奇的一天,都該感激這一天沒有壞事發生。也不要想著控制所有,而是該學著放手,順應生命中正在發生的事情,喜悅自然隨之而來。
◎道家老莊的「無為」
道家提倡「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結合生命的運行而行動,不要試圖不惜任何代價也要馬上達到目的。如果事情的發展不如我們所願,不妨暫時抽離、嘗試改變目標,毋須強求。
◎認識自己,解除連結
我們透過自省而認識自己,意識到什麼適合我們、什麼不適合我們,了解自己的本性。這就是解除連結,我們解除了外在世界加諸在我們身上的價值觀和影響,進而成為真正的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喜悅。
◎迎向他人和世界,建立連結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需要與他人互動,在認識了自己的本性之後,我們要與他人、與世界建立起愛的關係,無論是愛與被愛,都是希望對方能變得更好,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好,換句話說:我們接受喜悅,也賦予對方喜悅。
作者簡介:
弗德瑞克‧勒諾瓦 Frédéric Lenoir
法國哲學家、教育家、社會學家、宗教歷史學家、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合作研究員、法國文化廣播電台節目「天之本源」(Les raciness du ciel)製作人。多年來一直就生活的智慧與藝術進行思考。著有多部隨筆與小說,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
譯者簡介:
林惠敏
中央大學法文系畢業。熱愛自由,但又對文字存有莫名的偏執,所以選擇與英法語為伍,沉浸在文字、翻譯和自以為的自由中。譯作包括《PIERRE HERME MACARON 馬卡龍聖經》、《侯布雄星級料理大全》、《5分鐘馬克杯蛋糕》、《何謂主體性》等二十餘本作品。亦曾以「法蘭酥」和其他自己都想不起來的筆名為許多推理小說撰寫推薦序。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洪裕宏/陽明大學心智哲學所教授
苑舉正/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鄭光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推薦(按筆畫排序)
「本書使人飽讀歷史上重要的「喜悅」思路,還深入心坎,解開了許多人生的困惑。」──冀劍制教授
「這位哲學作家追尋的喜悅,是超越存在痛苦的智慧,完全擁抱完整的生命,比快樂更強烈、更有感染力,又比幸福更為具體,能夠表達出生命的力量和我們的渴望。」──《自由》(La Libre)
法國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4.6顆星高度好評
‧「我從來沒讀過史賓諾沙或尼采,哲學不是我的菜,但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而且還不時重讀,這本書對靈魂有益。」--Saphiryal
‧「作者解析了人類的靈魂以及維繫生命的必需品,而且書中文字人人皆能讀懂。非常推薦在眼下這個灰暗的時代裡閱讀。」--Pierre Antoine Tache
‧「感謝作者,用這麼淺顯易懂的文字說明如此豐富的智慧,還有比這更好的方法嗎?我們就該以簡單的語言來見證喜悅,這是每個人一生中都該讀的書。」--Amazon Customer(未具名)
‧「我喜歡書中分析喜悅的哲學方法:史賓諾沙所提出的完善、尼采的認可,以及伯格森的創造,我也很喜歡作者引用自己的小故事為他的論述佐證,帶著我們爬梳他是如何尋找到生命中的喜悅。我非常推薦。」--Client d’Amazon(未具名)
‧「閱讀這本充滿喜悅、希望與微笑的書實在太棒了。這不只是一本哲學著作,而是生命與愛的頌歌;讀這本書能夠幫助你走過低潮時刻。」--Ardéco
名人推薦:洪裕宏/陽明大學心智哲學所教授
苑舉正/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鄭光明/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教授
──推薦(按筆畫排序)
「本書使人飽讀歷史上重要的「喜悅」思路,還深入心坎,解開了許多人生的困惑。」──冀劍制教授
「這位哲學作家追尋的喜悅,是超越存在痛苦的智慧,完全擁抱完整的生命,比快樂更強烈、更有感染力,又比幸福更為具體,能夠表達出生命的力量和我們的渴望。」──《自由》(La Libre)
法國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4.6顆星高度好評
‧「我從來沒讀過史賓諾沙或...
章節試閱
Chapter 2
崇尚喜悅的哲學家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一直要等到史賓諾莎之後的兩個世紀,才又出現同樣將喜悅置於其思想核心的哲學家,那就是尼采。他效法史賓諾莎,將喜悅視為使人類行動生效的根本倫理標準。同樣也是仿效史賓諾莎,他以純然內在的觀點來考量喜悅:喜悅並非來自其他地方、高處或更遠的地方,而是銘刻在生物的內心。於是,他得出和史賓諾莎同樣的結論:喜悅是生命應仰賴的力量,會減弱生命力的悲傷則有害於生命。
但尼采和史賓諾莎的不同之處在於,尼采並非系統化的哲學家。史賓諾莎以大自然的形而上學為基礎,建立了理性的系統,企圖對世界做出全面性的說明,他的倫理學由此而生,而尼采則拒絕所有的形而上學,並否決所有哲學系統,偏好以疑難、語言激盪的方式進行。他是一名「解構主義者」,同時也是極為出色的作家。他的力量同時也是他的弱點,便是直言不諱、強而有力、擾亂人心的斷言,但並不總是能夠提出論據,而且有時他的主張還自相矛盾。
尼采於一八四四年出生在普魯士的呂肯(Röcken),父親是新教的牧師。他在教會環境的互動中形塑出他的思想,而當時的教會以令人窒息的宗教風氣著稱,主張抑制本能和慾望,是一種撲滅所有喜悅的道德思想。他對相信這些嚴厲宗教主張的神父、牧師和信徒,提出有力的嘲諷:「如果你們的信仰拯救了你們,那你們就該展現出被拯教的樣子!可是你們的面容總是對信仰更有害,而非理性!如果福音書的福音寫在你們的臉上,就不需要如此固執用這本書的權威來要求信仰:你們的努力、動作必定會讓《聖經》顯得愈來愈多餘,由你們撰寫的新《聖經》必定會不斷湧現。」他就這樣致力於對宗教,對他所謂「悲傷的神學」進行猛烈抨擊。他只從宗教中看到一種抑制本能、身體、慾望的道德思想。這些體系並沒有善待我們,而且還縮減了喜悅的可能性。他對此採取了徹底相反的方法,目的是促進他稱作為慾望做出的努力或衝動本能的發展,讓我們的生命能夠茁壯,並得以進步。
對尼采而言,喜悅的原則就是力量,以及一切能增加我們生命力的事物。這是對生命而非死亡的肯定,對健康而非疾病的肯定,對創造而非死氣沉沉的肯定。他並沒有像史賓諾莎一樣深入影響和慾望的細節,而是進行全面性的肯定,但他仍依附在與前人同樣的基本概念上:喜悅由個人的作為培養而來,是一種先從內省伴隨而來的自癒動作,但並非如宗教所主張的抑制本能,而是肯定一切讓我們邁向生命的事物,讓我們心花怒放、茁壯的一切慾望。我們應學會辨識自我喜悅有許多來源,並讓喜悅增長。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我們必須漸漸轉化所有慾望、激情、情感。史賓諾莎肯定地說,一旦從所有束縛中解脫,人們享有全然的喜悅,即自由人享有的永恆喜悅。尼采則換個方式說,表示當我們完全贊同生命時,我們便到達愉悅,即「全然的喜悅」。
他堅稱,在我們接受生命且不抗拒任何事物的精神狀態中,便能無條件對生命說「是」,其中也包括生命中負面和痛苦的部分。尼采強調,基督教接受人之存在悲劇的一面,卻否定其病態的觀點,堅持必須受苦才能得到救贖。至於他研究的佛教,他則譴責其教義既拒絕受苦,又鼓吹消滅慾望。在這兩條道路之間,尼采提出了第三條:肯定生命有受苦的一面,但不顧生命可能會阻礙我們、令我們受傷、讓我們灰心喪志的一切,都要對生命說「是」。這是一種神聖的「是」,一種稱為amor fati的絕對贊同,也就是「命運之愛」,去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而不只是受苦而已。
他告訴我們,絕對喜悅的條件和宗教虛假的幸福是如此不同。你真的能夠接受生命真實的樣貌嗎?據尼采表示,如果你同意重新經歷同樣的生命歷程,那麼答案是肯定的。他在他《喜悅的科學》(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著名的三四一小節中提出「同樣的永恆回歸」意象:
想像一下我們的生命,就如同我們歷經過的微小細節,遇到的同樣問題、同樣的喜悅、同樣的遭遇、同樣的疾病,無止盡不斷重現。如果我們真正贊同這一切,就將通往純粹的喜悅,將毫無遺憾接受這新的開始。
這樣的喜悅應承擔存在的所有,包括受苦的概念,這大概是尼采提出最獨特的想法,也是最有別於史賓諾莎的想法。但尼采也強調藝術與喜悅之間的關係,而且程度更勝前人。在這方面,尼采的思想中存有一種喜悅的美學:經由創造的行為,藝術構成喜悅的特殊體驗,並為我們提供成功生命的典範,即透過永久自行創造的過程,讓生命成為藝術品。
Chapter 2
崇尚喜悅的哲學家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一直要等到史賓諾莎之後的兩個世紀,才又出現同樣將喜悅置於其思想核心的哲學家,那就是尼采。他效法史賓諾莎,將喜悅視為使人類行動生效的根本倫理標準。同樣也是仿效史賓諾莎,他以純然內在的觀點來考量喜悅:喜悅並非來自其他地方、高處或更遠的地方,而是銘刻在生物的內心。於是,他得出和史賓諾莎同樣的結論:喜悅是生命應仰賴的力量,會減弱生命力的悲傷則有害於生命。
但尼采和史賓諾莎的不同之處在於,尼采並非系統化的哲學家。史賓諾莎以大自然的形而...
目錄
前言
1. 快樂、幸福、喜悅
2. 崇尚喜悅的哲學家
巴魯赫•史賓諾莎
弗里德里希•尼采
亨利•柏格森
3. 讓喜悅綻放
專注
奉獻
冥想
信任和敞開心房
慈愛
不求回報
感激
努力不懈
放手和贊同
身體享樂
4. 成為自己
個性化過程
認識自己並成為自己
史賓諾莎的解放途徑
耶穌:慾望的導師
從內在自由到世界和平
5. 和世界取得協調
友誼之愛
從戀愛的激情到解放的愛
餽贈的喜悅
愛大自然和小動物
6. 全然的喜悅
心智與自我
放下心智,不再和自我同化
逐漸走向純粹喜悅之路
不願「扼殺」自我
7. 生存的喜悅
孩子本能的喜悅
簡單生活的喜悅
釋放我們身上的喜悅來源
贊同的力量
喜悅為生命和世界賦予意義
後記:喜悅的智慧
前言
1. 快樂、幸福、喜悅
2. 崇尚喜悅的哲學家
巴魯赫•史賓諾莎
弗里德里希•尼采
亨利•柏格森
3. 讓喜悅綻放
專注
奉獻
冥想
信任和敞開心房
慈愛
不求回報
感激
努力不懈
放手和贊同
身體享樂
4. 成為自己
個性化過程
認識自己並成為自己
史賓諾莎的解放途徑
耶穌:慾望的導師
從內在自由到世界和平
5. 和世界取得協調
友誼之愛
從戀愛的激情到解放的愛
餽贈的喜悅
愛大自然和小動物
6. 全然的喜悅
心智與自我
放下心智,不再和自我同化
逐漸走向純粹喜悅之路
不願「扼殺」自我
...
購物須知
關於二手書說明:
商品建檔資料為新書及二手書共用,因是二手商品,實際狀況可能已與建檔資料有差異,購買二手書時,請務必檢視商品書況、備註說明及書況影片,收到商品將以書況影片內呈現為準。若有差異時僅可提供退貨處理,無法換貨或再補寄。
商品版權法律說明:
TAAZE 單純提供網路二手書託售平台予消費者,並不涉入書本作者與原出版商間之任何糾紛;敬請各界鑒察。
退換貨說明:
二手書籍商品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二手影音商品(例如CD、DVD等),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二手商品無法提供換貨服務,僅能辦理退貨。如須退貨,請保持該商品及其附件的完整性(包含書籍封底之TAAZE物流條碼)。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二手CD、DVD退換貨說明。